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主体定位与信仰归宿_第1页
价值的主体定位与信仰归宿_第2页
价值的主体定位与信仰归宿_第3页
价值的主体定位与信仰归宿_第4页
价值的主体定位与信仰归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价值的主体定位与信仰归宿 王顺达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400041) 摘要 价值问题研究的十分混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概念 使用的多学科性;二是对哲学价值范畴的错误界定和含混使用。哲学价值范畴 的错误界定根源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误读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价 值属于纯粹主观的世界,应该从主体的角度对价值进行定位,如主观评价,行 为选择和期望等等;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凝聚作用和社会行动的感召力在于价 值的信仰归宿,信仰是价值的升华和最高表现形态。人可以不信宗教,但不能 没有信仰。 关键词 价值范畴 主体定位 信仰归宿 “价值” 、 “价值观”一词在各种场合广泛使用,甚至把它当成一种流行的标 签,出现了滥用情况。澄清在价值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弄清价值范畴的哲学内涵, 对深化价值观的讨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意义十分重要的基 础性研究工作。 一、多重视角的“价值”范畴 关于“价值”的讨论,早在杜威时代(1944年)就使人“感觉到有点气馁” , 帕森斯甚至抱怨“价值” “成了个庸俗的词” (1965年) 。今天,在中国,价值问 题的讨论仍然没有改变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 “价值”范畴的使用更泛滥、 更混乱。甚至在同一作者的同一论题中,对“价值”的含义的解释都不一致, 在一些地方“价值”成了含混词义的替代品。 价值概念的混乱,一则是因为使用的学科领域不同,一则是因为概念本身 的混淆,或兼而有之。对价值概念的使用,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一是政治经济学视角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使用价值概念最早、最普遍。 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内在地存在两个因素:一方面,任何商品都必须有用,即 具有使用价值,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也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和可能性;另一方 面,商品又是劳动的凝结物,即具有价值,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交 2 换得以实现的条件。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就是因 为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以计量、可以比较。马克思认为:政 治经济学不能把商品的自然属性,即使用价值作为研究对象:面包和衣服,冰 箱、洗衣机和军舰,书籍和楼宇等等,千百万种商品,其使用价值不可能 由一门学科来研究,这些千差万别的物品,到底能够满足人的哪些需要,这样 的研究既无必要、无意义也不可能。商品的使用价值难以成为任何一门学科的 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交换和交换方式,因为,在商 品的交换方式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商品价值的 实现形式而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并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关系。 二是管理学视角的“价值” 。管理学的“价值”内涵是“替代”的意思,要 研究某种东西或物品可能替代另一种物品,需要严密的计算和系统的配套工程, 管理学把这项工作称为“价值工程” ,所谓“价值工程”也即是替代工程。它是 “成本”和“功能”之间的变量关系,其基本关系和内涵是:V=F/C(即价值 的大小取决于功能和成本的比值) 。 “价值工程”发明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使商品具有相同的使用价值 或功能,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如包装的作用不外是:保护商品,或使 商品完整美观。只要能达到这两个目的,生产者既可以用薄铁皮制作包装,也 可以用塑料制品代替铁皮作包装,还可以用木板来制作,其使用价值是一样的, 其变量关系是:在能生产出具有相同使用价值的商品的前提下,如果降低其生 产和材料成本,就能提高价值,或相同的材料和生产成本,生产出功能更多, 性能更优的商品,也算提高了价值。 “价值工程”的意义在于:企业实现、提高 价值途径的多样性选择。 三是文化哲学视角的价值。哲学本质上是反思的学问,它以其他科学的一 定发展为基础,这样,就使哲学视角的价值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它与 其他学科的价值范畴具有相似性,也只具有相似性。第二,不完善性。所谓不 完善,可能是词义含混,或规定不严密。这种不严密与含混不清,正是哲学价 值观歧义重重的根源所在。 如价值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文德尔班将价值解释为“意义” 。问题就发生在 对“意义”的理解上。 3 很多学者将“意义”解释为“作用” 、 “功能”或“有用性” 。既然“价值” 就是“意义” , “意义”就是“功能”或“有用性” ,所以,价值就是研究对象的 功能或有用性的学问;甚至更进一步,由“有用性”便联想到商品的“使用价 值” ,亦即“满足需要”的属性,同时,马克思的著作中又有相关的语句: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 的”,哲学的价值概念就解释成:“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用商品 的使用价值来界定哲学“价值”范畴,把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与俯拾皆是的具 体物的特性等同起来,并由此推演出价值研究的对象应该是:“物质的价值” , “精神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在“物质的价值”中,又细分为“自然价值” , “经济价值” ,等等。如果按这种逻辑思路, “自然价值”还可细分为:山的价 值,水的价值,树、草、蚂蚁的价值, “经济价值”也应细分为:衣物、面 包、牛奶的价值。把哲学变成了比植物学、商品学、营养学等还要具体得 多的实用技术,这哪是哲学的研究?这种机械地移植商品使用价值作为哲学 “价值”定义的作法,不仅完全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相悖,而且也造成了价 值问题研究的极大混乱。 首先,把价值解释为使用价值,不仅不是马克思所主张,恰恰相反,这正 是马克思所反对的。阅读经典著作,切忌只看只言片语。尤其是论战性的著论, 经典作家为了提高批判的针对性,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前,往往先要引出论敌 的观点,如果割断前后文之间的联系,就会把作者反对的观点当成作者本人的 观点。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书中,批评瓦格 纳通过语言之间的差异,先把“使用价值”称为价值,又把价值解释为使用价 值。马克思指出,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和出发点, 目的在于指出商品的两重属性,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进而揭示出劳动 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在于,在其使用中能够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 就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马克思坚决反对把商品 的社会属性混同于商品的自然属性,把价值混同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在马克思 看来,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各自的特性,以及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和作用都是 完全不同的,如果将商品的价值混同于使用价值,必然会产生严重的混乱。一 些研究者,把马克思所批判的“混乱”的观点,错误地当成了马克思所主张的 4 观点,价值问题的讨论以此误解为基础,自然就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翻身求解放的价值体系,但 作为价值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并不一定体现在个别词句上,而是通过其理论的 根本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根本途径来体现。人民性,群众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 心价值,人民性离不开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人民性才能得到实现。整个马 克思主义体系,都是围绕着人民性和实践性这一核心价值展开的。从这一核心 价值出发,马克思主义不仅和一切传统观念彻底决裂,批判一切唯心主义,也 深刻反思了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学说:“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谁也不会说: 马克思的人民性、实践性价值观,能够满足马克思的哪种需要! 第三,如果将哲学的价值概念界定为商品等具体物品的有用性,而去讨论 这些东西能够满足人们的哪些需要,那么对价值的讨论就成了滑稽的闲聊,价 值哲学也将被消解,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为没有哪一门具体学科可以研究 千百万种不同物品的使用价值或有用性。把“满足需要”作为哲学价值的内涵, 价值的研究不沦为无聊的空话,也会导致庸俗的市井杂谈。这些年来,价值问 题的研究正有此倾向。哲学虽然以其他科学为基础,但哲学具有比其它科学更 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价值,只有人才具有,除人以外的任何存在物都无所谓 价值观,所以,对价值的定位只能从人的立场,从主观的角度,而不能从物、 从对象中定位价值和价值观。 二、价值的主体定位 1价值定位的几个欠妥视角 第一,本体论视角的欠妥。人们谈价值问题唯恐沾上唯心嫌疑,总是要从 世界的物质本原谈起,以示自己坚定的立场,这不仅不能说明问题,还反而会 把问题搞乱。价值问题本来就只属于主体的评价和选择问题,与知识的根源等 问题都只有间接的关联,与物质精神关系的本体论的距离就更远。如果把一 切“有关联”的问题都要谈得面面俱到,那就什么问题也谈不清楚。而且,恩 格斯早就申明过:“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 5 造成混乱。第二,从客体对象的“有用性”角度来谈价值,更离谱。事物的 种类不计其数,任何一种东西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或“有用性” ,没有哪一 门学科能够把所有事物的“功能”和“有用性”作为研究对象。 “商品学”也只 研究进入市场的哪部分物品,至于那些还没有成为商品的物品的功能或有用性, 还没有被我们认识和发现的物品的功能和有用性,是不可能全部研究的。第三, “满足需要”与价值哲学的研究根本就无关。固然,我们可以说,人的需要是 复杂的,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人们正是根据需要确定自己的行为, 设计制度和选择方式的,但这些问题不仅涉及理论研究,也涉及社会实践的内 容,从学科分类来说,更是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与价值问题没 有直接关系。同时,诸多问题如同情,良心,正义,公平,和谐,等等,都是 价值研究中不能回避的,而这些东西根本无法用“满足需要”来回答。 2价值的主体定位 价值的主体性视角,是由价值问题所属领域决定的。文德尔班认为,人们 面对世界,一个是“事实”的世界,一个是“价值”的世界。 “事实”的世界是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属于“理论”判断,它需要解决“真假” 、 “是非”等 问题;“价值”的世界表示主观评价和被评价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它所表达的 是主体采取的态度。 “这个东西是白和这个东西是好的 ”这“两个命题 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前者是一种理论(真理性)判断,丝毫不能混杂主观 的因素;后者是评价性(价值)的判断,它“暗示出与一个有目的的意识的关 系” ,表示主体对于对象的估价,对于对象的态度,这种估价和态度完全取决于 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取决于主体对它们所抱的“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而不 涉及事实的特性本身。文德尔班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源自休谟铡刀:“我 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 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 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证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 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 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以上说明:价值问题属于主体的主观态度 领域。 如果把本体世界纳入讨论的范围,那么,我们面对的应该是三个世界:一 6 是本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像其他物质形态一样,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 分子,人的主观性只是人这种微小分子的功能之一,没有什么特别的地位,我 们生活于其中的浩瀚的世界,既不好,也不坏,与使我们幸福或不幸并无关系; 二是认识的世界。这是一切科学的领域,在这里,主观力求不带任何成见地与 客观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求真,这是人类认识的使命所在;三是主体性的 世界,即价值的世界。价值的世界完全是价值哲学的领域,在价值的哲学中, “自然只是我们所能想像的事物的一部分;任何事物,不管是实在的还是想像 的,都能由我们评价,没有什么外界的标准可以否定我们的评价。我们自己就 是价值的最终也是不可辩驳的决定者,是我们创造了价值,是我们的欲望 授与了价值。 ”在这里,主体不仅成了自己的主人(自己的责任、使命、权利、 义务均由自己做主) ,而且也成了自己面对的一切对象的评判者和选择者,人、 主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和爱好对对象进行评价和选择。所以,价值 “是相对于一个估价的心灵而言” , “抽开意志与情感,就不会有价值这个东西。 ” 综上,我们把价值界定为:以主体评价为基础的选择行为和心理期望。它 揭示的是人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取舍,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持久性情感。 它涉及的基本态度是:认同、赞赏、兴趣、珍视、享受或难受等词汇,其行为 方式主要是:选择或放弃,喜爱或厌恶等。杜威把价值定义为“行为方式” ,认 为“这种行为方式有助于人们和独立于被评价的活动外而存在的事物保存在的 关系。 ”涉及的持久情感是:向往,期盼、信仰等。价值、价值观的研究,就 是围绕着主观态度和评价,行为取舍以及期盼、信仰等情感进行,并探索它们 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此可见:第一,价值是主体的纯主观活动。价值评价和选择固然关涉客 体对象,但客体只是作为主体的对象而存在的,它之所以被作为价值对象,前 提是主体选择了它,主体是确定价值的基本方面, “情人眼里出西施” 。第二, 价值评价是价值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评价有好也有不好,有喜欢也有不喜欢, 选择,有选择也有不选择。评价好的、被确定为选择的对象,就称为正价值, 反之,为负价值。第三,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社会总是要求确立统一领全体 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以减少社会行为的阻力,但价值观受个体实践和禀性的影 7 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社会的作用不在于取代个体价值,而在于影响、 统领个体价值。第四,利益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影响,但没有直接关系。价值评 价和选择,与主体的利害有联系,但并不是所有评价和选择都和主体的利害直 接相关。 “一个人的价值是如一的,即是有界限的和可描述的。它独立于个人所 在的社会地位方面,独立于个人所面临的情境以及个人行动的不同选择对他可 能有的后果。 ”第五,信仰、信念是在评价和选择基础上形成的持久情感,也 是价值观的升华和归宿。 三、价值的体系及其信仰归宿 1价值体系的形成 任何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生存境况,实践任务,以及兴趣爱好对自身以外的 对象进行主观评价和选择,所以,价值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同时,人们面临 的世界无限广阔且永恒变化,事物和现象纷繁复杂,多种多样,人们从自身的 状况发出,既对不同种类的对象进行不同的评价和选择,也对同一类对象进行 价值排序,这就形成了价值体系。一切价值都“具有一个在高与低方 面的特定秩序” 。如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对道德人格的排序,由低到向依 次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五个等级。根据不同的标准,价值体系 有不同的排序。 把人本身包括在评价对象内的价值排序,得出人为最尊贵的结论。最值得 珍视、排列在首位或最重要位置的对象,即所谓的价值优先性。古人已认识到 人的珍贵:“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是集物理、生物、生命属性, 以及道德等各种社会属性于一体的最高存在物,最具价值优先性,所以,生命 的价值,人的价值最具优先性,也即“具有内在的优异特性” 。 根据主体对对象珍视的持久性的评价排序,把精神价值置放于物质价值之 先。肯定人的优先性,是因为人有精神,肯定人的价值优先,也就肯定了精神 价值的优先:“精神是我们和诸神所共有的,肉体则是我们和禽兽所共有的。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用智慧的力量,而不是用肉体的暴力去寻求荣誉从财 富和美貌得来的声名是转瞬即逝的和脆弱的。而只有崇高的德行才是光荣的和 8 不朽的财富。 ”追求永恒,是人们把精神价值置于物质价值之上的重要原因。 施普兰格尔认为, “凡是转瞬即逝的,不管它所属的价值类别多么高尚,在等级 顺序中也不能高高居上。而凡是在这一点上至关紧要的,凡是在精神生活中起 决定作用的,就会在这种顺序当中得到高扬,即使它原本属于较低级的类别。 ” 主体对面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价值评价,形成体现不同价值关系的平行的价 值结构。如真、善、美,价值体系中平行的三种价值评价和选择,它们分别体 现了人在不同方面的不同对象的价值关系。 “求真”是人的本性,是人类基本的 价值追求,人类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求得真理,人类在任何时候都 不甘心为假象所蒙蔽;求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人类只有在先解 决了“是什么”的前提下,才能做出“怎么办”的选择;“善”是人们期望实 现的结果或状态。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技艺,每种学科,以及每种经过考 虑的行为或志趣,都是以某种善为其目的。因此,说善是一切事物所求的目的, 这话是很正确的。 ”真、善、美三者存在一致性。真理的追求可实现善的目的, 在追求真理和善中能够获得巨大的美的享受;美和善本身是真的一种形态,追 求善和美的过程也就是求真的过程,求真、求善和获得美感这三者在目的上也 是一致的。对社会成员关系规则的价值评价,如对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之 类的价值。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古今中外概不例外,差别只在于对 公平、正义内涵的不同诠释。有把公正定义为守法,也有把公平、正义诠释为 “合理” ,中国传统文化则不认同自由、平等的价值。 根据不同的价值在价值体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有基础价值,基本价值和 核心价值之分。基础价值一般被视与主体的生命相联系的价值对象,如对经济 和经济关系的态度等;基本价值与人的本性相联系的价值,如主体对同情,理 性,人性的态度;核心价值是一种功能价值,它是根据不同的价值体在价值群 中的作用来确定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就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群 中某些价值是最值得珍视的。 2价值的信仰归宿 价值指的是我们所期望的事情, “表达人们所期望的状态或善,指出人们行 为和发展的感情动力,解释人们行为的目标和目的。 ”将价值问题纳入信仰范 畴的并不只是宗教哲学,帕森斯也认为, “价值首先是个性的信仰”。所谓价 9 值的信仰归宿是指,信仰是价值的最后指向,是价值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人 可以不信宗教,但不可以没有信仰。 第一,价值最终指向信仰。价值是个人在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形成的,价 值体验通过主观与全部生活情境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强度或等级排序。不同 的人由于生活体验的不同,其价值等级的排序可能存在差异,当一个人处于物 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候,他可能把经济价值视为最高的价值,因为在体验其他 事物之前,生活必须首先得到保障,应该把一切有益于生命、健康和活力的事 物放在首位,如果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不了,生命本身就会受到威胁。但这毕 竟只是一种特殊情境,在一般的情况下,价值的排序应该是:经济、理论、审 美、社会、政治、道德及信仰这一由低到高的等级顺序。 “经济价值最低,宗教 价值最高。经济价值最低,是因为经济价值都是实用的价值,它们总是诉诸自 己为之服务的另一种价值,它们本身的价值乃是它们为之服务的那种价值的反 映。 ”如果我们撇开宗教外在的仪则,就其质的方面来说,就是信仰,信仰价值 之所以最高,是因为,信仰的“意义在于道德的价值,在于灵魂的规范性,在 于实现灵魂真正的价值命运。 ”同时,从道德的、信仰的价值本身的特点来看, 它具有比物质价值不可比拟的张力和思想空间。道德价值与信仰具有超越时空 的优点。感官的、物质的有形价值虽然为人所不可或缺,但是比较容易满足, 而精神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精神价值高于感官的物质价值与人生追求道路的 由低到高的过程也是相吻合的。克尔凯郭尔把人的生活道路依次分为美学、伦 理学和宗教三个阶段。美学即世俗阶段,充满杂乱无章、腐化堕落和厚颜无耻, 生活的偶然性支配着人,充满恐怖、厌烦、忧郁、绝望以及冒险和死亡,人不 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在伦理阶段,即人心受禁欲和道德责任心支配的阶段, 人心追求一种善良、正直、节制、仁爱和美德;在宗教阶段,人乃是与上帝相 联系的个人。所谓“与上帝相联系” ,即是使命感、责任、正义和对信仰的执着 取代了个体自我的利益诉求。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这个阶段,但信 仰毕竟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或最高价值。 第二,价值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信仰。价值、价值观以人为载体,以个体为 单位,但价值观的形成与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社会在一 定时期的价值具有相同之处,相同的价值观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在社会中表现出 10 来,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即社会风气和时尚、时代精神和 信仰体系。风气和时尚是价值观的浅层表现,它通过人们对职业种类、生活方 式、休闲方式的选择和对某种现象的共同的趋附表现出来;时代精神,是社会 时兴或流行的理性生活和各种理论体系,理性生活的方式或理论的内容特点及 趋向,在更深层面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定时期 的哲学集中或概括性地反映出该时期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反映该时代价值观 的发展趋势,它是在社会风气和时尚,时代精神的基础升华而来,信仰是价值 观最深层次的体现。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信仰体系,区别只在于信仰标的 物或对象的差别。信仰是一种持久的情感,它既是在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基础上, 通过时代精神的升华而形成,同时,作为一种持久情感的信仰,一旦形成之后, 便对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时代精神产生强有力的引导作用。正是在此意义上, 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第三,信仰是人类发展的持久动力和精神家园。作为深层次价值表现的形 式的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信仰的支柱功能通过两个层次体现:一是信仰 将人们的追求由有形的,受时空限制的物质追求转向无形的,不受时空限制的 精神追求上来。二是把人们对现时生活的计较转向对未来的信仰。如果没有这 两点,人类的发展就会受制极大限制。没有理想,一切行为都满足于现世的计 较,凡与眼前利益无关的事都无人问津, “经济价值本身成了目的,生命的意义 也就沦为单纯的享乐和安逸了。商品(包括技术)也就仅仅有益于从物质上维 持肉体及身心的安逸。在这无休止的获得与消耗的自然循环中,生命之意义在 这一宗教问题丝毫不曾得到回答。人成了柏拉图所说的那样:欲壑难填。 ”物 欲横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末世心态,是社会解体的前兆。人类前进的根本动 力在于相信未来比现在好, “理智的逐渐完善(这是历史事实) 、与之相联的冲 动力的变化和人生关系的变化”是文化的本质和方向,也是人类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