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考核点_第1页
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考核点_第2页
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考核点_第3页
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考核点_第4页
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考核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页 自考资讯 复习指导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大纲要求考核点答案 2006 年 03 月 15 日 18:19 来源:北京自考热线 小说 阿 Q 正传作者:鲁迅 1、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 “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病苦”,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病苦”,更指极 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 2、分析阿 Q 形象。 阿 Q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 “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 Q 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 Q 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 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3、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 “精神上的胜利” 。 表现在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 4、如何评价阿 Q 的革命? 两方面分析评价:一、肯定阿 Q 要革命。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 说明他还不觉悟。 阿 Q 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5、阿 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 有主、客观原因。 主观上阿 Q 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客观上,阿 Q 是被由自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 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6、阿 Q 的典型意义。 阿 Q 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 ,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 阿 Q 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 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7、鲁迅对阿 Q 抱怎样的态度? 鲁迅对阿 Q 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态度。 8、简析赵太爷。 赵太爷是封建地主,中国封建宗法制下农村的土皇帝。他的性格是专横、贪婪、狡猾、狠毒。 9、简析阿 Q 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 Q 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 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10、简析阿 Q 正传的主题思想。 其主题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 Q 的形象意义所体现出来的(参照 4),概述而言, 鞭挞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劣根性; 批判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 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11、阿 Q 正传的现实主义特色。 主要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 一、典型环境。小说中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二、典型性格。阿 Q 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的典型化塑造方法。 12、简析阿 Q 正传的艺术表现手法。 最主要的是白描手法,主要特点是真实描写,有真意,少粉饰,勿卖弄,用简洁笔墨勾勒形象。 伤逝作者:鲁迅 1、伤逝中悲剧产生的原因。 有社会根源和思想方面原因。 封建性旧社会的压迫是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伤逝以子君的悲剧控诉了封建旧社会,表现了彻底的反封建 精神。这是作品一方面的思想意义。 悲剧主人公接受和信奉个性解放思想是形成悲剧思想方面原因。在封建性的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不是一个 孤立的问题,不可能仅靠着个性解放得到解决。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作品另一方面的思 想意义,也是作品深刻而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特色。 2、分析子君形象。 子君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女性的形象。她受过“五四” 新思潮洗礼,接受了个性解放思想,而她只是在婚姻自主的 肤浅意义上理解。她又“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 ,没有妇女要经济独立的思想。 子君形象的意义鲁迅正是通过子君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势力对妇女的压迫的惨重,并深刻揭示了个性解放不是妇 女解放的道路。这是子君形象的意义。 3、伤逝的心理描写。 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是伤逝的艺术特色之一。 小说并不重在事件过程的叙述,而把笔力着重放在人物感情世界和心灵波澜的抒写上。对涓生,采取的是心灵自 剖的方式细微地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及其感情变化过程。对子君的心理描写,多通过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尤其 是神态描写。 4、伤逝的抒情特色。 浓烈的抒情是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这和以叙事为主的如阿 Q 正传是迥然不同的。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手法 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复咏叹,层层递进。通过奇异的想象,把感情形象化。细节描写。(如 阿随弃而复归,这一情节隽永感人。)语言。 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郁达夫 1、分析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自叙传特点。 自叙传特点重要表现在两个主要人物身上。 概括而言,作品的两个人物,在“我” 身上作者投入了自己的影子,抒发自己的感受;而陈二妹的形象,则带有 “我”的情绪色彩。 2、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 和陈二妹交往可分几个阶段? 我和陈二妹的交往,就陈二妹而言,分为四个阶段。疑惧,戒备。这是开始阶段。信赖、同情。责备、规 劝。消除误会,友谊升华。 3、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达了什么思想? 春风沉醉的晚上通过知识分子“我” 和女工陈二妹的生活境遇,相互交往的描写,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知识 分子和工人,在旧社会同在社会地层,有着相同的命运和遭遇。歌颂了知识分子和工人的真诚友谊。 4、春风沉醉的晚上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及意义? 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有些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味。如“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 沉的盖在那里”,令人想起黑暗腐烂社会。 (景物描写的意义)景物的阴暗色彩,蕴藏着知识分子不能把握前途的无限哀愁。 5、为什么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 郁达夫在这之前的小说,一般只有一个主要人物,如代表作沉沦等等。唯一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的自画像,主 观性抒情构成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 而春风沉醉的晚上则有两个人物,“我” 是作者的自画像;陈二妹虽带有“我” 的情绪色彩,但是作者自己以外 的人物和现实,已越出了作者自己。因此小说在浪漫主义中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 陈二妹和“我” 的形象具有同样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这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 潘先生在难中作者:叶圣陶 1、潘先生的性格特征及形象意义。 性格特征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他把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高于一切。潘先生的保全自己的 处世态度和自私庸俗、没有原则是非、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是一种灰色的卑琐人生。 形象意义作者通过潘先生形象,嘲讽和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这种处世态度和性格特点,这是形象的 主要意义。 2、潘先生在难中的现实主义特色。 叶圣陶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特色著称。茅盾评论他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是以“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 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为主要特色的作家。冷静、客观、写实,都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下分几点说明: 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严格遵守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的原则来反映生活,刻画人物。 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而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致力于人物的性格、心理刻画。 善于以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和细节,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再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 除此之外,小说还有语言朴素,笔调幽默,结构严谨,结尾巧妙等艺术特色。 3、潘先生在难中的结尾有什么特色? 结尾具有画龙点睛之笔。这是揭露、嘲讽潘先生小市民劣根性的最深刻一笔。 潘先生在结尾肉麻的歌颂军阀,则是为“保全自己” 而没有是非没有原则了。这是小市民的最劣根性。这不仅是为 了“保全自己” ,而且是为了得到上头的赏识而往上爬。这就更卑劣;但这也正是小市民的思想性格的根本特征, 是小说的点睛之笔。 家作者:巴金 1、家的思想内容。 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 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 制度的罪恶; 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2、分析高老太爷形象。 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高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分析高觉新形象。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 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 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 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 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4、分析高觉慧形象。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 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5、家所表现的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特色。 家是一部具有巴金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但家和那种冷静客观地现实主义描 写不同,具有巴金独特的风格,主要有二: 一是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主要的是抒情方式,则是人物的心灵倾诉,通过心理描写抒情。 二、充满感情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是人物发自肺腑的心灵倾诉,以女性居多,因而细腻而饱含感情, 又因各人的性格处境而各具特色。 子夜作者:茅盾 1、“ 子夜 ”的含义。 “子夜 ”就是半夜 12 点钟。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 因此,“ 子夜 ”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2、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 30 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反映的是大都市 生活的全貌、主流。思想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 表现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和悲惨命运,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驳斥了托派的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发 展道路的谬论。 民族工业为要自保,拼命从加强剥削工人中寻找出路,引发工人的反抗斗争。 3、分析吴荪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吴荪甫形象是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 吴荪甫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 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 性格特点。 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 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丰富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子夜也是茅盾对现代中国文 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以上是主要特征的分析,还应参考 5,人物描写特点的分析)。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 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说明中国当时社会的性质,不是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了,而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 驳斥了托派中国社会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4、简析赵伯韬形象。 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他是美国某财团的中国买办,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他的性格特征是骄横狂妄, 阴狠狡诈。凭着他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在上海滩兴风作浪,是公债市场上的魔王。小说还描写了赵伯韬 糜烂的生活,他扒进各式各样的公债,也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显示了这个阶级精神上的极端腐朽。 5、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刻刻画人物性格。 把人物放在各种境遇中描写,其中特别是逆境困境绝境中描写,最能暴露人物性格的本质方面。 心理描写十分出色。 6、子夜的结构特点。 子夜的结构特点是宏大而严谨。最主要是,结构线索以吴荪甫为中心,以吴荪甫为一切矛盾的焦点,以吴荪 甫联系着各种人物、事件。吴赵冲突是作品的结构主线,描写重点。结构严谨还表现在,篇首吴老太爷葬礼,作 品的主要人物都调集到吴公馆,小说的主要事件也都作了交代,这是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经济而又集中的结构 方法。 边城作者:沈从文 1、边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 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的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 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 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2、试述边城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争的人生。 3、沈从文在边城中热情赞美湘西古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意义。 作者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厌恶所谓的现代文明,痛恨现实的黑暗,于是他在 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的希望,表达自己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4、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向往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这一人物在 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个 恰如其分的说明”。 5、作品在什么样的指定环境中描绘湘西人生的? 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和矛盾被淡化了、诗话了。 6、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何特点? 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 抒情写意的表现特点。 箓竹山房作者:吴组缃 1、箓竹山房中的悲剧根源。 箓竹山房的悲剧是一个恋爱、婚姻悲剧。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 2、箓竹山房在艺术上是如何表现悲剧的? 箓竹山房主要以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刻画人物表现悲剧的。古墓似的环境形成了墓中人似的性格。这种环 境气氛的渲染烘托,突出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扭曲与摧残,心灵手巧的绣蝴蝶的小姐,被封建礼教折 磨得虽生犹死似古墓中人了。显出悲剧的沉重而发人深思。 3、箓竹山房结尾“窥房” 的情节有何作用? “窥房 ”在结构上是承接前文,把前文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渲染到极致;又是转折,极致后必有转折,峰回路转, 豁然开朗,原来窥房的是女主人公二姑姑。“窥房” 的结尾在艺术上出奇制胜,有画龙点睛之妙。 山峡中作者:艾芜 1、小黑牛的悲剧根源。 小黑牛的悲剧根源是黑暗的旧社会。是畸形的社会产生了这畸形的一伙,出现了小黑牛的悲剧。 2、山峡中的思想。 小说通过小黑牛的悲剧,揭露了残忍的旧社会,这是小说思想深刻之处。 “我 ”对待生活的理性态度和追求光明、探求新路的坚定精神,使得作品在沉重的氛围中透出一丝亮色。这是小 说思想的第二点。 3、简析野猫子形象。 野猫子是偷盗集团首领魏老头子的独生女儿。她十七、八岁,像野猫子的外号一样:活泼、精灵、凶狠,充满活 力和野性。魏老头子的人生哲学“要活下去,怕是不行的” ,成为她的生活信条。她要做生活的强者,视残酷为强 者的表现。但她又是那么真率,带一点稚气和调皮。她毫无世故和城府,喜则喜,怒则怒,性格开朗,感情炽烈。 象这种类似吉卜赛女郎“卡门” 式的性格,在中国现代小说是不多见的。 4、山峡中的景物描写特点及其作用。 景物描写对小黑牛的悲剧起了渲染烘托作用。云南西部的山峡中,江边江神庙是偷盗集团的“自由之家”。夜里, 江水怒吼,群山阴森,巨蟒似的铁索桥这样的景物、环境更突出了这是一群被世界抛却的人,使作品笼罩着 特点恐怖神秘的气氛。野老鸦几次叹说今晚的大江吼得这么大,像要吃人,把恐怖神秘的气氛渲染的更足,以次 来衬托小黑牛的悲剧。这是对悲剧正面渲染烘托。小黑牛被杀的第二天清晨,朝阳映红峰尖,白雾环绕山腰,树 丛苍翠,江水欢笑“谁能猜到这样美好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夜来那么可怕的事情呢?”这里景物描写是反衬, 以自然美反衬社会的丑,启发人深思。 5、“ 我” 的形象极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形象“ 我”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也是一个被生活抛出正常轨道的流浪者。“我” 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同情这些 被社会抛弃铤而走险的人,但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和对自己人的残忍是否定的。“我”要去寻“地球上还有另外的光 明”,表现出追求光明,探求新路的精神。 “我”在小说中还有另外的作用。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评判者和感情抒发者。正是“我” 的作用,使山峡中具有 融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的表现特点。 6、山峡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小说具有浪漫、神秘的传奇色彩;人物的坚强的生活意 志,坚毅的性格,冒险的生涯;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自然风光的出色描写;野猫子的歌声所体现的凄婉怅惘情 绪悠悠回荡增添了诗情氛围,融叙事、议论与抒情于一炉的表现方式。 断魂枪作者:老舍 1、断魂枪故事的时代背景。 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已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 殖民地。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与思想文化,猛烈冲击着古老中国的政治经济传统文明,“今天是火车,快枪,通 商与恐怖,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时代特点之一是:“ 东方的大梦没法不醒了”。 2、分析沙子龙的形象及其意义。 形象沙子龙过去开镖局,是武艺高强的拳师。他是处于醒了又未必真正觉醒的复杂心态中。他对时代变化表现了 一种消极没落的心态,他并不积极跟随时代前进,内心深处对过去无限依恋、欣赏而又无可奈何。说明沙子龙是 一个过去时代的人物,并未真正觉醒。沙子龙的复杂心态有其代表性,这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社会巨变 之际有其代表性。这是沙子龙形象的典型意义。 3、断魂枪的人物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一是白描,二是对比烘托。 4、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及其对沙子龙的对比烘托作用。 主要指通过对王三胜、孙老者的描写,凸现、衬托主要人物沙子龙的性格、心理。 王三胜好吹嘘,性格不太好。孙老者干巴直率,虽年纪很大而仍有积极上进之心。他们两人对时代变化的淡漠 对照凸现了沙子龙对时代变化的灵魂震撼之深; 他们的争强好胜对照烘托了沙子龙的消极保守,自甘没落; 他们的外露性格和沙子龙的深藏不露的性格也构成对比。 小说在(次要人物)王三胜、孙老者身上着力描写,而对主要人物沙子龙所用笔墨却并不多。孙老者武艺高强, 但沙子龙的断魂枪会胜过孙老者。这是以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 华威先生作者:张天翼 1、分析华威先生形象及意义。 形象华威先生是一个抗战期间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 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的实际工作不感兴 趣的国民党政客。他是一个“领导迷” 、“开会迷”。华威先生浅薄无聊,却又自命不凡,官气十足,摆领导架子。 其形象的典型意义,就特定历史而言,是揭露讽刺了国民党的抗日政策及其官僚政客。华威先生的形象有普遍意 义,它讽刺了“领导迷 ”、“开会迷”和官僚,只要有这些现象存在,华威先生就有它现实的艺术生命。 2、分析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手法。 华威先生是篇讽刺小说,主要的讽刺手法是漫画式的夸张。作者注意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加以夸张。作 者还选择了一些对比强烈、自相矛盾的细节,让人物作自我暴露,以取得强烈的讽刺效果。 在其香居茶馆里作者:沙汀 1、简析在其香居茶馆里的思想。 在其香居茶馆里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兵役问题,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小说通过四川一个小镇 回龙镇在兵役问题上统治阶级内部狗咬狗的矛盾,揭露了兵役问题上的黑幕。国民党基层政权镇联保主任方治 国借此(壮丁费)敲诈勒索,中饱私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家的适龄青年可以不服兵役,如邢么吵吵这种家 庭一直就没中过签。 2、简析方治国的性格。 方治国是回龙镇联保主任。他的第一个特点是“两眼黑黑,见钱就拿”。第二个特点是阴诈,是个“软硬人:碰见 老虎他是绵羊,如果对方是绵羊,他又变成老虎了”。 3、简析邢么吵吵的性格。 邢么吵吵是回龙镇有钱有势的地方豪绅,实力派。他的性格特点是粗野。 4、简析在其香居茶馆里的人物描写特点。 人物个性鲜明,给读者以鲜活深刻的印象。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是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 此既揭示他们的反动共性,又刻画各人的独特个性。 5、简析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讽刺特色。 它的讽刺特色,不是运用夸张手法,而是用的写实手法,如实描写。写实手法为何会有讽刺特色?因为在社会生 活中,本来就有许多讽刺性材料,艺术家敏锐的发现了这些材料,加以提炼,运用写实手法再现于作品,就具有 讽刺特色。 6、分析在其香居茶馆里的结构特点。 在其香居茶馆里的结构集中紧凑,极具特色。集中紧凑表现在三集中:地点集中,矛盾冲突集中在茶馆里展 开;时间集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结束约在一个小时之内;情节安排集中紧凑,不是从头说起,而是从矛盾冲突 已发展到尖锐化,由邢么吵吵到茶馆内找方治国兴师问罪吃讲茶开始。 7、在其香居茶馆里的结局的布局效果。 结局艺术效果有三点: 出乎意料。茶馆内邢么吵吵和方治国大打出手,但问题并未解决。蒋门神来报告人已经放出,这一结局出人 意料。 画龙点睛。这一结局说明新县长和地方豪绅势力很快勾结上了,整顿兵役只是一句空话。国民党政权,无论是 基层或是县级,无论是老的还是新上任的,都是如此腐败。作品的主题由这一结局得到更深刻的表现。 具有强烈讽刺的喜剧效果(见 3)。 小城三月作者:肖红 1、翠姨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时代特点。 翠姨的悲剧是一个少女的恋爱悲剧。悲剧的社会根源是“父母之命”的封建制度。 时代特点翠姨的悲剧具有新旧文化交织的时代的特点。 2、简析翠姨形象。 翠姨是出身于旧家的十八九岁的少女,她性格内向,个性倔强,气质高雅、感伤,如小说中人物所云,有点象林 黛玉。翠姨的美在于气质,她柔美雅致,娴静孤傲。翠姨对堂哥的爱是深藏不露的,翠姨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 是时代、家庭、封建婚姻制度毁灭了这多情少女的生命和幸福,读来令人无限惆怅。 3、分析小城三月的人物描写手法。 翠姨形象塑造的成功,得力于人物描写手法的多样。 细节描写。例如“翠姨伸手拿樱桃吃的样子” ; 生活琐事描写。这也表现了女作家的细腻敏感。例如“买绒绳鞋一节”; 侧面描写。如写翠姨的美,不正面描写她长的怎样。从族中娶媳妇一事来看,女人们涂脂抹粉,穿着各种漂亮 衣服,但都围起来看翠姨,被她的美惊呆了。 对比烘托手法。作品用了一定的篇幅写翠姨的妹妹:大说大笑,不太修边幅,粗心大意,穿着上赶时髦,没有 审美眼光等,对比烘托出翠姨雅致娴静的性格。 含蓄的手法。如写“翠姨一个人站在短篱前向哈尔滨市影痴望着”。 语言描写。如天黑没有买到绒绳鞋,翠姨深深地看到我的眼睛里说:“我的命,不会好的。”等,尤其是她临终 前对堂哥讲的一番话,使她的宁折不弯的性格,她的感情世界与痛苦,得到感人的表现。 4、小城三月首尾对“春” 的描写的艺术作用。 首尾描写 篇首北国之春的描写,很自然的引出翠姨和堂哥的恋爱故事,又为恋爱渲染了气氛。 篇尾春的描写,突出北国之春的快、短,“春天的命运就这么短” ,语意双关,具有象征意味。翠姨也就像春天一 样,生命是如此短暂。 艺术作用篇首和篇尾春的描写,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严谨完整,并起到点题的作用。 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 1、小二黑结婚的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是抗战时期的解放区。因为是八路军来后新开辟的根据地,又地处山区,封建迷信思想还很浓重。但究 竟是解放区,青年们已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斗争性。 2、小二黑结婚的思想内容。 作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这是现代文学的老主题。但这一(老)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在 解放区发生的,老主题就有了新的主题意义。作品写出了这一主题在解放区新历史条件下的新的深刻含义。一、 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锄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小二黑和小芹争取 婚姻自由的斗争,是解放区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清算封建婚姻制度和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斗争最后以区长 根据婚姻法为小二黑、小芹的婚姻做主,肯定了他们婚姻的合法性;否定和接触了他们的包办婚姻。这一完整的 结局说明了人民政府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是作品有了歌颂人民政权、歌颂解放区新社会的意义。 3、分析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同中有异的性格。 二诸葛是老农民;三仙姑是四十五岁的农村妇女。 相同点:两人都有封建思想,在儿女婚姻问题上,都反对对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要以父母之命给他们包办 婚姻。 不同点:二诸葛是真迷信。三仙姑是假迷信。二诸葛封建愚昧,但性格厚道,软弱胆小。三仙姑却是自私心很 重的变态私欲。她原本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小说对他们两人进行了讽刺。但有所区别。对二诸葛的讽 刺态度较温和,他主要是迂于迷信,心不坏。对三仙姑的讽刺就尖刻的多了。但她还有羞耻之心,说明讽刺还有 余地。两位“神仙 ”最后有了转变。说明封建迷信思想在解放区群众中逐渐失去市场,社会风气在发生变化。 4、小二黑和小芹的主要性格特征。 小二黑和小芹是完全不同于二诸葛、三仙姑的解放区的新一代农民。他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他们的 第一个特点是敢于斗争。对包办婚姻,敢于斗。 第二个特点是充满自信。自信更主要在于他们相信人民政府会执行法令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利。新一代农民的成 长,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 5、小二黑结婚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首先是思想内容的问题。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民情风习等等,都具 有民族的地方(具有山西太行山区色彩)特色。 特点: 一、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二、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三、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很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小二黑结婚以其新的思想内容和民 族化大众化特色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赏。成为赵树理的成名作。 荷花淀作者:孙犁 1、简析荷花淀的思想。 荷花淀创作于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夕。通过对抗战时期冀中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斗争的生活的描写,着重 是白洋淀妇女送夫参军到自觉地组织起战斗队伍细致描写,表现和赞颂了根据地居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 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其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真挚的爱。 爱国主义精神:小说也是一曲对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颂歌。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不渲染战争的残酷,以 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写战争生活,这是荷花淀的重要思想特色。 2、分析水生嫂等妇女形象。 水生嫂等妇女是荷花淀重点描写也是艺术上最成功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主要是她们形象 的成功塑造而得到充分表达的。 水生嫂等妇女最主要的特点是爱祖国爱丈夫,识大体顾大局,把两种爱溶为一体。 在性格上则是刚毅坚韧、开朗乐观,而又刚中有柔,极富人情味。 孙犁的荷花淀以及其他小说,多以农村妇女为主人公,表现他们的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美好心灵和 巨大贡献,这是孙犁为现代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3、分析荷花淀的艺术特色。 荷花淀的艺术特色是:诗情画意;在动作、对话和细节描写中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心理;融小说、散 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诗情画意。来自于对生活中美的深入开掘,用丰富的笔触和形象化的手法艺术地再现,构成情境交融、富有 诗意的生动画面。 心理描写。其特点是通过动作、对话、细节简洁含蓄的表现,而不是细腻的心理分析。 散文诗式的小说。情节淡化,不重在典型人物的刻画和塑造,而重在以散文的抒情笔触表现人物的心灵美。 凤凰涅槃作者:郭沫若 1、凤凰涅槃的“五四” 时代精神。 凤凰涅槃写于 1920 年,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它最深刻地表现女神的基本思想 和艺术成就。 思想上,它最集中地的表现了作者在“五四” 时期热情奔放的火山爆发般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具体 表现为: 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品采用神话故事,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更生” 的故事,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二、破旧立新的革命气魄和乐观主义精神。凤凰的破旧立新的宏伟气魄,显示出勇于自我牺牲、自我革命的精神, 充满了对未来的必胜信念,又使诗篇闪耀着乐观主义精神。这同当时的时代精神是合拍的。可以说,凤凰涅槃 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2、分析凤凰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 凤凰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在于:她们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 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彻 底破坏旧事物创造光明的进步社会理想。在它身上,鲜明地表现了大胆的反抗的叛逆精神、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破旧立新的进取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 特点和意义还在于:她们是年轻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凤凰的涅槃之歌,是“五四”时代的最强 音。预示着旧世界旧中国的灭亡和民族振兴的新时期的到来。 3、简析泛神论在凤凰涅槃中的体现及意义。 泛神论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简单的说,就是“本体即神,神即自然”,神不是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本身,在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它在十六、七世纪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对僵死的封建神学和宗教唯心论起过有力的冲 击作用。郭沫若曾经将泛神论内容概括为“泛神就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 是自我的表现”。 在凤凰涅槃中,诗人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会在一起,寄寓了他的理想,表现了诗人 与祖国人民融合为一的愿望,特别在凤凰获得更生以后,欢乐的唱了五段相似欢乐的歌。在这里,“一”指泛神论 哲学中单一的本体,“一切” 指宇宙万物。 “一切的一”,指表现为万物的本体。 “一的一切”,指由本体演化的万物, 这是郭沫若对泛神论思想的独特表达方式。表现自我同宇宙万物的融汇,这是泛神论思想在诗中的艺术体现,是 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生动反映。 4、分析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 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强调表现自我,注重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追求美妙的想象,展现革 命的理想。一、以火山爆发式的革命诗情,和大胆绮丽的想象,来表现革命的理想。二、以神话传说为题材,使 诗作的构思富有浓烈的幻想色彩,便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5、凤凰涅槃的自由体形式及意义。 凤凰涅槃不但在内容上燃烧着“五四” 精神,而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彻底的革命。它冲破了一切旧格律、旧程 式、旧传统和新“套子” 的束缚,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郭沫若: “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做到形式自由 奔放;诗的划分、诗行的长短,都服从思想感情的自然流泻,没有固定的行数和字数;压韵自由,没有固定的规 律,做到“大体压韵 ”;诗作还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迭句和对偶的手法;诗作采用了诗剧的形式。 意义凤凰涅槃采用自由体的形式,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使全篇感情汹涌澎湃,起伏回荡,节奏明快流畅, 细致悠远;句法活泼多变,层次清楚分明。为新诗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我是一条小河作者:冯至 1、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 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构思新颖、意境优美的爱情诗。它的主要手法是以人拟物,借景抒情。诗作把“我”比作 柔波荡漾的“小河 ”,这是诗人心灵的映象,也是诗作的中心意象。 抒情作用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如“小河”和“影儿” 的缠绵 依恋,表现了“五四 ”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 “无情的大海” 的狂风恶浪、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 碎了衣裳”,暗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 想,拓展了爱情诗的意蕴。 2、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 我是一条小河以小河的流程为全篇的抒情线索。全篇五节,可分为三个感情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节),一 对男女青年“无心 ”相遇,却一见钟情。第二层次(二、三节), “小河” 一腔柔情的拓展和抒发,充满了爱的愉悦 和甜蜜。第三层次(四、五节)风云突变,情势陡转。年轻人的爱情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爱的甜蜜转为无奈和 悲伤,委婉表达了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哀怨中见执著。 3、简谈诗作的自由体形式和语言特点。 我是一条小河是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的爱情诗。她的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 展,又有一定形式的约束。 语言特点注意遣词用字,喜用迭字,如“软软”“荡荡”“ 粼粼”等迭字,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反复,表现得韵味悠 长。 死水作者:闻一多 1、死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象征手法。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是他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短诗死水创作于 1926 年 4 月诗人从美国回国之后。 死水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中那“一沟绝望的死水” ,是满目创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象征。诗人以美写丑, 充分发挥主观想象,透过第二、三节中的“翡翠” 、“桃花”、“ 罗绮”、“云霞”、“绿酒” 、“白沫”等众多色彩斑斓的 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讥、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腐朽、恶臭等丑的本质。又以“青蛙”的“歌唱” 讽刺了 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无耻嘴脸。正如鲁迅先生讥讽复古主义者的“国粹”是“红肿之处, 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一样。 爱国主义思想强化了这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 的结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丑恶现状的彻底否定。 这是一种批判的绝望的悲愤之情,是一个爱国者心中深沉的爱火。 2、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必须具有 新格律诗三个美。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个诗 句中音节的数量应相等(音乐也成音尺、音部或顿)。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视觉要求。他认为好诗必须有 “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 他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 “浓丽” 的意象,以此增添画面的生动。建筑的美, 主要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视觉要求。即美要建筑在音节、句子之间一定的比例上。 3、死水对新格律诗理论的“三美” 体现。 音乐美死水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构成,其间又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 组成。韵脚也精心安排, 基本上是二、四压韵(隔行压韵),以双音节来结尾,因此读来音调和谐铿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绘画美死水的词汇绚丽、多彩而又富有表现力。 建筑美死水每节四行,每行九字,视觉上给人以匀称均齐,整齐划一的感觉。 发现作者:闻一多 1、发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时的心情略同于死水,都表现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落痛苦的心情。发现是闻一 多 1925 年回国之后的诗作。当他满怀“抗彼美人” ,奋发图强的激情,回到他日夜思念的祖国时,看到的却是满 目创痍、遍体鳞伤、生民涂炭的惨象,诗人炽烈的爱国之心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于是他追问青天和大地, 上下求索。爱国主义的深情在悲愤难抑的痛苦发现中燃成烈焰。 2、简析发现诗题的双重含义及精巧构思。 发现的诗题有双重含义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发现” 。 对客观世界的“发现 ”,指诗人满怀报国宏愿与热情踏上祖国的大地时,“发现” 的却不是如花的祖国的现实,而是 一场恐怖的挂在悬崖上的噩梦。这个发现使他失望痛苦。 对主观世界的“发现 ”,指诗人面对黑暗的现实,上天入地,寻找祖国变成“噩梦” 的缘由,“总问不出消息来”,终 于在痛哭中“呕出一颗心来 ”时,才 “发现”心爱的祖国原来“ 在我心里”。发现诗题的双重含义点明了诗作的爱 国主义思想题旨,使读者见到一颗蹦跳在诗人胸膛的火红的赤子之心。 “发现 ”的双重含义也表现了诗作的构思的精巧。全篇以痛苦的“发现” 起笔,以惊讶的“发现”作结,首尾呼应。自 始至终,紧扣“发现 ”题旨。两种“发现”意义的重合,深化了主题,构思精巧,感人至深。 3、发现的比喻和征询艺术手法。 发现采用比喻和征询的艺术手法。 比喻手法将祖国的黑暗现实比作恐怖的“噩梦” ,并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把诗人回国后极度失望痛苦的感 受具象化。诗人不能接受“噩梦” 般的现实。 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寻根究底,于是他以征询手法追问青天、大地和八面来风,以抒发内心的痛苦。 4、发现与死水艺术手法的比较。 死水和发现 相同点都是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代表作,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燃烧着爱国主义的激越之 情,皆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不同点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各有特点: 一、死水通篇用象征手法,发现则采用比喻和征询的写法,以挂在悬崖上的恐怖的“噩梦”来比喻黑暗的 现实。死水以象征手法突现旧中国的污秽、腐朽和丑恶。发现则以比喻和征询手法强调诗人面对黑暗现 实时的主观感受。 二、死水以“死水” 意象贯穿全篇的线索进行铺排,在客观、形象、看似冷静的描绘中,蕴含深沉的感情。 发现以“发现 ”为抒情线索展开题旨,在希望和现实、 “心爱”和 “噩梦”的鲜明对照中,突现感情的爆发力量。 雨巷作者:戴望舒 1、分析雨巷中“我” 的形象及诗篇的思想。 雨巷是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发表于 1928 年 8 月。 诗中“ 我”的形象是抒情主体,是一个青年孤独者的形象,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思想联系诗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雨巷中我的形象以低沉的调子抒发的,正是孤独伤感的诗 人的沉重情绪,寄寓着因前途受挫而感到失落的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痛苦,和对未来的悠长期盼。 2、雨巷以及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很深,重视以形象的暗示隐喻等手法来表现内心瞬间的情绪变化,强调表现 自我的感觉,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 作为象征形象,它隐喻着诗人身处的沉郁、压抑、阴霾的现实生活境遇,这是诗人营造的抒情意境,它烘托出抒 情主人公“我” 的哀怨、彷徨又惆怅的情绪。作为诗人自我形象的象征,“我” 的失落、迷茫、孤寂、伤痛和渺茫的 希冀等因时代的震荡而激起的复杂情怀。忽近忽远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希望的象征。这些 并非真实生活具体写照的虚幻形象,都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暗示和隐喻着诗人的一种情绪,也拓展了读 者想象的空间,形成了梦幻般令人忧伤感怀的旋律和意境。 3、简析雨巷的音乐性。 雨巷的音乐性强,曾受到叶圣陶先生的赞誉,说它“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 各行虽长短不一,但相间大致匀称。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押韵的诗行都是以双音收尾(如“悠长”“雨巷”“ 姑娘”“彷 徨”等),且一韵到底(用 ang 韵),大体在诗行一定间隔中出现。诗人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迭、复沓、首尾两 节重复,强化了诗作营造的凄婉迷茫、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形成回环往复、一 唱三叹的音乐的美感。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1、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和再别康桥抒发的情怀。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 1921 年到 1922 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 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 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 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 1925 年 4 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 1928 年 8 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 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 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 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 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2、 分析再别康桥融情入景,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 徐志摩是“新月派 ”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 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别康桥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 字。诗歌重点写的“境” ,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 的抓住“ 金柳 ”“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对“撑篙” 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 联想。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 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3、简析再别康桥首尾两节的语言特点及思想情绪。 在语言上喜用迭字强化感情,营造了一个宁静、沉郁的别离气氛,定下了全篇感情的基调,产生了一种轻灵柔和 和回环的音乐美感,朗诵时富有一种音节的节奏感、韵律感。 把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失望、无奈的伤痛、孤寂、落寞的感情表现的更为真切、深切和动人。 4、 简述再别康桥作为现代格律诗的特点。 再别康桥章法整齐,诗行齐整,形式多变,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悄柔美,意想明丽流转,富有音乐与动态 美。除此之外,诗作采用的生动的口语,新颖的比喻,古诗中常用的顶针修辞法,丰富了新格律诗的内蕴。 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 一、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思想意义。 诗人已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他长大的保姆“大堰河” 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 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追忆,对劳动人民品质的赞美,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诗人把 爱和恨、赞美和诅咒交织在一起,传达了他对当时罪恶社会的愤慨和不平。 二、分析大堰河的形象及其意义。 形象大堰河是一个贫苦的农妇。诗人赞美了她勤劳善良的崇高品质和灵魂。映现出她坚毅顽强的生活意志和纯朴 善良的个性特征。大堰河的形象是千千万万勤劳忠厚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塑像,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