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艺学的学理结构探析_第1页
新媒体文艺学的学理结构探析_第2页
新媒体文艺学的学理结构探析_第3页
新媒体文艺学的学理结构探析_第4页
新媒体文艺学的学理结构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新媒体文艺学的学理结构探析 者按: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之争 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仍是文论 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域,而“如何进行话 语重建”似乎是一个更为关键的学术点。 在诸多的研究与争论中,聚焦中国文论 话语体系构建,衍生出本土化与西方化 的两种不同思考路径,即研究如何实现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化 ”和“西方文论 的中国化”问题。为此,本刊特辟专栏, 从不同角度探讨“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 系构建”研究的新境、新变与新思,也 算是我们对这一热点命题的积极尝试。 中国论文网 /5/view-8159258.htm 数字化新媒体已经让我们进入被 尼葛洛庞帝称之为“ 数字化生存 ”时代,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抑或“第二媒介时代 ”(马克 波斯特) “赛博空间”(约斯德 穆尔) “技术帝 国”(R 舍普)的历史时期。最新发 布的数据表明,截至 2015 年底,我国 网民规模已达 6.88 亿,有半数中国人 接入互联网,网络普及率为 50.3%,手 机网民 6.20 亿,有 90.1%的网民通过 手机上网。可以说, “以因特网为代表, 数字媒介犹如风暴席卷了这个时代。 ” 在我国,数字化媒介以及由此构成的网 络媒体,较之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介、任 何一类媒体都更为直接、更为全面、也 更为深入地渗透到了文艺各个领域和文 艺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不仅改变了文艺 的形态和存在方式,也改变着我国文艺 发展的面貌和文坛格局,以致没有任何 一种文学艺术能够像今天的网络文学和 数字艺术这样,拥有如此庞大的创作者 阵容、作品存量和欣赏族群;没有任何 一种文艺能够像网络文艺这样,借助全 媒体传播发掘 IP 价值,多样化延伸和 改变自己的形态并迅速覆盖大众文化市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场,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竟至 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文化产业;而且, 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文艺像网络文艺 这样引起那么多的质疑、争议,难以预 测其变幻方式和可能形态,乃至使许多 传统的理论批评家对此感到难以把握或 无从置喙,甚至束手无策,已有的文艺 理论似乎很难聚焦它的逻辑原点以获取 观念的有效性和解读的合理性而造 成这些“断崖式 ”变化的始作俑者即是媒 介,即数字化技术媒介构成的网络载体 助推并规制了当今文艺生产和文艺观念 的嬗变,这正是媒体文艺学研究的现实 基础及其作为学科构建的持论背景。笔 者试对近年来文论界之于新媒体文艺学 学理结构的探析做一个初步的梳理。 一、基于网络文学生产的革故鼎 新,阐释文艺学的边界拓展、原点位移 及其理论观念转型,是探析新媒体文艺 学创新体系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有研究者提出:“ 数字媒介的更 替已经从艺术生产、艺术存在方式等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个侧面带来了当今时代的艺术变脸 , 并日渐改变了整个传统文艺所赖以安身 立命的根基,这时候,文艺学的学科内 涵和文学研究的学科边界能不发生改变 吗?”这时候的文艺学研究不仅要研 究传统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经验,还应该 研究新媒体文艺作品以及由此引发的各 种新媒体文艺事实和文艺问题,应该从 变化了的现实出发, “关注视像文学与视 像文化,关注媒介文学与媒介文化,关 注大众文学与大众流行文化,关注网络 文学与网络文化,关注性别文化与时尚 文化、身体文化,而文艺学则必须扩大 它的研究范围,重新考虑并确定它的研 究对象,比如读图时代里的语言与视像 的关系,网络文学与文化中的虚拟空间, 媒介时代的文学与传播,时尚时代文学 的浪漫化、复制化与泛审美化,全球化 时代的大众流行文化、性别文化、少数 族裔文化以及身体文化。至少电视文学、 电影文学、图像文化、网络文学与网络 文化应及早进入文艺学研究和文学理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教学的工作程序。 ”讨论新媒体文艺学 转型问题的成果不少,其中, 网络文 学的体制谱系学反思一文提出,网络 文学对文艺理论发展最为深刻的影响, 在于让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学体制谱 系出现技术改写或悄然置换。突出表现 为:从主体身份看,网络文学生产用普 罗“草根”僭越了知识精英的文学话语权, 创作范式上用自由写作颠覆既有的文学 秩序,文学格局上以恒河沙数般作品存 量遮蔽文学经典,价值认同上用传媒市 场的商业导向对抗文学高度,而在观念 传承上,则以“ 技术至要”搁置了传统文 学的逻辑原点。作者认为, “由此引发的 传统文论规制与传媒技术宰制的博弈, 从体制谱系的学理本体上,把文艺理论 转向与转型的时代命题推到了当今文论 建设前沿。 ” 另外,欧阳友权发表的两 篇论文专门探讨了数字化网络传媒语境 下中国文学及其理论转型问题,一篇是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 ,另一 篇是新媒体与中国文艺学的转向 。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前一篇认为,网络新媒介使文学的审美 构成、表意体制和时空观念产生根本性 的变化,表现为用平民化的叙事促动文 学向“新民间写作 ”转型,用技术方式赢 得更大的艺术自由度,以“词思维” 和 “自娱娱人”的新理念拉动文学深层观念 的调整,为文学体制更新探索了新的路 径。与此同时,数字化媒介也对文学传 统的赓续造成伤害甚至异化,如技术对 文学性的消解,作家主体责任担承的弱 化,技术复制导致对文学经典信仰的消 褪等。在这样的语境中, “新世纪的中国 文学仍需秉持人文性的精神原点,自觉 履行文学的价值承诺,通过调控引导和 主体自律改善文学对技术的依赖,使数 字媒介对传统的挑战变成文学获得新生 的契机,让新媒介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 的强大动力和有效资源。 ”另一篇新 媒体与中国文艺学的转向分析了新媒 体引发当代文艺学转向的几个具体层面: “首先,数字媒体让文艺理论从大 写走向小写 、从整一发展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多样 ,文艺与文化研究的边界模糊、 视域叠加,以及媒介意识形态的理论建 构,引发了文艺学科的扩容、越界与版 图勘定;其二,新媒体规制的时代文学 场转换改写了理论的构型机制,如文学 存在场的转换调整了文艺学研究对象的 语境规则,文学生产场的转换改变了文 艺学研究的理论秩序,而文学知识场的 转换则修正了文艺理论研究的学术语法。 另外,此次转向孕育的学理内涵转型加 速了文艺学逻辑原点的位移,具体表现 在:用艺术平权悬置本质主义 文艺观,是媒介革命消解文艺学逻辑原 点的技术策略;从主体性走向主 体间性 ,是新的传媒语境对文艺主体 身份的重新设定;而新媒体对文艺功能 指向的价值重建,则限定了这次理论内 涵转型的意义模式。 ” 二、网络文学的基础学理形态建 构,为新媒体文艺学体系建设提供了现 实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可能性。 同任何一个学科一样,文艺学的学理形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态建构永远“ 在路上” ,只要文艺的发展 没有止境,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就不会有 终点,每一次学术求索都是对学理形态 的主动靠近,而每一点“ 真理的颗粒 ”也 都是对学理形态建构的积极贡献,求索 者的可贵就在于勇于创新、敢于试错, 以“路上的学人 ”心态探讨 “前沿的问题”。 我们看到,在这些年的研究成果中,对 网络文学学理形态的探讨成为建构新媒 体文艺学“试错 ”与“创新”的原动力之一。 有研究者正试图从“ 认识论结构 ”(纵向) 和“本体论结构 ”(横向)两个维度上搭 设学理逻辑框架。前者以网络文学论 纲为代表。这部专著主要从认识论 的纵向结构对网络文学基础学理做了一 次初步尝试,分别阐释了网络文学的生 成条件、文化依归、人文精神、学理品 格、生长样态、主体视界、创作嬗变、 接受范式、功能形式和发展前景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问题的形上分析, 为网络文学的基础学理勾勒了一个初步 阐释框架。但这个认识论的理论构架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然是基于传统文论模式的思维预设,存 在研究对象的不周延性和阐释目标的非 针对性等问题,如对网络文学的媒介载 体把握、文本分析、叙事手段、价值模 式等问题分析不多。另一部著作网络 文学本体论弥补了这一不足。这部论 著运用本体论方法探究网络文学时,鉴 “回到事物本身 ”的现象学方法和 “存在 先于本质”的本体论追问模式,聚焦网 络文学“如何存在 ”又“为何存在”的提问 方式,首先把握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 , 然后剖析其“ 存在本质” ,从现象学探索 其存在方式媒介赋型、比特叙事、 欲望修辞、在线漫游、存在形态等,再 从价值论探索其存在本质,即由现象本 体进入其价值本体文学体制转换、 民间话语寻根、文学性嬗变、文化逻辑 依凭、人文性的意义酿造等问题,从而 解答网络文学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问 题, “将网络文学的本体论描述从形 态与价值层面延伸至艺术可能性 层面,反思其本体的审美建构与艺术导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向,完成网络之于这种文学的艺术哲学 命名,以求探讨构建一种网络文学学理 范式的可能性。 ”蒋述卓、李凤亮所著 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以“接地 气”的立场聚焦于新媒介文艺学的学理 构建。作者从文学性的现状而非主观意 愿出发,探索当下文学的存在方式及其 可能趋向, “以现实存在的大量泛文学文 本(网络文学、广告文学、电影文学、 摄影文学、短信文学、流行歌曲、博客 写作、传媒批评等)为对象,但不是对 当下各种文学存在方式的简单描述,而 是着意于在分析文学存在多样性的基础 上,对上述存在方式的形式机制、艺术 伦理、社会效用、价值取向、发展走向 进行界说,希图揭示出文学性在当下存 在的多元化现实,及其中隐含的时代文 化本质。 ”另有两部著作同样体现出网 络文学学理创新体系建构的努力,一部 是刘克敌的网络文学新论11,另 一部是王祥的网络文学创作原理 12。前者对网络文学的分类、风格、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艺术特色、鉴赏模式、批评标准以及网 络文学理论研究的评判方式等,给出了 自己的解释和界定,彰显出学理建构体 系化的学术立场;后者基于丰富的网络 阅读经验,结合当下网络小说创作实践, 对网络创作的基本理念、网络艺术世界 设定、人物形象创设、网络小说故事构 成等,做出了有说服力的阐述,面向网 络提出了一套顶用的文学创作论。 三、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 标准的探讨,及其丰富的网络文学批评 实践,也为建设新媒体文艺学的学理结 构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网络文学批评大抵由三股力量构 成:一是关注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 二是面向市场的媒体批评者,主要由记 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人 构成,还有一类是文学网民的互动批评, 即关注并阅读网络作品的网民、粉丝、 论坛刷屏者、交互聊友、评论型鉴赏者 等等。这三类批评主体各有短长又彼此 分野,形成网络批评的多维与互补。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探讨的问题涉及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 问题、特征与价值,网络文学批评的主 体身份、评价标准和批评体系,以及对 文学网站、网络作家作品、网络文学特 定现象的分析评论等等。我国第一部网 络文学批评专著是谭德晶的网络文学 批评论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此 后,马季的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 、周 志雄的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评判 (人 民出版社,2015 年) ,中南大学网络文 学研究团队成员出版的系列化批评成果, 如杨雨的网络诗歌论 、苏晓芳的 网络小说论 、李星辉的网络文学 语言论 、蓝爱国的网络恶搞文化 、 曾繁亭的网络写手论 、欧阳文风的 博客文学论和短信文学论 、聂 庆璞的网络小说名篇解读 ,以及 2014 年出版的“ 网络文学 100 丛书” 13等,是网络文学批评的代表性成果。 广东省作家协会 2011 年创办的网络 文学评论则是我国第一份网络文学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论学术期刊。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 论建构上,陈崎嵘呼吁建立网络文学 评价体系一文旗帜鲜明地从思想价值 取向和审美趣味取向两个方面就评价网 络文学的尺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首先,网络文学应当有正确的思想价 值取向。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 作导向,在思想境界上追求对国家民族 的担当,对真善美的赞颂,对假恶丑的 鞭挞,对暴力的抵抗,对欺骗的揭露, 对遗忘的拒绝,对人生终极意义的不懈 追问,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探寻”; “其次,网络文学应当有高雅的审美趣 味取向,对文学心怀敬畏,对网络志存 高远。网络文学应当追求积极、健康、 乐观、高雅、清新的审美趣味,反对消 极、颓靡、悲观、低俗、污浊的审美趣 味。这种追求或反对,体现在题材选择、 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语言使用、文本 气质诸多方面,需要具体分析。 ”14在 网络文学批评实践上,如马季、舒晋瑜、 邵燕君、单小曦、夏烈、周志雄、庄庸、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康桥、欧阳文风、禹建湘、曾繁亭、聂 庆璞、王国平、黄发有、许苗苗、王颖、 杨新敏、汪代明、傅其林、何志钧等一 批学人对具体网络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 的评论,让有些冷清的网络文学批评不 断掀起引人关注的波澜。马季的网络 文学透视与备忘15对“网络文学十 年盘点”作品的点评和年度网络文学综 述,舒晋瑜主笔中华读书报 “网络时 代”栏目的评论和访谈文章,都对网络 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产生了积O 影响。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网络 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 (项目批准号: 11AZW0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2016 年 1 月 22 日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 37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http://gywm/xwzx /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日水越伸著,冉华、于小川 译:数字媒介社会 ,武汉大学出版 社 2009 年版,第 1 页。 欧阳友权:文学研究的范式、 边界与媒介 , 文艺争鸣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