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心脏病运动治疗ppt课件_第1页
血液循环心脏病运动治疗ppt课件_第2页
血液循环心脏病运动治疗ppt课件_第3页
血液循环心脏病运动治疗ppt课件_第4页
血液循环心脏病运动治疗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 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1 心血管疾病的运动疗法 一.运动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及机制 n运动对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机制可归纳 为三方面,即中心效应,周围效应,及其 他效应。 n1.中心效应 n 维持或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n延缓冠脉粥样硬化 n增加冠脉侧枝循环,增加冠脉直径 n改善心肌的血液灌注和分布。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其 它周围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 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 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 冠状动脉形态的论断方法,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 n 减少心肌工作的氧耗量: n运动降低安静和运动时的心率、收缩压和平均 动脉压,从而节省心脏的做功; n运动训练还可减少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水平 ,从而使心脏的氧耗量下降。 n(儿茶酚胺是一种含有儿茶酚和胺基的神经类 物质。含量超标会引发高血压和心肌梗塞,含 量过低则通常导致低血压。儿茶酚胺含量水平 的不同与心脏猝死、冠状心脏病和心脏不充血 等也有潜在联系)。 n 增进心肌的功能: n运动可致生理性心肌肥大,从而增加休息和运 动时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增加心肌的收缩 力,其原因是由于后负荷(动脉血压)减少和 生理性心肌肥大所致。 n 增加心肌电稳定性: n运动训练可减轻运动时心肌的局部缺血 n减少安静和运动时血浆儿茶酚胺的水平,从而 增加室颤阈值。 n 血管贮备力增强: n运动训练可致肌肉内毛细血管数增加; n运动训练后血管舒张功能增强 n血管内皮可产生内皮舒张因子(EDRF),参与心血 管功能的调节 n运动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 造成心脏负荷降低,心功能改善。 n(3)肌肉泵功能 n运动时肌肉对血管的挤压起到“肌肉泵”,回心 血量增加,每搏量增加 减少心肌氧耗量 3. 其他效应 n改善脂代谢 n改善糖的代谢,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n减少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纤溶酶活性(预 防血栓形成) n减轻肥胖,从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增 强 n另外,运动可消除情绪紧张和抑郁,增加 病人生活的信心和兴趣。 n冠心病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都具 有很高的相关性。通过运动可预防和治疗 其他疾病。 n总之,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 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实验 1. 改良Bruce递增负荷运动试验(跑台) 12导心电监测ST段的变化作为判定心肌缺 血程度的依据。 测定实验前及实验中每一级负荷最后1分钟 血压、RPE、血乳酸;每30秒记录一次HR 。 由整合代谢分析中提取每30秒时的VO2、每 分钟静息通气量VE、呼吸商RQ; 测定运动前、运动负荷完成即刻心脏泵功 能指标。 n2.运动试验时监测的指标 n心率(HR) n血压(BP) n血乳酸(BL) nRPE n气体代谢指标 n通气量(VE) n摄氧量(VO2) n二氧化碳呼出量(V CO2 ) n呼吸商(RQ) n心脏泵功能指标(SV、CO、CI、EF、每搏功 ) RPE (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 n自觉疲劳分级(RPE)是Borg根据运动者自 我感觉疲劳程度衡量相对运动强度的指标 ,是持续强度运动中体力水平可靠的指标 ,可用来评定运动强度;在修订运动处方 时,可用来调节运动强度。RPE分级运动反 应与心肺、代谢的指标有高度相关,如; 吸氧量、心率、通气量、血乳酸等。 RPE 主观体力感觉、 自觉劳累分级 瑞典生理学 家冈奈尔鲍格 (Borg,1973) RPE与工作 负荷高度相 关 n工作强度和自我 感觉的关系 具体评价方法 在运动场 ,放一块RPE木板,锻炼 者在运 动过 程中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 疲劳程度。锻炼 者在运动过 程中,指出自我 感觉是第几号,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 相应应心率() 6 安静 7 非常轻松 8 9 很轻松 10 11 轻松 12 轻松 13 稍费力 14 15 费力 16 17 很费力 18 19 非常费力 20 RPE的意义 n1.RPE与疾病症状或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有 关 n2.主观感觉很累,即使生理指标正常,也 要高度重视 n3.适合对RPE能够理解的正常人 n4.可以评价人的用力水平 n5.可以控制健康锻炼运动强度 n6.健身锻炼一般选择12-16级范围内 RPE12、13级级相当于60%VO2max左右 RPE16相当于90%VO2max左右 大部分参加锻炼锻炼 者的运动动强度应应在12-16之间间。 在开始训练阶训练阶 段,锻炼锻炼 者可掌握运动动中心率和RPE 之间间的关系,在以后的运动动中可用RPE来调节调节 运动动 强度。 15级计级计 分表的计计分乘以10约约等于该该用力水平的 心率。如;13级级的心率约约等于130次/分。 n据上述指标,当出现心肌缺血加重到一定 标准时(参考:美国运动医学会提供的运 动实验停止标准),应该立即停止试验。 n寻找运动终止时的心率(症状限制性心率 ),作为运动过程的极限心率,运动终止 时的RPE、血压、血乳酸等指标作为运动锻 炼的最大强度指标。 n(注:受试者为恢复期冠心病患者) 终止试验的标准 1.吸氧量 在最大强度运动试验时已达到最大吸氧量。 2.心率 15岁以上受试者,进行最大强度运动试验时 ,心率达到100最大心率,即220-年龄。最多不超 过210-年龄2。进行次大强度运动试验时,心率达 到85最大心率,或195-年龄。 虽未达到上述吸氧 量或心率,如出现以下症状,也必须立即终止试验 。 3.症状 出现气急、呼吸困难、紫绀、头晕、耳鸣、 恶心、胸闷、绞痛、极度疲劳、严重跛行、身体摇 晃、步态不稳、意识不清、面部有痛苦表情、面色 苍白、出冷汗等。 4.运动中心率 运动负荷不变或增加时,心率下降超 过10次分。 5、血压 运动强度增加 收缩压下降,超过10mmHg, 收缩压上升,超过220-250mmHg ; 舒张压上升,超过110120mmHg; 或舒张压上升超过安静时。 6心电图改变常见的有: (1)S-T段改变 S-T下降或上升超过0.2ms。判断时应注 意基线的校正。 (2)心律失常 (3)传导阻滞 7仪器设备失灵 三. 运动处方设计 (一)强度设计 取最大心率储备储备 的60-85%为运动适宜 心率。 心率储备储备 =最大心率-安静心率 在健康人,最大心率=220-年龄 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大心率=峰值心率 HRpk :峰值心率(极限或症状限制性运动 ) n为确保安全并获得满意效果 ,康复过程中 应分段设计渐进性强度,可以心率储备的 65%、75%、85%作为靶心率的监测值。 n对个别患者,运用血压、血乳酸作为监测 强度的辅助指标。 n力量练习部分运用RM值来控制 RM值 1RM:肌肉尽最大努力收缩,某动作只能完成1次就 达到力竭。 n RM:肌肉尽最大努力收缩,某动作完成n次达到 力竭。 n值越大,力量练习的强度越小。 练习者不同或练习的目的不同采用的强度范围 不同 冠心病患者采用:15-20RM强度,60-80%n的模式 (二)运动形式 n有氧运动+低强度力量练习 n具体形式应该多样化 (三)运动频率和时间 n每周35次。 n每次60分钟,其中包括前后分别10分钟的 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 (四)注意事项及微调 n密切关注病人状况; n嘱其做好运动或劳动日记; n及时汇报自我感觉的不适状态 n据实际状况随时调整运动处方 n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形式对冠心病患者心肺机能和运动能力 的影响. n方法:将44名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有氧练习组(A组 )和有氧加力量练习组(AR组);按处方进行12周的康复锻炼. 实验前、后改良Bruce递增负荷,采集HR、血压、VO2、 VE、SV、CO、EF,进行RPE及15 RM力量测试. n结果:康复后AR组安静时SV增加显著优于A组;Bruce递增负 荷运动持续时间延长,同等运动强度下RPE降低,AR组由于 肌肉力量的显著增长(P0.01),其提高幅度更为明显. n结论:有氧加力量练习比单纯有氧练习能更明显地提高冠心 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