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任务的由来_第1页
(一)规划任务的由来_第2页
(一)规划任务的由来_第3页
(一)规划任务的由来_第4页
(一)规划任务的由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总论 (一)规划任务的由来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以下简称规划 )是根据云政发200562 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 意见和云南省及普洱市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组织了景东县茶办、农业、水利、 统计、科技、计委、财政、经贸委、环保等部门共同协作,在深入调研的 基础上编制而成。 规划从景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出发,在综合分 析评价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景东县茶产业发展潜力等基本情况的 基础上,提出了景东县茶叶产业发展基本思路、方向、目标和任务以及产 业基地布局等,同时提出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及落实规划 的对策措施,为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促进茶叶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为县、乡(镇)各级政府制定茶叶产业政策,农村经济发 展计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依据。在规划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部 门领导、科技人员的配合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限于时间紧迫、编者水 平有限等因素,本规划尚存在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二)规划的目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本世纪头二十 年我国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景东县具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 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种植和加工茶叶的历史悠久,是云南省 9个种植面积 超十万亩的县之一,全县十三个乡(镇)157 个村民委员会, 5.4 万农户, 25万农民种植茶叶。茶叶产业是县内除粮食、畜牧业外,涉及农民最多的 传统优势产业,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 农民的增收,关系到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编制好景东县茶叶产业 发展规划,旨在于促进景东县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将茶叶产业逐渐培育 成为景东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三) 规划编制的依据 1、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 200562 号); 2、 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 ; 3、 云南省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 4、 思茅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茶产业的决定 ; 5、思茅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06 年-2010 年); 6、中共景东彝族自治县委 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 叶产业发展的决定 ; 7、景东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发展规划。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 七大精神,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核 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根据景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 目标,结合本县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科技创新促进基地建设规 模化、产品加工专业化、质量监测标准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服务保障社 会化、茶业质量品牌化的战略构想,着力加强生产能力、加工能力和科技 能力建设,建全和延伸茶业产业链,推动茶业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茶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把茶业培育为景东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促 进农民增收和带动经济的发展。 (五)规划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切实把握茶叶市场 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供需关系,打造名优品牌,拓展市场。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3- 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茶产业,充分利用 现有先进适用技术和人才资源,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动景东茶叶产品深 加工和综合利用向更深档次迈进,提高茶叶生产综合效益。 坚持深化茶企业体制与机制创新的原则。以政策调整与市场为导 向,产权、品牌为纽带,深化改革、资源优化配置,实施行业整合、调整 优化茶企业结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茶叶产业,促进民 营、私营、个体经济发展。 坚持发挥自然优势与特色优势的原则。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 条件,按照自然规律和向生产最适宜区集中发展的要求,选择生态条件最 好的区域,淘汰不适宜优质茶生产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提高 名优茶的竞争力。 坚持重点扶持的原则。以资源为基础,突出重点区域,调整扶持 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择优发展茶叶种植与加工大的乡(镇) 、重点村采 取重点扶持;对名优品牌,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茶叶龙头企业,以及市 场开拓等实施重点集中扶持。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 境保护,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实现景东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开放促开发的原则。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搞活,坚持“内练 功”与“引进来、走出去” 、 “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相结合,加强国内外 交流与合作,加大利用外来资金的力度,大力开展茶叶生产技术、产品营 销等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加快与国际茶叶产品技术、标准接轨。 (六)规划内容和重点 在综合分析、比较和评价当前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现状、景东县茶叶 产业发展的现状、生产潜力及其制约因素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景 东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方向、目标和任务,以及产业区 域布局,提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及落实规划的对策措施, 并对规划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做出评价。 (七)规划总体目标 到 2012年,全县建成人工种植茶园面积 20万亩,其中新植 0.83万 亩,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到 60%以上,生产的茶园全部达到省级无公害认 证;种植茶树林 9万亩;茶叶产量达到 13164吨(其中生产普洱茶 6000 吨,名优绿茶 3000吨) ;茶业总产值达 6832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 26328 万元,工业总产值 42000万元) 。 (八)规划时限 景东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基准年为 2007年,规划末期为 2012年。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5- 二、景东县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地理位置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北端,地处东经 100 22 10115、北纬 23562429之间。东与南华县、楚雄市、 双柏县接壤,南与镇沅县相依,西同云县隔澜沧江相望,北和南涧、弥渡 两县相连。总面积 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 95.5%,坝区占 4.5%。县 城海拔 1171.3米,距省会昆明市 484公里,距普洱市 273公里。 2、行政区划 全县辖 4个镇、9 个乡、3 个社区、166 个村民委员会,2339 个村民 小组,总户数 9.87万户(其中农村户数 8.23万户) ,总人口 35.9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32.97万人,占 91.8%,居住有彝、哈尼、回、汉等 25种民 族,少数民族 17.2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47.9%,其中彝族 14.7万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 40.9%。 3、区位条件 普洱市一江通五邻(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一市连三国 (缅甸、老挝、越南)。澜沧江-湄公河水运直通缅甸、老挝、泰国三国,并 已签署四国通航协议,即将建成的昆明曼谷高速公路,更使陆路运输通 达快捷。 (二)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 景东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地形北窄南阔,由低到高分布着谷地、丘陵、 山地,属深切割中山地貌,岭高、坡陡、谷深是其基本特点。境内最高海 拔(猫头山)3371 米,最低海拔(文笑河口)795 米。地形呈现“三水夹 两山”之势,无量山和哀牢山在县境内面积分别为 2581平方公里和 1740 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澜沧江、川河、者干河,其中,川河、者干河属红 河水系。 2、气候条件 景东县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具有垂直变化明显,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 18.3,年平均相对湿度 77%,年均降雨量 1086.7毫米,年 均日照 2131.6小时,无霜期 355天。 3、土地资源 景东县有国土面积 453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 95.5%,是一个典型的 山区农业县。据 2007年报统计,全县有耕地 45.5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 6.7%,农民人均占有耕地 1.38亩,有旱地 28.51万亩,水田 13.82万亩, 临时性耕地 3.25万亩。据土地普查,全县有耕地面积 118万亩。有荒山、 荒坡、荒沟、荒滩 5.8万亩,1525山地面积 68.7万亩。土壤有 7个 土类,15 个亚类,15 个土属,46 个耕地土种,分为赤红壤、红壤、黄棕 壤、棕壤 4大类。其中,赤红壤占全县土地可利用面积 29.1%,红壤占 37.5%,黄棕壤和棕壤为高寒山区土壤,分别占土地面积的 17.2%和 4.6%。 4、水资源和农田水利设施 全县水资源极为丰富,年均总量 31.56亿立方米,人均 8786立方米, 每亩耕地平均有水 6924立方米,年可供水量 3.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 论蕴藏量 21.2万千瓦,可开发量 7.1万千瓦,已开发 6115千瓦。 2007年,全县水库工程库容水量 417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21.12万亩,水利化程度达 38%,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地 37.14万亩,防治 水土流失建设 9.1平方公里。 5、生物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率 66.8%,境内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7- 哀牢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为具有全球保护 意义的 A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 体,在不到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上保留了占全国 1/3的物种,堪称“天然 物种基因库” 。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黑冠长臂猿,在全球仅无量山尚存 50群 400只左右,为世界仅有,誉为世界黑冠长臂猿之乡的美称。此外, 尚有一类保护动物 11种、二类保护动物 16种;有鸟类 300多种,列为国 家保护的珍禽有白腹锦鸡、红腹角雉等 30多种;有高等植物近 2000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5种,有保持原始状态的云南铁杉林 6210亩,还 有黄连、何首乌、香椽、杜仲、吴萸、荜拨等上千种药材。 (三)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在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下,景东县围绕 “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兴科教”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围绕产业结 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巩固提高林产、畜牧、烤烟、蔗糖和干鲜果 5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茶叶、蚕桑、特色蔬菜瓜果、食用菌、咖 啡等新兴产业。2007 年,全县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9.62亿元,农村经济 纯收入 6.44亿元,生产总值为 19.23亿元,农业总产值达 12.29亿元, 工业总产值(现价)4.02 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1438万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 2102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 45.9:21.4:32.7,与“十 五”计划的比重 50:20:30 相比,一产业下降 4.1个百分点,二、三产 业比重分别上升 1.4个和 2.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 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0-2005年景东县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年际变化图。 1、景东县 20002005 年生产总值年度变化图(当年价) 单位:万元 83035 88102 93595 101317 114930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请加入 2005年图表,生产总值 135552 2、景东县 20002005 年财政收入年度变化图(当年价) 单位:万元 5681 6620 6489 7585 7947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财 政 收 入 请加入 2005年图表,财政收入 9468 3、景东县 20002005 年农业总产值年度变化图(现价) 单位:万元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9- 58478 58391 58783 61134 71908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农 业 总 产 值 请加入 2005年图表,农业总产值 86863 4、景东县 20002004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度变化图(当年价) 单位:元 890 906 928 981 1058 800 850 900 950 1000 1050 110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请加入 2005年图表,农民人均纯收入 1503 三、国内外茶产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国际国内茶产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1、国际茶产业状况 茶叶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文明的饮料,也是当今世界年消费量最多 的饮料之一。目前全球有 60个国家或地区植茶、产茶,有近 30个国家出 口茶叶;遍布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20多亿人消费茶叶。截止 2007年, 世界茶园种植面积为 6855万亩,产茶 480万吨。目前,从国际茶叶市场 发展来看,茶产业发展表现出如下的趋势:一是全球茶叶的生产越来越集 中,茶叶需求持续增长;二是茶叶生产国致力于产品品质的提高和发展增 值茶的出口;三是生态标志茶叶产品受到青睐;四是茶叶深加工产品的比 重不断提高,茶叶产品趋向多元化。 2、国内茶产业状况 茶叶作为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国加入 WTO后具有相对比较优 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我国茶叶生产按照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的要求,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调整茶类结构,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促 使茶叶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朝着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稳步发展, 2007年全国茶产业生产面积达到 2400万亩,总产量达 114万吨。结构得 到优化,绿茶、乌龙茶等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生产比重 逐年增加,绿茶出口上升到主导地位。目前全国茶树种植总面积基本持平, 但茶叶生产区域布局发生较大变化,湖北、贵州、福建、江苏、山东等省 生产种植面积增长较快,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和海南 5等省面积减少。 茶叶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名优茶的产量、产值占茶叶总产 值的比重以提高到目前的 55.2%;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主要从低技 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从单一用途向多用途,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的重要途径,茶饮料、茶多酚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竞争、茶叶产业化经营 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技术进步对茶叶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第一,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11- 无性系良种化步伐加快。良种化是实现茶叶优质高效的重要技术措施,名 优茶的发展使广大茶叶生产者真正感受到良种的优越性,各级政府、茶叶 生产者发展良种的积极性高涨。第二,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无害化综合 防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茶园管理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机械化采 茶和名优茶机制技术将大面积推广。第四,依靠科技成果产业化,袋泡茶、 速溶茶、保健茶和功能茶等新产品不断推向市场,茶叶加工逐步从粗加工 向精加工、深加工转变;茶天然产物提取与利用将形成新型产业,成为促 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同时,可持续发展受到普遍重视。可持续发展已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茶业发展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生态保 护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茶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做到:第一,茶叶产品 质量安全,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绿色茶叶产品,保障消费者的利益。第二, 生产场所无污染,维护操作者的利益。第三,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维护所 在地人民群众的利益。包括:一是茶园的建设和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 合,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二是茶叶加工过程中,实行清洁化生产, 高效利用茶叶资源,最大限度地控制废物排放。 (二)云南省茶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机遇 1、云南省茶产业的现状 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拥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云南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云南茶叶主产区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带,土 壤肥、日照足、云雾多、湿度大,茶树萌芽早、采摘期长,自然条件极其优 越。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大叶种茶品质优良,内含成分丰富,适宜于深度开 发。茶园多数分布在生态优良的山区和半山区,适宜发展无公害茶、绿色 食品茶和有机茶等高效优质产品,竞争优势明显。我省茶叶产业涉及面广、 影响力大,2007 年茶叶种植面积达 421.4多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 17.2 万多吨,产量居全国第三,茶叶种植遍布全省 129个县(市、区)中有 110 多个县(市、区) ,涉及茶产业人口达 1000多万。茶业是云南省的优势生 物资源产业之一,经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十多年,在遭遇到国内外市场 的冲击下,云南茶叶生产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云南已成为茶树种植面积 居全国第一,产量居全国第三的产茶大省;在云南的许多茶区,茶叶已成 为我省大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茶产业已成为“衣 食万户”的“生命产业” ,形成了区域性的支柱产业,也是地方财政的一 项重要税源,茶叶产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加快 茶叶产业发展,将有效带动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效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 进经济社会发展,茶叶生产在云南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 位置。目前已形成了云南茶苑集团、云南滇红集团、云南下关沱茶集团、 云南思茅龙生绿色产业集团、云南普洱茶集团、耿马蒸酶茶集团等企业为 代表的规模经营构架;云南茶叶批发市场(昆明) 、楚雄广通茶叶交易市 场、思茅茶叶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力的促进了茶叶市场投资主体和茶叶流 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使市场带动辐射能力凸现;建成了云南省农业科学 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及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的一批科研、 教学机构,为云南茶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人才保障;云南茶产业已形成了 较好的产业基础。 2、云南省茶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云南茶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国加入 WTO后,国际贸易间的“绿色壁垒”日益森严,欧盟国 家从 2000年 7月 1日起对进口茶叶实施新的更为严格的农残检测标准, 而云南的大部分茶园都在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非常好,这些地区的土 壤中不含化肥、农药之类的污染源。加之受种植条件的限制和种植习惯的 影响,这些茶园基本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据中国茶叶研究所 2001年对 国内 10个省的 1000多个茶叶品种进行检测的数据表明,云南茶叶中的农 药残留量是全国最低的,这恰好是云南茶叶打入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 二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13- 以来,特别是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东部地区和内地一些经济发达的产 茶省份,由于比较效益的降低,茶叶的种植、加工逐步向西部地区转移; 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实施民族文化大省战略,在退耕还林、农业结 构调整中,把茶叶作为重点支柱产业,这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和创造 了难得的机遇。 三是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云南茶自身蕴含着优秀的品质。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 ,云南拥有全国唯一可与世界优良茶树品种印 度阿萨姆种和肯尼亚种相媲美的优质大叶良种,品质优异,自然的采摘节 令比内地早两个月左右。这正是吸引资金、技术西移,加快云南茶叶发展 的大好时机。 四是文化积淀深厚,产业基础较好。云南是茶的故乡,产茶历史悠久。 历经漫长岁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 活动中,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各民族特色丰富灿烂的茶文化, 不同民族茶文化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会成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云南 茶文化,独具的韵味和无穷的魅力成为云南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托。 五是生产技术体系日臻成熟。云南省茶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 继续发扬传统茶叶生产技术的同时,不断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通 过努力实践、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生产技术, 从而不断促进了茶园素质、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值增长,茶产业稳步发 展。经传统工艺和现代加工技术的有机结合,新产品不断问世,使云南茶 叶产品日趋丰富。云南红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云南 红茶主要包括工夫红茶、红碎茶和 CTC红碎茶等品种(花色) ,其汤色浓 艳鲜爽俱佳,是中国红茶中的佼佼者,远销俄罗斯、东欧、西欧和北美 30 多个国家、地区,在最好年景外销红茶 70008000 吨,占全省茶叶出口 量的 70%以上。云南绿茶现已打开了巴基斯坦、阿富汗及中亚市场,CTC 绿碎茶已批量出口西欧市场,市场潜力明显。2001 年、2002 年、2003 年, 在出口茶叶价格上云南茶叶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 43%、48%、47%,具有 较强的市场潜力。 六是云南普洱茶具有清胃生津、止渴解腻、减肥降压、陈香耐贮等特 性,云南普洱茶既是国家名茶,又是国际名茶,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国内 市场方面,广州、福建、上海、北京、天津等大江南北省、市,对普洱茶 正在升温,深受广大茶人青睐;国际市场方面,已与近 20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了普洱茶的贸易往来关系,主要畅销日、韩、美、法、港、澳、台、 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在不断扩大。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15- 四、景东县发展优质茶的竞争优势 分析 (一)景东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景东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茶叶是县内除粮食、畜 牧业外,涉及农民最多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县 13个乡(镇)157 个村民委 员会,5.4 万农户,23 万农民种植茶叶,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历 届县委、政府均十分重视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县委、政 府对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更加重视,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 快了茶叶产业发展的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茶园面积快速增长,产量、产值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2007年末,全县茶园种植面积 19.17万亩、采摘面积 13.09万亩,产 茶 6438吨、总产值 3.20亿元(农业产值 2.32亿元) ,与 2006年相比, 产量、产值得到大幅度增长。景东县已成为普洱市茶叶种植面积第二大县, 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市的 14.0%、11.8%、9.8%。景东县茶产业发展 情况详见附表 4-1景东彝族自治县二七年茶产业发展情况表。 表 4-1 景东县二七年茶产业发展情况表 单位:万亩、吨、万元 乡(镇) 茶园面积 采摘面积 总产量 总产值 其中:农业总产值 锦 屏 1.14 0.52 259.6 9287.06 934.56 文 井 2.29 1.82 1106 8336.6 3981.6 花 山 1.37 0.64 285.8 2989.38 1028.88 大 街 2.5 1.85 1718 8200.3 6184.8 太 忠 1.19 0.8 209.6 892.06 754.56 龙 街 0.89 0.5 92.9 471.94 334.44 文 龙 2.23 1.33 492 3812.7 1771.2 安 定 2.22 1.9 760 7008.5 2736 漫 湾 0.94 0.5 175.6 687.16 632.16 林 街 0.84 0.5 124 501.4 446.4 景 福 0.89 0.65 134.4 538.84 483.84 曼 等 0.36 0.28 72.1 314.56 259.56 大朝山 2.31 1.8 1008 3821.3 3628.8 其 他 0 0 0 0 0 合 计 19.17 13.09 6438 46861.8 23176.8 2、无性系良种面积不断增长,名优茶产量有所上升 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从“九五”末的 480亩,上升到 2007年的 83000亩。名优茶产量逐年上升,全县目前有普洱茶加工厂 11个,绿茶精 制厂 5个,产普洱茶 3200吨,名优绿茶 350吨。 3、规模化发展的意识有所增强,有机茶生产有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退耕还林项目种植的茶园基本实现规模连片。全县目前有 500-1000亩的连片茶园 22片,1000 亩以上的连片茶园 17片,合计 40000 亩。有机茶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先后有永秀、景福乡芹菜塘两片茶园获 得欧盟有机茶的权威机构德国 BCS公司的认证。 4、产业化发展初具雏形 全县拥有茶叶初制所 109所,年加工能力 3000吨,茶叶精制厂 5个, 年加工能力 1000吨。其中,培植出了思茅银生茶业景东有限公司、文龙 华龙公司、安定乡茶厂,大街茶叶公司、景东汇圆茶厂等为代表的一批龙 头企业,公司+农户+基地连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开始起步。 (二)景东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茶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够统一,重视力度不够 茶叶是景东县传统优势产业,但如何真正把这一优势传统产业做大做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17- 强,缺乏统一认识;有利于发展壮大茶产业的具体扶持政策措施不够有力; 认识不够统一,向外宣传工作力度不足,至今外面知道景东有茶叶,但不 知道景东是普洱市第二大茶叶种植县和茶叶发展的巨大潜力。 2、种植与管理水平粗放,单产低 景东县茶园面积位居全市第二位,是全省九个十万亩以上基地县之一, 但全县茶叶平均单产 49.2公斤,比全市平均值低 2.8公斤。导致我县单 产水平低的原因有三:一是茶树多为农户自发种植,缺乏科学规划,茶园 一老二稀三分散,栽培历史较久,树龄老化,树体机能衰退;二是由于投 入不足,茶园建园质量差,基本无灌溉条件,管理粗放,广种薄收现象普 遍;三是良种化程度低,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 43.3%。 3、加工设备落后,加工质量差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加工与基地不配套,配合不够紧密,有的茶区无 力投资建厂,全县拥有茶叶初制所 109所,年加工能力不高,有较大部分 茶叶作为初级原料进入市场,效益不高。 初制所茶厂许多是以村为单位建厂,相当一部分初制茶厂沿用原有村 庄的房子,与农户的生产、生活混在一起,环境条件差,普遍存在设备陈 旧厂房简陋、基本上没有卫生设施。多数初制厂设备陈旧,生产条件差, 急需改造更新,茶叶加工工艺不规范,产品规格不一致,茶叶品质难以稳 定,加工工艺有待完善。 4、市场培育滞后,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企业底子薄、起点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断缺,生产、 加工、市场配套不够完善。新生的民营茶叶企业尚未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整体实力有待加强。在茶叶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方面与国内外的差距大, 深加工项目尚未起步,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5、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竞争无序,整体效益差 茶园大多是千家万户经营,茶园流转机制尚未建立,生产经营规模小, 茶农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应对大市场。茶农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投入、管 理、生产方面差距较大,生产出的产品质量较差,为抢占市场,还要竞相 降价,搞内耗,无序竞争,利润极低。 6、标准生产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 景东茶叶科技创新水平与市内外产茶县相比,无论是在茶树栽培方面 还是在研制茶叶产品和营销方面,差距大,而且,现在我县的产茶企业所 生产的茶类,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无地方或行业标准,无标生产导致茶叶 质量参差不齐,对我县茶叶的质量审定,监控、品牌定位,推广以及销售 等造成不利影响。 7、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力度小 由于各级部门对茶产业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全县专职进行茶叶生产 指导的单位只有县茶叶试验站,茶叶科技推广,技术指导人员少,使得先 进的茶叶生产技术不能及时推广运用于生产实际中。 (三)景东县发展优质茶产业的竞争优势 1、生态条件优越,利于优质茶叶生产 景东县属云南省西南茶区,终年无严寒酷暑,年平均气温 18.3,全 年大部份均温在 1022。热量资源丰富,10的活动积温一般在 6430左右,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期长达 340天。雨量充沛,年降水 量 1086.7mm。是茶叶生长的最适宜区,茶树早芽晚休且生长量大,增加茶 叶采摘轮次及采摘量,对提高产量极为有利。 景东县森林覆盖率 66.8%,是云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茶区,而且茶 园主要分布于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区、半山区;水源清洁,土壤肥沃,日 照足,温度适宜,远离污染源,拥有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 的得天独厚优越生态环境。 2、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内在品质优秀,适制多种茶类 景东 97%的茶园是大叶群体品种,具有芽叶肥壮、持嫩性强,叶质柔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19- 软,芽发早,且生育旺盛,采摘期长等特点;鲜叶中的水浸出物、多酚类、 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均高于国内其它优良品种,生产的红茶品质优良可与 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相媲美。而且景东古茶树资源丰富,有多种多样的变 异类型,境内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种古茶树,在无量山、哀牢山 中分布有成片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无量山老仓大丫口 2000多年的野生古 茶树,哀牢山芦山村古茶园接壤的千家寨 2700年的野生茶树被尊为“世 界茶王” ,类似的古茶资源在景东屡见不鲜,这些古茶园保存有独特的学 术价值。良好的茶树品种及种质的多样性、多适制性,不仅奠定了优异的 茶叶品质,还决定了景东茶叶的多样性,为景东县茶叶更好地满足国内外 市场对茶叶的不同需求提供了品种基础和保证。 3、土地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做强做大茶叶产业的基础 茶叶产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做强做大茶叶产业,必须要有丰富的土 地及劳动力资源作支撑。景东县总面积 4532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 积 524万亩;耕地面积 118万亩。宜茶荒山荒坡极多,茶园规划用地有 25 万亩,到 2007年末,茶叶种植面积已达 19.17万亩,尚有 5.83万亩的土 地可开发种茶。 景东全县总人口 35.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2.97万人,有劳动力 20.2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 61.5%,从事农林牧渔 16.1万人,占 79.4%, 工业、建筑业 0.7万人,交通运输业 0.3万人,商业饮食服务业 0.4万人, 剩余农村劳动力有 1.6万人、城镇待业及下岗工人剩余劳力 1.8万人,还 有农村按农季节性闲散劳动力 2万人,计剩余劳动力 5.4万人,可为茶叶 产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4、茶园面积大,单产低,极具增产潜力 景东是一个茶叶大县,2007 年末全县茶叶面积 19.17万亩,面积居普 洱市第二位,是全省超十万亩的九个重要县之一。但由于管理粗放,2005 年,全县茶园平均单产 49.2公斤,还存在巨大的增产空间,只要加强管 理,产量即可大幅度提高。 5、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沉积丰厚 茶叶是景东最大而古老传统的生物资源优势产业,唐樊卓蛮书中载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银生即今景东,城界诸山就是景东城左右的无量 山、哀牢山,是云南见于历史记载最早的茶区。说明早在唐朝的时候,景 东广大山区已是茶叶的重要产地。目前,景东县有大量的野生型古茶树分 布和栽培型古茶树(园) 。据 2006年初古茶资源普查,全县野生型茶树面 积达 28.6万亩,栽培型古茶(树龄 50年以上)面积达 3.7万亩。野生型茶 树分布面积较大,在无量山和哀牢山呈带状分布,基部干围在 1.5“ 2.9m之间的野生大茶树随处可见,如锦屏镇磨腊村秧草塘后山(无量山) 野生大茶树基部干围达 3.5米,锦屏镇龙树村凹路箐野生大茶树基部丛围 7.83米,形似“山”字,极为奇特。栽培型古茶树分布较零星,连片面积 300亩以上仅有 37个村,大茶树多见于村庄附近,如太忠乡大柏村丫口大 茶树基部干围 2.85米,大街乡气力村灵官庙大茶树高 14.8米。随着茶业 的发展,以茶兴市、由茶兴贸,伴随茶叶交易而开拓的景东茶马古道是明 清时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的五条茶马古道之一,从普洱出境,经 四更桥、五里坡、气山丫口、硝井、谦岗、西萨、景谷、景东、弥渡至下 关,也叫“茶马大道” ,历史上藏族马帮直接把茶叶驮进西藏,有的还从 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贸易通道。 不论从史料记载,还是保存完好,至今生长旺盛的野生型、栽培型古 茶树及 2000年的生产运用历史沉积的茶马文化,都充分展示了景东县古 老的饮茶和种茶历史。为银生茶文化的挖掘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6、各级政府良好的产业政策,有利于加快景东茶叶这一优势产业的发展 省政府把茶叶产业确定为云南主要优势农产品,并积极为茶产业发展 创造了新的条件,省经委要在每年的技改资金中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茶叶 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省科技厅、省扶贫办等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和向上 争取资金,加大了国家对茶叶产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茶叶作为优势农产 品已被农业部列为九大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此外,各级政府在税收、资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21- 金、解决农残等方面给予政策的支持,使茶叶生产、销售、出口的协调和 宏观调控体系更加完善。 7、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支撑条件 以茶为主的农业地域特点,使普洱市相对集中了大量科技力量。全市 拥有一大批专职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和生产经验丰富的茶农、茶工;同时, 思茅农校、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也坐落在茶区,为人才的培养、 输送和新产品研发提供了保障。 五、景东县优质茶产业发展的目标及任务 (一)优质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政府绿色经济强省、民 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发展战略,依托现有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产 增收、发展山区农村经济为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顺思路,突出 重点;依靠科技和机制创新,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优势产区,重点 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和良种推广力度,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发展无公害茶、 有机茶等优势茶叶产品,提高茶叶质量;加快茶叶企业改革和技术设备更 新改造,以及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打造茶叶品牌,开拓国内外 市场;加大投入,按照“一园四区”规划,着力加强生产能力、加工能力 和科技能力建设,实现景东茶产业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景东茶叶产业, 走科技强茶、文化兴茶、市场活茶之路。 (二)景东县优质茶产业的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实现“茶树品种良种化,茶园建设生态化,基地管理无害化,茶叶加 工卫生化,茶叶产品标准化” ;争取培育 2-3个国家驰名商标,3-5 个省级 著名商标,建成 2-3个茶叶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 到 2012年,全县建成无公害茶园面积 20万亩,其中新植 0.83万亩, 投产面积达 19.52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 60%以上;茶园平均单 产 67.4公斤,年产茶 13164吨,其中年生产普洱茶 6000吨,名优绿茶 3000吨,生产的茶园全部达到省级无公害认证;全县茶业总产值达 68328 万元。其中:农业产值 26328万元,工业总产值 42000万元。 2、具体指标 规划期间茶产业发展目标与各年度茶产业发展规划目标详见下表 5-1。 5-1 景东彝族自治县(2008 年2012 年)茶产业发展规划 表 “十一五”计划发展目标 计划发展茶园面积 其 中 其 中 其 中 名优绿茶 普洱茶乡镇名称 合 计 (万 亩 ) 有 机 茶 园 面 积 (万 亩 ) 无 公 害 茶 园 面 积 (万 亩 ) 种 植 茶 树 林 面 积 (万 亩 ) 投 产 面 积 (万 亩 ) 年 总 量 (吨 ) 年 总 产 值 (万 元 ) 农 业 产 值(万 元 ) 工 业 产 值(万 元 ) 产 量 (吨 ) 产 值 (万 元 ) 产 量 (吨 ) 产 值 (万 元 ) 锦 屏 镇 1.19 0.2 0.99 0.4 1.16 696 15092 1392 13700 300 1200 2500 12500 文 井 镇 2.35 0.3 2.05 0.6 2.31 2079 10758 4158 6600 400 1600 1000 5000 花 山 乡 1.42 0.2 1.22 0.7 1.39 834 5368 1668 3700 300 1200 500 2500 大 街 乡 2.56 0.25 2.31 0.3 2.53 2277 8654 4554 4100 400 1600 500 2500 太 忠 乡 1.25 0.1 1.15 0.9 1.21 726 2252 1452 800 200 800 龙 街 乡 1.04 0.2 0.84 0.7 0.97 582 1964 1164 800 200 800 文 龙 乡 2.29 0.3 1.99 0.8 2.26 1356 6012 2712 3300 200 800 500 2500 安 定 乡 2.27 0.3 1.97 0.9 2.24 1344 8888 2688 6200 300 1200 1000 5000 漫 湾 镇 0.99 0.15 0.84 0.9 0.96 576 1552 1152 400 100 400 林 街 乡 0.9 0.1 0.8 0.9 0.87 522 1444 1044 400 100 400 景 福 乡 0.96 0.1 0.86 0.7 0.91 546 1492 1092 400 100 400 曼 等 乡 0.42 0.1 0.32 0.6 0.38 228 856 456 400 100 400 大朝山 2.36 0.3 2.06 0.6 2.33 1398 3996 2796 1200 300 1200 其它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20 2.6 17.4 9 19.52 13164 68328 26328 42000 3000 12000 6000 30000 注:投产茶园亩产均文井、大街按 90 公斤计,其他 乡(镇)按 60 公斤计,年总产 13164 吨,每公斤晒青 茶 20 元计,年加工名优绿茶 3000 吨,每公斤 40 元计,年加工普洱茶 6000 吨,每公斤 50 元计。 (特注: 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 -23- 2008 年茶园亩产均按 53 公斤计,每公斤晒青茶 8 元计,名优绿茶每公斤 40 元计,普洱茶每公斤 50 元计)。 5-2 景东彝族自治县(2008 年2012 年)茶产业发展年度规划 表 单位:万亩 发展茶园面积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乡(镇) 名称 合 计 新 植茶 园 无 公 害茶 园 转 换 有机 花 园 合 计 新 植茶 园 无 公 害茶 园 转 换有 机 花 园 合 计 新 植茶 园 无 公 害 茶 园 转 换 有 机 花 园 合 计 新 植茶 园 无 公 害 茶 园 转 换 有 机 花 园 锦 屏 镇 1.19 0.05 0.94 0.2 0.19 0.01 0.18 0 0.2 0.01 0.19 0 0.2 0.01 0.19 0 文 井 镇 2.35 0.06 1.99 0.3 0.40 0.01 0.39 0 0.41 0.01 0.4 0 0.41 0.01 0.4 0 花 山 乡 1.42 0.05 1.17 0.2 0.21 0.01 0.2 0 0.21 0.01 0.2 0 0.21 0.01 0.2 0 大 街 乡 2.56 0.06 2.25 0.25 0.41 0.01 0.4 0 0.42 0.02 0.4 0 0.41 0.01 0.4 0 太 忠 乡 1.25 0.06 1.09 0.1 0.21 0.01 0.2 0 0.21 0.01 0.2 0 0.22 0.02 0.2 0 龙 街 乡 1.04 0.15 0.69 0.2 0.16 0.03 0.13 0 0.19 0.05 0.14 0 0.17 0.03 0.14 0 文 龙 乡 2.29 0.06 1.93 0.3 0.39 0.01 0.38 0 0.4 0.02 0.38 0 0.39 0.01 0.38 0 安 定 乡 2.27 0.05 1.92 0.3 0.39 0.01 0.38 0 0.39 0.01 0.38 0 0.39 0.01 0.38 0 漫 湾 镇 0.99 0.05 0.79 0.15 0.16 0.01 0.15 0 0.16 0.01 0.15 0 0.16 0.01 0.15 0 林 街 乡 0.9 0.06 0.74 0.1 0.15 0.01 0.14 0 0.16 0.02 0.14 0 0.15 0.01 0.14 0 景 福 乡 0.96 0.07 0.79 0.1 0.16 0.01 0.15 0 0.16 0.01 0.15 0 0.17 0.02 0.15 0 曼 等 乡 0.42 0.06 0.26 0.1 0.06 0.01 0.05 0 0.06 0.01 0.05 0 0.06 0.01 0.05 0 大朝山 2.36 0.05 2.01 0.3 0.41 0.01 0.4 0 0.41 0.01 0.4 0 0.41 0.01 0.4 0 其它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20 0.83 16.57 2.6 3.3 0.15 3.15 0 3.38 0.2 3.18 0 3.35 0.17 3.18 0 景东彝族自治县(20082012 年)茶产业发展年度规划表 (续) 单位:万亩 2011 年 2012 年乡(镇) 名称 合 计 新 植茶 园 无 公 害茶 园 转 换 有机 花 园 合 计 新 植茶 园 无 公 害茶 园 转 换 有机 花 园 重点村 锦 屏 镇 0.3 0.01 0.19 0.1 0.3 0.01 0.19 0.1 龙 树 、菜 户 、温 卜 、利 月 、磨 腊 、前 所 、斗 阁 文 井 镇 0.57 0.02 0.4 0.15 0.56 0.01 0.4 0.15 竹篷、山心、丙必、挖 萨 、文 华 、都拉、者 吉、大 营 、文 窝 、老 练 花 山 乡 0.38 0.01 0.27 0.1 0.41 0.01 0.3 0.1 文明、文 岗 、文岔、芦山、秀 龙 大 街 乡 0.61 0.01 0.5 0.1 0.71 0.01 0.55 0.15 三 营 、平地、气力、文山、大街、昆 岗 太 忠 乡 0.21 0.01 0.2 0 0.4 0.01 0.29 0.1 三合、麦地、王家、大柏、大起育、方家箐 龙 街 乡 0.26 0.02 0.14 0.1 0.26 0.02 0.14 0.1 东 山、邦 庆 、戈瓦、新平 文 龙 乡 0.54 0.01 0.38 0.15 0.57 0.01 0.41 0.15 文 录 、勐 涝 、帮崴、帮 迈 、义 昌 安 定 乡 0.54 0.01 0.38 0.15 0.56 0.01 0.4 0.15 迤 仓 、河底、民福、中 仓 、古德、菠 萝 漫 湾 镇 0.21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