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湘潭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关于湘潭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关于湘潭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关于湘潭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关于湘潭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湘潭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湘潭县委副书记 颜上伟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之路是我国进入发展 新阶段的必由选择。湖南省委提出“新型工业化是富民强省的第一 推动力”,大力推进“一化三基”战略。湘潭市委提出实施“强工 富市”发展战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就 湘潭县而言,目前面对的最大县情是: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刚刚开始朝着工业化中期迈进;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加速推进新型 工业化进程。因此,湘潭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关键的是应立 足于工业,着眼于新型工业化,致力于提高工业化水平,要用科学 发展观来指导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实现 科学发展,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动全县人民 实现全面小康。 一、工业经济在推动县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柱作用 1、工业主导地位不断显现。2008 年,全县实现 GDP135 亿元、 财政收入 7.08 亿元,其中工业经济对 GDP 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 达到 55.5%、35.3%,拉动 GDP 增长 7.83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 由 2005 年的 37.2:25.6:37.2 ,优化为 33.3:33.6:33.1,二产 业比重首次跃至第一位,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步显现。 2、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总量逐步增大。2008 年, 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 126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117.2%;完成工业 增加值 32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77.8%。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由 2002 年的 72 家发展到现在的 205 家,实现利 润总额 3.5 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 222%。工业园区发展 明显加快。易俗河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 49.5 亿元,为 2005 年的 330%;开发区财税收入达到 2 亿元,为 2005 年的 384%,占全 县财政总收入的 28.37%。 3、工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工业结构逐步优化。2008 年,全 县矿产、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 2002 年下 降 16 个百分点,而食品、医药、机械制造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提高了 12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县 2008 年新增国家级高 新技术企业 3 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 21.5 亿元,同比增长 40%。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8 年,全县共引进和转化新技术、 新成果 32 项,完成专利申请 202 件;成功申报国家免检产品 1 个, 省著名商标 6 个,省名牌产品 1 个。 发展成绩十分显著,实践经验尤为宝贵。归结起来,有三点基 本经验值得总结,值得坚持。一是思路从“农业主导”向“主攻工 业”转变。2002 年,县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主攻工业,提升农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思路,工业发展首次摆到了第一位,拉开 了“主攻工业”的大幕。而在此之前,湘潭县的发展思路和指导思 想主要把农业摆在第一位。近几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从根本上 实现了从“农业主导”向“主攻工业”的转移,迈开了由农业大县 向工业强县转变的步伐。二是重点从“发展企业”向“发展园区” 转变。近几年来,我们坚持走“工业兴县、园区兴工、项目兴园” 的发展路子,以易俗河开发区为龙头的“1+9”板块经济发展格局逐 步形成,实现了要素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已成为发 展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三是方式从“粗放发展”向“集约 发展”转变。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快对矿产、化工、建材等传统 产业的优化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形成了先进制造 业、新型建材业、医药食品业等主导产业,工业集约式发展步伐不 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二、工业经济面对科学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工业发展水平不高。2008 年,尽管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 构比中跃居第一,但比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了 13.8、8.3、15.1 个百分点,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工业增加 值占全县 GDP 的比重比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了 10.6、6.13、13.2 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为 50.4%,比全市平均水平低了 16.4 个百分点。 2、工业发展质量不高。2008 年,全县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比重仅为 17.4%,比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了 13.8、18.4 个百分点,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没有。同时,企业科技创 新水平不高,高、精、尖的产品少,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品牌, 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同时,工业企业个头小,效益不高,市 场份额不大的弱点十分明显。2008 年,全县 950 家工业企业、3580 户个体工业加工户实现产值 126 亿元,比长沙县的中联重科还少 10 个亿。县域工业经济缺少大项目、大企业支撑,难以形成大产业。 全县拥有规模企业 205 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只有 19 家,目前还没 有产值过 10 亿元的企业。 3、工业发展方式不优。全县工业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建材水 泥、化工、机电、医药、食品、玻璃制品等 8 大行业,基本上属于 传统产业,工业经济创造的财政收入主要集中在煤炭、化工等资源 型、能耗型、污染型产业,节能、降耗、减排的压力非常大,调整 结构、产业升级的工作比较紧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还很艰巨。 4、工业发展后劲不足。2008 年,全县工业投入 12 亿元。而据 测算,要实现“十一五”目标,全县工业投入应保持在每年 20 个亿 以上,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同时,虽然投资新建在建的项目较多, 但缺少大项目、大投入,工业持续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2008 年全 县工业在建项目 200 个,其中投资过 5000 万的只有 11 个。同时, 由于县级是“吃饭”财政,对工业的引导资金不足,投融资平台和 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工业企业面临贷款难、流动资金不足的困 难。从资本市场融资还没有起步,至今没有一家上市企业。 三、推动县域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 新时期带来了新机遇,新机遇催生着新发展。当前,湘潭县面 临着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机遇。一是国家政策机遇。国家实施 中部崛起战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出台 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二是沿海产业转移机遇。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沿海部分加 工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湘潭县地处长株潭,在承接产业转移方 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三是国企裂变扩张机遇。湘潭县处于长株潭工 业城市群中心,在国家加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驱动下, 国有企业裂变扩张步伐不断加快,为引进大企业带来了新契机。四 是“两型社会”试验区发展机遇。湘潭县处于长株潭“两型社会” 建设核心区,天易示范区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五大 示范区之一,为发展工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平台。 面临新形势,面对新机遇,湘潭县发展工业经济的总体要求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围绕 “保一稳十争五”的发展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聚精会神地实施 “工业带动”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重点, 以产业集群为路径,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招 商引资为依托,瞄准“大项目、大产业、大园区、大投入”下功夫,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出一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 “工业强县”道路。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依托农 业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延长农产品 加工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 围绕生猪、粮食、家禽、油茶、湘莲、竹木等优势农产品,加快发 展深加工龙头企业。据测算,如果能对 80%的生猪进行加工,就可 以增加产值 10 多亿,同时也能带动近 5000 农民从事第二产业,增 加农民收入。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继续大力发展“1+9”板块 经济,以建设天易示范区为龙头,努力实现县城扩容提质。着重在 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的地方建设工业园区,依托特色 产业建设中心城镇,走产业立镇、工业兴镇的路子,就地吸纳农村 劳动力进入城镇,繁荣农村集镇商贸,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联动共 进。据统计部门分析,2008 年,全县规模企业吸纳劳动力 3.5 万人, 拉动城镇化率 2 个百分点。按目前工业发展平均速度,每年可转移 劳动力就业近 1.7 万人,提高城镇化率 1 个百分点以上。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加快工业发展,发 挥区位交通优势,带动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 成以工业主导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据测算,如 果工业企业新增吸纳 4000 人,就可以增加 3 万平方米以上的住房需 求,就还可以带动商贸、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业发展。 立足可行性和前瞻性,可以设想未来 5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 长速度应保持在 30%以上;工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应达到 70%以上, 工业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应达到 70%以上。谋划今后一段时间 工业经济发展,应注意把握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在加快发展中 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快中求好”。发展快一点是现实的需要、 群众的期待,我县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优势。发展好一点是时代 的主题、历史的趋势,我县有必要、有要求,也有动力。在加快发 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注重节能环保,实现资源循环,促进工业经济和资源、环境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在扩张总量中不断提升质量,努力实现“量中 求质”。总量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总量的核心。发展工业经济, 离开总量来谈质量没有前提,离开质量来搞总量没有意义。因此, 在扩张工业经济总量的进程中,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 质量。三是在培育产业中积极引进企业,努力实现“大中求强”。 围绕产业抓招商,围绕产业抓企业,积极引导产业做大、企业做强, 突出发展以精品钢材生产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干法水泥生产为主 的新型建材业,以食品生产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和以商贸、物流 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四大主导产业,着重引进大项目、大企业,推 动产业集群发展。四是在挖掘特产中注重突出特色,努力实现“优 中求特”。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产业优势,通过生产要素和资源 的优化配置,打造以槟榔、湘莲、楠竹、油茶、皮革、海泡石等特 色产品加工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特色品牌和特色工业基地,提高县 域工业经济竞争力。 四、发展工业经济应突出四个工作重点 1、集中精力抓园区。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园区定位。继续 抓好县城总规修编和天易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规划建设湘钢 精品钢材加工园、浙商兴业园、现代物流园和农业加工园四个园区, 着力打造先进制造、清洁技术、现代物流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力 争通过 5 至 8 年努力,实现天易示范园区工业产值过 1000 亿元的目 标。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大力拓展园区路网骨架, 依托一带(滨江风光带)、二轴(天易高等级公路、武广高速铁路 通道连接线)、一道(107 国道)、一环(南二环)拓展园区骨架, 着力打造“四条大道通株洲”交通路网,3 年内实现与株洲天易示 范区的对接;加快 220 千伏潭南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配套设 施建设,提升园区发展承载能力。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发展活 力。加快园区改革步伐,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进行市场化运作。 探索现行公务员制度与市场聘用制度相结合的人事管理模式,激发 园区发展活力。 2、集中心思上项目。一是加强项目争取的调度。充分利用国家 扩大内需和振兴十大产业的政策机遇,积极申报中央新增投资补助 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等,切实加强工作调度,加大跟踪协调力 度,千方百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二是加大项目引进的力度。 紧紧盯住有意向落户的重大优质项目,加强沟通衔接,搞好全程服 务,重点抓好湘钢、冀东水泥、海螺水泥、江麓机电科技等项目的 引进和落地。三是加快项目建设的速度。特别是中材牛力水泥以及 易俗河经济开发区十大工业项目等重点项目,强化服务措施,加快 工作节奏,促使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达效。 3、集中力量兴产业。一是大力提升产业档次。按照“两型社会” 建设要求,突出环保和节能项目的引进,着力培育一批新能源、新 技术企业。加快矿产、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大力 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新型工业,切实转变 工业发展方式。二是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技术、资金、信息等 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聚集,重点加快先进制造业、新型建材业、农 产品加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实施“新 3581” (产值 3 亿、5 亿、8 亿、10 亿)工程,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新的规 模企业,年内实现规模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80%以上。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 集群发展。三是努力承接产业转移。抢抓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契 机,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和产业招商,主动承接省内、市内大中型企 业裂变项目和沿海产业转移项目,引进一批高科技、高投入、高效 益的企业。 4、集中优势抢位置。面对长株潭和省内其他城市争先恐后、竞 相发展的态势,面临省内兄弟县市区和“两型”社会其他示范区你 追我赶、竞争向前的形势,我县发展工业经济必须解放思想抢抓机 遇,创造优势抢占位置。一是提升工业发展理念。第一,要敢于谋 “大”。想尽办法谋划大项目、引进大企业,建设以带动和支撑工 业经济全局的战略投资项目,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第二,要精于 谋“深”。大力发展工业品深加工、精加工和配套加工,加快传统 产业改造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第三,要善于谋 “远”。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着眼长远认真制定工业长远 发展规划,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抓住一批事关长远发展 的重点项目、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二 是强化工业发展举措。第一,领导联产业,全面实行“五个一”( 即一个产业、一个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个考核 办法)工作机制,推动产业发展。第二,干部帮企业。五大家领导 和部门负责同志分别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建立部门“一对一” 项目支持联系制度,将服务企业发展的责任落实到干部头上,形成 共抓共促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第三,绩效考工业。按照“绩效围 着工业考、干部围着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