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情绪 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就是知和情两方 面,知是认识,从感知、记忆、思维与想 象,主要是知的方面,但人对事物的认识 过程往往伴随着情绪体验,认识活动有愉 快的也有不愉快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绪情感可能比认识更 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生活的目的,直 接关系到生活的品质。我们说生活的目的 是追求幸福,幸福就是一种情感体验; 我们说一个人过得快乐还是不快乐,是说 的生活品质。 认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手段,是为幸 福生活服务的。只是在少数情况下认识本 身是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真理,但在这种 情况下,也是说认识活动本身是让人愉快 的。 所以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 子如何不丈夫。” 但对于情绪情感的研究是很困难的,心理 学对情绪情感的研究还很肤浅。以下我们 看看一些主要的研究。 第一节 情绪情感的性质 我们先将情绪情感当作一个概念,然后最 对它们加以区分。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 而产生的体验。 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涵义: 1.情绪情感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包括 : (1)外部刺激 a. 自然情境:如小桥流水、花香鸟语 枯藤老树 感时花溅泪 b.社会情境:如节日的庆典、他人或自己 的不幸遭遇 (2)内部刺激 a.生理性刺激:如腺体的分泌、身体的不 适 b.心理性的刺激:有时既无外部刺激,也 无生理刺激,也会产生情绪体验。 由记忆、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引起的 情绪反应。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回首往事 但仅仅用刺激解释情绪是不够的,同样的 刺激会引起绝然不同的情绪。 同样是面对夕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感伤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悲凉的;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 豪迈的。 这是由不同的评价系统造成的,而不同的 评价系统往往是由不同的需要或愿望决定 的。 2.情绪与需要和动机密切相关,刺激以需 要为中介而引起情绪。 凡是符合个体需要的事物,就引起积极的 肯定的情绪,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否则就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宝玉的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所引起的 就是否定的情绪。 3.情绪是一种身心一体的反应,往往伴随 着生理的变化。 一定的情绪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内脏器官 、内分泌腺和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如 血压高低的变化、呼吸速率的变化、肠 胃运动的变化、瞳孔大小的变化等植物 性神经系统的变化所引起的生理反应。 这些变化往往是人的意识难以控制的。 这就是所谓测谎器(lie detector)的心理学 依据。 测谎器图示。 根据生理反应的变化及问题解答和词语 联想的反应综合考查。 1992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和1993 年3月10日有关测谎器在中国的报道。准 确率达95% 测谎器可提供判案的线索,但不能提供 判决的根据。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两个概念 有细微的差别。 1.情绪更多地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 更多地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情绪发生较早,动物和婴儿都有情绪, 但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个体发展到一 定阶段才出现的。 3.情绪具有情境性,直接受情境的影响, 而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 4.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较少 地受意识控制;情感则比较深沉,往往以 内隐的形式存在和以微妙曲折的方式表达 出来,更多地受意识的控制。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在现实的心理生活中 ,情绪与情感并无明确的界限。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 出来。情感对情绪又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对一个人的积极情感可能会使人抑制暂 时的不愉快的情绪。 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无论从何种角度 分析,都可以按照两极对立的性质,配合 成对。如快乐与痛苦、爱与恨。 两极性具体表现在: 1.表现在情绪情感品质或维度上 在强度方面,有强弱之分;在紧张度方面 ,有紧张与轻松之分;在快感度方面,有 快与不快之分;在复杂度方面,有简单与 复杂之分。 2.表现在对待客体的态度上 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如果外界的事物 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的愿望与 观点,就会使人们对之产生肯定的态度, 引起满意、愉快、喜爱、羡慕等积极的内 心体验; 否则就使人们对之产生否定的态度,引起 不满、厌恶、轻蔑等消极的内心体验。 3.表现在对于活动的功能上。 有的情绪情感起增力作用,有的情绪情感 起减力作用。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几种原始情绪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二、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即情绪的存在方式,也就是不考 虑情绪内容的情况下,只根据情绪发生的 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等特征,来 分析情绪。这样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 情和应激三种状态。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又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 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又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 状态。 3.应激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或危险情境所引 起的情绪状态。 三、情感的种类 高级情感 1.道德感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责任感、荣誉感、 自豪感、自尊心、良心、羞耻心、友谊、 爱情等等。 2.理智感 3.美感 4.宗教情感 第三节 情绪表达 情绪表达(emotional expression),是 指个体将其情绪表露于外,并藉以达到与 他人沟通的目的。 情绪表达有很多不同方式;诸如语言文字 、图画符号、身体活动等,凡是能用来表 情达意者,均可由之达成情绪表达的目的 。 一、面部表情 情绪之表达以面部的肌肉活动为主。 形容面部表情的词。 人类的面部表情从几岁开始?根据发展心 理学家实地观察所见,婴儿出生不久即可 由其面部表达各种不同情绪。 出生后四个月的婴儿,即可经由面部的肌 肉活动表现快乐、厌恶、愤怒、痛苦、惊 奇等不同情绪,恐惧的情绪发展较晚,约 在六个月左右才会出现(Izard, 1982) 。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了婴儿表情的形成过程 。 以笑为例,婴儿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浅睡中的笑: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笑 ,其出现是在出生后的数周之内。婴儿笑 时都是闭着眼睛,是在浅睡中因身体舒适 而引起的情绪反应。因为此时的笑非由外 在刺激引起,故而称为内因性( endogenous smile)。 (2)功能性的笑:从第二周开始,婴儿 开始睁开眼睛笑,到第四周之后,婴儿会 因周围的新奇刺激出现而笑,每每面对人 的面孔(无分熟人或陌生人)而发笑。由 外在刺激所引起婴儿的笑,称为外因性笑 (exogenous smile)。 此时婴儿的笑会为母亲带来愉快的满足, 将对婴儿加倍的疼爱。 (3)社会性的笑:在四个月以前的婴儿 ,见到人会笑是不加选择的;见到熟面 孔会笑,见到生面孔也笑。到了四个月 以后,婴儿只对熟面孔笑,对生面孔不 但不笑,而且会出现面部疑惧的表情。 婴儿此时的笑已带有社会的意义了( Stern,1974)。 幼儿在何时能辨识别人的面部表情?对 此问题的答案是三岁左右。一般三岁的 幼儿,至少能按别人面部表情而了解当 事人所表达快乐、愤怒与悲哀三种情绪 (Stifter & Fox,1986)。 心理学家发现,面部不同部位的肌肉, 在表达不同情绪的时候所起的作用不同 。 心理学家将各种不同表情的照片,分割 成前额、眉眼、口部三截,让受试者分 别用来辨别快乐、悲哀、恐惧、愤怒、 惊愕、厌恶等六种不同的情绪,结果发 现:不同情绪的表达,分别由面孔的不 同部位来决定;悲哀情绪显现在眼睛, 快乐与厌恶表现在嘴部,惊愕的表情由 前额显示,而愤怒的情绪则表现在面孔 全部(Boucher Ekman,1975)。 面部表情能在多大程度上由意识控制?内 心不快乐,能否表现出快乐? 为了解答此类问题,曾有心理学家设计过 一项有趣的实验,试图验证能否刻意表达 笑容(Ekman,1980)。该实验进行时让被 试观赏两部内容截然不同的电影;一部是 引人发笑的娱乐片,另一部是令人厌恶的 纪录片。 在观赏之前,研究者要求被试合作,无论 看到的是可笑的或是可厌的镜头时,都尽 可能表现出笑容,而且尽量尝试做到真实 地笑,不是假装的笑。 当受试者观赏电影时,研究者经由特殊装 置,在被试不知不觉中,拍摄下他们面部 的表情。 实验结果发现,内外不一的情绪表达很难 做到,真心的笑与勉强的笑,在照片上很 容易识别。 二、肢体语言 所谓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 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文,藉 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 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狭义言之,肢 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控手表 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 捶胸代表痛苦。当事人以此等肢体活动表 达情绪,别人也可由之辨识出当事人用其 肢体所表达的心境。 人类学家早就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 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 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此种因 情感亲疏而表现的人际间距离的变化,在 心理学上称为人际距离(interpersonal distance)。 显然,人际距离的变化,是由双方当事人 沟通时,在肢体语言上的一种情感性的表 示;彼此熟悉者,就亲近一点,彼此陌生 时,就保持距离。如一方企图向对方接近 ,对方将不自觉地后退,仍然维持相当的 距离。 与人际距离相似的另一现象,是个人空间 (personal space)。个人为了保持其心 理上的安全感,会不自觉地与别人保持相 当距离,甚至企图在其周围划出一片属于 自己的空间,不希望别人侵入。 这实际是一种防卫,防卫外人侵入其个人 空间时带来不安的情绪。 由肢体动作表达情绪时,当事人经常并不 自知。 要被试,分别向别人说假话和说真话, 观察被试的身体表现。发现被试说假话 时会不自觉地与对方保持较远的距离, 而且显得身体向后靠,肢体的活动较少 ,但面部笑容反而增多(Mehrabian, 1971)。 就是说当人说真话的时候,身体会与对 方靠近;当人说假话的时候,身体会离 对方较远。 三、情绪表达来自遗传还是来自学习 达尔文在其名著人与动物的表情 (1872)一书中认为,人与动物的表情,均 系进化而来的遗传性行为,是动物在适应 环境中自然保留下来的。发怒时咬牙切齿 ,是因为露出牙齿可以吓唬敌人。害怕时 缩成一团是为了隐蔽自己,不让敌人发现 。 达尔文曾随英国皇家海军环游世界,在南 洋诸岛部落社会中,观察不同文化之下的 不同种族的人,其基本情绪(喜、怒、哀 、惧等)的面部表情,各种族间是一致的 。 达尔文认为,动物与人类进化而来的遗传 性表情,可视之为同一属种的生存能力, 此种能力帮助它们生存,适应环境。 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情绪表达是学 习的结果。 基本的情绪表达是遗传的,全人类共同的 。但表达的强烈程度的差异、表达方式上 的差异,可能是学习的结果。 如中国古代教育女孩子笑不露齿。 第四节 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theory of emotion),是指 心理学家对情绪所作的理论性的系统解释 。心理学中有关情绪理论的研究,已有一 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来的情绪理 论中,以下四种理论是一向最受重视的。 一、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士在1884年提出一种“反常识”的理论 。按一般常识的说法:人因为伤心所以哭 ;因为快乐所以笑;因为恐惧所以颤栗。 詹姆士对情绪的解释,持相反的看法:人 是因为笑所以才快乐;因为哭所以伤心; 因为颤栗所以恐惧。 詹姆士的情绪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 情绪并非由外在刺激所引起,情绪是由身 体上生理变化所引起。 在詹姆士提出情绪理论稍后,丹麦生理学 家兰格(Karl GLange,18341900) ,在1885年提出类似的情绪理论。因此, 后人将两人的理论合一,称为詹姆士 兰格情绪理论(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兰格认为情绪是心脏活动和血管变化的结 果。他说,假如让一个恐惧的人脉搏平稳 ,目光坚定,脸色安祥,动作敏捷而果断 ,语气强有力,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 呢? 詹姆士情绪理论对刺激情境、生理变 化、情绪经验三者间关系的解释,如图所 示。 詹姆士情绪理论,也引起了争议和更 多的研究。因此,有了不同的情绪理论。 二、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首先反对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的,是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alter BConnon, 18711945)与其弟子巴德(Philip Bard,18981977)。 由坎农先在1927年提出对詹姆士-兰格在 理论上的质疑,后经巴德在1938年加以实 验验证,建立了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按坎农和巴德的解释,詹姆士和兰格认为 情绪起于身体生理变化的论点,是错误的 。因为:(1)情绪状态时身体上会产生 生理变化,虽然是肯定的事实,但个体并 不能单靠对生理变化的觉知,就能辨别自 己发生什么样的情绪。因为,在很多情绪 激动或兴奋情况下,生理变化是一样的。 以心跳为例,恐惧时固然会心跳,愤怒时 也会心跳。个体又怎能单凭对心跳的觉知 ,确定自己恐惧还是愤怒呢? (2)个体觉知生理变化而生情绪的说法 ,不合乎生理学原理。因为,人平常对自 己内部的生理变化,并不全部觉知。恐惧 或愤怒时心跳、气促的变化虽然知道,但 情绪状态时引起的内脏收缩及各种内分泌 的变化(如肾上腺等),个体并不觉知。 动物经由手术将体内某些组织或器官功能 阻隔,结果并不影响他们的情绪反应。 (3)情绪经验的产生,并不在生理变化 之后,事实上两者是同时发生的。 坎农和巴德情调丘脑在情绪发生中的重要 作用,认为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神经冲动 的往返传导在情绪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图示。 三、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强调情绪并非起于 身体生理变化的觉知,而是起于对刺激情 境的觉知。但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 Singer,1962)认为,情绪实乃起于个 体对两方面信息的认知: 一方面是对刺激情境性质的认知;另一方 面是对自己身体生理变化的认知。 这种理论叫作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 (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 图示 实验:先向全体被试伪称,实验的目的是 想验证一种新研制的维他命对增强视力的 作用。实际上注射的是一种肾上腺素,注 射后将兴奋自主神经系统,从而引致心跳 、气促、脸热、两手颤动等现象。 注射药物时,对一些被试说,药物会引起 心跳、气促、脸热、手颤等反应,对另一 些被试则不作这些说明。 注射药物后,就让所有被试等着作视力检 查。等待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惹人发笑 的情境,有人在那里作滑稽表演;另一种 是惹人生气的情境,有人故意惹是生非, 让被试生气。 结果:被告知有药物反应的被试,在两种 情境中都表现得较为平静, 而没有被告知有药物反应的被试,在滑稽 的情境中就特别兴奋,在生气的情境中就 特别生气。 这是因为,知道药物效应者,就将自己的 心跳、气促等生理变化归因为药物,而不 是归因为情境。 不知道药物效应者,则将自己的生理变化 解释为自己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则是由情 境造成的。 四、情绪相对历程论 前述三种情绪理论,虽然在论点上各有主 张。但在讨论主题上,仍有两点相同之处 :其一,所讨论者都是指某种情绪的产生 。其二,在理论上所争议者,一直限于刺激 情境、身心变化以及个人认知三方面的关 系。 在此我们所要介绍的一种新的情绪理论, 则是超越以往各家理论上的争议,改而从 另外的观点解释某种情绪变化的历程。 所谓情绪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简称相对历程论( opponentprocess theory),是基于情 绪状态时生理上产生特殊变化的一种假 设:大脑中职司情绪的部位,可能存有 某种组织,该组织在情绪状态时,会发 生与此状态反向的相对作用。痛苦的情 绪产生时,相对的快乐情绪也随而产生 ,反之,亦然。 如将相对的两种情绪状态用A与B表示, 其历程将如图所示的关系。 在 1974,美国心理学家索罗门(Solomon Corbit, 1974)提出相对历程论时,原本是用来 解释人类的动机,后来引申来解释人类的情绪。 原因是情绪状态的产生与变化,多半是因动机所 引起。 以爱好高空跳伞活动者为例,如问:为什么他们 冒生命危险去做那种事?对此一问题,可能有两 个答案:其一是从动机的观点看,他们是为了寻 求活动当时的惊险刺激。 其二是从情绪的观点看,他们是为了体验活动之 后的快乐。情绪相对论可以用来对第二个答案做 解释。 以高空跳伞为例,从机门跳下至尚未张 伞的时间,是在情绪上最惊惧紧张的一 段。按情绪相对论的解释,在恐惧紧张 情绪达于顶峰开始下降之际,与恐惧紧 张相对的兴奋快乐情绪,即开始形成。 当降落伞张开,身体下降的速度减缓而 且个人又可操纵方向之后,兴奋快乐的 情绪状态,即取代了原来的恐惧紧张情 绪;以后继续维持,直至落地,完成作 业、快乐的情绪达于另一高峰。落地之 后,情绪又逐渐归于平静。 如果高空跳伞的训练继续进行,多次经验之后 ,情绪的相对现象,即将随之改变;未张伞之 前一段时间内的恐惧紧张情绪逐渐减少,张伞 后至落地一段时间内的兴奋快乐情绪,则愈来 愈多。至此程度,跳伞者就会兴趣大增。 以上所述高空跳伞过程的情绪状态改变,只是 在相对历程论的原理之下,所举的一个由负面 情绪(恐惧)转向正面情绪(快乐)的例子。 再以吸食毒品者为例,藉以做为由正面情绪转 向负面情绪相对历程的说明。最初尝试吸食毒 品的人,都是在自己好奇或别人怂恿的情况之 下开始的。吸食之后的药物效应,确能使人在 身心上产生兴奋快乐的奇妙感觉。 但在兴奋快乐高潮行将消失之际,由于药 物发生的副作用,相对的身心不适之感随 即产生;不久,即陷入痛苦抑郁的情绪低 潮。 吸食毒品所导致的负面情绪状态,唯有再 度吸食,才能暂时靠药物刺激再获得一些 兴奋快乐。但因相对的负面情绪也必然再 度产生,而使情绪再度陷入低潮,且情形 将更为严重。如此,几度重复之后,吸食 毒品者的情绪,势必陷入恶化的循环之中 ,终而不能自拔。 由以上所举两个例子来看,我们可以从情 绪相对论的心理原理,获得以下两点认识 :其一,此一理论可用来解释行为的原因 (人为什么爱上高空跳伞?人为什么吸食 药物?),也可用来解释情绪的产生与变 化。因此除了被视为情绪理论之外,相对 历程论也可视为动机的理论之一。 其二,俗语中“苦尽甘来”与“乐极生悲” 的说法,似可用来做为情绪相对历程论的 注脚。从痛苦中衍生出快乐,是由负面情 绪转向正面情绪的相对历程,此种历程对 生活的影响也是正面的。 反之,从快乐中衍生痛苦,是由正面情 绪转向负面情绪的相对历程,此种历程 对生活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第五节 生活压力与情绪 常听人说,现代人是生活在压力之中。虽 然大家都知道,生活压力概念所指者是心 理方面的无形压力,而且也都知道,处于 生活压力下的人在情绪上多半是不愉快的 ,但除此之外一般人并不太了解,因生活 压力而影响到个人情绪之后会有些什么后 果。本节所要讨论的,正是这方面的问题 。 一、生活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一)生活压力的性质 在说明生活压力这个概念之前,需先说明压力 一词在心理学上的意义。 在心理学上,压力(stress)一词有三种解释: (1)指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某种具有威胁性刺激 ;如地震、火灾、车祸等现场均属之。 (2)指某种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的一种反应 组型;只要类似刺激出现,就会引起同类型的 反应。此种反应组型,称为压力反应组型( stressresponse pattern)。 (3)指刺激与反应的交互关系;个体对 环境中具有威胁性刺激,经认知其性质后 所表现的反应。在心理学上所研究的压力 ,多数指第三种解释。因为,即使刺激具 有威胁性。如个体不能认知其威胁性存在 ,对他自然构不成压力。也许个体确知刺 激情境具有威胁性,但如他的能力和经验 足以克服困难时,对他也不会构成压力。 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 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 种被压迫的感受。 如此种感受经常因某些生活事件而持续 存在,即演变成为个人的生活压力(life stress)。 如此看来,所谓“压力”,事实上是指“压 力感”的意思;平常所说“考试压力”,事 实上是指“在面对考试困难的情境下考生 所体验到的压力感”。 (二)习生活压力的来源 在现实生活中,由生活事件所形成的生 活压力不止一桩。而且,因每个人遭遇不 同,有幸与不幸;有的人因上进不成而有 生活压力,有的人因健康不佳而有生活压 力,有的人因夫妻不和而有生活压力,也 有的人因子女不孝而有生活压力。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心理学家们研家生 活压力时,企图分析构成生活压力的来源 ,藉以了解一般人在不同生活层面上有那 些生活事件,会构成他的生活压力。 以下三方面是一般公认生活压力的来源: 1生活改变 生活变故是指个人日常生活秩序上发生的 重要改变。因为生活事件所形成的生活压 力,都会给人以紧张的甚至痛苦的负面情 绪经验。 故而生活改变一事所指者,也多半指生活 事件之带给人们负面情绪的事件而言。俗 语中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的说法,是指凡事变化莫测,惟大家所担 心者,不是福气到来,而是祸事发生。 曾有心理学家,从各方搜集一般人对生活中最 关心的事,列为一百个项目,然后再让400位不 同年龄不同职业者,判断其可能使人产生心理 压力的大小,评以分数,数字愈大的项目,表 示给人的压力感愈重。各项目评分标准,以虽 有压力但无伤害的结婚一事为中点,给50分。 以上以下的评分,由受试者自行评断。 最后选定43个事项,按其引起压力感的大小排 列,编成了表131所示的生活改变与压力感量 表(Holmes & Rahe,1967)。此一量表编成后 ,用来测量一般人,并作追踪观察,结果发现 :积分在300分以上与150分以下者相比,前者 多半在测量后一年之内即罹患疾病。 此一压力量表编成不久,另有心理学家以大学 生为对象,列出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事项100种 ,让大学生选答,从而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害怕些什么。补充讨论13-2中的表13-2内所列 ,即其研究结果(Braum Reynolds,1969) 。 2生活琐事 烦心的生活琐事,日积月累之后也会给人造成 生活压力。所谓生活琐事(daily hassle),指 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且无从逃避的琐事。 此等琐碎事件,虽在性质上每件事的严重性均 不足危害于人,但日积月累的结果,就会对人 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根据心理学家们调查分 析,在日常活动中成为生活压力的琐碎事件可 归类为以下六个方面(Lazarus, et. al,1985): (1)家用支出方面 家庭生活中的一切费 用支出,诸如衣、食、住、行、娱乐、缴 捐、纳税以及学费、医药费、保险费等等 。 (2)工作职业方面 家庭的经济收入靠工作 职业,工作与职业的性质、兴趣、待遇以 及发展机会等,对一般人来说,失意者多 ,满意者少。俗语所谓“干一行怨一行”者 ,正说明工作职业带给人的心理压力。 (3)身心健康方面 家庭成员中,难免有人 生病,而且家人相处也势难永远和谐不发 生冲突。因此,疾病的痛苦以及人际相处 的困难,自将增加人的心理压力。 (4)时间分配方面 生活在现代都市工业化社会 里的人,无法支配及把握自己的时间,已形成 一种极大的心理压力。对现代人而言,时间问 题发生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事务多时间少而 造成顾此失彼的焦虑;另方面是因交通拥挤而 造成等待与浪费时间的痛苦。 (5)生活环境方面 居住在现代都市中的人,近 年来遭受环境污染的问题已日趋严重。构成环 境污染的因素中,除空气、噪音等污染之外, 属于文化层面(如不良广告及书刊等)的污染 ,也随社会变迁而益形恶化。对终日处于污染 中而无法逃避的人来说,其心理压力自然沉重 。 (6)生活保障方面 人的生活是有目的有方向 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除了现实 生活之外,每个人都会为未来的安全保障打算 ;举凡学业进修、工作保障、职位晋升、经济 储蓄、退休安排等等,都是为安全保障考虑而 带来的心理压力。 3心理因素 上述两类生活压力来源,在性质上均属于人与 事或人与人关系的外在因素。除此之外,属于 个人内在心理上的困难,也是形成人生活压力 的重要原因。在生活压力的心理因素方面,挫 折与冲突是其中最重要的二项。 (1)挫折 所谓挫折(frustration),在心理学 上有两种涵义:其一,指对个体动机性行为造 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在此情境中, 对个体行为发生阻障作用者,可能是人,可能 是物,可能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其二,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 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 心理感受。 此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可改以挫折感表示之。 两种涵义合在一起看,前者是刺激,后者是反 应。心理学家们所要研究者,也就是在挫折情 境之下,分析个体因情境对其行为阻障作用而 产生的挫折感。 根据以上所述挫折之概念,我们可以想像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挫 折情境,因而产生挫折感。诸如子女的婚 事遭到父母反对,这是因人而生的挫折; 经商投资结果不赚反赔,这是因事而生的 挫折;台风过境财产损失严重,这是自然 灾害带来的挫折;因年龄、户籍或学历限 制不得参与某种活动(如选举),这是社 会制度带给人的挫折。因挫折情境的阻障 ,使人的生活目标无法达成,在诸多挫折 感的交织之下,自将形成心理压力。 (2)冲突 冲突(conflict)一词,乃心理冲突 (mental conflict)的简称。冲突是一种心理困 境,而此种困境的形成,乃是因个人同时怀有 两个动机而无法兼而获得满足所致。 心理冲突的情况有多种,以下的三种情形是最 常遇到的:(a)双趋冲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两个动机促使个体在行为上追求两 个目标,两个目标无法同时兼得(购房子就不 能买汽车)时,二者只能取其一而又不愿割舍 其二的心理状态,即属双趋冲突。(b)双避 冲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当个 体发现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具有威胁性,但必须 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其二,即形成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 。当个体遇到单一目标而同时怀有两个动 机时,一方面好而趋之,另方面又恶而避 之。 人的生活是多层面的,有家庭的层面,有 事业的层面,也有社会的层面。在不同层 面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个人选择判断。 在选择判断时,有的重在感情,有的重在 理性,更有的因患得患失而不得不考虑利 害关系。如此看来,日常生活中心理冲突 的困扰在所难免。 甚至我们也可以想像,能力愈高条件愈 好的人,在精神上愈可能感受到更多的 心理冲突困扰。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有 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他们比一般人 也有较多的动机和追求目标。动机与目 标既多,在选择上又怎能避免冲突的困 扰呢! 二、生活压力下的身心反应 基于以上讨论可知,处于现代社会的人, 生活压力是无可逃避的现实问题。既如此 ,自然会有人提出如下的两个问题:其一 ,长期处于生活压力下的人,在身心反应 上有些什么特征?其二,生活压力对人的 身体健康有些什么不良影响? 先讨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留待稍后 再做说明。 (一)生活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前面曾经提到,压力按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 短期的或偶发的,在此种情形之下,个体的生 理反应是应急性的。另一类压力是长期性的, 亦即我们所指的生活压力。先简单说明短期性 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1应急反应 无论是动物或人类,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威胁性 情境时,在情绪经验产生的同时,身体上会自 动发出一种类似“总动员”的反应现象。 此种本能性的生理反应,在功用上可使个体立 即进入应急状态以维护其生命的安全,所以称为 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 应急反应由个体行为表现于外时,可能有 两种形式:一是向对象攻击,二是逃离现 场;故而称此种反应为攻击或逃离反应( fightorflight reaction)。 个体在应急反应时生理上所产生的变化, 不因刺激情境不同而有差异,而是只要是 在性质上是危害个体生存安全的,反应都 是一样,火灾、地震、枪击等等不同的刺 激,都会引起同样的反应。生理上的应急 反应,系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这时生理 上的变化相当复杂,其中主要包括: 由肝脏迅速释出葡萄糖,以增强全身肌肉活动 所需之能量; 由下丘脑控制,迅速增加分泌相关激素,以转 化身体上储存的脂肪与蛋白质为糖分; 加强体内代谢功能,以备体力消耗之需要; 加快心跳、增高血压、加速呼吸,以收入更多 之氧气; 皮肤表面下微血管收缩,以避免受伤时流血过 多; 脾脏释出更多红血球,以便向身体各部运送更 多氧气; 骨髓增加更多白血球以作为抵抗感染之准备。 上述总动员式的应急反应,主要受自主神经系 统中下丘脑的控制。因此,在生理心理学上又 称下丘脑为压力中心(stress center)。 2一般适应症候群 以上所述的应急反应,只能说明个体在短时的 压力下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压力情境持续下去 ,个体在身体上将产生如何的反应呢? 加拿大著名生理心理学家赛黎(Hans Selye, 19071982)在50年代曾从事多项压力的实验 研究。赛黎的研究虽多以白鼠为实验对象,但 从多次研究结果所归纳出来的原理原则,一般 认为可适度推论用以解释人类的行为。 该等实验的设计是:将白鼠置于不同的压 力情境下,观察白鼠在压力的持久存在与 变化下,在身体上表现出来的反应。该等 实验所采用的威胁性刺激是冷气、热气与 有毒(不伤其生命)食物等,有时只用一 种刺激为压力因素,有时两种并用; 其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是,白鼠置于可调节 冷度的冰箱内,让它在极冷的压力下生活 数月之久,藉以观察压力的时间长短与身 体反应的关系。结果发现:白鼠所表现的 适应能力与压力持续的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 研究者根据白鼠的反应,将其整个适应历程, 分为三个阶段: (1)警觉反应阶段(alarm reaction stage)此一 阶段又按生理上的不同反应分为两个时期,一 为震撼期(shock phase):由刺激的突然出现 ,产生情绪震撼,随之体温与血压均下降,肌 肉松弛,显示缺乏适应能力。 如果在寒冷的情境中持续下去,即出现第二期 反应,是为反击期(countershock phase):肾上 腺分泌增加,继而全身生理功能增强,进入类 似前面所说的应急反应阶段。如图所示,实线 下降之后又继而上升,正代表警觉反应阶段内 两个时期的变化。 (2)抗拒阶段(resistance stage)此阶段个体生 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这表示个体已能适应其艰 苦的生活环境。但若压力持续下去,个体的适应 能力就会下降,终而出现第三阶段。 (3)衰竭阶段(exhaustion stage)至此阶段,个 体适应能力丧失,精疲力竭,陷入崩溃状态,继 而死亡。赛黎称此整个适应过程的生理反应为一 般适应症候群(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简 称 GAS)。 图中的黑色实线,表示一般适应症候群的整个反 应过程。研究者发现,如果在实验之始增加另一 新的压力(如冷冻之外再加毒食),个体抗拒阶 段的适应能力将大为降低,结果导致衰竭阶段提 前出现(见图中虚线)。 一般适应症候群所表现的长期压力下的适应现 象,经很多心理学家重复实验研究,结果发现 可视为解释动物适应长期压力的普遍性原则。 按赛黎本人当时的说法,此一原则同样可用来 解释人类在长期压力下的行为反应。但自认知 心理学兴起以来,一般认为一般适应症候群的 原则,只能解释人类应付生活压力的部分事实 ,不能用来普遍推论。原因是当事人对其构成 生活压力的刺激情境,可能因不同的认知考量 ,而有不同的适应方式。关于此点,我们将在 生活压力与健康部分再作说明。 (二)生活压力下的心理反应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对个体处于压力下 的生理反应,可以获得两点启示:一, 个体对环境的压力,具有相当大的抗拒 力与适应力。 如果在抗拒阶段不增加其他压力,或在 衰竭阶段出现之前将压力减低或停止, 个体的命运就可能转危为安,甚至经过 一次压力的“挑战”或“考验”,很可 能增强了对以后同类压力的适应能力。 二,在个体适应压力的过程中,如在开始 或中途增加另一压力,将使其适应能力大 减,提前陷入衰竭阶段。此一现象对人类 生活适应来说,深具意义。因为人所承受 的生活压力绝非单只一种,所谓“屋漏偏 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像此种“ 祸不单行”的事,每个人都很难避免。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生活压力下的心理反 应”。对现代人而言,其生活压力的来源 ,主要是属于心理性的。 在这些心理性的生活压力之下,将会引起 些什应样的心理反应呢?其所引起的心理 反应对生活将产生什么影响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只能概略地回答, 生活压力下引起的心理反应,均属负面( 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诸如恐惧、焦虑、 抑郁、冷漠等。 对第二个问题,压力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对 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可能产生正负两面 不同的影响。其所以不同,要视活动的性 质与压力大小而定。 以学校考试为例,考试是压力,但在试题 不太难而考后成败威胁不太大的压力之下 ,考试仍不失为激励学生进取的手段。 因为在适度压力下竞争,容易使人有成就 感。只有在试题过难而又成败威胁太大时 ,考试成绩才会因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不 良影响。 多年前,有两位心理学家,叶克斯( R MYerkes)与杜德逊(JDDodson) ,经实验研究归纳出一项法则, 用以解释心理压力、工作难度以及作业 成绩三者间的关系: 因动机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对作业成绩 具有促动功能,但其促动功能之大小, 会因工作难易与压力高低而异。 在简单的工作情境下,较高的心理压力 将导致最佳的成绩;在复杂困难的工作 情境下,较低的心理压力将导致最佳的 成绩。在中等难度的工作情境下,中等 程度的心理压力将导致最佳的成绩; 在心理学上,称此一法则为叶克斯-杜德 逊定律(YerkesDodson law)。 图中的A,B,C三条曲线,即分别表示心 理压力、工作难度、作业成绩三者间的关 系。 另有研究显示,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太重,过份注意自己,对自 己所作所为过于敏感或过于在乎别人对自 己的评价或反应,会增加心理压力而影响 作业成绩(Baumeister,1984)。 据此,曾有心理学提出如下假设:在主客 两队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地主队输球的机 率将大于 50。 按一般的想法,地主队占天时地利人和之 便,赢球的机会应该大于客队。但从心理 因素影响工作效能的观点看,事实上未必 如此,曾有心理学家以此种观点为假设, 采用个案历史法,搜集了19241982年共 59届的美国棒球队参加全国大赛的记录, 并分析各队输赢次数与其当时身为地主队 或客队的关系。 以同样方法,搜集19671982年共16届 美国篮球协会举办全国大赛的各队记录 ,也同样分析各队输赢次数与其当时身 为地主队或客队的关系。 该项研究结果发现:在初赛阶段,地主 队赢球的机会较大;到复赛阶段,地主 队则变得输多赢少;到了决赛阶段,地 主队的处境变得更为不利。 此种现象,棒球队的表现是如此,篮球 队的表现也是如此(Baumeister Steinhilber, 1984)(见图)。 如图所示,在多次棒球大赛中,初赛阶段 地主队赢球的比率为602,到了决赛 阶段,地主队赢球的比率降落到了385 ,同样的情形,也在篮球大赛中发生; 初赛阶段地主队赢球的比率是70.1,到 了决赛阶段,地主队的赢球比率落到38.5 。此外,研究者分析了棒球比赛时球员 失误次数,也分析了篮球比赛时罚球的命 中率,结果发现:就各队自己的成绩比较 ,每次变为地主队时,棒球员的失误就会 增加,篮球员的罚中率就会降低。 以上结果显示:在势均力敌的决赛的情境 之下,地主队的获胜可能性低于50% 。原 因是,本来的地缘人缘关系,变成了心理 压力;观众的过度期望加重了球员们的心 理负担,以至影响了水平的正常发挥。 三、生活压力与健康 基于以上讨论,可知生活压力对人的身心 两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既如此,自然会 使人联想到生活压力与健康的问题。 对生活压力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包括生活 压力与身体疾病的关系,和压力与心理疾 病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压力与身体健康的 关系。 生活压力是否有害于身体健康?对这一问 题,没有肯定的答案。原因有二: 其一,生活压力有轻重之分,适度的生活 压力,非但无害身体,反而有益健康; 只有严重而又长期的生活压力,才会有 害于身体健康。其二,生活压力的存在 与轻重,并无客观标准,而只是当事人 主观感受。以考试压力为例,对某些学 生来说,考不到甲等就会感到压力很大 。 但对另些学生来说,考到乙等或丙等, 在他看来都无所谓。有的学生考前废寝 忘食,有的学生考前逍遥依旧,一切等 到明天进了试场再说。 有关压力与健康的研究: (一)A型性格与心脏病 所谓A型性格(type A personality), 是指个性急躁、求成心切、善进取、好争 胜的一种性格。 美国心脏医学会,在1981年将A型性格列 为罹患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根据美国 政府健康福利部1984年的报告(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84), 心脏病不仅高居美国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而且美国人每年死于心脏病的人数,几 乎等于全部死亡者的一半。 心脏病罹患率之所以如此之高,一般认为 与生活压力有关。根据美国政府的报告, 罹患心脏病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家庭遗传 2体质因素:血压高或胆固醇过高者。 3A型性格 4生活习惯:有吸烟嗜酒习惯或喜食油 脂及高胆固醇含量食物者。 A型性格与心脏病的关系,起始于美国著 名心脏病学家弗雷德曼等人(Friedman and Rosenman,1974)的研究发现,心脏 病与性格有关。弗雷德曼将性格分为两大 类型:一为A型性格,另一为B型性格( type B personality)。 属 B型性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