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优化方案】20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1 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后 达标检测 人民版人民版 (时间:45 分钟,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6福建漳州质检)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 ,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 “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解析:选 A。 “民事”体现的是政权, “神事”体现的是神权。 “所有的民事又都要 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 A 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材料 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 合,故 C 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信息,故 D 项错误。 2(2016湖南衡阳模拟)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 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政权借助族权 B封建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确立 D社会分工明确 解析:选 A。依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可知政治与家族血缘相结合,故 A 项正确;依据材料“先秦盛行” ,可 知此时并非是封建等级森严,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先秦盛行” ,可知此时还未形成中央 集权制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了等级森严,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分工,故 D 项错误。 3(2016黑龙江哈三中模拟)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 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 化。这表明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解析:选 D。周代分封制下,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不能加强周天子的统治, 故 A 项错误;分封制下,周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弱,故 B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 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对周边地区进行文化渗透,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 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以周王朝为代表 的中原文明,故 D 项正确。 4(2016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 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2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解析:选 B。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封国,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 法制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故 A 项错误; 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 C 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 D 项错 误。 5(2016湖北天门调研)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 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C所谓“天”就是天理 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解析:选 D。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说这件事情是由天 定的,于是都很服气,不易产生纷争;如果说是由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这说明西周宗法 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 D 项正确;材料“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 生”所提及的制度是指宗法制,故 A 项错误;宗法制带有血缘色彩,不是神秘色彩,故 B 项错误;“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不是指天理,故 C 项错误。 6(2016河北唐山模拟)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 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 ) 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 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 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解析:选 A。昭穆制度是宗庙制度之一,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 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故 A 项正确;昭穆之制是与分封制同时形成的,故 B 项错误;昭穆制度属于古代宗法制度,与 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没有体现“礼制化”的特点,故 C 项错误;昭穆制度与神权无关, 故 D 项错误。 7(2016安徽马鞍山模拟)如图是古代木板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 ,图中孩子 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该年画体现了古代中国哪一观念( ) A重男轻女 B多子多福 C安土重迁 D返朴归真 解析:选 B。在图片中,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联想到“子孙繁衍众多” ,葫 芦的枝茎称为“蔓” , “蔓”与“万”谐音, “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 被称为“子孙万代”表示人丁兴旺,故 B 项正确;图片中不能判断重男轻女,故 A 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故乡、居住地迁移的内容,故 C 项错误;“返朴归真”比喻恢复原来的 自然状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D 项错误。 3 8(2016广东汕头模拟)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这反映了( ) A分封制趋向衰落,但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商业繁荣,小农经济发展 D郡县制逐步确立 解析:选 A。 “噩侯反叛伐周”体现了分封制走向衰落, “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体现了周王还能维护王权,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小农经济和郡县制,故 B、C、D 三项错误。 9(2016湖南益阳模拟)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 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解析:选 A。由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的词语 来作为自己的称号,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 A 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 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势 力,故 C 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 10(2016山东潍坊模拟)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 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 解析:选 C。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 大转型,故 C 项正确;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 A 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 封制,故 B 项错误;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 D 项错误。 11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 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 “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 概念变化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解析:选 B。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使中国有了确切的范围 和实际的组织,故 B 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此时中国 实际上仍然是分裂的,故 A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实行时国家已经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组 织,故 C 项错误;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具体的范 围和实际组织,故 D 项错误。 12(2016安徽马鞍山模拟)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 来不读书。 ”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 A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 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4 C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解析:选 B。材料表明尽管秦朝实行了文化专制,愚弄人民,但结果仍无法维持其统 治,只会加速秦朝灭亡,该诗是对秦朝文化专制统治的辛辣讽刺,故 B 项正确;暴政是秦 朝灭亡的根源、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A、C 两项错误; 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只能体现诗中前一句,后一句并未体现,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30 分,第 14 题 22 分,共 52 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 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 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 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 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 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 ,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 feudal system 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 feudal system 被称为 feudalism 起源于法国大 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 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 “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 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 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10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 (8 分)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12 分)(要求:史论结合, 论证充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 “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 等信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 从“秦朝统一意义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角度概括作答。 (2)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二中“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可知西欧封 建制度不存在绝对的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 限制”可看出限制王权的思想。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 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 “国王侵犯 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等信息可知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对近代欧 洲民主宪政的影响。(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称之为封建社会结果总是 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 意见” ;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西周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 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 答案:(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5 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 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答出三点即可) (2)特征:西欧封建制度不存在绝对的中央集权,有限制王权的思想。 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有助于近代欧洲民主宪政的形成。 (3)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 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 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 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 。 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 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 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 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 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 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 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 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 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 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国开自考考试题目及答案
- 历年社工考试题及答案
- 广东管理学 自考试题及答案
- 乐途考试题及答案
- 兰溪党员考试题及答案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有色矿石磨细工质量追溯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聚丙烯酰胺装置操作工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警用汽车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石膏空心墙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
- 《焊接结构生产》课件-第一单元 焊接结构生产基础知识
- 烟草局联合快递企业开展涉烟寄递违法行为培训
- 2025年全国“质量月”质量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污水处理厂处理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模板)
- 机制砂石骨料工厂设计规范2025年
- 股癣护理课件
- 土方开挖培训课件
- 变电运维培训课件
- 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实验室诊断
- 动脉穿刺术后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