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孔子 在春秋之前孝道观念的基础上,赋予了孝以新的内涵,为孝道找到了存在的哲学基 础,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在孔子的思想中, “仁” 、 “礼” 、 “忠”等道德原则 都与“孝”存在着重要的关系。孔子将孝道与为仁、守礼联系起来,为孝道找到了 存在的根基和依据;将孝道与尽忠相联系,把孝道扩大为对君王与国家之诚,从而 丰富了孝的内涵。孔子言孝,强调“孝”所包含的对父母之敬爱精神,这种爱,是 一种差等之爱。在孔子看来,只有从对父母之孝出发,进而友爱兄弟、将爱推而广 之,逐步扩大到对乡邻、宗族、乃至国家之爱,才能最终实现“泛爱众,而亲仁” 的目的。 孔子重视孝道,对孝道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对于应该如何践行孝道也提出 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在“善事父母”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对父母行孝首先要体现为 “敬” 。 不仅是要从物质上尽赡养父母之责, 更重要的乃是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从而把人类对父母之孝提升到了精神的层面。同时,孔子认为当父母有过时,委婉 进谏;当父母去世后,善继父志,也是爱、敬父母的表现,也是对孝道的践行。正 是由于孔子对孝道思想的重视以及后世学者对孝道思想的发展,使孝道成为我国传 统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孔子之孝,对于我们有着超越时空的 意义与价值,对于当代的人们,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代学者对儒家血缘亲情是否必然导致腐败的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孔子所 提出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以及孟子的两个案例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对当 代学者对此问题所持观点有所认识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了“亲亲相隐”与孝之关系, 进而详细分析了血缘亲情之孝与当代腐败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以及“亲 亲相隐”与法律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与论证,才能有利于我们了解以孔子为代表 的儒家思想向我们传达的真正精神,更有利于我们学习先哲的智慧,用正确的价值 观来对待传统文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本文尝试从原著论语出发,结合孔子的相关言论,试图以“孝”为核心, 对孔子之“孝”的思想作一次尝试性诠释。 关键词: 孝道 仁 礼 爱有差等 亲亲相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a b s t r a c t filial piety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china,it s also th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is paper tells us about that on the basis of filial piet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us gave new meaning to filial piety and found the existence of filial piety that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confucius thought the benevolence, ritual, loyalty are conneted with filial piety .they are connet ing with each other. confucius linked filial piety to loyalty, that for the king and the state for the prudential, which has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filial piety. confucius emphasis filial piety should be contained in the spirit of beloved parents. confucius think that start from loving parents can love brothers,love neighbors and love the country .finally will love the whole world. confucius think highly of filial piety, carry out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how the practice of filial piety should be put forward a very concrete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l ove parents not only give them m aterial,and more important is to give spiritual consolation. at the same time, confucius think that when parents make mistakes, tell them to correct; when the parents have died, do what they want to do but didn t finished, is also the performance of loving father and mother. it is because of confucius thinking highly of filial piety ,it is becoming a important reasons of family harmony and social stability.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filial piety transcend the time and space ,still have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people.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serious controversy on whether blood bound to lead to the problem of corruption . confuciuss father hide son s mistake ,so does son. and the two cases of mencius, become the focus of th e debate. to address such concerns,in this paper, we first dis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blood and filial piety, then disscuss whether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corruption is bound to exist the link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of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v filial piety and the law. through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so that i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confucius .they convey the true spirit, we are more conducive to learning the wisdom of philosophers, with the correct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original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mbinate the relevance of confucius remarks, try to take filial piety as the core to make a tentative interpretation. keywords: filial piety goodness ritual hierarchy of love hidden among family member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 言 重视孝道, 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百善孝为先” 这句俗语也体现了人们对 “孝” 在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梁漱溟先生在 中国文化要义 中曾说:“中 国文化是孝的文化” 。 黑格尔也曾说: “中国完全是建立在这种道德的结合上的, 国家的特点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悌 。 ” 由此可见, “孝”这一道德是构成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孝”之所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而“为仁”又从“孝弟”始,因此, 可以说“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孝” 观念的产生以及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以 孝道为核心的人伦道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而孝道的思想观念,也经 过历代先贤的大力提倡,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溶进了中华民族的血 液之中,形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一。 ” 历来学者对 “孝” 之观念多有论及, 但对孔子之孝进行深入研究者少之又少。“孝”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仁”可以说是孔子全部学说 的中心观念,那么“为仁”则是从“孝弟”始。孔子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亲情 出发,推己及人,将爱由近亲推至乡邻,乃至达到“泛爱众,而亲仁” 、 “博施于民 而能济众”的目的。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为仁的起点,对父母行孝,就是对“仁” 的践行。 孔子言孝,给“孝”赋予了新的内涵,他在春秋之前孝道观念的基础上,对传 统孝道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使孝的观念实现了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道德到家庭道 德的转化,并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 ”由 于孔子对孝道思想的重视以及后世学者对于孝道思想的关注,使孝道得到了极大的 发展,从而使“孝道”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年版,第 307 页。 黑格尔: 历史哲学 ,张作成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年版,第 50 页。 王长坤: 先秦儒家孝道研究 ,成都:巴蜀书社,2007 年版,第 2 页。 肖群忠: 孝与中国文化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5、3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由此可以看出,对孔子的孝道思想进行一次解读,显然不是没有意义的。本文 尝试从原著论语出发,结合孟子 、 孝经 、 礼记等相关原著,并结合孔 子的各类言论,试图以“孝”为核心,从“孝”的视角对孔子之“孝”的思想作一 次尝试性诠释。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 孔子孝道思想产生的背景 思想是在历史中展开的,为了更好的认识孝道观念,就必须要了解“孝”观念 的起源、孔子孝道观念所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何为孝道。 1.1 “孝”观念起源略考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罗素在他的论著中国问题中说: “孝道并不是中国 人独有,它是某个文化阶段全世界共有的现象。奇怪的是,中国文化已到了极高的 程度,而这个旧习惯依然保存。古代罗马人、希腊人也同中国一样注重孝道,但随 着文明程度的增加,家族关系便逐渐淡漠。而中国却不是这样。 ”可见,中外学者 对于中国传统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有共同的认识,皆认为中国文化在某一意 义上可以说是孝的文化。 孝文化并不是在人类社会出现时就存在的,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发展 到一定阶段, “孝”观念才能得以产生。那么“孝”观念究竟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对 此有三种看法。 观点之一: “孝”观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产物。 以康学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孝”观念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他在先秦 孝道研究一书中说: “ 孝观念的产生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 生的亲亲之情,二是个体婚制的建立。这两个条件的成熟,当在原始社会晚期,也 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也就是说, “孝”观念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具备于父系氏族 社会时期。他认为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引起了男女在家庭经济中所处地 位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婚姻形式和亲属关系,使血缘亲属之间有了供养的义务,即 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反之,子女则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因此,建立在血缘关系 基础之上的亲亲之情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进而成为维系“孝”观念的基础。康学 转引自王长坤: 先秦儒家孝道研究 ,成都:巴蜀书社,2007 年版,第 19 页。 康学伟: 先秦孝道研究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伟还从文献与民族学方面对自己的观念进行了考察和论证。同时,他认为,孝道观 念兴盛于西周时期,在西周时代,孝不仅仅是善事父母,还包括对祖宗的追思和祭 祀。即是说,孝道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而兴盛于周代。 观点之二: “孝”观念产生于殷商时期。 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有杨荣国、李裕民和王长坤等。杨荣国认为“在殷代,有 了孝的事实,当然也就说明那时确有了孝的思想的产生” 。李裕民也同样指出: “在 殷代时,已经有了孝的事实。 ”王长坤在先秦儒家孝道研究一书中认同杨荣国 和李裕民的观点,他认为: “第一,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物质资料非常贫乏,生产 力水平很低,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们只能采取群居的生活方式,共同劳动,共同 享有劳动成果。人们在分配食物以及其他生活资料时,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氏族成 员之间并没有区别,没有亲亲之爱。抚养老人的责任由氏族社会全体成员来承担, 子女对父母并无特殊的责任和义务。第二, “孝”观念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一夫 一妻制,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而这一制度的家庭关系产生于殷商时期,这一点 可以从殷商的祭祀制度中体现出来。 ”因此,他不支持康学伟提出的“孝”观念产 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看法,他认为“孝”观念应产生于殷商之时。 观点之三: “孝”观念形成于西周时期。 肖群忠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对康学伟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康学伟提 出的“孝”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的观点不足以使人完全信服,他的这种孝道起 源观念仍需进一步论证。肖群忠认为, “孝”的初始义应是源于祭祀活动。他认为, 在殷商时期,伦理思想并没有从宗教观念中分离出来,殷商时期的祭祀,并不具有 追孝的意义。直至周初,祭祖才真正具有了孝道之教化意义。在尊祖敬宗的基础上, 西周之孝才实现了向“善事父母”的转变。故他认为“孝”这一观念是正式形成于 周代的,这一结论可由大量文献所证实。因此他认为“孝”观念起源于西周。 综上所述,对“孝”观念产生的时期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相较之下,我 比较认同肖群忠等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孝”观念产生于西周时期。 杨荣国: 中国古代思想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第 11 页。 转引自王长坤: 先秦儒家孝道研究 ,成都:巴蜀书社,2007 年版,第 49 页。 参看王长坤: 先秦儒家孝道研究 ,成都:巴蜀书社,2007 年版,第 515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孝”作为一种家庭中反映父子关系的道德观念,应该是伴随着中国文明社会 的形成而萌发的,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个体家庭关系以及 政治等级关系为基础而产生的。正是因为个体家庭关系的出现,家庭才能成为人类 自身再生产的基本单元,善事父母的孝道观念才能得以产生。 虽然在殷商时期出现了稳定的一夫一妻制结构的个体家庭关系,但由于殷商时 期对于孝的记载非常少,仅仅出现了两处,而我们要考证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 状况,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才能得出结论,故我不认为“孝”观念产生于殷商时期。 而从现有的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西周时期“孝”的记载,如西周的金文以 及诗经中就出现了许多涉及孝的言论,这是有文字考证的。殷商时期的“孝” 观念还主要是对先祖的崇拜和祭祀,到西周时期才真正将“善事父母”作为孝的基 本准则,所以我认为孝道观念产生于西周时期。 上面我们探讨了当代学者对于“孝”观念起源问题的认识,此外,我们还要了 解“孝道”这一概念的最初出处以及何为“孝道” 。 吕氏春秋孝行中说: “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 后及所轻。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亲疏,则事笃谨孝道。 ” 史记仲 尼弟子列传中说: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 道,故授之业。 ”这是迄今为止“孝道”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道” 原指人行之路,如说文解字中说: “道,所行之道也。 ” 尔雅释宫中有: “一 达谓之道路。 ”此后人们又将道引申为天人所须遵循的普遍规律。因此,中国传统思 想里有所谓的“天道” ,是指宇宙或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 “人道”指社会发展 规律。伦理学意义上的“道”通常指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而“孝道”在中国传统 思想里主要是作为伦理意义上的名词。因此,所谓“孝道”就是以“孝”作为人们 的行为准则。 (汉)高诱注,王利器疏: 吕氏春秋注疏 ,成都:巴蜀书社,2002 年版,第 1364 页。 (汉)司马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版,第 1748 页。 参看康学伟: 先秦孝道研究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1.2 孔子孝道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背景 在对“孝”观念的起源问题以及何为孝道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深入研究 孔子的孝道思想,还必须要对这一思想所产生的社会根源有所认识。思想是时代的 反映,虽然思想有时可以超越时代,但却不能脱离思想家所生活的社会状况而凭空 产生。 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是孔子孝道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孝道产生于西周时期, 但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奴隶制度开始衰落, 封建制度开始萌芽,井田制已趋于解体,这些因素导致作为等级政治制度的分封制 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周礼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血缘制度在意识形 态上的反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破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周礼,使周礼也受到破 坏。周礼的主要内容是“亲亲”和“尊尊” ,即强调父子之亲与君臣之义,等级制是 周礼最本质的东西,而周礼的崩溃,造成了等级制度的破坏。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 使孝道趋于动摇。 西周“孝”的观念包含“尊祖敬宗”和“善事父母”之义,而以“尊祖敬宗” 之义为主, “善事父母”是在“尊祖敬宗”基础上出现的孝的后起之义。春秋末期, 由于孝道思想的衰微,违反孝道的行为不断出现。春秋之世,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 弑其父者有之” 。列国废嫡立庶、废长立幼的现象不断发生,君不君,臣不臣的违 礼行为也频繁涌现。从这可以看出,孔子所处的时代已是礼崩乐坏,孝道衰微之时, 这就是孔子孝道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之上。思 想的产生,不仅有社会根源方面的原因,知识本身也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孔子的 思想也不例外。孔子曾说他非生而知之者,乃是因为好学才有了广博的学问。追溯 孔子孝道思想之源,对于我们了解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孔子是鲁国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故在孔子的思想中,受宋、鲁文化影响很深。 同时,孔子非常推崇周公以及周代礼乐文化,他曾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孟子滕文公下 。本文孟子的言论引自杨伯峻: 孟子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吾从周。 ” 孔子还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可见,在孔子看来,礼义制度有着沿袭继承 的关系,而孔子的思想也即如此,他吸取并继承发展了古代文化、礼义制度以及崇 尚仁义的思想。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 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弟子, 入则孝,出则悌” 。这些出自论语中的言语表达了孔子对忠、孝、仁、礼等观 念的认识,而这些思想应该是在殷周二代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 孔子非常重视并喜爱古代文献, 这些古代文献也同样是孔子思想的基础。论语 中就提到过: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即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对于“述” 之含义,朱子说: “述,传旧而已。 ”刘宝楠说: “述是循旧。 ”从字面来说,这些解 释无疑是正确的,但未必符合原义。从论语中即可看出孔子的诸多思想并非仅 仅是对前人思想的阐述, 它同时包含了孔子对前人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孔子说过:“我 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他也强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 也” 1 1 。可见,孔子虽重视古代文献,但也强调要善于思考,以择善而从。在论语 中曾多次提到周易 、 诗经 、 尚书等文献,可见,这些古代文献都是孔子平 时所研习的书籍,如: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子所雅言, 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 2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 1 3 等等。都提 到了这些比较具体的古代文献,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 前人的学说,因此我们可以说诗经 、 尚书 、 周易等古代文献也是孔子思想 论语八佾 。本文论语的原文皆引自杨伯峻: 论语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 论语为政 。 论语里仁 。 论语学而 。 论语里仁 。 论语八佾 。 论语学而 。 论语述而 。 论语述而 。 论语为政 。 11论语述而 。 12论语述而 。 13论语为政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学说的基础。 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是在对这些古代文献的研习中提出并发展的。 诗经的风、 雅、颂中对孝的内容也有记载,如: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 生我劳瘁。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这些朴实而动人的诗歌是当时社会的人们感念父母养育之情的一种抒发。孔子 对孝道思想的重视也可能受此影响。 周易中有: 彖曰: “女正位乎内,男正位 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 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 这可以说是孔子后来提出“正 名”观念的思想来源,也表现了父子兄弟等家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在社会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在对古代文献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只 有用道德原则才能根本改变社会的混乱状况。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在西 周和春秋时期孝道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以“孝弟” 为基本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孔子重视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关系,他认为孝弟乃是 为仁之本,是行仁的基础,只有从“孝弟”出发,推己及人,才能将爱推而广之, 从“孝弟”始而实现一个仁爱的世界。 诗经小雅蓼莪 。见程俊英: 诗经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 3 4 0 页。 诗经邶风凯风 。见程俊英: 诗经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 4 7 页。 周振甫: 周易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1991 年版,第 13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 孔子孝道思想之内涵 “孝”在孔子的思想中地位及其重要。仅论语中,直接关于孝的论述共有 18 处,涉及孝的观念的有近 20 处。正是经过孔子的论述以后,孝道思想才得以在后 世获得极大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孔子的孝道思想是整个儒家孝道思想的开端, 是儒家孝道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看来,研究孔子的孝道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了解孔子孝道思想的内涵,更是深入认识孔子孝道思想的关键。 2.1 孝之含义 要认识孔子孝道思想的内涵,首先就要了解孝的含义。 总的来说, “孝” 含有 “尊 祖敬宗”和“善事父母”之义。 “孝”的初始之义是尊祖敬宗,这从西周的文献以及金文中可以看出,子孙后 代对先祖称孝,如: 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在西周的金文中,也有记载: 用享孝于宗室。 用追孝于其父母。 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 由此可以看出,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孝” ,其最初含义是尊祖敬宗。周代时期与殷商 时期一样重视对先祖之祭,人们认为其祖宗神与上帝关系密切,是沟通天上与人间 的神者,故祭祖以配天。在西周时期,对祖先之孝,主要表现在宗庙祭祀上。周人 对祭祀非常重视,除了用祭祀来表达对先祖的孝思外,他们更是把祭祀先祖、克尽 孝道看作是加强宗法制度、维护政治统治的手段。 孝的后起之义是子女善事父母,是指子女赡养并侍奉父母。孝的含义由“尊祖 诗经小雅楚茨 。见程俊英: 诗经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 3 5 7 页。 臧知非: 孝经与中国文化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敬宗”实现了向“善事父母”的转变。 东汉许慎对孝之含义解释为: 孝,善事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这是从“孝”的字形上来解释的。因“孝”从字形上来看,似一年轻人搀扶着一个 佝偻的老者,照顾老人乃从亲始,这是人之常情。因此,首先就是要善事自己的父 母。故许慎由字形对孝作出了“善事父母”的解释。 尔雅 、 周礼 、以及荀子中都有关于什么是孝的论述,如: 善事父母为孝。 ( 尔雅释训 ) 孝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 周礼地官师氏 ) 能以事亲谓之孝。 ( 荀子王制 ) 这些解释反映了古人对于孝之含义的理解,可以看出,孝之含义非常自然、朴实,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们对于父母的亲亲之情。 由此可以看出,善事父母、尊祖敬宗即为孝之含义。孔子言孝,则主要从善事 父母的角度而言。如前所说,孔子给“孝”赋予了新的内涵, “使孝的观念实现了从 宗教到道德、从宗族道德到家庭道德的转化,并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根基, 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 ” 2.2 孝的哲学基础仁 2.2.1 “仁”的内涵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 “仁,亲也,从人从二。 ”可见, “仁”是人与人之间 的一种相互亲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来源便是“亲亲”之爱。孔子重仁, 论语中 有 1 0 9次讲到“仁” ,可见,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孔子并不直接告诉我们 什么是“仁” ,而是乐于针对发问者的不同而因材施教的告之何为“仁” ,所以不同 的人向孔子请教何为仁,仁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仁的主要内涵就是爱人。 说文解字老部 。见(汉)许慎: 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版,第 173 页。 肖群忠: 孝与中国文化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5 页,第 38 页。 (汉)许慎: 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版,第 16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论语中有: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即孔子以“爱人”为“仁” 。孔子对 人非常重视, 论语乡党载: “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 ”由此 可见,这种爱人的精神即是孔子所主张的“仁”之内涵。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爱人则是这种内在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而爱 人只有通过现实的行为才能体现出来。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首先爱自己的亲人, 才会去爱他人。仁者爱人的基础乃是血缘亲情之爱,血缘亲情之爱的外扩即是爱人。 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 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 之天下也。 ”在孟子看来,亲情之爱,是仁之表现;敬长之心,乃义之表现,这都 是先天存在的“良知良能” ,是人内在所具有的德行。由于爱的对象,应是遵循着由 近及远、由亲及疏的顺序,因此对于孩提之童乃至所有人而言,对父母之爱最真实 自然,所以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 “孝”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只 有当孩提之童长大后,有了自己的观念和意识之后,对父母的这种亲亲之爱才可扩 大为孝这一有意识的观念和行为。也即是说,仁爱是自亲亲始的,仁爱是产生亲情 之爱的源泉,所以可以说,仁的主要内涵即是爱人。 2.2.2 “孝”与“仁”之关系 孔子把孝的根源看作是从人心之仁中产生的,而“孝”是“为仁”的起点和根 本。孔子之时,虽然孝之含义具有尊祖敬宗和善事父母之义,但主要仍以尊祖敬宗 之义为主,孔子将尊祖敬宗之孝转化为朴素的家庭伦理道德,为孝道的合理性找到 了更普遍坚实的根基人心之仁,从而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那么“仁”与 “孝”是何关系呢?论语学而中讲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虽然是有子说的,但有子是孔子的学生,这句 话很有可能是有子对孔子之言的转述或者是对孔子之言的述说,所以我认为这句话 也代表了孔子的思想,是理解孔子关于“仁” 、 “孝”关系的关键之处。那么这里是 论语颜渊 。 孟子尽心上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说“孝弟”是“仁”之本还是“仁”是“孝弟”之本?通过对古之学者对此句的理 解我们可以更清晰的认识两者的关系。朱熹四书集注中载有: 程颐曰: “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 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 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 ”或问: “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 “非也。谓行仁自孝悌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 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 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朱子语类载: 问: “孝弟谓仁之本” 。曰: “论仁,则仁是孝弟之本;行仁,则当孝弟始。 ” 问: “把孝弟唤为仁之本,却是把枝叶做根本。 ”曰: “然。 ” 仁是孝弟之母子,有仁方发得孝弟出来,无仁则何处得孝弟! 譬如一粒粟,生出为苗。仁是粟,孝弟是苗,便是仁为孝弟之本。 自亲亲至于爱物,乃是行仁之事,非是行仁之本也。故仁是孝弟之本。 从程颐和朱子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 “仁”是“孝 弟”之本, “为仁” 、 “行仁”当从“孝弟”始。朱子的比喻很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仁” 、 “孝”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 “仁”是粟,而“孝弟”是苗,苗是从粟中生出来 的,所以说“仁”为“孝弟”之本; “仁”是树根, “孝弟”是枝叶,枝叶是由于树 根的存在而成长起来的,枝叶不能离开树根而存在,树根是枝叶产生的源泉和根本, 故从“仁”和“孝”的关系上说,即也是“仁”为“孝弟”之本。 可见, “孝弟”是从人所具有的“仁心”中产生的, “仁”是“孝弟”思想产生 的源泉。因为“仁”中产生爱,而爱又自亲始,从爱自己的父母即孝于亲开始,到 友爱兄弟、亲戚、朋友,推而广之,达到“亲亲而仁民” , “仁民而爱物” ,这就是“为 仁” ,是在践行仁的德行,即是说 “为仁”乃以“孝弟”为本, “为仁”当自“孝弟” (宋)朱熹: 四书集注 ,长沙:岳麓书社,1985 年版,第 71 页。朱熹是一位集大成的理学家、知识渊博的 学者。他对四书的解释虽有些地方曲解了愿意,但一般情况下,他的解释还是力求忠实于四书文本的原意的,并 且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对前人的诠释多能择善而从。故本人论文中涉及到对四书中章句部分的解释多引用朱熹 的注释。 转引自郭齐勇主编: 儒家伦理争鸣集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7027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始。 论语正义中也说: “为仁犹言行仁,所谓利仁疆仁者也。下篇其为仁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 克己复礼为仁 为仁由己 , 子贡问为仁 , 堂堂乎张也, 难与并为仁矣 ,皆是言为仁 ,又志于仁,求仁欲仁,用力于仁,亦是言为仁 也。” 这段解释更进一步说明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即是说“为仁”乃 以“孝弟”为本。 2.2.3 “仁”何以是“孝”之哲学基础 在分析了“孝”和“仁”的关系之后,我们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说孔子孝道思 想的哲学基础是“仁”?前面也说过, 论语中“仁”字多达 109 处,可见孔子对 “仁”非常重视,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而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 “仁”和 “孝”是两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在孔子看来, “仁”是一切道德的源头, “仁”为“孝 弟”之本,而“行仁”则以“孝悌”为本。马振铎在其书仁人道中认为孔子 的“仁”不是一种具体的德行,他认为孔子所讲的“仁”乃全德之名,我同意他这 种说法。读论语时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有不同的定义,列举如下: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 无怨,在家无怨。 ” 司马牛问仁。子曰: “仁者,其言也讱。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请问之。 ”曰: “恭, 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樊迟问仁。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 (清)刘宝楠: 论语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 7 页。 论语颜渊 。 论语颜渊 。 论语颜渊 。 论语阳货 。 论语子路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何为“仁” ,孔子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除此以外,孔子更 是不轻许人以“仁” 。如: 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 “不知也。 ”又问。子曰: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 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 “求也何如?”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 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 “赤也何如?”子曰: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 子曰: “回也,其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可以看出,孔子所说不知其仁也,可能不是真不知,因为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 品质都非常的了解。他之所以说不知,其意乃是指他们还达不到仁的要求。朱熹说: “仲弓之贤,而夫子不许其仁,何也?曰: 仁道至大,非全体而不息者,不足以当 之。如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况仲弓虽贤,未及颜子,圣人固不得而 轻许之也。 ”对于孔子自己,他也未自称为仁人。他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 ” “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因此这种最高的道德不是轻易可以达 到的。虽然孔子说过: “为人由己”, “我欲仁,斯仁至矣” ,但是要达到“仁”这 一最高道德境界,要通过不断修己才有可能。 “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它与其它的德 目如义、礼、知、信、孝等应是本原和派生的关系,即是说“仁”派生诸德。子曰: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刘宝楠对此句的注释为: “言人若诚能志于仁,则是为行 之胜者,故其余所行皆善,无恶行也。 ”也即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若具备了仁的德 行,则从中就可产生出其它的德行,就不会再有恶行。故孔子在教导学生时,强调 论语子路 。 论语公冶长 。 论语公冶长 。 论语雍也 。 金良年导读: 朱熹集注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 年版,第 39 页。 论语述而 。 论语颜渊 。 论语里仁 。 (清)刘宝楠: 论语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 14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为仁” 。 “孝弟”作为诸德之一,也可以说, “仁”可以产生出孝弟,这从朱子语 类中的论述可以进一步说明: 仁便是本了,上面更无本。如水之流,必过第一池,然后过第二池,第三池。 未有不先过第一池,而能及第二第三者。仁便是水之原,而孝弟便是第一池。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 所以生生不息。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 所以不息。 由此可以看出, “仁”是“孝弟”之本,是产生“孝弟”的源泉。朱子所说的发端处, 这个端即是“孝弟” ,从“仁”中产生的“孝弟” ,是仁爱精神传递的始端,从“孝 弟”出发,才能将仁爱精神生生不息的传递与推扩。 “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是 其它道德原则之本,所以说, “仁”是“孝弟”的哲学基础。 2.3 孝的依据礼 在论语中,讲到“礼”共有七十五次。孔子虽未对礼之含义做出明确的定 义说明,但“礼”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礼 和孝之言论的论述,我们要认识“礼”的内涵是什么? 2.3.1 礼的内涵 孔子在论语中并未提到什么是“礼” ,可能是由于孔子之时, “礼”已经是 一个普遍化的范畴。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已经 发展到了很高的阶段。孔子非常重视礼乐文化,并提倡复礼。复礼并不是说要完全 恢复周礼,而是孔子看到了礼乐文化对于人们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 春秋时期,宗法制受到冲击,周礼受到破坏,孝道思想衰微,各种僭礼现象层出不 穷,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孔子认为只有用礼来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才能实现社 会的稳定。如果人人守礼、践仁、行孝,则可使天下归仁。 郭齐勇主编: 儒家伦理争鸣集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09 页。 郭齐勇主编: 儒家伦理争鸣集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0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那么什么是“礼”呢?“礼”起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礼”所包含的范围很 广,一般包括个人行为规范、社会规范和文化制度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是必须 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调节的。 “礼所包含的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是尊尊和亲亲。尊尊, 主要针对政治权利而言,其目的是贯彻君臣之道,以实现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的理想君臣关系;亲亲,则主要针对血缘关系而言,目的是要贯彻血 缘亲情、父子之道。从而在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的基础上,实现孔子所追求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生活。在古 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血缘与政治两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政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工程节能评估报告
- 煤炭仓储物流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机械拆除与人工拆除配合方案
- 2025年关于轴承考试试题及答案
- 氢能电源生产线项目技术方案
- 起重设备安装项目成本控制方案
- 足疗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 住宅小区物业股权转让及业主权益保障协议
- 离婚协议经典样本:婚姻终止财产分配与子女监护协议
- 液化空气储能空分技术经济性分析与评估
- 城乡垃圾压缩站建设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考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债权收购委托代理合同
- 框架合作协议书合同模板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附答案)(满分必刷)
- 热处理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北京市中考英语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 制鞋工岗前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标准)课时合同转让协议书
- 郑州市突发应急预案
- 2025广东肇庆市怀集县卫生事业单位招聘102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