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 南 春 教 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学校春天的美景, (小花园、植物园、苗苗常青 园)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校园的美景。 教学准备: 自由游览、观赏各园的景色。 一、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春晓 、 咏柳等。 二、学习古诗江南春 1、板书课题江南春 2、解题: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3、学习生字词 (1)自己读 (2)注意字的写法:(莺、旗) (3)需要理解的词语 酒旗:挂在酒店门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读诗句 根据注释说上面讲的词语的意思,试着讲讲诗的大意。 (1)请三四位同学读诗后,再各自朗读。闭上眼睛,想象诗句描述的 景色,让头脑中产生画面。 (2)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 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5、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 (1)那些景物写江南的春天? 黄莺啼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水,依山靠水的小镇,迎风飘扬 的酒旗。 (2)写出了什么特点? 江南景色的秀丽。 6、指导朗读(标出句逗的停顿)见书本 7、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试背,并说说诗意。 (2)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诗意后,让大家补充。 (3)抄写两遍古诗。 观 书 有 感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诗意,懂得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 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 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 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 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 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 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 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谁能说说?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 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3、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好这首诗? 5、背诵这首诗。 三、质疑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 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四、教师总结延伸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 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 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 总结: 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 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 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 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五、学生延伸交流 出示文章: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 1998 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 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 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 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 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 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六、总结全诗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 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 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赤 壁 教 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赤壁。 四、词义解释 折戟: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将:把,拿。 东风:春风。 五、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 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 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 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 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 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 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 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绝 句 教 案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 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 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 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 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 画 眉 鸟 教 案 1.教学目标: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词义解释: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 居士,今江西人。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 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百啭:指鸟儿好听的叫声。 随意移:自由地各处飞翔。 始知:才知道,才明白。 。 3.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个别字的意思,引导学生把古诗的意思 说清楚。 5.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指导背诵。 越 女 词 教 案 1写作背景简介 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 首诗之所本。谢诗:“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 2基本解读 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人”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摇船时还唱着歌, 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 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历历在目。 3鉴赏要点 此诗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4相关资料 谭云:说情处,字字使人心宕。钟云:非“佯羞”二字,说不出“笑入” 之情。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上面的朋友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李白用一种近乎白话文的形式,描写了一幅如水墨画一样的美景。 采莲女江南采莲,莲歌飘散,突然在层层绿叶红莲中有客乘舟而来,赶紧 转变船辑,躲进密密麻麻的碧波之后,仿佛是因为怕羞而不敢见客一般。 白 云 词 教 案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 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 ,“ 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 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 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 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 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 “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 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 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 写照。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 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 二韵),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 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 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贬官江州司 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 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 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 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 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 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 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 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 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 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 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 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山 中 问 答 教 案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 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 “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 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 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 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 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 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 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 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 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 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 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 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 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 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 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 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 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 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 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 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 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 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 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 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 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我们读 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 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逢 入 京 使 教 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 平安。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 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 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 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 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 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 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 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 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 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 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 之泪。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 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 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 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 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 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 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 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 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 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 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 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 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 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 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 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 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作业:背诵课文。 渡浙江问舟中人教案 孟浩然诗主要以五言擅场,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施 之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 )。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孟浩然于开元初至开元十二三年间,数度出入于张说幕府,但并不得意, 于是有吴越之游,开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 州。然后,渡浙江之越州(今绍兴),诗即作于此时。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 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 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 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 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 中人”当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 这话淡得有味: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 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 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 常话,居然将承平时代那种淳厚世风与人情味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谁能说它 是一味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 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 边:那儿应该是越中_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呢?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 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 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可谓外淡内丰,似枯实腴。 “引领望天末”,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 二字,口语味浓,如自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 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擅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 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 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 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 辑佚),对此诗也是确评。 竹里馆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 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引入学习竹里馆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 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 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 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 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三、品读诗歌。 1、 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 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 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 这种感觉? 五、背诵这首诗。 种豆南山下教案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 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 写早起; “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 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 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 后的轻快。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 ,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 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 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 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 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 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 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 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 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 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 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 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 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 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 的艺术特色。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 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 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 “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 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 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 人心的艺术力量。 听邻家吹笙教案 “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 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 传)。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 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 (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 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 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 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 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 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 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 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 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 “重门深锁 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 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 是从乐声(如泣如笑)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曲名(梅花 落)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 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 多,是何等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 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 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 (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 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 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 具一格的。 题诗后教案 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诗。意 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 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 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 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如方干:“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均从 贾岛诗化出。 贾岛是个刻苦从事诗歌创作的人,这两句话说明了他作诗用心之苦。不过, 由于他过分注重雕词琢句,所以虽有某些技巧,但诗的成就不大。 知遇,即获知音见赏,犹如幸运的光顾一样,可期而不可预。天下知音 难求,知诗的知音则更难寻访。那位写过“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唐代 诗人贾岛,也曾有过“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浩叹,结果终生难遇,就 那样带着无法弥补的遗憾走了。人生需要慰藉的,不仅仅是诗人。对牛弹琴, 当然不行。 这诗何其沉痛,想必没有成名的写手们都有如此心情吧。“字字看来都 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字如果没有人欣赏,那份心酸是何等的难以承受! 秋词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 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 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 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 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 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 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 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 梦得文集40 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 豪情壮志。 问题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 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 “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 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 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 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的感叹. 问题 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 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 使志士精神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行业竞争格局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知识点的多维度理解及试题与答案
- 2025年中国覆膜防水模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假象游戏测试题及答案
- 浙江考安全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教育专硕试题及答案
- 新疆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近代美术试题及答案
- 数据中心网络规划实践试题及答案
- 社会审计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关爱生命-健康成长家安全教育家长会课件
- 公司经营管理手册目录
- 基础会计练习题及答案
- 限高杆施工图 2
- 5万吨钢筋加工配送中心项目
- 初中数学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谢荣华 教学设计《锐角三角函数》
- 机房空调升级改造方案
- 老年患者营养支持途径及配方选择课件
- 二环庚二烯(2,5-降冰片二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审计工作底稿模板】FK长期借款
- arcgis网络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