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审美化》word版.doc_第1页
《语文教学审美化》word版.doc_第2页
《语文教学审美化》word版.doc_第3页
《语文教学审美化》word版.doc_第4页
《语文教学审美化》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审美化 语文教学审美化摘要语文是一门富有美的特质的学科课程。语文教学审美化,就是通过教师的审美化活动来展现语文的“美”,引领学生体验语文的“美”,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化 体验 当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即“新课标”)开始实施以后,人们留意到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要“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否队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1由此纷纷认识到语文教学在追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对教学过程的审美化要求。有人曾这样定义语文教学的审美化, “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变教育(转载请注明来自范文家网,网址:http:/www.KID)成为美的境界,从而达到理想的目的”。2这就促使教师们在追求教学实践最优化的同时,把视角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向对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切关照,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性经历。要求教师能够用审美的眼光来关注语文教学,用审美的思想设计教学过程,力图把美育和教学在过程中实现统一。语文是一门富有美的特质的学科课程。当我们翻开语文课本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美的篇章,它们或清新含蓄,或悠扬绵远,或灵性飞扬,或意蕴深厚这些文章中不仅有语言之美、结构之美更有艺术之美、情感之美。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活跃在美的世界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出语文的美。对教师而言,如果能够自觉的遵循教学审美化原则,善于运用审美意识来表现教学内容,努力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工巧匠,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使语文课既有知识的传播又有审美化的情趣体验。让课堂充满着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苏霍姆林斯基语)。使得学生在愉悦的心境和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个人的审美过程美感体验,兴致盎然的完成教学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课堂才是具有审美化的育人潜质的语文课堂。从内容上看,优秀的文章中向来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语言美、形式美、艺术美、景物美等。特别是选入语文教材的篇目,其在内容上、表达上所反映的生活面貌也因作者的情感体验存在着千差万别,有着无限丰富的审美意趣。比如同样是写“莲花”,就有周敦颐咏叹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神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南朝乐府民歌中歌唱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的绵远情爱;李渔摹写的“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的实用之选;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丽景;朱自清描绘的似“亭亭的舞女的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优雅妩媚还有更多诗词中表达出如同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等等;大量美文所蕴蓄的丰富的审美信息,为语文语文教师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奠定了客观基础。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3 语文教材所选的作品,都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形象反映,是满含着作者情感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在获得对教材的深刻理会和独到见解的基础上,从教材所蕴涵的丰富的感情出发,由潜在的精妙之处着眼,以学生的美感体验为根基,有的放矢的去寻求教学的审美化情趣,充分挖掘其蕴藉的美的意旨,才有可能创造性的进行审美化的教学设计,使自己的教学充满着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在艺术般的境界中成功学习。从过程上看,语文教学是充满了动态的美的。它要求教师要按照教学发展的逻辑结构和学生习得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各个环节,安排教学媒体的使用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教学过程审美化,产生教学美育心理效应。审美化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教师从形体、服饰上审视个人的美感存在,更要从书写、语言上始终注意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奋点,集中精力,使学生在紧张、活泼而有序的学习活动中享受求知的快乐,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求知”,变“苦学、厌学”为“乐学、好学”,变简单的知识学习为有丰富美感体验的审美再造和学识的个人内化。 比如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要讲究语言美。这语言美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气、习惯方面的美。语言是交流思想、表现心灵的一种工具,人的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等都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美式人的心灵美的外在表现形式。4 好的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一切”。的确,审美化的教学语言,应以情激情,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以美的旋律拨响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使他们“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像磁铁一样吸引他们,深入作品的美好意境中去探寻美,感知美,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把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用审美化的形式和方法表达出来,使学生产生一种似隐似现、若明若暗的美感体验。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情、言之生趣的语言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教师情感的由来,进而符合逻辑的美化地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本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像导游一样,既引导学生领略课文结构精巧缜密之美,又有意识地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词语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斟酌的艺术匠心,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到作品种描绘的美好境界中去领会教材所蕴涵的思想美、形象美、情感美。在教学中更要以情动情、以情唤情、以情激情,在作者那审美化的语言中,在充满美感的意境中咀嚼那无限的美,体会作者幽远的旨趣;用情去感召学生的心灵,用心去引导学生的思想,去用心灵感悟,用思想发现文章中深邃的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美感享受。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在字里行间都饱蘸着作者的情感,凝聚着他们无限的心血和生命。教师要有创造性的用情绪化的美感体验,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与作者一起享受心灵的美感共鸣。语文教材选录的文章多是负载着情感因素的,这些表现出的情感,亦可以成为学生的一种审美体验。如一些文学作品中多描写的人生经历,描绘的悲欢离合的情景,虽然写的是个人的一己感受,但却常常以人类共通情感为归宿。譬如马致远的天尽沙 秋思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怆情感绝非独属于马致远个人,而更属于作为读者的学生,也许他们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对文章的美感体验已经引发了他们心灵的共振、情愫的共鸣。作为一个敏于感知而富于审美创造能力的语文教师来说,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具有教育意义的美感体验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的历程,这样才能实现语文学科的审美化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语文学科的审美育人价值。注释 1中学新课标资源库 语文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版第38页2袁鼎生 教育审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页到第2页3刘勰梁 韩泉欣校注 文心雕龙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1年3月版第270页4杨恩寰 美学教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