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道德与法规二_第1页
新闻道德与法规二_第2页
新闻道德与法规二_第3页
新闻道德与法规二_第4页
新闻道德与法规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内容:懂法和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本课程主要介绍相关新闻法规及新闻职业道德守则 的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守法意识、用法意识及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新闻学专业 学时数:36 学分数: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是大学本科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为 2 分。探讨新闻事业与法律的关系, 学习与新闻事业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保证新闻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下的运行。教学对象为大学本科新闻学、广播电视新 闻学、广告学二年级学生。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环节和方式: 由于教材内容较多,而授课课时又较少,所以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作课程论文为辅。 主要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上篇: 新闻法规 (18 课时) 第一章 新闻法规基本概念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2 课时) 第二章 新闻事业行政管理的法律规定 (3 课时) 第三章 新闻、广告及各类信息发布与管理的法律规定 (3 课时) 第四章 新闻侵权行为的认定与处罚 (3 课时) 第五章 新闻泄密及其他违法行为的认定与处罚 (3 课时) 第六章 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历史沿革 (2 课时) 第七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闻法制的历史与现状 (2 课时) 下篇: 新闻职业道德 (18 课时) 第八章 新闻工作与新闻职业道德 (4 课时) 第九章 新闻职业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4 课时) 第十章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历程 (4 课时)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上) (3 课时)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下) (3 课时)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 (学生自修)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国内外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内涵的演变具有初步的了解,在 此基础上学习并准确地把握我国新闻法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各项内容,通过对新闻涉法、违规案例的讲解,培养和强 化学生的法制和道德意识。 课程考核:本课程考核分两部分进行:期中课程论文占 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 70%。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 1 黄瑚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 陈光中法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 新闻出版实用核心法规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年版 3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编新闻职业道德新华出版社,1996 年版 4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5 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6 陈桂兰新闻职业道 年月日,人寿镇江公司独立保险人江镖为帮位素不相识女子追回被抢皮包,在腰刀巷内“飞车追匪”,就在 即将逼停抢匪时不料原本行走在路边的杜姓市民突然被抢贼挤向路中,江镖避让不及撞伤杜老太。江镖“飞车擒匪伤人为 支付高额医疗费陷入困境”,社会各界纷纷捐款声援江镖义举,但至杜老太出院时还欠医院万元医疗费用未予支付, 同时杜老太为维护自己正当合法权益一纸诉状将江镖告上法庭,要求被告赔偿残疾补偿金、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 通费等共计万余元,同时将江镖所在单位被列为第二被告。 字体直接设置为 7 号字即可使用 10019 -新闻道德与法规教程 新闻伦理与法规 笔记依据教材 新闻道德与法规教程 陈绚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新闻道德概述 一、新闻道德的涵义 二、新闻道德的社会作用 三、优良道德制定方法“应该”的概念体系 四、对应该的认识 第二章新闻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一、人类早期信息传播活动道德规范 二、近代新闻道德规范发展 三、西方自由主义的新闻道德观 四、新中国新闻道德规范 第三章新闻传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则 一、道德总原则善恶六原则 二、公正:社会治理的最重要道德原则 三、采访报道中的人道主义空间 四、传播信息道德规则诚实 五、新闻采访中的中庸之道 第四章新闻道德评价 一、新闻工作者良心 二、新闻工作者名誉 三、良心与名誉的评价依据 四、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 第五章新闻道德内容及实现 一、新闻工作者品德的结构 二、影响新闻工作者品德的外部因素 三、新闻工作者品德培养 第六章新闻道德的失衡与错位 一、媒介因逐利而堕落 二、社会公器变成私人表达空间 三、新闻传媒报道中的歧视现象突出 四、同情心的普遍缺失 五、新闻传媒内部腐败现象 第七章新闻传播法律制度 一、新闻传播法制及调整对象 二、宪法言论、出版自由的基本精神 三、西方当代新闻自由与新闻法制 第八章中国新闻法制历史 一、清末的新闻法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法 三、新中国的新闻法制 第九章新闻传播与刑事违法 第十章新闻传播与民事侵权 第十一章广告传播法规 第十二章政府对新闻媒介的管理及其规定 第一章 新闻道德概述 第一节 新闻道德的涵义 1、新闻道德概念 新闻道德就是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新闻道德内化于新 闻传播主体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又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规范性调节体系。 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新闻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形态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对新闻报道行为特殊的规范意义。 2、新闻传播活动中不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的区别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分析,只要行为进入社会领域,与他人和社会发生了联系,那么这些行为就必然要受到社会的一定行 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制约,有的具有道德意义,可以对其进行善恶的评价,我们称之为道德行为;有的不具有道德意义, 不能对其进行善恶的评价,我们称之为非道德行为。具体来说,所谓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 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亦即主要是出于一定的道德动机并能产生一定的道德效果的行为。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行为,报道者在采写、编辑、刊播新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道德意义是极为鲜明 的。新闻传播行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及社会的性质,能够对其进行道德善恶的评价,因此既是新闻工 作行为新闻传播行为,又是道德行为。 3、新闻传播行为道德意义发生及作用机制的条件 首先,报道者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主动采取的行为。也就是说,无论其报道行为道德与否,皆必须以报道者(行为 发出者)对这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要求、是否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及社会的认识为前提。其次,报道者是根据自己的 意志自愿抉择而采取的行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外力比如行政命令、环境所逼、强力迫使等强迫做出或在失去 自主力的情况下做出的行为,或者是在没有内在道德动机时,偶然的、非主观的、属工作失误性质的行为,这些报道行为 大都是不具有道德意义的。 新闻道德这种内化的规范,从本质上看,只有在新闻工作者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个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有可 能发生作用。 4、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道德,为什么新闻从业人员在道德方面尤其受到关注和重视。 首先,这是由新闻工作者诉诸舆论而参与国家治理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所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新闻工作者所承担的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神圣使命所决定的。 第三,这是由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公众道德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所决定的。 第四,这是由新闻媒介在社会中巨大的影响力决定的。 第二节 新闻道德的社会作用 1、新闻道德社会作用有哪些 第一,新闻道德对社会道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第二,新闻道德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调节作用。第三,新闻道德对新闻工 作者的新闻工作行为起指向作用。 第四,新闻道德对新闻工作者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2、新闻道德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起调节作用的具体含义 新闻道德是调节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行为准则的总和。这种调节职能,通过评价、教育、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和途径, 来指导和纠正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的新闻工作行为,协调各方面之间的社会关系。如各种媒介之间的竞争问题,文化娱乐与 宣传教育的问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问题等。所有这些出现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矛盾关系,除了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 法规和事业内部制定的新闻纪律来约束处理外,相当一部分还必须依靠社会道德尤其是新闻工作道德来加以调节和解决。 与新闻法规和新闻纪律是通过“必须怎样”的带有强制性质的调节手段不同,新闻道德是以新闻报道行为“应当怎样”为 尺度,通过衡量和评价新闻报道行为的现状,力图使“现状”符合于“应当” 。从调节方式上看,新闻道德的调节作用是 通过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方式实现的,尤为注重唤起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耻心、敬业精神、历史主动性和 社会责任感,从而促使他们的新闻工作行为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3、新闻道德对新闻工作者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具体含义 所谓自我调节,是指新闻道德不仅能够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作用,而且能够反过来影响新闻工作者自己,以此提高新闻工作 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和水平。在新闻工作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 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各方面的矛盾冲突的困扰,也经常会面临工作上的难与易、环境上的顺与逆、生活上的苦与乐、 待遇上的高与低等现实问题。每当此时,一些人就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错位,造成心态上的种种不平衡,甚至会陷入思想上 的苦闷、彷徨和空虚,难以排遣内心的矛盾,感受不到新闻工作的甘甜和乐趣。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不可 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只有通过进行新闻工作道德的教育和反省,才能帮助自己冷静地、客观地分析眼前的各种利益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纠正与新闻工作道德相悖的各种思想和行为。 第三节 优良道德制定方法“应该”的概念体系 1、 “应该”的含义 “应该”是行为的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属性。 “应该”分为“道德应该”与“非道德应该” 。前者是行为的符合道德目的的属 性;后者则是行为的符合个人目的的属性。道德目的是普遍的、任何社会都一样的,都是为了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 个人利益、实现每个人幸福的,而个人目的却是千差万别的。这样,道德应该便具有可普遍化性,成为每个人的应该。与 此相反,非道德应该则不具有可普遍化性,它往往只是 A 的应该,而不是 B 的应该。 从本质上看,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主体“应该”怎样或“应当”如何去做的问题。如各国新闻 工作者行为准则中都会列举:新闻工作者应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新闻工作者应遵守法纪,尊重公民的权 利;新闻媒介及其从业者不应进行“有偿新闻”交易等等。所以说“应该”概念是新闻道德研究中的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 的概念。 2、什么是“内在善”和“手段善” “内在善”是其自身而非其结果就是人们追求的目的的善。例如,言论自由能产生很多善的结果,能够发现真理,明辩明 非实现人的权利等等。反之,所谓“手段善”也可以称之为“外在善,乃是其结果是可欲的、是能够满足需要的、是人们 追求的目的的善,是能够产生某种自身善的结果的善,是其结果而非自身成为人们追求的目的的善,是其自身作为人们追 求的手段、而其结果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的的善。例如信息公开的结果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所以信息公开是可欲的,是 一种善,是人们所追求的目的,信息公开则是达到这种善的手段,因而也是一种善。 3、如何正确理解舆论监督中要“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我们党的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时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舆论监督应当与人为善,这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要 求。因为新闻工作者掌握着媒介权力,左右了社会舆论的形成,在进行报道时应该特别慎重,尤其是批评报道,必须是出 于公心,以督促人端正思想、纠正言行、改进工作为目的,帮助问题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切忌利用舆论监督来制造矛盾、 发泄私愤。可见,对“舆论监督应该与人为善”原则的正确理解是:这里的“善”指的是手段善。亦即是要以批评的方式 教育人,以改正错误、解决问题、做好工作为目的批评报道,而不是去追求“内在善” 。如果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就会出 现怕得罪人、态度暧昧、文过饰非、推卸责任的现象,这样非但谈不上与人为善,简直就是帮人做恶,为虎作伥了。 4、 “必要恶”概念 自身与结果都是恶的东西。可以名之为“纯粹恶” 。自身是善而结果是恶的东西,一般说来,其善小而其恶大,其净余额 是恶,因而也属于“纯粹恶”范畴。反之,自身是恶的东西,其结果既可能是恶,也可能是善。前者属于纯粹恶范畴;后 者可以称之为“必要恶” 。必要恶既极为重要,又十分复杂。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自身为恶而结果为善,并且结果与自 身的善恶相减的净余额是善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其自身来说,完全是对需要和欲望的压抑、阻碍,因而是一种恶。但是, 这种恶却能够防止更大的恶或求得更大的善,因而其结果的净余额是善,是必要的恶。 5、举例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必要恶”行为 必要恶与纯粹恶虽然有所不同,但就其为恶而言却完全一样,都是指某种阻碍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成目的的效用性。 必要的恶是通过压抑价值较小的欲望而实现价值较大的欲望,纯粹的恶是纯粹压抑欲望或为实现价值较小的欲望而丧失价 值较大的欲望。 6、善与恶的定义 肯定的价值的承担者,就是善。如果涉及的是否定的价值,那我们就称之为恶。任何欲望的满足都是善,任何欲望的压抑 和损害都是恶。某些欲望及其满足是恶,不能否定善是欲望的满足之定义;而某些欲望的压抑、损害,如自我牺牲是善, 也不能否定恶是欲望的压抑、损害之定义。 7、正当及道德善 善恶属于价值范畴,是价值的分类,是正价值与负价值的同义语。正当(Right)与不正当(Wrong )则属于道德价值范畴, 是道德价值的分类,是正道德价值与负道德价值的同义语。正当不正当或道德善恶,从属于善恶。 第四节 对应该的认识 1、应该效用性概念 行为的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属性。行为的这种善或善性,便是所谓的“应该” 。反之,恶行为的恶或恶性,则是行为所具有 的不能够达到目的、满足需要的效用性,也就是行为的不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属性。行为的这种恶性,便是所谓的“不应陔” 。 但应该和不应该并不一定具有道德含义,它们只是行为对于目的的效用性。 2、新闻传播中“应该”是行为对目的的效用性 应该是否仅仅是行为的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善存在的领域可以分为两类:意识、目的领域的善与无意识、无目的领域 的善。无意识、无目的领域的善,仅仅是善而无所谓应该。 因此,只有行为的善才是所谓应该。应该是并且仅仅是行为的善,是行为对于目的的效用性,是行为的能够实现其目的的 效用性,是行为所具有的能够达到目的、满足需要、实现欲望的效用性。 3、应该的类型-道德应该与非道德应该 所谓道德应该与道德不应该,也就是正当与不正当,也即是道德善恶,是行为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 用性,也就是行为对于道德目的的效用性:相符者即为道德应该,即为正当,即为道德善;相违者即为道德不应该,即为 不正当,即为道德恶。 非道德应该也是行为的效用性,它与道德应该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是行为对于道德目的的效用性,前者是行为对于非道 德目的如个人目的的效用性。 道德应该具有“可普遍化性” ,非道德应该则不具有“可普遍化性” 。 4、新闻记者的“道德应该”与“非道德应该”行为 “应该”是道德的最重要属性,却不是其特有属性,因为许多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并非道德。 道德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的对于社会具有利害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 范。 那么具有利害社会效用的行为,具体说来,是否仅为利害社会的行为,而不包括利害他人和利害自己的行为?回答是否定 的。因为所谓社会也就是人群、集体、两个人以上的共同体,也就是自己和他人的共同体。因此,自己和他人便是构成社 会的两个部分,因而有利或有害自己和他人,也就间接地有利或有害社会。所以,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实际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利害社会的行为,二是利害他人的行为,三是利害自己的行为,只不过前一种具有直接利害社会之效用,后二种则具 有间接利害社会之效用。 第二章 新闻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早期信息传播活动道德规范 1、人类早期有关信息传播活动的道德规范 他们从生活的体验出发,确信失真的信息必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因而误传和虚报就是“坏的”和“有害的” ,而在原始人的意识里, “坏的”和“有害的”也就意味着是邪恶的、不应当的。因此,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信息传播活动 中,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行为要求和人们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即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人们根据共同利益和实际的经 验对信息传播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选择和评价,而这种选择与评价通常都是以是否对社会群体的“有利”和“有害” 为基本标准。 2、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提倡在宣传活动中应该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先秦诸子特别重视并极为提倡在宣传活动中应该贯彻“诚” 、 “信” 、 “实” 、 “公”的思想作风与道德品质。所谓“诚” ,就 是要求宣传者要诚实,不能说假话;“信” ,即在宣传中要给人提供使人笃信的观念,做到以“信”为本,使“信诚相通” , 所谓“民无信不立” 、 “诚之信也” 、 “信之诚也” ,都是这个意思;“实” ,就是注重事实,说话要有根据,坚决杜绝空话、 大话,所谓“举实” ,就是要用事实说话,不能人云亦云、信口开河;“公”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客观” 、 “公正” 。 第二节 近代新闻道德规范发展 1、中国近代报人对新闻道德的认识 记者的“品性”最为重要;报道务求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报纸文风要“直抒胸臆” 、通俗易懂。 2、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对记者的“品性”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一文中对记者品性的论述极为详尽:“顾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 遴选。其间或非通才,未免识小而遗大,然犹其细焉者也;至其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则品其计下矣,士君子当摈之而不 齿。 ” 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对报人的职业行为提出了明确的道德要求:“执笔者尤须毫无私曲,暗托者则婉 谢之,纳贿者则峻拒之,胸中不染一尘,惟澄观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伟论。倘有徇私受贿,颠倒是非,逞坚白异同之辩, 乱斯民之视听者,则援例告官惩治。 ” 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办报的设想与主 张。他建议开办报馆, “兴各省新闻官” ,而任用新闻官的基本条件就必须是“性品诚实不阿者” 。梁启超在论述记者的品 格时提到,记者要诚心报国,不计私利。 3、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新闻道德思想。 马克思以其办报实践为基础,发表了许多关于新闻工作的言论,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马克思认为,敢 于宣传真理、坚持真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毫不动摇、绝不屈服,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品质。 马克思对那些在政治上见风使舵、在宣传上左右逢源的报刊厌恶透顶,他认为这样的报刊“既没有自己的理性,又没有自 己的观点,也没有自己的良心”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办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是新闻道德规范的核心。马 克思指出,人民的报刊和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当“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 第三节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道德观 从 19 世纪上半叶起,倡导促进道德、提高道德的新闻自律观念开始萌芽。美国报人及组织采取的行动。 1841 年,美国报人霍拉斯格卫利(Horace Greeley)创办纽约论坛报(The New York Tribune ),并在该报的创刊词中宣称: 它将努力维护人民的利益和促进他们道德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权舆。它将摒弃许多著名便士报上的不道德的、下流的警察 局新闻、广告和一些其他材料,尽心尽力地把报纸办成赢得善良的、有教养的人们嘉许的、受欢迎的家庭常客。 1922 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通过新闻准则(Canons Journalism ,有的书中译为报业信条 、 新闻界信条),其主要 内容涵盖 7 点,即:责任(Responsibility),新闻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独立性(Independence),真诚、真实、准确 (Sincerity,Truthfulness ,Accuracy) ,公正不偏(Impartiality),公平从事(Fair play),庄重(Decency)。 第四节 新中国新闻道德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界的伦理建设发展 第一阶段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新闻界以维护新闻真实性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第二阶段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展的以反对有 偿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第三阶段是进入 21 世纪,新闻传媒伦理建设呈现一个全新发展的态势。 新闻自由的历史改革 1644 年 11 月 24 日,约翰弥尔顿被召至国会答复质询,发表了著名的论出版自由的演说。 出版自由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碍发表自己的意见。欧美国家形成了对新闻自由的一般性理解,出 版前免于检查,出版后除了对法律负责任外,不受任何干涉;出版前不须领取执照或特许证,也不须交纳保证金。 权利机关不可非法干预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是新闻自由内涵中最为根本的一条。 隐性采访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暗访设备:1,广播级摄像机利用广角镜头拍摄(最简单的偷拍方法) 2,广播级摄像机利用长焦距镜头拍摄。3 广播级 摄像机结合无线话筒偷拍(运用广泛)4,手包式偷拍机(运用越来越多)5,眼睛式偷拍机更为先进的偷拍设备。 6,钢笔式偷拍机。7,手机。8,道具式伪装偷拍机。 偷拍对记者摄影师的要求,1,胆魄和应变能力。2,良好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对保密法规的了解。3,较强的采访能力和 编导驾驭题材的能力。 隐性采访的定义: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以部分完全不公开自己职业身份,不公开自己的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自己的 采访意图,适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新闻采集活动。 隐性采访的目的:1,防范采访对象弄虚作假。 2,掌握公开采集不到的真实材料。3,揭露某些犯罪行为。4,保证记者 的人身安全。 (舆论监督和批评性报道时特别有效) 隐性采访的原因:1,新闻人要进行批评与监督,而对方则不欢迎你批评和监督,不会积极配合你采访,甚至还会千方百 计的抵制记者采访,只能采取隐性采访。2,对某一件事,某一人或某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有正义,记者要了解有关的 内容,背景,实质等等,必须作较深入的采访,若是自己先亮出身份或报道意图、目的,往往对象会“欲言又止” 。 隐性采访的适用优势:1,获得真相,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效用。2,一针见血的抓住问题实质。3,是揭露和批评的有效 途径,可有效制止采访对象的弄虚作假,有效应对采访对象的拒访行为。 隐性采访的弊端:一,诱导型。诱导犯罪,即记者策划新闻,在与采访对象打交道中,通过故意设置的“圈套” “陷阱” 诱使对方犯罪。二,为形式而形式。三,过度介入型。 1, 泄露隐私。2,引诱犯罪。3,满足少数人的低级趣味。4,片面追求轰动,舆论导向模糊。 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注意事项: 1, 记者不能装扮成政府工作人员。2,记者不应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3,记者不能装扮称固有的自然性别角色。 隐性采访的原则: 1, 公共利益原则。2 别无他法原则。3,场合的公共性原则。4,减少道德损失原则。 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政府、公民、法人 新闻法律关系的内容: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对政府的义务(自由的新闻活动觉得不能干预法律所赋予政府的权利) 新闻媒体对公民和法人的义务(不能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利益) 政府对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义务(不能借助自己的权威干涉或取消新闻自由) 公民和法人对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义务(不能直接干预、不能无理缠讼、不能向新闻单位提供虚假信息) 新闻传播与维护国家安全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会发声危的国家安全的行为,一种是煽动危害国家安全,另一种是泄露。非法获取, 向媒体非法提供国家秘密。 危害国家安全罪之构成要见,危害国家安全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