人人文库网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河北省沙河市二十冶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中历史 4.1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教学案 人民版选修4
河北省沙河市二十冶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中历史 4.1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教学案 人民版选修4.doc
河北省沙河市二十冶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中历史 4.1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教学案 人民版选修4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9页)
编号:9322823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9.12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29
上传人:活***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河北省沙河市二十冶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中历史
4.1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教学案
人民版选修4
河北省
沙河市
二十冶
综合
学校
高中
分校
高中历史
中国
民族民主革命
先行者
教学
人民
选修
- 资源描述:
-
河北省沙河市二十冶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中历史 4.1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教学案 人民版选修4,河北省沙河市二十冶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中历史,4.1,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教学案,人民版选修4,河北省,沙河市,二十冶,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中历史,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先行者,教学,人民,选修
- 内容简介:
-
河北省沙河市二十冶综合学校高中分校高中历史 4.1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教学案 人民版选修4 教学目的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感受孙中山百折不饶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教学重点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教学难点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自学过程一、救国道路的探索:(一)求学时期的孙中山1、童年入本村读私塾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2、海外求学经历:(1)1897年:檀香山一基督教学校学习:开始接触西方政治学说(2)1883年,先后就读于香港中央书院、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学院。(3)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医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行医(二)救国思想的转变:从改良到革命:1、改良:1894年上书李鸿章:(1)主张:革新政治+发展经济 (2)结果:遭到冷遇2转向革命:(1)原因:西式教育的影响上书的失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2转变的标志:成立兴中会(1)时间、地点:1894年11月,檀香山。(2)宗旨:“振兴中华”。(3)誓词:“驱逐达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4)性质: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5)意义: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二、领导辛亥革命,缔造中华民国(一)建立革命的组织:兴中会(二)开展反清斗争1、筹划广州起义:2、流亡海外的生活:(1)概况: 亡命日本3、筹划广东起义:1900年10月广东惠州起义失败(三)组建中国同盟会:1、背景: 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新型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方形成强劲革命潮流组织: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主观需要:革命团体斗争分散,无力领导全国性的反清革命,斗争需要走向联合。(2)成立: 时间、地点:1905年、东京机关报:民报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组织的发展:国内支部: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海外支部: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创建革命的理论三民主义1、提出:在民报中,解释为三民主义2、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前提(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发展3、评价:(1)进步性:是孙中山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旗帜,推动了革命的发展(2)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革命缺乏群众基础(五)缔造民国1背景:(1)武昌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2)孙中山力图从外交上争取各国对反清势力的支持失败后,回国,受到欢迎(3)对时局提出三点意见:(4)由于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1) 发表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2)成立临时参政院3、政策:(1)颁布一系列法令: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文化教育。(2)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内容:主权在民;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意义:a、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有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高涨。三、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一)背景: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以其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1)步骤:掌握清政府的实权:任内阁总理大臣,享受政治和军事全权妄图从南方革命党人手中夺权:南北议和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2)原因:自身:拥兵自重,玩弄两面手法列强:对其的支持,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将袁世凯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革命阵营内部:存在问题:混进革命阵营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孙中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提出两项条件达到,可以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袁世凯打着民主共和的旗号,走向专制独裁(1)破坏临时约法,建立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内阁(2)大举外债,镇压革命党人(3)公然复辟帝制3、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废弃约法,拒开国会,继续破坏共和制度。(二)维护民主共和的举措:a、提出限制袁世凯权力三项条件1、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2、新大总统到南京后,再辞去大总统职位 3、新总统必须遵守即将制定的临时约法b、合法的议会斗争1、目的:组织国民党,通过国会大选,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结果:国民党赢得大选,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宋教仁被刺案c、武力反抗斗争1发动二次革命:(1) 背景:袁世凯的专制:宋教仁被刺案(2)经过:1913年7月,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3) 结果: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4)原因:袁世凯兵力的强大 国民党力量的涣散:21914年,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再举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3参与护国运动(1)背景: 袁世凯复辟帝制(2)经过: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首举义旗,组织护国军。 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3) 结果: 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在绝望中死去(4)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领导护法运动(1)第一次护法运动(2)第二次护法运动四、提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一)背景:1、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战屡败,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出路2、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联俄: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联俄开始形成。联共:吸收新鲜血液,改组国民党。扶助农工:1923年1月,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标志孙中山从依靠军阀力量变为依靠民众力量(二)合作的过程:1、中共三大的召开:2、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标志: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1、内容:(1)民族主义:突出反帝内容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节制资本: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由国家经营;制定劳工法,改善工人的生活2、意义:(1)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标志国民党三大政策的正式确立(三)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和孙中山逝世1孙中山北上:(1)原因: 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为谋求国家和平统一,抱病北上(2)概况:北上途中,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2逝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五、孙中山评价孙中山精神: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评价认识: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国共合作之路。 当堂检测1.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2.兴中会被称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依据是a.孙中山组织建立的 b.以推翻清朝为目标c.志在建立民主共和国 d.联系全国发动武装起义3最能说明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迫切性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已相继成立 b帝国主义侵略不断深入 c各革命团体力量分散,起义先后失败 d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4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 a成立的时间最早 b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人了一个新阶段 d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5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之所以能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其前提条件有:都主张以革命暴力驱逐列强出中国;孙中山享有崇高威望;都要求用暴力推翻清王朝;都有联合斗争的愿望a b c d6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土地纲领 d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的民权主义的含义是 a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 b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c向地主收买土地,实行土地国有 d反对帝国主义压迫8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和满洲贵族的矛盾 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9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提出推翻清政府的要求反映了a资产阶级革命派已认识到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b社会各阶层推翻封建君主制度的共同愿望 c民族资产阶级要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道路的愿望 d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10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发;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反映了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 a b c d11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 b.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12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关于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它没有提出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c.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d.它的民族革命主张带有狭隘民族观的倾向1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1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 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 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15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有:控制北洋新军;立宪派的支持;帝国主义的扶植;革命党人妥协 a b c d16.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的“国内秩序”17.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达成的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 b清帝宣布退位 c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d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张妥协18.下列关于“南北议和”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帝国主义干涉的结果 b是袁世凯武力威胁的结果c是革命党人革命性的表现 d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前奏19.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让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20.1912年成立的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原因是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21.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国民全体”。在当时,其本质意义是 a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 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d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a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b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c反对封建制度 d反对封建专制制度23.临时约法并不能起到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作用的主要原因是a袁世凯势力过于强大 b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c临时约法不符合中国国情 d南京临时政府缺乏强大的经济、军事保障24.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c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d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为总统制25.毛泽东曾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里的“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a规定政府采取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b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d中华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6.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的外部原因是 a帝国主义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b清帝在顽固势力的支持下不退位 c袁世凯拥护共和得到舆论支持 d革命政权中的旧势力攻击孙中山27.导致清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a资产阶级领导的武装起义的发展 b北洋军阀集团的武力逼迫 c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发展 d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干涉28.清政府统治的结束,意味着在中国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d封建统治的结束29.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临时约法的颁布 d清帝下诏退位30.袁世凯得以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支持;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大耍两面派阴谋;立宪派和旧官僚拥护;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a b c d3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3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成功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33.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在于a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