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复习题.doc_第1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_第2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_第3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_第4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名词解释1属辞比事属辞比事,是孔子作春秋时创立的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2东观汉记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到献帝时修成。历时160余年。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3.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范晔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4.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5.国史之狱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6.监修总裁。修史的主管官,在清代史馆中,监修总裁一职并非所有史馆都有,只在实录馆、明史馆等重要史馆中设立。实录馆设立监修总裁,始于康熙六年。监修总裁负责史馆的全面管理工作,向史馆传达皇帝的谕旨,向皇帝汇报史馆的工作情况,提出与修史有关的建议,审定史馆各项规章制度、写作计划以及史书稿本、定本等。监修总裁例由内阁大学士监充。因为监修系朝廷重臣,外间事务繁多,有时兼领多个史馆,故而对史馆的管理不可能非常细致,其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官修史书在政治问题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上与统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协调史馆与各衙署之间的关系。监修总裁擢官他任或免职致仕,其职由后继者补任。7.史通中国古代史学上一部划时代史学批评著作其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刘知几。全书20卷共52篇其中内篇10卷39篇外篇10卷13篇内篇中的体统、纰缪、弛张亡于北宋今存49篇。全书以内篇为主阐述了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求、撰史原则。史通之六家为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为编年、纪传。史通之史才三长史才、史学、史识。这是刘知几史家素养论的核心和最高标准8.“五志三科”“五志三科”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所阐述的关于史书的选材原则的观点。五志是: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即要求史书要阐发封建道德礼仪,显扬封建秩序,总结古今治乱兴衰之经验教训,表彰统治者的功德业绩,树立典型楷模;三科为: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即“礼仪用舍,节文升降则书之;君臣邪僻,国家丧乱则书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书事)这一方面表现了刘知几的远见卓识,对史书的内容提出了更广泛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反映了刘知几难以超脱封建等级名分的束缚。“五志三科”的意义在于突出史书写作中道义和伦理成分的含量,从而强调史书彰善惩恶的作用。9.“史家三长论”“史家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三、简答题(每题9分,共18分)1简述左传的史学贡献。左传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史料。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左传叙事与论史相结合。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左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性提高了。左传对人与神、王道与霸道、法治与礼治、变革与守旧等的认识,都比春秋进步得多。(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二)生动具体。(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四)思想性提高了。左传对人与神、王道与霸道、法治与礼治、变革与守旧等的认识,都比春秋进步得多。2简述通典的体例和史学思想。体例:通典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以“政书”为体例的通史,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止,全书共200卷,共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9类,每类又分列若干子目,共1500余条。每一典章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而每个项目又都各自立有标题。史学思想:1、创立典制体。分门别类,创立了典制体通史,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发展了史书自注方法。2、主会通。(1)全面掌握资料,资料丰富。(2)将历代正史中的书志融会贯通,探本穷源,从古到今原原本本地叙述历史典制的起源、发展,充分揭示各项制度的利弊得失。3、立分门。分九门,按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编排。4、重论议。一方面,记历代“群士论议得失”,另一方面,以序、论、说、评、按等形式发表己见,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见解和主张。5、倡经世。特点有:一是勇敢的批判精神。批评儒家经典“罕存法制”、“阙匡救之方”等;二是重实际讲实效。“以为君子致用在乎经邦,经邦在乎立事,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随时。必参古今之宜,穷始终之要,始可以度其古,终可以行于今。”三是把握社会症结,反映时代要求。6、进化的历史观。一是反对“非今是古”;二是主张“变通”和“适时”,顺应历史发展趋势。3.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根据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可以将史学史研究的内容规定为:历史编纂学、历史观、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史学评论、史官制度4.陈寿史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三国时期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纂上的适当处置。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评论人物基本准确,善于通过委婉隐讳的表述方法以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叙事简洁。 5.杜佑通典内容上和体裁上的特点。以制度分门立目,他每件事情都按所归属的门类做到以类归从,是第三种重要史学体裁。讲求汇通。重视论议,包括两方面内容:前人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评论和自己对所做事实的评论6.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表现及原因。表现:史风气旺盛,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原因:(1)这一时期由于封建皇朝的迭起、对峙和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活动,以及门阀地主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活跃和中外交通的发展等历史特点的影响,由于思想领域中经学发展的相对削弱,史记、汉书在传播中不断扩大了史学的影响,史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多途发展的气象。统治阶级对重要史学的认识得到了深化,重视图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私家修史的兴旺。此外这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如纸的普遍使用及印刷术的发明都推动了史学的发展7.唐代史馆制度与设馆修史的优点和局限。优点:史馆制度对唐代史学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可以集中人力、财力和丰富的史料,为修史提供优越的条件开馆修史,能集众家之长;有助于纠正前朝史籍中的隐讳不实之词等。局限:朝廷对史学的控制,不论对当朝史或前代史,都要由官方裁定。褒贬史事,臧否人物的标准,皇帝诏命的监修,总裁,刊修官执行的就是朝廷的意旨,史臣如何思考,如何撰写,都绝对不能逾越。故封建时代官修史书是同史家的独立见解直接相对立的,史学家的进步史识和自由思想必然受到严重的桎梏。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和史官的阶级局限,也必然造成历史记载存在大量的夸饰、隐讳和失实。历代官修正史的体裁形式,其总体格局也是代代相因,缺乏创造。同时,监修多无能之辈,不能贯彻修史宗旨,监修不当,铨配无法,会造成修史责任不专,严重影响史馆修史的效率和质量。 8.简论后汉书的编纂特点和史学价值。编纂特点:(1)设立突出时代特点的“类传”;(2)重“论赞;(3)文字组织做到“疏而不漏范晔的后汉书,史料价值高,文笔生动,是我国一部史学名著,无论从体裁的编撰技巧,还是从所写内容的思想性来说,在史学史上都有其相当高的地位和价值。后汉书有肯定王权秩序、颂扬忠贞名节等儒家正统思想,亦有褒扬避世隐逸、狂狷放达的道家玄学思想,还有对佛教思想的批判等;首创列女传以褒美女子中“才行尤高秀者”,打破了以往史书中拘于正统思想而除皇族女性外不为女性立传的禁例,肯定了妇女的历史地位,是史学思想上的一大创举;东汉尚气节,范晔的后汉书首创党锢、独行、逸民等类传,来记述社会上敢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崇尚节义的人士,这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积极意义。范晔生活的时代去东汉已经较远,因此在编写后汉书时,与当时统治者并无直接利害关系,当然在编撰时也就有条件据事直书,无需回护隐讳,对于人物评价,亦大体能够做到“立论持平,褒贬允当”。9.简述五代史志的编纂与价值。编纂:唐初“五代史”均无志,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再诏修五代史志,令狐德棻、长孙无忌先后任监修,历时十五年,至高宗显庆元年(656)成。初单行,俗称五代史志,后因体例以隋为主,内容亦详于隋而略于梁、陈、齐、周,故编入隋书。价值: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它比过去所有各史书志的内容都为丰富。第一、总结“正史”的书志撰述成果;第二、发展了对天道、人事的认识。 四、问答题1试比较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在纂修动机、编纂体例、史学思想等方面的异同。一、纂修动机相同点:二者都是承继父志。不同点:司马迁史记:司马迁继承春秋精神;肩负史家职责;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汉书:为了踵继史记,班彪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歌颂汉朝功德。二、编纂体例相同点:二者都是纪传体史书。不同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而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的是西汉始末。 班固取材于史记而并非完全照搬,承袭史记而有所补充、调整、变化和发展,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第一,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第二,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目和内容作了调整。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第三,汉书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足。三、史学思想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厚。司马迁的思想是“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在接受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其思想中有批判精神,再加上自身的遭遇,就更增添了司马迁的反抗性。而班固则恪守儒家正统观念,缺乏司马迁那种深刻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往往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封建正统观念比较浓厚,所以汉书虽多半取材于史记,笔端精神则迥异。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同样论述仁义道德的产生,史记、汉书都征引管子,司马迁则强调经济所起的决定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吻合。而班固所谓“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则是迂腐的道德说教2.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史学贡献:(1)定奠了通史的规模。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组成。尽管五体各有渊源,但司马迁能够综合五体,对其加以改造,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形成完整的综合体系,创始了纪传体。(3)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包括政治人物、哲学家、大商人、大手工业者、游侠刺客、农民起义领袖等等。(4)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如记载了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朝鲜、越南等外国史。(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史记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司马迁能抓住文学的特点,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将歌谣、谚语、俗语等穿插在叙述和论赞中,忠实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6)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7)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治史特点: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2.实地考察。3.亲身访问。4.慎重取舍:司马迁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辨主要奉行两个原则:(1)“考信于六艺”;(2)“择其言尤雅者”。 3.评述杜佑的史学思想和历史观。通典作为有所为而作的典章制度通史,不仅在史料取舍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且作者还通过说、议、评、论,集中地表现了自己的政治历史观点。1、认为农业生产是社会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基础(1)整个内容的编次,注意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决定性作用,提出“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2)食货之中以“田制”为先,看到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他认为发展农业生产,解决衣食问题,是实行“教化”的先决条件和发展政治和文化的基础(3)认为“农者,有国之本也”。如果百姓不得温饱,弃地流亡,国家就会失去赋役来源,所以要利用自然经济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2、表现出历史进化论观点(1)反对颂古非今,主张历史不断发展变化。他通过对典章制度发展演变过程的论述,指出人类社会从“不施衣冠”、“穴居野处”、“未有制度”,到出现区别等级贵贱的衣冠服式和房屋宫殿,国家机构和典章制度的发展演变,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主张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各项制度须适当改革,指出“古今既异,形势亦殊”,应当“随时立制,遇事变通”(3)把历史发展的原因归之于“势”和“人事”。形势未然,尚可以人谋挽救;形势已然,则人谋也无济于事3、主张重人轻天,反对虚妄的神学史观(1)他用客观形势和主观人谋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安史之乱,把国家治乱归之于人谋的臧否,与天时毫不相干(2)主张国祚长短取决于“法度得失”,“政理否臧”,与天命无关(3)谈到战争胜负,认为孟子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得兵术之要,胜负在人不在天杜佑的历史观是发展论,他所谓“欲行古道,势莫能遵”的结论认识,相当于指出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进化的客观发展的过程,有其必然的趋势。用杜佑的话说,就是事物发展有“事物之理”,是“形势驱之”、“不得不然”。这是一种在今天看来与近代的唯物的线型发展论的历史观相类似的、在当时应该说是相当进步的思想认识。反映了当时知识背景和认识能力条件下人们思想认识的水平。【(1)认识到物质经济生活是一切政治措施的基础,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2)主张重人轻天,反对虚妄的神学史观。(3)从进化论的历史观出发,杜佑认为,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已经不符合客观形势要求的旧制度和旧办法,代之以适合其要求的新制度新办法。(4)从历史进化论的论点,从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安定人民生活的角度来肯定郡县制。(5)认为研究古代可以服务于当代,征诸前人,可以造福于后人。】4.评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2)表彰“直书”, 贬斥“曲笔”。(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5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理论上的贡献及其政治伦理思想。刘知几的史学贡献:(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2)表彰“直书”, 贬斥“曲笔”。(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政治伦理思想:刘知几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是刘知几史学思想的灵魂。刘知几的政治伦理思想吸收了儒家伦理思想的优秀成果,这是刘知几理解的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一、孔子观 刘知几不是孔子及儒学的异端和叛逆,而他的基本立场是一个典型的孔子学说和儒家思想的继承者。 首先,孔子在刘知几的心目中是一个高大的形象,是他自己立身行事的光辉榜样。他认为尊重孔子和对圣人之教献疑并不矛盾,而且是真正的尊重。其次,刘知几对孔子的学术和思想,尤其是对孔子的史学事业,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复次,刘知几还从史意、史法上大力肯定孔子及其儒家经典的成就。至于在具体的史法上,刘知几对孔子及儒家经典更是多方赞扬,特别表彰儒家经典在叙事方面的成就。总之,从写史宗旨到史书价值,从内容到形式,对儒家经典都做了充分肯定。 二、对儒家政治伦理观的认识 知几信奉的儒家政治伦理学说,其核心是儒家纲常名教的思想和规范。知几撰史通,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yan)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论史之际也要涉及王道、人伦的大问题。故史通不仅仅是部史评的书,也是一部阐述知几关于王道、人伦认识的书。 刘知几是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信奉者和贯彻者,他的贡献在于他紧紧结合史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认真付诸实行。唯其如此,他在儒家政治伦理学说和史学编撰、史学评论两者之间建构了一座桥梁。史学和政治、史学和儒学的关系,由此达到了理论的升华。五、史料分析题(共15分)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1,纪传体 优点:(1)便于记载多方面的历史事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外史事可包罗万象.(2)便于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历史,如经济以及其他方面不知时间的事件等.(3)便于广泛地记载历史人物.缺点:(1)不能集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2)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3)易于夸大某些历史人物的作用. 编年体 优点:(1)便于表现历史事迹的时间顺序.(2)便于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3)可以避免叙述重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4)具有资鉴和讽教的重要作用.缺点:(1)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的全部情况,一事隔越数年.(2)难以记载年日不明或不能编年的历史事迹.(3)易于编重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方面的史迹.(4)记事简略,史料不丰富,难以完整地反映社会情况.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窃以史置监修,虽古无式,寻其名号,可得而言。夫言监者,盖总领之义耳。如创纪编年,则年有断限;草传叙事,则事有丰约。或可略而不略,或应书而不书,此刊削之务也。属词比事,劳逸宜均,挥铅奋墨,勤惰须等。某篇付之此职,某传某志归之彼官。此铨配之理也。斯并宜明立科条,审定区域。倘人思自勉,则书可立成。今监之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无遵奉,用使争学苟且,务相推避,坐变炎凉,徒延岁月。其不可五也。 ”(史通忤时)思想内容:作者先是论述了监修者的职责是确定“刊削之务”,对撰述任务进行合理安排,明确史官的修史责任,订立规章制度,确立各自的修史范围,“宜明立科条,审定区域”。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批判监修没有尽到职责,批判史馆监修制度弊端重重。这则史料是对史馆监修制度的腐朽性的具体揭露,其本质意义乃是对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