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国际服务贸易: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_第1页
第六章  国际服务贸易: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_第2页
第六章  国际服务贸易: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_第3页
第六章  国际服务贸易: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_第4页
第六章  国际服务贸易: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 6章 国际服务贸易: 基于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的分析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版)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2 主要内容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简史 二、传统贸易理论 三、 Jones-Ruane服务贸易模型 四、 H-O-V模型及其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3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简史 重商主义 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 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 新 -新贸易理论 ? 4 重商主义与古典主义 重商主义学说 The Mercantilist doctrine (1500-1750):国际贸易是 “零和博弈 ” Adam Smith (1723-1790): 分工理论、基于绝对优势的自由贸易、 “剩余产品通道论 ”( vent for surplus) David Ricardo (1772-1823), James Mill (1773- 1836) and Robert Torrens (1780-1864): 比较优势 法则,但讨论贸易条件的决定 Friedrich List (1789-1846): 挑战自由贸 易的主张、经济发展阶段论 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提出相互需求概念( reciprocal demand),以确定均衡贸易条 件( Marshall 1842-1924在此基础上提出提供曲线 offer curves,以确定贸易条件),分 析贸易条件对一国有利的条件,以及贸易政策思想。 5 Ricardo (1817) Heckscher, Ohlin (1920s) Samuelson, Rybczynski, Venek (1950-60s) Jones, Bhagwati, Findlay, Deardorff, (1960s-70s) Leontief (1950s) Leamer (1970s) Trefler, Davis, Weinstein (1990s) 理论研究( Theories) 经验研究( Empirics) 传统贸易理论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Grubel, Lloyd (1975) Dixit (1980s), Levinshon (1990s), Bernard, Jensen (1990s- 2000s) 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新 -新贸易理论 New-New Trade Theory Grossman, Helpman (1990s) Either, Lancaster, Krugman, Helpman, Brander, Markusen (1980s); Brander, Spencer, Dixit, Grossman (1980s); Qiu (1994) Melitz, Antras, Helpman, Eaton (2000s) Next? Who? Who? Feenstra, Hanson (1980s- 90s) 6 中国 美国 服装 电脑 谁 企业 产业间贸易 民用飞机 电脑 谁 企业 产业内贸易 出口、 FDI、外包 7 二、传统贸易理论 1.李嘉图模型 2.H-O-S模型及其拓展 8 1. 李嘉图模型 要素 劳动( L) 产品 : y1 y2 本国( H) 要素 劳动( L*) 产品 : y*1 y*2 外国( F) 本国在产品 1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外国则在产品 2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技术或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导致两国贸易的主因。 9 2. H-O模型及其拓展 aiL=a*iL aiK=a*iK 2要素: K* 、 L* 2要素: K、 L 2产品 : y1(劳动密集 型) y2(资本密集 型) 本国( H) 2产品 : y*1(劳动密 集型) y*2(资本密 集型) 外国( F) 排除国家间有关技术与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集中讨论两国之间要 素禀赋的相对差异是如何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 。 10 总结: H-O基本模型的四大定理 Rybczynski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提高密 集使用该要素的产业的产出,同时降低另一个产业的产出 Stolper-Samuelson定理(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简称 SS定理) ( 1) 一种产品的价格上升,将提高该产品的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报酬,同 时降低另一个要素的实际报酬( 2) 结合 H-O, 一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将因为 贸易而受益,相对稀缺的要素将因为贸易而受损。 HOS定理( Heckscher-Ohlin-Samuelson Theorem)(又称要素禀赋定 理, factor abundance theorem):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相对丰裕要 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简称 FPE定理 ):假定两国从事自由贸易,技术相同但要素禀赋不同,两国生产两种产品 且不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将要素价格在两国之间趋势于均等化。 11 特定要素模型( RV模型) aiL=a*iL aiK=a*iK 2产品 : y1(劳动密集型) y2(资本密集型) 流动要素: L 特定要素: K 产品 1的特定要素 K1 产品 2的特定要素 K2 本国( H) 2产品 : y*1(劳动密集型) y*2(资本密集型) 流动要素: L* 特定要素: K* 产品 1的特定要素 K*1 产品 2的特定要素 K*2 外国( F) 12 p RV模型框架下的 Stolper-Samuelson定理 :一种产品的价格的上升(另一种产品价格 不变)将提高该产品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同时降低另一种产品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 ,但对流动要素 劳动的实际报酬的影响则不确定。 p RV模型框架下的 Rybczynski定理 :一个部门特定要素的增加(另一个部门特定要素不 变)将提高该部门的产出(但小于该部门特定要素的增加幅度),同时降低另一个部 门的产出。流动要素 劳动禀赋的增加将提高两个部门的产出。 p RV模型框架下的 HOS定理: 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的特定要素的产品。 这把一国的特定要素丰裕度与其贸易格局联系起来。 p 结合前面的修正了 SS定理和 HOS定理 ,可知: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因贸易而受 益,与进口竞争的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因贸易而受损;流动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则不确定。 13 三、 Jones-Ruane服务贸易模型 Jones, R., and Ruane, F., “Appraising the Opti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 Oxford Economic Papers, 42, 672-687, 1990. 服务部门使用的特定要素为服务要素( service factor) ;所 研究的国家为 小国经济 ,是国际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价格 接受者;本国与外国存在技术上和相对要素禀赋上的差异。 特定要素模型 2要素: 流动要素: L* 特定要素: K* 2要素: 流动要素: L 特定要素: K 2产品 : 制成品 服务: xs 本国( H) 2产品 : 制成品 服务: xs* 外国( F)或 ROW 14 p本国(小国)工资率的决定及服务部门的比较优势决定 劳动为流动要素,部门间工资率相等;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的价格等于其单位成本,因 此,开放条件下: 单位产出的要 素投入不变 当工资率 w被确定而为常数时,与服 务产品价格上升相匹配的是服务要素 报酬更大比例的上升: 放大效应 15 服务要素(特定要素 )的世界报酬率与服 务产品的世界价格 图 6-1 服务要素和服务产品市场的均衡与调整:贸易模式选择的影响( A) 本国在服务生产上相对于制造业拥 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本国在服务 部门上的技术比较优势是否意味着 ,一旦允许服务部门贸易,本国将 要么出口服务产品(封闭价格较低 ),要么从外国吸引服务要素(封 闭价格较高)? 这取决于贸易前本 国 rS和 pS的位置 如果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于 C,则由此决定图左边轨迹线上的 C点。这样本国在服务生产上的技 术比较优势既反映在其服务产品的相对较低成本( pS(C)p*S),也反映在服务要素的相对较高报酬 上( rS(C) r*S)。这意味着,允许服务要素贸易或服务产品贸易,本国将因此而获益。 16 p服务要素贸易与服务产品贸易的选择 (取决于本国封闭经济下的初始均衡点) ( 1)假定本国封闭经济下的初始均衡点为上图中的 C和 C(服务产品价格 相对较低,但服务要素价格相对较高) : 本国选择服务产品贸易(封闭时服务价 格较低)所获得的好处: 国内服务供给 从 C扩大 到 E点 本国服务出口增加量 本国开放服务要素贸易(封闭时服务要 素价格较高)所获得的好处: 国内服务 供给从 C扩大 到 B点 外国服务特定要素流入量 17 结论 1: 对于封闭状态下 “服务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但服务要素价格相对较高 ”的本国来 说, 是开放服务产品贸易还是开放服务要素贸易,取决于上面两公式的大小。如果图左边 点 C更靠近下面的 B点,则开放服务产品贸易将获益更多;如果点 C更靠近上面的 E点,则 开放服务要素贸易将获益更多。 相同点: 在两种情况下,本国的服务产出都将扩大; 不同点: 在服务产品贸易情况下,服务产出的扩大导致本国服务价格的上升;生产者沿着 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消费者被迫减少服务需求数量。而在服务要素贸易(通过提供开业权 )情况下,服务产出的扩大导致本国服务价格下降,本国服务要素价格降至世界水平,但 扩大了本国服务产品价格与外国服务产品价格之间的差异。而服务产品贸易使得本国服务 最终价格与世界价格相等,但提高了本国服务要素的收益。 18 图 6-2 服务要素和服务产品市场的均衡与调整:贸易模式选择的影响( B) ( 2)假定本国封闭经济下的初始均衡点为下图中的 C点 (服务产品价格相 对较低、服务要素价格也相对较低即本国服务要素相对丰裕) : 服务要素(特定要素 )的世界报酬率与服 务产品的世界价格 本国初始 均衡点 C点更靠近 B点(若允许要素贸易,则 rS=r*S),而 C点离 E点较远(该点处的服务产品世界价格为 p*S)。允许 服务要素贸易将导致本国的服务要素外流,使得图 4-2右边供给曲线左移,非贸易的服务部门的价格与产出将 沿着需求曲线从点 C移至 B。因此,开放服务要素市场,导致服务产出的下降,但这一产出的下降提高了本国 的实际收入,因为外流的每单位服务要素在国外获得的收入( r*S)要大于外流前在国内获得的收入( rS)。 19 图 6-2 服务要素和服务产品市场的均衡与调整:贸易模式选择的影响( B) 假定 世界价格的组合点( r*S, p*S)位于 B点,本国封闭经济下的初始均衡 点为下图中的 C点 (本国的技术与外国相同,但服务要素禀赋相对丰裕。服务产品价格相 对较低、服务要素价格也相对较低 ): 服务要素(特定要素 )的世界报酬率与服 务产品的世界价格 本国初始 均衡点 结论 2: 本国与外国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超过在技术上的差异,是双重的:( 1)服务要素贸易引起的本国服务 部门的产出变化方向与服务产品贸易引起的本国服务部门产出的变化方向相反。( 2)如果假定本国在服务生产方 面具有技术比较优势,那么使得服务部门扩张的开放选择将会带来更高的收益。 20 p完全自由贸易 图 6-3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不同路径及其影响 21 p国内收入分配 虽然本国作为整体开放服务要素贸易或服务产品贸易或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 将获益,但各要素之间的收益分配却是不同的。 根据特定要素模型中的基本结论进行推理。 22 Jones-Ruane模型有两个十分重要的政策启示: 第一,政府在考虑开放服务贸易(选择开放服务产品贸易,还是服务要素贸 易,还是完全自由贸易)时,仅仅比较本国封闭经济下的服务产品与服务要 素的国内外价格是不够的,还应该确定本国在服务部门是拥有技术比较优势 还是存在劣势。 第二,不同的服务贸易开放选择会对要素收益产生不同影响,即存在收入分 配效应。因此,政府在选择开放形式与开放顺序时将面临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这将取决于政府的收入分配目标。 23 四、 H-O-V模型及其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1、 H-O-V模型 2、 Sagari的经验研究 24 1. H-O-V模型 p Vanek(1968): 国际贸易的要素含量( factor content of trade) ,某一个国家 出口(或进口)某种产品实际上等于间接地出口(或进口)了该产品生产时 所投入的要素。 p HOS模型的 “产品形式 ”( commodity version) p HOS模型的 “要素含量形式 ”( factor content version),即被称为 Heckscher-Ohlin- Vanek模型(简称 HOV模型)。 25 p基本假设 维度方面的假设: 高维的 HOS模型: C国 N行业 (i, j)M要素 (k, l); 行业 /产品的个数不少于基本生产要素的个数即 N M 生产技术方面的假设 (投入 -产出分析见下页) 市场结构方面的假设 需求方面的假设 26 产 出 投入 中 间 使用 /中 间产 品 最 终 使用 /最 终产 品 总 产 出 (X) 产 业 1 产 业 2 产 业 3 产业 n 居民 消 费 (C) 政府 消 费 (G) 资 本 形成 (I) 净 出 口 (NE) 合 计 (Y) 中 间 投入 产业 1 X11 X12 X13 X1n C1 G1 I1 NE1 Y1 X1 产业 2 X21 X22 X23 X2n C2 G2 I2 NE2 Y2 X2 产业 3 X31 X32 X33 X3n C3 G3 I3 NE3 Y3 X3 产业 n Xn1 Xn2 Xn3 Xnn Cn Gn In NEn Yn Xn 初始 投入 ( 增加 值 ) 固定 资产 折旧 (R) R1 R2 R3 Rn 劳动 者 报 酬 (W) W1 W2 W3 Wn 生 产 税 净额 和 营业 盈余 (TP) TP1 TP 2 TP 3 TPn 合计( VA) VA1 VA2 VA3 VAn 总 投入 X1 X2 X3 Xn 表 投入 产出表 收入法 GDP 支出法 GDPi 行 j 列 27 第 I象限是 “nn”的 投入 -产出矩阵(或称间接投入矩阵 ),表示生产出该部门的产出而从 其他部门购买的中间品投入。基于该象限,可以计算出直接消耗系数或投入系数( input coefficient) (=每次投入 /总投入 ) 第 II象限是最终使用矩阵,包括通常所说的 “三驾马车 ” 消费、投资和出口。该象限与 第 I象限组成一个长方形的表,该表的每一行表示各生产部门对某经济部门产品的消耗量 ,加上该产品作为最终产品的使用量,而得到这一部门产品的总产量,即中间使用 +最终 使用 =总产出。 i 行 j 列 28 德米特里耶夫完全消耗系数:反映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各种 中间产品的完全消耗。 里昂惕夫矩阵( Leontiefs matrix): 29 k行(要素) j列(产业)的矩阵 技术矩阵( technical matrix)或直接投入矩阵 :描述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 术关系 第 III象限与第 I象限的关系是:中间投入 +初始投入 =总投入。 生产某一个最终产品对生产要素的总使用( 直接使用加上间接使用) 30 p基本模型 生产 消费 31 2. Sagari的经验研究 : Sagari, S.B., International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 Policy, Planning, and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The World Bank, January 1989. 2.1 传统的 H-O-V模型 Bj表示 j国的货物 贸易差额; Y=jYj p货物贸易: 32 p服务也可以进行国际贸易: Q表示世界生产的货物与服务的产出向量 W表示生产要素的世界价格向量 Bj表示 j国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差额 反映 j国的要素禀赋对其货 物与服务的贸易量的影响 反映贸易不平 衡的作用 p讨论贸易向量中的金融服务贸易( TF): 33 2.2 H-O-V模型的修正形式:引入中性技术差异 p“2-国家 2-产品 2-要素 ”模型: 两国的技术差异(两国的 K/L相同) 贸易与产出、消费之间的关系 两国的净出口 34 pn个国家 模型: j国货物与服务的生产 j国货物与服务的消费 35 货物与服务的世界价格向量 单元矩阵 p令 j国贸易向量中的第 h个元素代表该国金融服务的净出口( TFj): 分别表示矩阵 M和 A-1的第 h行( row)的第 i个元素 36 假定国家 1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dii(j)表示 j国技术差异矩阵的第 i个对角线元素,并等于 j国 生产货物或服务 i的投入 -产出要素需求量与技术最先进国家同类生产要素和同种货物或服务 的投入 -产出系数之比。在经验分析中,可近似地用 R&D支出与 GNP比率的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