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毕业论文-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浅析——以山西赵家堡村为例_第1页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毕业论文-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浅析——以山西赵家堡村为例_第2页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毕业论文-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浅析——以山西赵家堡村为例_第3页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毕业论文-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浅析——以山西赵家堡村为例_第4页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毕业论文-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浅析——以山西赵家堡村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题目: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浅析 以山西赵家堡村为例 姓名:马淑敏学号 070403011110 毕业论文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高振峰 201102 2 摘要摘要 我国拥有世界22%的人口,其中6亿左右是农民。工业化和城镇化日益加快的步伐, 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等各种因素使得农村老龄化的趋势尤 其明显,不仅农村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而且农村老龄化的程度高于城市、速度快于 城市,给经济社会等各种状况尚比较落后的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养老压力。 当前和今后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随着人口老化和市场经济的发 展, 农村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 当前,我国农村孤寡老人生存状况堪忧,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严重问题其支持 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手段都存在许多不足。构建和完善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系统 必 须明确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主体及其具体责任, 完善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内容 改 革和创新农村孤寡老人社会支持的手段。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本文研究农村的农村孤寡老人养老模式,旨在以为农村养老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 考。在探析的过程中,坚持结合我国的当前的具体国情,同时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 学的多个视角。通过对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历史考察、系统分析,得出农村孤寡老人养 老需采用多种模式,须借助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条件完善其。使我国农村孤寡老人养老 问题得到初步改善。 解决了农村的孤寡老人养老问题解决了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养老问题, 它不仅有利 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可以带动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终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 第一章:导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论述了农村家庭养老的历史变迁与现状。第二章:论述了农村家庭养老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第三章:通过对山西省赵家堡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进行具体分析。第三章:通过对山西省赵家堡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进行具体分析。 第四章:提出了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的一些建议和措施。第四章:提出了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孤寡老人,养老模式,制度问题 3 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养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养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据2007 年9月13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43亿人。而且 在中国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中,农村老年人口占了70 左右,其中孤寡老人占了相当大的比 例。农村孤寡老人是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质量在老年人群中相对较低,探讨他 们的养老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山西赵家堡村孤寡老人的实证调查, 来了解该区 域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相关概念相关概念 在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对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进行解释。 (-)相关概念界定 养老的涵义养老的涵义: 养老具有两种涵义。 其一是指老年人获得物质上和经济上必要的生活条件, 并在生活上和精神上获得关心、照顾和帮助。在这种涵义中,老年人是养老的客体。养 老的另一涵义是指年老闲居休养的状态,此时老年人是状态的主体,养老是对老年人生 活状态的一种描述。本文对养老的理解以第一种涵义为出发点,即养老是指经济供养、 生活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籍三个方面的结合。就老年养老体系而言,供养资源反映了老 年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经济资源(养老金、赡养费、粮食、住房等)、 服务资源(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服务、保健服务等)和精神资源(老年人按照社会保障制 度的思想,养老保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是由国家或社会通过立法、政策规定提供旨 在保障公民失去劳动能力从而收入中断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 国家或社会是 负担养老行为的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是指六十 周岁以上的公民。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 女干部年满55周岁。企业职工在达到退休年龄后,就开始领用养老保险金,也就基本上 被列入老人行列。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农村60以上的人也被认为是老人,但是, 他们不一定处于养老状态。农村老人养老,一般不是根据他(她)的年龄状况来决定,而 是,根据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子女成长状况以及个人的认同感来决定。他们一般是在 子女完全成家立业,自己又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确实不能再动了”,才进入养老状态。 对老年人养老似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 它既是我国儒家文化和家长式的社会治理传 统所确立的文化规则,也是人类自身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制度安排。对老年人养老质量 的好坏, 我们可以确立两个不可或缺的标准: 一是物质供养。 至少满足老年人基本的衣、 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并在生活上得到必须的照顾。二是精神满足。老人能享受天伦之 乐。晋朝,陶潜在其“桃花源诗并序”中写道“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就描述出了 人们所向往的养老状态。 孤寡老人孤寡老人:则是那些无子女、无配偶的老人。缺少最亲密的伴侣,无子女的抚养和关照。使 其生活更加艰难 可以说孤寡老人是老年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而生活在农村的孤寡老人。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绝大多数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活状况堪忧。与城市的孤寡 老人相比,他们更处于弱势地位。 综上所述,养老模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 观念和社会习俗决定的有关养老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 建立什么样的 养老模式不是凭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定的,而是受到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经济与 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等多种变量的综合作用所致。 4 (二)研究方法 所采用方法:本文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例证法、历史考察法等 来展开对所涉及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1)例证法:通过对典型的山西省赵家堡村的孤寡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例证分析,提出我国 农村孤寡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2)历史考察法:通过对建国前和建国后农村养老保障的历史考察,清楚地了解农村养老的 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深入探讨农村养老保障的制约因素。 进而为我国当前和今后解决农 村养老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3)归纳法:采用归纳法对整个研究结论进行归纳,这是质性分析“通常采用的资料分析方 法。这种归纳法在贯穿于整个论文的全过程。 第二章农村家庭养老的历史变迁与现状第二章农村家庭养老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一、历史变迁 养老模式是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为基础而建立,并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 而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我国农村养老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适应的 过程,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我国传统家 庭养老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传统农业社会时期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一直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与此相适应的家庭养老文化也 十分悠久。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主导思想后,敬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 念便牢固地生根于家庭, 风行于社会, 形成了中国社会历史中源远流长的家庭养老模式, 并且被制度化、道德化和法律化了家庭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基础,由家庭成员提供经济 资助、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包括配偶供养、予女供养以及其他亲属供养等形式。 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家庭既是生产单位,同时又是消费单位,家庭生产的各种产品大部 分用于自己消费老年人在体力尚存时仍能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帮助子女照顾孩子, 并且他们往往是掌握了大量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技能和经验,因而老年人在家庭中享 有较高的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作为家之主,他们享有对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的支 配权。因此家庭需要老人,而老人也不愿离家分居。另外,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 下,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老年人的消费以吃穿等基本生活消费为主,且绝大部分都能以 实物形式得以支付,家庭也有能力供养老年人。 (二)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时期,我国农村的养老模式为集体支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的社会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养老模式理应发生相应的变 化。但由于家庭依然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尽管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农产品产 量连年上台阶, 可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 因此政府对包括养老在内的农村集体福利事业的 发展采取了实事求是,谨慎的态度。农村养老基本上还依靠传统的家庭供养方式,政府也采 取了社会救济和优抚保障等措施和制度, 对遭遇天灾人祸的农民给予最起码的生活保障, 对 于少数无依无靠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 国家和集体提供了临时性的社会救济, 但这 种福利是不稳定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农业集体化时期, 农村居民的养老基本 上采取了集体供养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方式。 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后, 农民的养老基本上实行 的是“两条腿走路”,即对有子女的家庭,基本上延续了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集体 通过向老年人提供适当的劳动机会,由集体分派其力所能及的轻活,同样记工分,同样 5 参加年终分配,加上按人口平均分配口粮的原则,使老年人同样可以从集体经济活动中 分得一份劳动成果,解决其生活问题,直至其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才由其家庭主要负起 赡养的责任。与此同时,农村中的集体福利事业也开始有所发展,“五保户”制度逐步 建立起来,每个集体经济组织都把需由社会供养的老、弱、孤、寡和残疾者作为集体福 利事业的对象,对没有子女的老人实行集体养老。“五保”制度的照顾对象主要是有特 殊困难的“三无”老人,即基本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人, 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保障的一种供养制度,其供养经费,在公社、生产 队统一经营时,主要从集体公益中开支。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 例(试行草案)使上述集体保障体制走向制度化,同时还规定“有条件的基本核算单位 可以实行养老金制度”。据此,一部分发达地区开始试行退休养老金制度据不完全统 计,到1984年人民公社制度完全解体时,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30个乡、 9460个村实行了退休金养老制度,享受人数超过60万人。 (三)改革开放后 这个时期,农村的养老模式为多元保障下的家庭养老。随着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责 任制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 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以 “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 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农村原有的集体经济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逐渐从原有的 集体经济中脱离出来,经济的独立性越来越明显。这种经营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 这些都为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的变 革,使集体的内部积累机制解体,农村养老的集体保障丧失了经济基础,农村养老的责 任又被推回到家庭。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以及日趋严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使 得农村的养老方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变革主要是 在农村家庭养老保障之外建立了新的保障方式,即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1992年 1月, 民政部在探索、 实践、 总结的基础上出台了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 行),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方案颁布推行后,各地方政府 根据方案精神,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组织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己有30个省(市、自治区),2,005个县,33,140个乡镇开 展了这项工作,年末在保人数达7,4518万,参保人数占农村人口的9左右年度积累 保险金约422亿元,基金积累总计达140亿元,平均每人积累基金达187元。同对,全 年约有614万老年入领取了养老金,年度养老保险金支出33亿元,平均每人约544元, 月平均45元。可见,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4二、现状 (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1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农村劳动力迁移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口从业结构的改变。 工业发展、 农业衰退、 服务业兴起的过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经营, 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或第 三产业。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截至 2001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在本乡以外从事劳动的从业人员达到13(国家统计局 站)上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的现象,称之为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劳动 力向城市转移是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传统的社会老年学理论认为社会的现 代化进程不利于老年人,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家庭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为家庭中的老 年成员带来可悲的后果。农村劳动力的外流造成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及核心家庭的增加, 老年人和子女的居住距离拉大使得众多的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分开, 子女无法在家赡养老 6 人。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要求越来越多的工业劳动力离开家庭和土地, 导致家庭规模减小,核心家庭模式在社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生存在现代化社会的老 年人在传统联合型家庭生活的可能性减小这意味着他们可获得的社会资源减少。 高速经 济发展带来的劳动力迁移削弱了家庭赡养老年人的能力, 主干家庭已经取代作为家庭 养老方式基础的联合型大家庭,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家庭结构,目前中国农村 老年人独居的可能性大于以前的任何时期。有专家认为,人口迁移引起的代际支持资源 减少最终会导致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降低, 这将对缺乏固定收入保障和社区服务支持 的农村老年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2工业化和城市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老年人地位 伴随着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机械化农具、 化肥、 农药、 良种等现代化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使传统的小生产经验作用越来越弱化, 老年人在生产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不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主角地位受到削弱。6加之农 民的传统习惯是把一生的积蓄花费在儿女结婚、建房上,再依靠子女的反哺来养老,因 此多数农村老人自身几乎没有什么财富积累,导致他们在家庭中的经济权威地位下降, 对子女的赡养控制力减弱。 3人们观念有所转变 在传统观念支配下,为了家庭长远利益。应早结婚、早生育、多生育。谢元态等在 研究中指出传统社会里,家庭把传宗接代视为头等大事,不生育、无子女使家庭血缘关 系不能继续延伸,就此中断被视为对祖宗最大的不孝。这种家庭观念强烈地刺激着人们 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 促使人们形成早婚、 早育、 多育的习俗, 刺激着人口的高增长 但 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观念以及价值规律等对这传统家庭和伦理道 德的冲击日趋强烈,人们对小家庭的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成了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依 赖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家庭养老已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之利益驱使,“敬老、养 老”观念在一些年轻人的思想上日渐淡薄,视父母为累赘,对父母态度粗暴,歧视甚至 虐待父母,一些农村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失去了应有的生存权利。据相关数字显 示, 目前在农村, 赡养纠纷占老年人案件的60-90, 有的地方赡养纠纷每年递增10, 虐待,遗弃案件每年上升2-3,因赡养问题导致自杀的占六成以上。 (二)中国制度性安排加强了家庭养老的弱化趋势 1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得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也使得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越来 越小。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一对老年夫妻由多个儿女共同赡养,而计划生育政策 使家庭子女数减少,未来家庭结构将变为“421”型的倒金字塔结构。届时如单纯依靠 家庭养老,那将使年轻人不堪重负。同时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趋势明显。据统计, 1990年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为418人户。1998年减少到363人户,2000年则为33 人户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养老供给资源减少,供给程度低。第五次人口 普查结果显示, 20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与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 超过了10与7: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37,占农村总人口 的735,明显高于城镇的63的水平而且老龄化有日益加大的趋势。农村中履 行计划生育义务的人群陆续进入老年阶段以后,由于子女数目的减少,导致每个子女所 负担老人的系数明显加大,家庭养老的压力必然加大。 2土地承包制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庭养老 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原来的集体经营方式,集体经济迅速走 向衰落,集体内部的积累机制和集体保障的经济基础以及组织功能大大削弱。家庭规模 的土地承包制度实际上恢复了几千年传统的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和消费单位的生产经营 7 方式,由此使农民在获得了土地承包制度效率的同时,也失去了可以依靠集体经济实施 社区保障的可能。又国家保障投入短缺,农民别无选择,家庭保障自然适应着家庭经营 的生产方式被固化了。而由于家庭重新成为生产单位,农民收入中生产性支出增加,而 消费性支出相对减少。加上养老人的能力相应减弱。同时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 虽旨在鼓励农民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从而改善农民生活状况,但这一政 策使土地缺乏必要的重新分配和流转机制,影响了农村的社会化流动,难以形成社会公 平。同时也使得有限的土地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土地产出率低,不利于家庭养老。 3国家实行二元分治的治理模式 农村现有的养老模式是长期以来国家有意而为的城乡二元分治模式的一部分。 新中 国成立之初,由于新政权是诞生在对旧制度、旧政权彻底否定的基础上的,因此,巩固 政权、稳定社会的当务之急是要求一切规划中的社会变迁都必须体现出新制度的优越 性, 在城乡开展的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工作也暗含了这样的功能。 从这个角度出发, 当时急需解决的便是城市干部、职工和农村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弱、幼、残等 人员的生活保障。而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问题因其相对缓和以及财政困难等原因,政府 无瑕顾及。 第三章第三章:通过对山西省赵家堡孤寡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进行通过对山西省赵家堡孤寡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进行 分析。分析。 赵家堡村孤寡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赵家堡村孤寡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3.1赵家堡孤寡老人基本情况:赵家堡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人口分布很分散。 村中孤寡老人的总数为19人,男性8人,女性11人,6070岁年龄段有l1人,70 80岁年龄段 有7人,80岁以上的有1人。笔者针对赵家堡的实际情况,随机选取了9位孤寡老人作为调查 对象:60 70岁年龄段5人,7080岁年龄段3人,80岁以上1人,其中女性5人,男性4人。在 调查中主要采取的是结构式访谈的方法, 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孤寡老人的经济收入、 生活条件、 健康状况,医疗和精神心理状况等方面展开。 3.2经济情况。 赵家堡孤寡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资助金, 一般是居住在家的 老人每人每年3000元左右。 一部分有劳动能力有土地的老人, 平时可以将种植的一些农作物 或饲养的少量家禽拿到集市上去卖获得一点零用收入。 孤寡老人的每月消费都不高, 他们将 平时消费开支尽量压缩至最低。居住在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餐饮、衣物、日常用品由敬老院 统一供给,所以平均月消费很低。住在村的孤寡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要涉及到柴米油盐 方面的开支,所以平均月消费相对高一些。 3.3生活条件。村中绝大多数孤寡老人住宅条件不好,调查对象中77的是独自居住 的孤寡老人,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住房通常是老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居住的房屋,因年久 失修,通风、采光性能都较差,且老房子比较潮湿,对老人身体健康不利。居住于敬老院内 孤寡老人的住宿状况好些,但大多老人对伙食情况持否定态度。 3.4医疗条件。 笔者所调查的9位孤寡老人中除了2位住在敬老院的老人生病时可得到 基本医疗保障外,其余7位老人的医疗保障状况令人堪忧,因为他们自己没什么积蓄,政府 也没有相关的孤寡老人医疗保障措施与保障资金, 所以如果生了一点小病, 一般就是忍一忍, 拖一拖,实在不行最多找赤脚医生看一下,很少去医院。 3.5健康状况。 被调查的9位受访者都或多或少患有老年性疾病, 但没有严重影响到生 活自理的病症。居住在敬老院内的孤寡老人,由于敬老院,离医院诊所较近,所以能享受到 相对好的医疗保障,他们的小病基本能得到及时治疗。但受医疗条件的制约,他们若患上较 8 严重的疾病则须到医院治疗。 独自居住在家中的孤寡老人所享受的医疗条件较差, 因大小病 痛都需要自行解决,且没有任何的保障补助,所以他们一般是采取拖的方式,很多时候是小 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 3.6精神生活状况。老年人对于精神生活的满意度不仅与老年人的精神安慰有关, 而且也关系到老年人的日常娱乐及社会参与, 但孤寡老人家庭精神生活缺乏, 且山区经济发 展水平相当落后,没有为老年人提供娱乐活动的场所,老年人除了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 以外,基本处于一种空虚孤独的状态。调查中发现,仅有两位孤寡老人对生活比较满意,对 未来生活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但大部分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状况探究活都表现不满意, 且大多 对未来生活持悲观的态度。 3.7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财政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 是造成整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 地方 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少lll。以赵家堡所在乡为例,几年前该乡几乎年年出现财政赤字,因 此不能确保养老保障的年资金投入。 虽然近两年来财政情况有所好转, 养老保障的投入资金 也在慢慢增加,但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 3.8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处黄土高原高原地区的赵家堡, 地形不利, 人均耕地面积少, 且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土质并不好地区,农业生产力低;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单一,土壤成分又 不适宜经济作物的生长, 所以赵家堡村民的土地耕作只能满足温饱需求, 仅靠土地耕作远远 不能实现致富的要求,加上近年来粮食作物价格持续走低,而学生教育费用居高不下,所以 该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 据赵家堡村委会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 2010年全村农 民人均纯收入为2000元。经济基础薄弱,孤寡老人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保证。被调查的9位 孤寡老人年人均收入仅为1500多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很难保证孤寡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3.9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 是医疗保障需求量最大的群 体。对斩龙村老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个老人全年的医疗费支出约800元左右,占据他 们年人均收入的60, 近半数老人有病没钱治。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 区推行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了, 而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关政策一直没有出台。 在赵家 堡这样不发达的丘陵农村地区, 很少有人了解农村医疗保障。 老人们平时生病所用的费用基 本上是个人储蓄,没有政府资金的支持。 3.10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问题,但多倾 向于城市老年人的老有所乐, 对农村老人少有关注。 这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尚 未得到完全保障,加上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对文化娱乐、精神享受、老有所乐 等需求不是很迫切和强烈。也正因如此,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才更值得关注。目前农村老 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总的来说较差。戏剧表演、电影放映很少,不少人家的电视机也是大多 放在孩子的房间,老人们想看不方便,于是老人们的活动往往是几个人拉拉家常,有的则参 与赌博等,引起不良后果i2。对于农村孤寡老人而言,他们在精神上更孤独。这种情况如 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容易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诱发疾病。 3.11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服务体系相比, 我国的社区 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其中城市发展进程比农村快,近年来已取得长足 进步,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老年医疗服务、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 的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等机制都尚未建立。目前赵家堡有2 000多人,却没有敬老院,所在的 乡也只有一个敬老院,还是十几年前修建的房屋、建_筑和设施一直都没有更新维护,不仅 可提供给老人的入住床位少, 而且敬老院的伙食状况也很差。 这既与敬老院自身管理不够完 善有关,又与政府在农村敬老院的问题上不够重视有关。 9 第四章:提出了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的一些建议和措施。第四章:提出了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对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4.1构建多元体系的农村孤寡老人养老模式一是建立以敬老院为主的养老模式。实行敬 老院集中供养是目前农村孤寡老人养老的最有效方式, 也是改善农村孤寡老人生活条件的有 效途径。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力度,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力量支持 为补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