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7016—1997】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 言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GB 17016—1997】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 言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的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Tag内容描述:<p>1、70161997】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 言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多发于儿童,呈散发或流行,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可形成暴发流行。临床以唾液腺急性非化脓性肿胀为特征,常伴发脑膜炎、胰腺炎及睾丸炎等。为更好地指导防治工作,特制定本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天津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曹武奎、邹焕文。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p><p>2、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的门诊患儿。 一、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痄腮( 码: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 码: (二)诊断依据 (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疾病诊断标准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 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7)。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协作组制定的“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痄腮。</p><p>3、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1)起病时可有发热, 1 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有痛感及弹性感,通常先见于一侧,然后见于另一侧。 ( 2)腮腺管口或可见红肿。腮腺肿胀约持续 4 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 2周。 ( 3)病前有痄腮接触史。 ( 4)血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有增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 5)并发脑膜炎或脑炎者,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p><p>4、精品文档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6 论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 摘要: 目的 讨论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疗法,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主要给予充分的水、足量的进食、卧床休息,服阿司匹林以控制感染。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治疗 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 (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p><p>5、流行性腮腺炎 一 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特征是发热、腮腺区肿胀和疼痛 主要并发症:脑膜脑炎、胰腺炎、睾丸炎 二 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是副粘病毒科, 有 1种血清学,很少变异,人是唯一的宿主。 该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低,加热至 56 20分钟或甲醛、紫外线等很容易使其灭活,但在 4 低温条件下可存活数日。 病毒存在部位:病程早期可从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病毒 三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易感人群 飞沫传播 早期患者 隐性感染者 学龄儿童( 5岁 无免疫力的成人 患者腮腺肿大 前 7 。</p><p>6、1 / 4 关于 XX 县 DD中学流行性腮腺炎局部爆发初步调查报告 关于 XX 县 DD 中学流行性腮腺炎局部爆发初步调查报告 4 月 8 日,县疾控中心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疫情动态监测发现, 4 月 6-7 日报告 XX 县DD 中学发生 2 例流行性腮腮炎(以下简称流腮)病例,并按规定要求 DD 镇卫生院组织人员到学校调查核实并指导落实防控措施。此后,县疾控中心在对该校进行督导时发现,该校对此事件不够重视,相关防控措施没有认真落实到位。 5月 6 日,县疾控中心再次会同 DD 镇卫生院到学校督查时发现:该校自 4 月 6 日至 5 月 5 日。</p><p>7、1 / 3 流行性腮腺炎罕见并发症二例 例 1 女, 10 岁。因发热、双侧腮部肿痛 5 天,头痛 1 天,于 1993 年 9 月 12 日入院。患者于 5 天前开始发热,次日体温达 39 ,伴双侧腮部肿痛。入院当天觉头痛剧,并呕吐二次。病前有腮腺炎接触史。既往未患过腮腺炎。体检:T39.4 , P100 次, R24 次, BP12/8 kPa(90/60mmHg)。神清,颈软,双腮腺及颌下腺肿大,有压痛,腮腺导管口红肿,无溢脓。心率 100 次,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引出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 WBC2.5 3109/L 。入院 后给予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当。</p><p>8、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护理,科室:张蓝2017.1.15,疾病概述:重点掌握临床表现,熟悉流行过程 的三个环节护理评估护理 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护理措施(掌握),主要内容,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 parotitis)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多见于儿童。以腮腺肿大、疼痛为特征各种唾液腺提及其他器官均可受累,系非化脓性炎症。中医称为痄腮。民间又称为“鸬鹚瘟”“抱耳风”、“大头瘟”。,概述,分类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病毒,仅一个血清型。理化特性对外界抵抗力弱。对物理、化学因素很敏感。存在部位 病人的唾液、尿液。</p><p>9、第九章 传染病,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一、概述,1.定义:,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颌下腺、舌下腺)非化脓性肿大、疼痛。,2.发病特点:,(1)季节: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2)年龄:本病多见于儿童,85%的病例发生在515岁之间。(3)预后:大多经过良好;而成人患本病,临床经过较重,可伴发睾丸炎或卵巢炎。一般在一次感染后,均可获得终身免疫,不再感染第二次。,3.中医范畴:,中医称之为“痄腮”,因有传染性又称“时行腮肿”、“温毒”等。,。</p><p>10、流行性腮腺炎预防知识,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丙类传染病大多预后良好,病死率低主要临床特征是腮腺肿大和疼痛,主要发生在 515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亦可发生在学校、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得病原因?,传染源: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得病原因?,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物、餐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得病原因?,潜伏期一般为14-25天,。</p><p>11、流行性腮腺炎mumps,普安乡卫生院 李林云,2004年6月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2004年-2005年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普外科、内科”进修一年;2005年取得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2005年-2006年云阳县人民医院“骨科及放射科”进修一年;2006年重庆医科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医学影像”学习半年;2008年云阳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进修6个月;2013年普通外科主治医师,擅长于中、下腹部外科,骨科常规手术。,忠心感谢普安小学全体教职工多年来,对普安乡卫生院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照,以及为普安乡卫生事业所付出努力!,流行性。</p><p>12、流行性腮腺炎,概述,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苍耳风”)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等。并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极少死亡。,(一)病原学及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单股RNA病毒。对腺体和神经组织有亲和性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一般室温下,经2-3天其传染性消失。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p><p>13、流行性腮腺炎(mumps),概 述,简称腮腺炎或流腮腮腺炎病毒引起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一种系统的、多器官受累的疾病丙类传染病,病原学,属于呼吸道病毒副粘液病毒科,副粘液病毒属,呼吸道病毒,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其他病毒科,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单股RNA病毒含2种抗原:核壳蛋白(NP)具有S抗原。起病1周出现S抗体,无保护性,可用于诊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糖蛋白(HN)具有V抗原。起病23周出现V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只有一种血清型,很少变异,人是腮腺炎病。</p><p>14、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疾病科,www.zlcool.com,LOGO,案例,16床,胡XX,男,7岁,以“发热、左侧腮腺肿痛1+天”于2015年7月28日16:42入院。入院时 T 38.3 P 91次/分 R 20次/分 BP 99/67 mmHg SPO2 98%,神清,精神差,左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呈马蹄形肿大,轻压痛,表皮不红,皮温不高,挤压肿大腮腺,腮腺开口未见脓液流出,咽不红,扁桃体不大,牙龈无红肿疼痛,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腹未查见特殊。入院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实验室检查:AMY,尿淀粉酶,CRP,免疫球蛋白,血常规,心肌酶谱、大小便常规,腮腺B超,www.zlcool.com,LOGO,治疗措施:。</p><p>15、第九章 传染病,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一、概述,1.定义:,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颌下腺、舌下腺)非化脓性肿大、疼痛。,2.发病特点:,(1)季节: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可见暴发流行。(2)年龄:本病多见于儿童,85%的病例发生在515岁之间。(3)预后:大多经过良好;而成人患本病,临床经过较重,可伴发睾丸炎或卵巢炎。一般在一次感染后,均可获得终身免疫,不再感染第二次。,3.中医范畴:,中医称之为“痄腮”,因有传染性又称“时行腮肿”、“温毒”等。,。</p><p>16、第十小学四年级(2)班,流行性腮腺炎,概述,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苍耳风”)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等。并可侵犯各种腺体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极少死亡。,(一)病原学及发病机制,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单股RNA病毒。对腺体和神经组织有亲和性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一般室温下,经2-3天其传染性消失。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