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doc_第1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doc_第2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doc_第3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doc_第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 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答案】C 【解析】 而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特点,答案选 C。A 、B、 D 三项说法错误,与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实际职能不符。 2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B隋唐在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 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D 【解析】 而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才是对皇帝权利的 一种约束,一种限制,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 3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 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这说明当时的内阁( ) A是国家主要决策结构 B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 C成为位高权重的事实上的宰相 D属于皇帝的参谋、秘书机构 【答案】D 【解析】 而明代内阁不是国家法定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但并 无实际决策权力,它的出现是皇权强化的象征,所以 A B 两项说法错误,明代内阁在宰相废除之后设置,内阁大臣权力虽大但地位不高,C 项说 法也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D 项。 4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 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 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而本题材料的主旨是考查北宋过分的分散削弱相权,从而产生了很多的弊端,而不是其他 三个选项所描述的内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C。 5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 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 【答案】A 【解析】 而公平竞争是科举制度的重要优点,正是由于公平竞争才使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 ,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 常重要的。 6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折射思想观念的 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变化 B时局和战的变迁 C基本国策的改变 D经济重心的迁移 【答案】C 【解析】 而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大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宋代是大兴文治的,宋代基本国策的改 变才是国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C。 7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 “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答案】B 【解析】 而解题的关键是对北宋设立的“中书门下”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宋初设立的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B 符合题意。A、C、D 三项权力分别主 要由皇帝、枢密使、三司使掌握,都不符合题意。故选 B。 8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 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A 【解析】 而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隋唐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在皇帝的授意下,中书省、门 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国家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的权力,三省之间相互监督,提高了行政 效率,同时将官员的权力分割,达到弱化其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故 A 项符合题意。故应 选 A。 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 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根据所学知识,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 公元前 221 年秦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是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的关键,本题选 D。 1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古代中国把传宗接代作为最大的孝顺,这种观念跟下列哪 一制度关联(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传宗接代”是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的, ,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 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11 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 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 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 B。 1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 “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这里的“诸侯” 最主要指哪类人( ) A郡县官长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 而本题是考查分封制度,在分封制度之下“诸侯”最主要指方国头领, ,其实万丈高楼平地 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13有学者在总结中国古代政治“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 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 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 。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代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 力被削夺殆尽”说明丞相制度被废除;材料“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 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机构可能是明朝的内 阁或者是清朝的军机处。所以答案选 D。 1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 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 、 “自隋罢外 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科举制当时实行前 往京师考试的制度,把地方的举荐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 A。 15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 (卿大夫) , 不知有“国” (诸侯) ,更不知“天下” (天子) 。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 (卿大夫) , 不知有“国” (诸侯) ,更不知“天下” (天子) ”中可以看出,西周的宗法分封制由于血缘 关系的疏远,导致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所以答案选 B。 16 (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 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 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 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 , 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 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 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 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4 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6 分)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 分) 【答案】(18 分) (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 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4 分) 。 (2)措施:建立禁军,在军事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在行政上重视文官;在财政上地方 财赋由中央掌握。 (6 分) 看法: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官僚机构膨胀,在 北宋后期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 (4 分)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 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4 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 现,本题实际上是在考查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即中枢的草拟、门下的审议、尚书提交 六部进行实施,按照教材所学的知识分别回答出三省六部的职能即可,这是教材的基本知 识点,由此可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2)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就是回答北宋时期在军事方面、经济方面加强中 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的具体措施即可,属于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考查。从材料二可以看出 作者的看法包括两个方面,既看到了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同时作者又看到了这些措施的 消极作用,所以按照材料去回答两个方面的看法即可。 (3)要从机构的性质、机构的职能等角度去比较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的不同点, 从机构的性质来看,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而元朝的中书省却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即 一个是中央机构,一个是行政机构。从机构的职能来看,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 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而元朝的中书省却是领导六部,并且能够行使宰 相职权。 17 (12 分)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 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 “掌国庶务,统郡县, 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 “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 , “十省之属自篼库 (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 ;“诸行省用及千定(锭) ,必咨都省” ;“决大狱, 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 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 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等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 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 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及其权力行使的特点。 (5 分) (2)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 的影响。 (5 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 分) 【答案】 (1)演变: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2 分) 特点: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 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3 分) (2)内涵: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2 分) 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 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3 分) (3)认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处 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 (2 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 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 “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 有大权”中可以概括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从材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 重事,无不领之” “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 “御史台、行御 史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