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肿瘤5幻灯片课件_第1页
口腔颌面部肿瘤5幻灯片课件_第2页
口腔颌面部肿瘤5幻灯片课件_第3页
口腔颌面部肿瘤5幻灯片课件_第4页
口腔颌面部肿瘤5幻灯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色素痣 色素痣来源于表皮基底层产生黑色索的 色素细胞。色素痣可以分为交界痣、皮 内痣和混合痣三种。概念与病理相关-见 书。 一、色素痣 临床表现 交界痣为淡棕色或深棕色斑疹、 丘疹或结节,一般较小,表面光滑、无毛,平 坦或稍高于皮表。一般不出现自觉症状。突起 于皮肤表面的交界痣容易受到洗脸、刮须、摩 擦与损伤的刺激,并由此可能发生恶性症状:如 局部轻微痒、灼热或疼痛;痣的体积迅速增大 ;色泽加深;表面出现感染、破溃、出血,或 痣周围皮肤出现卫星小点、放射黑线、黑色素 环;以及痣所在部位的引流区淋巴结肿大等。 恶性黑色索瘤多来自交界痣。 一、色素痣 临床表现 一般认为,毛痣、雀斑样色素痣均为皮内痣或 复合痣。这类痣极少恶变,如有恶变亦来自交 界痣部分。 口腔黏膜内的痣甚少见,而以黑色素斑为多。 如果发生黑色素痣,则以交界痣及复合痣为多 见。 一、色素痣 临床表现面部较大的痣无恶变证据者,可考 虑分期部分切除,容貌、功能保存均较好,但 不适用于有恶变倾向者。也可采用全部切除, 邻近皮瓣转移或游离皮肤移植。如怀疑有恶变 的痣,应采用外科手术一次全部切除活检;手 术应在痣的边界以外,正常皮肤上作切口。比 较小的痣切除后,可以潜行剥离皮肤创缘后直 接拉拢缝合。 二、牙 龈 瘤 牙龈瘤来源于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的结缔组织 。大多认为是机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 反应性增生物,因其无肿瘤特有的结构,故非 真性肿瘤;但牙龈瘤有肿瘤的外形及生物学行 为,如切除后易复发等。此外,牙龈瘤与内分 泌有关,如妇女怀孕期间容易发生牙龈瘤,分 娩后则缩小或停止生长。 根据病理组织结构不同,牙龈瘤通常可分为肉 芽肿型、纤维型及血管型三类。 二、牙 龈 瘤 临床表现 牙龈瘤女性较多,以青年及中年 人为常见。发生于牙龈乳头部。位于唇、颊侧 者较舌、腭侧者多。最常见的部位是前磨牙区 。 二、牙 龈 瘤 临床表现肿块较局限,呈圆球或椭圆形,有 时呈分叶状,大小不一,直径由几毫米至数厘 米。肿块有的有蒂如息肉状;有的无蒂,基底 宽广。一般生长较慢,但在女性妊娠期可能迅 速增大,较大的肿块可以遮盖一部分牙及牙槽 突,表面可见牙压痕,易被咬伤而发生溃疡、 伴发感染。随着肿块的增长,可以破坏牙槽骨 壁;x线摄片可见骨质吸收牙周膜增宽的阴影 。牙可能松动、移位。 二、牙 龈 瘤 治疗 可在局麻下手术切除。 三、纤维瘤 临床表现 纤维瘤一般生长缓慢。发生在面 部皮下的纤维瘤为无痛肿块、质地较硬、大小 不等、表面光滑、边缘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 连,一般皆可移动。发生在口腔的纤维瘤均较 小呈圆球形或结节状,可能有蒂或无蒂,肿 瘤边界清楚,表面覆盖有正常黏膜,切面呈灰 白色。 三、纤维瘤 临床表现口腔内纤维瘤多发生于牙槽突、颊 、腭等部位。发生于牙槽突的纤维瘤可能使牙 松动移位。若受到咀嚼及牙的损伤,则表面破 溃、糜烂、继发感染,此时可引起疼痛或功能 障碍。 四、牙源性肿瘤 (一)牙瘤 牙瘤生长于颌骨内,它是由一个或多数牙胚组 织异常发育增生而形成。其中可含有不同发育 阶段的各种牙胚组织,直至成形的牙;数目不 等,可能有数个至数十个;形状不规则,可能 近似正常牙,也町以没有牙的形状,只是一团 紊乱的硬组织混合而成,在其周围被以纤维膜 。显微镜下有排列不规则的釉质、牙本质及牙 骨质。 四、牙源性肿瘤 (一)牙瘤 牙瘤多见于青年人。生长缓慢,早期无自觉症 状。往往因牙瘤所在部位发生骨质膨胀,或牙 瘤压迫神经产生疼痛,或固肿瘤穿破黏骨膜, 发生继发感染时,才被发现。牙瘤病员常有缺 牙现象。 x线摄片可见骨质膨胀,有很多大小形状不同、 类似发育不全牙的影像,或透射度似牙组织的 一团影像。在影像与正常骨组织之间有一条清 晰阴影,为牙瘤的被膜。牙瘤与囊肿同时存在 者,称为囊性牙瘤。 四、牙源性肿瘤 (一)牙瘤 治疗手术摘除。 四、牙源性肿瘤 (二)牙骨质瘤 牙骨质瘤来源于牙胚的牙囊或牙周膜,发生的 原因有人认为与内分泌和局部炎症刺激有关。 肿瘤由成片状的牙骨质或呈圆形的牙骨质小体 所组成,具有明显不规则的、强嗜碱性的生长 线。牙骨质细胞较少或尤。 四、牙源性肿瘤 (二)牙骨质瘤 牙骨质瘤,多见于青年人,女性较多。肿瘤常 紧贴于牙根部可以单发或多发,硬度与骨质 相似。牙髓活力测验阳性,此点町与根尖周囊 肿和根尖肉芽肿相鉴别。肿瘤生长缓慢,一般 无自觉症状,如肿瘤增大时,可发生牙槽突膨 胀,或在发生神经症状、继发感染、拔爿:时 始被发现。x线摄片显示根尖周围有不透光阴 影。 四、牙源性肿瘤 (二)牙骨质瘤 临床上偶见有家族史(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的牙骨质瘤,且多呈对称性生长,称为家族性 多发性牙骨质瘤。由于可长得很大,故亦称为 巨大型牙骨质瘤 治疗 手术摘除。如肿瘤较小,又无症状时 ,可勿需治疗。 四、牙源性肿瘤 (三)成釉细胞瘤 为颌骨中心性上皮肿瘤,在牙源性肿瘤中较为 常见。多发生于成年人。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 。下颌骨比上颌骨多。 成釉细胞瘤肉眼所见,肿瘤大小不等,剖面可 为实质性或囊性,亦可在同一肿瘤中存在着实 质性及囊性两种成分。囊腔内含黄色囊液。可 恶变为肉瘤。 长期以来,成釉细胞瘤一直被视为易复发、易 恶变,应属“临界瘤”。成釉细胞瘤确具有高度 局部侵袭性 四、牙源性肿瘤 (三)成釉细胞瘤 临床表现 成釉细胞瘤多发生于青壮年。以 下颌体及下颌角部为常见。生长缓慢,初期无 自觉症状;逐渐发展可使颌骨膨大,造成畸形 ,左右面部不对称。如肿瘤侵犯牙槽突时,可 使牙松动、移位或脱落;肿瘤继续增大时,使 颌骨外板变薄,或甚至吸收,这时肿瘤可以侵 人软组织内。 四、牙源性肿瘤 (三)成釉细胞瘤 临床表现由于肿瘤的侵犯,可以影响下颌 骨的运动度,甚至可能发生吞咽、咀嚼和呼吸 障碍。肿瘤表面常见有被对颌牙造成的压痕, 如果咀嚼时发生溃疡,可能造成继发性感染而 化脓、溃烂、疼痛。当肿瘤压迫下牙槽神经时 ,患侧下唇及颊部可能感觉麻木不适。如肿瘤 发展很大,骨质破坏较多,还可能发生病理性 骨折。 四、牙源性肿瘤 (三)成釉细胞瘤 临床表现上颌骨的成釉细胞瘤较少,当其 增大时,可能波及鼻腔,发生鼻阻塞。侵入上 颌窦波及眼眶、鼻泪管时可使眼球移位、突出 及流泪。若向口腔发展时可使合错乱。 四、牙源性肿瘤 (三)成釉细胞瘤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x线特点,可作初 步诊断。 成釉细胞瘤大多为实质性,如囊性成分较多时 ,穿刺检查可抽出褐色液体,可资与颌骨囊肿 液多为淡黄色相区别。但临床上比较小的,特 别是未突破骨板的成釉细胞瘤与牙源性颌骨囊 肿有时须依靠病理检查才能确定。有时在牙源 性囊肿基础上可出现成釉细胞瘤,即在囊壁上 可见实质性的肿瘤突起,称为壁性成釉细胞瘤 。在x线影像上,有时易与囊性骨纤维异样增殖 症或骨化性纤维瘤相混淆。 四、牙源性肿瘤 (三)成釉细胞瘤 诊断牙源性腺样瘤曾被称为腺样成釉细胞瘤 ,认为属成釉细胞瘤的一种,目前认为是一种 独立的类型,已从成釉细胞瘤中独立分化出来 。临床上好发于上颌尖牙区。多见于青少年。 x线常表现为单房性阴影伴有钙化小点或含牙 。 如x线表现类似成釉细胞瘤并伴有钙化灶时, 还应考虑为其他牙源性肿瘤,如化牙骨质纤维 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钙化囊肿等。 但最后诊断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四、牙源性肿瘤 (三)成釉细胞瘤 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观点是: 因成釉细胞瘤有局部浸润周围骨质的特点,故 手术治疗时不应施行刮除术,须将肿瘤周围的 骨质至少在o5处切除。否则,治疗不彻底将 导致复发;而多次复发后又可能变为恶性。然 而,多年的经验证明,恶性成釉细胞瘤及成釉 细胞瘤恶变均甚少,因而近年亦有入主张对成 釉细胞瘤行刮除术。此法虽有保存功能及容貌 的优点,但复发率高,亦应慎用。 四、牙源性肿瘤 (三)成釉细胞瘤 治疗对较小的肿瘤可行下颅骨方块切除,以 保存下颅骨的连续性;对较大的肿瘤应将病变 的颌骨整块切除,以保证手术后不再复发。下 颌骨部分切除后,可采用立即植骨,如口腔有 继发感染或软组织不够时,可选用血管吻合、 血循重建的组织移植术,或用克氏钢针以及其 他生物材料如钛板固定残端,以保持缺隙,后 期再行植骨手术。 四、牙源性肿瘤 (三)成釉细胞瘤 治疗如手术前不能与倾骨囊肿或其他牙源性 肿瘤鉴别,可于手术时作冷冻切片检查,以明 确诊断。如有恶性变时,应按恶性肿瘤手术原 则处理。 四、牙源性肿瘤 (四)牙源性黏液瘤 黏液瘤可发生于软组织和颌骨。黏液瘤无包膜 ,切面呈胶冻状。 四、牙源性肿瘤 (四)牙源性黏液瘤 临床表现牙源性黏液瘤多发生于颌骨,软组 织极为少见。磨牙及前磨牙区为好发部位,下 颌较上颌多见。常发生于青年。黏液瘤一般生 长缓慢,呈局部浸润性生长。早期无明显症状 ,直到肿瘤逐渐增大,颌骨呈现畸形时,始被 注意。常伴有未萌出或缺失的牙。 四、牙源性肿瘤 (四)牙源性黏液瘤 临床表现 x线摄片显示骨质膨胀,骨质破坏 呈蜂房状透光阴影,房隔较细由于呈局部浸 润性生长,边缘常不整齐。黏液瘤有时不易与 成釉细胞瘤、颅骨中心性巨细胞瘤等相鉴别, 最终须借助于病理检查。 治疗黏液瘤主要采取完整手术切除。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脉骨瘤亦称管型瘤,或分别称血管瘤,淋巴管 瘤;但有的脉管病变井非真性肿瘤故只能称脉 管畸形。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 。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一)分类及命名 2002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颅面外科专业委 员会召开的全国性口腔须面部血管瘤治疗与研 究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重新明 确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概念、分类和命名,井 一致推荐应用和Suen的分类命名: 1.血管瘤 2.脉管畸形:(1)微静脉畸形;(2)静脉畸形 ;(3)动静脉畸形;(4)分为微囊型与大囊型两类;(5) 混合畸形:含静脉淋巴管畸形和静脉 微静 脉畸形两型。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二)血管瘤 血管瘤多见于婴儿出生时(约13)或出生后不 久(1个月)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全 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面颈部皮 肤、皮下组织,极少数见于口腔黏膜。深部及 颅骨内的血管瘤目前认为应属血管畸形。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二)血管瘤 血管瘤的生物学行为是可以自发性消退。其病 程可分为增生期、消退期及消退完成期三期。 增生期最初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四周围以晕 状白色区域;迅即变为红斑并高出皮肤,高低 不平似杨(草)莓状。随婴儿第一生长发育期, 约在4周以后快速生长,此时常是家长最迫切 求治的时期。如生长在面部,不但可招致畸形 ,还可影响运动功能,诸如闭眼、张口运动等 ;有的病例还可在瘤体并发继发感染。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二)血管瘤 快速增生还可伴发于婴儿的第二生长发育期, 即4-5个月时。一般在1年以后即进入静止消退 期。消退是缓慢的,病捐由鲜红变为暗紫、棕 色,皮肤可呈花斑状据统计,约50-60的患 者在5年内完全消退;75在7年内消退完毕; 约10-30的患者可持续消退至10岁左右,但 可为不完全消退。因此所谓消退完成期一般在 10-12岁。大面积的血管瘤完全消退后可以后遗 局部色素沉着,浅瘢痕,皮肤萎缩下垂等体征 。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三)脉管畸形 1.静脉畸形 老分类称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衬有内皮细胞的 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的大小、形状不一,如 海绵结构。窦腔内血液凝固而成血栓,并可钙 化为静脉石。 i静脉畸形好发于颊、颈、眼险 、唇、舌或口底部。位置探浅不一,如果位置 较深,则皮肤或黏膜颜色正常;表浅病损则呈 现蓝色或紫色。边界不太清楚,扪之柔软,可 以被压缩,有时可扪到静脉石。当头低位时, 病损区则充血膨大;恢复正常位置后,肿胀亦 随之缩小,恢复原状,此称为体位移动试验阳 性。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三)脉管畸形 1.静脉畸形 静脉畸形多在出生时未能被发现,也有的在幼 儿期甚至成年出现症状后,始引起患者的注意 静脉畸形病损体积不大时,一般无自觉症状。 如继续发展、长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等 畸形及功能障碍。若发生继发感染,可引起疼 痛、肿胀、表面皮肤或黏膜溃疡,并有出血的 危险。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三)脉管畸形 2.微静脉畸形 即常见的葡萄酒色斑。多发于颜面部皮肤,常 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分布。口腔黏膜较少。呈鲜 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平,周界清楚。其外 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的斑点到数厘米, 大的可以扩展到一侧面部或越过中线到对侧。 以手指压迫病损,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 ,血液立即又充满病损区,恢复原有大小和色 泽。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三)脉管畸形 2.微静脉畸形 所谓中线型微静脉畸形主要是病损位于中线部 位,项部最常见,其次可发生在额间、眉间, 以及上唇人中等部位。与葡萄酒色斑不同的是 ,它可以自行消退。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三)脉管畸形 3.动静脉畸形 老分类中称蔓状血管瘤或葡萄状血管瘤。是一 种纡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畸形 。主要是由血管壁显著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 吻合而成,故亦有人称为先天性动静脉畸形。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三)脉管畸形 3.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畸形多见于成年人,幼儿少见。常发生 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内。病损 高起呈念珠状,表面温度较正常皮肤为高。病 员可能自己感觉到搏动;扪诊有震颤感,听诊 有吹风样杂音。若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则 病损区的搏动和杂音消失。肿瘤可侵蚀基底的 骨质,也可突入皮肤,使其变薄,甚至坏死出 血。 动静脉畸形可与其他脉管畸形同时并存。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三)脉管畸形 4.淋巴管畸形 是淋巴管发育异常所形成,常见于儿童及青年 ,好发于舌、唇、颊及颈部。 按其临床特征及组织结构可分为微囊型与大囊 型两类。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1)微囊型:包括老分类中所称为毛细管型及 海绵型淋巴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淋巴管扩 张而成。淋巴管极度扩张弯曲,构成多房性囊 腔,则颇似海绵状。淋巴管内充满淋巴液。在 皮肤或黏膜上呈现孤立的或多发性散在的小圆 形囊性结节状或点状病损,无色、柔软,一般 无压缩性,病损边界不清楚。口腔黏膜的淋巴 管畸形有时与微静脉畸形同时存在,出现黄、 红色小疱状突起,以前称为淋巴血管瘤。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2)大囊型:分类中称为囊肿型或囊性水瘤。 主要发生于颈部锁骨上区,亦可发生于下颌下 区及上颈部。一般为多房性囊腔,彼此间隔, 内有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病损大小不一, 表面皮肤色泽正常,呈充盈状态,扪诊柔软, 有波动感。与深层血管瘤不同的是体位移动试 验阴性,但有时透光试验为阳性。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三)脉管畸形 5.混合型脉管畸形 存在一种类型以上的脉管畸形时都可称为混合 型脉管畸形。如前述的微静脉畸形与淋巴微囊 型畸形并存;动静脉畸形伴发局限性微静脉畸 形;自然,静脉畸形也可与淋巴管大囊型畸形 同时存在。 五、脉管瘤与脉管畸形 (四)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诊断 (五)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治疗 六、神经源性肿瘤 来源于神经组织的良性肿瘤中以神经鞘 瘤与神经纤维瘤最为常见 六、神经源性肿瘤 (一)神经鞘瘤 来源于神经鞘膜。多见于中年人。头颈部神经 鞘瘤主要发生于脑神经,如听神经、面神经、 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干;其次是周围神经,以 头部、面部、舌部最为常见;交感神经发生者 较为少见。 六、神经源性肿瘤 (一)神经鞘瘤 临床表现神经鞘瘤生长缓慢,包膜完整,属 良性瘤,但也有恶性者。肿瘤为圆形或卵圆形 ,一般体积较小,但亦可长大而呈分叶状。质 地坚韧。来自感觉神经者常有压痛,亦可有放 射痛。肿瘤可沿神经轴侧向左右移动,但不能 沿神经长轴活动。肿瘤愈大愈容易黏液性变, 发生黏液性变后质软如囊肿。发生内出血后穿 刺时可抽出血样液体,但不凝结是其特点。 六、神经源性肿瘤 (一)神经鞘瘤 临床表现来自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的神经鞘 瘤以颈动脉三角区为最多见;有时亦可向咽侧 突出。肿瘤可将颈动脉向外侧推移,触诊可有 搏动,临床须与颈动脉体瘤()相鉴别。鉴别方 法有超声检查、颈动脉造影(特别是数字减影血 管造影可获较佳的影像)以及MRI检查等可区别 。 六、神经源性肿瘤 (一)神经鞘瘤 临床表现来自面神经的神经鞘瘤可表现为腮 腺肿块,易被诊断为多形性腺瘤。手术时如发 现肿块与神经不能分离时,应警惕有面神经鞘 瘤的可能,切勿轻易予以切断。摘除;若肿瘤 位于重要神经时,则不可贸然为切除肿瘤而将 神经干切断,致影响功能。 治疗手术时将肿瘤上神经干外膜沿纵轴切开 ,小心地剥开神经纤维,然后将肿瘤摘除。由 于手术的损伤,来自迷走神经的神经鞘瘤手术 后可能发生声嘶,呛咳;来自交感神经鞘瘤可 能会出现Horner综合征。如神经未切断,有可 能在以后恢复。 六、神经源性肿瘤 (一)神经纤维瘤 由神经鞘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两种主要成分组成 的良性肿瘤。分单发与多发性两种,多发性神 经纤维瘤又称为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可 发生于周围神经的任何部位,口腔颌面部神经 纤维瘤常来自第5或7对脑神经,位于面、颊、 眼、颈、舌、腭等处。 六、神经源性肿瘤 (一)神经纤维瘤 临床表现神经纤维瘤多见于青年人,生长缓 慢。口腔内较少见。颜面部神经纤维瘤的主要 表现是皮肤呈大小不一的棕色斑,或呈灰黑色 小点状或片状病损。扪诊时,皮肤内有多发性 瘤结节,质较硬。多发性瘤结节可沿皮下神经 分布,呈念珠状,也可呈丛状;如来自感觉神 经,可有明显触痛。沿着神经分布的区域内, 有时有结缔组织呈异样增生,皮肤松弛或折叠 下垂,遮盖眼部,发生功能障碍,面部畸形。 六、神经源性肿瘤 (一)神经纤维瘤 临床表现肿瘤质地柔软,虽瘤内血运丰富, 但一般不能压缩。邻近的骨受侵犯时,可引起 畸形。头面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还可伴先天性 颅颌面骨缺损与畸形。但从神经纤维瘤的诊断 来说,只要皮肤上有咖啡色或棕色斑块大于1 5cm,有56个以上时即可确定为神经纤维瘤病 。 治疗手术切除。对小而局限性的神经纤维瘤 可以一次完全切除;但对巨大肿瘤只能作部分 切除,以纠正畸形及改善功能障碍。 七、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在我国较为多 见。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主要为淋巴结肿大,淋巴 细胞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结以外的 病变表现为肉芽肿,也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 性粒细胞浸润。患部皮肤的表皮层及皮下组织 亦见嗜酸性粒细胞。骨髓也可见淋巴细胞及嗜 酸性粒细胞增多。腮腺受累时,腺体内亦见淋 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 七、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临床表现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常发生于2040岁的成年人,绝大多数为男性 病员。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软组 织肿块,有时为多发。好发部位为腮腺区、眶 部、颧颊部、下和下、颏下、上臂等区,偶可 自行消退,但又复发;并有时大时小症状。肿 块无疼痛及压痛,周界不清楚,质软,但在不 同时期有所不同:初期为软橡皮样,日久逐渐 硬韧,当肿块缓解时再度变软。肿块区皮肤瘙 痒,一般轻微,可随病程发展而逐渐加重;并 可见皮肤粗厚及色素沉着。 七、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肿块大多可以推动,有区域性及广泛性表浅淋 巴结肿大,呈分散性,中度硬韧,无压痛,亦 不化脓。本病侵犯骨质者罕见,因此与骨嗜酸 性细胞肉芽肿有所不同,后者应属于朗格汉斯 细胞病之种。 化验检查常见血液中白细胞轻度增多,特别是 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绝对计数也明显增加) ,淋巴细胞亦相应增多。 七、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对放射 治疗敏感,每野总量给1020GY即可使其消 退。部分病例可能复发,若再照射,反应仍然 良好。肿大的淋巴结对放射线反应亦佳,但不 如淋巴结以外的病变。多发性者应以化疗及肾 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为主,也可以考虑部分手术 切除。 八、骨源性肿瘤 (一)骨化性纤维瘤 骨化性纤维瘤为颌面骨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 临床上骨化性纤维瘤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很难 鉴别,后者一般认为不是真性肿瘤。骨化性纤 维瘤多为实质性,囊性较少见 八、骨源性肿瘤 (一)骨化性纤维瘤 临床表现骨化性纤维瘤常见于青年人,多为 单发性,可发生于上、下颌骨,但以下颌较为 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此瘤生长缓慢,早期无 自觉症状,不易被发现;肿瘤逐渐增大后,可 造成倾骨膨胀肿大,引起面部畸形及牙移位。 发生于上颅骨者,常波及颧骨,并可能波及上 颌窦及腭部,使眼眶畸形,眼球突出或移位, 甚或产生复视。下颌骨骨化性纤维瘤除引起面 部畸形外,可导致咬合紊乱,有时可继发感染 ,伴发骨髓炎。 八、骨源性肿瘤 (一)骨化性纤维瘤 诊断及鉴别诊断骨化性纤维瘤易与骨纤维 异样增殖症相混淆,应结合临床、病理和x线 表现确诊。 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青年 人,常为单发性,以下颌骨为多见。在x线片 上表现为颁骨局限性膨胀,病变向四周发展, 界限清楚,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病变内 可见不等量的和不规则的钙化阴影。 八、骨源性肿瘤 (一)骨化性纤维瘤 诊断及鉴别诊断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则为发 育畸形,发病年龄较早,病期较长,以上颌骨 为多见,常为多发性。在x线片上表现为颌面 骨广泛性或局限性沿骨长轴方向发展,呈不同 程度的弥散性膨胀,病变与正常骨之间无明显 界限。其密度根据病变中含骨量多少而异,有 的呈密度高低不等阴影,有的呈毛玻璃状,少 数表现为多房性囊状阴影。 八、骨源性肿瘤 (一)骨化性纤维瘤 治疗由于骨化性纤维瘤属真性肿瘤,故原则 上应行手术切除。小的或局限性骨化性纤维瘤 更应早期手术彻底切除。大的弥散性的或多发 性的骨纤维异样增殖症,一般在青春期后施行 手术。如肿块发展较快,影响功能时,也可提 前手术。手术方法主要是将病变部分切除,以 改善功能障碍及面部畸形;有时也可全部切除 。若下颌骨切除后,可以立即行自体骨移植(如 已并发骨髓炎者,除采用血管化骨移植外,一 般不能立即植骨)。如将上颅骨切除可用修复体 恢复其缺损及功能。 八、骨源性肿瘤 (二)骨巨细胞瘤 又称破骨细胞瘤一般将此瘤分为三级:一级骨 巨细胞瘤,间质细胞疏松,无核分裂,细胞呈 梭形并排列一致,巨细胞数量多,含核也多, 属于良性;二级巨细胞瘤,间质细胞量多而致 密,常见间变,核分裂较多,巨细胞数量减少 ,体积减少,形状不规则,细胞核数量亦减少 ,属于潜在恶性 三级巨细胞瘤,间质细胞极多 ,排列致密,排列呈不规则漩涡状,核大而明 显间变,核分裂多,巨细胞数量大为减少,含 核也少,常在10个以下,属于恶性。 八、骨源性肿瘤 (二)骨巨细胞瘤 巨细胞瘤由易出血的肉芽组织构成,无包膜。 由于易出血和坏死,因血红蛋白的变化,可使 肿瘤呈红棕色或绿色;血肿纤维化,可使肿瘤 呈灰白色;瘤组织坏死,可使肿瘤呈黄色或形 成假囊肿,囊内可能含有胶状或棕色液体。当 骨膜下的密质骨萎缩消失后,骨膜即产生新生 骨;在肿瘤进展中,骨消失和再生交替反复, 于是密质骨向外扩张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