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监控安防星控推荐资料监控安防星控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_第1页
英监控安防星控推荐资料监控安防星控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_第2页
英监控安防星控推荐资料监控安防星控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_第3页
英监控安防星控推荐资料监控安防星控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_第4页
英监控安防星控推荐资料监控安防星控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 7 7 课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教学要求一、教学要求 教育部 课程标准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教育部 教学指导“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其作用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江苏省: 教学要求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情况。2.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程序。3.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4.体会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的政治变革,是人类历史进程 中的一大进步。 教学建议1可以选择英国“议会”为线索来贯穿教学过程,英国议会改革的有关史 实,有助于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也便于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方面的作用。2引导学生阅读权利法案的有关条文,概括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和 主要作用,并认识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价值。3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政治制度, 认识其不同的本质和影响,引导学生体会中外历史进程的差异。 史论共享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18 世纪以后)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英 国议会的黄金时代过去了。英国实行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虽是国家元首,但无 实权,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因此,英国实际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的共和制。而美国实行的 是总统制的共和制。在这里显示出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二、教学建议二、教学建议 1、英国代议制的优点 代议制度:“一国统治阶级从各阶级、阶层、集团中,选举一定数量能够反映其利益、 意志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 和社会生活等重大事务的制度。 ” 代议制度是间接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以选举制度为 其基本制度;以多数决定原则为其议事规则;以代议机关为其存在载体。 代议制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比较,能保障绝大多数人的自由。 (1)公 民通过代表行使民主权利,可以有更多时间从事私人事务;(2)公民对政治的参与不再是 一种应尽的义务,公民可以放弃对政治的参与,参与政治成为公民的自由;(3)代议制度 在运行过程中的某些环节采用直接民主的形式,如直接选举代表或议员以及罢免议员与代 表等,使得公民行使民主权利有了具体的途径,并且通过立法形式从程序和实体上对自由 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 代议民主制作为一种间接民主形式,比直接民主制更能保障公民自由的实现 直接 民主制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法国学者贡斯当在 1813 年就从法国大革命的实践中指出过直 接民主会导致“多数暴政”, “多数的同意并不使任何行为合法化,有些行为永远也不能合法 化,多数人的同意不能使不合法的事情变得合法。 ”多数暴政的发生,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以 下几个方面:(1)直接民主在程序上缺乏自我纠错机制,间接民主制是一种程序化民主, 存在一个“多层次、多滤层”的政治决策过程;(2)直接民主在价值上缺乏宽容,代议制 民主包容多元政治;(3)直接民主在形式上拒绝法律的限制,强调全民表决,通过“一事 一议”否定“法治” ,而代议民主强调法治。 代议民主制比直接民主制更有利于维护公 民自由权利。因为间接民主包容少数人自由与权利的存在。民主的理想是追求一种自由人 的联合体,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而直接民主注重的是多数人自由,容易压制或牺牲少数 人的自由;间接民主在克服直接民主易产生多数人专制弊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 人提供自由发展的平等机会。在间接民主制下,正如伏尔泰所言,虽然我不赞成你的意见, 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权利。 2、英国民主政治的来龙去脉: 1066 年诺曼征服,封建制度确立 威廉一世强化王权,御前会议 亨利二世巩固王权,司法改革 1215 大宪章,维护贵族和教士权利 1258 牛津条例,大贵族 15 人会议 1265 英国议会的开端 1295“模范国会” 1343 分上下两院。议会获得批准征税、参与立法,监督财政,监督政府 封 建 社 会 时 期 1485 都铎王朝加强集权,宗教改革,国王和议会基本合作 1604 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国王长期不召开议会 1640 革命,1688 光荣革命,1689权利法案 ,1701王位继承法 ,限制王权 1714 年汉诺威王朝,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 1721 开始形成责任制内阁,第一位首相 1742 下院不信任首相辞职,1784 首相解散下院 1832、1867、1884 议会改革,取消衰败选区,扩大选举权 1911议会法:上院:延搁否决权、司法权;下院:立法权、监督权、财政权 资 本 主 义 时 期1918、1928 选举改革,扩大选举权 1948人民代表选举法 、1969 修订,18 岁男女普选权 3、封建时代的英国的议会传统 13 世纪在位的英王约翰野心勃勃,一心希望加强王权,与贵族和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加之约翰在对法战争中不断失利,丧失大量领土。1215 年 6 月 15 日,英国贵族胁迫英王 约翰签署自由大宪章 ,大部份条款维护贵族和教士的权利,主要内容:保障选举教会教 职人员的自由;保护贵族、骑土的领地继承权,国王不得违章征收领地继承租;未经“王 国大会议”的同意,国王不得向直属附庸征派补助金和盾牌钱;取消国王干预封建主法庭 从事司法审判的权利;未经同级贵族的判决,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自由人或没收他们 的财产。此外,少数条款确认城市已享有的权利、保护商业自由、统一度量衡等。国王如 违背宪章,由 25 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对国天使用武力。后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大宪章被用来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根据,并成为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宪法性文件之一。 1258 牛津条例:是英国限制王权的决议,1258 年,英国大贵族在牛津开会,通过了进 一步限制王权的决议,即牛津条例 ,当时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了条例。规定: 由 15 个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同时,由实际执掌国家政权的贵族和另外 选出的 12 名贵族组成国会,每年开会三次,讨论重大国事。由此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初步 提出了组成国会管理国家的思想。 1295 模范国会:英王爱德华一世召开的封建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除高级僧侣、世俗 贵族外还有骑士(每郡两名)和市民(每城两名)代表。因其组织形式为后之国会长期仿效,故 被称为模范国会。 1343 分上下两院,形成两院制。当时,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议 上海星机高科 GPS 公司 会中有大贵族和高级教士的贵族集团,也有市民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组成的地方代表。议 会规定地方代表集体名义提交的情愿书必须经过全体地方代表审议,因此逐步形成了下院。 上院是国王指定的贵族组成,不经过选举,至今保持这个传统;下院由选举产生,但是有 财产限制,各地乡绅和城市富裕阶层组成。 性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议会,仍然是封建等级议会,国王还是权力的中心,议会 权力限于批准征税、参与立法,监督财政和政府。 4、英国议会权力的确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先后通过了一些宪法性文件,创设了一些宪法性惯例。 宪法逐步扩大了议会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限制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并建立了有效的保障措施。 1641 年的三年法案 1629 年,查理一世解散国会后,开始了长达 11 年的“无 国会”专制统治时期。查理的专制统治激化了社会的矛盾,有着长期议会传统的英国人民, 无法接受这种无制约的残酷统治。1638 年苏格兰人民起义迫使查理重新召开议会,解决严 重的财政危机。于 1640 年 11 月 3 日召开的议会存在 13 年之久,被称为长期国会。长期国 会开幕伊始就对王权展开了积极的批判和进攻,1641 年 5 月通过了三年法案 ,规定每 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开幕后 50 天内,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 会;同时还规定了议长的选举等问题。1694 年,光荣革命后,议会为加强权力,限制王权, 又通过了一项三年法案 ,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三 年。英国议会分别在革命前后制定通过同一部法案,目的就是要限制、削弱国王特权,禁 止国王随意召开或解散议会,确保议会的权利不受侵犯。它为“议会至上原则”的最终确立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53 年的施政条例 1649 年内战胜利后,议会废除了君主制,宣布英国为共和 国。但共和国从成立之初就有名无实,始终处于在内战中发迹的克伦威尔的肱股之中, 1653 年底克伦威尔在军官集团的导演下就任护国主,同时颁布施政条例 。条例规定: 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国家政府由一院制议会、护国主和国务会议 组成;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掌管立法权;行政权属于护国主和国务会议,护国主和国务 会议成员均任职终身;护国主有权指定继承人,军队由护国主指挥等等。同时,为防止护 国主专权,条例对护国主的权利作了某些限制,如任命行政官员需经议会同意,每三年必 须召开一届议会,议会开幕后五个月内不许解散,议会通过法案 20 天后无须经过护国主签 署即可生效等。 施政条例是英国历史上惟一一部付诸实施的成文宪法。条例的规制者吸 取了前三年国务会议松散无力的教训,试图通过设立护国主加强行政权的集中,同时希望 保持共和政体,维护议会的最高权力地位。该条例是对前一阶段革命成果的肯定和总结, 特别是所体现的议会至上原则,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离的原则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 它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不可避免地使英国从君主专制走向军事独裁。在这种背景下, 它的命运注定就是一纸空文而得不到贯彻实施,所谓的议会也只不过是一种摆设。 1679 年的人身保护法 护国主政体的倒台导致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查理二 世登上了王位。在议会与国王的较量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为免受国王的非法迫害, 于 1679 年 5 月起草了人身保护法 ,经过激烈的斗争,迫使国王批准了该法案。 该法 案共 20 条,主要内容是:除叛国罪及遭遇战争或其他紧急情况下,若没有法院签发的写明 理由的逮捕证,不得逮捕和羁押任何人;被逮捕的臣民及其亲友有权请求法院发给人身保 护令状,要求限期将被捕者移交给审判机关;审判机关应尽快审核逮捕的理由,若理由不 成立,则立即放人,若理由成立,则审判机关应决定保释或继续羁押,以待审判;不得以 同一罪名再度逮捕已准予保释的人犯;英国臣民不得被送往海外领地拘禁等。 这项法案 体现了对王权和司法权利的限制,为逐步建立资本主义司法制度,保障人们在司法活动中 的基本权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该法案后来被英国的史学家和法学家颂为保障人权和英国 宪法的奠基石。 1689 年的权利法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复辟解决”未能奏效的情况下,为 “革命解决”提供了难得良机。1685 年继位的詹姆士二世,倒行逆施,无视议会的存在,破 坏了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先前达成的妥协机制,超出了议会的容忍限度。1688 年议会秘密 策划宫廷政变,敦请詹姆士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到英国继承王位,詹姆士 二世仓皇逃往法国。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革命 前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妥协,威廉于 1689 年 10 月 23 日被迫签署了国会提出的权利法案 。 权利法案共有 13 个条款, 它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法律或终止法律的效力,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在 和平时期不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臣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议员有在议会期间自由发言 的权利;议员的选举是自由的,国王不得干涉;不得另设宗教法院或特别法院;不得索求 过多的保释金,不得强课过分的罚款,不应滥施残酷的刑罚;应定期召开议会等等。 权 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它进一步限制了王权,把国王真正 纳入到了议会之中,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在英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君 主立宪政体,规定了英国的国家结构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并沿用至今。 权利法 案的制定标志着具有近代意义的英国宪法的初步形成。 1701 年的王位继承法 为了巩固议会的地位,弥补权利法案的遗漏之处, 防止威廉国王之后王权落入天主教徒之手,杜绝英国回到专制主义时代,1701 年国会制定 了王位继承法 ,并于 1701 年 6 月 12 日由国王威廉签署生效。该法案规定,威廉之后, 王位由他的妻妹安娜继承,安娜之后由信奉新教的詹姆士一世的孙女汉诺威索非亚继承, 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非出生于英国的人均不能担任国会议员和其他官员;凡在王室担 任官职和领取薪俸者不得担任国会下议院议员;法官为终身制,只有国会有权解除其职务; 国家的一切法律与条例非经国会通过、国王批准,均属无效。它的出台,延伸了国会的立 法权,使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问题,基本上确立了分权和司法独立的原则。 (2)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权力不断得到确立。 议会选举和议会会议的召开纳纳入入经经常化与制度化的常化与制度化的轨轨道道。根据三年法案的规 定,威廉三世(16891702 年)和安娜女王(17021714 年)平均每隔 23 年召开一届议会,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会议通常于 1012 月开始,至第二年春天结束,平均会期在数月 以上。据统计,光荣革命后一年内议会开会的时间超过以前 10 年议会开会时间的总和。 1716 年议会通过七年法案 ,将每届议会的任期由 3 年延长为 7 年,但每年至少召开一 次会议的制度未变。 其实定期召开议会会议的制度既是“光荣革命”的产物,也是现 实政治需要导致的结果。在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英国同法国连续进行了 4 次大规模战争, 在此期间,英国每年的军费开支平均高达 400 一 500 万镑。如此庞大的数额只能通过议会 拨款来筹集。战争需要保持一支常备军,维护军纪的需要也迫使国王不得不经常召开议会 会议,以便重申兵变法案 。 光荣革命后,议议会在立法上开始居于会在立法上开始居于压压倒国王的主倒国王的主导导地位地位。从法律上讲,国王 继续享有立法否决权,但控制钱袋的权力使议会的立法要求总能实现而国王政府提出的 上海星机高科 GPS 公司 议案却经常被议会否决。16891690 年间,威廉三世曾提出包容法案和大赦法案 , 前者被议会断然否决,后者被搁置一旁,不了了之,而由议会通过的市政法案 ,尽管威 廉三世“厌恶至极” ,最后仍然予以批准,因为不然的话威廉曾作如是说“议会将 拒绝通过拨款案” 。 ”在 1696 年以前,威廉三世确曾 5 次行使否决权,但被他否决的 5 个法 案经议会复议和第二次通过后,最后都成为正式法律。此后,威廉再未行使否决权。安娜 女王当政 12 年,只使用过一次否决权,即 1708 年否决苏格兰民兵法案。从此以后,国王 否决权变成一项有名无实的虚权,法案送交国王签署只是一种例行手续罢了。 光荣革命后,法官的任期法官的任期获获得保障,司法独立性真正得保障,司法独立性真正实现实现。威廉三世始终遵照 王位继承法的规定,只要法官“品行端正”便让其继续任职,从未因政治原因而罢免 过一位法官。从理论上讲,新国王即位时,可以更换前任国王任命的法官,但这种事实际 上很少发生。乔冶一世(17141727 年)即位时,只对法官作了个别调整,而且是在大法官 库柏的建议下进行的。国王影响法官独立性的唯一手段是法官的工资从国王年金中支付, 然而,随着 1830 年法案的通过,法官工资改由议会控制的“统一国库金”支付后,国王的 这一手段也丧失了。司法独立性获得了充分保障。 1714 年安妮去世,无嗣,英国王位由斯图亚特家族的远亲德意志汉诺威选帝侯乔治继 承,即乔治一世;乔治一世不会讲英语,不能讲自己的母语德语,就讲法语;不懂英语又 不了解英国国情,本来就怕在内阁会议上出丑,便一反惯例,不再出席和主持内不再出席和主持内阁阁会会议议, 而指定一名大臣来主持内阁会议。内阁进一步从向国王负责转到向议会负责。这就开创了 现代内阁的先河。 (3)19 世世纪纪 30 年代开始的英国年代开始的英国议议会改革会改革,实际上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新兴 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势力,挑战政治上无权的旧议会政治制度。 1832 年议会改革 (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 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具体规定:人口不足 2000 人的 56 个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 20004000 人之间的 31 个城市只能保留 一个议席。空余下来的席位给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得到 65 个席 位。 (2)更改选举资格,扩大选民范围。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 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到 1832 年英国大约有 16的成年男子 得到选举权。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地 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和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1867 年议会改革 对议席分配再次作了调整,取消了 46 个“衰败选区” ,空出的 52 个议席分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 宅的户主(不论其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 10 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 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缴纳地租 12 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 5 镑以上的土地所有 者都有选举权。第二次议会改革基本取消了“衰败选区” ,使选民总数由 135 万增加到 225 万,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都获得选举权,英国在议会君主制民主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 了一步。但是下层工人和全部农业工人仍未获得选举权。 1884 年议会改革 1884 年 12 月,议会通过两个新的改革法案,一个是人民代表 制法 ,它把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 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总数又增加 1 倍,达到 450 万人。不过,依靠父母生活没有单独成家立业的男子,以及家庭佣人和全部妇女仍被排斥 在选举大门之外。另一个是 1885 年 1 月议会通过的重新分配议席法 。它取消了人口不 满 15 万人的 72 个城市单独选派议员的权利,把它们并入所属各郡;人口在 15 万到 5 万人之间的 36 个城市取消 1 个议席,大体按照每 54 万人分配 1 个席位的标准,将全国 统一划分为 617 个选区,除 22 个城市和牛津、剑桥两个大学选区仍保持两个议席外,其余 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 1 个选区只选 1 名代表。这样基本接近于平均代表制原则,对 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工人有一定的好处。在 1918 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 30 岁的妇 女以选举权,1928 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 21 岁。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得以 实现。 1911 年的议会法 1911 年,下院以 121 票的多数通过了该议案。与此同时,上院也 在下面两个问题上发生了争论:一是与下院的关系,二是上院成员的构成。上院的保守党 议员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 8 月 910 日举行最后辩论。议案最终以 131 票对 114 票 得以通过,这是因为 15 名大主教中有 13 名支持议案,另外尚有 37 名保守党贵族投了赞成 票。第一条规定上院对财政案的否决权不得超过一个月,第二条规定上院搁置下院通过的 议案不得超过两年,并且下院如果 3 次予以通过,经英王批准即可成为法律。1911 年的议 会法是自 1832 年来英国宪政史上最重大的变化。议会两院的关系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作了 规定。从此以后,上院再也不能对下院的最高权威进行挑战了。1911 年议会法作为选举权 扩大后的必然结果,大大加快了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5、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内阁制是以议会为基础而形成的。内阁首脑由议会议员中占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 领袖担任,内阁成员由内阁首脑中挑选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国家元首只是在名义上代表 国家,国家实际权力在内阁,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向议会负责。由于内阁制政府是以向议 会负责为特征,故亦称之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 英国的内阁由英国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17 世纪初,英王常召集外交委员会的 部分亲信讨论决定重大事务。17 世纪后期,外交委员会便有内阁之别称,它由英王主持, 并对英王负责。1688 年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时期,内阁改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并开始转 向对议会负责。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成为惯例。1742 年沃尔 波尔内阁因失去议会支持而集体辞职,由此开创了组阁政党必须在议会中占多数并集体负 责的先例。1784 年,皮特(小)内阁因得不到下院支持而提请国王解散下院,并提前大选, 获胜后继续组阁,这一作法也成为惯例。到 19 世纪中期,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宪政实践中, 通过宪法惯例的积累逐步完备并最终形成。 按照惯例,议会大选后,即由英王召见多数党领袖,任命其为首相并授权组阁。首相 从本党议员中提出阁员名单,请英王任命。大臣分阁员大臣和非阁员大臣。参加内阁的阁 员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阁员人数由首相确定,组成人数经常变动。参加内阁的除 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国防、财政、内政等重要部门的大臣,不担负某一具体部门首长的 大法官、枢密院院长、掌玺大臣,主管地区事务的苏格兰事务大臣、威尔士事务大臣、北 爱尔兰事务大臣。内阁会议之前,首相有时就重要政策方针先召集少数亲近大臣开会讨论, 称小内阁或内内阁。内阁职权主要包括:对提交议会的政策作出最后决定;按照议会规定 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此外,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 有权采取紧急行动。 内阁下设各种常设委员会和临时委员会。除个别委员会外,其组成和职权范围均系机 密,该届任期内不得泄露。办事机构设办公厅,主管安排议事日程,沟通内阁与政府各部 等重要的内部行政事务。内阁会议由首相随时召集,议会会期内一般每周开会 12 次。会 上海星机高科 GPS 公司 议内容保密,会上讨论不作记录,也从不进行表决,最后由首相按自己的观点归纳成决定。 内阁成员对政府政策和行动负连带责任。不论阁员是否存在意见分歧,对外必须保持一致。 7、教材处理: 调整背景:调整教材顺序,符合逻辑顺序 (1)英国议会的起源; (2)资产阶级对王权不满导致革命; (3)资产阶级和贵族妥协的光荣革命 英国君主立宪的内容: (1)议会权力的确立 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监督政府 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选举改革扩大代表的广泛性 (2)责任制内阁 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自由党和保守党、工党和保守党 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的行政和立法权 增加(3)英国的君主制的现实作用 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象征 增加评价:综合教材内容 (1)议会代议制防止专制独裁; (2)议会和平方式解决矛盾,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3)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资料 1 英王约翰和大宪章 1215 年当英王约翰被 25 个犯上者胁迫在一份契约上钤盖国玺时, 王权首次在人类历史上承认也不得僭越法律。后数百年中,国王们为推翻这个承诺与臣民斗争了三四十次。 1215 年 6 月 15 日,英国贵族胁迫英王约翰签署自由大宪章 ,该文件用拉丁文写成, 共 63 条款。大部份条款维护贵族和教士的权利,主要内容:保障选举教会教职人员的自由; 保护贵族、骑土的领地继承权,国王不得违章征收领地继承租;未经“王国大会议”的同意, 国王不得向直属附庸征派补助金和盾牌钱;取消国王干预封建主法庭从事司法审判的权利; 未经同级贵族的判决,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自由人或没收他们的财产。此外,少数条 款确认城市已享有的权利、保护商业自由、统一度量衡等。国王如违背宪章,由 25 名贵族 组成的委员会有权对国天使用武力。后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用来作为争取 权利的法律根据,并成为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宪法性文件之一。 作茧自缚的约翰王 公元 13 世纪初,英国有个叫约翰的国王,他是一位身材矮小,固执己见的人,表情冷 漠,个性多疑善妒,又贪得无厌。也许导致约翰这样个性的是来自这样一件事情的影响。 在约翰出生之前,他父亲认为自己已不太可能再生养儿子,便把大部分的土地、财产平均 分给几个大儿子,未料到又生了约翰,这时已经没有田地可分了,正因为这样,约翰便被 他的家人称为“无领地的约翰”。直到他继承英国王位,成为头号富翁的时候,他总还觉得 别人在图谋他的财产、王位,就连身边的侍从,也无法得到他的信赖。 英国历代的国王和贵族在法国都有领地。依照当时的封建习俗,作为英格兰国王,尽 可以在岛国接受众多封臣的臣服,但是在欧洲大陆,英国国王作为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 阿奎塔尼公爵,却是法兰西国王麾下的一名封臣,必须向法兰西国王称臣纳贡,尽管法兰 西国王的领地不足英国国王领地的六分之一。 约翰继承英格兰国王王位后,别事不做,他首先解除了长兄为他缔结的婚约,改而迎 娶法兰西的一名叫伊莎贝拉的女子。约翰为何要重结连理,大费周折解除一份婚约对缔结 一份婚约呢?原来,约翰迎娶伊莎贝拉是贪图她的一块领地。伊莎贝拉在法兰西有一块领 地位于昂古列姆,这块领地恰好处在约翰在法兰西的领地中央。由于这块领地横亘中央, 将约翰的领地一分为二,难以连成一片,约翰始终是如骨鲠在喉。如今约翰出此良策,意 在借缔结婚约之机扩大领地,使之连成一片。 然而伊莎贝拉在嫁给约翰之前就已是名花有主,未婚夫是法兰西的一位伯爵。这位伯 爵见自己心爱的人被他人夺走,心中十分气恼。气恼过后,他自忖势单力薄,全不是英格 兰国王的对手,万全之策是向法兰西国王申诉,指控约翰强夺人妻,敦促国王惩处他的封 以约翰。法王腓力二世接到伯爵的诉状之后,不免大喜过望。原来,腓力二世怠欲收回约 翰在法兰西的领地,苦于师出无名,正在昼思夜想之间,不意收到伯爵的诉状,真乃大赐 良机。腓力二世即刻派出一名特使前往海峡对岸,宣召约翰前来巴黎受审。一切安排停当 之后,腓力二世开始征集军队,单等约翰那里有了回音,抓住把柄之后,他就可以动手了。 再说英格兰国王约翰在接到法王的传召令之后,丝毫不揣测腓力二世的意图所在,当 即拍案大怒,断然拒绝前往巴黎受审。约翰此举正中腓力下怀,收到信使回报之后,腓力 即以封君的名义,宣布约翰违抗君命,图谋反叛,宣布剥夺约翰在法国的全部封地,率军 占领诺曼底、安茹、缅因和波亚图等地,使英国在亨利二世时以封臣身份占有的法国大片 领地,只剩法国西南、一隅。1214 年,约翰在布汶战役遭到惨败。这样,特别是诺曼底的 失陷,使英国许多贵族丧失祖传的大片田产,激起贵族诸侯们的极大不满,背地里都称他 为“无地王”。 约翰王根本不理会这些,他为了继续同法王腓力打仗,竟召集有钱的贵族和骑士们上 阵,因为老百姓中适于当兵的早就被送到前线去了。那些过惯舒适生活的贵族不愿意打仗, 约翰王就下令烧掉他们的城堡和庄园;他为了筹集军费,无视封建权利和义务,采取一切 卑鄙手段,向农民和社会各个阶层征收额外的捐税,榨取钱财。他随意没收附庸田产,干 涉领主法庭权力,增加骑士“盾牌钱”,侵犯城市自治权,甚至任意侮辱贵族的妻女。他把 自己所有的子民都惹怒了,都说他是“历史上所有暴君中最凶狠的一个”。 约翰王在与法国交战失利后,竟又将矛头转向拥有欧洲最高权力的罗马教皇英诺森三 世。这次纠纷的开端,起于决定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继承人选。约翰还是个王子时,原任的 坎特伯雷大主教曾负责照顾他,所以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寻常。大主教去世不久,坎特伯 雷有群修道士,趁约翰还未指定人选,抢先推出一位同僚,并送他到罗马去争取教皇的认 可。同时,坎特伯雷的参事们,因惧怕触犯多疑的国王,将国王提出的人选主动向罗马教 皇申请许可,却遭到拒绝。最后,经罗马教皇、修道士和参事会讨论,任命斯提芬朗顿为 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王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派兵到坎特伯雷,将修士们全部驱逐出境, 并声称决不能让一个陌生人来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还愤怒地疾呼:“国王的神圣权力被剥 上海星机高科 GPS 公司 夺了!”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曾试图说服约翰,但是一年过去了,约翰王仍坚决不同意,于 是罗马教皇毅然开除了约翰的教籍。于是,约翰又丧失了英国教士的拥护。 在这期间,多数贵族对国王渐渐失去了信赖,甚至到了深恶痛绝的程度,连约翰王的 心腹诸侯们也相继叛离。为了减少诸侯的财富,约翰王不仅在可能的范围内限制诸侯的财 产,加重税收和罚金以外,还以对法战争为由,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把诸侯们的财产全 部掏空,形同掠夺。 除了对贵族征收军役代金和援助金外,约翰王对商人、市民也都课以这两种赋税金。 另外,凡是农民死后土地财产没有继承人的,均被国王没收。他还向民众榨取名目繁多的 税金。除对民众课以不法的罚款外还随便告发人民,再让人们以高价购买赎身券,而罚金 与人们所犯罪的轻重,竟毫无关联。 约翰王如此露骨地侵犯人民的财产、生命及自由,使贵族和民众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怨恨的情绪与日俱增,便决定以武力对付国王。1215 年春,大封建主联合教士、骑士和贵 族,在坎特伯雷大主教斯提芬朗顿的领导下,掀起了反国王运动。在一次集会上,朗顿语 气强硬,神态严厉地说:“站起来吧,宣告你们的自由。要敢于从国王手中夺回你们祖先传 下来的固有的财富和特权。你们应该好好讨论商量一下,把你们心里想到的各种要求一一 写下来,订立一个大宪章,要国王承认它,并签字保存下来。如果能办到,这个大宪章就 成了你们和你们子孙的安全保障。你们也可以永远摆脱卑鄙无耻的统治者。 ”贵族们听了朗 顿的这番话,都觉得十分有理,心中感到有了希望。他们纷纷站起来,走到一起,在朗顿 的带领下发誓:“假如国王不归还他们本来就拥有的,传统赋予”的各项权利的话,他们将 废除对国王的义务。随后,贵族们把属于自己统辖的士兵召集在一起,向首都伦敦进发。 伦敦市长与市民们大开城门,迎接这支讨王军。 各地的民众听说贵族们在造国王的反,也纷纷起来响应,因为平时国王对他们干尽了 坏事。贵族们一下子觉得自己力量壮大了,他们信心十足地宣布,国王不签署大宪章 , 就休想过一天太平日子。 约翰王躲在宫中,束手无策,他像头发怒的野兽咆哮着,握紧拳头,死命地跺着脚, 把手边碰到的任何东西都砸在地上。发泄了一阵以后,他冷静下来,考虑到自己确实无计 可施,只得表示愿意按贵族们指定的时间与地点会见并签署大宪章 。 1215 年 6 月 15 日,约翰王在一群宫廷侍臣的簇拥下,来到泰晤士河畔的兰尼米德草 地。贵族们早已经等候在那里了。朗顿和他的伙伴们将起草好的大宪章摊开摆在国王 面前。此时此刻,约翰王哪有心情来阅读贵族们一项又一项限制自己权利的章程。他摆了 一下手,让身边的一个侍臣逐条念给他听。听着听着,约翰王感到受不了了。天哪,瞧他 们都提出了些什么要求。照这样下去,国王还有什么权威啊。他的脸上沁出了冷汗。尽管 天还不很热,但他已觉得草地上的阳光太烈,他真想扯下王冠和王袍,让烦躁而燥热的心 情凉快一下。 那个侍臣读完了,约翰王还在发愣。贵族们看到他脸色苍白,木然无语的样子,都担 心他又在动什么坏脑筋,拒绝签字。朗顿示意士兵们进场。约翰王看到这样的场面,知道 再也推托不过去了,他拿起朗顿递过来的一支鹅毛笔,怀着沉重的心情,用颤抖的手在 大宪章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大宪章的内容大致上是:任何人如果没有得到大多数 人的同意,即便是国王,也无权随便更改或违反法律及传统的权限,如有违反必将受到武 力的制裁;在王国内无论男女都享有法律保障的权益,未经法庭的公开裁判,不得任意处 罚任何人,而刑罚必须依据犯罪的轻重来判定;再度确认了封建主对封臣的各种权力,如 事先未征得诸侯同意而擅自召开会议,会议的结果将不被承认;假如国王没有议会许可, 则不得发布命令等等。 没过多久,不甘心失败的约翰王就想撕毁大宪章 。这样国王与贵族之间就又爆发了 内战,直到国王战败,最后在愤怒与忧郁中死去。 大宪章的公布,使英国的王权受到封建法律的束缚,国王的独断专行在一定程度 上受到了限制,也给自由人以一些法律保障,给市民一定的权利。它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 正式的法典,至今还被英国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荣。 资料 2:乔治一世大权旁落 英国女王安妮(Anne)于 1714 年去世时,唯一的王位合法继承人是汉诺威选侯 (Elector of Hanover)乔治。他是德国人,也是英国安妮女王的表弟,即位后称乔治一世 (George I) 。他不会讲英语,或者说他的英语很糟糕。所以英语中的 Kings English(意为 “标准英语”)也有例外,并不是说所有英国国王的英语都标准地道。每当他上朝理政和讲 英语的英国大臣们讲话时,他不能讲自己的母语-德语,就讲法语。他的法语相当好。当 时许多英国大臣懂法语。 由于乔治的英语不行,他很少参加大臣的会议,开创了现代内阁(cabinet)的先河。 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消耗在德国。他有处理国家政务的天赋,但他把国家政务付与诸位大 臣,而他自己却在德国故乡终日沉湎于女人与音乐,使大权旁落。 他生活中的主要兴趣似乎是美食、骏马和女人。他追求女色成癖。他的妻子美丽漂亮 但头脑简单,她很快爱上了一位瑞典上校(colonel) 。当他听说他的妻子乱搞男人时,他勃 然大怒。很快,他妻子的所谓情人就被暗杀。欧洲还有谣传说,乔治下令把这个情人碎尸 万段。乔治与妻子离婚,把她囚禁在德国的监狱,不许她见子女,让他妻子在狱中度过了 32 个春秋而死在狱中。在他妻子去世那天,他故意去剧场看戏。他妻子死后 7 个月得不到 安葬,他却是由情妇陪同离开英国去汉诺威。 乔治根本不懂如何按一个国王的身份行事。他的许多言行有失检点。他从不正式进餐, 而是在他的卧室内开饭。他微服私行观看歌剧,结交玩纸牌的朋友,搞一个好看一点的情 妇。 英国人不喜欢这位国王。当他的死讯传来时,英国人说:“魔鬼终于掐住了他的喉咙。 ”乔治被埋葬在汉诺威,英国人并不把他的灵柩请回到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安葬。 资料 3:不爱江山爱美人 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的爱情 1937 年 5 月 28 日,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成婚,由此成就了一段爱情传奇。 国王爱上一个结过两次婚的女人 1930 年 10 月,辛普森夫人在参加一次行猎活动时,第一次见到了英国王太子威尔士 上海星机高科 GPS 公司 亲王,不过没给亲王留下什么印象。第二次相见已是“遥远”的 6 个月以后。谁都没想到, 第三次相见,亲王便开始赞赏这个女人的礼服。亲王最先退席,却出人意料地等在门外, 用车将辛普森夫妇送回家。渐渐,相见增多,间隔缩短,谈话深入1932 年,辛普森夫 人成了亲王贝尔凡得宫的常客。第二年,亲王便令人吃惊地在伦敦最大的饭店为她举行生 日晚会,还送给她一株幽兰。而后便是一个天鹅绒的小盒子放在了辛普森夫人的手中:一 个小钻石和翠玉的手镯。所有人都糊涂了,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亲王把“喜欢”改成了 “爱”?要知道,这是一个结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呐!而且一点也不漂亮。 辛普森夫人,美国人,原名沃丽斯沃菲尔德,平民家庭,早年丧父,受过很好的中等 教育,无力读大学。第一次嫁给一个军人,第二次嫁给商人辛普森先生,随后移居英国。 谜一样的沃丽斯,用了什么招数,竟然偷走了英国国王的心? 沃丽斯具有美国人的独立精神,意志坚强,幽默乐观,见解独特,同时也很有女人味。 她不漂亮,但体态轻盈,优雅高贵,有教养。她布置的家舒适得令人叫绝;她张罗的美式 晚宴会赢得国王的赞赏;她能让这个疲惫孤独的男人,说出不能对任何人说的心里话。就 像懂自己的心思一样,她懂得这个男人的每一个用词和字眼亲王什么样的漂亮女人没 见过?脸蛋儿早晚都会衰老的。他接受的是她整个的人和这个人所创立的一整套有情趣的 生活方式。沃丽斯住宅中那张喝鸡尾酒的小桌,亲王就非常感兴趣。桌子和酒我们看 到的仅仅是一种富足的生活方式。亲王体验的却是同样属于生活本质的、同样需要珍视的 温馨、舒缓、诚挚、从容,一个可以让流浪的心灵停下来落落脚的地方。 亲王眼中的沃丽斯是个神秘、新奇、捉摸不透的女人。她当然会有她的太阳背面。不 过,好也罢,坏也罢,爱情并不怎么讲道理。她能让亲王只对她一人说:我永远不会放弃 你。永不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一遍,我还选择你作为女人,这已经足够了。你还想 让她怎么样呢? 丘吉尔说,这是历史上最动人的爱情史 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皇后共有 6 个孩子,威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