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 业 生 产 是 指 包 括 农 作 物 种 子 、 农 药 、 肥 料 、 饲 料 和 饲 料 添 加 剂 (含 渔 用 )、 种 畜 禽 、 牧 草 种 子 、 食 用 菌 菌 种 、 兽 药 、 农 机 及 零 配 件 、 水 产 苗 种 、 渔 药 、 渔 机 渔 具 等 农 业 投 入 品 的 总 称 。 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 、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 (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玻璃温室修筑梯田喷 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供求关系保鲜冷藏技术区域专业化 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 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 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 租金低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培育良种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工 业基础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 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生态农业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 市场适应性好 科技事业发展状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5 年 07 月 26 日 来源:新华社、统计局、科技部网站 【字体:大 中 小】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科技投入稳步增加,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建国之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8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支出 4570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52%,比 1991 年增加 0.87 个百分点;2007 年全 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 454 万人,是 1991 年的 2 倍。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明显增长, 已成为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位。对科技的重视和科技投入的增加使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建国初期到 1978 年,我国 科技人员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在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牛 胰岛素结晶等一批举世瞩目的尖端技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建 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 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一道完成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 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 的记录。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我 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 五号、六号、七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标 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 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高性能计算机曙光 5000A 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位,首款 64 位高性能通用 CPU 芯片问世。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我国水稻产 量、确保粮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旧中国的满目疮痍, 到建国后的蒸蒸日上;从文革间的横遭摧残,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再到新世纪 吹响自主创新的号角。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 力下,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 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百废待兴,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旧中国的科技工作一穷二白。建国伊始,国内仅有 30 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科 学技术人员不超过 5 万人,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 500 人。1949 年 11 月, 中国科学院在京成立,之后各部门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以钱学森、华罗 庚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海外学者纷纷归国效力,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我国科技力 量得到迅速发展,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1956 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 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年制定的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 年至 1967 年全国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多项重大科技任务,建立和发展了我国一批新兴科学技 术领域。到文革前,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 1700 多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达到 12 万人, 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技 大军。 这一时期国家重建了科技体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涌现出了一批重大 科技成果。1958 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1959 年,半导体三极管、二 极管研制成功,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1960 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 玛负超子;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成 功发射;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 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1970 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 年代初期,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 赫猜想中的“1+2”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 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技事业实现腾飞 改革开放 30 年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2007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科技事业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科技投入稳步增加,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8 年,全社会研究与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4570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52%,比 1991 年增加 0.87 个 百分点;2007 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 454 万人,是 1991 年的 2 倍。企业科 技活动人员数量明显增长,已成为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目前,我国研发人 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对科技的重视和科技投入的增加使科技成果 大量涌现。建国初期到 1978 年,我国科技人员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 发射了人造卫星,在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等一批举世瞩目的尖端技 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 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 研制成功。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一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1%基 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 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量子 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我国自主研 发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五 号、六号、七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 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是我国空间技术发 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高性能计算机曙光 5000A 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 十位,首款 64 位高性能通用 CPU 芯片问世。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对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旧中国的 满目疮痍,到建国后的蒸蒸日上;从文革间的横遭摧残,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 荣,再到新世纪吹响自主创新的号角。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广大科技工作者 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取得 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 了强大动。 一、百废待兴,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旧中国的科技工作一穷二白。建国伊始,国内仅有 30 多个专门研 究机构,全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 5 万人,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足 500 人。1949 年 11 月,中国科学院在京成立,之后各部门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 机构,以钱学森、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海外学者纷纷归国效力,政府大力 培养科技人才,我国科技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1956 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是新中 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是年制定的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 年 至 1967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多项重大科技任务,建立和发展了 我国一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到文革前,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 1700 多个,从事科 学研究人员达到 12 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 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技大军。 这一时期国家重建了科技体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涌现出 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1958 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 1959 年,半 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李四光等人提出“ 陆相生油”理论;1960 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语文学科补差辅导计划
- 职业技术学校2025年校企联合研发计划
- 软件维护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计划
-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学生能力提升计划
- 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改造技术2025年行业应用趋势全面洞察报告
-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5届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核素诊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中医药大学《朝鲜语会话》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课后辅导
- 殡仪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
- 业务提成奖励协议书范本
- 食堂装饰装修维修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方案)
- 银行对公业务基础培训
- 保险公司理赔质量控制制度
- JJF(京) 129-2024 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CO2、CH4) 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规范
- 采购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国企)2024年
- 2024年社区工作者面试题库与答案
- 过氧化物酶在环境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
- 广东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附真题答案】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