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之若金雕赋神韵.doc_第1页
惜之若金雕赋神韵.doc_第2页
惜之若金雕赋神韵.doc_第3页
惜之若金雕赋神韵.doc_第4页
惜之若金雕赋神韵.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惜之若金 雕赋神韵 惜之若金雕赋神韵 中共十八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沉香协会会长李凤荣 摘要:沉香雕刻艺术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沉香珍贵雅致,艺术家们无不惜之若金,在无限的可能中雕赋沉香以神韵。这也是本人的追求所在。相较于其他的木类雕刻工艺,沉香雕刻艺术在古代的发展并不强势。作为一个沉香雕刻的创作者,应该抓住这种契机,不断探究在沉香雕刻这种门类上的发展空间,在沉香雕刻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香道在中国历史久远,唐宋至清初上层社会中显示其生活品质与修养的“香席”就是一个典型的标志。以沉香所取之香是一种十分珍贵典雅的香料。随着近些年香道在港台等地区重新受到重视和审视,沉香这一物件的收藏视野也渐渐开阔起来,而沉香雕刻艺术也在日渐受到收藏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沉香之珍 沉香自古乃皇室、礼佛等重要的藏品和香料,亦是顶级的雕刻材料。与其他香木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会香的木头,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凝结而出的香,是一种凝结了树木油脂和木质等相关成分的固体凝聚物。当含有树脂的沉香木干枯之后,随着地质变化而埋藏于地下,随着岁月之推移,其内凝固的香脂渐渐聚集,便形成了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沉香是自然界极为稀少而珍贵的的香料资源,其质珍贵,香气高雅,取得并不容易。在宋代之时就已经有“一片万金”之说。每一件沉香都是这世间的偶成的唯一。真正意义上的沉香雕刻艺术品也是唯一而不可复制的。也就是说,没有两件一样的沉香,也没有两件一样的沉香雕刻艺术品。 要进入沉香雕刻艺术的世界,必须先对沉香的特殊性进行学习。沉香本身的特殊品质是十分利于雕刻艺术的发挥的,所以研究每一沉香个体所具备的特殊品质以及所能赋予这种品质的无限的可能,并将传统艺术中至真至美至善的成分从这些可能中充分挖掘出来,形成艺术家与艺术品之间的直接对话,是每个从事沉香雕刻艺术的人所热切追求的。这就要求从事沉香雕刻的艺术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在尽可能的了解和研究天然沉香的特殊品质之后驾驭其所能承受的艺术承载力,利用并发挥相应的条件与契机,形成一套沉香雕刻所特有的艺术语言,避免与玉雕、石雕甚至与不同木类的雕刻混为一谈。 技法探究 沉香的皮有着诸多天然的美感,其中不少的节眼和肌理,在雕刻艺术中常常要将其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加工,使其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组成部分。由于每块沉所香历经的环境各不相同,它们的皮层显现出的形貌也是互不相同的。有时要将沉香的块状衍生物充分利用,根据不同的个性和特征进行构思和创造,抓住原先的大小,随时保持一种活跃性和预感性。或将沿四边向天而雕,甚至完全不使用现代机械刀具,就其特殊的纹理和貌状特点判断其适于赏玩的结构可能,也是沉香雕刻艺术的重要方法。 艺术的创作有一定的规律存在。艺术家对艺术规律的不同理解和运用多少成就了其风格上的不同。民间雕刻艺术给了沉香雕刻技法生长的肥沃土壤。民间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使得许多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尽力地在保持一种主观意图和材料本身自然形态之间的契合,并且在一定层面上有较大的随意性,但是这种随意性本身是有自身默默的规则在把持的。它往往使得民间工艺显现出纯真、自然、拙朴的品格,也有益于沉香雕刻创作技法的向前伸展。我的木雕技艺师承自民间,通常有着与那些学院派技法不同的地方。在沉香雕刻的过程中,也在试验着能在不破坏沉香特殊品质的情况下将一些技法融于其中。比如人、物比例的把持,刀法上的“通、透、空、灵”的要求以及对“钻、锯、雕、镂”等技法更为特殊的要求,在不断的沉香雕刻的创作中积累起经验和能力,对身心作相应的调整和适应等,这些可以渐渐地在沉香雕刻中作出不同的利用和变化,使得沉香雕刻创作技法在不断的创新中向前推进。 题材举隅 在沉香雕刻作品题材中,传统宗教题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大类。无论是我们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是受外来佛教影响后中国自创的顿悟禅宗,无不是在探讨一个终极的理想“道”的存在。他们站立在幽深的大自然之中,也在每个人的心里。佛道之兴并不在于占据了多少的土地,修建了多少的庙宇道观,而是不断涤洗那些信仰他的百姓们从善从真的心灵。每个人自觉追求自己信仰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追寻一种终极理想的过程。即使是在非常朴素和简单的民间信仰里,“悟道”和“成佛”就是在一种模糊的意识观念里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体感受和力量。它们就在那里安安静静,不动声色,作为一种精神之关怀,等待着我们走过去。 就佛教而言,我们探寻他的奥秘,从各方佛圣的身上去寻求时间在“瞬间的永恒性”。我们经常会在某种特殊的境地下感受时间的存在。在我看来,佛圣们身上往往就凝聚着这种无穷的魅力。赋予佛圣们以这种凝固了的灵动是雕刻这些神圣的根本出发点。禅宗所追求的淡远心境和瞬逝的永恒常常借着自然来感受,仙道亦是法在自然。沉香是自然界的产物,其香淡雅,促成使人增长修行的环境,并且与其他的风水景物不相压挤。在祥和洁净的一个环境下,人们的心生出欢喜,明净了悟。在沉香的香气中,人们很自然地意念着佛性、智慧,以及巍巍之功德之心,“香光庄严”说的即是如此。 选用沉香来雕刻佛圣,在外人眼中或许只是无比贵重的工艺作品。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沉香雕刻艺术却是非常平凡,非常实在,因为都是自然。在成功的沉香作品里,人、事、物往往是动着的,如某个情景瞬时的凝固。但我们不得不指出,这种凝固正好承载了艺术家所要传达的意境和神韵一一永恒的静,即这瞬间的永恒。这种静在沉香这种原料的身上显得愈加不凡。古典美学中所倡导的动静、虚实、有无在纷繁的艺术加工中焕散着无限的可能。比如,在沉香雕刻作品卧莲观音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抓住沉香素材的外在形态特点,在不浪费珍贵材料的情况下展示了侧卧于荷叶之中的观音大士,右手支撑头部,左手展卷持莲,其身形自然婑婉,面容清丽端庄,神态安谧悠闲,眉宇间似有所思,嘴部微微含笑。身后为荷叶所围,其态流转。下有水纹波起,莲动而幽密,飘带似举而如烟似幻。这是作品给予我们的直接体验,是为“有”。从这些实在的描绘里我们不难感受到,大士似乎是隔绝于尘世干层障,一叶当舟游仙山缓缓而现。整个作品线条自由柔美,大气中显露出一种流动之感,是为“无”。“有”的目的直接导出了“无”的存在。种种妙处在沉香无尽的香气之中透出无限的玄机,是为“道”。“有”“无”之间直指向“道”的存在。感官的审美已经无法完全涵括整个美学的意义。作品的精神恰如其分地处于“道”与“物”之间,从而应验了“神遇”一说。人们可以无需那般紧张地关照理性的、思辨的层面,而进入一种精神体悟的境地之中。 汲养民间 我国的民间工艺创作一直以来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伦理的影响。传统的雕刻工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传达着民间审美意识与整个社会文化观念的声音。这种声音有人曾归结为是对“善”的追求。“善”又可以引申出不同的意义,如吉祥、团圆、安康、幸福、美满等等。这些意义在中国人的眼中就是“美”的体现。这即是儒家关于“美”与“善”的观点。生命之幸福是中国人一贯的追求。人伦和道义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判断“美”“丑”的标准所在。这些传统的道德追求给工艺创作题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表现在审美的意象上则多是追求情感上的“真”。 以沉香雕刻作品收获为例,该作品保留了沉香材料的别致造型,仿佛在一艘酷似古埃及的太阳船上,老树盘根其中,枝藤交错,累累的硕果吸引了猴子、松树和蚂蚁们的关注。这些意象在传统民间的审美习惯中总是指向一种繁荣、向上、和谐的趣味。作品取名“收获”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简单而淳朴的美好心愿,将收获至于“船”上,自是有种满载而归之感。民间艺术创作是洒脱的,创作的精力和注意力往往在于主题的渲染和情感的真诚,所以经常会发现那些“不合理的情节设置”。例如收获中的蚂蚁,我们能一下子发现其实创作夸大了蚂蚁的形象,使其在作品里显得十分突出。较于“具象”了的蚂蚁,猴子反而显得小而俏皮,理性的因素倾向于情感的因素的同时,意象的生动性在这种随意的想象里显现出来。诸如“丰收”之类,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