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论沪语电视节目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pdf_第1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论沪语电视节目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pdf_第2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论沪语电视节目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pdf_第3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论沪语电视节目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pdf_第4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论沪语电视节目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书1 码同影导师签名: 日期: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c g r c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沪语电视节目对上海城市形象 的塑造与传播 硕士生:刘丽君 导师:刘海波 学科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2 0 1 0 年4 月 上海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h o w s h a n g h a i n e s e t v p r o g r a m s i n f l u e n c et h ei m a g eo f s h a n g h a i m e d i a m d c a n d i d a t e :l i ul i j u n s u p e r v i s o r :l i u h a i b o m a j o r :r a d i oa n dt e l e v i s i o na r t s s c h o o lo f a r ta n dt e c h n o l o g yo ff i l m & t e l e v i s i o n 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a p r i l ,2 0 1 0 一、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呈现1 5 二、沪语中的上海文化因素1 6 第二节传媒: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者1 7 一、方言电视节目与地域形象塑造与传播1 8 二、沪语节目与上海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1 9 第二章沪语电视节目文本分析2 2 第一节滑稽逗乐的快乐三兄弟2 2 一、节目形态:变动不拘2 2 二、节目选题:聚焦热点2 3 三、荧屏形象:滑稽本色2 3 第二节激烈冲突的新老娘舅2 4 一、节目形态:两方对峙2 4 二、节目选题:家庭纠纷为主2 4 三、角色构成:自私与公道2 5 第三节千回百转的百家心2 6 一、节目形态:外场故事加解说2 6 二、故事选题:生活传奇2 6 三、当事人形象:由恶向善2 7 第四节讽刺谐谑的噱占上海滩2 7 一、节目形态:情景喜剧2 7 二、节目选题:光怪陆离的老上海2 8 三、人物形象:旧上海的权贵与底层2 8 第三章沪语电视节目传播效果分析2 9 6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 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第一节沪语节目的覆盖范围和受众构成2 9 一、上海本地电视台收视情况2 9 二、沪语节目的受众构成3 2 第二节基于调查问卷的传播效果总体分析3 3 一、问卷说明3 3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3 4 三、调查结果总体分析3 4 第三节以性别为纬度的调查结果分析4 6 一、不同性别观众收看沪语节目基本情况4 6 二、不同性别观众对具体节目的收视情况4 9 第四节以学历为纬度的调查结果分析5 5 一、不同学历受众观看沪语节目基本情况5 5 二、不同学历受众收看具体沪语节目效果分析5 6 第五节以地域为纬度的调查结果分析6 l 一、不同地域受众观看沪语节目基本情况6 l 二、不同地域受众对沪语节目评价情况。6 4 三、不同地域受众对沪语节目真实性评价情况6 6 四、不同地域受众沪语节目传播效果的情况6 7 第六节对沪语节目的收看评价6 9 一、不同性别受众对沪语节目的评价。7 0 二、不同学历受众对沪语节目的评价7 l 三、不同地域受众对沪语节目的评价7 3 四、对沪语节目态度的总体评价7 5 第七节焦点小组调查数据分析7 6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7 6 二、调查结果分析7 6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8 0 附录调查问卷8 2 7 4 5 8 9 跗 豁 昌宕 黔 品 作 的 表 l r 发 - 开 献 公 一 文 问 及 期 目 士 书 硕 考 读 = 参 攻 释 要 者谢 注主 作致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摘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独特载体,方言电视节目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电视媒体, 一方面传承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对地域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起 到直接而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 0 0 9 年4 月热播于沪上电视频道的新老娘舅、 阿庆讲故事、噱占上海滩和快乐三兄弟四个沪语节目为研究对象,探 讨沪语节目对于上海媒介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作用。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和“焦点小组研究法两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就四个主要沪语节目的收视行为和收视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街头分发、定 点分发等手段,共分发调查问卷5 0 0 份,回收4 6 8 份。分别从性别、学历、地域 三个角度,分析了不同受众对四个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忠诚度、美誉度的情况, 从而得出沪语节目对上海媒介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何种影响的 客观结论。 本研究显示,沪语节目对男性观众各方面的影响明显小于女性观众,男性观 众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节目的表现形式和选题,女性观众更加容易受电视节目的 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带入现实生活中;从学历角度来看,学历越高的受众对沪语电 视节目的观看频度越低,但是对于节目背后的文化内涵思考的却更深入,对节目 的负面反映更高;从地域角度看,上海本地受众对节目的好评度明显高于外地受 众,这既和节目表达的地域性有关,也和深层的文化背景有关,很多外地观众不 熟悉因而不习惯滑稽戏等节目形式,更重要的是外地受众大多带有对上海的刻板 印象,沪语电视节目的选题对于并不熟悉真正的上海形象的外地受众来说,常常 成为对他们已有的刻板印象的印证,因此总体的调查结果显示,沪语电视节目就 其媒介形象的传播效果来说,对熟悉上海的观众影响不大,但对不熟悉上海的外 地观众和外来者来说,却成为他们了解真实上海形象的障碍。 关键词:上海形象大众传播沪语电视节目传播效果 d e s s e r t a t i o na i m st od i s c u s sh o ws h a n g h a i n e s et vp r o g r a m s i n f l u e n c et h ei m a g eo fs h a n g h a im e d i ab yr e s e a r c h i n gf o u rp r o g r a m s s u c ha st h en e wo l du n c l e ,aq i n g st e l l i n gs t o r i s ,w a ro f f u ni n s h a n g h a ia n dt h r e eh a p p y b r o t h e r s b yu t i l i z i n g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a n df o c u sg r o u p ,t w os o c i o l o g i c a l m e t h o d s ,t h i sr e s e a r c hf o c u s e so ns t u d y i n gv i e w i n gb e h a v i o ra n d e f f e c t so fs h a n g h a i n e s et vp r o g r a m s w i t h5 0 0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d i s t r i b u t e da n d 4 6 8r e c l a i m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a n a l y z e sr a t i n g s , r e p u t a t i o n a n da u d i e n c e sl o y a l t yb y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r e s p o n d e n t s g e n d e r , e d u c a t i o n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l o c a l o u t l a n dc o n d i t i o n t h er e s e a c hr e v e a l st h e s ef a c t s :m a l ea u d i e n c ei s i n f l u e n c e d l e s sb ys h a n g h a i n e s et vp r o g r a m st h a nf e m a l ea u d i e n c ea s t h e f o r m e rc a nt r e a tt h e mo b j e c t i v e l yw h i l et h el a t t e ra r ep r o n et ob r i n g t h ee m o t i o ni nt vp r o g r a m si n t o t h e i rr e a ll i f e c o n s i d e r i n g r e s p o n d e n t s e d u c a t i o n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h i g h e r e d u c a t e d p e o p l e w a t c hs h a n g h a i n e s et vp r o g r a m sl e s sf r e q u e n t l yb u tt h i n kd e e p e r o v e rt h e i rc u l t u r a lm e a n i n g sa n d s h o wm o r en e g a t i v ea t t i t u d e 9 一- 一r p ,- ,+ - ”:7 f ,。t 一4 v t vp r o g r a m sh a v el i t t l e i m p a c t o nt h ea u d i e n c ef a m i l i a rw i t h s h a n g h a i ,b u te m b a r r a s st h ea u d i e n c en o tf a m i l i a rw i t hs h a n g h a it o k o w nt h er e a l ls h a n g h a i k e yw o r d s :i m a g e o f s h a n g h a i ,m a s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 s h a n g h a i n e s et vp r o g r a m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n g e f f e c t i o 上海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r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 m a s t e ri na r t s 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聚集地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不仅为社会发展提 供了舞台,同时也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接受着社会的审视和评价。城市之间的竞争 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实力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城市形象在内的多种实力的复 合竞争,城市形象是城市竞争力重要的资源要素,良好的形象可以为城市带来极 大的发展机遇。关于城市形象的内涵。学界普遍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系统” 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建筑物、道路、交通这些可见的“硬件建设”,后者则包括 城市的市民素质和公共秩序、社会文化素质和道德风尚等“软件系统 。上海, 作为中国最大最现代的国际大都市,其城市化建设有目共睹,尤其是为了迎接 2 0 1 0 年上海世博会,上海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的美化行动,包括建筑物外 立面的重新粉刷、交通设施的完善等方方面面,同时,上海也在着重抓市民素质, 包括号召市民整齐着装、在社区里进行英语培训、宣传世博礼仪等。而早在2 0 0 3 年2 月,上海市政府就将“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 川、崇尚科学”列为上海的城市精神,上海在公共秩序、市民素质等城市形象的 软体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毋庸置疑。然而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媒介世界,小到 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其在他者心目中的形象主要不是通过实际的接触获得, 而是经由媒介的塑造和传播,获得的是一种“媒介形象”。媒介形象的形成过程 很复杂,既包括主动的正面形象广告、也有被动的负面新闻聚焦等,其中“方言 节目”由于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在媒介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处于重要位置。本文即 通过对2 0 0 9 年4 月期间快乐三兄弟新老娘舅百家心噱占上海滩四 个沪语电视节目的文本及收视情况进行研究,来剖析方言节目又在多大程度上影 响着人们对地域形象的感知和评价。在进入具体的分析前,首先对本研究所涉及 的对象、所使用的方法及目标予以必要的说明。 1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上海电视台新娱乐频道的快乐三兄弟新老娘舅百家心 噱占上海滩四个沪语节目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随机抽取2 0 0 9 年4 月期间四 个栏目的全部节目作文本分析,同时围绕四个栏目分发5 0 0 份调查问卷,探讨沪 语节目对上海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的影响。 四个沪语节目分别属于话题讨论类、纠纷调解类、故事讲述类、情景喜剧类,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节目形态各不相同,播出时段也不一样,播出时长都为半个小时,但在节目的定 位和选题上各有不同,根据收视率调查各节目的收视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从节 目受关注度和影响力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沪语节目的影响 情况。 2 研究意义 当代中国进行的“新造城”运动实际上使得城市的外在面貌具有越来越大的 雷同性,虽然各大城市在建设中都形成了一定的地标建筑,但中国原有的城市形 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从追寻,但在体现城市形象的无形层面比如不同城市人的 集体性格、文化品格上,差别仍然很明显,大众媒体对于上海人的形象传播实质 上就是在传播这个城市的文化性格。上海向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在不断“海 纳百川”吸收各种文化的同时,上海也在以不同寻常的速度向国际都市学习和过 渡,外来者在这个城市中所占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这些新上海人又会对上海形 象进行一轮更广泛的传播,因此大众传媒成为形象传播最为重要的武器和工具。 上海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上进步的同时,上海的文化品格如何在大众传媒上进 一步的传播,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传播状况是怎样的,是否真实的体现了 上海的城市形象,这些问题在世博会即将在上海召开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尤其 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3 研究现状 学界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文献为数众多,大多集中在城市管理方向对于城市 形象的塑造、城市品牌的建造,或者是上海城市精神的解读上,也有一些学者在 关于城市形象塑造的著述中用到上海作为例证,一些谈到媒体对于形象塑造的文 献中,大多也只是探析了影视作品如何带动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塑造等等,专门 针对大众传媒对于城市形象尤其是上海城市形象传播的论述较少,在方言对地域 文化的传播方面,目光也多限制在方言保护、文化传播方面,对于方言对地域形 象、城市形象的传播方面论述较少,针对沪语节目这个文化载体对于上海形象传 播的论述就更少涉及。 4 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 本文对于广义的城市形象中城市的“硬件建设”和“软件系统”的区分中, 更多的倾向于城市的软件系统,即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在城市的硬件设施下体 1 2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 m a s t e ri na r t s 现出的精神风貌和城市品格。精神和文化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这旱说的 城市形象更多的集中为群体性的人文素养、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带给受众的感 受。受众既包括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内在受众,也包括外在受众,从某种意义上 说,全世界都是城市形象传播潜在的外在受众,在调查中,我们主要针对生活在 这个城市中的人群,也就是内在受众进行调查分析。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有 着特殊的人口构成,2 0 0 7 年外来人口占到了这个城市常住人口的3 5 5 以上,所 以这个内部受众有一定的广度和代表性。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传播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的方 法,对于沪语节目在受众中已形成的影响和预期会形成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焦 点小组的调查方法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对上海刻板印象的课题研究方法, 对挑选的调查对象在观看节目之前和之后分别以开放式的方式让其写出能反映 其对上海人以及上海城市形象的形容词,进行归类合并,辅以访谈等方式,旨在 揭示这类电视节目对于上海城市形象的影响。 方 道有拉呱、重庆电视台有龙门阵、湖南经视有越策越开心、杭州西湖 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上海电视台新娱乐频道有新老娘舅。然而 对于方言节目的合法性却存在争论,反对者认为对于地域广阔、民族杂多的、方 言丛生的中国来说,无论是从政治统治、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各方面,当务之急 是推广普通话,方言节目违背了这一大方向,是在开倒车。笔者作为方言节目的 赞成者,认为各方在讨论地域文化逐渐泯灭,该用何种方式拯救地域文化的同时 又在争论方言是否应该保留,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自相矛盾。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 载体,是地域文化最为鲜明的特色,方言节目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既是合理也是必 须的。 长久以来,对于语言的作用存在语言工具说,认为语言不过是人们交流、传 达文化的一种工具。游汝杰在1 9 8 5 年出版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也提到: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工具。事实上,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信息载体,更是文化的组成 部分,马林诺夫斯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个工 具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1j 下如杨澜回忆在美国用英 语做采访时的经历时提到的,语言不仅是文化的桥梁,语言就是文化本身。这难 免有夸大的嫌疑,但是语言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却是不可否认的。 一些哲学家甚至试图从语言的分析中看出思想和知识,语言符号是死的,但人的 运用赋予这些没有生命的符号以知识、意识、思想。语言表现世界,人的视野和 知识、思想体现在借以表达的语言中,而“由语言产生的人类抽象思维能力,使 人类能够以概念和符号面对和掌握眼前的和想象中的现实,把人和世界仅仅联系 起来。”2 一个民族的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一方面把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另 外一方面,又被语言富有的文化内涵所限制,从而使整个民族具有相同的世界观 和理解事物的可能性。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日韩等和中国具有相通 的文化特质的民族学起汉语要比欧美文化体系下的民族快得多也容易得多。一个 民族赋予语言以精神性,从而使语言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表现的一 个重要部分。 1 4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c g r c eo f m a s t e ri na r t s 一、方言中的地域文化呈现 汉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人口,分布在广阔的地域,汉语在历史上形成 了多样、复杂的方言。社会变革、移民等又影响了各地方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与此相应地,汉民族文化也包含着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也在 社会变革中不断累积。语言学家认为汉语大致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 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在语音上表 现得最为显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习俗上的差别导致了各方言区人们之问甚至 无法对话。使用某一种语言的社会集团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地区,一 个方言区对自己的母语都拥有强烈的感情。这种被称为语言感情的心理状态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个社会集团的成员在不流行它的母语的社会语境中, 强烈地地感到要用他的母语进行彼此交际。另一方面,任何一个社会集团的成员, 虽则能掌握另外一个社会集团所使用的语言,在一般情况下他总归认为只有使用 他的母语对话,最能够表达感情。”3 方言可以说是地方文化的最突出的特征,个 地方的戏剧、曲艺、歌谣、谜语等文艺形式都是以方言作为工具才得以表达的。 当然地方文化还包括人情、风俗、习惯、服饰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特征有时候也 会反映在方言里。4 方言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北方多平原、视野开阔、干旱少雨,南方多丘 陵、雨水较多,从语音上看,北方话苍凉劲直、字正腔圆,而南方话则通常被概 括为“吴侬软语;这些差别不仅反映在地名上,也反映在方位词等各方面。 方言与地方戏曲小说关系密切。就声调来说,北京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 去声四个声调,音与音之间音值差别较大,音调变化明显,故京剧昂扬激越、发 音宏亮、抑扬顿挫;而粤方言的声调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 阴入、中入、阳入等九个声调,音与音之间音值差别较小,故音调变化不如北京 话明显。5 红楼梦虽主要由北方宫话写成,但作者曹雪芹熟悉南方方言,在 黛玉做的很多诗中,以北方官话来读并不押韵,但以扬州方言读来便明白,这也 正契合了黛玉在扬州长大的经历。 方言与民俗有关。风俗、禁忌等在不同的方言区内大不相同,北方人忌说“四” 而喜用“八”,门牌号码、车牌等都极力避免用“四”,只因为在北方方言中“四” 与“死 同音,“八”与“发”同音,有发财之意。而讲潮州话的人则以“四”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为吉祥数字,忌讳“九”,因在潮州话中“四”与“世”音同,取“世世好”之 意,“九”与“狗 音同,讳其骂人而不用九为数。 二、沪语中的上海文化因素 上海方言是自从有了上海浦、有了上海人的聚居才开始形成的。历史上的上 海话我们只可从小说何典中看到一些清乾隆年间的语词,今上海郊区还使用 着其大部分。上海地区的语言因地处海边,直到1 9 世纪中叶还是北部吴语中发展 最慢的语言,保存着不少古汉语的遗迹以至古百越语言的底层。上海在1 8 4 3 年开 埠后,城区迅速扩大,人口急剧增多,上海城区的语言( 即今称的“上海话”) 在此以 后的1 6 0 多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6 上海话在此期间的变迁充分体现了上海文 化的变迁和逐步稳定。上海是中国较早开埠的地区,上海文化向来带有很大的包 容性,大量的移民和外来者的语言慢慢冲淡了上海土语的特征,逐渐形成了现在 的上海话。 1 8 4 3 年上海开埠后,英美法租界相继在上海建立,租界的特殊性使上海在 全中国的位置大大不同,在其他地区还在相对闭关自守的时候,上海已经有了自 行车、歌舞厅、教堂,成为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上海方言词语还带有它脱胎于 商业社会的商务活动的痕迹和造词用词上不拘一格的海派风味,像“洋盘”、“推 扳货 ( 很差劲的人) ”、“讲斤头( 各不相让地谈条件) 、“现开销”、“翻老帐”、“打 回票 、“勿是生意经( 决不行、不妙、简直不像话) 、“耳朵打八折”、“一票里货 色等日常用语中,都浸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7 “洋泾浜”是上海话里使用频率 很高的一个词,上海开埠后,大量外国人进入上海,产生了很多说蹩脚英语的人, “洋泾浜 用来指那些不标准的英文发音,发展到现在,也可以用来指发音不标 准的普通话等等。上海话中说钱除了用“钞票”外,还有“洋钿”一词,这是因 为在租界时期大量外币流入上海,上海的贸易商慢慢以“银元”而不是银两作为 结算单位,民间将这种外来银元成为“洋钿 或“银洋钿”,这一名称一直延续 到现在。上海话称出租车“差头”,“差头是英语“c h a r t e r ”一词的音译,1 9 1 9 年祥生汽车出租公司初创时只有一辆车,每出租一次允可成为“一差”,差头” 一词在2 0 实际5 0 年代消失,8 0 年代又重新活跃起来。上海人口增多,房子丌 始成了困扰普通家庭的大问题,通常一家几代同堂住在十几平米的房子里,上海 话便有了“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小小的空间里大做文章,以求生活过的更舒服 1 6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 m a s t e ri na r t s 些。上海话浸润在海派文化自由开放的氛围里,对外来语言兼用、借用和杂交, 充分体现了上海文化的特质。 第二节传媒: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者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英国郎曼现代英语词典对大众传 媒的解释是:“尽可能以最广大的受众为对象的传播媒介”,大众媒介能够反映社 会现实,不仅传播信息,而且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评论做出有效的回应,大众传 媒成为教育的延伸,使教育更加普及化、日常化,并且以更加亲民的方式深入人 心。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决定着文化呈现的内容和 呈现的方式,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大众传媒必然带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在大众媒 介充当把关人的时候,必然会打上了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烙印。随着大众传媒的产 业化,在这个生产链条下产生的媒介产品,使得大众传媒的波及面和影响力日益 扩大。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们高达九成左右的受众对大众媒介持基本信任的态 度9 。近年来尽管对于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出现下降,但在我国并未出现对大众媒 体的信任危机,大众传媒产生的受众影响范围会慢慢扩大,个人意见会通过各种 途径融合扩大为地区舆论,“因为个体的人需要和公众保持一致,需要按照舆论 来思考和行动 1 0 ,于是大众传媒的影响会呈波纹状不断扩大。 电视是覆盖面最广、接收最为方便的一种大众媒介,从摆放的位置来看,电 视机摆放在家庭的客厅这个在家庭中相对公共的空间,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现在社会中很多公共空间,餐厅、广场、楼宇大厅、公共交通等也安装 电视,使这种传播媒介的覆盖面从家庭走向更加公共的场合。尽管在参与性上, 电视可能不如网络更加彻底,但相对于网络信息发布者的鱼龙混杂、信息的真假 难辨,在信息的告知、观念的弓 导上,电视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施拉姆认 为电子传播技术提供了潜在的信息渠道,这些渠道可以通向多得难以置信的受 众。1 1 因此传播的影响很大。电视精神文化是电视作为文化的终极目标。它不仅 包括电视传播的大量信息,而且涵盖了电视观众通过电视节目产生的精神动能以 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电视精神文化直接体现在各类电视节目形态里。1 2 方言 电视节目的出现可以看成是地方媒体积极应对文化渗透的措施。方言是地方文化 体系中重要的文化信息符号,使用方言的群体,往往借助其语言的力量来维护自 1 7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己的传统文化,维护群体的亲近情感,增强群体的内聚力。当面对外来文化的冲 击时,方言也是一种文化自卫的语言屏障b 。 一、方言电视节目对地域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城市是一种与乡村相对的、人类生存的特殊地理空间,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财富的生产、交易与消费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 然、地域、人文、文化、社会系统。“形象”即表象,是客观事物或人物的本质 特征的外在表象。城市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必然体现出一定的个性。1 9 9 6 年1 0 月于金华市召开的全国城市形象设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城市形 象”包括两个都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部分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 筑、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城市标志、城市色彩:软件系统部分包括 政府行为、干群关系、城市文明、城市活动、市民素质等”。1 4 当代中国进行的 “新造城”运动实际上使得城市的外在面貌具有越来越大的雷同性,那些体现在 四合院、小弄堂里的城市传统已经在规模化整齐化的城市建筑下消失殆尽,高楼 大厦、豪华广场的雷同建设无法带给人关于城市的具象印象。冯骥才也曾说,城 市形象是一种个性形象,一种特定的文化形象,确认城市形象主要是认定这种个 性的文化的形象,尽管能表现原有城市形象的许多建筑、街区构成特征、居民样 式、标志性建筑和标志物以及自然物等等。但是,如果不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 人和自然的关系、民俗习惯、地域人的集体性格,仍然还会把上述这些城市形态 当成一种景观,无法抓住城市形象内在的灵魂与本质。1 5 因此我们这罩讨论的 城市形象偏重于城市的软件部分。 文化形象是城市形象的核心部分,城市的文化品格需要长期的沉淀,有文化 作底蕴,还需深掘细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扎根于城市的历史与民俗的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文 化形象的核心所在。文化因素归根到底是人,因此市民形象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 要部分,市民不仅是城市形象的组成部分,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精神j x l 貌、 处事风格更成为体现城市形象的最大载体。 媒体形象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形象构建,它涉及媒体本身的形象和媒体传播 的内容。媒体自身形象包括媒体的构成体系和规模、媒体的经营管理、媒体从业 人员的素质、媒体制作的水准。媒体传播的内容,即媒体传播的信息组成。现代 1 8 上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媒体,尤其是大众媒体休系是城市的神经网络,媒体不仅 涉及到城市形象的建构,同时还决定着城市形象的传播。1 6 无论是移动媒体上经 常出现的城市形象宣传片还是大小荧幕上的影视作品都为城市形象的传播做出 了贡献。上海形象在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在王家卫、许鞍华、张婉婷、关锦鹏、 侯孝贤等港台导演甚至一些国外电影作品中,上海要么作为一个实体,成为故事 发生发展的背景地点,要么就作为一个符号,将和上海有关的码头、和平饭店等 因素放入电影中,而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上海,更多的是作品中人物的上 海话。电视荧幕上的上海元素则更多,关于上海或者发生在上海的故事,近期收 视率较高的王贵与安娜蜗居等电视剧都有上海元素的出现。港台导演的 作品多发生在旧上海,旗袍、评弹、弄堂、周璇的老歌频繁出现,蜿蜒的弄堂、 青石砖的屋檐、破落的弹格路和亭子间等等充满上海风情的元素成为上海的标 志,这些作品缺乏对现代上海的表现。在表现现代上海的影视作品中,其形象代 表已经不再局限于旗袍、评弹、弄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标志性的服饰、音 乐和建筑,说着一口“阿拉”的上海话和小心谨慎的处事方式更多的成为表现现 代上海形象的载体。碟中谍3 中上海弄堂里晾晒的镜头被上海人认为极大地 损害了上海的国际化都市形象,这种想法未免偏颇。毕竟在现代的传媒条件下, 对城市形象的界定中,城市建设的硬件设施已不是最重要的条件,在现代环境映 射下的人们的精神风貌、风俗习惯、诚信、对规则和秩序的遵从、吃苦耐劳精神 和创造性的智慧,这些体现城市建设的“软件系统”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评判 一个城市形象好坏的重要筹码。 二、沪语节目与上海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具体成果,电视节目必然受到所处的地域文化的影响。 在上海的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派文化的繁荣。财经频道的头脑 风暴做过一期南北商人对话的节目,北京商人和上海商人现场论战,气氛热烈, 北京商人们带着“客场作战”的小心谈论北方人的豪爽大气和南方人的谨慎认真。 而上海儒商们则反复强调上海人在经济上的态度认真和擅长。周立波的“海派清 口”甚至被激进的网友称为是上海文化的代表,近期周立波参加了很多上海各电 视台的节目,在艺术人文频道的文中有话笑解上海方言的单元中,周立波和 钱文忠在谈论上海方言对外来语言的吸收时谈到,上海文化的精髓便是吸收,所 1 9 上海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以“上海怎么可能排外昵,排外的话就没有上海了,因为连上海这个词都是 外来的。”这些观点和基调都是上海的,从这些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出上海文化在 屏幕上的定位,上海本地做出的节目所带有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必定 比外人给出的定位要真实和确切。经过各种媒介的传播,各地的形象其实已经在 观众中形成了一定的刻板印象,在其中的大众媒介中,春节联欢晚会应该是一个 比较重要的媒介。在这个全国性的舞台上,上海人的形象更多的体现为以巩汉林 塑造的人物为代表的操着一口“阿拉的普通话,小气巴拉的样子。如果说,在 全国范围内的媒介上对于上海形象的传播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偏见的话,那么上 海本地的节目传达出的城市精神和市民形象则最有说服力。上海的媒体想要表现 什么,怎么表现,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上稍加选择,才能保证在最大程度上传播真 实的上海形象。当一个群体及其所在的地域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印象是 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作为东方明珠的上海,其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社会发 展程度与时俱进,上海“申博 的成功就是一个明证。上海市政府也早已号召上 海市民提高个人品质和综合素质,并提出“做可爱的上海人”这个十分亲切而形 象的口号。7 。而某种程度上作为展示的媒体在其中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做出了怎 样的成绩,则是媒体必须要思考的。 上海开办的沪语节目越来越多,在卫视上,家庭演播室笑林大会等节 目中沪语越来越经常使用。而在艺术人文、综艺、体育频道,诸如上海闲话 新老娘舅柏万青和谐热线百家心阿庆讲故事等一系列节目使用上海 话作为节目语言,使上海话和上海文化成为电视屏幕上表现的主角。在大众传播 的过程中,排除掉节目形式之外,语言是首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必须选择的形式, 选择何种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选择了以何种文化为立脚点,这种语言 中含有的文化因素必然在节目进行中传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沪语地区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比如“老娘舅”一词是上海一带的词汇,旧 时指坊间生活中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人物或一个群族中有地位、有威望的长者, 在发生纠纷时可以客观公正的进行调解。在官话里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词可以如此 贴切的表达这样的内涵。新老娘舅节目定位于调解纠纷,利用这个地域特色 鲜明的词汇既充分表达了节目的定位,又是上海特色的体现。滑稽戏作为流行于 江浙沪地区的艺术形式,在上海的媒体上得到发扬光大,包括老娘舅笑林 2 0 ad i s s e r t a t i o ns u b m i t t e dt o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i na r t s 大会在内的一系列节目将滑稽戏和滑稽戏演员进一步推到观众眼前。孽债 沪方言版的出现让上海人“产生了一种郁结已久、但是连自己也没有清楚意识到 的渴望突然变成了现实的感觉。”一旦剧作家采用了普通话,那么他就必然受到 普通话系统的制约而使他心目中浓郁的地域文化向中性转换,用普通话表现地域 文化往往会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捧。上海话作为体现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载 体,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其重要。在上海,是否是上海人的划分标准并非是外地 人千辛万苦才可以获得的上海户口,而是是否可以说上海话,上海户口只能从硬 件上决定是否可以享受和上海本地人同等的待遇,而上海话才是从心理上认证的 标准。不能说上海话被理所应当的区隔在上海身份认同的标准之外,不被纳入上 海文化体系之内。在上海这样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使用沪语作为节目语言 也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使用沪语就使外地人无法同等的收看节目,使得外地人 对上海的抵触情绪加大,同时,语言上的优越感造成文化上的优越感,沪语的使 用促使上海人的本地情节得到扩大,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膨胀,这也不利于文化 的交融和人才的利用。所以说,沪语节目中体现出的上海形象至关重要。 沪语节目是用上海方言在电视这个大众媒介上传播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 特殊性使得沪语节目承载着上海的城市形象大范围的传播。沪语节目是如何利用 沪语中的上海文化因素进行传播的,在电视屏幕这个介质中进行了何种程度的传 播并具有什么样的效果,便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本课题以上海电视台新娱乐 频道的快乐三兄弟新老娘舅百家心噱占上海滩四个沪语节目为研 究对象,这四个沪语节目分别属于话题讨论类、纠纷调解类、故事讲述类、情 景喜剧类,节目形态各不相同,播出时段也不一样,播出时长都为半个小时,但 在节目的定位和选题上各有不同,根据收视率调查各节目的收视情况也有很大的 不同,从节目受关注度和影响力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沪语 节目的影响情况。 2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