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孙中山的唯物主义知行观.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孙中山的唯物主义知行观.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孙中山的唯物主义知行观.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孙中山的唯物主义知行观.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孙中山的唯物主义知行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s u n y a t - s e n s m a t e r i a l i s t i c t h e o ry o f k n o w in g a n d d o i n g p l a y s a p r e m i e r a n d n u c l e a r p a r t i n t h e w h o l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s y s t e m o f s u n y a t - s e n l y s e n k o i s m , w h o s e t h e o ry o f k n o w in g a n d d o i n g h a s b r o k e n t h r o u g h t h e n a t v e a n d d i r e c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t r a d it io n a l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a n d c a s t o ff t h e r a v e l m e n t o f e t h ic a l m o r a l i ty . i t h a s p o s s e s s e d t h e m o d e m f o r m a n d s c i e n t i fi c m e a n i n g a n d h a s a l r e a d y a p p r o a c h e d t h e d i a l e c t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i s t i c e p i t o m o l o g y t o s o m e d e g r e e . t h e r e f o re , i t i s d e m a n d e d t o s t u d y , a n a l y s e , r e t h i n k o f s u n y a t - s e n l y s e n k o i s m a n d e x p la i n t h i s p r e c i o u s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h e r i t a g e i n a m o d e r n w a y , w h i c h i s s u p p o s e t o s e r v e t h e r i s e o f c h in a , t h e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o f m o d e r n i z a ti o n , a n d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a h a r m o n i o u s s o c i e t y . t h e m o s t r e m a r k a b l e c o n t r i b u ti o n o f s u n y a t - s e n m a t e r i a l i s t i c t h e o ry o f k n o w i n g a n d d o i n g li e s i n : l t r u t h c o m e s b e f o r e s p e e c h : t h e p r e m i s e o f s u n y a t - s e n s t h e o ry o f k n o w i n g a n d d o i n g . ii . i t i s e a s i e r t o d o a t h i n g t h a n t o k n o w t h e w h y : t h e e x t r i n s i c f o r m o f s u n y a t - s e n s t h e o ry o f k n o w i n g a n d d o i n g . i ii . k n o w in g i s s c i e n t i fi c g e n u i n e k n o w l e d g e w h i l e d o i n g i s s o c i a l p r a c t i c e : t h e s c i e n t i fi c s t i p u l a ti o n o f t h e c a t e g o ry o f k n o w i n g a n d d o 吨 b y s u n y a t - s e n . i v t h e t h r e e p e r i o d s o f h u m a n b e i n g s k n o w l e d g e e v o l u t i o n : t h e d i a l e c t i c a l p r o o f o f t h e r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k n o w i n g a n d d o i n g b y s u n y a t - s e n . s u n y a t - s e n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m e n t i o n e d a b o v e s h o u l d b e g i v e n s y m p a t h e t i c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a d e q u a t e a ff i r m a t i o n 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h o w e v e r , i n s u n y a t - s e n s l y s e n k o i s m a n d h i s t h e o ry o f k n o w in g a n d d o i n g , t h e r e a r e s t i l l s o m e fl a w s t o b e a n a l y s e d s p e c i fi c a l l y , c o m m e n t e d o n p e r t i n e n t l y a n d s u r p a s s e d w i t h e ff o rt . k e y w o r d s : e p i t o m o l o g y t h e o ry o f k n o w i n g a n d d o i n g s u n y a t - s e n l y s e n k o i s m i t i s e a s i e r t o d o a t h i n g t h a n t o k n o w t h e w h y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 赢利为目 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 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im 夕 钾 若 年/ , 月/ l 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已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己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i-), - j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尸 夕 动 砂 子年 1 t 月r 日 引言 引言 孙中山是中国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革命的 领袖,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中国哲学史上,他也是一位著名 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对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孙中山的 知行观是其哲学思想中 最光辉、 最有价值也最具特色的部分。 在中国哲学史上, 孙中山也是第一个为实现自己的革命纲领寻找思想武器, 而专门探讨知行问题 的哲学家。 他在辛亥革命以 后, 经过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 深感 “ 心理建设,的 迫切和重要, 把从思想上发动和武装革命党人视为完成革命和建设大业的中心 一环。为此, 他着重研究了 知行关系问题,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 唯物主义知行观。 他继承了中国 古代唯物主义知行学说,以大量的自 然科学知识,丰富的革命斗 争经验,论述了 “ 行先知后”的反映论思想,自 觉地将他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斗 争紧密地联系起来,作为他指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的理论武器。 第一章 “ 先有事实, 后有言论” : 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前提 第一章“ 先有事实,后有言论”: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前 提 - 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时指出,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根本区别在于, “ 是从物 到感觉和思想呢? 还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呢? 我们在分析孙中山的认识论思想 时,应遵循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原则。“ 先有事实, 后有言论” , 行是知的源 泉和基础, 行是知发展的动力, 行是检验知对与不对的标准。这是孙中山知行观 的基本思想,孙中山从言论( 认识) 本于事实, 主观来源于客观的唯物主义原则出 发, 认为 “ 行”在先而 “ 知” 在后,“ 知, 是从 “ 行”中来的。一九二四年,孙 中山在 三民 主义演讲里,突破了古代传统的知行概念,提出了“ 事实”与 “ 言论”一对范畴, 把 “ 先有事实后有言论” , 这一命题, 明确概括为 “ 宇宙间 的道理”,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反映论思想,表明他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是不 断发展的。这就是说,人的思想、理论和学说等社会意识,都是客观外物的反 映,有了客观外物这个 “ 事实”,才可能有反映这个 “ 事实”的 “ 言论”,而 不是 “ 言论”先于 “ 事实”。这个 “ 宇宙间的道理”,是古今中外人类认识过 程的基本规律。孙中山认为一切不以事实为根据的理论, 都经受不起实践的考 验。 他以 1 8世纪法国 政治家卢梭的 民 约论为例, 指出这本书虽然起过一定 的历史作用, 对当时的法国革命有过很大的影响, 但因没有以事实为根据, 后来 就被人抛弃了 。所以 , 他总结说:“ 我们要拿事实做材料, 才能够定出方法, 如 果单拿学理来定方法, 这个法是靠不住的。” 3 孙中山把客观存在的事实看作是 第一性的, 而认识则是第二性的, 是外在世界的反映,这表明, 他基本上是循着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这条唯物主义路线的。先有事实后有言论的反映论思想。 “ 先有事实后有言论”, 人的认识来源于“ 行”,这是孙中山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思想. , 列宁: 列宁 选集第二 卷, 北京: 人民 出 版社1 9 6 0 年版, 第3 6 页 ,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 下 卷, 北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 版。 第6 7 1 页 , 孙中山 : 孙中山 选集 下卷, 北京: 人民出 版 社1 9 5 6 年 版,第7 9 2 页 第一章 咙有事实, 后有言论” : 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前提 第一节社会意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孙中山肯定客观事物是能够不断地被人们认识的,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类反复的实践,以及实际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的知识也就越多,对宇宙万 物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如果不去 “ 行”,就不会有知识。因此,在他看来,人 的正确思想,科学理论,革命的道理,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 里自 生的,而是人们通过耳、目、鼻、舌、身等感官同外界接触后产生的。比 如他说: “ 后被只有亲身耕种庄稼,才能懂得农业生产方法,教民稼墙;夏禹 只有亲自治水,才能懂得治水的方法,疏通九河”, “ 其余象隧人氏发明火, 试问他不去钻木,怎么能取出火来呢? 神农氏发明医药,试问他不去尝百草,怎 么能知道药的性质呢? ”. 古人的知识是这样得来的, 近代人的知识也是从 “ 行” 中产生的,是在认识,改造自 然和社会的斗争中获得的。 在 心理建设( 孙文学说) 这部哲学著作里,孙中山通过对饮食,用钱、 作文、建筑、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和进化等十件事的 “ 知难行易” 的详细分析中,提出自己的 “ 行先知后”思想,指出人类的知识是在 “ 行”的 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他说:“ 能知之,或费千万人之苦心孤诣,经历试验而后 知之,而后之受之前人也, 似于无意中 得之。”2 这段话所表述的思想, 可以说 是孙中山 认识论思想的基础。因为它明确地表达了唯物主义的“ 行先知后”、 知从行中来的思想。同时,也批评了那种把间接经验当成是 “ 无意中”得来的 错误看法。这段话也体现了他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知行学说的发展,因为他不 但强调人类的知识的产生要经过“ 千百年”的 “ 行”还把科学实验引进认识论 活动中来,认为有的知识要经过 “ 千万人”的 “ 试验” 后才能获得。 “ 试验而 知” ,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不可能 有的,也是近代中国哲学家中所少 见的。 第二节自然科学理论是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孙中山一再指出,自然科学理论是在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比如他说:很早以前,人类就会造房子,但成为一种学问,那不知经过了多少 胡汉民: 总理全集上海:上海民智书局1 9 3 0 年版,第2 7 页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4 5 页 大光年刊题词 ,见 中山 全书 ,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贫1 2 i$ 第一章“ 先有事实, 后有言论” : 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前提 年代的摸索,“ 而后始有建筑之学”。 又如物种进化原则, “ 人类自 石器时代 以来,已能 用之以改良 物种,然用之万千年, 而莫由知其道”。 2 达尔文通 过 “ 实察” 和研究,费二十年勤求探索之功,写成 物种起源一书,才创立 了 进化论学说。 再如屯学理论, 也是“ 费百十年之工夫, 竭无数学者之才智, 而后得成全此无线电 之知识”。 3 如此等等。 因此,他又认为,人们对客观自 然界的认识,不能专靠书本知识,不能从 “ 学理”出发,必须靠对万物的观察和试验, 书本知识只不过是人们考察万物结 果的 “ 记录”。他说: “ 近来大科学家考察万事万物,不是专靠书。他们所出 的书, 不过是由 考察的 心得, 贡献到人类的记录罢了。” 心 这就是说,大科学家也不是天生的超人,他们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必须 通过 “ 行”,即只有在实践后,有了“ 心得”,经过分析和研究,才能著书立 说,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所以 他接着说,任何理论和学说的形成,都是由 两 种方法得来的,“ 一种是用观察,即科学,一种是用判断,即哲学”, “ 进一步 说明人的认识都是从 “ 行”到 “ 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见,孙 中山这里表述的思想,就是通过 “ 行”,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 识路线。他把培根,牛顿、达尔文等自 然科学家称之为 “ 大学问家”,称赞他 们 “ 主张用观察和实验研究万事万物的学问”,“ 表明他十分重视自 然科学,用 近代自 然科学知识说明他的哲学思想,从而使他比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思想有着较为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三节 社会科学理论也是先有事实后有理论 他认为人们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也 “ 一定要凭事实,要用科学的方 法”, 从现状和历史两方面来进行考察和研究,才能最后建立社会科学理论。 因此,孙中山 特别强调只有参加革命斗争,才能懂得革命成败的道理及其原因。 他说:“ 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 ,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 它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 ,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福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 ,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上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 第一章“ 先有事实, 后有言论: 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木前提 之也,”任何人如果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不经过 “ 行之成之”,则 “ 知之不 可得也”,结果只有望洋兴叹. 这就把革命斗争引入认识论,把政治斗争与哲 学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说明他的哲学思想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孙中山这个 “ 宇宙间的道理”的思想是正确的。它与恩格斯关于 “ 原则不 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终了的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自 然界和人类历 史,而是从自 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名 思想是一致的。 显然,这种关于 “ 先有事实,后有言论”的含义是进步的,它的内容则大 大超出了古代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这种,把科学实验和资产阶级革命等政 治斗争作为 “ 行的主要内容,是他对中国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发展的重要贡 献。这种贡献,是同他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看到国家极端衰败,因而 主张革命,提倡科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要建立一个独立和富强的国家分不 开的。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下卷,北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4 4 页 反杜林论 ,北京: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第3 4 页 第二章“ 知难行易” : 孙中山知行观的外在形式 第二章“ 知难行易” :孙中山知行观的外在形式 第一节“ 知难行易”说的提出 一提到孙中山的认识论思想,往往就要谈到他的“ 知难行易”学说。但我 们不应把 “ 知难行易”学说,就当成他的全部认识论思想,它只是孙中山知行 观的外在形式。 “ 知易行难”说最早出自 左传 昭公十年中的 “ 非知之实难,将在行 之”。 尚书 说命里就明确提出“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命题。后来的一 些思想家也采用了类似的说法,通称之为 “ 知易行难” 学说.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集大成者王夫之, 也沿用了“ 知易行难”的说法。 不过, 他作了唯物主 义的解释。 如说:“ 艰者必先也, 先其难而易者从之易矣。 ”. 从而提出了 “ 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知行学说。这是对程朱 “ 知先行后”、王 阳明 “ 知行合一”等唯心主义的有力批判。孙中山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针对古代传统的 “ 知易行难”之说,提出 “ 知难行易” 学说。他认为, 人类对于许多事情很早以前就会做,但一直不知其中的道理。只是在经过数十 年、百年,甚至千年的 “ 行” 后,才逐渐明白。因此他说:“ 知”和 “ 行”比 较起来,不是知易行难,而是知难行易,行在先,知在后,能行就能知,不知 也能行。这就是他的“ 知难行易,的本意。可见,他和王夫之的说法相反,但 他们的思想实质是一致的,都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第二节 孙中山提出“ 知难行易” 说的原因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 孙中山 不仅提出了:“ 先有事实, 后有言论”。“ 以行 而求知, 因知以进行”的卓越见解, 易”论, 针锋相对地提出了 “ 知难论” 而且在知行难易问题上, 力辟传统的 “ 知 “ 知易行难” 是古代中国认识论中的一 个命题,孙中山认为, “ 知易行难” 这一思想是完全错误的, 这是他长期研究所 得出的结论。 尚书. 引义,卷三,中国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2 1 页 第二章“ 知难行易” : 孙中山知行观的外在形式 2 . 2 . 1 提倡 “ 知难行易” 他认为 “ 知”与 “ 行”比较起来, “ 知”是难的, “ 行”是易的。他说: “ 天下事惟患不能知耳, 倘能由 科学之理则, 以 求得其知, 则行之决无所难. ” “ 中国古书又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兄弟思之,此似是而非也。兄弟谓行之 非艰, 知之惟艰。 ” 2“ 讲到这里, 便要归宿到我的学说, 知难行易。 天下事情, 如果真是知道了,便容易行得到。” 3“ 方今中国之不振,固患于能行之人少, 而尤患于不知之人多。 夫能行之人少,尚可借材异国以代为不行,不知之人多, 则虽有人能代行,而不知之辈必竭力以阻挠。” 吸 正是为了使 “ 中国人无所谓而 乐于行”,使 “ 中国之事大有可为” , 孙中山以大量事实论证行之非艰, 而知之 惟艰,倡导 “ 知难”说,以“ 破世人这迷惑”,破 “ 古人之旧学说”。孙中山 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是十分艰难的。围绕着“ 知难行易” 这一中心 课题,他曾以 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 化等十事为例,反复论证,行之非艰,知之惟艰。 2 . 2 . 2 “ 知易行难” 说危害甚大 “ 知易”的说法使人轻视革命理论的作用,从而产生对革命理想信仰的动 摇。“ 行难”的说法使人民惧怕革命行动,不能在困难时期坚持斗争,危害甚 大。他指出“ 知易行难”说的最大危害在一个 “ 难”字上, “ 人到了怕事,便 遇事畏难,不去做艰难的事,只去找容易的事做,人到了畏难,就不敢轻于尝 试, 试问文化上怎么能 够有进步呢? ” “ 知易” 之说会使人们 “ 把极难知的事, 看得太容易,不去深求” 所以二千多年来,对于一切人情物理,都不能登峰造 极。至于科学知识极普遍的欧美人,便没有这个心理。 “ 因而给革命事业和人类 文明带来危害。孙中山 把 “ 知易行难”说看成是革命的思想敌人。他认为 “ 知 易”的说法使人轻视革命理论的作用,进而对革命理论信仰不忠, “ 行难”的 说法则使人害怕革命实践,不能在困难时期坚持斗争。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 ,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6 4 页 ,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 上卷, 北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第1 7 6 页 .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 上卷, 北京: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第1 7 6 页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8 3 页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下卷, 北京: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第7 9 页 . 胡汉民: 总理全集上海: 上海民智书局1 9 3 0 年版,第8 3 页 第二章“ 知难行易,: 孙中山知行观的外在形式 以多次遭到失败,就是因为革命党人在思想上受了“ 知易行难”之说的毒害造 成的,所谓 “ 吾三十年来精诚无间之心, 几为之冰消瓦解,百折不回之志,几 为之搞木死灰者,此也。可畏哉此故,可恨哉此敌! ” 只有先破此 “ 心理之大 敌”,革命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他一反传统的说法,提出 “ 知难行易”学说 的真正原因。 2 . 2 . 3 “ 知难行易” 学说是作为“ 救国必由之道” 而提出的 一九一八年,他接受革命失败的教训,从事 孙文学说的写作,提倡知 难行易学说,主要就是针对革命党人对革命宗旨“ 奉行不力”而写的,希望运 用自己的新学说,破除 “ 知之非艰、行之维艰”这种旧学说的影响,从而提高 革命信心,勇于行,乐于行,为革命事业奋斗。他明确指出: “ 国强在于行”。 , 他一生从事革命事业,以 救国救民为职志,“ 所读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 所研 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 总之, 他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革命。鲁迅曾说过 这样一段话:“ 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 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 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 近于 完全的革命的工作。 他是一个全体、 永远的革命者。 无论所做的那件,全 都是革命。” 弓 这个实事求是的评价,完全符合孙中山一生的实际情况。 可见, 他对于行 是何等重视。 第三节孙中山“ 知难行易” 说的内容 孙中山 从他多年的革命活动和科学实践中,深感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也 深知科学理论的来之不易,于是, 提出了“ 知难行易”说。 他反对中国传统哲 学提出的 “ 知易行难” 和 “ 知行合一”的学说,并以饮食、用钱、等十件事作 为推翻 “ 知易行难”和 “ 知行合一”的证明。比如:饮食,是人们在日 常生活 中习以为常而最易做到的事,但是要了解食物化学结构、生理学、卫生学、烹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 9 5 6 年版,第1 0 5 页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8 0 页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9 5 页 奋迅: 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 第二章“ 知难行易” : 孙中山知行观的外在形式 调技术等的原理,就不是容易的事。他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以后,革命党人所 以丧失信心,就在于他们长期以来受到轻视理论作用的 “ 知易行难”思想的束 缚。在提及“ 知” “ 行”矛盾时,孙中山说: “ 中国之变法,则非先知而不肯 行,及其既先知。而犹畏难而不敢行,盖误于以行之较之知为尤难故也”, 我 “ 从前主张革命的时候,人人都说是 造反。说到学问思想,要去推翻他, 就是要把思想反过来, 所以古人说 知之非艰,行之唯艰,本人总统便要说: 行之非艰,知之唯艰2 。 2 . 3 . 1 注重科学认识,阐明提高科学认识的艰巨性 他认为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才能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如 果只停留在过去的经验结果必然导致 “ 灵明日锢”,孙中山为了 追求真理,持 续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可以说是终身醉心求学。他如饥似渴的读书热情丝毫 没有衰减过,经济窘迫时,他可以节衣缩食,忍饥挨饿;工作繁忙时,他可以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他唯一不能忘怀的是读书。他自 称:“ 我一生除革命外, 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 便不能生活。”3 可见他是何等的重视知。 2 . 3 . 2 注重行,重视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孙中山提倡知难行易学说,是否抬高知贬低行?是否轻视以 至脱离人民群 众的革命实践?不是,孙中山强调知难,把人分为先知先觉的发明家、后知后 觉的宣传家和不知不觉的实行家三种,有抬高先知先觉者的意思,但他所谓知 难行易, 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 行也是难的。 他指出:“ 凡 百事情知了以 后, 才去行, 是很容易的; 如果不知也要去行, 是很艰难的。 ” 然而,从知难行易学说的总体看, 他并不是贬低行,而是注重行,重视人民群 众的革命实践。 2 . 3 . 3 孙中山的知难论并不认为知是绝对的难, 行是绝对的易 知和行的 难易是相对而言的。在他看来, 知了 而后行, 这时行就比较容易, 不 ,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上卷, 北京: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第4 5 页 ,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2 2 1 页 . 孙中山 : 孙中山 选集 上卷, 北京; 人民出 版 社1 9 5 6 年版, 第3 4 5 页 弓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4 3 8 页 第二章“ 知难行易” : 孙中山知行观的外在形式 知而去行, 这时 行就很艰难了。相对于知说来, 行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行也有艰难 的一面, 在一定条件之下, 行是较为容易的, 而在另外一种条件之下, 行同样是 “ 很艰难的 ”。显然, 孙中山 看到了 在知行过程中难与易具有相对性。因此, 孙 中山反对 “ 知易行难”说, 但他又认为, 人类对于许多事情很早以前就开始 “ 行”, 但一直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只有通过几百, 甚至几千年不断的 “ 行”, 不断的总结和探求, 才能获得 “ 真知”。这就充分说明,“ 知”与 “ 行,相 比,“ 知”是艰难的, “ 行”是容易的, 人类是先行然后才获得知的。 第四节孙中山“ 知难行易” 说的意义 孙中山关于 “ 知”“ 行”矛盾的认识,提出“ 知难行易”说,具有合理的 因素。其目 的在于提倡不知亦能行,能知必能行”,反对 “ 不知则不能行,知 之亦不敢行” ,强调行的重要,同时 勉励人们努力探求科学知识和真理。 孙中 山教人们首先要懂得所做或打算要做的事的道理,然后才有可能拚命去做,才 不会因稍遇挫折而厌心、退却。他说: “ 先知先觉者,为创造发明”: “ 后知 后觉者,为仿效推行”;“ 不知不觉者,为竭力乐成”, 这是孙中山 一贯思想 的慨括,也是他一生奋斗的写照。他作为 “ 先知先觉者”,具有很强的责任感 和进取心,这使得他虽屡遭挫折仍不丧失斗志。 孙中山认为只有破除 “ 知易行难”之说,接受他的“ 知难行易”思想,中 国人就 “ 乐于行”,资产阶级革命就能取得胜利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不过,对 他的 “ 知难行易”学说的价值,我们应作具体分析。 “ 知难行易”说是孙中山 一九一八年正式提出来的。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列宁领导的苏联 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年。国内是军阀混战,一些革命党人对革命丧失信心,甚 至堕入反革命,革命派内部四分五裂,更加混乱。孙中山为了完成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初志,打倒北方军阀政府,实现全国统一,认为革命派必须统一认 识, 协力斗争, 重新革命。“ 知难行易”学说的 提出 就是为了 解决这个问 题的。 从这点来说,“ 知难行易”说作为振奋革命党人的士气,鼓舞他们的斗志,劝 导他们坚持斗争,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 知难行易”是孙中山知行观的外壳和骨架,虽然有些缺点,但内里所包 含的具体内容是很丰富的,且有很多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辩证法观点。因此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上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7 4 页 一一一一一一一经皇二竺些遏:* 吏 d r lm 行 鲤 丝 全 卜 在 形 式 研究 孙中山 知 行 观, 不 要 停留 在 这 个 脚手 架 下 面, 要 钻 进 这 个 殿 堂内 部 , 那 么 我 们就 会发 现 不少的 珍宝, 同 时 反 过来 对于 他的“ 知 难 行易” 的 新 提法 也就 会 有了 同 情的 认 识 和 理 解 , 而 不 会 视 为 同 传 统的“ 知 之非 艰, 行 之 惟 难” 哲 学 命 题的简单对立。 虽 然 孙中山 提倡的 知 难 行易 学 说 , 没 有 达到 辩 证唯 物论的 知 行统 一的 高 度, 有 其 片 面 性, 也 没 有 产 生 预 期的 效 果。 但 是, 他 毕 竟是 中国 哲 学 史 上 第 一 个出 于 革 命 斗 争的 需 要 而 探 讨 知 行问 题 的 哲 学 家, 他反 对 和 批 判中国 封 建时 代 程 朱 派的“ 知先 行 后” 、 陆王 派的“ 知 行 合一” 的唯 心 论的 先 验论, 认为这 些谬 论 都 是 违 背 真 理 的 ,“ 不 合 于 实 践 之 科 学” , 表 现了 反 封 建 传 统 观 念 的 批 判 精 神. 他还 指出 资 产 阶级改良 派 康有为、 梁 启超因 崇奉“ 知先 行 后” , 结果 使变 法维 新 遭到失 败。 他说:“ 中国 之 变法, 则非 先知而 不肯 行, 及其既 知也, 而 犹畏 难而 不 敢 行” . 这些 都说 明 孙中出 提出 并 探讨知 行问 题, 是为 革 命的 现实 斗争 服务 的 事 实 确实 是 如 此, 他 提 倡 知 难 行 易 学 说的 根 本目 的 , 就 是 为 他的 救国 救民 的 革 命 斗 争 服 务 , 用 它 来 激 励 人 民“ 无 所 畏 而 乐 于 行” , 鼓 励 人民 为 革 命 的崇高理 想而奋斗, 反 对那种“ 不知则不欲行, 知之又不敢行” 的错误思想。 因 此说, 知难行易学说的 提出, 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孙中山 建国方略 , 中国哲学史资 料简编, ( 清代近代部分) , 人民出版社,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6 6 页 1 9 8 2 年版.第4 5 8 页 第三章 知是科学真知, 行是社会实践: 孙中山对知行范畴的规定 第三章知是科学真知, 行是社会实践: 孙中山对知行范畴 的规定 “ 知”、“ 行”的概念在哲学上,“ 知”( 有时也作 “ 智”) 即认识,“ 行” 即实践,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对 “ 知” 和 “ 行”的理解是不同的。孙中山 扩大了传统的 “ 知”、 “ 行” 概念丰富了它的内容。 第一节赋予“ 知” 以新的含义 孙中山 说的“ 知”, 包含着两个意思: 一是指自 然科学知识, 即他说的“ 真 知特识”,二是指 “ 革命的知识”,主要是指他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等社会 政治学说。 3 . 1 . 1 自然科学知识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譬如他说,干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有科学知识,才能成功快,效果好。古人 因为没有今人的科学知识,兴建大的工程,举办大的事业,事前都没有详细的 筹划,费工又费时,即使成功了,也 “ 多出于不自 觉”。 今天就不同了,是外 在科学昌明时代,人类可以“ 本所知以定进行”,不管制造或建筑什么,事先 能够依据已获得的科学知识,构成意象,生出条理,订成计划去做, “ 则无论 其事物如何精妙, 工程如何浩大, 无不指日 可以 乐成”。 因为他强调的 “ 知” 是 “ 能够实行”的知识,所以,他要求科学知识一定要 “ 真确”,学理一定要 “ 充满”。他说, 用这样的知识,“ 乃本之以制器,则无所难矣。器成而以之 施用,则更无难矣”。 2 *认为,科学愈发达,人们认识自 然事物就愈多,万物 对人类的用途就愈广.如他说: “ 格致之学明,则电风水火皆为我用”。对客 观事物,“ 人能穷求其理,理愈明而用愈广” , 。又说,因电学发达,人们就能 “ 本此知识”, “ 按图配置”, “ 制出奇奇怪怪层出不穷之电机,以为世界百 ,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 上卷,北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第1 6 5 页 忿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上卷,北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第1 6 6 页 , 胡汉民: 总理全集上海:上海民智书局1 9 3 0 年版. 第1 3 2 页 第三章知是科学真知, 行是社会实践: 孙中山对知行范畴的规定 业之用”。也就是说,先进的自 然科学和技术一旦被人们掌握,它就能在认识 自 然、建设国家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伟大的作用。 3 . 1 . 2 “ 革命的知识” ,是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如说:“ 吾党员奋斗之武器,则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是也。” 明白 三民主 义和五权宪法, “ 才可以做革命军”“ 才能够干革命事业”。如果宣传它,就 “ 能感化他人”, 信仰它,“ 便发生极大势力, 这种极大势力, 便可以救中国” 忽 , 孙中山 还从知行问题上探求中国长期落后的原因。他认为,我们以前的革命, 没有苏联十月革命成功那样大而快的原因,就是 “ 在于没有好学问好方法” , 。 正确地强调了认识、 理论的能动作用。 指出 “ 世界文明, 要有知识才能够进步. 有了知识那个进步才很快。 我们人类是求文明 进步的, 所以人类便要求知识, 吸 。 这说明他的认识论思想不单是在于认识世界,还接近于改造世界。这是他的唯 物主义认识论思想超过前人的重要表现. 3 . 1 . 3 扩大了“ 知” 的概念的外延 就认识对象而言, 孙中山提出 “ 知之范围甚广宇宙之范围皆 为知之范围。 ” 他把整个宇宙作为人类认识的对象。他指出,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必须通过哲学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认识方法。他说:“ 近来大科学家考察万事 万物,不是专靠书。 他们所出的书,不过是由 考察的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罢 了。他们考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观察,即科学;一种是判断,即哲学.人 类进化的道理,都是由此两种学问得来的。” “ 孙中山把它的范围扩大为两个方 面: 其一,认识的范围无比宽广,宇宙的范围就是认识的范围。认识是无限的, 决不限于身边琐事,也不限于孤立的个人,还包括政治活动。“ 知之范围甚广, 宇宙之范围皆 为知之范围。” 其二, 人民 对于无限的宇宙以 及宇宙中的事物, 都是可知的,即使现在还不能知,随着科学的进步, “ 行”的发展,最终将为 , 黄季陆: 总理全集 ,众志书局,1 9 4 3 年,第2 6 7 页 . 黄季陆: 总理全集 , 众志书局,1 9 4 3 年,第3 8 0 页 : 黄季陆: 总理全集 , 众志书局,1 9 4 3 年, 第6 7 页 胡汉民: 总理全集上海:上海民智书局1 9 3 0 年版, 第2 1 5 页 . 胡汉民, 总理全集上海:上海民智书局1 9 3 0 年版。 第2 5 1 页 孙中山 : 孙中山 选集 下 卷, 北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第69 5页 了 胡汉民: 总理全集上海:上海民智书局 1 9 3 0 年版,第2 5 1 页 第三章 知是科学真知, 行是社会实践: 孙中山 对知行范畴的规定 人们所知。 可见孙中山关于 “ 知即的概念,是指各种科学知识以 及他所提出的革命理 论和学说在认识上, 他突破了 我国古 代思想家把 “ 知”“ 行”范畴仅仅局限于 道德修养领域的狭隘性, 运用了 近代科技发展中最新成果, 这在认识论上具有 重大意义。 第二节 赋予“ 行” 以新的含义 孙中山 扩大了“ 行”的概念的内 涵。 他所说的 “ 行”,主要指革命和科技 的活动,也包括个人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虽然,他在 军人楷神教育 的演讲中, 把知识的来源分为三种:“ 由 于天生者: 由于力学者; 由于经验者”。 他将 “ 行”的概念赋予新的含义, 扩大了 行的外延。 3 . 2 . 1 “ 实践之科学” 和“ 实践之经济学” 的概念 他认为王阳明“ 知行合一”的 观点“ 不合于实践之科学”,要把实践提高 到科学上来。孙中山以 建筑为例,提出 “ 实践之经济学”。 例如,有人用一万 元建一栋住宅, 请工程师设计。 首先要从一万元出发,计算可以买什么质量的 建筑材料以及数量多少, “ 此实践之经济学所必需知也”。 “ 实践之经济学” 这个概念是否准确另当别论,但它的精神是可取的。 3 . 2 . 2 孙中山把“ 科学实验, , 引入认识论 作为“ 行”的一 种形式, 含有一切经过实验的思想因素。 孙中山 讲到“ 行” 的 “ 必要之门径”时,把 “ 科学家之试验”看作其中重要的一种。例如,我们 要制定一个建设计划、实业计划, “ 必当再经一位专门名家之调整,科学实验 之审定,乃可从事” : 不仅物质造成的机器要经过试验,而且 “ 人为的机器”即 上层建筑的改变、国家机关的改 进、法律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也要重视科学实验, 才能做得更好。 ,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上 卷,北京: ,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6 2 页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8 5 页 第三章 知是科学真知, 行是社会实践: 孙中山对知行范畴的规定 3 . 2 . 3 孙中山从各个侧面初步接触到生产的实践 孙中山 讲到“ 行” 的四个 “ 门径”时,把 “ 生徒之习 练” 放在首位。“ 生 徒, 包括工业( 手工业) 、商业、医学和行政机关的学徒、练习生等等,其中有 直接从事工商业生产、流通和技术、手艺的,这也是生产实践的一种形式。在 他看来, 人民 群众的“ 筑长城”、“ 制陶瓷”、“ 种种之化学工业”以 及 “ 层 出不穷之电 机”等等与古人 “ 教民 稼稿” 等一样都是 “ 行”。虽然孙中山没有 概括为生产实践的概念,实际上是通过各个方面涉及到这个问题。 3 . 2 . 4 孙中山从不同方面探索政治的实践 他把 “ 伟人杰士之冒险”、“ 以 建其功业”看作是 “ 行”的 “ 门径” 之一。 他还号召 “ 国民革命”、“ 救国救民”, 除去官吏贪污, 惩治腐败, 为建设 “ 世 界最文明进步之中华民国” 而奋斗。他强调国民革命 “ 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 加, 然后可以决胜”。 他说:“ 国家之本, 在于人民” 3 。孙中山 把人民 看成是 国家的主人。 满清政府要靠人民 起来推翻, 建设民国的责任, 也由“ 国民 共负”。 他还承认政治斗争,也是政治实践的内容。 第三节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的辩证观点 孙中山也基本上是一个唯物主义经验论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所说的 “ 行”,就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他认为,人的知识虽然是客观事物的反 映,但从 “ 来源”上说,有的是自己身体力行得来的,即直接经验,有的是通 过学习他人得来的,即间接经验。 3 . 3 . 1 人的知识和才能主要来自直接经验 “ 吾人之在世界, 其智识要随事物之增加, 而同时进步”, 月 所以, 人们 “ 所 ,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上卷, 非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6 5 页 ,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 上 卷, 北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 第1 5 8 页 , 孙中山: 孙中山 选集上 卷, 北京: 人民出 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6 1 页 中山全书 ,第四章, 军人精神教育, ,人民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7 页 第三章 知是科学真知, 行是社会实践: 孙中山对知行范畴的规定 历之事既多,智识遂亦增长, 所谓增益其所不能者, 此由于经验者”。 这里所 说的“ 经验”,就是指 “ 所历之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