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_第1页
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_第2页
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_第3页
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_第4页
对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简要分析 一、中国近代银行的产生及功能特点 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在银行业形成之前的很长时间内,钱庄和票号是中 国主要的金融机构,其业务活动以从事货币兑换为主,不能称之为近现代意义的银行。由 于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很低,钱庄和票号的规模还不大,业务范围较小。1840 年鸦 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到 19 世纪 80 年代末,在华的外 国银行机构为英国银行 4 家(丽如、有利、麦加利和汇丰) 、法国银行 1 家(法兰西) 。5 家银行中,汇丰银行发展最快,其业务范围从早期的国际汇兑、汇票买卖逐步拓展到为清 政府提供借款,从而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最大银行,并垄断了中国很大部分的金融 业务,进而成为亚洲最具有竞争力的大银行。 19 世纪 90 年代后,英国银行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开始改变。总体来看,从 1845 年丽如 银行进入到 1911 年清政府统治结束的 66 年间,外国在中国设立营业机构的银行约 40 余家, 期间,约 30 家银行因各种原因破产或倒闭,到 1911 年,继续营业的银行约 11 家,按进入 的时间顺序,分别为有利、麦加利、汇丰、德华、横滨正金、华俄道胜、东方汇理、花旗、 华比、荷兰和台湾银行。 1897 年,中国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1905 年和 1908 年,户部银行 (先后更名为大清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先后成立。三家银行均由清政府批准设立, 具有浓厚的官方性质。除三家银行外,20 世纪初一批官商合办的地方性银行相继成立,如 直隶省银行(1902) 、浚川源银行(1906) 、浙江银行(1909) 、福建银行(1911)等。此外, 一批纯粹私人投资的银行开始兴办,如信诚银行(1906) 、浙江兴业银行(1907) 、四明商 业银行(1908)等。从 1897 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到 1911 年,中国开办过的银行总计为 20 家 1。 二、民国时期的中国银行业功能变化 北洋政府时期,在华外资银行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些外国银行撤出,日本和美 国的银行则乘机扩大了势力。1916 年,在中国的日本银行包括总行和分行达到 27 家, 1925 年增加到 55 家。美国银行业除已经设立的花旗银行外,运通银行、美丰银行等也在 中国设立了分行。 中国民族资本商业银行在这个阶段发展迅速。一是新设银行增加,1912 年民族资本银 行新成立 14 家,1913 年成立 11 家,在 19151921 年的 7 年间,全国新设银行达 124 家。 二是银行业务大幅度增长,1913 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存款分别为 1800 万元、3542 万元,1922 年,两家银行的存款分别增加到 18698 万元、11151 万元。到 1926 年,中国银 行的存款增加到 32848 万元。三是银行资本大量增长,1912 年,银行资本累计 2713 万元, 到 1925 年增加到 16914 万元,增长了 6.2 倍。到 1925 年,从市场份额看,中国民族资本 银行占比上升到 40.8%;外国银行占比约 36.7%;另外 22.5%则属于钱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银行业在发展中逐步走向垄断。19281936 年,全国新设银 行 128 家,除中途停业 23 家外,105 家银行经营良好。同时,银行资本也大量增加。1925 年,全国银行资本总额为 1.58 亿元,到 1934 年增加到 3.56 亿元,10 年内增加 1.25 倍。 银行存贷款业务同样快速增长,从上海银行公会的 24 家会员银行看,存贷款总额分别从 1927 年的 4.87 亿元和 4.6 亿元增加到 1936 年的 13.64 亿元和 11 亿元,其中几家主要银 2 行对工业企业的放款超过 60%。 从社会发展的基础看,这段时期的社会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社 会财富与私人财富水平都不高,整个社会的融资需求有限,从而融资活动和充当信用中介 的银行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基本上没有形成可与其他西方国家相媲美的现代商业银行。此 外,20 世纪上半叶的商业银行发展受到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影响,财政需要成为决定商业银 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时期商业银行发挥的功能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商业银行 更多地是为小商品经济、小农经济发展提供基础的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职能,商业银行的 发展整体处于初级水平,尚不具备现代化商业银行所应有的规模和水平。2.在国民政府时 期,官办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是处于政府对其控制的工商企业发展和巩固 政权提供服务的,而不是为全面经济提供服务的。因此,这时的商业银行体系在为政府集 中大量货币资本的同时,并没有覆盖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发挥的范围非常有限。3.商 业银行规模较小,处于较为分散发展的状态,其功能发挥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这个漫长的 时期,政权力量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是近代中国商业银行存在和功能演进的决定 力量。 三、19491978 中国银行业功能演进 19481952 年是国家银行体系的创建阶段。以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 农民银行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一方面通过各解放区原有的银行改建、从解放 区原有银行抽调干部新建和接管官僚资本银行等方式在全国组建分支机构,另一方面通过 接管和没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官僚资本银行、改造和买私人资本银行等措施,创立了 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国有银行体系。 19531978 年是计划经济下的“大一统”银行阶段。1953 年起,国家实行高度集中 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按照苏联银行制度模式建立国家完全垄断、中央集权的计划金融制 度,即单一国家银行制度,人民银行作为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和发行中心,信贷与 发行合二为一。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建立了“大一统”的金融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有银行,成为全国的 “信贷中心、现金中心和结算中心” 。1953 年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 制后,国有银行通过吸收各种存款、统一经营各项信贷业务、办理全国的支付清算、组织 和调节货币流通,成为吸收、动员、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的主要机构,支持了社会主义工 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国有银行各项存款增长 1.8 倍,各项 贷款增长 2.6 倍,现金发行量增长 1.9 倍,在完成 156 项重点工程建设、工农业总产值 增长 1.5 倍、居民货币收入增长 1.34 倍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由于国有银行 的功能存在严重错位,主要充当财政的会计出纳和计划经济下货币资金分配的部门,银行 与企业的关系扭曲,形成了大量的银行呆坏帐,为后来现代金融企业建设留下了很大的隐 患。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的金融是处于高度抑制状态的。由于传统高度集权 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金融的运行,所以,金融处于高度抑制状态。在金融高度抑制状态 下,形成了“大财政、小银行”的宏观管理体系。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各部门所需货币资金 都由国家统一配置,缺乏市场化金融交易制度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机制。政府实行集中性政 府积累,通过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将资金分配到各个领域,企业收入全部上缴国家财政, 甚至连拆旧的资金也要上交。政府既是最大的投资主体,又是最大的储蓄主体。国家对金 融(银行)业实行集中的行政控制和计划管理;信贷资金实行统收统支、统存统贷,计划 与资金合一;在全社会的金融活动中,财政在储蓄和投资两方面都占有主导地位,银行部 门实际上只是充当了总出纳的角色,附属于财政体系。这种情况下,银行主要执行的是初 3 步的支付中介功能,企业的转账结算、支付职工工资也要符合相关规定,支付功能显得比 较简单;银行是信贷资金的供应者,但主要提供基本定额之外季节性、临时性的流动资金 供给 2,信用中介功能受到很大的局限。 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大一统”的金融体制,中国人民银行的一统 天下,中国没有真正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既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又承担专业银行 的职能;既发行货币,又直接发放贷款;既经营政策性信贷,又经营一般商业性信贷;既 经营短期信贷,又经营长期信贷;既经营城市工商信贷,又经营农村信贷;既经营人民币 信贷,又经营外汇信贷;既是一种被监督管理的金融机构,又是一种履行监督管理的金融 监管机构。在这种体制下,既可以说有中央银行,又可以说没有中央银行。说它有中央银 行,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着管理全国金融秩序的职能和进行货币发行的职能;说它没有 中央银行,是说它并不是真正的中央银行,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着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 行金融机构承担的职责。没有中央银行的存在和发展,中国金融和经济发展是非常缓慢的。 银行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同样表现为行政性的等级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银行信用 关系被简单化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收的便是一个虽近崩溃但却是经过几十年垄断发展的金融体 系,加之解放区银行体系一直在人民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因此,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 过程中,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由此决定的计划金融体制的出现就是必然的。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企业性质,银行也不具有真正意义上银行的性 质,只是服从计划经济运行的部门和工具,功能发挥受到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然而一家“大一统”的国家银行自然难以提升自身效率,功能的完善和作用的效果受 到诸多限制,没有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便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银行功能的改进缺乏 足够的动力。于是,在 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 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等全方位的改革便拉开 了序幕,中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阶段,商业银行功能演进进入了一个 全新发展的新时期。 四、1978-至今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商 业银行的功能日趋完善,功能发挥的效果日益显现,回顾三十年改革发展的历程,大致可 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78-1984: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等基础功能初步形成 1979-1983 年间,尽管专业银行的机构恢复以及业务分离使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范围 有所缩减,但由于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仍承担着大量的储蓄与工商信贷业务,并没有表现出 和其他专业银行太大的本质区别,无法实施金融管理职责。在这样一种背景下,1983 年 9 月 17 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 ,决定“成立工 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而中国人民银行则“成为专门 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管理机构” 。1984 年 1 月 1 日,作为第四家国 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并和先前设立的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一 起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国有专业银行体系。伴随着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业务的职能改变 以及工商银行的设立,初步解决了传统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政企不分,一身二任”的弊 端,在标志着建国前 30 多年形成“大一统”金融体系走向终结的同时也意味着中央银行制 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以及以之为前提的“二级银行”体制开始形成。 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业务,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 4 定的外汇专业银行,则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外汇业务,中国建设银行除了办理拨改贷外, 还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1984 年 1 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承办原来人 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四大专业银行在它们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办理业务,这 一阶段的专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前身)具有了基本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的功能,为企业 和个人提供了基本的存贷款服务。但当时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的 水平有限,因此银行的功能的发挥处于较低层次。由于四大专业银行业务的特殊定位和严 格准入限制,使得这些专业银行出现一方面由于存在较为明显的业务垄断而导致出现了缺 乏竞争、效益低下等问题,也无法满足如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的资金需求,因此银行功 能的发挥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另外,当时专业银行另一个突出的功能是承担了大量的国 家政策性任务,使得银行企业化经营的目标很难实现。银行主要是依靠贷款指令性计划对 经济建设所需资金进行分配,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在这样的体制下,银行充当财政的会计 出纳,贷款按指令计划行事,使得银行不具有风险管理的功能。 (二)1985-1994:商业银行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等功能快速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有银行进入专业银行时期。相继工、农、中、建四 大专业银行成立之后,交通银行在 1986 年重新组建,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全国性银 行也相继成立;外资、侨资银行的陆续进入;四大专业银行的业务交叉和企业化经营试验, 开始突破原有专业化分工的限制,中国银行体系开始逐渐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良性竞争 的格局初步形成。这一阶段我国银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特点,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日益提升,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基础功能日益巩固。专业银行信贷业务突破了原来短期信 贷领域,向中、长期信贷领域扩展;业务的交叉经营扩大了对客户的服务范围,农业银行 进城,工商银行下乡,中国银行办理国内业务,建设银行发放周转性贷款,所有银行都开 办外汇业务,专业银行成为事实上的金融百货公司,服务功能不断加强。 但这一阶段国有大银行纷纷开办附属的信托、证券机构,从事高风险的揽存放贷和证 券投资活动;1992 年经济过热时,更把大量信贷资金注入房地产开发和开发区建设,信贷 风险也开始逐渐暴露,该时期的风险管理模式具有组合风险管理的某些特征,但重点还在 资产风险管理上,银行风险管理功能尚处于初创时期。1994 年为分离政策性业务,国家成 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 ,政策性功能转为政策性 银行执行,为国有专业银行的逐步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1995-2002:商业银行功能持续优化 以 1995 年 5 月 10 日八届人大十次会议通过、并于同年 7 月 1 日实施的商业银行法 为标志,国有银行从专业银行开始转向商业银行转变,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 亏和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这一时期,中国金融机构的主体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 化改革进程明显加速,大量新的改革措施付诸实施,包括:1、完善统一法人制度,国有商 业银行建立统一法人体制,加强了各总行信贷集中和资金调度,上收了县支行的信贷决策 权限,改变了贷款分散决策局面,削弱了省分行权力,统一法人,统一风险管理;2、完善 内控制度,着重建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完善自我约束机制:1996 年起,在资产负债 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实行风险质量管理。1998 年,针对银行风险加大的情况,各银行着力建 立了授权授信制度;3、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根据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是决策机构,行长负责执行,监事会负责监 督;4、改革财务会计制度:将利润留成制改为利税分流制度;统一会计核算准则,将收付 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5、加大机构调整力度,按照“严格控制机构总量,优化机构布局 和结构”的原则,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调整力度,合并省分行同所在城市分行, 适当精简同一地点重复设立的机构,撤并县支行及其所设营业网点;6、充实资本金,1998 年 8 月,财政部发行 2700 亿元特别国债,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 5 到 8;7、政府主导下的不良资产剥离:1999 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成立了信达、长城、 东方和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理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的一部分不良资产。 1999 年到 2002 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约 1.4 万亿的不良资产,资 产结构得到改善,提高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 件。 这一段时期,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商业银行发挥 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功能的效率逐步提高,对资金的配置效率大大改进;消费信贷市场的 启动,使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领域日益扩大,业务品种也不断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功能 更加健全、发展力度更大、效果更加明显。 (四)2003-至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功能拓展与完善 2003 年 10 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 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 充实资本金。2003 年 12 月,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代表国家行使金融企业出 资人的权利和义务,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以 保证国家注资的安全并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2004 年 1 月 6 日,国家动用 450 亿美外汇储 备注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两家银行的资本金,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 2005 年 10 月,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上市,2005 年 6 月、7 月,中国银行分别在香港、 中国内地成功发行 H 股和 A 股。中国工商银行于 2006 年 10 月以 A+H 股同步发行、同步上 市的方式,成功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三家试点银行在年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健 全内控体系,转变经营机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改革分支机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落 实与战略投资者达成的协议,在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领域加强战略合作。随着商业银行 自身实力的显著增强,发挥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本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金融体系 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 层次的金融服务;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手段的风险管理和考核机制将取代以前传统的管理和 机制,以风险调整后的经济增加值(EVA)和资本收益率(RAROC)集中反映银行的盈利水 平、风险控制能力和股东回报的高低,标志着国有银行的风险管理开始步入成熟时期。截 至 2008 年 6 月,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世界上最盈利银行,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也 已跻身世界前 30 家大银行之列。大型商业银行股份改造的相继成功,有利提高自身抗风险 能力,有利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有利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五、 中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规律总结 (一)商业银行功能演进是其改革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提供的贷款量始终占到全部社会资金需求的 80%以上,信贷结 构和质量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功能充 分发挥,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逐步提升。商业银行主动适应客户日益多元的金融需求, 努力提供便利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服务功能逐步完 善,发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与决策 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商业银行在宏 观调控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显著提升。 (二) 、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基本脉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取得的辉煌成绩得益于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围绕这样 一个基本方向,中国银行业基本实现了从专业银行到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从外部体制到 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从传统经营方式到现代经营模式的转变。三十年的改革,我们逐步 6 总结出商业银行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稳定性和层次性,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功能演进 详见 1。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在发展中逐步剥离商业银行的政策性功能, 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从基础的信用中介功能、支付中介功能向金融服务功能、风险管理功 能、引导经济快速发展功能的领域扩展;商业银行功能发挥的效果日益显著,功能的日益 完善,真实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 司和个人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功能还会不断丰富 和扩展,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 表 4-1 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功能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功能变迁的基本规律 第一阶段:1978-1984 基本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服务功能、政策性功能无风险管理功能 第二阶段:1985-1994 信用中介、支付中介、服务功能快速发展初步的风险管理职能、剥离了大量政策性功能 第三阶段:1994-2002 信用中介、支付中介、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提高、风险管理功能不断深化 第四阶段:2003-至今 信用中介、支付中介、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在金融体系中的作 用不可替代、风险管理功能日益成熟、维护金融稳定和调节经 济功能、信息生产和风险转移功能 (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功能日益突出 信用中介功能是传统银行业的核心功能,传统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过程种, 同时行使了信息、监控和风险管理等多种金融功能,也就是说,传统银行是一种“融资中 介” ,它直接参与到信用关系中。传统银行一方面是存款的债务人,另一方面是借款人的债 权人,与借贷双方分别建立了信用关系。然而随着金融市场与非银行金融中介的发展,传 统银行在资金融通中的优势逐渐丧失。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利用长期以来建立 的巨大的信誉、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金 融服务,不断实现传统银行业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捆绑在融资功能之上的信息、 监控和风险管理等多种金融功能被释放出来。 通过金融创新,商业银行不断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变化不仅 仅体现在金融交易成本的降低,还包括金融交易方式的变化、金融制度的变迁和金融功能 的重新组合,它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传统银行的功能发生转变,使得传统银行从以资金融通 功能为核心的“信用中介”向以专业化的方式提供支付、信息、监控和风险管理等多种金 融服务的“服务中介”的转型。与这种战略转型相适应,银行的业务重心从传统的资产负 债表“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倾斜,收入构成也从传统的利差收入为主向以服务收费 收入为主的方向演变。也就是说,曾经长期统治银行业的一些观念和方法变得无法适应新 的经济环境要求,通过转型,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化。 六、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功能演进的基本趋势 展望未来,我国商业银行既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又面对许多严峻的挑战,也将发生 许多新的变化,显现许多新的趋势。我国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