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大学的思考_第1页
关于民国大学的思考_第2页
关于民国大学的思考_第3页
关于民国大学的思考_第4页
关于民国大学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民国大学的思考 走进图书馆,查找有关大学教育的资料时,我发现该类所占比例最大的不是关于改革开放 以来大学所取得的成就之类的书籍,反而是怀念民国时期大学的文献独占鳌头。歌颂国民 党时代的产物,批判共产党治下的政策,这显然不是粉饰太平的本朝的惯常做法,这种现 象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民国的大学确实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精神特质。 中国大学教育简史 我国大学发轫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 20 世纪一二十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三四 十年代达到鼎盛,建国后出现大面积倒退,至文革跌入低谷。改革开放后得以复苏,直至 今日一直在曲折中前进,期间虽也取得一些成就,但总体仍不尽如人意。回顾我国大学史, 从中发掘出可资利用的东西,对今人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1862 年,中国第一所按西方教育模式建立的学校京师同文馆创建,标志着我国进入教 育新纪元。19 世纪末,第一批近代大学建立,1904 年,葵卯学制执行,1905 年清政府学 部成立,同年科举制备废除。新学制的建立,为日后大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917 年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教育革命第一人蔡元培先 生就任北大校长。在此之前,中国尽管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改革,甚至之前蔡元培就 任教育总长时已经是改革的主要推手,但此时的大学仍只能算旧制的大学,大学教育的春 天,还应从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算起。蔡先生到任后,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确立了兼容并包,唯学求是的校格,辞退不合格的老师,大胆起用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学者 担任教授。在他的努力下,北大迅速崛起为国内一流大学,而蔡先生的办学思想,也深刻 影响了一代教育家。在他之后,梅贻琦的清华,竺可桢的浙大,张伯苓的南开与北大相比 各具特色,但在核心教育理念上与蔡元培都是一脉相承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一批抱有先进理念的校长的努力,大学教育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仍 取得了长足发展,进入了三四十年代的黄金时期,以浙大为例,竺可桢校长在艰难的抗日岁 月将这所地区性大学从三个学院发展成为七个学院,学生增加三倍多,教职员增加两倍多, 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被李约瑟誉为东方的剑桥。而西南联大偏居一隅,连像 样的校舍也没有,仍培养出了杨振宁,邓稼先等杰出人才,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哈佛。 1949 年建国后,本朝对高校做了大规模调整,综合性大学被严重削弱,专门学院如雨 后春笋般异军突起。全社会弥漫重理轻文的风气,教职工地位一落千丈,毛泽东甚至将知 识分子列为剥削阶级,教师待遇一再降低,至文革时被贬为臭老九。政治渗透高校,高校 学术的独立性丧失,意识形态的灌输,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1977 年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后,当年高考即得到恢复,新中国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 胡赵登台后,出现了暂时的开明气息,西方进步思潮再次涌入,大学成各种思想的汇集地。 作为社会生力军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彷徨和困惑后,再次引领社会进步理念。整个 80 年代, 由大学生发起和主导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至 1989 年达到顶峰。不幸的是,之后这种风气 被迫结束。另一方面,90 年代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恢复了大学综合性,均衡化方针,学 生的个性发展开始得到尊重。1999 年大学扩招,大学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为国家培养 大量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质量下降的难题。 民国大学大学及大学精神探源 现在大学反而不如民国大学,不仅让很多人讶异,也让更多人感慨和困惑。当今大学 和它的前辈的差距在哪里,我们可以从那个时代的大学中获得怎样的裨益?这个问题的分 量相当沉重。 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梅贻琦指出:大学应 “无所不思,无所不包”,竺可桢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这个理念:“大学因为包涵万流, 所以成其为大。”三位民国最著名的大学校长在看待什么是大学这个问题上竟是如此一致: 大学应该是容纳各种思想的圣地。 蔡元培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反对罢黜百家独尊一己的文化专制制度,他聘任 教员时,以学术水平为根本标准,只要符合这一标准的无论新派旧派均礼贤下聘。在他执 掌的北大,学术空气空前自由,学术研究空前繁荣,持复辟论的辜鸿铭,筹安会发起人刘 师培,鼓吹革命的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等,在北大均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费巩担任浙大 训导长时曾说:“思想这东西是无法统一的。我们做学生的导师,倒并不是要我们去监督 学生的思想,而是要我们去积极培养学生品格。”“”我相信每个人自己都长着一个脑 子,他们有判断好坏是非的能力我不喜欢强制人们必须去接受某一种思想,把思想标 准化。“在他支持下,浙大设立了生活壁报,并规定:撰文作者不受任何检查和限制,姓 名也绝对保密,竭力维护他们的言论自由。一次,学生的文章被训导处撕去,他“闻之气 愤”,亲自到训导处责问。竺可桢校长之职乃是蒋介石亲授,但他并不以国民党党化教育 为宗。彼时的浙大,学生派系间的矛盾相当尖锐,但竺可桢无论共产党派还是国名党派均 等同视之。浙大进步学生于子三被特务逮捕后,他多方组织营救,于子三被杀害后,竺可 桢严词拒绝和国民党合作,冒险向社会公布真相,以致国民党大骂浙大乃是”共产党贼窝 “。不仅北大浙大,时南开复旦交大等知名大学都对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这一思想 推崇备至。自由的思想和学术带给当时大学极大地生命力。以北大为例,作为新文化运动 的发祥地,以刘师培黄侃为代表的旧学派仍能将国学发扬光大,这不能不说是学术自由带 来的奇迹。 大学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人才。在这一点上,民国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足以让当今大 学汗颜。张伯苓创建南开的时候就抱着“痛矫时弊,育才救国“的崇高理想,熊庆来主政 云大的时候一直向学生强调:为祖国复兴而勤奋学习。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之目的,在 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才,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学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 使其正大精确,独立不阿。有如此情怀的教育家,怎么可能办不成一流的大学呢?而他们 的人才培养理念更是超越了那个时代。梅贻琦指出:“夫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事业不 过为人生之一部分,其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谓 自通于人。“人学了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谋一份职业,更是为了升华自己,故而”四年之短 期间,而既须有通识之准备,又须专识之长处。“”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此话 真乃振聋发聩,即使在专才教育盛行,普遍忽视对人人格培养的今天,又有谁能像梅校长 那有能对通才和专才之间的关系作如此深刻的阐释呢?又有谁能对教育体制做如此深刻的 反思呢?在通才教育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清华实行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的办法。而持这 一理念的校长并不在少数,东南大学郭秉文本人就是文理兼通,故他非常注重”人文与科 学的平衡“,规定大一必须同时选修文科和理科的课程。 “一所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人选,图书仪器和校舍建筑,这三 者之中,教授人选最重要。“”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如果说学术自由, 人才培养理念等式一所大学的软件的话,那么名教授就是大学的硬件。没有这些硬件软件 就无法存在。故而民国的大学普遍重视大学师资的建设,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地步。蔡 元培聘请教授时,不问出生不问年龄,唯才是举。徐宝璜被聘为教授时仅 25 岁,朱家骅 26 岁,胡适 28 岁。而梁漱溟更特殊,当上教授仅 24 岁,并且没有大学学历。这与当今任 人唯学历的做法真是有天壤之别。但如今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大学教师能与那个时代的人 比吗?梁漱溟没有上过大学,却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钱钟书本科毕业在光华教书,已 是民国第一才子。且不说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马叙伦,陈寅恪,朱自 清等文科大师的学问今人已无从超越,理科教授的研究成果在那时也是站在了世界的前沿。 1944 年,李约瑟前往浙大考察,当时流亡他乡办学的浙大条件异常艰苦,但当李约瑟看到 在简陋的校舍里,苏步青的微分几何,王淦昌的中微子研究等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时,大 吃一惊,赞叹浙大是”东方的剑桥。“回国时,他从浙大教授中选取了 5 篇论文发表在世 界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上。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浙大讲学回国后曾答复写信给他的浙大 物理系学生,说”你们学校有束星北王淦昌这样的物理大家,何必再出国学习呢。“那时 的教授教授学术水平可见一斑。然而,作为一名教授,光有一流的治学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更得具备高尚的人格。而在这一点上,当今的教授恐怕更不能望其项背。国学大师刘文典 在安徽大学任职时,一次学生发起民主运动,蒋介石对此很恼火,亲临安徽大学”视事 “,要刘文典交出”闹事的共产党。“刘文典吼道:”我知道该怎么做,容不得你这个旧 军阀来管。“将大怒,扇了刘文典两个耳光,刘文典也不甘示弱,飞起一脚踹在蒋介石的 肚子上,当下让蒋痛的直不起腰。最后刘文典被关押了七天,经蔡元培求情才予释放。浙 大费巩教授担任训导长时,面对国民党的威胁毫不畏惧,坚决不肯服从训导长必须入党的 规定,当了四个月训导长后即被迫辞职。而他在为中国民主奔走呼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更 值得人钦佩,他在大公报东方杂志宪政等刊物上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公开发表 批判时政的政论,遭致国名党特务的忌恨,最后竟秘密将他杀害。然而尽管最后连他的遗 体也难以寻找,他的名字却依然流传了下来。所凭借的,正是那个时代的教授普遍拥有的 高尚人格。 如果说教授是大学的主心骨,那么校长就是教授的主心骨。一个有理想有胆识的校长 对启迪民智,开化学识是何等重要,而他的道德品质又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的民主氛围和校 园独立。北大有了蔡元培才有了“兼容并包“的校格,浙大迎来了竺可桢才崛起为民国五 大名校之一。考察那个时代的大学校长,他们的为人,理念竟如出一辙。从蔡元培梅贻琦 竺可桢,到交大唐文治,厦大萨本栋,辅仁陈亘,复旦李腾飞,北大蒋梦麟,云大熊庆来, 他们无一不是学校民主与自由的领路人。当政治势力侵害到学术自由和师生利益时,他们 挺身而出,和各种势力做不懈的斗争。五四前夕,北洋政府对蔡元培大施恐吓,有人劝他 解聘陈独秀以保全北大,蔡元培拍案而起,怒道:”这些事我都不怕,北大一切事都在我 蔡元培身上,与其他人毫不相干。“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以清廉公正为准则,从不徇私, 哪怕是面对高官的威逼利诱也是如此。一次,省政府高官陈梦安登门拜访向熊庆来求情, 希望为他侄儿入学提供方便。熊庆来义正严词回绝道:”我已责成招生办全权负责,绝不 过问,陈先生请回吧。“而那个时代的校长,更是严于律己的典范。蔡元培人北大校长时 非常节俭刻苦,身为部级大员和全国极具声望的知名教育家,他一直坚持步行上下班,直 到友人孙宝琦实在看不下去,送了他一辆马车才结束他的步行生涯。而蔡元培一生都未置 办房产,在职时住公房,离职时租房。直到他 70 岁大寿,他友人和学生为表敬意,才送了 他一套房。梅贻琦晚年掌管一笔任他自由支配的清华基金,他基金的使用是一笔笔记的清 清楚楚,但死后他却没有留下任何遗产,连丧葬费也是友人筹措。竺可桢任浙大校长十三 年,不仅不贪学校分毫,还时常拿出自己的薪水资助他人,在他离任前夕,他所有存款只 够买两袋米。正是有了这样高风亮节的校长,他们对政治入侵的自觉抵制,使得 1927 年国 民党施行大学党化教育后,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民主制度仍能得以贯彻,学术自由仍能 得以保持。 自由的学术空气,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授,卓越的校长,成就了民国大学的辉 煌。所谓大学精神,指的正是上面四条。凡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 治如何不灵,他必能独行其是。民族的未来正是寄托在这样的人才身上。竺可桢校长问得 好,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所谓大学,承担的就是 培养能挑起民族脊梁的人才。知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到,但求学的精神,治学的态度却 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一所伟大的大学的真谛在于这所大学的内在精神给你施加了怎样的 影响,为你塑造了怎样的人格。而在这一点上,民国的大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何兆武老 先生回忆西南联大时感慨,在西南联大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杨振宁也说,西南联 大教会了他做人,所以才有他今天的成就。所指的正是这个道理。 建国 27 年大学史 1952 年全国进行了大范围的院系调整,标志着大学走向没落。政治对大学的入侵,使 得大学赖以保持独立的根基开始动摇。此后,大学的一切改制均朝着与民国时期背道而驰 的方向发展。 50 年代初中共提出大学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1951 年 中央发布通知中规定:“党和人民政府必须有系统的工作,以期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 上清除学校中的反动痕迹。”1958 年发布通知称:“在提拔师资的时候,首先要注重思想 政治条件。”政治教育纳入教育课程。教师人事制度上,取消了民国时期的自由迁徙制, 每个人被固定在一个单位,生老病死全由本单位负责,职工与单位形成一种难以摆脱的依 附关系,这使得知识分子赖以保持人格独立的方式遭到破坏。学术自由也在这一切的措施 中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伴随政治入侵和学术自由丧失的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民国大学施行的是通才教育,培 养出来的学生人文基础扎实,人文情感也相当丰富,他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故而能明 辨是非,维护正义。建国后的院系调整严重削弱了大学文科的实力,文科学生的比例甚至 一度降到了世界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 6.8%,毛泽东在 1968 年的谈话中直言:“大学还是 要办的,我这里说的是理工科的大学还是要办的。”言外之意是文科大学可以不办。教育 目的趋于功利化,以培养现成专家为目标,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培育的人才 社会价值感,道德感普遍降低,对专业以外的事漠不关心,对他人的苦难缺乏同情。这一 现象为后来文革的爆发奠定了群众基础。 再次是教师地位的降低。从 50 年代起,本朝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政治批判就没有 停止过。毛泽东称“思想改造,首先是对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个方面彻 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966 年,毛泽东明确为知识分子定 性,称当时的学校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的学校。在三十年代初,大学教授月薪是普通 工人的 20 倍,而 1956 年时,教授工资不足工人的 10 倍,60 年代,教育科研工人的最高 工资被再一次调低为 264 元一月。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彻底丧失了政治地位,被贬为臭老 九,打成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阶层。大学处于全面停顿状态,大批知名教授和学者或被迫 害致死,或被下放劳动,如著名学者钱钟书被调到干校劳动,天才物理学家束星北发配去 扫厕所,作家老舍自杀身亡。 建国后一切教育方针都走到了民国大学精神的反面,在给中国教育带来深重灾难的同 时,也从反面印证了民国大学办学思想的正确性。故而民国时期大师辈出思想荟萃,至建 国后中国学术界却乏善可陈,在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给人以沉痛的思考。 大学教育启示录 从上世纪 80 年代思想大解放以来,我国大学再次绽放出勃勃生机。然而不幸的是,经 过这么多年发展,大陆现在仍未出现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名校,如今的北大清华也无 力承载起曾经拥有的“东方的哈佛“的称号。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里,知识决定命运,人才 决定未来,大学作为培养下一代人才的主要载体,它的崛起与否决定着民族的兴亡。1998 年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一流大学。”但是怎样才能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曾困惑了几代中国人,向那个 时代的大学学习,或许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建设一流的大学,首先必须改变目前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我国大学的管理体制是党委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校长权力一把抓,教师在学校中没有任何发言权。这直接导致 学校自由的学术氛围无法得到保证,校长好则学校盛,校长差则学校衰。此外,由于在学 校中官员所享有的特权,导致官本位泛滥,学术研究让位于行政级别,很多教师任教的目 标不是学术上的成就而是捞个一官半职。考而民国的大学大部分施行都是教授治校,教授 自治会决定学校一切重大事务,连校长也无法逾越教授这一群体纲乾独断。这一体制保证 了学校的民主氛围,对学校内行政人员做了充分的限制,使得教授能安下心来研究而不必 担心来自校方的干涉。北大在蔡元培辞职后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依然能正常运转,对来自北 洋政府的淫威依然能团结抵制,教授自治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的第二条是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