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尺牍书迹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尺牍书迹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尺牍书迹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尺牍书迹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尺牍书迹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以历代尺牍书迹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及书法发展状 况,参照相关文献材料,试图对尺牍这类书迹的产生、功能、发展状况等作一尽可能全面 的考察,并剖析其内在动因,探讨其历史地位,阐释其价值。为了逻辑的需要和表述的方 便,本文分为绪论、上篇、下篇三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尺牍书迹研究的缘起、现状、 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尺牍的概念、起源及分类进行论述;本文上篇对整个尺牍书迹发展 过程进行一番巡览:以朝代为线索,分为先秦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 元时期、明清时期等五个阶段,结合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所传书迹,对尺牍书迹的流传 情况、书体特点及相关背景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以期了解其基本的脉络和轮廓 并通过这种方式对古代尺牍书迹流行及存世状况等有一个宏观的综合的认识和把握;下篇 分为“特征论”、“风格论”、“书体论”、“价值论”等四个方面,把尺牍书迹纳入书法和文 献视野中展开论述,对尺牍书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研究对象不是针对某一特定时代的尺牍书迹、某个尺牍作者群体和个体、某一 类尺牍书迹,而是统观整个中国古代各类书迹中的尺牍这一大“类”书迹,因而是一种宏 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中国古代尺牍书迹包括从先秦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的内容,时间 跨度有两干多年,因受笔者学力及论文容量所限,故只能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一般性的描 述与分析,借此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关键词:尺牍尺牍书迹尺牍书法研究 a b s t r a c t i n c o r p o r a m n gt h ea n c i e n tc h i d u ( am o d e lo fl e t t e rw r _ t i n g ) m a n u s c n p t si n t ot h e c a g r a p h yr e s e a r c h ,l n v o k i n gr e i a t e dd o c u m e n t sa n dm a t e r i a i s ,t h i st r e a t i s ei sa n a _ t t e m p tt 0g i v ea n 0 u t | i n e0 ft h ec h i d um a n u s c r i p t sd e v e i o p m e ma g a i n s t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o f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0 fc a i g r a p h i ch i s t o r y ;a ni n s i g h t1 0 0 ki n t ot h ed y n a m i c b e h l n d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oe n u n c i a t ei t sh i s t o r i c a ii m p o r l a n c ea n d 、,a l u e t h i s t r e a t i s ef a s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f i r s tp a r ta n ds e c o n dp a r t t h ec o n t e n t so f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i n c l u d e 廿1 ef o o w i n g :h o wd o e s 廿1 ei d e ao ft h ec h i d um a n u s c r i p t r e s e a r c hc o m ea b o u t ? h o wi st h er e s e a r c hg o i n g ? w h a ti si t ss i g n 计i c a n c ea n dm e t h o d ? i na d d i t i o n ,t h i sp a na i s oi n c i u d e sd e 啊n i t i o n ,0 r i g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c i a s s j f i c a t i o n f j r s tp a r t ,j nw h j c hg e n e r a js u r v e yo ft n ec h j d um a n u s c r j p t sd e v e j o p m e n tj nt h e h i s t o r y i sm a d ed y n a s t i c a h y t h ed e s cr | p t i o ni sd i v i d e d b y5p e r i o d s , n a m e iy i p r e q i n ,q i na n dh a np e r j o d :w e i j i nn o r t ha n ds o u t hp e r | o d :s u i 。r a n gp e r i o d ; s o n g 一、m a np er | o d ,m i n g q i n gp er | o d 1 n v o k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m a t e n a i sa n d m a n u s c r i p t s ,e x p o u n d i n go nc i r c u i a t ;o n ,c h i r o g r a p h i c a ic h a r a d e n s t i ca n db a c k d r o p0 f c h i d um a n u s c r p tt om a k ea sc l e a ra n da l i a r o u n dav i e wa sp o s s i b i e ,t h i sp a r ti s m e a n tt om a k e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u r v e ya b o u tt h ea n c i e n tc h i d um a n u s c r i p t s ,t o 啊n d o u ts k e f e t o na n do u t i i n e0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i sp a r t ,t h ee m p h a s i si sp i a c e do nt h e c h i d um a n u s c r p t s s e c o n dp a r tf a s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o nc h a r a c t e r ,“o ns i e ”, “o nc h i r o g r a p h y ”a n d “o nv a i u e ”,e a c ho fw h i c hi o o k si n t op a r t i c u l a rs u b j e c t p l a c i n g t h ec h i d um a n u s c r i p t s i nt h ef i e l d0 fc a i g r a p h y ;t h i sp a r tp r o b e si n t oq u e s t i o n s s u r r o u n d i n gt h ec h i d uc a i g r a p h y jw h i c hi st h ee m p h a s i so ft h ep a r t n o tad e t a i l e d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c h i d um a n u s c r i p t sd a t e di nc e r t a i np e r i o d ,t h e t r e a t i s et r j e st 0m a k ea no v e n ,i e wo fe m i r eh i s t o r yo ft h ec h i d um a n u s c r i p t s ,c o v e r i n g m o r et h a n2 0 0 0y e a r s ,f r o mp r e q i ne r at oq i n gd y n a s t y :l j m i t e db yt h el e n g t h ,t h e t r e a 雠s em a d eo n i yas k e t c h yo u t i i n er e g a r d l n gr e i a t e di s s u e st ow h i c ht h et r e a t i s ei s o n i y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 ,w - t ha v i e wt oe c i t i n gf u r t h e ra n dm o r ev a i u a b l er e s e a r c h k e y w o r d s :c h i d uc h i d um a n u s c r i p t s c h i d uc a i g r a p h yr e s e a r c h 1 附一:图版目录 序号名称 页码序号名称页码 图1 秦家书木牍 3图3 6颜真卿朝回帖2 0 图2致高执事书 6 图3 7颜真卿讯后帖 2 0 图3致尉营吏书 6图3 8颜真卿硖州帖2 0 图4致张掾执事书 6图3 9 文彦博书尺牍 2 1 图5致子覆书 6 图4 0叶清臣尺牍 2 1 图6致将军书 8 图4 1范仲淹书尺牍 2 2 图7 致幼卿帛书家信 8图4 2李建中土母帖2 2 图8居延帛书家信 8图4 3 林逋书尺牍 2 3 图9 张芝秋凉平善帖 8图4 4赵孟坚腑脏药帖2 3 图1 0楼兰济逞残纸 9图4 5 苏轼致梦得秘校尺牍 2 5 图1 l三月一日残纸 9图4 6 苏轼致坐主久上人尺牍 2 5 图1 2济白残纸 1 1 图4 7苏轼致若虚总管尺牍 2 5 图1 3羌女尺牍1 1图4 8黄庭坚致无咎通判学士尺牍2 5 图1 4李柏文书尺牍1 1图4 9黄庭坚致齐君尺牍2 5 图1 5 陆机平复帖 1 2幽5 0米芾致葛君德忱尺牍2 5 图1 6王王旬伯远帖1 2图5 1 米芾致彦和国士尺牍 2 5 图1 7 王羲之姨母帖* 1 2 幽5 2蔡襄致资政谏议明公尺牍2 6 图1 8 王羲之丧乱帖 1 2 图5 3蔡寰示及新记尺牍2 6 图1 9王羲之行穰帖1 3图5 4赵孟撩与郭天锡右之札2 6 图2 0 王羲之远宦帖 1 3图5 5 鲜于枢书尺牍 2 6 图2 l王献之二十九日帖1 3图5 6康里子山致彦中尺牍2 6 图2 2王献之鸭头丸帖1 3图5 7 吴大潋致李鸿裔尺牍 2 8 图2 3 王羲之十七帖 1 3 图5 8俞樾隶书尺牍2 8 图2 4 颜真卿刘中使帖 1 5 图5 9朱存理致半隐尺牍2 9 图2 5颜真卿湖州帖1 5图6 0陆愚致山斋尺牍2 9 图2 6 颜真卿文殊帖 1 5幽6 1顾闻致古庄尺牍3 0 图2 7颜真卿乍奉辞帖1 5图6 2 张凤翼致五湖尺牍 3 0 图2 8 颜真卿争座位帖 1 9图6 3丰坊致思洲肖蟾尺牍3 2 图2 9张旭肚痛帖 1 9 圈6 4陆师道致龙池尺牍3 2 圈3 0 柳公权蒙诏帖 1 9 图6 5詹景凤致欤川尺牍图3 2 图3 l怀素苦笋帖1 9图6 6赵之谦书尺牍3 2 图3 2怀素食鱼帖1 9图6 7康有为家书3 2 图3 3李白上阳台帖2 0图6 8沈曾植致倦知诗牍 3 2 图3 4杨凝式夏热帖2 0图6 9唐书仪书影3 6 幽3 5 杨凝式韭花帖 2 0 附二:表格目录 袁1 汉简尺牍书迹一览表7 表2 魏晋墨迹与刻帖尺牍一览表14 表3 隋唐五代尺牍书迹流传情况表18 表4 宋四家尺牍书迹风格比较2 4 6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敝储龆刃够缪 j 日期:口年f 月。日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寥够 日期:。辞阳f 妇 绪论 一、本文研究的缘起、现状、意义和方法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样式,中国书法的艺术性与实用性一直如影随形 其艺术价值在实用中产生,并在实用中逐渐发展、充实、强化。举凡甲骨刻辞、钟鼎款识、 秦牍汉简、碑碣墓志、造象题记、摩崖刻石、尺牍手稿等不同的书迹,在古代均发挥着相 应的实用功能,而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正是孕育在这种实用之中,并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 重视。这些发挥着不同实用功能的书法形式,堪称一座座蕴藏丰富的宝藏,历代学人探赜 索隐、深入发掘,取得了较可喜的成绩;书法史学、书法美学、书法文献学等研究领域的 理论建构无不以此为源泉,如甲骨学、金石学、简牍学等专门学科应运而生,就是明证。 但相比之下,尺牍书法的研究则显得薄弱研究尺牍的专著和论文多以文学角度,把尺 牍视为一种文学文本以书法角度的研究则显得不够。事实上,尺牍这种独特的书迹载 体形式在中国书法的发展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和作用,在流传下来的各种书法形式中是存量 很大的书迹类别,是书法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专门对尺牍书迹进行考察 研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随着书法研究的同趋深入,虽然对尺牍书迹也有所涉及,但限于著述者各自的主旨、 目的的不同,对尺牍不可能集中地系统论述,因而显得简单、零碎、尚未形成系统。据笔 者粗略考察,目前尺牍书迹的专著或文章大致有三类:一是对历代尺牍书迹图版的整理和 归类,一般只起到资料汇编的作用,如刘恒编的历代尺牍书法;一类是对尺牍书迹内 容的考释,如潘建国明凌漾初尺牍真迹考释、陈智超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一类是尺牍书法的技法和赏析,如胡传海的尺 牍十讲、王庆忠宋人尺牍赏析。目前,把尺牍书迹放在整个中国古代书法史中进行整 体审视和较系统的研究尚未见到,本文拟在此方面作一些尝试和探索。 尺牍书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历代流传,又使其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对尺牍这种特定书迹的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对中国书法史、文化史、文献史、艺术 史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成果必然对这些方面有重要的参证、补充和借鉴价值。 此外,尺牍书迹的归纳整理将有利于更好地保存在书法史上被长期忽略的但有一定书法价 蘸辩謦煮走掌剪士劈:窟羹最丈巾田古托尺滕书漉研究 值的尺牍书迹文献,对于推动当代相关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将有所裨益。 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将缝合大量尺牍图叛及尽可丰富的相关文献,二者蔓诞,荠以 归纳、对比、综合等为研究手段,采用纵向考察与横向分析的方法,注意结合不同历史时 期的文化背景、书法发展状况,对尺牍书迹及相关问题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和阐释,力求使 建研究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 、尺牍的撬念、起源及分类 尺牍,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书信。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秦汉时期的简牍,长度一般在 二三十厘米左右,大致相当于当时的一尺,故名。许慎说文解字载:“牍,书版也。 长尺,既书目牍,未书目黎”。汉书诵载广武君( 李友车) 谓韩信霸:“奉咫尺之书鞋镬 燕。”。这里的“咫尺之书”,大概算是“尺牍”称谓的雏形。后世最通用尺牍这一说法, 最翠见于史配扁鹊仓公传:“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缇萦之“尺牍”,即指其 上书汉文帝,请求替父赎刑之文书,可觅书信最初以“尺牍”相称最迟不会晚予谣汉。 尺牍又称尺筒、尺翰、尺素、简札、书札等。“简”是竹片,“牍”是木板,“札”是 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可见这些名称的使用都与书写的材料相关。尺牍也有称为“书”、 “函”、“缄”、“启”的。“书”的本义是“书写”,“函”本指封套,“缄”本指封目,“启” 表示陈述,这些本义都反映书信的某一特征,故借指书信。宋以后尺牍又多称为“利( 札) 予”,关于这点,徐邦达有详细的考证 。另外,在历代文集的编纂中,对尺牍的称谓 蹇霸所不同。最翠是梁萧统在编纂文选时始到“表”( 二卷) 、“上书”( 一卷) 、“弹事、 笺、奏记”( 一卷) 、“书”( 三卷) 四日,当指不 司性质的书信;韩愈集称“书”,昌 黎文钞则列有“表”、“状”、“书”、“启”四类;柳宗元集亦把尺牍细化为“书”( 四 卷) 、“疟”( 二卷) 、“表”( := = = 卷) 、“奏”( 一卷) ;欧粥修集“书麓”( 十卷) ,糟巩集 中便有了“割子”这一称谓。 尺牍也偶尔写作“赤牍”,如杨慎曾编赤牍清裁一书,后壬擞贞有i l 堂别集, 遂改蠢簇为尺黻。明赵涵石墨镌华霸:“宋游师雄墓恚,书只尺作哭赤,赤与尺通。 杨用修以尺牍为赤牍,本之禽经雉上有丈,鹦上有赤。”王元美又引华山石阙云:“高 汉书卷兰 到韩彭英卢是传第州 史记卷一雨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心l 五 参见徐邦选t 麟小芍,城故宫博物院院刊2 0 0 5 年筇3l f l 2 t 赢庸蔗走拳舞壬撅藏生蔗未中田古代尺膜书迹研究 二丈二赤。”平等寺碑云:“高二丈八赤。”而疑其隐僻,故改作尺牍。另,清李慈铭亦云: “愚按尺字古通用赤,尺牍古作赤牍”,后又举例说,“赤子者谓始生小儿仅长一尺也。古 人多以尺数论长幼,如三尺之童、血尺之童,成人日丈夫,是也” 。但“赤牍”的称谓毕竟少见。 关于尺牍的起源,文献并无明确记载。但可以推测,书信作 为一种人际沟通工具,在文字产生、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之后即可 能出现。根据现有考古资料,用书信作为交往沟通之方式,可上 溯至殷商时期。郭沫若在b 辞通纂中,曾就所辑的第4 3 l 片、 5 1 2 片、5 1 3 片甲骨b 辞作过一番考释,认为这里记录的,是从 千里之外的西北边境传至殷京的“边报”。换言之,这应该是 迄今发现最早的通讯文字,即书信。尽管当时还没有“尺牍”这 一概念,但其功用当与尺牍无异。此后,对尺牍的记载在文献中 时有出现:如诗- 小雅出车:“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 怀归,畏此简书。”。此“简书”即指周王下发的军书,这是文 献上最早而明确的书札记载。但现存最早的实物尺牍是秦国兵士 的家书,是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地区发现的,共两块木牍,是 当时两名参加伐楚淮阳之役的秦国兵士的家信。据专家考证:秦 图1 秦家书木牍 伐楚淮阳之役应在公元前2 7 8 至前2 5 3 年之间,就是说这两封信 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图1 ) 。 尺牍的分类可有如下三种角度: 1 以材料划分,大致可分为甲骨尺牍、简牍尺牍、缣帛尺牍、纸质尺牍等。根据现 有资料,我们所发现的最早期的相当于书信性质的军队文书是写在甲骨上的,就其功用来 说已同于现在意义上的尺牍了( 见上文及图1 ) 。造纸术发明之前秦汉时期的尺牍载体主要 是竹简和木椟,偶尔也写在帛或绢上。在纸大量使用的魏晋以后,尺牍的载体主要是纸。 唐以后的笺纸往往很讲究,可细分为很多类。如清钱泳对笺纸有如下论述: “书笺花样多端,大约起于唐、宋,所谓衍波笺、浣花笺,今皆不传。每见元、明 叫眸个书总几提要卷内九十_ 集部p 1 ;五,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 ( 清) 李慈锦越缦章读书记j 二海书店,2 0 0 0 年版 郭洙若h 辞通篡科学m 版钆,1 9 8 3 年版 卜兰绛洼疏( 清) 阮冗校勘奉,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巾鹰古代民胺毫毫硪究 人书札中有印花砑花精妙绝伦者,亦有粗俗不堪者,其纸虽瞄,花样总不如近今。自乾 隆四十年间苏、杭、嘉兴人始为之,愈出愈奇,争相角胜,然总视画工之优劣,以定笺戈 高下”。 2 以体裁划分,可分为骈文尺牍、散文尺牍、诗筒等。其实尺牍本身是一种实用文 体,只是要细忧,还可分为散文、骈文及骈教结合的。还有一稃是以诗的形式,如李白沙 巅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 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永,浩荡寄甫征”圆,一般称之为“诗简”。 3 以对象划分,可分为官牍和私牍两大类。文心雕龙首次有所区别,刘勰把公 牍| 胄之予奏启、章表之属,私耗则归予书记一节。汉书匈奴传进:“汉遗 单于书,以尺一牍。”史记准阴侯列传记广武君京:“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 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断从。”这些记载都指的是公胺。私人书札产生较晚,约 始于春秋。 f 渍 饯溶履鞫从话i 二艺能,中华书届,1 9 7 9 年叛 牟瘸诗卷1 7 2 ,避行奉 4 t 毒蠢j 皇太拳嚷圭焉瓷生卺文中田古姹尺胺书斓究 上篇 一、先秦秦汉时期的尺牍书迹 尺牍的产生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已有所反映,可参见郭沫若h 辞通篡中对4 3 1 片、 5 1 2 片、5 1 3 片甲骨h 辞的考释,上文已述,此不赘;尺牍的成熟至迟是在春秋时期:“三 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 文心雕龙) 。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个时期所 流传下来尺牍书迹寥寥无几,目前可以见到的只有秦国时的两封家书( 图1 ) ,是在云梦睡 虎地四号秦墓中发现的。该尺牍的书写材料是木牍,墨书文字写于正反两面,字迹基本 可以辨识。其中之一的内容是:“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 黑夫、惊毋 恙也,前同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有 时间、问候、事由,已是很成熟的书信了。值得注意的是,该木牍家书采用的书体是典型 的秦隶,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肥、瘦、刚、柔,极尽变化。点画有明显的起 伏和波势,用笔有轻、重、疾、徐的区别,显示出很强的书写意识,是考证隶书发展的极 为珍贵的资料。 刘勰所谓“汉来笔札,辞气纷纭”,可见到了汉朝,尺牍在传递信息交流心声之外, 还要讲求辞藻和用典。在这个时期,对尺牍书写的重视在当时文献中屡有记载: “( 陈遵) 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彝以为荣”。; “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 “( 刘) 睦能属文,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及 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 可见,陈遵、谷子云、刘睦在当时都以善尺牍名世。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倡导“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但到了灵帝时期,则广招各种才艺之士,并把“善尺牍及工书鸟篆”列 为一项,成为鸿都门学的一个特色: “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 图版i 6 7 1 6 8 发负2 5 2 6扳年蛆扳 三三奉_斗奉物行行行文通通通;,墓| _ 一心秦i地九九卷 虎卷卷, 唾书梦书书汉“汉汉后 l 矿童廖茬老筻身卿浇:美麓戈 巾母古代尺胺书麓研究 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 对尺牍及其书法的重视程度由此见一斑。这个时期的流传下来的尺牍书迹比先秦明显 增多,尺牍的书写率孝料亦比前代丰富,除了简牍之外,另有缣帛、纸等。筒书尺牍如致 高执事书( 图2 ) 、致尉曹吏书( 图3 ) 、数张掾执事书( 图4 ) 、致子覆书( 图5 ) 、 致将军书( 图6 ) 、致君伟书、敦煌书信残简、致游容书等。用其他材料书写的 尺牍,现存较早者为发现于敦煌的两封缣帛信函,时间约为公元一世纪初期,发信人为驻 山西之地方官员,其内容大致是致耩敦煌边关某人,抱怨通信困难。两信均用汉隶书写, 内文篇幅较前述秦代尺牍为长。同时出土者尚有丝质信封,可窥汉代尺牍形制。此二信 为1 9 0 8 年斯坦因予第二次敦煌探险时发现,保存情况嶷好。另有致幼卿帛书家信( 图7 ) 和居延帛书家信( 图8 ) 亦用缣帛所书,二者亦为隶书,且书风比较接近,用笔工稳,结 构自然。汉简尺牍现存数量较多,较有代表性的尺蔟书迹如次页表格( 表1 ) 所示: 爨2 致高执事书 圈3 致尉曾吏书 圈4 致张掾执事书 后汉书卷六| - 下,通籽奉 洋晃钱i i 筝洲中困占代书史,香港中文火学,1 9 7 5 年版 6 銎5 致子覆书 嘲墨古代尺屡蘸瘫研究 表l :汉简尺牍书迹一览表 名称出处材料书体及特点 隶书。横细竖糇,结构或松或紧,字 致离执事书层延新箍班5 二鼎) a b未详 形或扁或长波挑振鲜明 致尉曹吏书居延新简e p l 5 7 6 a b 木简 革寐。笔单甚为筒约,草书符号已出 现,字形略长。结构自然。 致张掾执事 居延赫筒e p l r 2 5 a b未详 革隶。用笔疏放舒肆,笔画粗细变化 书不大,结构开张,草书意味甚浓。 隶书。笔画_ _ = 稳,字形较扁,波磔不 致子覆书居延汉简甲编1 8 6 2 a b木简 明最。 革求。笔画横细竖糖,时有特别夸张 致是君书居延新篱e n s 9 7 5 a b本簿 的长线,结构捻教,字形大小惫殊 隶书。笔画粗重有力,波磔明显,字 致将军书敦煌汉简2 3 5 ,2 4 l木简 形略方风格质朴 革隶。笔画简洁明快,有少数字已跫 敦煌书信残 敦壤汉筒2 3 1 a本德擎罄的标准写法,字形较& ,造型生 蔺 动。 致伯先长公 草隶。行笔利落,结构自然开合,隶 书 敦煌汉简2 4 町a b ,木简 书笔意已不明显,草书昧较浓。 致子郄少公隶书。笔西粗细交他不大,方折处显 书 敦煌汉筒1 9 6 2 a 、b ,术筒 褥较生硬,字形较扇,尚有篆书写法。 革隶。笔画稍细,有些捺画极夸张, 报某人书、敦煌汉简2 3 8 a b木简 圆转处颇多,结体松散,通篇灵动多 姿。 致君伟书 隶书。笔画粗细变化强烈,节奏感较 7 8 0 a , 敦煌汉简7 8 0 a木觚 强,结体方正宽博。 居延汉简乙编 隶粥。笔画厚重,字形稍方,结构较 致游容书术觚 8 1 5 a b c d 草率,但连繁很少 隶书。横缨坚粗,字形较藕,有一定 致幼卿帛书家信流沙坠筒3 7 、3 8缮帛 波嫌,捺画较夸张。 隶啪。笔画粗细受化不大,字形较翩, 居延帛书家信居延汉简乙编5 1缯帛 波挑比较含蓄。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简牍为材料的尺牍总体特点是:第一、书写比较随意,笔画和结 构都不拘一格,但有较强的追求美观、追求变化的意识;第二、隶书的波磔或隐或显地存 在予每一篇书逑中,蔺味实黑的夸张笔两亦常有出现;第三、麓纯憝势明显,草书的写法 逐渐成熟。总之,这些实物的简质尺牍是研究汉朝书法的弥足珍贵的资料。诚然,因书写 7 t 囊廖煮走擎并壬孵藏生照未审墨古姹段簇_ = ! b :赣研究 材料的不同,简质尺牍与纸质尺牍的特点亦会有所区别。由于“纸寿不过千年”,这个时 壤的纸质尺牍没有实物流传下来,瞧困该辩期纸张已开始使用,旦比筋牍便捷亦比缣褰廉 价,用于尺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另外,在各种刻帖中所载的汉代尺牍书迹,其底本应为 纸质。最早的刻帖尺牍就是汉代的尺牍,如张芝的冠军帖、欲归帖、终年帖、消 息懿、秋凉平巷粘( 图9 ) 、崔子玉瓣贤女帖等。载凉乎善帖亦称芝鑫糖, 书体为典型的章草,带有明熙的隶书波磔,字法规范美观,风格简约稳健,显示出高度纯 熟的书写技巧。其余几件尺牍刻帖皆今草,用笔极为熟练,草法完备,可见当时擎粥已非 常成熟。 图6 致将军书 困7 致幼卿帛书家信 图8 居延帛书家信 图9 张芝秋凉平善帖 中嗣古代展腰书涟研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尺牍书迹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多 “越名教而任自然”,以清谈 为尚。夏侯湛文抵疑云: “若乃群公百辟,卿士常伯, 被朱佩紫,耀金带白,坐而论 道者,又充路盈寝,黄幄玉阶 之内,饱其尺牍矣。”。 可见,尺牍堪称当时士人 清谈之外的最佳表达和沟通 方式,一批善尺牍的名家因此 应运而生,如阮璃、孔融、应 璩、曹丕、曹植、陈琳、嵇康 等,其所传尺牍有理有趣,文 采焕然,脍炙人口。与崇自然、图1 0 楼兰济逞残纸图1 1 三月一日残纸 尚简洁的理趣相对应,该时期 的尺牍逐渐从汉代的“辞气纷纭”中解脱出来,往往片言只语,恰及妙处,不事雕琢,浑 然天成。尺牍书迹在这个时期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不仅数量巨大,且书法精湛,一些经 典名迹已成为千秋典范,影响至为深远。现存书写于纸张上的尺牍真迹,其年代最早只能 追溯到魏晋时代,也就是从魏晋开始,纸张渐取代竹简、木牍及丝帛而成为主要的书写材 料。在这个时期,书法诸体俱己完全成熟,自汉以来出现的书论著作亦逐渐多了起来,书 法品藻渐成风气,这一切的外在条件促使尺牍与书法达到了空前的最为完美的结合:一封 平常的实用书信,只要书法精美,便成为人们争相追捧争相收藏的对象,而为了迎合这种 欣赏及收藏的需要,人们在写信的时候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注重书法的表现,以显示自 己的才华和博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如西晋潘岳给杨肇写的诔词曰: 个昔文卷 i 几,通行木 9 矿藏廖煮老学并士劈燕鐾营丈中墨古代r 鼷为难研究 “草隶兼善,尺牍必珍。足无辍行,手不释文。翰动若飞,纸落如云。”。 生翦善尺牍,死后亦鏊名,莠成为滚赞的一个内容,当时的重视尺牍的社会风气可以 想见。东晋亦如此,如,“卢循素善尺牍,尤珍名法。西南豪士,咸藜其风。入无长幼, 翕然尚之”。孙过庭书谱办云:“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 之,谓必存录。安辍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予敬联皴“佳书”无疑是尺牍,其惑在戳此 显示其书法之美,自以为谢安会收藏,而谢安则在他信的背面回复,放子敬“甚以为恨”, 成为书法史上一个典型案例。 嘉l e 朝时期尺牍愈冕发达,收藏之风整愈演愈烈,冤如下车季料: 高祖( 即刘裕,笔者注) 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嘲远,愿公小复留意。” 高秘既不能餍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霹:“便缎笔为走字,一字经尺,元嫌。犬既足赛 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凡所荐迭,不进不止,常云:“我 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穆之与朱龄石并便尺牍,常于高祖坐与龄石答书。 良旦至霹中,穆之得百函,龄石碍 十函,而穆之应露无废也。 刘穆之善尺牍书法,并希塑高祖“小复留意”,同时向高祖“传授”了如何写好尺牍 的途径:“缴笔为大字”,因为“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言下之意是容易向小字的 尺牍转化,于魁“高祖从之”。又见如下材料: “( 萧子云) 出为糸阳太守。百济围使人至建邳求书,逢子云为郡,维舟将发。使人 于渚次候之望船三十许步,行拜行前。子云遣问之,答曰:侍申尺牍之美,远流海外, 今日所求,惟在名迹。子云乃为停船三日,书三十纸与之,获金货数百万。” 从此记载可以看出,尺牍在当时已成为书法的代名词,“尺牍之荚”即书法之美,并 得到相当广泛的响应,就连百济国都青睐于此,以至“今同所求,惟在名迹”,并不借以 重念求购。这种现象已显示出尺蔟的书法价值得到了更为广泛豹社会认哥,雨其本来豹传 递信息的基本实用价值则似乎飘得有些模糊了。 ( 庸) 张彦远法仕赞录巷一,l 海书l 圆f f l 版稚】9 8 6 年版 ( 蒋l 张彦远法巾爱录卷_ 二,1 海郫j 画i | 版社1 9 8 6 年版 历代书法论文选,i ,酶书皿i j | j 版补1 9 7 9 年版 束+ 5 卷佃1 - 列传第一通行奉 南史齐- 矗帝请了传,通行奉 l o 矿寥旁盛考雾舞羹劈藏生照定劐墨古姹最i 囊书触 究 这令时期,流传下来豹尺牍书迹皆为纸本或揭本,由于造纸术豹逐濒发达,筠牍等尺 蔟质材在该时期所传书迹中己难得见。根据在书法史上的地饺,该时期的尺牍总体上w 以分为名不经传的民间残纸和经典法书两类。民间残纸以楼兰残纸为典型,如楼兰济逐 尺残纸,熬四行,书体风格还比较质朴,但笔画美观,结字严熬,章法协调( 图1 0 ) 。三 月一同尺胺残纸则是用行书写就,笔法更为熟练,但尚有明鼹隶意( 图1 1 ) 。五月二日 济白残纸照迹焕然,笔致清晰,用笔颇为娴熟,蕈法耩美,其中“近”、“具”、“至”、“虽”、 “不”等字与二王法憾中的草书写法如出一辙,显示出相当成熟豹书写技巧( 图1 2 ) 。茺 女尺牍残纸书体风格则介于行书楷书之间,但象“自”、“敬”、“便”、“无”、“每”、“兹” 等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楷书体了( 图1 3 ) 。楼兰残纸中最著名的要属李柏文书( 图1 4 ) , 包括两件基本完整的信稿和5 块残片,残片内容也是李柏写的尺牍。两尺牍的内容大间小 异,都是某年五月七日致西域某国国王的信稿,有可能其中之一是草稿,反映了人们当时 对书写尺艨的重视。该残纸的书法更趋成熟,笔画准确,结构荚双,只是总体上还是比较 飙糙、质柃,草法亦显于辱有些稚拙,藤笔j 二都或多或少的繁有一些隶意。楼兰基_ 豹尺牍 残纸数量可观,是研究魏晋时期书法的重要资料。 图12 济白残纸图l3 羌女足腱 图l4 李柏文书尺牍 该时期的名家系列尺牍,数量巨大,大致可分为墨迹系列和刻帖系列。由于刻帖的底稿就 是墨迹,所以有一部分是重合鲶。爨迹系列除了陆梳的平复精( 图1 5 ) 、王殉的伯远 妒素算涮落萨舅毋毋藏生照戈中嗣古代i ! 己腠书迹研究 帖( 图1 6 ) 是基本无争议的法书真迹外,其余几乎全是摹本、临本,甚至伪托的赝品也 霹戆存在。明代书家霸夷俊褒四友斋书论中说:“器人书,世毫罕见,即唐睡晋骓, 世已称为奇宝矣。”但象二王尺牍墨迹诸帖如王羲之的姨母帖( 圈1 7 ) 、丧乱帖( 图 1 8 ) 、行穰帖( 图1 9 ) 、远窿帖( 图2 0 ) ,王献之二十九日帖( 图2 1 ) 、鸭头丸帖 ( 圈2 2 ) 等,攀拣甚为猿夔,笔路清晰,毫发毕现,堪称下真迹等的优秀范本。 为了更好地保存历代法书名迹,在印刷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采取了刻帖的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尺牍书迹借此得以保存,比如著名的十七帖( 图2 3 ) ,就是摹刻 王羲之豹足犊。耀传最早豹刻髅是南唐的傈大牯、努元帖二帖,但瑶已失传。现存 较早的、影响最大的是被誉为刻帖之祖的淳化阁帖( 简称阁帖) 。该帖所收书迹约 4 2 0 件,其中尺牍占了绝大多数,据笔者粗略统计,约肖3 8 0 件之多,占总数9 0 ,而魏 銎 图 _ q 王 羲 之 灸 姨 母 帖 陆 机 惫 平 复 帖 图 一 王 羲 之 灸 丧 乱 帖 图 一 心 王 褒 a 伯 远 帖 何良俊友斋书论载黄宾虹中毕炎术执 5 北京古籍 版扎,1 9 9 8 年版 1 2 中田古代民胺书迹研究 图19 王羲之行穰帖 图20 王羲之远宦帖图2 1 王献之二 十九日帖 图2 2 王献之鸭头丸帖 图23 王羲之十七帖 晋南北朝时期的尺牍则有约3 3 0 件,这其中又以二王尺牍为最多。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 由于品鉴不精,所遴选的作品有良莠不齐之虞,且有为数不少的伪作充斥其中,苏轼、米 芾、黄伯思等人就曾对此提出了置疑和批评;第二,受刻、揭的影响,书迹距原貌已渐远, 失真较为严重。尽管如此,并不影响我们对该时期尺牍书法的整体把握。 无论墨迹还是刻帖,都代表着尺牍数量和书迹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行、 草书在尺牍中淋漓尽致的表现,更使书法进入一个挥洒性情、美用合一的崭新天地;也丁f 是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尺牍书迹后面,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书法在魏晋文人士大夫日常书 信交流中不断被推向更高的阶段,而唯美的艺术倾向亦在这个尺牍交流的过程中渐趋酝酿 13 萱书靡藩冀譬蒹壬砑菊量垃震中田古代尺膜书建研究 成熟。“由于当时没有单纯的现在意义上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以尺牍等形式展示的, 好坏的评定、品藻,也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展开。书法交流用书札,评点以书札,尺牍书法 之受重视完全是因为尺牍是书法的表现形式。”可见当时的书法,尺牍扮演着不可替代的 重要角色。该时期尺牍书迹流传及书体分布情况,笔者择其大要编成如下表格( 表2 ) : 表2 :魏晋墨迹与刻帖尺牍一览表 草书 行书 章草楷书 王羲之长风帖、初月帖、寒切帖、此 千羲之姨母帖、丧乱陆机 事帖妹至帖、频有哀祸帖、大道帖、帖、二谢帖、孔中侍平复 墨都下帖、七月一日帖、其书帖、上虞帖、平安三帖;王献之帖; 迹帖、行穰帖、游目帖、远宦帖:王献地黄汤帖、二二十九日 尺之中秋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帖、舍内帖、鹅群帖、 牍王荟痴肿帖;王慈尊体帖、柏酒帖、东山帖;千微之新月 汝比帖;王志一日无申帖帖;王殉伯远帖;_ 千僧 虔王琰帖 钟繇得长风帖,张华踅西帖,桓温人钟繇 5 常赢帖、雪寒索靖 钟繇书 事帖,王导省示帖、改朔帖,王敦腊帖,卫璀顿首帖,千洽七月白骑 节帖,王洽辱告帖,千珉十八日帖、得告帖,于珉此年帖, 廿 日 逐内 何如帖、欲出帖;王羲之适得书帖、郗鉴孝性帖,谢安凄帖;王帖;皇 知欲东帖、差凉帖、汝不帖、日月如闷帖、八月什日帖,庾 羲之 象顽 驰帖、远宦帖、都邑帖、旃膈帖、秋元亮书箱帖,刘超保豹奴嗣帖, 中帖、蜀都帖、平康帖、散势帖、不任帖,干坦之谢郎帖, 帖 卫夫人 快帖、月半帖、行成帖、昨书帖、阔王邵夏节帖,王邃张杜预稽首 别帖、一日一起帖、清和帖、临川帖、丞帖,羊欣暮春帖,岁终和南 袁生帖、司州帖、疾患帖、里人帖、孔琳日月帖,王僧虔两帖,王帖,王 刻 节日帖、仆可帖、秋月帖、徂暑帖、启帖,王筠寒凝帖,陈虞七僧虔 月半帖、初月帖、时事帖、吾怪帖、逵伯礼帖,王羲之宾月十二刘伯 帖 从洛帖、寒切帖、君晚帖、嘉与帖、至帖、奉告帖、极寒日i 阽,宠帖, k 平帖、热日帖、昨见帖、雪侯帖、帖、建安l 帖、追寻帖、卫恒于洽 尺 知远帖、旦反帖、小人悉帖、不审帖、 一:谢帖、自慰帖、毒 一日仁爱 消和帖、八日帖、大热帖、卜一月四热帖、足f 住帖;干献l 阽。陆帖、 牍 日帖、昨故遗书帖、尊夫人帖、雨快帖、之相迎帖、思恋帖、云春兄子 适欲遣饽帖;王献之先夜帖、诸舍帖、节过岁终帖、夏节近省帖 帖,庾 永嘉帖、鹅还帖、诸女帖、安和帖、帖、岁尽帖、甲军帖、千羲之翼故 相彼帖、故比日帖、适奉帖、玄度帖、 静息帖、都阳帖、阮此诸吏从事 前告帖、江州帖、集聚帖;王珂岁新妇帖、夏日帖、“九贤帖、帖,司 末帖,王虞什四日帖、何如帖,郗倍书 日帖、贤气丸帖、薄冷儿女马攸 至庆帖、比书帖、远近帖、杜预亲故帖、仲宗帖、诸舍帖、帖、王秋风 帖,下循秋月帖,干徽之得信帖,纪 豹奴帖、鹅群帖、舍献之帖。 瞻粉香l 怙,张翼:肖过帖,卞壶敕| s 帖,内帖、月终l 阽。江东 沈约今年l 帖,阮研道增帖。 帖。 l 儿军六朝恬注j 殳化,i :海书i 劬版礼,2 0 0 2 年版 j 4 麓煮旁藏舞擎贾士醒蔗壁替戈审墨古l 宅尺麟蕾迹研究 从该表格中可以看出,草书尺牍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其次是行书尺牍,楷书和章革 尺牍只是偶尔出现,至于篆、隶尺黻则无一存世。去汉未远,隶书时代的余波必然存在, 从“二爨”、王兴之墓志、经石峪泰山刻石中就能诋明。但尺牍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方 式,轻而易举地消磨了隶书的“波磔”,消解了书体发展的惯性,反欧出不同形制书法风 格的重要差别。郭沫若论证兰亭真伪时引用王兴之纂志以 i e 明其当时书体应该有隶书 特征- ,忽略了不同类型书法形帝l 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而进行机械的对比,显然欠科学。兰 亭叙书体特征应该与当时尺牍书体特征相类比。总之,这个时期,尺牍行、草书的“泱 泱大国”成为六朝书坛的主流,特别是东晋时期,古质今妍的书矾分辨,尺牍的作用不言 而喻:尺牍书迹的妍美之风开拓了书法史上崭新时代。但到了_ | 葺代,这种尺域书风则呈现 出了另一种面貌。 图2 4 颜真卿刘申使帖 图2 5 颜真卿湖州帖 图2 6 颜真卿文殊帖( 南宋忠义堂本) 图2 7 颜真卿乍奉辞帖( 宋绛帖本) 中嗣古代尺牍书滟研究 三、隋唐五代时麓的尺牍书迹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继魏晋之后的又一鹰慧蜂,它豹重要成就之一是楷法达到了空蘸 的完备,为后世确立了标准和典范。隋朝短暂,所传尺牍书迹亦少,但因承魏晋余绪,亦 有一定地位,如史书偶有记载: “( 房彦廉) 叉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毋 唐代尺牍书迹的流传不及两晋,虽有定成就,但就其在书法史。上二的影响来说,长期 以来几乎被洋洋大观的唐碑所淹没,人们对此关注不是很多。不过,因唐初的书法主要承 袭二王书飙,怂体土爨延续羲魏晋南l g 朝书法的馁性,尺牍书法基本上能与蘸代书法菰 相承,如: “( 欧阳) 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 字,成以为祷范焉”。; “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 但这只是短期的和表面的现象,从书法意义上说,唐代书坛在定程度上呈现出两个 檄薅:一方面箍着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