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三废处理_第1页
企业的三废处理_第2页
企业的三废处理_第3页
企业的三废处理_第4页
企业的三废处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的三废处理 一、企业的废水处理某医药企业废水处理方案 1.设计处理规模及排放标准 (1)设计废水的处理规模: 目前企业实际排放水量为 295m3/d;设计按最大处理量:300m 3/d (2)废水水质状况分析: (3)废水经处理后达到中水回用标 准: 主要指标(具体见下表): 序 号 废水名称 pH COD( m g/L) BOD(mg /L) CL- (mg/L ) SS (mg/L) 总盐 (%) 设计水 量 (T/d ) 1 高浓生产废水 2-3 37402.7 - - 200 1.2 15 2 水冲泵废水 5 100 300 100 200 - 80 混合 3-4 5990 - 84 200 0.19 95 3 低浓生产废水 5-6 2662.4 700-1000 429.9 200 0.1 150 4 生活污水 6.5-7.5 400 200 200 - 50 污染物 排放标准 COD 300 mg/l BOD 200mg/l SS 100mg/l PH 6-9 2.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 (1)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污泥回流 排泥 高浓废水 收集 池 1#混 凝池 1#中 和池 1#沉 淀池 催化 进水 池 催化 氧化 生化 进水 池 低浓生产废 水集水池 兼氧 水解 池 生物 接触 氧化 二沉 池 污泥 池 板框 压滤 泥 饼 外 运 2#混 凝池 2#中 和沉 淀池 污水 空气 污泥 风机 FeSO4 石灰 PAC/PAM H2O2 水冲泵废水 排泥 管路进入 (2) 废水处理流程说明 根据企业提供的实际水质水量资料来看,可以把废水归纳为三类,根据废水浓度的高低进行先清污分开处理再混合集中生化的处 理思路。具体操作如下。 i)、第一类废水为高浓生产废水,该类废水 COD 高,废水呈酸性,可生化性差,在直接进入生化处理系统前需要强化预处理,然后再 进入生化处理系统处理。对该类废水和水冲泵废水混合收集,利用水冲泵废水来对高浓废水 COD 以及酸度进行稀释,混合后废水 PH 值有所上升,基本在 3-4 之间,由于废水具有一定的浊度,把废水通过水泵提升进入混凝池,利用该 PH 条件加入一定量的硫酸亚铁, 对该废水进行混凝处理,采用空气搅拌,废水中亚铁离子逐步变成三价铁离子,出水用石灰中和,生成 Fe(OH)3 絮体,利用 Fe(OH)3 具有很好的絮凝吸附作用再加入一定量的 PAC/PAM 对水体进一步絮凝沉降,来去除水体中固体沉淀物进一步降低废水的 COD,上清夜进 入调节池,再通过水泵提升进入催化氧化塔进行催化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处理单元为本设计的一个核心处理单元,在该单元段,能大 幅削减废水中的 COD,提高整个废水的个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Ii)、第二类废水为低浓生产废水, COD 较低,具有一定的可生化性,但废水 B/C 值在 0.3 左右,且该废水出现弱酸性,需要进一步 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本设计中预处理采用亚铁混凝,利用弱酸性条件下首先对该混合废水进行加硫酸亚铁,搅拌混凝,出水用石灰 中和沉降后,通过形成氢氧化亚铁絮体来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去除,上清液流入生化进水池。 出水排放FeSO4 风机石灰 生活污水 Iii)、第三类废水为厂区生活污水,该废水可生化性较好,只要通过厂区所建化粪池消化截留固体悬浮物后通过管路或地沟自流进入 生化进水池,化粪池由企业根据厂内实际位置另行设计。 iiii)、经过上述预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生化进水调节池,和厂区内其他生活污水混合,混合后通过废水提升泵进入 A/O 生化处理系统, 出水经二沉池沉淀后上清液自流进入排放水池,废水可以排入园区管网,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处理来达到回用的标准。 3.废水处理主要核心工艺说明 A.催化氧化机理 常温常压三相催化氧化工艺是对传统的化学氧化法的改进与强化,可以对范围很广的有机物进行无选择氧化,在必要的条件下将 会使有机污染物矿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还可以使无机物氧化或转换。 原理就是在表面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强氧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催化氧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或直接将有机污染物氧化成为 二氧化碳和水,或将大分子有机污染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污染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能较好的去除 COD。在降解 COD 的过程中, 打断有机分子中的双键发色团,如偶氮基,硝基,硫化羟基,碳亚氨基等,达到脱色的目的,同时有效地提高 BOD/COD 值,使之易 与生化降解。这样,常温常压三相催化氧化工艺在高浓度,高毒性,高含盐量废水中充当常规物化预处理和生化处理之间的桥梁。 本技术的核心为三相催化氧化。这三相分别是:由风机送入塔内的压缩空气(气相),外加的高效氧化剂(液相)和固定在载体上 的催化剂(固相) 。其中催化剂为复合型贵金属化合物,正是该催化剂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也作为氧化剂参与反应,从而减少了 液相氧化剂的耗量,降低了处理成本,提高了处理效率,又能使反应速度大大加快,缩短了废水在塔内的停留时间。废水经去除固体 杂物后,进入催化氧化塔,在反应中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氧化剂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经过吸附、催化氧化反应、产物脱附等几个步骤后 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被氧化剂分解,苯环,杂环类有机物被开环,断链,大分子变成小分子,小分子再进一步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从而使废水中的 COD 值大幅度降低,色泽基本褪尽,同时提高了 BOD5/COD 的比值,降低了废水毒性,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为 后续生化处理创造条件。 常温常压三相催化氧化具备以下优越性: (1)高效催化剂的使用提高了氧化效率,克服了对有机物氧化的选择性,处理效果好。 (2)氧化剂采购制备简便, 投资及运行费用低,与其它处理方法的费用相比,比较低廉。 (3)催化氧化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操作,设备投资少。 (4)对有机物的降解以生成含氧基团的小分子化合物为主,不产生二次污染物,且在削减 COD 同时提高了 BOD5/COD 值,为后 续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5)催化氧化工艺中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可靠,使用寿命长,流失率低,具有高稳定性,并且安装操作简单,运行经济。该工艺最 大的优点是可以附加于任何传统处理工艺,因此对高浓度废水原处理工艺的改造有着其他工艺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B.A/O 生化反应(硝化反硝化生物反应) A/O 生化工艺中,兼氧池中溶解氧含量很低,利用兼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分解和转化有机成份,这一类微生物既能够利用水 中游离的分子氧,也能够在厌氧条件下,从 NO3-或 CO2-3 中摄取氧。兼氧池除了能对一般有机废水进行降解处理,还能有效地去除部 分 COD 和转化降解某些好氧微生物较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并使之能够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掉。好氧池是生化处理的核心设施之一,微 生物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是在好氧池中进行的,本设计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工艺,兼有活性污泥法的特征,但相对于常规的活性污泥 法而言,由于所采用的软性填料比表面积大,池内的充氧条件良好,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单位容积的生物固体量都高于活性污泥曝气池 及生物滤池。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 较高的容积负荷,处理效率高,同时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法池内生物固体量多,水流属完全 混合型,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水质水量的骤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对进水冲击负荷的适应力强,处理时间短,所需装置设备小, 占地面积就小,能够克服常规活性污泥法中的污泥膨胀问题,所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少,是一种高效的生化处理方法。 A/O系统还同时具有硝化反硝化的作用。硝化反应是在好氧状态下,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的过程。硝化反应是由一群自养型好 氧微生物完成的,它包括两个基本反应步骤,第一阶段是由亚硝酸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称为亚硝化反应,亚硝酸菌中有亚硝 酸单胞菌属、亚硝酸螺旋杆菌属和亚硝化球菌属等。第二阶段则由硝酸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称为硝化反应。反硝化 反应是由一群异养性微生物完成的生物化学过程。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缺氧(无分子态氧)的条件下,将硝化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 和硝酸盐还原成气态氮(N2)。 4.废水处理预期效果 工艺段 进出水 COD(mg/l) BOD(mg/l) SS(mg/l) pH 进水 5990 - 200 3-4 出水 4193 - 80 6-7FeSO4 混凝(高浓+水冲废水) 去除率 30% - 60% - 进水 4193 - 80 5-6 出水 1468 - 15 6-7催化氧化系统(高浓+水冲废水) 去除率 65% - 81%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