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汉抒情言志赋的士人心态解读和价值取向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从汉初的贾谊开始,士人就不仪用赋这种当时最流行的文体来 歌功颂德、求取功名,同时也用来表现个体的牢骚愤懑、人生思索。 从西汉到东汉,这种抒情言志赋的创作可以说是不绝如缕。和散体大 赋比较起来,这种相对自由的文体由于更少功利目的,也就更为深刻 地展示了士人真实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通过两汉的抒情言志赋来 研究当时士人的心态和价值取向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在本文 中,笔者拟采用文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文证史,以 史广文,着重从文本出发来探讨文学创作的主体士人,在一个特 定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特殊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之中的特殊生存状 态、心理状态和价值状态,用历史的眼光动态地考察在汉代大一统的 背景下士文化的流变历程,以期能够从文本中尽量钩稽出历史的真实 面貌,并借此深刻理解“士”即古代的知识分子的独特气质, 认识士文化的变化轨迹。 全文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着重于共时性的分析,主要从文本出发考察士人在抒情言志 赋中所展现的真实心态,依据在赋中士人所表现的心路历程分为五个 部分:一、个体实现与社会承认的追求功名意识;二、身不由己 的悲哀和求而不得的失落人生忧患意识;三、自我解嘲与超脱一 一理性意识;四、人格独立与道统自任角色意识;五、生命安顿 和个体关注自娱意识; 下篇则着重于历时性的分析,主要是从文本到历史的综合观照, 把两汉分为西汉初期、西汉中期到王莽新朝、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 四个阶段,试图从历史背景的变迁、士人坚持道统的特质、儒学经学 和其他思想的影响以及宗法制的社会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不同时 期士人的生存状态,并籍此探讨在赋中表现出来的士人价值取向变化 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抒情言志赋,士人,心态,价值取向 此处的赋采用马积高先生赋史中的观点通指辞赋。 i ;l :i 喇弗型矿篓墓薹鐾避鐾攀牵菠荦j 遘娶懿;吲唰;q k 霄弼善羹;冀蚕墅;i l ;:g j d a i 蕈羲娶薹薹萋嚣攀誊叁驯t 譬下篓莆鐾荦程羹;翳导;赣班萋墓氧冀群;i | i | l ; ;i :錾毒髫具w 蔷鐾;犁交翼蠢! 鬟霪青蕾嘉藉i 墓【v j 澎,l 目l l :| i i i ;i 翼委出1 土蠢簿j 蠢萎攀妻匦耄篓面并羹笪冀;攀毒i 窆萋萋蠢霎雾! 囊蠹薹;i ! j j i 二 i :一耋墓蒌囊霎;鋈山囊蠹差;奏制萋萋蠢蕈望 ”委;蓠叁蘩 x 引言 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 国的古代文化史也就是一部士文化史。士作为知识分子阶层最早兴起于 春秋战国之交的孔子时代,其原始意义指的应该是周代的低层贵族,这 一点在学术界已得到了大部份人的认同u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士 的地位是变化无定的,上可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下可为日出 而作、日入而息的隐士,渗透着社会的各个阶层。但是,士始终凭借着 他们一贯坚持的道统独立于社会各个阶层之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思想的先导者,士人有时候又与文人的概念重合为 一,因此考查士的心态与价值取向,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最真实地 记录了他们思想与经历的文学作品中去寻找。在汉代,最能表现这一点 的应该就是汉赋,尤其是抒情言志赋。 汉赋研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出现了一系列 的论文、专著,以及一大批辞赋研究的专家,对汉赋进行了全面的、全 新的审视。就抒情言志赋而言,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向着手的:一是对 汉代的抒情言志赋的整体梳理和辨析,比较重要的有曹明纲的西汉抒 情赋概论( 文学遗产,1 9 8 7 年第l 期) ,何天杰的由“隋胜于理”到“理胜 于情”:论汉代的抒情赋( 学术研究,1 9 8 7 年第4 期) ,康金声的论汉代的骚 体赋(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8 8 年第2 期) ,张先堂的从因袭模拟到创新发 展:略论汉代抒情赋艺术创作的演变轨迹( 社会科学,1 9 8 9 年第2 期) ,李生 龙的论汉代的抒情言志赋( 求索,1 9 9 1 年第2 期) ,阮忠的两汉抒情赋论 ( k 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 9 9 3 年第1 期) ,孙亭玉的汉代“士不遇”赋 研究( 湘潭师院学报:社科版,2 0 0 1 年第6 期) ,还出现了对骚体赋的概括性、综 合性的研究专著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 郭建勋,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版) , 对汉代抒情言志赋的思想内容、源流发展、艺术特点和情感表现进行了 全面的分析;二是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两汉抒情言志赋中的名篇基本上 都有涉及,如殷海国的愤世疾邪陈昭情:读赵壹的 ( 文科 月刊,1 9 8 4 年第4 期) ,龚克昌所作的赵壹赋论( 文学评论1 9 8 5 年第l 期) 、贾 谊赋论( 中州学刊,1 9 8 5 年第4 期) 等一系列的主要赋家研究,许结的儒道 兼综,玄境神游:扬雄 简析( 古典文学知讽1 9 8 8 年第4 期) ,杨炳校 的慷慨奋藻,独辟蹊径:读张衡 ( 文史知识,1 9 8 8 年第7 期) ,郭 关于“士”的原始意义和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参见余荚时士与中国文化- 第一章古代知识阶层的必 起与发睦上海t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p 1 8 3 。 1 建勋的扬雄及其 再认识( 求索1 9 8 9 年第4 期) ,吴明贤的蔡邕 赋论( 四川师大学报:社科版,1 9 9 0 年第4 期) ,汪祚民的时代断层上的痛苦思 索:张衡序志赋 、 初探( 安庆师院学报:社科版,1 9 9 1 年第1 期) , 方铭的扬雄赋论( 中国文学研究,1 9 9 1 年第1 期) ,康达维的道德之旅:张 衡的 ( 古典文学知识,1 9 9 6 年第6 期,1 9 9 7 年第l 期) ,许结的张衡 解读:兼论汉晋言志赋之演变( 社会科学战线,1 9 9 8 年第6 期) ,张宜迁 的 与两汉之际赋学流变( 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2 0 0 0 年第2 期) ,张 自华的略论贾谊辞赋中的“时命”主题( 涮b 煤师院学报:哲社版,2 0 0 2 年第 1 期) ,饶宗颐的贾谊 及其人学( 东南人学学报:哲社版,2 0 0 3 年第4 期) ,伍联群、杨剑秋的司马相如赋作失志情感论( 渝西学院学执社科版, 2 0 0 3 年第3 期) 等等,对个体对象进行了深入地剖析研究;三是结合文学与 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的综合研究,这一趋势从八十年代后期 余正松道家思想与汉代抒情小赋( 南充师院学报:哲社版,1 9 8 5 年第3 期) 开始 的,在九十年代后期进入了一个研究的高峰,主要有刘毓庆的汉赋作 家的心态研究( 山西人学学报:哲社版,1 9 8 8 年第2 期) ,李彤的满腹积怨,悲 歌慷慨:论“悲士不遇”在汉赋中的种种表现(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汉语言文学研究专辑,1 9 9 6 年) ,刘昆庸的汉赋山林描写的文化心理( 文学评论, 1 9 9 6 年第5 期) ,袁济喜的“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论汉代士人的命 运转折( 尔方丛刊,1 9 9 7 年第4 期) 和孤苦与逍遥:汉魏以来文士的一种心 态( 社会科学家,1 9 9 7 年第6 期) ,王连儒的“答难”、“释诲”体式与两汉辞 赋作者之主体意识( 山东社会科学,1 9 9 8 年第5 期) ,李炳海的乱世利见,治 世唯藏:汉代设辞遇不遇主题的人生悖论( 占典文学知识,1 9 9 8 年第6 期) 和祸 福无常与持盈有术:汉代文学的人生哲理管窥( 北方论丛,1 9 9 9 年第1 期) , 唐子奕的试论两汉士人的社会性格与诗赋之关系( 甘肃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 3 捌) ,尚学锋的汉末赋风新变与道家人文精神( 中国文学研究,2 0 0 0 年第3 期) ,鲁亮的及时行乐与汲汲立身:上古诗赋两种价值取向的离合( 社 会科学战线,2 0 0 1 年第1 期) ,陈允锋的汉赋作家的生命欲望及其创作心理特 点(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 0 0 1 年第3 期) ,李思华的试论从汉大赋到抒 情小赋的审美观念与创作上的变化(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文学硕士论坛, 2 0 0 1 年) ,孙晶的汉代悲士不遇赋中儒道思想的消长离合( 绥化师专学报, 2 0 0 2 年第1 期) ,蔡彦峰的略论汉赋中的情爱表现( 贵州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3 期) ,李文洁的走向文章之士的心路历程:从汉代的三篇不遇赋谈起( 求 是学刊,2 0 0 2 年第3 期) ,王风霞的汉代骚体赋运动的文化轨迹( 天府新论,加0 3 上篇两汉抒情言志赋的士人心态解读 一个体实现与社会承认的追求功名意识 “士”的原初意义指的应该是周代的低层贵族,他们的使命本来就 在于保家卫国,以天下为业。而“士”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应该是从 东周时期开始的。春秋战国以来,礼崩乐坏,权柄下移,群雄逐鹿,各 逞奇谋。作为统治层的一部份,士有可能受到教育得到知识,自觉承担 起振衰救敝、扶危存亡的重任;而处于可上口丁下的地位,又使他们对时 局看得更加清楚,更少正统意识的拘束,从而也就更能适应新的时代需 要,提出新的政治措施。这一时期的“士”正是这么做的,并取得了极 其辉煌的成就。源起的本质规定、知识的自觉驱动和可见的功业刺激都 决定了成为一个阶层的“士”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特征, 儒家的“士以仕为业”和道家的“无为无不为”最终指向都在于现世参 与和现实问题的解答。士人以建功立业为自己的第一人生目标,急切地 参与到现实政治和社会管理之中,以求理想实现和自我实现,追求人生 超越个体的价值存在。而功名所带来的富贵,又使得这种道义的实现不 仅具有超世的意义,而且也具有了更为切实的改善生存质量的现世意义。 两汉距离此时不久,又处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蓬勃发展的初期,建功立 业无疑成为了士人的第一选择。 奇怪的是,在两汉士人的赋作中,功名却往往以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 出现,尤其是在对问体的赋中,客人所称颂的俗世功利标准都只是作为 一个靶子来引出作者的议论。但这只是一个表象。我们应该意识到,主 人对他们并不得意的生存状况进行辩解反驳的事实本身就已经从客观上 说明功名富贵的追求是一种势力更为强大的普遍观念。士与俗之间一方 面确实表现出某种对立,另一方面却又是以士对俗的承认为基础的。不 管是否承认,士人始终都首先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存在的,他们同样有基 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得到尊重的需要。,同 样在艳羡着战国时期的自由空气和苏秦、张仪的风光。这一点和世俗之 ( 美)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力量较强的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力量较弱 的高级需要才会出现。并认为如果不同层次的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人们往往认为高级需要的 满足具有更大的价值,才能令人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感。郑雪主编人格心 理学*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 0 1 年版p 2 6 5 2 7 0 。 人并无差别。东方朔戏弄侏儒,司马相如上子虚上林,赵壹“柴 车草屏”、特立独行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用尽一切的手段引起君王的 注意,期待能获得从政的机会,以“运朝夕之策,定合会之计,使存有 显号,亡有美谥”( 答宾戏) ,所谓“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 孰云其否”( 悲不遇赋) ,生前荣功,身后显名,正是“士”作为 个体的“人”所无法超脱的第一追求。这些为士人所批判和不屑的功利 性的目标实际上其内在已经与士人孜孜以求的“三不朽”的价值实现方 式有了某种暗合之处。当然,士入的目标不止如此,他们可能超越这些 低层次的需要而提出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正如张衡 所言:“学非以要利,而富贵萃之。贵以行令,富以施惠。惠施令行,故 易称以大业。质以文美,实由华兴,器赖雕饰为好,人以舆服为 荣。虽老氏曲全,进道若退,然行亦以需,必也学非所用,术有所 抑,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 应间) 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和自 我实现都有赖于现实生活中的“富贵”的取得,富贵对士人而言也就不 仅仅意味着为个体所享受的优裕的生活条件,而且已经升格为行道所必 需的工具,即张衡所说的“临川”之“舟楫”。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最终 目标的富与贵也就成为了在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之下有条件的选择,如孔 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罾。是故两汉士 人才会在文中反复声明: “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 士不遇赋) “故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答宾戏)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 应间) “夫君子非不欲仕也,耻蒋毗以求举;非不欲室也,恶登墙而搂处。” ( 达旨) 回过头我们再看看士人对于功名的否定的批判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 意义。功名本来不应该是士人所考虑的问题,孔夫子有训“君子忧道不 本文所摘录的赋作文本以金汉赋为主要参考文献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惜誓、哀时命) ) 、九怀、九叹、九思诸篇参见楚辞 ( 注释本l 崔富章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班彪悼骚赋参见艺文类 聚( 唐) 欧阳询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 2 年,梁鸿适吴赋参见赋史马 积高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l9 7 8 年p 1 1 6 1 17 。下文不再另作说明。 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以下凡摘自论语的句子均出自此书,不再另作说明。 于煌煌盛世的歌功颂德,只不过在西汉唱的是国势炎炎,“天下震慑,诸 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履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 答客 难) ,东汉则更多对圣德流播的歌颂,“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 玄德,禀仰太稣,枝附叶著”( 答宾戏) 。尽管当朝统治有着种种不如 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代表着一种新生的活泼的生命力,有着无限美好 的前程。东方朔、扬雄、班固、蔡邕无不为其殚精竭虑,思尽其忠,“他 们对这个社会的热心比起他们对它的怨愤来,显然要强过百倍。在这样 的心理对比下,他们能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牢骚,以不以个人得失的超 脱态度来谅解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就是自然而然的。”其实,作为知识 分子的士阶层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康德曾说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 就在于“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古人以“通古今,决然否” 六个字表示士人特性,正可见士凭借的也是“理性”四。他们的身份就已 经意味着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包括人生、社会、政治、情感各个方面的 问题,并予以合适的解释。正是理性意识在士人心态中所占据的主导地 位才使他们能够把持自己,始终承担起提升信仰、弘扬道统的角色重任。 四人格独立与道统自任角色意识 如果说士人在深切的人生忧患面前经历了一个对自我的动摇、怀 疑、徘徊乃至否定的过程,那么在最终的角色选择和道德自持上则更多 表现为坚定执着。无论是追求功名还是退守自全,士人固守都有一条不 可逾越的底线: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性、有自觉的人生认识和追求的人, 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提高人生品味、实现人生价值的努力,保持着精神的 独立和人格的尊严。对道义的关注和强调应该说是士之为士,即士所以 自觉的最为重要的原因。这种信念来源于他们对自我角色的认知和坚持。 余英时先生提到:“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 已努力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 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的和群体的厉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 怀。”固他们修身养德,进不可期于用世,退亦绝不曲意从俗;他们坚持 道统,虽不能荣名于政事,亦必将著之于文章。这种“士”的角色使他 们拥有了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这种标准往往不能为急功近利的世俗之 人理解。他们站在自己的标准上评判自我,就必然与世俗产生冲突,从 李生龙论汉代的抒情言志赋求索,19 9 1 年,第2 期。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p 8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 8 7 年p 6 7 。 1 0 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乃是为政以文、为人以仁、 士君子修身养性必备的品格。“德”可以和“道”相互指称,代表着超越 一切之上的终极价值评判。士人之守德,也就守住了他们超越世俗的角 色身份。所以东方朔重“修身”,扬雄讲“守德”,班固批评“见世利之 华,暗道德之实,守窒奥之荧烛,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 答宾戏) , 蔡邕自乐于“骋驰乎典籍之崇途,休息乎仁义之渊薮,盘旋乎周礼之庭 宇,揖儒墨而与之友”( 释诲) 。他们从内向的道德追求中获得了精神 的愉悦和满足,甚至可以与天地为友,不慕孔甲,不称彭聃,世俗之人 更何足道哉!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放弃了弘扬道统的角色使命。作为士人的第一 选择的建功立业、荣身显名已被证明在现实中屡遭碰壁,仕途日见逼仄 而且危机重重,那就只有转向第二选择的学术研究和文章著述。扬雄守 太玄、作法言以批判“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 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声明好为艰深正在于弘道的要求,“彼岂 好为艰难哉? 势不得已也”( 解难) ;班固自娱于斯文,亦是以和隋之 珍自诩,期待“时暗而久彰,君子之真也”( 答宾戏) ;张衡更是明言 “仆进不能参名于二立,退又不能群彼数子。愍三坟之既颓,惜八 索之不理,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 应间) ,自觉担负起文 化传承的重任。文章著述对士人而言不仅仅是生命的寄托和弘道的工具, 更是他们求名于后世、“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汉书司马 迁传) 的事业,意味着人生超越现世的存在,“士”的价值,“人”的 价值都在其中得以实现。 五生命安顿和个体关注自娱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从东汉开始尤其是到东汉的中后期,在士人群体中出 现了一股脱离于社会和政治之外的潮流,表现为关注的重心由外在的社 会价值追求转向内在的个体自娱自乐。现实政治已经越来越黑暗腐朽, 大汉帝国日趋没落,士人对功名的追求彻底失望,加之两汉经学所提倡 的修身养性对士人影响的不断强化,在汉末对个体的关注一步一步地走 向情感化,士人的个性才情和人文精神在汉代的季世中得到了进一步的 张扬,成为士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对个体的表现也开始独立于政治教化 之外、甚至凌驾于社会之上。这种自娱源起颇早,自孔子已然,所谓“游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 6 2 年。下文凡汉书* 引文皆出自此书,不 再另作说明。 于艺”者即是,而在汉末更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现:首先,表现为与现实 政治的疏离,寻求与黑暗社会对立的精神家园山林和田园。大一统 的政治已经日益显露出专制本质,尤其是两汉之际的动荡局面和东汉中 后期不可挽回的衰败趋势,使得仕宦不但不再成为士人实现理想的工具, 而且几乎和生命的祸患建立了直接的关联,士人对于进仕之途已经完全 失望,只有退而求得自我的保全和自身的“独善”。崔篆声称要“悠轻举 以远遁兮,托峻崦以幽处”( 慰志赋) ,冯衍自言“率妻子而耕耘兮,委 厥美而不伐”( 显志赋) ,张衡更描摹了一个极其清新优美的诗意境界: “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 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归田赋) 喜乐之情溢 于言表,虽然作者并未真正归隐于田园,但由此更可见他对田园的无限 向往之情。排除这其中迫于现实的无奈因素之外,作为士人的主动追寻 和选择,山林田园还是展现了其自身的巨大魅力,与汉初招隐士中 所描述的凄清孤寂的境界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足以自娱自慰, 求得自我身心的完全休憩和满足。其次,最突出的变化还在于学术研究 和文章著述已由鸣道扬德变成了具有自我精神满足意义的一项事务。与 愤于世人“析辨诡辞,以挠世事”、“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而作太 玄、法言以归本于圣人是非的扬雄不同,班固已经开了“密尔自娱 于斯文”的风尚,自得于“枕经籍书,纡体衡门”( 答宾戏) 之乐;张 衡向往“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 归田赋) ,周孔之道、三皇之轨和琴艺妙指等同视之,都成为了士人 涵泳性情、自娱心性的雅士之风;蔡邕表现了更为开通的态度:“骋驰乎 典籍之崇途,休息乎仁义之渊薮,盘旋乎周孔之庭宇,揖儒墨而与之为 友”释诲,连仁义道德也不再是一副板着面孔“爰清爰静”、“惟寂惟 寞”的老学究模样,成为可亲可友的休养身心之所。学术和文章已经超 越了两汉早期士人所抱持的功利期求,士人们以一种更加平和的态度在 学习研究的本身中获得了淡泊自如的心境和精神愉悦享受,将安贫乐道 兑现成了有声有色的生命情境。其三,自娱意识的表现还在于生活情趣 的培养和个体情感的关注。东汉中叶以来,士人多才艺富瞻、博学能文 者。早在西汉末的王褒就曾作洞箫赋开创赋的音乐题材,东汉前期 又有傅毅作舞赋描写舞女的姿态情致和歌舞的美丽动人,虽然停留 在对音乐舞蹈本身的描摹,但这些却已经表露了脱离政治之外、对生活 事物的纯粹审美观照。张衡、蔡邕、崔蹇等辞赋名家都在赋中表现了以 下篇两汉抒情言志赋的价值取向研究 士的生存状态影响了他们的心态,而心态的调整又反过来影响了他们 的生存方式,并影响了最终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一个互动的流变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士往往都表现在出与处的两个方面,孟子有曰:“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出则以术济天下,穷则以德全其身,可以用来 概括两汉士人的价值取向的两个主导方面。他们的关注点始终都与政治 道德紧紧相连的。因此下篇拟以两汉抒情言志赋为观照点来看看两汉的 政治的变迁对士人生存状态的影响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一西汉前期:建功立业、荣身显名的价值期待 西汉前期从立国开始,历经高祖、文、景三朝,是一个从动荡走向稳 定的时期,一个一切都还处于变化和形成中的时期:首先,大一统的局 势没有完全成形,所实行的黄老无为政策,又使得当时的思想呈现出一 种较为开放的状态:司马谈博采众家,“先黄老而后六经”;淮南王刘安 编淮南子号为杂家而以道家为主;董仲舒改造儒术亦杂取阴阳五行、 道法之说;纵横策士犹在地方诸侯之间往来游说;直至汉武帝年间,仍 存在“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 汉书武帝 纪) 的现象,可见余风犹烈。汉初的思想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兼收并蓄的 大融汇大交合时期,并没有给士人造成很大的压力。其次,汉当立国之 初正是用人之际,高祖还乡慷慨悲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多次下诏: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汉 书高祖纪) 其中颇有请求的意味,与先前之溺儒冠、轻文士的态度大 不相同;至文景之时举荐征召已经形成一种制度,吸纳了大批的文职官 员。贤士大夫躬逢盛世,信心与期待都空前膨胀,个个跃跃欲试,即使 偶有哀叹之音,与整个时代的积极进取、激情澎湃相比较,则显得纤弱 了些。再次,汉初的封建政策,使得天下虽日一统却仍在全国形成了大 大小小的地方权力中心,颇似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士人们 还有一定选择的自由度,可以游走于各国之间。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士人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主和较为独立的姿态,如枚乘不满吴国谋乱而 适梁,相如不顾中央权威而从梁王游,都颇为自得,士人仍然具有足以 和政治权势相抗衡的气度、道义和才智上的优势。 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多,主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淮南 小山的招隐士和严忌的哀时命,以及一篇例来多有争议的作品惜 誓。从作品本身来看,似乎充满了对命运不公、前途不测的哀伤和迷茫, 表现出纤细敏感而又幽怨悲伤的情感特征。爵谊感叹屈原伤于小人,“遭 世罔极”、“逢时不祥”,更“因以自喻”,融注了浓厚的身世之感:“国其 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 ”( 吊屈原赋) 严忌的哀时命则更多地 表现了自伤不用,时逝无名,而生命短暂,“恐不终乎永年”的悲叹:“独 便恫而烦毒兮,焉发愤而抒情。进暧暖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然而 仔细分析起来,他们的这种伤感情绪中仍然包含着强烈的自信,其深层 次仍是对自我的高度赞许:“凤漂漂其高逝兮,因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 神龙兮,沏深潜以自珍。”( 吊屈原赋) 一边是感于“世莫我知”而郁 郁不欢,一边却又以龙凤自喻而高自位置。贾谊对屈原的远游发出的叹 惜“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固然一方面是向往屈原在不得 志的情况下尚可去国远游,另起炉灶,而自己却欲求不得、欲罢不能; 而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在大一+ 统的形势f ,不拘于一姓一国论事的 开阔眼界,是虽遭不测却仍然对自己充满信心,期待着一番更大作为的 表现:“彼寻常之汗渎兮,岂容天舟之巨鱼! 横江湖之继鲸兮,固将制于 蝼蚁。”( 吊屈原赋)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一篇中更把山林生活描述 得看似高洁实则凄清冷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 聊,蟪蛄鸣兮啾啾。块兮轧,山曲巍,心淹留兮恫慌忽”,呼唤士人离开 山林,力于事功,用于世事,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积极参与的态度。而 且从赋中看来,作者所批判的矛头还是指向小人而非君主,“鸾风伏窜兮, 鸱鹗翱翔;冈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吊屈原 赋) 那么这种矛盾也就只是暂时的,是可以解决的,绝不至于引起士人 对自己、对时代的怀疑否定,与后世东方朔、扬雄愤愤不平而又无可奈 何的情形迥然不同。 可以说这时候的士人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和自我人格的保持方 式都还是有选择的余地。他们或如陆贾、贾谊,以天下为务,致力于中 央政权的巩固、行政的试验和制度的更改。虽说贾谊当时有所不用甚至 遭嫉而遇谪,但他的改正朔、易服色、削藩国、抗匈奴诸议仍然在他死 后不久得以实施并颇见功效,所以班固感叹:“谊亦夭年早终,虽不至公 卿,未为不遇也。”( 汉书扬雄传) 或如枚乘、邹阳,以帝王师友自 许,上谏吴王,不听即去,表现出一种较为自由的姿态,尤其是在七 发一赋之中,虽吴客与楚太子号为客主,但吴客分别以奇声、奇味、 骑射、游宴、校猎、观涛六事以启发太子,最后归于“要言妙道”,根本 就是一个师长对弟子的谆谆善诱;或如羊胜、公孙诡,效法战国纵横之 士,力图依附于某一藩国求取万世功名。虽说胜、诡诸人大都以被杀或 是拘禁收场,但从整体上来看,士人不自由的命运还只是露端倪,并没 有给他们造成太大的困惑,其个体言事立功都还是有较大的自主权的。 如果以儒家的“三不朽”来衡量此时士人的价值取向,无疑是倾向于直 取功名的。他们以治国平天下为业,虽然也有一些忧生惧祸、伤时不遭 之念,但联系个人生平为人处事来看,他们念念不忘的仍是生前功、死 后名。比如贾谊,贬职之后还数次上书言事,痛哭流涕,长为太息,感 情之真挚激愤、慷慨激昂溢于言表。这样,在鹏鸟赋中他以道家思 想来进行自我宽解就难免显得几分空洞枯燥,更多的是哲理思考和散淡 的意味,缺乏以情动人的力量。而在个体行为方面,往往又自惜羽毛, 卜承战国游士之风,以一种独立的姿态游离于统治阶级的外围,谋求以 道抗势的平等地位。以枚乘为例,“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j 得其所 好”,甚至不愿为弘农都尉,“以病去官”,后来还为武帝安车蒲轮所征召, 卒于路上还荫及子孙,亦可谓一时风光无两( 汉书贾邹枚路传) o 从 总体上看来,这时的局势还是有利于士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虽然在个人 的某个时期偶有不遇,也未必就终生蹉跎,事实上并没有给士人造成太 大的困扰,影响不到最终的价值取向。 二西汉中后期至王莽新朝:生存的机遇与困境和价值取向的 转变 这一时期从汉武帝登基开始到王莽败亡为止,赋作有两个创作的高峰 期:第一个阶段是在汉武帝时期,包括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 感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和哀秦二世赋,东方朔的答 客难和非有先生论,以及稍后王褒的九怀;第二个阶段则集中 在西汉末到王莽新朝时期,有刘向九叹、刘歆遂初赋、息夫躬绝 命辞以及扬雄的作品,包括太玄赋、逐贫赋、解嘲、解难、 反离骚。文赋与骚体杂而用之,东方朔更仿宋玉而创对问体赋,因其 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并予以自我宽解的方式在文人之中很能引起共鸣, 所以后人多有仿作。 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的大汉已经达到了一个鼎盛时 期。武帝本人颇有雄才大略,政治上削藩巩固中央政权,外交上一反对 匈奴的保守议和的政策而积极发动战争,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力求思想统,并开太学、立五经,极力招揽人才,时新派的扩张主义 的改革之声一时沸沸扬扬,很是热闹。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国势蒸蒸 日上的时期,作为经学家的董仲舒和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几乎同时写下 了“士不遇”的赋作,前期还较为淡薄的唯恐身死名灭的苦闷哀愁在这 一时期不仅变得鲜明起来,而且更进一步成为士阶层文化背景上的有机 构成,士人往往进退维谷,动辄得咎:“呜呼哀哉,遐哉邈矣。时来曷迟, 去之速矣。屈意从人,非吾徒矣。正身俟时,将就木矣。努力触藩, 徒摧角矣。不出户庭,庶无过矣。”( 士不遇赋) 悲叹生不逢时:“士生 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去行之无闻。无造福 先,无触祸死,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悲士不遇赋) 本用以求名谋 食的才识现在却是“理不可据,智不可恃”,士阶层的信条遭受到严重的 考验,由己及人、由道而食的人生道路不再是时间流程中顺乎自然的问 题,不得意的个人现实遭遇粉碎了他们对蓬勃上升的新时代的美好期许。 东方朔大加感叹:“当今之世,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答客难) , 士人的不遇已经从前一时期的个别现象扩展到了整个阶层。进仕之途的 拓宽同时也意味着中央对士人控制的加强,当年游走于各国之间的文学 之士都集居长安,前期自由生活的政治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想要如枚乘 般以师友姿态独立于“正统”之外已经完全不可能。大一统的局面已经 完全形成,藩国有限的保留也大多名存实亡,再无财势无权力象汉初那 样豢养大批的士人。征召举荐成为强制性的措施,武帝元朔元年:“有司 奏议日: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俗也。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汉 书武帝纪) 加上太学的建立和扩大,进入仕途比以前要更加便捷而且 有章可循,更多的人进入到士阶层,士人也有更多的机会建功立业。然 而,士人在先秦所形成的独立姿态道统已臣服于皇权之下,士人不再需 要表现个性才情,只需按步就章就可以参与到现实政治与社会管理之中, 成为统治者的依傍即可。这同时也决定了他们自己的依附地位。士人有 才,而君用才,在先秦诸侯争霸的多头政治下尚可待价而沽,现在面对 参见剑桥中国秦汉史第二章鲁惟一所著前汉部份p 1 2 卜12 9 “政治史的模式”,认为西 汉的政治态度可分为时新派( d e r n i s t ) 和改革派( r e f o r m is t ) 两种。时新派代表的是更倾 向于法家思想的态度,要求更为有效地利用物资,从物质角度去构想目标,注重于经济的发展 与协调,根据战略意义的“赏”与“罚”来管理国家,表现为一种更为积极的和扩张主义的姿 态;改革派则更倾向于儒家,总是设法恢复他们所认为的传统价值,以图清除中国的积弊,更 多从文化的角度来寻求理想,把政府看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品质的工具。这两种政治 态度分别把持了两汉的不同时期,并交相影响着两汉的政治模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1 8 唯一的买家,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大大地缩小,再也不可能如颜髑一般 敢于号令“王前”,大言“士贵于君”。现实层面中的出路越来越狭窄, 连精神空间也在儒术经学的蚕噬下越来越受到限制。这使得士人与生俱 来的保持精神上独立的要求格外地彰显出来,与现实中的依附地位构成 了尖锐的矛盾,从而使士人们陷入某种困境。他们试图从这种困境中挣 扎出来,予以消解。这是在这一时期赋作中所要表现的主要情绪。 哀平至新莽年间,西汉王朝已趋向于末落,朝廷横征暴敛,官吏贪得 无厌,豪强兼并不已,国势渐渐衰微,仕途日形险恶。自元成之时起, 儒学的浸润日渐深厚,对士人的为人处世、著述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同时,道家思想重新兴起,其消极避世、清静无为的思想虽有鼓励 士人采取与当朝统治者不合作态度的倾向,但这些却绝对不会对统治者 的权威构成任何威胁,反倒是对那些无法进入统治层的士人们一个极其 有效的排解和安顿,以及对他们反抗思想的消弥。在这个时期,士不遇 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经常性现象;而更重要的是,士人中的大多数都把遇 与不遇都归之于“命”,不再积极地付出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状况。这不 仅与春秋战国时期游士在各国之间纵横驰骋、呼风唤雨迥异其趣,就是 与西汉早期士人们积极进取的风貌都大不相同。以扬雄为例,他在赋中 大力指责屈原不该以沉江作为对楚廷用人不当的抗议,反而要求对这种 不公平待遇安之若素,反复申明:“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 不遇命也,何必湛身战! ”( 汉书扬雄传) 又以道家思想来消解现实 困境:“自夫物有盛衰兮,况人事之所极。奚贪婪于富贵兮,迄丧躬而危 族。丰盈祸所栖兮,名誉怨所集。”( 太玄赋) 又在解嘲中表示“炎 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攫拿者亡,默之者存; 位极者高危,自守者身全。”要求以老子祸神相倚、权危一瞬的心态应对 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现实,由外在的追名求利转向了内在的守德全身。 这一时期也是士阶层的扩大而走向分化的时期。一部分人进入管理层 成为以儒治国的“吏士”,为民之师,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有关两汉 一章所论及的多为此类。他们作为统治集团的中下层官员,其升迁黜降 都有一定的章程,也是国家统治的基石;另一部分则专攻学术而成为皓 首穷经的“学士”,朝廷所立五经博士多属此类人物。他们为国家所供养, 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所做的多是一些阐释性、增补性的工作,思想为儒 家经典所约束,没有太多自己的创新;还有一部分人则因长于辞赋创作 而成为“文士”,包括皇帝身边的言语侍从之臣和为皇帝出谋画策的私人 谋士,如郎官之类。他们之间的职守有可能相互融合,角色也有可能相 互转化,但无疑在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中这三者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 际遇,从而价值观念和取向也不尽相同。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最后这一 部份人。当然,其中也包括有以文取官而兼具第一重身份的人,如司马 相如就曾代汉武帝出巡西南;也有本来就知识渊博,虽无博士之称而实 兼学者身份的人,如扬雄,“好古而乐道”,作法言、太玄、训纂、 州箴以经学标准辨析是非;班固、张衡、蔡邕等人皆博闻强记,称 得上是一代之奇才。但这一部分人共同特点都在于以“言”为功,这也 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原因。 成为第一类人甚至借此进阶到公卿之位无疑是士人的第一选择。如前 所述,功名虽常常以被否定的对象出现,却并非是士人不求,而是求而 不得才故示清高,反而正说明了他们对功名的重视。直取功名的路已被 证明了是十分困难的,作为文士的这一部分人就只能是以言求功。这又 表现为三个方向:第一,以辞赋求名或以对策引起皇帝的注意和赏识而 进入仕途。如果说公孙弘一介贫士而登相位取得的还只是个人富贵,那 么董伸舒的“天人三策”则更是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取向,虽云“时 来曷迟,去之速矣”,但是单从立功求名一方面而言可以说已经是“得其 所哉”,只是未能如其所愿享受到本应随之而来的富贵荣华而已。其又不 愿随世苟合,矫情获利,只好“正心而归于一善”。其他如严助、朱买臣 等人,也都是走的这一条路,东方朔则只是其中想走却没有走通的一个 而已。第二,以润色鸿业、粉饰太平为务。这一类人多为皇帝身边的近 臣,包括枚皋、主父偃等人,虽多心有不甘,“自悔类倡”,但他们所作 的歌功颂德的大赋却也不能说就是违心之作。在大汉的全盛时期,国势 的强盛极大地鼓舞了士人的热情,能生于此朝者颇有“与有荣焉”的心 态。司马相如作子虚、上林,班固两都赋序中言到:“以兴废 继绝,润色鸿业。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 容揄扬,著于后嗣,抑雅颂之亚也。”( 文选) 虽不是相如自己所言, 大概虽不中亦不远矣! 以相如之才,亦不甘于倡优之列,是故以病去官, 却又作封禅书以示自己为可用之才。按儒家礼制,封禅本为祭天大 典,非国泰民安不得滥用,相如于此时倡言封禅,亦足见其竭尽其忠、 锦上添花之意。第三,可以用司马迁的话作为标示:“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凡下文中文选引文皆出自此书,不 再另作说明。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他们在仕途之外另辟 蹊径,以自己的学识才力为基础,探究宇宙自然的生长消息、社会的兴 衰成败,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索和政治理想,以博万世不朽的声名。司 马迁以孔子之后五百年的圣人自期,感叹“没世不闻,古人惟耻。朝闻 夕死,孰云其否。”( 悲士不遇赋) 又在报任安书中明言“仆诚以 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被万戳, 岂有悔哉! ”这是把著述当成自己的安身立命的终身事业来经营的;扬雄 以世人诋訾圣人,析辨诡辞,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所以仿论语 而作法言,仿周易而作太玄,仿仓颉而作训纂,仿相 如而作四赋,“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文王之功、孔子之德、日 月之光、泰山之高自比,并大言“贵知我者希,此非其操与! ”( 汉书扬 雄传) 对自己和自己的文章期待值都很高,颇有当仁不让的气度。以言 求功往上可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纵横策士的游说之辞,往下更是源远流长, 几乎所有文学之士都可以归入此类。而士不遇的普遍现象又给文章带来 了深厚的社会底蕴和独立的批判精神,后世韩愈所言f 不平则鸣”“文穷 愈工”,可以说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正是文士于穷愁之时自我 安顿之所、立身求名之处,亦是通达之时保持独立人格、维系道统传承 的清醒剂。作为“三不朽”中下下之策的“立言”却往往成为士人最为 成功的价值实现途径,并在两汉的士人群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三东汉前期:价值实现的重新定向 从汉光武帝立国开始至汉和帝登基之前,包括光武、明、章三朝是为 东汉前期。东汉的统治者大多不同于话汉。从刘秀开始,本身就兼具太 学生、贵族、豪强三重身份,他以儒门正宗自诩,而其统治又是建立在 豪强集团尤其是他的家乡南阳的豪强集团的基础之上,官吏多从这集 团中选拔,皇后也多出身出这一集团。因此,东汉的统治从一开始就潜 伏着皇族与豪强、豪强与豪强之间的利益冲突,相互争权夺利,国家权 柄一直在各个集团之间倒来倒去,自始至终充满着不安定因素。一方面 是天下重归一统,社会继续进步,刘氏尚能控制局面,士人以“中兴之 君”赞许光武,明章时期的经济也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另一 方面,一、光武帝以“纯儒”致用,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光武直言“吾 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明帝“十岁能通春秋”而为光武所奇, 章帝“少宽容,好儒术,显宗器重之”,儒家怀柔显德的品性在皇位继承 者的身上一以贯之;太学继续扩大,经师和博士更具有施政的权威性。 道,惟圣贤兮”( 幽通赋) ,并批评东方朔、扬雄“不折之以正道,明 君子之所守”,责难宾客“处皇代而论战国,曜所闻而疑所觌,欲从整敦 而度高乎泰山,怀沈滥而测深乎重渊”( 答宾戏) ,自觉以儒家的标准 评价、批判、扬弃其他诸家的学说,比前代表现出更为纯粹的儒者本色 和更为突出的官本位的价值评判,正代表着时代的风尚。经过两百年的 浸润,夹杂着阴阳誊罾;饕趔鬻訇等咱委千蠢并嚆露蒿蚓臻瓣妻薹鎏霸 剖磬赢# f 靠蓉i 耐勘基需笸隆箍票盘薹霪基蠢爨笨吞茗鍪萋瑟墓些琴 晷型甄二暮卺薹堡;悬嚣一甄i 璇碴圳委i 豇确羹槲;黠型蔷替麓坦! 雪弘攀素罐窬融蹩篝谎髦器羹螺蚓二鬟霸埠嚣:! :誉辱到引攀酯| 鼗;型 羹艘盼;埋塑蒿蘩霎乙瓮瓦莳融鬓粥彭j _ 4 :j 羹篓憾蓉零1 。澎鬟薹亳驯 驽吕擀攀翼强健谜i :薹耋雾娌饪臻鳞m 匝酗勃鎏j 鉴戮群牮去儒,处士横议,遂乃激扬 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 后汉书党锢列传) ,成为 清流,并形成了一股极有影响的社会舆论力量。宦官集团横加镇压,以 “诽讪朝政,疑乱风俗”为名兴起了两次“党锢之祸”,先后下狱者有近 千人,李膺、范滂、杜密等皆死于狱中。一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士人的生命 忧患意识,其关注点由社会民生转向了个体人生。他们或谈玄论道,或 著书立说,或琴书自娱,“清议”之风一变而为“清谈”。功业的不可期 使个体生命意识格外地凸现出来,先前蛰伏于儒家一统之下的各派思想 纷纷浮现,较为通达开放的古文经学打入了繁琐迂腐的今文经学阵营, 马融、郑玄皆号为“通儒”,学术风气从先前的刻板僵化、严守家法的拘 谨之中解脱出来,带来了相对自由清明的新气象。钻研者往往好博览而 不守章句、不拘师法,其价值取向也脱离“禄利之路”而转向研习学问 本身的乐趣,在个体行为上又表现出恃才任性、狂简不拘的个性特征。 如马融,“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表现出对个性 彰显、个体需求的关注;而其“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后汉书马融 传) ,又可以表现出社会对于这种生活态度的认同。这正是汉末士人自 主意识的重新觉醒,影响了士人处世态度与人生价值取向。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再附丽于政治,而逐渐成为个人情感的寄托, 抒情性有所增强,题材与情感表现多样化。从中可以看出其价值取向的 三个主要变化:一,个体从社会中凸现出来。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黑暗 使士人对于建功立业的社会理想几乎完全失望,对个人的关注就空前地 突出起来。范晔在“儒林”之外又另列“文苑”、“独行”、“逸民”三篇, 为 冬霜,而甘心于小谅;亦有结朋协好,幽明其心;蹈义陵险,死生等节。 虽事非通圆,良其风轨,有足怀者”( 后汉书- 独行列传) 。赵壹特立 独行,却“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 后汉书文苑列传) ;蔡 邕死于狱中,缙绅诸儒莫不流涕;还有前面提到的才高博洽、达生任性 的马融,慕名而来的弟子常有千数。生活情态上放达洒脱、不拘常节的 作派成为士人的新风尚,并往往变成了以个体力量的“士”抗衡于“势” 的新表记。尤以蔡邕为例,他谏灵帝取才不以正道,“书画辞赋,才之小 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非以教化取士之本”( 后汉书蔡邕传) , 此时表现出正统儒家经生的评判标准,然而他自己的辞赋文章却写得极 好,并作青衣赋描写了一位“都冶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化工设计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华南农业大学《化工程序设计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数据分析计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人物语言造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城市交通规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nux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昌理工学院《工程制图与AUTOCAD》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海洋环境保护》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计算技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在希望的田野上》课件
- 初中班会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 《教育是一场美丽的遇见》 课
- 基于STM32单片机的智能楼宇控制系统设计
- 三年合同到期不续签劳动仲裁申请书
- 语文跨学科学习成功案例分析:语文与艺术学科的融合
- GB/T 23106-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毛发护理器具性能测试方法
- 《劳动教育与实践》在线课程习题测试及答案
- 高标准农田跟踪审计、工程中间计量、变更价格调整及竣工结算审核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人教版 七上 数学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4课时 分段计费问题与方案选择问题》课件
- T-CECS120-2021套接紧定式钢导管施工及验收规程
- 虚拟商业创新创业实训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西安工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