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 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 分,每小题 3 分) 2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聚沙成塔,集掖成裘,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才能积累全面丰富的知识。 B 乡村风光,甚觉宜人,野外景致,殊有情趣,远近树木参天,蔚为大观。 C 他的散文和小说富有诗情画意,也不乏扣人心弦之笔和感人肺腑之言。 D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听到带有浓郁山野情调的中国民歌,感到别有风味。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教育是打开个人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也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铺路石,更是人类文明传续的不竭动力。 B 草原上,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散落,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C 千百年来,湘江培育着两岸的乡村和城市,湘江之水不仅流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荡漾在他们的梦境中。 D 树立大国风范,涵养大国心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自信,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理性和智慧。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超越种族、信仰、社会制度的差异,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和平、友谊与团结,在尊重世界 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和谐发展,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内涵。 B 文艺复兴揭开了欧洲腾飞的序幕,工业革命拉大了欧洲与中国的距离,当火车在欧洲大地高歌猛进的时候, 中国的辽阔土地上,木制独轮车还在吱吱呀呀地唱着千年的凄凉。 C 风云变幻的 20 世纪已经过去,那些为中国的命运呐喊的诗界前辈也已经走远,在新的世纪,面对商品经济 大潮的冲击,我们应该如何拨开喧嚣的迷雾,高扬起前辈诗人使命意识的旗帜? D 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 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5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 “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 可以说,不论天涯海角, 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 “龙的传人” C“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 D 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中国皇帝都称 “真龙天子”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 )阅读(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我们头顶蓝天, 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 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 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 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 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于都会爬树,豪 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 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答: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刺多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 的病人采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 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 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 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 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 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 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祢性。 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 问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自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 由于某种细微差剐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 无穷的变异或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 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选自科技导报2008 年第 2 期,有删改。) 6 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A.人类大脑的特征 B 对称性 C 分辨左右的意义 D 不对称性 7 下列各项中, “豪猪爬树”测试所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A.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B 我们人类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 C 左侧休克的病人和右侧休克的病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是不同的。 D 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就荒唐不堪。 8 下列表述符台原文意思的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丁打破对称性 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 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 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 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个近 似对称的世界之中我们处处遭遇对称。 D 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也决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 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9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特征之一 B 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 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 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三、文言文阅读(21 分,其中选择韪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9 分,简答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lO14 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 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 之。以治闻。由万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 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争,性喜讼, 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枧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 ,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 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 之。州之吏民皆曰 3 “是素良子也” ,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 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 ”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 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川,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 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 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 2008 年高考湖南省语文试题 3 / 9 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 ,中华书局 2001 年版,有删节。) 【注】狴:监狱.。箦:竹席:。 鞠:审讯。 3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 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 ” 素:一向,平素 C 公坚不回 回:返回 D 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1l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 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 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 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 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 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 C 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 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 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 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每小题 3 分) (1)且又人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14 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请根据文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答: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 分) 1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 6 古诗文默写。(6 分,每空 1 分) (1) 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 ) 邹忌 。 ,窥镜,谓其妻曰:“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 谈静 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 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厂。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 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 它只觉得可以破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 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 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 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 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 ,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 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 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 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 “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争定律说: 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问。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 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 ,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水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 愈不觉得物办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 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 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退想,你心中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 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部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特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大约诗人 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 的手,搓他的脚呢。 ”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 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 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 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 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 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昧的人,你并 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绐青年的十二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略有删改。 ) 【注】本文系朱光潜绐青年的十二信的第三封信,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2008 年高考湖南省语文试题 5 / 9 17、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 。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 (4 分) 答: 18 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4 分) 答: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9 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 点。(5 分) 答: 20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 (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 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 2 个字 ),概括山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4 分) 六、文章赏析(14 分) 21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 300 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 分) (1) 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 (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七、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 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 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 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 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2008 年高考湖南省语文试题 7 / 9 2008 年高考湖南省语文试题解析 2、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形。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是检验考生语文 能力的最佳途径。湖南近几年一直沿用了这种命题的形式。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题干要求选出有错误的。A 项 中“集掖成裘”应为“集腋成裘” 。 3、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与往年和其它省市不同的是,湖南今年只是考查了实词,而且 缺失了成语和俗语,而只是考查了双音节的近义词,形式上看起来是简单了些,但实际上增加了难度,对考生的 词语辨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C 项“培育”的意思是“ 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她发育成长” ,接的对象应该是有生 命的东西,显然“乡村和城市”是不能与之搭配的。 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语病。语病题一直是“保留节目” ,也一直是考生比较难以突破的难点题。 考生必须熟知六种常见语病类型,熟练地掌握辨析的方法,如句子主干法、造句法等。D 项缺介词“对” ,连词 “以及”后面应有一个接对象的介词“对” 。 5、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从 “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和“可以说,不论天涯海 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两句可以概括出,这段话谈论的核心话题是“龙”与“华人” , 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B 项“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一句紧接着前句的“舞龙”而来, “中华儿女都是龙的 传人 ”既衔接上句的“龙” ,又巧妙地过渡了“人” ,照应了后面的语句,因此是最恰当的。 6、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选文共四段,采用的是分总结构。第一段 由人能轻易区分上下而难辨左右引出话题“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第二段通过举 例和比较,论证了人脑为什么会有“不对称性” ,第三、四段则阐述了“不对称性”在生活中的意义。上述分析可 以看出,全文谈论的核心话题是“不对称性” ,故 D 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第二段“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右脑与具体的情景有关,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一句可以判定 B 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 项“无论都”错误,第一段最后一句话 只是说区分左右, “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并没有说区分上下也需要,所以错误;B 项“马赫提出并 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错误,马赫只是提出了设想,是后人实验证明了的他设想,故错误;D 项的“因为它 (指驴子)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与第二段中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显然矛盾,所以不对。 9、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A 项根据第二段的第一、二句话可以得出; 第二段中说“人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也就是说人脑能区别左右是有其先天的基础的,所以 B 项是错误的;C 项与最后一段“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相矛盾;D 项强加因果关系,无中生有,文 章在最后一句只是说“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并不能因此就说“未来必定比过 去美好”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10、答案:10、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推断。 “回”本来的意思是“回头” ,这里引申为“回 应,回改” 。 11、答案:C。 【解析】A 项第一个“因”为“连词,于是” ,第二个“因”为“介词,趁机,趁着” ;B 项第 一个“以”为“介词,因为” ,第二个“以”为“介词,凭借” ;C 的两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它(他) 的” ;D 项第一个“与”为“ 介词,和,同” ,第二个“与 ”为“连词,和” 。 、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项原文是“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簀,恬 如也。 ”意思是说“他们对待进监牢、戴枷锁,就好像戴帽系带和躺在席子上一样,安闲得很。 ”显然选项中的说 “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是不正确的。这主要是不知道这句中使用了 比喻修辞,而直接死译了。 13、译文:(1)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解析】此题 要注意“苦”的活用,句子中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以苦” ,翻译为“感到苦恼” ;还要注意古代官职的固 定称谓“有司” ,指主管官员。 (2)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解析】 此题要注意宾语前置, “自诬”应为“诬自” ,这句话直接翻译应为“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 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诬蔑自己” ,这样翻译意思是对的,但与前文衔接不连贯,没有做到“雅”的标准。 (3)他治理最难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解析】此题没有什么特别的文言 现象,注意“是”的翻译。 “是”在文言中通常作代词,译为“这、那、这些、那些” 。 14、答案: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颍有意同他保持了距离。欧阳颍的升 迁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章中的观点。比较有效 的信息集中在第二段,如“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与政,亦以是持其身” “而公屏不与之接” “故 其仕也,皆以岁月考课,皆所当得”等。 15、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 ,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 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对比中彰现 能力与水平。湖南自主命题以来,非常重视诗歌的比较鉴赏。此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含义)又考查了表现技巧 (作用) 。 李白、王昌龄同为盛唐著名诗人,二人友谊深厚。王昌龄的诗歌久负盛名,但仕途却很坎坷,曾“屡见贬斥” 。 天宝七年,又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 ,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 第一首诗便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谪为龙标尉后所作,大约作于天宝八年(749)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 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 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 ,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 溪深涧险, “非人迹所履” ,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 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 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 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 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 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 一样永远长久。 第二首诗作者虽然谪居龙标,但依然有闲情逸致寄情山水,携酒吟唱。第一、二写景叙事,境界清新。三句 抒怀,四句借景抒情。 16、答案:(1)蚕丛鱼凫,开国何茫然 (2)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考查的材料既有诗歌又有古文,虽然篇目考生非常熟悉,但考查的句子却 不太为人所熟知,命题有点偏。命题似乎要提醒考生,名句名篇的识记不能仅记住大家都知道的,应该也要注意 那些不太出名的句子。 (1)小题中要注意“凫”字正确书写。 (2)小题中注意不要漏掉了虚词,如的“而”字, 中的“其” “矣” 。 17、答案:感知到对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不同的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解析】此题考查对 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这两个字含义极广”一句是第一段的总领句。后面便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了“广”的内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说明不同的感知对象;“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说明感知对象在人心灵的 反应;而“同一美颜色,同一和声”对不同的人来说,感受的体验又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三个方面是有层次性的。 18、答案: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解析】此题考查根据文章 进行推断与想象。解答这道题除了需要一点逻辑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弄清楚这两个论断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作者说“我所谓的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可以看出,作者在此谈论的“心界”与“物界” 的关系。在根据三段论的推论常识,便很容易写出答案了。 19、答案: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都能从中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发行兰州市皋兰县2025秋招笔试热点题型专练及答案
- 农发行鄂尔多斯市东胜区2025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农发行长春市九台区2025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农发行许昌市建安区2025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农发行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2025秋招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国家能源黄石市下陆区2025秋招笔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题专练及答案
- 国家能源淮南市潘集区2025秋招笔试思维策略题专练及答案
- 国家能源佳木斯市郊区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助残日活动总结(15篇)
- 2025年下半年甘肃省事业单位招聘分类考试笔试临夏考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新)
- 墩柱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 )-2025年版
- 卫生监督协管五项制度范文(4篇)
- 2025中国低压电能质量市场白皮书
- 2025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试模拟试题(附答案)
- 航空安全培训计划课件
- 电瓶搬运车安全培训课件
- 数据保护与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 情报共享平台架构-洞察及研究
- 棉纱库存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