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个屋檐下_第1页
同在一个屋檐下_第2页
同在一个屋檐下_第3页
同在一个屋檐下_第4页
同在一个屋檐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在一个屋檐下 对外出务工人员不能融入社会主流原因的探析 迈步在热闹繁华的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会出现几张不同 的面孔。他们说着天南地北的话,穿着不入流的衣服,承担着建设 中最苦最累的活,这就是外出务工人员。随着发达地区的开发、开 放,这样 一个群体大量涌入城区。他们的社会生活究竟怎样?虽然 国家每年增长的 GDP 里凝聚了他们辛勤的汗水,但在其他人眼里, 甚至是自己心里,他们始终是外来客的身份,苦苦挣扎在社会的边 缘,茫然徘徊于社会主流的圈子外。 绝大部分的外出务工人员不能融入社会的主流已然是一个客 观事实。在这个事实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原因,通过文献查阅, 中西部地区外出务工人口总数达一亿五千万人;贫困乡镇外出务工 人口要占其总人口的 30%以上;外出务工经济占当地 GDP 的 40% 以上,而且以上数字还在逐步递增。例如:杨店乡共有人口 42000 人, 外出务工人口 11000 人,年劳务经济达到一点八亿元,占全乡 GDP 的近 50%。虽然外出 务工的他们既为贫困的家乡带来了大量的经济 收入,拉小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又为发达 地区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做 - 2 - 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具调查,在外务工时的他们经常受到歧视、排 挤、甚至打压。这就造成了:外出务工的他们既不在本地社会中生活, 又很难融入到务工地社会,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边缘群体,边缘群 体的弱势人。聚集如此多的人口、做出如此大的经济贡献,而社会 地位如此弱下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带来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甚至对 整个社会安定、和谐构成了严重威胁。具体分析其造成的原因,它 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外出务工人员自身的内因所造成的;二是 来自于其生活周边的外部因素。 首先是来自于外出务工人员自身的内部原因,是造成其不能 融入社会主流的主导原因。 1、以经济型为主的外出动机。在我们的调查中,当问到“到外 地务工的最主要目的时” ,有将近八成务 工人员选择了赚钱养家;同 时,有 79.5的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将自己一半以上的积蓄带回老家。 这就说明大部分的外出务工人员其外出的动机是属于经济型的。所 谓经济型,是指外出务工经商的目的和动机纯粹是为了赚钱,以贴 补家用。这种经济型的外出动机决定了很多外来务工者“侯鸟” 的特 性。由于在离开农村外出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只有赚钱的目的而没 有明确的目标,使得他们一旦失去工作就要开始新的寻觅,最终很 难在一个地方呆上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了这样的动因,自然而然会 使他们游离于当地社会的主流之外,成为各个城区间的匆匆过客。 - 3 - 同时,即使他们能在一个地方长久驻留,受到经济型动机的驱使, 也会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工作、赚钱上而疏于与当地人的沟通和交流, 疏于去参加当地社会的组织和活动,疏于去感受当地社会的文化氛 围和习俗。因此,简单的赚钱动机使外出务工人员很难从流动人口 转变为移民或迁移人口。 2、亲缘和地缘为主导的传统思想。从我们的调查不难发现,在 外出务工人员中形成了一种以同乡和亲邻为纽带的特殊群体关系。 72的外出务工人员将“ 一同来打工的老 乡” 和“外出后认识的其他 民工朋友” 作为“ 外出打工后最 亲密的朋友 ”;有将近一半的外出务工 人员选择亲友同乡作为“ 有困难或发生矛盾 纠纷时最想寻求帮助的 对象” 。在 “进入工作 单位途径”的选项中, “家人亲戚帮忙” 、“同乡介绍” 、“打工圈内朋友帮忙” 占了一半以上。由此可 见,外来务工人员从农 村流动到发达地区,特别是初次外出所依靠的社会资源最主要的不 是来自政府和市场,而是由亲邻同乡组成的乡土网络。而且,随着 进程务工人员的流动,他们把亲缘地缘关系的网络延伸到了陌生的 城市里。在西方现代化理论中提到,亲缘地缘的社会网络是乡土社 会的产物和社会理性化过程的障碍。这种根深蒂固的以亲缘、地缘 为主导的传统思想,深深影响着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 往方式,并且在他们外出后依然具有很大的惯性,以至于他们无法 建立起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圈子,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 - 4 - 3、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和较差的劳动技能。在我们的调查中, 高中、中专、技校、 职 校学历的占 35.5,初中学历的占 51,不识 字和小学学历的占 8.5。普遍不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差的劳动技能, 在这个崇尚知识时代的背景下,会使外出务工人员对于总体文化水 平较高的当地人产生自卑感,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式,使其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协调;其次,外出务工人员在 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目前,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大 多呈现出一种供大于求的需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市场竞争越发 激烈,对于劳动力文化水平、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水涨 船高,这给在各方面有明显欠缺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带来了严峻 的考验。有些外出务工人员找不到工作;有些即使找到了工作也是 朝不保夕;有些只能长期从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忍受超时工作的 重负荷与微薄收入的低回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导致的工作不稳定, 很少有闲暇时间、精力和财力,这严重地阻碍了外出务工人员融入 到当地生活中去。 4、多方差异造成的自卑心理。从相对闭塞的农村来到开放的 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面临的不仅是从阡陌交通到高楼林立的眼 花缭乱,而是方方面面的巨大差异。首先是学识、见识方面的差异。 由于发达地区的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且其开放性使人们能够 见多识广,从闭塞农村走出来的外出务工人员与之相比差距不小。 - 5 - 其次是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这些文化习俗渗透在日常 的衣、食、住、行里,使外出务工人员无时无刻不感到其中的距离。 最后是许多当地人对待外出务工人员与其他人的态度差异,在对前 者的态度中往往透着傲慢与偏见。当外出务工人员试图与当地人沟 通、融入城市生活时,这些无处不在的差异常常会使他们遭遇尴尬, 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巨大冲击。除此之外,久而久之,很大一部分外 出务工人员都会经历一个从期盼到失落,从失落到迷惘,从迷惘到 自卑的心理轨迹。在自卑心理的阴影下,他们会从原来的开放转向 成封闭,或是把自己圈定在思想方法、生活习惯、语言交往等各方 面都相近的小圈子里。越是自卑,就越封闭自己,回避各方面巨大 的差异对自己的影响;越是封闭自己,就越不能感受城市生活和适 应城市生活,在自我与城市的脱节中愈加自卑。这样的一种恶性循 环绊住了进程务工人员走入城市生活的步伐,使他们虽然身处其中, 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当然,对于外出务工人员能否融入社会主流,不仅取决于他们 能否从思想上到行动上积极主动地来予以实现,还取决于社会主流 的态度和行动,即当地人和当地政府是否肯接纳一批外来者加入到 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大环境的影响。这些 都可能成为阻碍外出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生活的外部因素。 1、当地人的偏见和歧视。当地人对外出务工人口的态度显然 - 6 - 会直接影响到外出务工人对当地社会的感觉。调查显示,当问到“认 为城市人对外地务工者有无歧视现象”时 ,分别只有 10和 3的 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很少存在 ”和“不存在”。在外出务工人员的个案 访谈中,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歧视问题。当地人对外来人口的态度 显然会直接影响到外来人口对当地社会的感觉。当地人对外来务工 人员的歧视确实已经成为外出务工人真正“走入” 城市的拦路虎。当 地人对外出务工人员排斥和歧视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从当地人这一方面来看,一是地缘传统带来的近乎于本能的排 斥;二是发达地区居民随着经济发展与日俱增的优越感作祟。 从外出务工人员这一方面来看,一是外来人口的生活方式和习 惯与城市居民的文明生活方式显得格格不入,二是大多数外出务工 人员文化程度和个人素质不高,三是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盲目外出给 社会稳定和城市治安带来了影响和隐患。 这两方面的原因交错在一起,成为他们融入当地社会中的一道 无形门坎。由此产生的后果也是明显而直接的,那就是外来务工人 员的自卑心理进一步膨胀,把自己逼入了一个自卑封闭的恶性 循环中。 2、外出务工人员生活与当地人具有明显差距。尽管外来务工 人员在城市里干的都是最脏、最苦、最累的活,但由于他们多从事 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一般比较低廉;而且就业市场的二元化 - 7 - 结构也使得企业对他们同工不同酬,克扣、拖欠工资,无故解雇的 现象时有发生。在城市中他们始终处在经济地位较低的位置上。而 与此同时,像沿海城市都具有比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据中国青年 报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2005 年我国中西部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 月平均收入约 790 元。如此微薄的收入在城市生活中往往显得捉襟 见肘。比如衣着,走在城市的大街上,除了黝黑的肤色,一般从粗陋 而略带污浊的衣着上就能判断出他们的身份。 除此之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 地位,安家才能乐业,而房子作为家的物质载体一直是中国人经济 生活中的最大支出。而城市的房价几乎是外出务工人员不可能完成 的任务。在我们有关居住情况的调查项中,只有 4.5是自己买房。 这就使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时缺少了必要的物质载体。由于物质条 件差,农民工往往只能住在工棚或由单位提供的简陋集体宿舍、或 租住简易、廉价、偏远的民房,从而与当地人隔离开来。职业工种相 同或相近、或有地缘关系的农民工,往往聚居在一起,自成一片。偏 僻的居住环境,使得农民工和城市的联系非常薄弱,他们的住所与 当地人几乎完全隔绝。这种与城里人分割的居住方式进一步拉开了 两者之间的距离。 3、当地政府具有保护性、妥协性的相关政策。外出务工人员要 在流入地社会形成完全的社区认同,首先取决于政府政策和有关管 - 8 - 理部门是否将他们与本地居民一视同仁,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在我 们的调查中,超过八成的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不胜满意。事实上,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几乎 所有的城市政府都面临着城市劳动力某种程度上的过剩,所以在对 待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而引发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问题上,政府管 理部门往往通过政策上的不同对待来划出城市居民和外来务工人 员的分水岭。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就对城乡采取了不同 的两种政策,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就业、就医、养老等从生到死的一 系列保障对于农民来说是种奢望。当他们出去务工后,面临的仍然 是二元结构的就业市场。农民工从进入企业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人为 地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和城里人不能具有相同的身份,大多数外 出务工人员不能享受具有当地户口员工的福利、培训、保障等方面 的待遇。 其次,当地政府在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和劳动者的 态度也存在一些的偏差,即过分注重企业的积累与发展而忽视劳动 者的提高与发展;过分偏重资本的力量而忽视了劳动者的力量。招 商引资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些地方政府在创造良好投 资氛围,大力支持企业积累和发展的同时,也有选择地牺牲了一部 分劳动者的利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对资本力量和劳动者力 量的厚此薄彼使得政府的一些相关政策充满了妥协性,而在这方面 - 9 - 外来务工人员受到的伤害是首当其冲的。 其三,随着我们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 型,原本一潭死水的劳动力市场渐渐活跃起来,劳动力在市场中的 流动呈现出时间短、频率高、多方向的特点。但由于目前我们还处 于转型期中,政府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宏观调控能力尚未和市场 相契合,由此使得劳动力市场无可避免地呈现出无序性。活跃而无 序的劳动力市场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最受伤害的仍然是最不受保护 的外出务工人员。市场的恶性竞争往往使得他们的劳动与付出不成 正比,远远低于城市的正常生活水平。 以上提到的这些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互有关联,纵横交错地把 外来务工人员网在了自己的小圈子里,使他们对城市生活始终缺少 归属感。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 国社会的小康离不开全国 9 亿农民的小康。 “三农” 问题已经成为我 国奔向小康的一道关口。.事实证明,解决“ 三农” 问题的出路在转化 部分农业人口为产业工人,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既然农村剩余劳动 力流入城市是大势所趋,那么逐步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发达地区 的社会主流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从底层来看,外出务工人员无法融入当地社会主流,不能受到 公平的对待,势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外出务工人员背井离 - 10 - 乡来到与农村迥然不同的陌生城市,举目无亲、前途茫茫,难免产 生迷惘心理;巨大的贫富差距和较低的社会地位,又催生了失衡心 理;而社会主流群体的排斥和歧视,更是加深了他们的孤独感和无 助感。当外出务工人员无法通过融入当地来化解这些由残酷现实带 来的负面心理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终会走向反社会的极端,从 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安全系数,而这样的一个事实,又会反过来增加 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难度,形成恶心循环。 从中层来看,外出务工人员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将影响到国家经 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九亿农民中的很大一 部分流入了发达地区,成为发达地区经济建设的主力,而发达地区 经济建设又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导。游离在发达地区生活的边缘使 外出务工人员缺少对当地的归属感以及对工作的荣誉感,长久只靠 微弱的物质刺激而缺少应有的精神鼓励不利于外出务工人员积极 调动自身潜能,在城市建设中发挥出更大更久的作用。从另一个角 度来看,如果城市能接纳外出务工人员,给予他们与城市职工同样 的报酬和待遇,这样就能促进他们的消费能力,拉动内需,保证我 国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从高层来看,外出务工人员无法融入社会主流将影响到我国在 国际上的竞争力。当今国际上的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的比拼,其本 质是人才的竞争。从其自身而言,外出务工人员无法融入城市社会 - 11 - 主流,导致其无法平等享受远高出农村的城市教育水平,在知识和 技能上得到提高。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携配偶和子女外出已经 是一大趋势。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在当地社会中进入角色,同样深深 影响了他们的子女,这在教育方面尤其明显。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 和民族的希望,人数众多的外来子弟无法得到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无法与城里孩子一样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使我国的人力资源失去整体优势,从而在国际间的竞争中处于不利 地位。 因此,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会主流的重要性是不言 而喻的。在这个过程中,输出地的政府、及社团组织应该利用自身 贴近外出务工群众的优势,发挥积极的作用。 1、加大在外出务工人员中组建工会的力度。人的社会性很大 程度上体现在他们参与社会组织的程度。在流入地社会,是否参与 当地组织以及对这些组织的认同,是衡量农村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社 会认同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会要本着“外出 务工人员到哪里,哪里就 要成立工会” 的宗旨,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 的流动性、分散性和差异性 的特点,打破传统组织模式,积极创新,采用地区工会联合会、行业 工会联合会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和因企制宜地依法组建工会,进 行双向维权,并抓好典型示范引导,做到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让外出务工人员在参与工会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融入到当地社会中。 - 12 - 2、致力于调研,确定政策制定。一方面组织人进行调研工作, 全面了解进程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状态,真实反映他们的困难和需 要,积 极发挥自己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 依据,进而制定相关政策。通过相关政策的制订,从而在源头上维 护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导向的作用,加强 与各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努力营造出尊重外来 工、爱护 外来工、服务外来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3、全面协调劳动关系。将已在职工中广泛推广的多级三方协 商机制,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延伸到为数众多的外出务工人员 中,在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福利保障、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切实维护 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从而帮助外来务工人员逐步提高在劳动关系 中的弱势地位,同时起到逐步规范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形 成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爱护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共谋发展,利益共 享的良好劳动氛围。 4、加大宣传力度。外出务工人员这样一个群体在城市建设中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不能轻易抹杀的。虽然农村和城市的较大 生活差异会凸现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但我们还是应该多看到 他们的优点及做出的贡献。在积极促使外出务工人员加入各种社团 组织的基础上,要加大对他们劳动精神和劳动成果的宣传力度。通 过每年在外出务工人员中评优、评先,向社会大众展现外出务工人 - 13 - 员勤劳刻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和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的巨大贡 献,使广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