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是由疱疹病毒群的EB病毒(EBV)引起。小儿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6例护理体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0例临床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护理_医学论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ag内容描述:<p>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 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的单核 -巨噬细胞系 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表现为不规则 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 、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 多,并出现 异常淋巴细胞 、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 清中可测得抗 EB病毒的抗体等。 2 概述 本病的发病,多数病例呈良性经过。任何年龄皆可发 病,年长儿症状较重,秋冬季发病率稍高,多为散发 ,偶见流行。除发热持续、咽痛充血、扁桃体红肿、 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周围血象淋巴细胞总 数及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外,严重病例可并发脑炎、格 林巴利。</p><p>2、中外医学研究第10 卷 第11 期(总第163 期)2012 年 4 月 临床与实践 Linchuangyushijian - 31 -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Vol.10, No.11 Apr,2012 汉寿县人民医院 湖南 汉寿 4159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及治疗新进展 周金德 【摘要】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及治疗新进展。 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近期收治的 60 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按入院的 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患者 30 例行联合抗病毒治疗,对照组 30 例行常规抗病毒治疗。随访 23 个月,并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 效结。</p><p>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研究新进展 柴方园 综述 王叨 刘玉峰 审校 Int J Blood Transfus Hematol,March 2015,V0138,No2 【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为急性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增殖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被延 误诊治。目前,IM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笔者拟就近年关于IM疾病发生的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及环境 因素3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遗传;免疫; 环境 Advances in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Chai Fangyuan,Wang Dao,Liu Yu fe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s,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p><p>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1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n 概述 n 病原学 n 流行病学 n 发病机制 n 病理 n 临床表现 n 实验室检查 n 诊断 n 预后 n 治疗 n 预防 2 2 3 概述 n 由 EB病毒 ( Epstein-Barr virus, EBV) 所导 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 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 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 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由于 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病例在 临床上逐渐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 困难。 3 4 病原学 n EBV是本病的病原体。 1964年由 Epstein 和 Barr。</p><p>5、传 染 性 单 核 细 胞 增 多 症 概述 临床表现 护理诊断 病因 治疗措施 护理措施 健康指导 概述 定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 EB病毒引起的急性淋巴细胞增生性 传染病 6岁以下患儿表现为轻症或隐性感染,病 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病程23周,常有自 限性,预后良好。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与学龄儿童,主要由飞 沫与唾液经呼吸道传播,其次经密切接触传 播。 u EB病毒是一种DNA病毒,1964年首次由Epstein和Barr发现故得名,属疱疹病毒 科,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认为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 u EB病毒初次感染时间与阳性率。</p><p>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概述】 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所导致 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 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 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等 为其特征。由于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 病例在临床上逐渐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了一定 困难。 2 【病原学】 EBV是本病的病原体。1964年由Epstein和Barr 首先从患恶性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非洲儿 童的瘤组织中发现, 1968年由Henle等报道为 本病的病原体, 并在此后众多的研究中得到。</p><p>7、儿科学儿科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n概述 n病原学 n流行病学 n发病机制 n病理 n临床表现 n实验室检查 n诊断 n预后 n治疗 n预防 3 4 概述 n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所导 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 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 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 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由于 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病例在 临床上逐渐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 困难。 5 病原学 nEBV是本病的病原体。1964年由Epstein 和Barr首先从患恶性淋。</p><p>8、任献青:renxq723.haodf.com 发热5天,无咳嗽,咽红,眼睑稍 浮肿, 听诊肺部无特殊。 血常规: WBC 15.0*109/L;中性22%,淋巴 78%; 尿检:蛋白+,红细胞+ 什么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任献青 一、概述 1. 定义 简称“传单”。 由传单时邪(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淋巴细胞 增生的传染病。 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 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性淋巴为特 征。 ?为什么淋巴细胞增多,与名称不符? 四、诊断 (1)病史:潜伏期9-11天,初期症状发热、恶。</p><p>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科教研室 廖若莎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重点: 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要点。 难点: 本病相关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疱疹病毒中的EB病 毒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 传染病。 特征是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 大、血液中有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有嗜 异性凝集素和EB病毒抗体。 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后终生免疫。 中医属于“温病”、“瘟疫”范畴。 二、中医病因病机 内因:正气虚弱;外因:外感疫毒。 热、毒、痰、瘀是主要病理征象。 1.瘟。</p><p>1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016 .0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vIM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急性淋巴细胞 增生性传染病 v常见发病部位:淋巴结、鼻、咽喉部 v主要传播途径:通过口咽分泌物经密切接触传染 vEBV在婴幼儿多为隐性感染,在学龄儿童和青少 年则表现为传单。全年均可发病,但晚秋至初春 较多,多为散发,可引起流行。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EB病毒是一种DNA 病毒,1964年首次由Epstein和Barr发现, 故得名,属疱疹病毒科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它与全球约1的 肿瘤发病有。</p><p>11、儿科护理查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vIM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急性淋巴细胞 增生性传染病 v常见发病部位:淋巴结、鼻、咽喉部 v主要传播途径:通过口咽分泌物经密切接触传染 vEBV在婴幼儿多为隐性感染,在学龄儿童和青少 年则表现为传单。全年均可发病,但晚秋至初春 较多,多为散发,可引起流行。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EB病毒是一种DNA 病毒,1964年首次由Epstein和Barr发现, 故得名,属疱疹病毒科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它与全球约1的 肿瘤发。</p><p>12、第十四章 感染性疾病 第四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许红梅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 第十四章 感染性疾病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pstein- Barr病毒(EBV)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 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 三联征,实验室特点为血液中淋巴细胞 增多、并出现变异淋巴细胞 第十四章 感染性疾病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病原学 EB病毒 一、 科属 二、 特性 三、 抗原 膜抗原(MA) 衣壳抗原(VCA) 核抗原(EBNA) 早期抗原(EA) 淋巴细胞检出的膜抗原。</p><p>1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 I M 一、概述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简称传单 2.可分为嗜异性抗体阳性和阴性的IM 3.两者统称为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MS ) 二、病原学 lEB病毒(EBV)是本病的病原 lEBV属疱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 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 发现。 B淋巴细胞表面有EB病毒受体CD21 激活、增生 T细胞反应 病毒毒 性效应细胞 破坏 潜伏 激活 三、发病机制 四、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l病毒携带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l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接吻 病)或通过飞。</p><p>14、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1. 定义 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 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 EBEB病毒(病毒(Epstein-Barr virusEpstein-Barr virus, EBV EBV ) Epstein和Barr于1964年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Burkitts lymphoma)细胞培养中最早发现, 主要侵犯B细胞。 EBEB病毒(病毒(Epstein-Barr virusEpstein-Barr virus, EBV EBV )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 病毒亚科,直径约150180nm,外层有囊 膜,囊膜内是核衣壳,它是20面体,有160 个壳微粒,最内层为大分子的双链DNA。 EBV有5种抗原。</p><p>15、儿科实习生教学查房时间: 年 月 日上午09:30-10:10地点:儿科病房 床号15床 姓名 主持者: 主治医师,记录者: 主治医师参加人员:医师及全体实习生。学习内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习同学汇报病史:略。一、 总结病史汇报情况:基本病史情况汇报清楚,对重点体查未详细提及。二、 查体肝脾触诊:单手、双手、钩指触诊。触诊肝脏时描述的内容:大小、质地、边缘和表面状态、压痛、搏动、肝区摩擦感等。小儿正常肝脾脏触诊范围: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婴儿在第4肋间),腋中线在第7肋间,肩胛线在第9肋间。一般1-2岁时,。</p><p>1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英文名: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科室:感染科,血液科常用药物:症状:出汗,出血,出血性丘疹,压痛,发热,发热伴出血,发热伴寒战,发热伴有皮疹,发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咽痛,多发性结节,多发性针尖样瘀点,头昏,头痛,头痛并呕吐,心包炎,扁桃体充血.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主要临床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痛、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液中淋。</p><p>1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标准护理计划2005-3-22 16:36:4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是由疱疹病毒群的EB病毒(EBV)引起,与急性原发性EBV感染有别。本病临床特点是:不适、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周围血中出现非典型淋巴细胞,血清嗜异性抗性体反应阳性。常见护理问题包括:体温升高;舒适的改变:咽喉痛;皮肤受损;潜在并发症-肝功能受损,脾破裂。 体温升高 相关因素 与感染有关。 主要表现 体温高于正常范围。 患儿主诉发热、不适。 护理目标 体温不超过38.5。 患儿舒适感增加。 患儿体温降至正常范围。 护理措施 卧床休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