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两大阶段: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三大线索: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准备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政治形式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二、周朝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在周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2)目的:面对商人遗族威胁,藩屏周室所需,以拱卫周王室,使权力分配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3)分封对象:首先是王族,这是分封的主体,受封之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如鲁、晋、卫、燕等,这使得封国宗亲化,以实现“选建明德(王室亲族),以藩屏周”。其次是功臣,这一方面显示王的恩德,另一方面用姻亲拉拢功臣以巩固统治。例如姜尚,“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第三类分封对象是“友邦冢君”与古帝王后代。如宋国,其有自己的族属和部众,在其原统治地区的族群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对其分封并与之联姻,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族众的融合和对其进行统治,也有利于“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4)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5)诸侯权利和义务:诸侯享有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诸侯还有必须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6)发展演变:溯源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史料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分封制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废除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遗存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7)积极作用: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8)局限(瓦解的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概念: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中国古代按照父系血缘远近,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区别亲疏,分配政治权力,规定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特点)。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4)作用: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5)深远影响:利: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度森严;形成了传宗接代观念和重男轻女思想;人们崇尚权威,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裙带作风盛行,不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二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通“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指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1)史料一出自近现代史学家的著作,主要介绍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句话说明了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2)史料二属于文献史料,其中关键信息“诸侯先畔(通叛)”“天子拥空名于上”“列国擅威命于下”说明周王朝后期,地方诸侯分裂割据,挑战天子权威,这体现了分封制的弊端。(1)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试解:【提示】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政治体制。(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试解:【提示】趋势:逐步瓦解。原因: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纽带难以维系;井田制瓦解,使其失去了经济基础。探究2宗法制的目的及影响史料一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吕氏春秋史料二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1)史料一属于文献史料,主要强调了宗法等级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其中关键信息“不使诸侯疑焉不使大夫疑焉不使庶孽疑焉”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2)史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其功能具有双重性。宗法制下的亲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及凝聚力,有利于家庭和睦、宗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但若引导不当,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试解:【提示】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和各级贵族权力的稳定。积极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2)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依然存在。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试解:【提示】凝聚亲情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寻祖探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一些家族重修家谱、族谱等。素养3历史解释一、从多角度分析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2分布区域: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同姓亲族多分布于富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君臣权利与义务较为明确,进一步彰显了周王的最高地位,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二、宗法制与宗法观念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2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3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素养4家国情怀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2宗法文化强调爱国、忠孝,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4修祠堂、宗谱有助于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己对家乡的热情,对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1(2018安徽合肥一模)礼记记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据此可知()A小宗不能进行祭祀B祭祀制度开始形成C王室贵族间关系融洽 D大宗拥有祭祀特权D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小宗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祭祀的权利,故A项错误;夏朝时期,已有祭祀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大宗具有祭祀的特权,而不是贵族之间融洽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祭必告于宗子”可知大宗具有祭祀的特权,故D项正确。2(2019广东广州综合测试)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材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D根据“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有利于政局稳定,故D项正确;根据“殷周”“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等可以判断B项错误;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3(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B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C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 D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D商代与西周均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故A项错误;由材料“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商王与周王的权威比较,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由材料“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知,周王的统治权威要高于商王,这说明西周时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故D项正确。4(2019广东东莞检测)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D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干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干中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考点2 古代政治制度的确立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统一“六王毕,四海一”1前提:一项前无古人的功业。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拥有了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2原因:具备三大历史根源。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强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3.统一全国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4巩固统一(1)北击匈奴:派蒙恬夺回河套地区,修“直道”、长城。(2)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设置郡县,岭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3)征服“西南夷”:开辟“五尺道”,西南夷地区开始归属中央。5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影响百代的三大制度1国家最高权力中心皇帝制度(1)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3)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内容: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传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系统。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丞相之下设立“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各项行政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2)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朝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1)渊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2)内容: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3)特点(与分封制相比):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没有封地。(4)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史料一“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史料二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1)史料一中的“法令出一”反映秦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史料一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为秦始皇设的本纪,其主要记录了秦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2)史料二形象地体现了秦朝“百官公卿”各自的地位职权,表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史料一、二分别反映了秦朝怎样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试解:【提示】史料一体现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专制独裁的特点,反映了皇帝制度的创立。史料二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显著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使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这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探究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史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史料二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1)史料一属于文献史料,其中关键信息“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反映出周王室的衰微,进一步揭示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2)史料二属于文献史料,其中关键信息“天之变局”是指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许多大臣皆出自布衣。(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试解:【提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综合以上史料,概括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的趋势。试解:【提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变化,是政治变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素养3历史解释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官僚政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皇权独尊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家国同治”;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实行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二、多角度理解秦代官僚政治取代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1转变(1)从产生特点看:先秦贵族政治是与分封制相伴而生的,是适应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秦代官僚政治是以皇权为核心,以郡县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2)从概念内涵看: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秦代官僚政治是秦朝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政治体系。(3)从政治体制看:先秦贵族政治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秦代官僚政治是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4)从演变趋势看:先秦尚未完全集中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2作用(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1(2019山西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B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是对前代分封制的否定,不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排除A项;夏启破坏禅让制,继承他父亲夏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确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逐渐形成,所以B项符合设问要求;C项指的是西汉初年推行的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信息不符;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所以D项不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2(2019河南安阳模拟)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这一叙述()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C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D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并不认可周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结合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分封制之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并使得西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故D项正确。3(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秦代主要是由“三公”和诸卿组成的朝廷,这是秦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创设()A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官僚制度B意味着皇权政治的真正崛起C建立了代行皇帝政务的权力机关D表明中央机构加强控制地方事务C材料表明,秦代主要是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成为秦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即三公九卿受制于皇帝,是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故C项正确;A项“成熟的官僚制度”说法错误,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项错误。4(2019江西宜春五校联考)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员,实现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可知,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符合历史趋势,故C项正确。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继续侧重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考查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和影响以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但考查内容却又不局限于现行教材的表达。2试题体现综合性。打破模块界限,实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的综合考查,且注重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对历史问题进行纵向考查。3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分封制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墓葬考古与史料实证的方法、对历史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历史作用的理解、青铜器铭文、西周分封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价值的养成等等,均在本讲考题中体现。试题强调能力立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真题研练感悟考法命题点:商代的政治思想1.(2018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A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材料中没有涉及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项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项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项错。命题点:深层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影响2.(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随着分封范围的扩大,周朝的制度传扬天下。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也因此覆盖其所辖之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A项正确;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D项错误。命题点:周代青铜铭文中蕴含的历史传承风尚3(2016全国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B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命题点:宗法制的深远影响4.(2016全国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C项“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命题点:运用时空逻辑分析周代的历史文化现象5(2014全国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 D山东C“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考向扫描权威预测考向一“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1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义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据此可知()A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B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C“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D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C何尊铭文中出现“中国”是一种地域观念,而非国家观念,故A项错误;迁都洛邑是要将洛邑作为首都,并非是疆域东至洛邑,故B项错误;何尊铭文中出现“中国”一词,说明“中国”称谓可以追溯到西周,源远流长,故C项正确;何尊铭文中出现的“中国”可以与文献相印证,但并不意味着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故D项错误。考向二宗族在传统中国的作用2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A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B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C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D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C宗族公产属于宗族所有,材料反映政府立法保护宗族公产,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法律对盗卖宗族公产的打击,没有反映盗卖宗族公产愈演愈烈,故B项错误;法律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