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年龄在 1870 岁之间,属于高血压 2 级低、中、高危险层,并且 有中医肝阳上亢症状的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尤其适用于眩晕,头痛, 面红目赤或面部烘热、烦躁易怒,口苦而渴,脉弦等肝阳上亢症状明 显的高血压患者。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患者愿意接受,易于推广使用。 三、治疗方法 1取穴 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 2操作方法 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左手固 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约 12mm,随即 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 取血滴。 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符合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气滞血淤型,临床表现 为肘关节外侧区域胀痛或掣痛,但以肱骨外上髁为中心,触之有锐痛 或钝痛剧烈,拒按,前臂内外旋转均困难,持物乏力(疼痛),影响 患臂功能。脉象多弦或弦紧,舌苔薄白或舌边有瘀点或紫暗色。患处 局部有时可触及条索状物或结节状或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具有针具特殊、手法新颖、见效迅速、疗效显著、适用病 种多、范围广、使用简便、安全稳妥等特点。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钩针:特制。 测力握力器:中国中学生比赛专用,上海金甸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 NL-90 人体肘部扭力侧力仪:特制。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臂 90 度屈曲,暴露患处,手掌贴靠胸前部。术 者靠近患臂一侧取坐位,距离适度,便于操作为宜,确定痛点部位, 并做出记号,局部常规消毒,左手拇指或示指作指切压手,右手持经 已消毒的钩针,呈执笔式,针尖朝下,用速刺法将针进入皮下组织后 ,进行提插法,得气后不出针,改行“一穴多向”刺,进行“钩拉” 、“弹拨”手法,随即作“震颤”手法 10 次。 运用针头的光圆部分,对骨膜作轻柔的“按摩”手法,操作手法 较重,出针摇大其孔,以泻其实,操作完毕时,按进针方向倒退出针 ,然后用创可贴覆盖固定。 3疗程 每次操作总时间约 8 分钟,每隔 2 天治疗 1 次,每 2 次间隔 23 天。6 次为一个疗程,治疗需要两个疗程。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 炎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前期和粘连期。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 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 限。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 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易操作,且较经济。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LH202H 型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2取穴 肩周炎患侧穴位一一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 ,外关与合谷。 3操作方法 刺激仪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 3cm 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 肩部二穴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 10 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 30 分钟,强度 l02mA。隔日治疗一次 。 头皮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 肢肌力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符合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并结合 CT 或 MRI 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的偏瘫病人。 2中医辨证为中风中经络的实证或本虚标实证者。 3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偏瘫侧肢体 中上肢瘫、指瘫、下肢瘫、趾瘫肢体功能评分或综合功能评分有一项 3 分者。 4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在 2 至 3 个月以内(即发病后第 31 天至第 90 天)者。 5无神志昏迷,血压基本稳定者。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有较大的刺激量,同时有利于配合肢体运动,通过边行针 、边运动、长留针、常运动,从而产生较强的改善肌力的效应,产生 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型号为 3034 号(直径 0.230.30mm)、1 寸 1.5 寸(2540mm)。 2取穴 病灶侧(即偏瘫肢体的对侧)头部。采用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 准化方案: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中线在头顶部前后正中线,自 百会向前至前顶。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即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 。2操作方法 3操作方法 取坐位,确不能坐者可采用仰卧位。采用 2%的碘酒拭擦施术部位 ,再用 7 5%的酒精棉球将碘酒拭净,或单用 75%酒精棉球拭擦针刺部 位的皮肤。用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切按在治疗线旁边,右手持针, 紧靠指甲快速将针刺入,针尖至帽状腱膜下层。 在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毫针与头皮呈 15 度30 度角,在 腱膜下层进入皮肤 1 寸(25mm)左右,指下有不紧不松的感觉和一种吸 针感。然后进行行针操作,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 3 次(约 5 秒钟),每 次至多提出 1 分(2.5mm)许,又缓插至 1 寸,如此反复运针 10 遍,共 计约 5 分钟。间歇动留针 2 个小时,每隔 30 分钟运针 5 遍(约 2 分 30 秒)。行针和留针期间,可结合患肢的运动。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指 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慢慢提至皮下。然而,将针迅速拔出。 出针后若有出血,。应迅速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 4疗程 每日针 1 次,每周针刺 3 次,共 12 次为 1 个观察疗程。 特定针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 尿困难症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症。前列腺增生诊断标准:50 岁以 上的老年男性,有排尿踌躇、夜尿增加等现象;直肠指检可摸到两侧 叶或中叶有增大,表面光滑,可向直肠内膨出,质地中等,韧度有弹 性感,两侧叶之间的中央沟变浅或消失;残余尿量在 60ml 以内,否则 为手术摘除前列腺指征;膀胱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膀胱颈部前列腺增生 的部位和程度,最多是两侧叶增生;超声波断层显像可见前列腺腺体 明显增大;尿流率每秒在 10ml 以下者。 2中医诊断标准:癃证、闭证。(参照 1995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颁布实施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取穴精练,能减少针刺之痛苦,且疗效较好,具有很好的 依从性。 三、治疗方法 1器具 28 号 5 寸毫针和 28 号 2.5 寸毫针;艾条。 2取穴 秩边穴,中极穴。 3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对进行针刺点作局部常规消毒皮肤,取用 28 号 5 寸毫 针,作 60 度刺入秩边穴,针尖向内侧会阴部进针,针进深度 33.5 寸,以针感向会阴部生殖器放射为佳,小幅度提插捻转 1 分钟,留针 2 O 分钟,期间每隔 4 分钟,作小幅度提插捻转 1 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忍 受为宜,起针。然后改为仰卧,常规消毒进针点,取 28 号 2.5 寸毫针 直刺中极穴,以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为佳。取艾条 2cm 长一个,点燃插 入针柄上,灸 2 壮。 4疗程 每日 1 次,5 次为一个疗程。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 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870 岁,男女不限,早中期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 感型、脊髓型(轻度)颈椎病。 颈型:主诉颈项、头、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 线平片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失稳。 神经根型: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 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伴有颈椎活动受限、肌力减弱或肌萎缩 ;头部叩击试验、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至少有一项阳性;影 像学显示相应颈椎关节退行性变。 椎动脉型与交感型:表现头痛、眩晕、耳鸣、眼花等交感神经症 状,且与颈椎活动有关,曾有体位性猝倒;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 示颈椎节段性失稳、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 脊髓型:临床表现下肢发紧、行走不稳、甚或肢体瘫痪、二便失 禁等颈脊髓损害的症状;伴有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影像学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 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不良的位置关系,使之恢 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优 点。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普通治疗床。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 上背部常规操作,10 分钟。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 3、4 颈椎下将颈部 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 15 度20 度角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之间, 持续时间不少于 1 分钟,反复 5 遍。 以示、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 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 6 遍,共 12 遍。 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 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 5 遍。 以中等强度力量勾揉风池、风府穴、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 2 分 钟。 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约 45 度左右),不做扳法 ,反复 5 遍。 自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移至发 际,反复 5 遍。 3疗程 每次治疗总时间约 20 分钟,隔天 1 次,6 次为 1 个疗程。 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 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患者性别不限,年龄在 1080 岁之间的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 二、技术特色 手法操作简单、易学,对于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疗效迅速 而确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三、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采用 0.30mm 直径,长 40mm 的不锈钢毫针(一次性管针) 2、详细操作步骤 (1)腧穴定位 阿是穴 (2)针刺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以龙胆紫标出阿是穴。 使用 0.30mm 直径,长 40mm 的不锈钢毫针。 若痛点在颞部,以 1015 度的角度,进针后,缓慢边捻转边 从丝竹空穴向阿是穴透刺;若痛点在眉棱部,以相同角度从拈竹穴横 透至阿是穴。毫针针尖必须在阿是穴这一点上得气。若未得气,应耐 心仔细在周围搜寻,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求得气,以免出血。 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 180360 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 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强,然后行 250500 次/分的震颤法 1 分 钟,轻轻回转针柄 180360 度,留针 5 分钟;如此反复操作 5 次后出 针。出针时应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然后按压针孔 1 分钟以防出血 。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时间为 30 分钟,头痛严重者可延长至 60 分钟。 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 术 一、技术适应症 13 个月5 岁患儿,性别不限。 2糊状便,蛋花样便,黄色水样便,每日不超过 10 次。 3或伴有呕吐,食欲不振。 4病程不超过 2 周。 二、技术特色 本技术投资少、安全、疗效好、见效快、取穴精、手法简、耗时 少、患儿乐于接受。 三、治疗方法 1揉腹 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示指放于中脘穴,力度 以皮肤凹陷 35mm 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 56 分钟。 2揉足三里 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医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 穴,力度以皮肤凹陷 23mm 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 23 分钟,频率 80100 次/分钟。 3揉背俞穴 患儿俯卧。医者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 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 12mm 为宜,点揉 23 分钟,先左侧,后 右侧。 4捏脊 患儿俯卧。医者两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 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 至下髎穴重复捏提 69 遍,再从下髎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 3 6 遍。 5疗程 以上方法,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 隔日治疗 1 次,7 天为 1 疗程。 手法整复杉树皮外固定结合皮牵引治疗 小儿股骨干骨折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1年龄 314 岁,性别不限。 2一周内的新鲜股骨干骨折。 3X 线表现骨折移位明显。 二、技术特色 1独特的手法、整复方法在复位骨折时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2皮牵引可持续保持整复后骨折的对位对线,有利于骨痂生长, 缩短治疗时间。 3杉树皮夹板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可塑形又能防止骨折侧方移 位,能保持复位后良好的固定。 4杉树皮夹板轻便透气,各夹板间有一定间隙,可减少因固定而 引起的循环障碍,较对照组石膏固定肿胀消退快,疼痛缓解早。 5与石膏固定相比,采用杉树皮夹板固定便于观察患肢肿胀情况 ,对固定松紧度可及时调整,有利于维持骨折复位后的对位对线,减 少断端移位。 6治疗中并发症较少。 7杉树皮夹板取材方便,简单经济,治疗费用较低。 8便于临床护理、拍片观察,适用于各级医院。 三、治疗方法 1器械准备 杉树皮夹板采用本地产,选用清明后取下的大块杉树皮,压平整 凉干后备用。制作时削除粗糙外皮,厚度一般 3mm 左右,修剪光滑后 备用。 普通医用绑带(大号)、橡皮胶布、脱脂棉及牵引架、牵引绳。 透气柔软的本地产桃花纸。 2操作方法 手法整复(以左侧为例) 患儿仰卧,近端助手双手按住患儿骨盆 两侧髂嵴,远端助手以右手扶住患侧腘窝膝外侧,左手握住患侧内后 踝,术者立于患侧,左手由内侧握住骨折远端,右手由外侧握住骨折 近端,与远侧助手一起屈膝外展,同时嘱远侧助手拨伸牵引,当重叠 纠正后折顶、反折;同时回旋触顶手法使断端吻合,使下肢中立位, 远端助手维持牵引,使骨折复位。屈膝屈髋外展角度:上中段骨折屈 髋大,屈膝小,下段骨折反之。3 天内达到功能对位(断端重叠小于 2.0 cm,前后成角小于 15 度,无侧方成角及旋转移位)以上,必要时在 X 线透视下进行复位。 皮牵引 选用两条橡皮布胶,宽约 4.0cm,长 5.0cm,正中断开贴 于下肢内外侧上下缘皮肤,其顶端低于骨折断面下 1.0cm,胶布长出足 跟部下 7.0cm 左右以利于贴住牵引板,牵引重量按体重设置为 23kg 。膝内外侧及双踝部等骨突部位放置少许脱脂棉花垫,牵引皮肤区有 软组织挫伤者以无菌纱布覆盖后行牵引,胶布粘贴皮肤后用绷带包扎 固定以防脱落。胶布远侧 35cm 处附牵引托板、牵引绳和滑轮。根据 X 线片复查,有中等量骨痂生长时,予拆除皮牵引,而仅用杉树皮夹板 固定。 杉树皮夹板的制作和固定 治疗时用杉树皮夹板前、后、内、外侧 共四块,后侧、外侧块,长度为患肢臀部或粗隆顶点至踝上 2.0cm,上 宽下窄,内侧块自腹股沟至踝上 2.0cm,上宽下窄,上边斜形,形状与 腹股沟走向相似,前侧块长度腹股沟至膝上 2.0cm,四块夹板宽度为肢 体周径的 1/51/6,并将各夹板边角压软变钝,放置少量脱脂棉花衬 垫。按加垫原则,在相应处加垫,以纠正成角移位,各骨突处加棉垫 保护。下段骨折,在相当于骨折断端处加垫,每块杉树皮夹板均在腘 窝处塑形,并在腘窝处加棉垫,使膝关节略屈约 15 度左右,以对抗腓 肠肌牵拉而致的股骨远端的向后成角。夹板放置完成后,助手手持夹 板临时固定,术者用 1.0cm 宽胶布条至上而下螺旋形环扎固定后,外 以绷带螺旋型重叠环扎固定,绷带外再用胶布环扎固定。置患肢于外 展位,下肢内外二侧用沙包固定,根据体重情况,安置 23kg 重的牵 引锤。 杉树皮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技术 一、技术适应症 外伤后影像学证实为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发病在 2 周之内就诊 者。 二、技术特色 本疗法由于杉树皮的特性,在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时具有明 显的优越性,病人痛苦少,消肿止痛快,透气性好,压迫感少,并发症 少,夹板松紧便于调整,疗程短,功能恢复快。杉树皮夹板作为治疗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方法简便,易于学 习,适宜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