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3页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4页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03) 适用学科:050301 新闻学、050302 传播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公民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坚实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 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 历史与现状,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学术 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 机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位 获得者可以到传播媒体、新闻机构、宣传出版部门从事 具体新闻与传播工作,可以到高校从事新 闻学与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亦可以到企事业 单位从事宣传、公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 2.网络传播 3.传媒与舆论 4.平面媒体(出版)传播 5.新闻传播史 三、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为 2 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硕士研究生应当修满至少 30 学分,其中 课程学分 27 学分,包括学校开设的公共学位必 修课 7 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 6 学分(三门课)、 专业主干 课不少于 6 学分(三门课)、发展 方向课不少于 8 学分,开题报 告与学位论文 3 学分。修 满上述学分、学位论文进行的各个环 节符合要求、学位论文取得合格成 绩,授予文学 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培养单位,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 相结合的方式。新生入学第一 个月内完成师生互选。 2课程学习以一级学科内的专业 基础课与二级学科内的专业 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的学 习为主,辅之以其他专业的课 程或全校公选课程、 经典文献 阅读。根据本专业确定的经典文 献阅读书目、按照考核要求提交至少 2 份读书报告。 3. 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答辩前应在省级以上刊物(含省级刊物)公开发表至少一篇 (含一篇)本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署名 为第一作者;或者在学院的 硕博讲堂进行一次学术报 告,为主讲。参与听讲硕博讲堂学术讲座 10 次以上(主讲一次可抵听 讲 5 次)。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一)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 课程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 时 学 分 备注 100020001001 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学期 60 3公共 基础课 100020001002-X 基础外国语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80 4 需从 4 门课程 中选择 2 门 104020102001 语言文化哲学 第一学期 40 2 104020802001 新闻理论研究 第一学期 40 2 104020802002 西方传播学 第一学期 40 2 104020802003 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 第一学期 40 2 104020802004 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第一学期 40 2 学科 基础课 104020802005 第一学期 40 2 需至少选择 3 门共不少于 6 学分的课程,其 中含一门 2 学 分的研究方法 类课程 (二)专业主干课与发展方向课 课程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 时 学 分 备注 104020803001 新闻传播与舆论研究 第一学期 40 2 104020803002 中外报纸编辑比较研究 第一学期 40 2 专业 主干课 104020803003 大众文化传播研究 第二学期 40 2 需选择 3 门共 6 学 分的课程 104020804001 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第二学期 或第三学 期 40 2 104020804002 网络传播研究 第二学期 或第三学 期 40 2 104020804003 平面媒体传播研究 第二学期 或第三学 期 40 2 104020804004 文 化 产 业 与 文 化 传 播 研 究 第二学期 或第三学 期 40 2 104020804005 文学传播研究 第二学期 或第三学 期 40 2 专 业 方 向 课 104020804006 新闻传播业务研究 第二学期 或第三学 期 40 2 需选择 2 门共 4 学 分的本专业方向课 程 发 展 方 向 课 公选 课、 跨专 业课 需选择 2 门共 4 学分的跨二级学科专业课程或全校公选课程 补修课程 生源为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 须在导师指导 下确定 2 门本学科的本科生 专业基础课、2 门中国语言文学一 级学科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不列入 培养方案,但要列入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 计划,只 记成绩,不计学分。 补修本学科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可从以下三门课程中选择: 新闻 理论 传播理 论 新闻传 播史 2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倡导实 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 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3考核方式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科基 础课至少有一门要闭卷考 试。 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 课可以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二 级学科的专业 主干课中至少有两门课在学习期 间进行经典阅读考核,考核方式 为撰写读书报告,考核成 绩 以 30%的比例计入该门课程考试 的总成绩中。 七、学位论文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即可开始学位 论文的准备与写作。学位论文是为了考查硕士研究 生具备的学术素质和学术风范,培养其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 业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 论文、古籍整理与研究、学术综述、调查报告或研究报 告等多种形式。 1研究计划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确定 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 划,提交学院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 题报告的时间 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 不得少于 8 个月。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察文献搜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必须 符合规范和要求,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记。开 题报告会必须公开进行。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 应向导师做进展报告至少两次。在论文送审前将两次进 展报告提交学院备案,并作为论 文送审资格进行审查。 4论文评阅与答辩 论文评阅主要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 设计、 论文的逻辑性和 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 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研究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 训练 。 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 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论文答辩成绩 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 不及格记。 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末或以后进行。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 应 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 两次答辩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附:经典文献目录 一、国外传播学代表作: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 1984 年中文版。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 尔、温德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年中文版。 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新华出版社 1990 年中文版。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美 赛弗林、坦卡德著, 华夏出版社 2000 年中文版。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 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中文版。 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1 年中文版。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 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 2000 年中文版。 媒介事件,美戴扬、卡茨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年中文版。 作为话语的新闻,荷凡迪克著,华夏出版社 2003 年中文版。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美彼得斯著,华夏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版。 跨文化传通,美萨瓦姆等著,三联书店 1987 年中文版。 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罗洛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年中文版。 组织传播,美凯瑟琳.米勒著,华夏出版社 2000 年中文版。 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美 利文森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中文版。 无声的语言,美爱得华.霍 尔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 年中文版。 二、国内传播学代表作: 传播学简介,社科院新闻所世界室 编,人民日 报出版社 1983 年版。 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元光等三人著,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1993 年版,2003 年增补版。 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非语言传播学概论,宋昭勋 著, (四川)天地出版社 1999 年版。 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