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变态反应学综述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 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 答。 变态反应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 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 遵循遗传法则; 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 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 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根据其发生机理,变态反应可分为四种类型: 型变态反应 即速发型,又称过敏反应 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 B 细胞产生 IgE 抗体。IgE 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当相同 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 IgE 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产生脱颗粒 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等;同时 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它以两条途径代谢,分别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 A2 和白细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 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 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 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 ),消化道过敏症(食物 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 (过敏性休克),小结:由于 IgE 多由粘膜分泌,所以 I 型多引 起粘膜反应。 型变态反应 即细胞毒型 抗体(多属 IgG、少数为 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 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 。(1) 抗体和补体 介导的细胞溶解:IgGIgM 类抗体同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 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引起膜损伤,从而靶细胞溶解死亡。(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 活化: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 C3a、C5a 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这两 类细胞的表面有 IgG Fc 受体,故 IgG 与之结合并激活它们,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细胞或组织损伤。(3)免疫调理作用:与靶细胞表面抗原 结合的 IgG 抗体 Fc 片段同巨噬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结合,以及 C3b 促进巨噬细胞对靶细胞 的吞噬作用。(4)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靶细胞表面所结合的抗体的 Fc 段与 NK 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 Fc 受体结合,使它们活化,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杀 伤作用,使靶细胞破坏。 型变态反应 即免疫复合物型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 常见现象,但大多数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 组织中,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 (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大小:这是一个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分子量为约 1000kD 沉 降系数为 8519S 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沉积在组织中。 (2)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它同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的沉积程度呈反比。 (3)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复合物中的抗原如带正电荷,那么这种复合物就很容 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带负电荷的成分相结合,因而沉积在基底膜上。 (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对于决定复合物的沉积位置是重要的。肾小球和滑膜 中的毛细血管是在高流体静压下通过毛细血管壁而超过滤的,因此它们成为复合物最常沉 积的部位之一。 (5)炎症介质的作用:活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 (6)抗原抗体的相对比例:抗体过剩或轻度抗原过剩的复合物迅速沉积在抗原进入 的局部。 常见的型变态反应疾病有:Arthus 反应、一次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 炎等。 型变态反应 即迟发型 与上述由特异性抗体介导的三型变态反应不同,型是由 特异性致敏效应 T 细胞介导的。此型反应局部炎症变化出现缓慢,接触抗原 2448h 后才 出现高峰反应,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T 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 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 T 细胞识别抗原,出现分化、增殖, 并释放出许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并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组 织坏死。 常见型变态反应有: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多种细菌、病毒(如结核杆菌、 麻疹病毒) 感染过程中出现的 型变态反应等。 变应性疾病的发病主要涉及变应原、过敏性抗体(主要是 IgE)、细胞、受体和细胞成分 五个环节;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发敏阶段和效应阶段;两个反应时相,即急性相和迟 发相。- 变应性疾病基础研究若干进展许以平 免疫反应的基本原则是认识和保护机体、识别和排斥异体。机体自环境保护自已依靠 生理屏障(皮肤和粘膜)和两种不同的免疫机制: 1、天然免疫:即辨认外来物质和抗原并产生吞噬作用的能力,天然免疫不需要预先暴 露于抗原,也不因暴露而加强其反应; 2、特异性(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细胞和分子功能的完整系统,首先,特异性免疫系 统能记忆曾遭遇到的抗原和微生物,当再次遇到同一抗原和微生物时能引起有效防御机制 的加强;其次,特异性免疫系统能通过直接的和“聚焦”的机制,作用于抗原和微生物, 从而放大天然免疫机制。 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是极复杂的,包括不同的血液系统的细胞和上皮、内皮细胞等, 这些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发生急速的相互作用,当抗原或微生物一旦穿透机体的生理屏障就 开始了一系列的免疫学反应,依次是识别相(诱导相) 、激活相和效应相;主要的病理学改 变是炎症反应。 识别相:所有免疫反应均由识别抗原和微生物开始,在免疫反应中,单核吞噬细胞和 C 淋巴细胞是重要成分,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结合抗原,并传递抗原信息给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间的相互生理作用是激活特异性免疫反应所必需的,故将巨噬细胞称 为抗原传递细胞。抗原识别与表面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糖蛋白有关,表面糖蛋白能移行到细 胞表面与异体蛋白结合并识别其为异体。 激活相:抗原和微生物被机体识别的结果是引起一系列生理现象,包括淋巴细胞克隆 增殖、免疫调节、细胞毒性 C 淋巴细胞和抗体的形成,以及炎性递质、淋巴因子和细胞因 子等的产生。 效应相:递质、细胞因子等可介导和调节炎症反应,激发效应器官(变应性鼻炎和哮 喘的效应器官分别为鼻腔和支气管) ,吸引新的巨噬细胞到抗原所在部位,并刺激它们分泌 水溶性物质以破坏抗原,达到消除入侵抗原和微生物的目的,但这一目的是难以达到的。 递质和细胞因子都有“放大器”的作用,可特异性地针对某一种或几种抗原,活化不同的 效应机制以清除抗原;递质和细胞因子也能调节免疫反应的大小,以活化或抑制炎症反应。 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和细胞介导两大类免疫反应,前者是由体液中的分子(免疫 球蛋白)介导,可导致特异性识别和清除抗原和微生物;后者是由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识 别和清除。 可以认为变态反应是一种错导的免疫反应,为免疫反应过高的表现。特应性个体对于 一般来说无害的外来物质,如某些食物、花粉、药物和真菌等发生了剧烈地排斥反应,或 将自身组织错误的当作外来物质而进行排斥,从而导致组织的损伤,并产生相应的临床表 现。-变应性鼻炎及其相关基本知识的再认识顾之燕 顾瑞金 至 2006 年,变态反应学已走过了 100 年的发展历程。 而中国的变态反应学起步于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徘徊于六十年代,复苏于七十年代, 发展于八十年代,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更以其活跃的姿态逐步向 国际接轨,步入世界变态反应学界之林。-舷半世纪中国变态反应学的发展轨迹叶 世泰 变态反应学发展史 上世纪初,奥地利儿科医师 Clemens von Pirquet 观察到,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可使 很多外伤患者避免发生破伤风,但同时又会使不少人在再次注射这种血清时出现强烈的反应, 严重者甚至会死亡,von Pirquet 将这种反应称作变态反应。这种现象表明,变态反应不仅不 能像免疫接种一样对机体提供保护,还会导致对机体造成损伤的病理生理反应,这是变态反应 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von Pirquet 也因此被视作变态反应学之祖。他于 1906 年首次在 Allergie 一书中提出 Allergy(变态反应 )一词,因此,1906 年也被视为变态反应学发展的元年,人 们现将这门学科称作 Allergology(变态反应学)。 1902 年,法国生理学家 Charles Richet 在印度洋旅行时接触到了一种海葵后,发生了 全身荨麻疹。此后,Richet 提取这种海葵体内的物质注入狗体内,这只狗在首次注射后并未出 现任何不良反应,但连续注射 20 天后再次注射 0.1 ml 上述提取物数秒后 ,狗便出现喘息、 烦躁不安、不能站立行走、腹泻、吐血性物,继而昏迷,25 分钟后死亡。Richet 认为这种现 象是一种“失保护”状态,并把这一现象命名为 anaphylaxis(严重过敏反应), 这是首次成功创 建过敏性休克实验动物模型。自从他在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发现后,各国学者竞相用多种 动物( 包括狗、兔、豚鼠和大鼠等) 及不同的抗原物质(包括蛋清、牛奶和菌苗等)进行类似试 验,且均得到了相似结果。从此,anaphylaxis 一词被广泛用于形容动物过敏性休克 ,目前,此术 语已被用于描述人和各种动物发生的速发型过敏反应。Richet 因这项发现获得 1913 年的诺 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Victor C. Vaughan 于 1907 年指出,变态反应与免疫反应可能是人体以相似的途径 产生的不同形式的反应。Meltzer 在 1910 年指出,豚鼠发生过敏性休克时肺的膨胀性改变 与哮喘患者的肺脏病理改变相似,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开始认同: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变态反 应性疾病。1911 年,Schultz 和 Dale 用致敏动物的离体子宫进行了试验 ,他们将致敏子宫置于 Ringer 液中,当加入致敏抗原后,子宫会收缩,并释放一种类似组胺的化学物质。这一现象被 称为 Schultz-Dale 反应,该方法后来成为检测组织致敏状态的经典方法。此后,许多学者对组 织胺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给事先未经致敏的动物吸入或注射组胺可人为引发过敏性休克。 人们因此一度认为,过敏反应的发生完全是因组胺所致。同年,Noon 首次用小剂量花粉浸液 注射治疗花粉过敏性鼻炎获得成功,开创了免疫治疗的先河。变态反应学者根据大型流行病 学调查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在首次发病的一段时间后可能发展为过敏性哮喘,这是一个不容 忽视的临床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变应性疾病免疫治疗的指导性文件中指出,特异性免 疫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够阻止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方法。 1937 年,Daniel Bovet 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抗组胺药物,并证实该药在体内外均具抗 过敏活性,他也因此获得 1957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1964 年,荷兰大气生物学家 FTM Spieksma 与 R Voorhorst 共同证实,尘螨为房间内灰尘中最重要的致敏成分。1967 年,石坂夫妇从 Ragweed 花粉症患者血清中分离出抗花粉 AgE 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并将其命 名为免疫球蛋白 E(IgE),这对揭示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有重大意义。 变态反应学发展方向 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在 30 个国家进行的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 些国家总共 12 亿人口中,有 2 亿 5 千万人(22%)患 IgE 介导的过敏性疾病。为引起人们对过 敏性疾病流行的重视,该组织规定从 2005 年起,将每年的 7 月 8 日定为世界过敏性疾病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过敏原可能导致过敏,这成为新的医学课题和问题。 气传过敏原可导致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气传过敏原导致的症状不仅包 括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还包括支气管哮喘。1997 年,美国的 Grossman 明确提出的“同一气 道,同一疾病(One airway, One disease)”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对过敏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是世界变态反应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将各种致敏蛋白质 重组后进行研究,其中,对烟曲菌 293 菌株基因组的研究已完成,结果于 2005 年发表在 Nature 上。建国初期,作者曾用国外医师使用的过敏原诊断我国患者的过敏性疾病 ,后来在医 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中国人所患过敏性疾病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要用产自本土的过敏原来诊 断并治疗,这也成为今后我国过敏原研发的主要方向。 一百年来,变态反应学在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均取得了 一些进展,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后,变态反应学也必将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变态反应学 走过百年叶世泰 皮肤变态反应是发生率较高的过敏反应,当外界致敏原刺激机体时,往往首先在皮肤 出现过敏症状。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对皮肤细胞发生作用,具有调节皮肤生理和病理生 理的功能。特异性的神经递质拮抗剂可以通过影响该网络的受体一配体结合和信息传递而 介入疾病的病理过程,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P 物质(Substance PSP)是速激肽家族成员。 通过与其受体 NK 一 1R 结合,参与了皮肤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与皮肤免疫与皮肤炎症 密切相关。-皮肤变态反应中 P 物质的调控机制及药物作用研究刘继勇 过敏性皮肤病是指由变应原通过变态反应机制引发的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在各类皮 肤病患者中的构成比约为 50左右。由此可见,过敏性皮肤病相当常见。从新生儿到中老 年人各年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但有明显的遗传性倾向。包括湿疹、 痒疹、药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共同症状有皮肤发生红斑、丘疹、水 肿、水疱、渗液,若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脓疱,自身感觉瘙痒。其发病与免疫系统有关, 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抗原引发炎症的过程。抗原第一次进入人体,体内产生大量的抗体 或抵抗细胞;抗原第二次入侵,抗体和抵抗细胞进行抵抗一一引发炎症一一红斑、水肿、 丘疹、疱疹、皮下出血、水疱破裂则流水。过敏性皮肤病是只有过敏体质的人才会发生的 过敏反应,是第二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才会发生的,有一定的潜伏期。- 敏脱乐对小鼠 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王胜强 皮疹常呈全身性、对称性和泛发性。其原发性皮肤损害以斑疹、丘疹及水疱为主,继 发性皮肤损害以糜烂、表皮抓破、皲裂、斑块及鳞屑为主。除皮肤损害外,患者多伴有消 化系统及心脏损害。消化系统以肝损害为主,常表现为转氨酶增高、黄疸及肝脏增大。转 氨酶一般以丙氨酸转氨酶增高较明显。心脏损害则主要表现为心肌酶升高及窦性心律失常。 -三氯乙烯所致药疹样皮炎 50 例临床分析夏丽华 黄汉林 邝守仁 刘惠芳 孔凌珍 荨麻疹是一种伴有瘙痒的皮肤一过性的局部水肿,是真皮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以组胺为 主的各种化学递质的作用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强所致。皮疹反复发作病程超过 2 个月者称慢 性荨麻疹,其病因复杂,迁延难愈。荨麻疹可大致分为变态反应机制和非变态反应机制所 致。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荨麻疹可认为是环境因素为抗原,通过 I 型变态反应而产生的皮疹。 其临床表现可分为 4 类:(1)荨麻疹局限于远处损害,亦无系统损害。 (2)荨麻疹并有血管性 水肿。(3)荨麻疹及哮喘、鼻炎、结合膜炎、胃肠道或喉功能障碍并存。(4) 荨麻疹及速发过 敏。慢性荨麻疹原因不明,反复发作且受地区、季节的影响较大,春、秋季节为发病高峰, 可能与粉尘螨、花粉过敏的发病季节重叠有关,环境因素的长期存在,是慢性荨麻疹发生 和迁延难治的主要原因之一。慢性荨麻疹病人在高敏状态时可同时对多种变应原产生过 敏。- 慢性荨麻疹 500 例常见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析刘丽娟 王琪 张晓鸣 靳玉荣 王 建军 皮炎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病因不明,反复发作,一 方面可能与机体的过敏性体质有关,外界因素如食物、吸入物、气候、生活用品也可成为 本病的诱发因素。其发病机制中有 I 型和 IV 型变态反应的参与。对于复发性皮炎湿疹患者 有必要同时进行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检查,只有这样才能筛查出尽町能多的变应原, 从而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皮炎湿疹的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检测 分析刘莉萍 许辉 赵建华 李遇梅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皮肤和外物接触后诱发的急慢性皮肤炎症反应。包括 由化学性捌激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接性皮炎。-接 触性皮炎新进展文利平 叶世泰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ic purpura,AP)又称舒一亨综合征 (Henoch-Sehonlein purpura,HSP),是常见的儿童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并以侵害 皮肤、消化道、肾脏、关节为主,以出现在躯体部的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主要特征,多 发生于青少年,且男性多于女性,春冬季节发病较多。其病因不明,常与感染、食物、药 物等有关。AP 病变是良性的,平均病程在 24 周,最长可持续 2 年。其中皮肤损害可出 现于所有的患儿,是诊断 AP 的必要条件。对于拟诊 AP 患儿,在皮肤损害尚未出现时, 可行消化内镜检查,以明确消化道受累程度,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 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生。AP 的长期预后主要取决于肾脏累及的程度,随着肾脏损害的程 度加重、复发次数增多,病程延长,预后不佳。-188 例过敏性紫癜及其肾脏损害的 临床分析郑文军 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成人哮喘至少有中性粒细胞性和嗜酸 性粒细胞性两种表型的存在,而且发现受累下呼吸道中除了细胞浸润外,细胞因子在患者 中也可能存在差别。在不同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全身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并可 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缓解情况。-过敏性鼻炎与细胞因子陆汉强 程雷雒 哮喘在人体是由 IgE 介导的变态反应,外源性的变应原通过吸入等途径进入易感体内, 在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的协助下,由 B 淋巴细胞合成特异性的 I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 态。当再次接触变应原时,IgE 与变应原发生“桥连”结合,形成变应原复合物,从而激 活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并通过一系列细胞内外酶反应,导致细胞膜变构脱颗粒,释放炎 症介质,诱发炎症反应。IL-4 是活化的 T 淋巴细胞分泌的 B 细胞生长因子,对嗜酸性粒细 胞的聚集和活化具有重要作用,能调节 IgE、IgG.、IgM 的合成,可促进型变态反应和 气道高反应性的进一步发展。-哮喘模型豚鼠变态反应机制的实验研究张全爱 变应性鼻炎属于 I 型变态反应,由吸人性或食人性变应原引起,是 1 种通过 IgE 介导 的鼻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临床上检测针对不同变应原的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可以明确具体的变应原因。SIgE 存在于人血清中,是 机体对变应原致敏的结果。测定变应原 SIgE,是明确具体致敏变应原的客观指标。致敏的 变应原主要分为吸入性和食人性 2 大类,对于成人患者,可先检测吸人性变应原 SIgE,如 结果阴性再行食人性变应原检测,这样可节省费用。对于儿童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应同时 检测吸人性和食人性变应原 SIgE,同时结合病史综合分析,可提高对变应性鼻炎的确诊率, 并可及时嘱患者避免进食食人性变应原从而避免变应性鼻炎发作。-变应性鼻炎患 者血清食入性变应原 SIgE 的研究附 41 例分析黄健聪 杨钦泰 黄雪琨 陈玉莲 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是在同一气道内的,同一种持续性炎症性疾病。它们具有相 似的流行病学模式,相似的免疫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吸入变应原的体积是引起变应性鼻 炎、变应性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关键因素,鼻和上呼吸道粘膜的保护机制可以清除较大 的颗粒,只有那些直径小于 9m 的颗粒才可到达支气管和肺泡。诱发常年性鼻炎的尘螨 直径在 8 9 m 之间、真菌孢子直径 8 9m ,容易沉入下呼吸道引起哮喘。花粉直径大 于 8 9m,不易沉入下呼吸诱发哮喘;而结膜和上呼吸道更容易接受大剂量花粉,引起 变应性结膜炎和鼻炎的症状。至于少数花粉引起的哮喘,则是因为雷雨季节,强大的上下 气流使完整的花粉颗粒破裂成可吸入下呼吸道的小片断而引起哮喘。-夏秋季花粉症 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尹佳 岳凤敏 王良录 何海娟 徐涛 张宏誉 李宏 文利平 孙劲旅 顾建青 韩少梅 叶世泰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多基因遗传的 I 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中 ThlTh2 免疫平衡失调 是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1112 反应起着关键性作用。当特异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辅助性 T 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为 Th2 细胞,产生 IL4、IL5、IL9、IL-10 、IL-13 和 GMCSF 等细胞因子,促进 B 细胞增殖及 Ig 类型转换,产生 IgE;后者通过高亲和力 IgE 受体(FceR I)与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相结合;当致敏个体再次接触变应原时。 变应原与靶细胞表面的 IgE 结合而产生“桥联” ,导致组胺、自三烯、前列腺素等化学介质 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引起组织炎性反应和临床症状。在早期,这种变态反应大多数 发生在鼻腔,随着变应原暴露的增加,可引起哮喘的发生。-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 的新疗法陆美萍 程雷罐 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又称结核免疫反应性疾病、结核变态反应、结核性风湿症、风 湿样结核病、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Poneet 综合征,是结核菌作为感染因子,启动自身 反应性细胞,产生自身抗体,抗原与抗体反应,产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结 核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类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以体液免疫为主导作用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反应, 属型变态反应。该病可无肺结核或肺外结核的表现,故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造成漏诊、 误诊,以致不能较好治疗,延误病情。对原因不明的骨关节疼痛、皮肤结节性红斑、黏膜 溃疡长期不愈、疱疹性结膜炎等经常规治疗无效者,应考虑到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的可 能及早、积极完善。-结核性变态反应综合征 10 例缪丽 高冰 袁希彦 徐光华 卢家 泉 变态反应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机体免疫、环境、心 理、过敏等诸多方面。有三种变态反应疾病(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存在 家族史。父母双方所患同一种变态反应疾病,其子女患该类疾病的概率为 780;如果 仅一方有变态反应疾病,其子女患病概率为 350。有变态反应疾病家族史的婴儿,给 予纯母乳喂养,且母亲在哺乳期不食用易致敏的食物,该类婴儿发生过敏性湿疹和食物过 敏的可能性小。 变态反应疾病在婴儿期表现为湿疹、消化道过敏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湿疹及消化道过敏 性疾病逐渐减少,幼儿期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变态反应疾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 世界变应组织变应与变应性哮喘预防指南提出了变应哮喘的三级预防措施,其中一 级预防应该做到:回避被动吸烟;防止室内空气污染;新生儿完全母乳哺育 46 月,不喂 固体食品:降低高危幼儿吸入性变应原的暴露(尘螨、蟑螂、长毛宠物) 等。如果我们能较 好做到一级预防,将会避免在幼儿期以后出现呼吸道过敏,这是变态反应疾病防治策略中 的重要一环。-影响变态反应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张晓波 影响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婴儿期主要是食物过敏,之后以吸入性过敏原过敏为主) 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自身特应性体质、喂养方式(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 的危险性较小 P、婴 儿有湿疹或荨麻疹史、婴儿有喘息性疾病史)进行必要的监测和一定的饮食干预和环境控制 措施,将可能避免以后出现吸人性过敏原的过敏,显著减少儿童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 发生。- 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相关因素研究张晓波 陆爱珍 王立波 张灵恩 小儿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与呼吸道感染在本质上迥然,但两者关系密切。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小儿第一位非感染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多种炎 性细胞参与及炎症介质相互作用的慢性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气道高反应 性与气道上皮受损,感觉神经末梢暴露以及致敏有关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第一位感染性疾病,感染导致气道上皮损伤,神经末梢暴露,引起 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大分子物质其本身就是完全性 抗原,进人机体可形成特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 IgE 即构成变态反应的基础,且呼吸道 感染增加哮喘患儿对变应原的迟发相哮喘反应的发生率、增强胆碱能神经功能、降低交感- 肾上腺素能受休功能、使神经- 受体失衡。- 支气管哮喘与呼吸道感染关系的研究进 展林娜 刘运广 变态反应性疾病,也称过敏性疾病,包括变异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变 态反应性皮炎等。免疫治疗是目前治疗变态反应疾病的根本措施。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 完善,可塑性很强,过敏性疾病治疗越早越好。SIT 和 SCIT 是过敏性疾病对因治疗的两种 方式,是让患者由低剂量开始接触变应原制剂,剂量逐渐增加,达至维持量后持续足够疗 程,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该变应原的耐受,当患者再次接触该变应原时,过敏症状明 显减轻或不再产生过敏症状,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预防过敏性疾病进展,疗效可持续多 年甚至终生。-儿童变态反应疾病脱敏治疗的依从性研究进展杨红叶 虽然老年支气管哮喘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变态反应特征,但变态反应是重要而不是 唯一的发病机制。 病死率增高可能与老年哮喘患者对支气管收缩警觉性降低有关。这可能 与老年人的化学受体对低氧敏感性降低、张力受体的数目或活性降低或与外源性所引起的 呼吸道阻性负荷感觉受损有关。-老年与成年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与变态反应特征比 较陈迎春 朱本洪 药物具有双重性,主要是利用其正效应,针对其适应症;另一方面又可发生非预期的 负效应,常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s)。后者的作用机制有的简单,有的却很复杂;多半发 生于局部,也有全身;时间有的缓慢,有的却很迅速,错综复杂,难以掌握。为此,医师 与药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谨慎从事。药物不良反应所产生的症状及疾病种 类,其数量之多出乎人们意料。其中,除一般常见的恶心、呕吐、头晕、发热、皮疹等简 单症状外,复杂的如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及超敏反应出现频率也较多;而且这 3 种反应有 其共性,也有其差异,犹如孪生姐妹,不易区别,以致临床上常有交叉替用变态反应 对某 种特异抗原(变应原)过敏的人,当其接触到该种抗原时可发生典型症状的一种疾病,不论 是吸入、摄人或其他方式接触抗原均可发生。通常情况下抗体在血液和组织中与特异抗原 发生作用并将其破坏而不至再致病。不过对一个具有变应体质的人,一旦变应原与组织结 合的抗体( 反应素)发生作用也可导致一种副作用,如细胞损伤、组胺和血清素释放、发炎 以及某种变态反应的全部症状。不同的变态反应危害不同的组织,并可引发局部的或全身 的效应,例如哮喘和枯草热以至严重的皮炎、胃肠炎或严重的休克。变态反应常见的有细 菌性变态反应、物理性变态反应、药物性变态反应、食物或胃肠道变态反应、遗传性变态 反应、花粉变态反应及多价变态反应等。 过敏反应 机体再次接受特种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一种异常反应,这是由于抗原与致敏肥大细 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 IgE(免疫球蛋白 E)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并 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症状。临床表现多为皮肤瘙痒,出现红斑或荨麻疹、咽部水肿、胸闷气 急、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特别是较少见但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表现为 支气管痉挛、心力衰竭、血压下降以至昏迷和虚脱,甚至短时间内因休克而致死。过敏反 应亦有很多种类,常见的如获得性过敏反应、凝聚物过敏反应、全身性过敏反应、局部性 过敏反应及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等。 超敏反应 机体反应性发生改变的一种状态。对外界特种抗原具有异常的反应倾向,它可引 起各种组织反应,从血清病到变态反应(如枯草热) 不等;最严重的可致过敏性休克。药物 导致的不良反应中可能有 10属于超敏反应。-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及超 敏反应张紫洞 熊方武 化学药物多属半抗原,在进入体内后必须先与组织中某些蛋白质组分共价结合成为全 抗原( 半抗原一载体复合物)才能发挥作用。药物抗原性的强弱与其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一般认为高分子量的或具有苯核或嘧啶核的药物其抗原性强。 抗痛风药别嘌呤醇致重型药疹的发生机制可能是机体对药物的一种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 别嘌呤醇是体内的次黄嘌呤的异构体,化学名称是 4 一羟吡唑嘧啶,其化学结构本质上是 嘌呤碱。嘌呤碱是其母体化合物“嘌呤”的衍生物,而嘌呤本身则是由一个嘧啶环和咪唑 环合并而成。由此可推断:别嘌呤醇是一种抗原性强的药物,故进人体内后易与某些蛋白 质组分结合成全抗原而诱发变态反应。别嘌呤醇引起重型药疹的机理也可能有非变态反应 机制参与。后者可能与重复应用致敏药物有关。重复应用致敏药物时诱发更为严重的药疹, 且愈演愈烈,迁延难愈。-别嘌呤醇致重型药疹 3 例临床对策陈辉 张秋子 药物变态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一种,有别于其它药物不良反应。过量反应、副作 用、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药物不良反应,本质上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但是当易感 个体发生药物特异性免疫学反应时,其产生的临床症状与该药的药理学作用完全无关。变 态反 应诱发剂量低、作用快、后果严重,是临床上危害最大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但是其发病 具有多系统性,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存在,容易与病情进展、药物的其它不良反应症状相混 淆,诊断较复杂;一种药物可引起多种表现,多种药物可引起同一种反应;缺乏理想的实 验诊断方法,缺乏相应的基础药理实验手段。-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研究亟待加强 赖宇红 陈浩桉 杨卫荣 地塞米松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休克、免疫抑制等多种药 理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常用于各类过敏性疾病,然而有关其变态反应的报道却屡见 不鲜。地塞米松的变态反应以皮肤变态反应症状和过敏性休克为主,严重者可致死。关于 地塞米松的变态反应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这种反应是免疫性的或非免疫性的,可能与 药物中的杂质、污染物、添加剂、特殊代谢产物的形成及激素本身有关。预防措施:提 高医务人员对于地塞米松等抗变态反应的药品也可能引起变态反应的认识。用药前应认真 询问变态反应史,对高敏体质者,用药应慎重;对其他糖皮质激素有变态反应者应慎用 地塞米松;用药 30 min 内应严密观察,注意连续用药过程中发生的过敏性休克;慎与 其他药物混合给药;配备相应的抢救药品及器械;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治疗: 一旦发生变态反应,应立即停药,过敏性休克应就地抢救,首选肾上腺素,同时给予抗组 胺药物,避免再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致变态反应 62 例分析潘代勇 青霉素是一类重要的 原内酰胺类抗生素,它适用于敏感菌所引起的扁桃体炎、大 叶性肺炎、败血症、梅毒等。由于其抗菌效果好,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很低,因此临床仍大 量使用。但由于其存在变态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使用应慎之又慎。因此青霉素 皮试前应备好急救药物,注射后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异常反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即使皮试阴性者,在首次用药或每次注射后的园援缘澡内,亦应警惕。-青霉素皮试 30 分钟后变态反应 1 例陈琼莉 头孢曲松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之一,以其抗菌谱广、效果显著广泛应用于临 床,但在用药期间如果饮酒,易发生变态反应。头孢曲松钠进人人体主要是由肝脏微粒体 混合功能酶系统即肝药酶代谢,如果头孢曲松钠静脉点滴后饮酒,易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实质是乙醛中毒反应。有些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能抑制肝脏线粒内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 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氧化分解,导致乙醛在体内积蓄,引起乙醛中毒反应,出 现一系列症状,如心慌、呼吸困难、出冷汗、心动过速及血压改变等。此外,由于肝脏线 粒体内的乙醛脱氢酶一旦被抑制常需要 45 d 方可恢复,故停用上述药物 45 d 内仍需禁 酒,否则仍有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临床医师在使用头孢类药物时除了询问有无过敏史 外,还应交代患者,用药期间及停药后至少 1 周内绝对不能饮用含有乙醇成分的饮料,更 不能饮酒,特别是白酒。-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后饮酒出现变态反应 3 例徐进 碘造影剂变态反应机制根据变态反应与造影剂使用的剂量、浓度、注入时间、方法以 及速度有无关系而划分为特异性反应和物理一化学反应,前者常见恶心、呕吐、潮红、发 热及局部疼痛等症状,可能是由于其高渗透压、较差水溶性、对血液的电荷以及黏稠度的 影响以及其本身的化学毒性所致;后者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发生时也因人而异,其发 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可能是由于组胺与 5 一羟色胺的释放,而伴随的毛细血管通透性 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最新研究发现,超过 90的病人发生变态反应时,其体内的组 胺等会迅速升高,这说明组胺可能是引起病人发生变态反应的重要因素。但也有研究人员 认为,造影剂的变态反应并不属于经典的变态反应,因病人根本没有既往的过敏原暴露史。 造影剂可能作为一种半抗原与机体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引起由 IgE 介导的 I 型速发型超敏 反应。 -碘造影剂变态反应的预防及护理伍少娇 舒勤 樟脑酚液在口腔内科治疗中应用较多,常用于窝洞、根管的消毒以及开髓孔处的安抚 止痛。樟脑酚中含有酚醛类物质,多种酚醛类物质均为半抗原物质,可引起组织的变态反 应。银汞合金由于其毒性作用,易引起组织反应。口腔科除口服药物或静注、肌注药物引 起变态反应外,其余变态反应较为少见,出现变态反应,容易误诊或遗漏致敏原,所以平 时要注意可疑病情,遇可疑患者询问药物、食物、油漆过敏史,避免误诊。-口腔科 材料引起变态反应病例分析赵云刚 高翔 开展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的临床研究,不仅有学术价值,且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通过 上市前后研究的有机结合,多视角审视,多种研究手段的运用,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的临 床特征、类型及发生机制的认识,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全面,这有助于减少中药注射剂临 床使用中的风险,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及其相关研究探讨 王海南 唐健元 风湿痛喷雾剂是由洋金花和细辛的粉末经常规乙醇渗漉提取制得,具有祛湿镇痛、消 肿解痉之功效。外用主治风湿性、类风湿性及局部关节、肌肉、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各种炎 性肿胀及疼痛,疗效确切,质量稳定。风湿痛喷雾剂中洋金花主要成分莨菪碱可改善微循 环,增进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减少关节渗出,减少致痛物质堆积,解除风湿肿 痛;细辛具有镇静、镇痛、解热及免疫抑制作用。- 风湿痛喷雾剂急性毒性局部刺激 及过敏性研究王昌华 黄信葭 变态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异常增高引起的病理现象,它表现为机体通过吸人、口服、 注射或皮肤接触某种过敏原后,出现皮疹、药热、哮喘等异常反应,严重者甚至过敏性休 克致死。 1 拮抗过敏介质的药物 抗组胺药、白三烯类拮抗剂、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花生四 烯酸的酸性代谢物。 2 糖皮质激素类 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常用的抗变态反应药物,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最有 效药物,其抗变态反应的机理:抑制过敏反应的多个环节,使过敏介质释放减少,活性 降低,抗体生成受抑;诱导磷脂酶 A2 抑制蛋白,抑制磷脂酶 A2,使花生网烯酸不能从 膜磷脂释出;PGs 和 uj 台成减少,发挥抗炎作用;增加口 2 受体数量,增强儿茶酚胺类 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因全身应用副作用较多因此在局部过敏反应时应用为多。 3 抑制过敏介质释放的药物 色甘酸钠(DSCG):DSCG 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介质释放抑 制剂,目前认为 DSCG 可能影响肥大细胞胞浆内一种分子量为 78KD 的蛋白质的磷酸化, 抑制肥大细胞对 Ca2+的摄取和利用,从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4 支气管扩张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是冶疗哮喘的一类重要化台物,代表药物奶 沙丁胺醇,报丁胺醇、克仑特罗等。药物的作用主要是对肺的拟交感效应,由于&受体与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受体激动剂使 cAMP 合成增加,致使胞浆内瞄+减少其松弛平滑肌 及抑制过敏介质释放与 cAMP 增加有关。此娄药物通过松弛平滑肌,迅速减轻急性支气管 痉挛和增加纤毛的粘液清除率,对气管有保护作用。茶碱类:氨茶碱是一个广泛用于治 疗哮喘的药物,其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可能是由于茶碱类能与腙苷竞争腺苷受体及 A2 受体, 抑制腺苷引起的支气管收缩。茶碱具有中度的气管保护作用,也能缓解变应原攻击引起的 早晚期肺部反应。由于安全范围小,限制了茶碱的应用。抗胆碱药:己酰胆碱能引起被 动致敏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如预先用阿托品处理致敏的细胞,则能抑制该释放反应。 Ipratropium bromide 可抑制因刺激气道受体后的迷走神经反射,也可抑制组胺及 SRSA 引起豚鼠肺组织产生 TXA2。 Cefiodil 是非阿托品娄抗胆碱药,能揶制磷酸二酯酶增高 cAMP,产生抗过敏作用。 5、影响离子通道的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 :肥大细胞内 Ca2+增加,可导致过敏介质释放, Ca2+进人胞浆也可导致支气管平精肌收缩,抑制 Ca2+ 内流则可抑制过敏性支气管痉挛。因此,CCBs 有可能被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堆拉 帕米、硝苯地平等能抑制肥大细胞或肺组织释放组胺或慢反应物质,均能抑制抗原或运动 诱发的哮喘。但 CCBs 抗变态反应所需剂量大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剂量,因此,限制丁此 类药物用于变态反应疾病。钾通道开放剂(Potassium channel openers,PCOs):Pcos 是一 类特异性增强细胞膜 K+通透性的化合物,钾通道开放,促进 K+外流,可以产生以下作用: 细胞膜超极化,使电压依赖 ca、Na+、cl 一通道不易开放 1K+持续外流,可对抗神经递质 及激素的去极他作用;膜超极化,阻止胞内 ca2t 储存部位对 ca2+的摄取、储存和释放:促 进 Na+一 ca2+交换排出 ca2+,从而使细胞内 Ca2+降低。气道平滑肌上有 K+通道,K+通 道开放产生超极化可有效松弛气道平滑肌。克罗卡林-b(Cromakalln)和匹那地尔(Pinacidil) 能有效对抗多种生物活性物质,PGE2、LTD4、5 一 HT 和组胺等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口服 克罗卡林 0 52 0mg 能有效防止哮喘患者的支气管收缩,由于它的半衰期长,可用于治疗 夜间哮喘发作。有报道 Pc 魄能抑制 4 一氟基毗啶及抗原引起的肥太细胞释放组胺 z2,23j ,提示 PCOs 是类新的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抑制剂。近叉研究证明,PCOs 具有抗 过敏作用。,米诺地尔能抑制太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拮抗 5 一 HT 引起的丈鼠皮 肤血管通透性增高。二氮嗪和米诺地尔均能抑制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过敏性收缩。以上 研究为 PCOs 治疗哮喘提供丁新的药理依据,也为开发一类治疗变态性痰病的新药展示了 有希望的前景。-抗变态反应药物的研究进展王佩 徐建华 气管粘膜比较敏感,全麻气管插管术后粘膜常见不适反应为咽喉部干痒、疼痛、粗糙 感,痰液分泌增多,个别可因声带水肿而声音嘶哑。麻醉诱导插管时支气管痉挛发生率为 8左右。术后患者喘息往往在手术后 l、2 天发生,此时正是气管插管后粘膜肿胀反应期, 如同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一样,支气管痉挛可能也是插管反应的一种表现,是气管对炎性 因子的一种过敏激怒反应。而且喘息呈持续状,停平喘解痉药,气喘很快复发,直到 35 天后,随气管粘膜炎性水肿反应消退症状也逐步好转。由于麻醉术后气管高反应性患者发 生率并不是很多,且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因此临床容易忽视,特别是初起时,常被拟为 肺部感染,以至未能快速正确处理,导致出现支气管痉挛危象。支气管痉挛危象是气管收 缩引起气道阻力峰压上升,重症患者出现气体潴留和自身呼吸末正压(PEEP),胸腔过度扩 张而顺应性下降引起。自身 PEEP 来自呼气时间缩短及呼气时气道受压导致的呼气不完全。 严重者可显著减少静脉回流而导致低血压。由于分泌物和支气管痉挛导致气道关闭,使肺 泡通气不足,Sp02 下降,气道压进一步上升,这时,必须进行气管插管应用高动力的呼吸 机治疗。否则,患者会缺氧而迅速死亡。-全麻插管术后支气管反应性痉挛患者的护 理王玉梅 陈敏 朱俊 目前各大医院安装的制冷、暖中央空凋为初效过滤装置,仅能过滤空气中较大的尘埃粒子, 开启空调后空气中的粉尘、悬浮颗粒夹带螨虫、真菌等生物因子随空调尘埃吹出,使接触 该环境的人群发生变态反应,表现为暴露于空气中的皮肤出现过敏反应。且在使用空调时, 一般门窗关闭,室内通风不良,空气交换不足,易引起空气污浊。提示应对装用中央空调 的病区空气定期进行细菌监测,以及时发现并有效减少空调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 响。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度,即使足在使用空调的情况下也应定时开窗通风,引进新鲜 空气,减少室内空气中微粒及细菌含量。有研究显示,使用空调后真菌检出率明显增高。- -中央空调导致 105 例群体性皮肤过敏事件的控制与管理赵雪芳 吴晓川 黄金娥 调节性 T 细胞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 T 细胞,其数量减少和(或) 功能下降与自身 免疫、变态反应疾病有关,其数量的增加和(或) 功能增强则与慢性感染、肿瘤等有关。近 年研究发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 、雷帕霉素、维 A 酸、维生素 D,类似物、组蛋白 脱乙酰基酶抑制剂等可上调或不影响调节性 T 细胞的数量和(或) 功能,而钙调磷酸酶抑制 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 CD25 单抗等均可下调调节性 T 细胞的数量和(或) 功能。了解 这些药物对调节性 T 细胞的影响,有利于上述药物在自身免疫、变态反应、肿瘤、慢性感 染等疾病中的应用。 上调或不影响调节性 T 细胞数量和(或) 功能的药物 21 肾上腺皮质激素 激素与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进入细胞核,与靶基因结合,一方面增加抗炎因子基因转录, 另一方面抑制致炎因子的基因转录,同时诱导致炎症细胞发生凋亡继而产生抗炎作用。经 激素治疗的 SLE、多发性硬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外周血中调节性 T 细的比 例升高。因此,激素的作用机制可能既可抑制效应性 T 细胞,又可上调调节性 T 细胞的比 例,也可能因增强了调节性 T 细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精氨酸产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消防车产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中级经济师考试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复习技巧与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塑料袋行业风险投资发展分析及投资融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台式显微镜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农业旅游行业市场发展分析与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考试真题模拟中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程项目管理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水利水电工程模式创新试题及答案
- 系统备考理论水利水电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措施
- 2024版土方挖机装车合同
- 幼儿园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2023-2025年)
- 楼板加固施工方案
- T-ISC 0050-2024 企业个人信息保护合规管理体系 指南
- 肝癌围手术期的护理
- 考试焦虑障碍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
- 一年级第二学期口算2000题
- (人教版)小升初数学复习总知识点
- 医院运营管理工作制度
- 2024年大学实习三方协议合同(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