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赵奎 指导老师余立新副教授 摘要 新时期以来的美育理论多是以美育的目的作为逻辑起点建构起来的,过于理想化,忽略 了对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的考察,过于强调审美的超越性,从而与现实产生了隔膜。由 于这些理论缺乏现实针对性,所以,美育对于现实的改造就显得无力。针对这种理论偏向, 有必要重新考察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席勒针对近代文明造成的人性的分裂,首次提出了美育理论。在西方某些国家已经进入 发达工业社会的今天,席勒面对的问题进一步发展为了现实的全面异化。从劳动异化到消费 异化,从政治异化到文化异化,异化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发达工业社会, 人的劳动仍然没有摆脱作为谋生手段的命运,且生产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使人在机器面前显 得更加无力。生产率的提高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疯狂地消费,满足着自己的 虚假需要。生产和消费让人感觉疲惫,大众文化的泛滥为人们放松神经提供了廉价的快餐。 在对这种不需要耗费思考力的快餐文化的消费中,人们获得了一种消极的幸福感。既得利益 者就是通过技术理性的统治,通过对需要的控制和专政,通过文化的俗化,使人们逐渐丧失 了自主性和批判力,变成了只对现实说“是”的单向度的人。 艺术就是要拯救被异化的现实吞没的人们,艺术凭借其审美的超越性疏离于现实,对现 实采取一种反思和批判的态度。艺术通过形式化了的内容来体现艺术的超越性、批判性和否 定性,是审美形式使艺术作为一个自足的整体对抗着现实的异化。艺术的使命是要塑造一种 新的意识,包括新的感性和理性。这种新的意识有助于人们看清现实的异化本质,激发人们 批判现实、改造社会的冲动。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异化 问题也相当严重。因此,这种考察对于纠正美育理论的偏向也是有帮助的。哪 关键词:美育理论异化审美超越性审美批判性 参见附录,图一:克服异化的美育思路,本论文第3 6 页 两南火学硕十学位论文 r e a l i t y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 o r yb a s i so n 1 -o w n l c nc o n t e m o o r a r ya e s t i ie t i c 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b a s e d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t h en e we r am o s t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i e sa r ec o n s t r u c t e db yt a k i n g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 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a st h el o g i c a ls t a r t p o i n t ,w h i c hi so v e r - i d e a l i s t i c ,o v e r l o o k i n g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 r e a l i t yb a c k g r o u n do nw h i c h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b a s e d ,a n do v e r - e m p h a s i z e dt h e a e s t h e t i c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h a v i n gl i t t l e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r e a l i t y t h e s et h e o r i e sa b s e n c eo ft h ea n a l y s i st ot h e r e a l i t y , t h e r e f o r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a p p e a r sp o w e r l e s st ot r a n s f o r mt h er e a l i t y o ns u c ht h e o r i e s d e v i a t i o n ,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a n a l y s et h er e a l i t y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 o r yb a s i s o nw h i c h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b a s e d i nv i e wo ft h ef i s s i o no ft h eh u m a n i t yc a u s e db yt h em o d e r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c h i l l e ri n i t i a l l yp u t f o r w a r dt h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 t o d a yc e r t a i nw e s t e mc o u n t r i e sh a v ea l r e a d yb e i n ge n t e r e d i n t ot h ed e v e l o p e di n d u s t r i a ls o c i e t y , t h ei s s u ew h i c hs c h i l l e rf a c e d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e di n t or e a l i s t i c o v e r a l la l i e n a t i o n f r o ml a b o ra l i e n a t i o nt oc o n s u m ea l i e n a t i o n ,f r o mp o l i t i c sa l i e n a t i o nt oc u l t u r e a l i e n a t i o n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a l i e n a t i o nh a sa l r e a d yp e r m e a t e di n t ov a r i o u sf i e l d so fs o c i a ll i f e i n t h ed e v e l o p e di n d u s t r i a ls o c i e t y , h u m a n sl a b o rh a ss t i l ln o te s c a p e dt h ef a t ea sam e a n so fl i v i n g , a n dt h ea u t o m a t i o na n dt h es e m i a u t o m a t i o no fp r o d u c t i o nm a k em a na p p e a rw e a k e ri nt h ep r e s e n c e o fm a c h i n e 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p r o d u c t i v i t yg r e a t l ys a t i s f i e sm a l l sm a t e r i a ln e e d s ,a n dh ec r a z i l y c o n s u m e st om e e th i sf a l s en e e d s t h ep r o d u c t i o na n dt h ec o n s u m em a k em a nf e e le x h a u s t i o n ,w h i l e t h er a m p a n to fm a s sc u l t u r e a f f o r d sh i mc h e a ps n a c kt or e l a xn e r v e s ,a n di nw h i c hr e q u i r e sn o t h i n k i n g , m a ns e c u r e sap a s s i v es e n s eo fh a p p i n e s s w i t hr u l i n gb yt e c h n i c a lr a t i o n a l i t y , w i t h c o n t r o l l i n g a n d d i c t a t i n gn e e d s ,w i t hv u l g a r i z i n g t h ec u l t u r e ,t h es t a k e h o l d e r sm a k em a n p r o g r e s s i v e l yl o s e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c ea n dt h ep o w e rt oc r i t i c i z e ,t h e nb e c o m eo n ed i m e n s i o n a lm a n w h oo n l ys a y y e s t ot h er e a l i t y a r ti st os a v em a nw h oi ss u c k e dd o w nb yt h ea l i e n a t e dr e a l i t y w i t hi t sa e s t h e t i c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 a r ti sd i s t a n tf r o m ,b u ta tt h es a l l l et i m er e f l e c t sa n dc r i t i c so ft h er e a l i t y t h r o u g ht h ef o r m a lc o n t e n t , a r te m b o d i e si t s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c r i t i c i s ma n dt h en e g a t i v e n e s s i ti st h ea e s t h e t i cf o r mm a k e sa r ta sa s e l f - c o n t a i n e dw h o l et oc o n f r o n tt h er e a l i s t i ca l i e n a t i o n t h em i s s i o no ft h ea r ti st of o r man e w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w h i c hi n c l u d i n gn e ws e n s i b i l i t ya n dr a t i o n a l i t y t h i sk i n do fn e w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h e l p s m a nt or e a l i z et h ea l i e n a t i o ne s s e n c eo ft h er e a l i t ya n da r o u s em a n si m p u l s e st oc r i t i c i z et h er e a l i t y a b s t r a c t a n dr e f o r mt h es o c i e t y c h i n ai ss t i l li nt h em i d d l es t a g eo ft h e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 b u ti nt o d a y s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 t h ei s s u eo fa l i e n a t i o ni ni ti sa l s oq u i t es e r i o u s 1 1 1 e r e f o r e ,s u c hk i n do fa n a l y s i si s h e l p f u lt oc o r r e c tt h ed e v i a t i o n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 k :e yw o r d s :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t h e o r y ;a l i e n a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 a e s t h e t i cc r i t i c i s m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己加了 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 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坳导师签名:今试 签字日期:么矿i 口年”月。亿日签字日期:钞口年矿月j - 日 导言 导言: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国内的美育理论 新时期以来,国家对美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美育理论 的研究和探讨逐渐走到了学术前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 主要有四个路向的美育理论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是以杜卫为代表的审美发展论。他提出,美育要从传统的“陶冶论”转 向现代的“审美发展论”,传统美育的规范功能对个体是一种压抑,审美发展论突 出的是美育的解放功能。着眼于美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美育的任务在于以 促成旧的审美心理结构向新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转变为中介,使个体的审美能力和 审美意识得到发展和成熟。从而促进个体审美感性的发展,激发生命活力,提升 情感境界,培养创造能力。他以席勒强调发展感性为据,认为在一个理性教育占 主导地位的时代,发展感性教育可以制衡理性的僭妄,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促 成人的全面发展。杜卫还把创新教育纳入了他的审美发展论里面,从而和素质教 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认为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发展审美能力就是 培养创造力。田 其二是以曾繁仁为代表的“中和美育论 和审美生存论。他认为其8 0 年代提 出的“情感教育论”对美育的整体特征缺乏更深层次的把握,只侧重于美育的对 象与手段的特征。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吸收中国古典美学精华,提出了“中和美 育论 ( 也叫和谐美育论) 。认为美育的本质是通过培养协调和谐的情感,进而塑 造和谐的人格,培养审美的人生观,培养“生活的艺术家 。审美教育培养的新人 要自觉地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社会、自然、人生与自我,从而达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他还特别注意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呼 吁通过美育唤醒人们心中欣赏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以对自然的审 美态度补充对自然的纯粹的功利态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另外,曾繁仁还通 过借鉴西方的存在主义理论( 主要是海德格尔的理论) ,结合中国传统的人生论思 想,提出了当代的审美生存论。认为美育的目标在于塑造审美化诗意化生存的人, 与他的“中和美育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三是以肖鹰、姚文放等人为代表的文化批判理论。王汶成曾经在总结上世 纪9 0 年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发展走向时把8 0 年代后期兴起的大众审美文化视为一 种大众美育,认为这种以娱乐性和流行性为特点的大众美育体现了美育发展的大 众化、生活化和社会化走向。 这种笼统地把大众审美文化归于美育的做法,遭致 。参见杜卫:感性教育:美育的现代性命题,载于浙江学刊1 9 9 9 年第6 期:美育与创新教育,载于 教育研究1 9 9 9 年第9 期;个体审美发展研究述评,载于哲学动态2 0 0 1 年第6 期 圆参见曾繁仁:走到社会与学科前沿的中国美育,载于文艺研究2 0 0 1 年第2 期;马克思主义人学理 论与当代美育建设,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 0 0 7 年第2 期 毒参见王汶成: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发展走向与对策,载于山东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1 期 l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了许多人的反对,因为在多数学者看来大众审美文化的反美育因素比起美育功用 要大得多。冉祥华就认为,大众文化凭借其市场优势和媚俗风格成为当今审美实 践的主流,在解放感性的同时,也使人们沉沦于感性,失去了理性的批判力,在 此境遇下,当代美育必须担负起拯救沉沦于感官享乐的大众的崇高使命,罗筠筠 也持这种观点。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姚文放则提出美育要以培养新型的文化品 格为目标,包括价值观念的塑造、人格境界的提高、精神个性的发展、趣味格调 的陶养,着重强调在当代审美文化感性化趋势泛滥、格调趣味低下的情况下,审 美教育对于人的理性之维的培养和塑造。樊美筠也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片面的感 性解放,从中人们得到的少,失去的多。因此仅有感性的解放与宣泄是不够的, 同时还必须要有感性的升华。 肖鹰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则更加的深入,他认为, 当代审美文化在片面的感性解放中包涵着人文精神和自我意识的双重失落,并直 接把这一恶果归罪于美育的滞后。其错误就在于对形象的美育功能的过于确信, 当代审美文化在一个根本性的情感匮乏的时代用形象塑造了一个纯粹情感的世 界,并把它镶嵌在这个无情的世界中,表象代替了意义,欲望代替了情感,表演 代替了存在,文化在整体上成为对形象的生产和交换。在这个形象崇拜的年代, 形象是过剩的,缺少的是存在和意义,因此,他认为当代美育的基本策略就是反 形象,当代美育在根本上应当成为对形象的文化批判理论,在此基础上重建当代 审美文化。 王德胜则更明确地提出批判和重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目的是通过张 扬人自身的否定性力量、具体引导人对现实存在进行积极的批判来建构新的人文 精神。 其四是袁济喜关于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的探讨。在大多数人对传统美育的规 范功能进行批判的时候,袁济喜却反其道而行,提出传统美育对当代人格的规范 和完善作用。极度物欲化的现实,多数人受实际与功利的驱动,受制于对金钱和 权力的崇拜。袁济喜对国人的这种精神的堕落和人性的异化可谓是痛心疾首,他 引用了黑格尔在1 8 1 6 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讲演的一段话来影射现实。“时代的 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 为了这些利益所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 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 动,以致许多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 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回内心,回复到自身。” 虽然现在的时代 固参见冉祥华: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美育的崇高使命,载于求索2 0 0 8 年第1 0 期 。参见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新概念,载于益阳帅专学报1 9 9 8 年第l 期 。参见樊美筠: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载于苏州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 参见肖鹰:当代审美文化的美育策略,载于学术月刊1 9 9 5 年第2 期 参见工德胜: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载于文史哲1 9 9 6 年第6 期 (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l 页 2 导青 并不像1 9 世纪初那般艰苦,科技的进步为人的审美发展提供了潜在的物质基础和 自由时间,但人们仍执着于物欲的满足。因此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帮助人们克服过 度物欲化社会中人的价值观念的偏离,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最终造就高尚的人 格。 纵观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美育的理论成果可以发现,学界已基本摒弃了把美育 看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或手段的附属论,也逐渐否定了将美育局限于艺术知识与 技能教育的狭义美育论。美育的理论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从感性发展、审美 生存、文化批判等角度切入来建构各自的美育理论,其中,尤以曾繁仁为代表的 审美生存论影响最大。 审美生存论所针对的是这样一个悖论:当代物质生活的富裕与人的生存状态 的非审美化。其核心概念“审美存在”,或者如后来刘彦顺提出的“审美生活, 都是来自于对现状的不满,工具理性膨胀、物欲横行、心理疾忠蔓延、生态破坏、 生存质量低下等等一系列的不和谐,不美。因此,要让生活变得美好,社会变得 和谐,美育就担负起培养能审美地生存的一代新人的重任,这些“生活的艺术家” 将用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自我,将自己的生活创造成“艺术品”。我们诗 意地栖居在这个和谐的世界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理想,但是,怕的是理想的不能 实现,如空中楼阁。刘成纪就对这一理论向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美对人的精 神世界的超越性引领及对一个非功利的理想世界的许诺,往往最终因缺乏现实的 依托而归于无效,甚至成为一个经不起任何事实验证的诗意骗局,以此为理论基 础的美育,必然会产生价值导向的偏至和极端 袁济喜提出的美育建构高尚人格的理论与审美生存论一样,其实都是强调通 过对个人的心性一性情的陶冶,用超越性的态度面对现实人生,这就不难理解曾 繁仁后来提出了“中和美育论 。只不过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前者的批判力度更强, 与现实的对抗性更大,在乎自我主体性的理想建构,而审美生存论则更强调与现 实的融合与和谐,着意于人与周遭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理想建构。 比较而言,杜卫提出的审美发展论,正如他所说的,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他提出的相对于理性的感性发展理论对于建构合理的教育结构具有极高的参考价 值。伦理教化的耳濡目染对感性个体的长期压抑,启蒙理性的神话使得感性日益 的萎缩和钝化,是审美发展论面对的问题。怎样解决? 解放感性,发展感性,以 感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来建构完善的个体心理结构,这就是审美发展论的要旨所 在。但是,这样一种美育极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滑向感性过度解放的感官享 乐主义;要么是回到以强调艺术知识和技能训练的狭义美育论,其缺陷就是忽视 了美育的理想主义维度,没有一个高远的目标。 西刘成纪:美育哲学皋础的重建,载于郑州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6 期 3 两南人字:硕十学位论文 肖鹰等人的文化批判理论则针对性更加具体,更具当下性。因为大众审美文 化已然成了当代审美实践的主潮,如何看待这一新型的文化现象,就成为人文知 识分子不可回避的处境。多数人还是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但又无法阻挡,于是 希望通过美育,使人们对之采取一种文化批判的态度,进而引导审美趣味,最终 建构当代的精神人格。这里除了对大众的美育外,还要求艺术和美育本身要坚持 自己的品格,避免媚俗化。既要给大众快乐,更要让他们有所反思,不仅要诉诸 于大众的感性,更应该诉诸于大众的理性。只有从两方面着手,才能避免下面这 种恶性循环:庸俗的艺术培养了大批庸俗的观众,庸俗的观众又为庸俗的艺术提 供了市场,促使庸俗的艺术产生和蔓延。但是这种只针对大众审美文化的美育理 论显得狭隘了许多,甚至有消解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危险,因此,只可以把它作为 美育的一个方面的任务,因为大众审美文化的负面影响只是诸多问题之一,而美 育的影响应该是广泛的。 对于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的美育理论的考察,我们梳理出一个对于美育理论的 建构具有决定其整体风貌的问题美育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不同的美 育理论有不同的回答,“比如曾繁仁把造就具有审美力为核心的一代新人与生活 的艺术家作为美育学的逻辑起点,而杜卫与蒋冰海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的理论作为构建美育学体系的出发点。刘彦顺则明确提出应该以“审 美生活”概念作为美育理论的逻辑起点。 这些逻辑起点都是从目的论的角度确立的,因此必然导致理论本身与现实的 隔膜。马克思就很少提到或只是笼统地谈到共产主义的情形,而是把理论的根基 牢牢地扎在现实的土地上,扎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中,这对我们建构当 代的美育理论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我们应该把目光从虚无缥缈的未来收回, 更多地关注现实,关注现实中人的“非人 处境,毕竟审美化的生存离我们还有 距离,人们还是汲汲于名利,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现实中所谓的生活的艺术化 是伪艺术化,是给生活披了一件金色的艺术外衣。人的全面发展也无从谈起,我 们看到的是人的许多机能的退化,感性的解放成了感性的无理性的放纵。虽然, 当代的美育理论都多少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但它们要么把这种 现实作为一个自明的前提拿来利用,没有意识到人们对这种现实还没有明确的意 识;要么觉得对现实的分析批判不是美育应该涉足的领域,而应该是社会学或政 治学的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席勒就可以把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对现实 的大段批判砍去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再者,这些理论建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艺术之于现实的超越性特征,而忽视 其批判性、否定性。艺术的超越性就是艺术要与现实拉开距离,而多数理论利用 。刘彦顺:走向现代形态美育学的建构,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2 2 页 4 导青 这一距离似乎不是为了看清现实,而是从现实的琐碎儿庸中超脱出来,用一种审 美的眼光观照现实,让那些接受过审美教育的人对现实中的人采取一种审美的态 度。这恐怕是一厢情愿,且如果真是人与人之间都以审美的态度相见,完全不计 名利厉害,也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它已经越出了人的概念本身。 其实可以把关于“逻辑起点的问题转换一下,转换为对建构美育理论的现 实背景和理论基础的考察,这样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的美育 理论的逻辑起点如果按照这种理论建构的必要条件来看,首先,它们针对的现实 问题不够明确具体,主要原因是其理论都是从目的论出发,以审美教育所要实现 的( 但最终能否实现连理论建构者本身也未必有信心) 理想状态为理论的逻辑出 发点,这种出发点本身就是抽象的,所以对现实中的问题没有深入的分析,只是 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其次,建构的理论基础即艺术的超越功能,提倡用审美 的态度面对不美的现实,其本质是对现实的逃避,现实不会因我们的审美观照有 丝毫改变,更有可能培养出一种“看什么都美 的顺从主义态度,这种认可和亲 善无助于现实的理想化。 回顾席勒创建美育理论的实践来看,他在建构时首先对当时的时代精神状况 和以康德为主的美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也就是对审美教育的时代背景和理 论背景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他所针对的问题是近代文明造成的人性的分裂,是如 何弥合这种分裂,构造感性和理性统一的完整人格,最终实现由自然王国到道德 王国、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他是以审美为中介,达到人性的完整,实现 人的自由,所凭依的是:审美是感性和理性的中间状态,它既不受理性的强制又 不受感性的强制,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可以弥合人性的分裂,使感性理性化, 理性感性化,促进文明向自由王国的过渡。 而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已经不是“人性的分裂 这样抽象的话语可 以概括的,它面对的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当然异化问题不仅仅是发 达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异 化问题,异化是我们共同面对的现实,如何克服异化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就 艺术在克服异化中的作用而言,即美育理论建构的理论基础,我们不仅要强调艺 术对现实的超越性,更要强调艺术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否定性,超越是为了认清现 实的本来面目,批判和否定则是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现实,培养改造现实的 冲动。回看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的美育理论建构,正是忽略了对其建构的时代背景 和理论基础的批判性考察,导致了理论建构脱离现实和过于理想化、片面化的弊 端。 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缺憾,具体考察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现实,在理论基础上,也应该强调建立在艺术的超 两南人。7 :石员十学何论文 越性之上的艺术的批判性和否定性。这样的考察有可能夯实美育理论建构的地基, 也有可能把美育理论导向与当代既有的美育理论不同的理论向度审美教育理 论的批判向度,而这种向度其实是向席勒的美育理论的一种自觉的回归。 有必要说明的是,本论文所谓“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中的“当代是“当下的”和“现在的”意思,当然它还可以从现在向前延续。 论文正是基于对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的国内美育理论的观照和反思,通过对美育所 面对的现实和所凭依的理论基础的考察,为当下及以后的美育理论建构提供一个 可参照的视角。 6 一、现实辛宁景:伞面异化的现实 一、现实背景:全面异化的现实 ( 一) 异化概念及其理论流变 1 异化概念解析 异化在英文中为a l i e n a t i o n ,德文为e n t f r e m d u n g ,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 它是由马丁路德于1 5 2 2 年在翻译圣经时从希腊文新约全书移植到新高地德语 中的,用来意指疏远上帝、不信神、无知。e n t f r e m d u n g 一词在德语中的非宗教的、 世俗的使用中还融汇了拉丁语a b a l i e n a r e 和a l i e n a t i o 两词的内涵。a b a l i e n a r e 一词在 中古高地德语中为a n f r e m e d e n ,意为陌生化、剥夺、取走。a l i e n a t i o 一词意为陌生、 脱离、转让,指谓权利和财产的转与、让渡。它在“权利转让 的意义上被运用于 古典的自然法,该词与作为哲学概念的异化一词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固 黑格尔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使用,并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他认为,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精神异化和复归的历史,精神通过外化和对象化,证实了 自己的存在。但对精神来说这又是一种异化,因为精神在对象化中亦即在物质存 在的形式中失去了自由,因此,必须扬弃这种异化,只有扬弃了对象性,精神才 能进一步发展成为绝对精神,回到自身,从而获得自由,实现自我。费尔巴哈把 异化理解为宗教的异化,人把自己的类的本质( 爱和理性等) 投射到虚幻的上帝 身上,把上帝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真实的存在顶礼膜拜,希望上帝赐予自己些许 他作为人曾投射到上帝身上去的东西。费尔巴哈希望用一种爱的宗教代替对上帝 的膜拜,把本来就属于人的本质取回,以人与人之间的爱来代替对上帝的爱。青 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进行了批判改造,并尝试对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至此,经过三位德国思想家的理论阐述,异化概念已基本定型,并一直延续 到现在。总的来说,异化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且一定与人有关,其特点是 “把人的活动和这种活动的结果转化为一种支配人并与人敌对的独立力量。异化 的根源在于对抗性的劳动分工和私有制。”圆苏联大百科全书对“异化”条目 的这一解释基本上就来源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也曾经说过,理解了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领域的异化就不难理解其他领域的异化,因为它们正是这一异 化的延伸。 参见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载于哲学研究2 0 0 1 年第1 0 期 。苏联大百科全书“异化”条目,张捷译,载于异化问题下册,陆梅林,程代熙编选,文化艺术版社, 1 9 8 6 年版,第4 3 4 页版社,1 9 8 6 年版,第4 3 4 页 7 两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2 席勒、马克思、卢卡奇对异化的一些论述 席勒写审美教育书简的时候,“异化”还没有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进入思想 界,德国的经济与英国和法国相比也落后许多,但是,作为文学家的席勒还是敏 感地意识到了近代工业化将要带来什么。总的来说,这将是一个利己主义社会, 人的物质需要将居于支配地位,“沉沦的人类都降服于它那强暴的轭下。有用是这 个时代崇拜的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侍奉它,一切才智都要尊崇它。 人们疯狂 地追求物质利益,精神性的东西遭到贬损,道德堕落、艺术衰微都在所难免。具 体而言,近代文明的发展必将导致人性的分裂,其一,在工作方面,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分工会变得越来越细,人们的活动被限制在固定的狭小的范围内,重 复着单调乏味的劳动,这造成了人的能力的片面发展;其二,在公民与国家的关 系方面,复杂的国家机器和官僚政治使公民成为异己的,等级制度把公民纳入冷 漠的法则。就像席勒说的:“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 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了。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 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造就成一个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 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 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专门知识的标志。”席 勒的这一表述显得有些抽象和笼统,青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则要具体深刻得 多。 马克思在考察了当时的经济事实后指出,工人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出卖自 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物化为产品,产品作为商品出售,资本家得到货币, 货币投入再生产,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领域。在这里,工人 和自己的产品( 物化劳动) 是一种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表现为资本家的财产,最 后转变为资本与工人相对立,支配工人。经过这一转化,工人不是表现为自己的 创造物的主人,而成为它的奴隶。其次,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也是一种异化关系, 劳动是谋生的劳动,而不再是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 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 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 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 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 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 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 ( 德)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0 页 。( 德)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4 8 页 8 一、现实背景:伞面异化的现实 逃避劳动。”前者是物的异化,后者是自我异化,由这两种异化还可以推出人的 类生活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马克思的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 9 3 2 年才出版,在此之前,卢卡奇在 他1 9 2 3 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就有对异化的论述i 其中有一篇文章物 化和无产阶级意识谈到了物化现象,当时他不可能看到马克思的1 8 4 4 年手稿, 但是他关于“物化”的阐述与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表述极为相似,有一些新的 东西是受到了齐美尔和韦伯的影响。卢卡奇面前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已经是以泰 勒制流水线为主导的自动化工业,物化在生产领域的主要表现已经不是物役性的 痛苦的劳动,而是一种以合理的科学规律面目出现的科学理性本身。一切事情都 被一种越来越形式化、标准化的方式来处理,劳动者的精神能力受到机械化的压 抑。劳动者本身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这就是意识的物化,“物化意识培育了机 械、依附的工作方式,促使官僚制度的形成,导致孤立、静止的实证主义方法, 造成了只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现象,掩盖其真实本质的资产阶级科学一即资产 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使工人阶级丧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现实的批判和改 造能力,造成了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采取了顺从和适应的态度,把资本主义制度 看成是永恒不变、理所当然的东西。这种物化意识使工人阶级不仅未能形成有效 的阶级意识,而且丧失了革命性、批判性和战斗性。 圆 3 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 由于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也正是手稿把许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引向了青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其中,法兰 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可以说是2 0 世纪异化理论的典范,是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 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继承和变异,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 兰克福学派这一视角。我们可以比较充分地了解2 0 世纪以来的异化状况。 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论集中体现在阿多诺、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早期代表 人物的理论探索上。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写于1 9 4 4 年的启蒙辩证法是对传统的 启蒙理性主义的全面批判。以前,上帝是人的异化,是人的主宰,启蒙理性用知 识取代了神话,把人的本质和自由从上帝那里夺了回来,现在,上帝死了,启蒙 理性取代了上帝的位置,依然遵循统治与奴役的逻辑。结果启蒙理性蜕变成了另 一个神话,蜕变成了工具( 技术) 理性对人和自然的支配,人仍然处于异化之中。 现代科学技术聚合为一种强大的统治人的力量,其对自然的支配是以人的异 。( 德) 马克思: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f j 版社,2 0 0 0 年版,第5 4 5 5 页 圆王雨辰:总体性物化阶级意识青年卢卡奇的理论主题及其当代影响,载于江汉论坛i 9 9 8 年 第6 期 9 两南大学硕一卜号叫市论文 化为代价的。“今天,人性的堕落与社会的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生产力的提 高,一方面为世界变得更加公正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让机器和掌握机器的社 会集团对其他人群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在经济权力部门面前,个人变得一钱不值。 社会对自然的暴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方面,个体在他使用的机器面前消 失不见了,另一方面,个体又从机器那里得到了莫大的好处。随着财富的不断增 加,大众变得更加易于支配和诱导。社会下层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时候,付出 的代价是社会地位的下降,这一点明显表现为精神不断媚俗化。精神的真正功劳 在于对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就必定会走向 消亡。精确信息的泛滥,枯燥游戏的普及,在提高人的才智的同时,也使人变得 更加愚蠢。 人成了计算理性的动物,每天在意的是自己是否成功地适应了社会习惯的行 为模式,不再过问生活的意义。工具理性控制了一切,机械化化的劳动方式把人 变成了单纯的可以相互替换的功能,思想丧失了批判和反思的维度。并且这种技 术合理性的强制性从人们的劳动时间延伸到人们的闲暇时间,享乐也成了被操纵 的对象,假同代替了节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把这种控制称之为文化工业,人们 只要有了闲暇时间,就不得不受到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的控制或影响。流行歌曲、 肥皂剧和好莱坞电影使人们的感官越来越钝化,审美陷入了一种极端贫困的状态。 图像时代的到来,把想象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文化工业的制造 商们替消费者想得很周到,不需要任何的努力就可以猜到下面的旋律或情节。人 们需要的是轻松的艺术,是娱乐而不是思考,这就是文化工业的最大卖点。人们 进行文化消费,目的是为了摆脱劳动过程本身的机械化和标准化,但是到头来人 们还是按照老掉牙的程序性的节奏在娱乐自己。“整个文化工业所作出的承诺就是 要逃出日常的苦役,就像在卡通片里,黑暗中父亲拿着梯子去解救遭到绑架的女 儿一样。然而,文化工业的天堂也同样是一种苦役。逃避和私奔都是预先设计好 的,最后总归得回来。快乐本该帮助人们忘记屈从,然而它却使人们变得更加服 服帖帖了。”在这种强大的娱乐文化的攻势下,人们不再对现行的统治进行质疑, 快乐意味着什么都不想,意味着点头称是,忘记一切的忧伤,把自己与社会的进 程隔离开来,变得麻木不仁。这种逃避是对人的否定性思维的一种阉割,人们不 再反思客体即他生活的世界,同时也不再反思自身,人在双重意义上丧失了自己 的主体性。 1 9 6 4 年马尔库塞出版了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对发 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他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 国( 德) 霍克海默,阿道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4 页 曲( 德) 霍克海默,阿道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5 8 1 5 9 页 l o 一、现实背景:伞面异化的现实 主义社会,这个社会利用技术合理性带来的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极大 改善,压制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使人的反思能力丧失, 不再想象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吞没和拒斥种种历史替代性选择,成为 单向度的人。 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依靠的不再是恐怖和暴力,而是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 步使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可以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收音机等传播媒介而 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从而占领人们的私人空间:技术的进步使发达 工业社会可以在富裕的生活水平上,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付出不再追 求自由、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代价;技术的进步还使发达工业社会握有杀 伤力更大的武器。” 在生产领域,由于技术的不断提高,生产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普及,劳动者 已经变成了生产过程的看守者和调节者,人在机器面前显得更加无力,完全不能 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是在异化中工作。在消费领域,既得利益者也有效地操纵 着人们的物质需要,马尔库塞区分了“真实的需要 和“虚假的需要”,前者是那 些无条件地要求满足的需要,后者则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需要。 既得利益者通过不断生产出新的需要,是“匮乏”延续,使生存斗争永恒化,使 人们不得不依赖于社会的控制,统治者通过虚假需要的不断制造和满足维持着极 权主义社会的稳定。“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 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把个人束缚于社会的机制已 经改变,而社会控制就是在它所产生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稳定的。 文化的俗化趋势是马尔库塞关注的又一焦点,这与霍克海默、阿多诺对文化 工业的批判有契合之处。不同的是,霍克海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