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1—3章).doc_第1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1—3章).doc_第2页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1—3章).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复习材料(课件重点)第一章 绪论一、发展的含义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胚胎发育、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二、发展的任务和发展阶段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标准,称为发展任务(development task)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 三、人的发展时间表生命的时期 大致年龄范围 1.产前期 胎儿期2.婴儿期 生命的头三年3.幼儿期(包括学前期) 36岁4.童年期 612岁左右(直到青春期开始) 5.青春期 12岁左右20岁(不少发展学家把开始工作和相对独立、 不受父母约束这个间点定义为青春期的结束) 6.青年期 2040岁7.中年期 4060岁8.老年期 60岁以后 四、对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四阶段的工作1.酝酿期:以中国人作为对象,重新验证外国心理学研究结果2.孕育期:主要研究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有和重要下现象,也就是揭示在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心理发展的特点。3.整合期:修改心理学的就概念与旧理论,创立心理学的新概念与新理论,以适用于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点。4.创新期:在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积极寻找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各大流派代表人物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艾里克森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 、斯金纳(B.F.Skinner)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J.Piaget)的心理发展观二、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本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心理发展阶段说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俄底普斯情结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11岁-)艾里克森心理发展观 1.婴儿前期(0-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3.幼儿期(4-7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4.童年期(7-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岁以后):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高级心理机能与低级心理机能:(1)低级心理机能: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在于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诸如思维、有意注意、逻辑记忆和高级情感等心理过程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3)低级心理机能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而高级心理机能则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的心理较之动物心理,其差异就不仅反映在数量方面,更重要的是本质的不同。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是主动的、有意的,是由主体依据预定的目的自觉引发的。(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各种心理机能由于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趋向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龄向另一年龄过渡时的增长,而主要是其个性的增长和发展。个性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1、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前三个因素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三者必须加以协调,即平衡。 平衡既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又是影响该发展的决定因素。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A、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B、同化: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C、顺应: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同同化外界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D、平衡: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E、组织:将已有图式整合成相关系统或知识体系的先天倾向。3、心理发展结构的特性: A、整体性:结构内部的各成分不是相互孤立的,也不是各因素的硬性相加或混合;结构中的各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融贯性;B、转换性: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C、自我调节性:结构由于本身的规律自行调节,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因素,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4、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观念产生“屏幕效应”、“隧道效应”: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产生:1岁 A、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B、第二分阶段(14、5月)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C、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E、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F、第六分阶段(1.52岁)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前运算阶段(2-7岁)A、泛灵论: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B、自我中心: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C、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只知ab,不知道ba。)D、未掌握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守恒性、可逆性、系统性 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主要特征: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5、发展阶段观点总结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6、简评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偏好甚于对认知发展过程的具体表述和解释 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及程序(一)研究课题的确立(二)选择研究类型(三)选择搜集资料的方法(四)确定研究变量自变量:被实验者控制变化的条件通常称为自变量,如外在刺激、环境、被试年龄、性别、文化、智力、性格等。因变量:因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称为因变量。干扰变量: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但与我们的研究无关的变量。(五)选取研究被试 1、代表性(1)明确抽样总体(2)保证样本中各类成员的比例 (3)样本大小2、随机性(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 (3)等距抽样 (4)整群抽样(六)制定研究程序,控制各种变量1、操纵自变量2、控制因变量的变化3、控制无关变量(七)选取统计方法(八)确定研究人员和工作日程,撰写研究报告二、专门的研究设计:(一)横断研究 概念: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因此这种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时代效应”(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二)纵向研究概念: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特点: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马格纳森认为,只有纵向研究才能理解个体发展中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三种研究设计的比较设计程序优点缺点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点上观察不同年龄的人(或群体)1.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3.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1.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2.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3.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纵向研究隔一段时间,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再次进行观察1.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2.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3.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1.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2.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3.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4.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交叉设计隔一段时间,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人进行重复测量,从而把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了起来从同辈效应中区分出真正的发展趋势,可揭示出一个群体经历的发展变化是否与另一个群体相似,比纵向研究的花费要小耗时要短。比横断研究花费多、耗时长,尽管是最佳设计,在把所得发展变化推广到别的群体中去时仍然有一定的问题。(四)观察法 概念: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这种方法就称为观察法分类 自然观察法:观察可以在自然情境中进行,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作直接的观察与记录,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 控制观察法:观察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注意事项 1、在“单盲”情况下,观察的效果才较为客观可靠。2、避免观察者的偏见,即观察要客观、真实,观察者不应受儿童其它心理特征的影响。3、准备观察单(checklist),并及时做好记录。 优点: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且研究者的操作简便易行。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它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同时,研究人员只能被动地等待心理行为的发生,而不能主动地控制其发生。(五)调查法 分类 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由研究人员事先拟好问卷,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 访谈调查,由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提问,然后随时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 优点: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