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侵权行为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摘要 因果关系问题在侵权法上的复杂性源于其具有的双重功能,一是作为责任构成之要 件:二是决定损害赔偿的范围。此两项功能基本由不同性质之判断而得以实现,前者主 要系事实判断问题,于特殊情形亦牵涉有法律价值判断因素:后者系法律价值判断问题。 因两项功能所涉及之判断的性质上的区别,因此许多国家侵权法在因果关系问题上采用 “二分法”的理论模式,即先确定在原告损害与被告行为之间是否存在条件关系;在条 件关系得到肯定的情况下,再确定原告的损害是否应当由被告承担赔偿责任。本文将前 者称为条件性因果关系,后者称为责任限制性因果关系。条件性因果关系的基本检验方 法是必要条件规则。作为特殊问题的有:原因事件的竞合、原因事件的复合、共同危险 行为中的因果关系以及超越的因果关系。在现代工业社会,公害等案件中条件性因果关 系的证明常常十分困难,对此类案件中条件性因果关系证明的标准有所降低,并发展出 盖然性说、疫学因果关系证明、表见证明等理论。责任限制性因果关系问题异常复杂, 各国发展出许多理论或公式,具有代表性的有直接结果理论、可预见性理论、相当因果 关系理论、法规目的理论以及风险理论。本文通过对责任的合理界限的论述,认为为了 达成公平归责的目的,必须将公平具体化为归责原则,并进一步具体化为责任的构成要 件,在对案件进行构成要件分析时,如果仅仅将其中的归责理由当作“入门条件”是错 误的。因此,可接受的责任限制性因果关系理论只能是将归责原则( 归责理由) 合理内 化的理论,即归责理由既是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也控制了责任的范围。那些在归责理 由的判断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同时也在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中起着决定作用。当被援 引的理由是具体规定时,该因素是被援引的“法规的目的”。当被援引的理由是过错责 任或危险责任这种一般条款时,则是“可预见性”或“风险”。而后两者与相当因果关 系理论中的盖然性概念具有相通性。同时,一旦责任的范围的确定被定位于因果关系的 概念之上,就可能导致责任扩张或责任严格化的危险。传统上,在我国侵权法占有通说 地位的是必然因果关系理论,近年来不断受到学者的质疑和批判,必然因果关系之所以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错误地理船了哲学上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把因 果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当作了偶然因果关系和必然因果关系。与必然因果关系地 位之争纠缠在一起的还有原因与条件之争辩。原因说不可取,因为如果在事实层面区分 条件与原因则错误地缩小了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在法律层面上区分条件与原因则是将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纠缠在一起。“二分法”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议我国 法学理论采纳“二分法”。 关键词:因果关系;可预见性理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 i i l 訇施礤 砷;乌“d 碣l = i 生丕尘堂竺主主堡堡三 a b s t r a c t c a u s a t i o ni nt o r t sh a st w oi m p o r t a n tf u n c t i o n s ,o n ei st h a ti ti su s e dt od e c i d ew h e t h e r t h ed e f e n d a n ts h o u l db el i a b l e ,a n dt h eo t h e ri st h a ti ti su s e dt od e c i d et h es c o p eo fd a m a g e s t h et w of u n c t i o n sa r e j u d g e d o nd i f f e r e n tg r o u n d t h ef o r m e ri sm a i n l yap r o b l e mo ff a c ta n d t h el a n e ral a w b e c a u s eo f t h i sd i f f e r e n c em a n yc o u n t r i e sa d o p tab i f u r c a t e da p p r o a c h t h i si s at w os t e pj u d g m e n t t h ef i r s ts t e pi st od e c i d ew h e t h e rt h ed e f e n d a n t sc o n d u c ti saf a c t o r t h a tc a u s e dt h ep l a i n t i f f si n j u r y i ft h ea n s w e ri s “y e s ”,t h e ni ti st i m et og oo nt od e c i d e w h e t h e rt h ed e f e n d a n ts h o u l db el i a b l ef o rt h ei n j u r y i nt h i sp a p e rt h ef i r s ts t e pi sc a l l e da c o n d i t i o nr e l a t i o na n dt h es e c o n ds t e pi sc a l l e dl i a b i l i t yc a u s a t i o n t h ec o n d i t i o nr e l a t i o ni s j u d g e db ya ne s s e n t i a l c o n d i t i o nt e s t t h e r ea r es o m es p e c i a lp r o b l e m ss u c ha sm u l t i p l e c a u s e s ,d u p l i c a t i v ec a u s e ,a n do v e r t a k i n gc a u s e a n dj o i n tw t o n g - d o i n g s i no u rm o d e m i n d u s t r i a ls o c i e t ye s p e c i a l l yi nn u i s a n c ec a s e st h ef a c t u a lc a u s a t i o ni su s u a l l yv e r yd i f f i c u l tt o p r o v e t h e r ei sal e g a lt r e n d t or e l a xt h ep l a i n t i f f sb u r d e no f p r o o f t h ep r o b a b i l i t y t h e o r y t h ee p i d e m i o l o g yt h e o r y , a n dt h ep r i m af a c i eb e w e i st h e o r ya r ed e v e l o p e dt os u p p o r ts u c h t r e n d t h e l i a b i l i t y c a u s a t i o ni s v e r ys o p h i s t i c a t e d a n dt h e r ea r ed i f f e r e n tt h e o r i e sa n d f o r m u l a si nd i f f e r e n tc o u n t r i e s ,s u c ha st h ed i r e c tc o n s e q u e n c et h e o r y , t h ef o r e s e e a b i l i t y t h e o r y , t h ea d e q u a c yt h e o r y , t h es c o p eo f r o l et h e o r ya n dt h er i s kt h e o r y t h r o u 曲a s t u d yo b t h er e a s o n a b l el i m i to f l i a b i l i t mt h ea u t h o rb e l i e v e st h a ti no r d e r t om a k et h ed e f e n d a n tb e a ra r e a s o n a b l el i a b i l i t y , w em u s tp u td o w nt h ef a i m e s si n t oc o n c r e t el i a b i l i t yr u l e sa n df u r t h e ri n t o 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 w h e nw ea r eg i v e nac a s ew ec a nn o tt a k et h el i a b i l i t yr u l e sa so n l ya t h r e s h o l dc o n d i t i o n t h ea c c e p t a b l el i a b i l i t yc a u s a t i o nt h e o r ys h o u l db eu s e dt h r o u g hc o n c r e t e l i a b i l i t yr u l e sn o to n l yt od e c i d ew h e t h e rt h ed e f e n d a n ts h o u l db el i a b l eb u ta l s ot od e c i d et h e s c o p eo fh i sl i a b i l i t y t h ef a c t o r sd e t e r m i n a n ti nt h el i a b i l i t yr u l e ss h o u l da l s ob ec o n s i d e r e d i m p o r t a n ti nj u d g i n gt h el e g a lc a u s e w h e nas t a t u t er u l e i si n v o k e dt od e c i d el i a b i l i t yt h e 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i s t h es c o p eo f t h er o l e ”;w h e nf a u l ta n dr i s kr u l e sa r eu s e dt od e c i d el i a b i l i t y i 生奎查堂堕:! 堂生丝塞 一一 t h e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 a r e “f o r e s e e a b i l i t y o r “r i s k t h e y a r er e l a t e dt ot h ec o n c e p to f p r o b a b i l i t yi nt h ea d e q u a c yc a u s a t i o n m e a n w h i l e ,i f t h es c o p eo f l i a b i l i t yi sr e g a r d e ds u p e r i o r t ot h ec a u s a t i o nt h e r ei sad a n g e ro fl i a b i l i t ye n l a r g e m e n to rs t r i c t i o n i nc h i n at o r tl a wt h e m o s tp o p u l a rt h e o r yi st h en e c e s s i t yt h e o r y , b u ti nr e c e n ty e a r si ti sc r i t i c i z e db ym o r ea n d m o r es c h o l a r sb e c a u s e t h e y b e l i e v et h a tt h i s t h e o r y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n e c e s s i t y a n d c o n t i n g e n c yi np h i l o s o p h y i tt a k et h en e c e s s i t y a sn e c e s s i t yc a u s a t i o na n dt h ec o n t i n g e n c ya s c o n t i n g e n c y c a u s a t i o n a na r g u m e n tb e t w e e nt h ec a u s et h e o r ya n dt h ec o n d i t i o nt h e o r ym a k e s t h es i t u a t i o ne v e nm o r ec o n f u s i n g t h ea u t h o rt h i n kt h ec a u s et h e o wi sn o tp r a c t i c a lb e c a u s e w h e ni ti su s e di nf a c t u a lf i e l di tw i l ln a r r o wt h eo b j e c t i v eb a s eo fl i a b i l i t ya n d w h e ni ti su s e d i nt h el e g a lf i e l di tw i l lm a k et h ef a c t u a lj u d g m e n ta n dt h ev a l u ej u d g m e n te m a n g l i n g o n t h ea b o v ea n a l y s i sw ec a ns e et h a tt h et w o s t e pt h e o r yi sp r a c t i c a la n d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h ep a p e r t h i n k si ti st h et h e o r yt h a ts h o u l db ea d o p t e di nc h i n a k e yw o r d :c a u s a t i o n ;t h ef o r e s e e a b i l i t yt h e o r y ;t h ea d e q u a c yt h e o r y 冈植蛰 瑚耳妒日弼日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i 盈鱼燮 日 期:趔垒生盟塑璺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l 上j 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f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一刀 1 论文作者签名:闺! 鱼燮导师签名:! ! ! ! ! 日期:迦缉列登d 由末丈学颈士攀盈论交 羁q吾 侵权法的根本任务是公正地归责。“在法律规范原理上,使遭受损害之权益与促 使损害发生之原爨者穗结合,将损害因两转嫁由原因者承撞之法律价德判赣要素,帮为 鲻费意义之核心。”“j 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归责鄹跫归因,印鬣等求损害与橙权 人行为之间的因粜关系。但这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决不怒仅仅指“若无a ,则无b 这 撵一; 枣必要条传性矮戆关系,它凌不开经权法懿那些欢繁牲考惑因豢;嗣时它也璨障 了馁根法不只是将责任的承担姻于法律政策的考虑,若不存在那种“潜无a ,剐无8 ” 的关系,侵权法上的责任就不w 能成立。因此,因果关系问题“不仅煅个事实问题, 又怒一个法簿逡躐,不纹是一个客蕊阉题,又是一个主残蠲题,其中氍有事实兹认建, 又有法律价值的衡量,忽视哪一个方面都不足以理出一个头绪,不足毗构造一个科学适 用的理论体系。”。1 在世界范围内,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个充满分歧意见的领域。 在这一癣题上,蘧论赛蔷转学淡拣接总慧,无不抽象蠢叉矮深。迄今为止,岗没有戮一 种理论被各国普逋接受。在实践中,法院有时宣称自己采纳某种观点,在特定的案件中 却又公开背弃。我图侵权行为法上的传统理论必然困粜关系理论出于解释能力 上懿不是,近年采已经受弱越寒越多薛矮疑秘赘判,学豢在援鼗簧统瑷论豹圈时,也提 出了某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但怒总体而言,瞄前国内现有的理论和观点主要集中于对圈 外棚关理论的介绍,而深入的瑕论研究尚不究分。尤其是对于因聚关系何以具有限 翻戆偻范毯懿功旋? 在霞暴关系理论中蔽潮薅缮范围懿瓣豢蜀褒是嚣么? 宅与侵牧法 的嘲贵原则是什么关系? 等这样一些问题的研究更悬十分欠缺。本文即是对该领域 的一次探索。 注重麸哲学瓣篱度磅究法律游蘧是我嚣法学界斡侥蠢传统。奉文波歇对事秘因暴幢 的基本认识着手开始研究工作,这构成了本文第一章内容。本文第二礅将讨论因果关系 在馒投法上的基本阉题,通过对因果关系不阉功能的分析,采纳因果关系“二分法”的 理论模式。第三章将讨论条俘豫圊采关系的潮断蕊赋、在祭佟瞧嚣采关系判断中的穗臻 情况以及条件性因果关系的证明等问题。第四章首先对国外的责任限制性因果关系联论 嘲弱鼯智著;琵浩研究f 增订版) ,审辫教洼太掌出叛校2 0 0 0 年l o 露第一敝,第s 4 甄。 2 刘t 蔺著:现代侵扳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 9 9 8 年2 月第一版第6 4 - 6 5 页。 山东大学顷上学位论文 加以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前文提出的几个问题。本文主张:为了达成公平归责的 目的,必须将公平具体化为归责原则,并进一步具体化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在对案件进 行构成要件分析时,不能仅将归责理由当作“入门条件”。那些在归责理由的判断中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同时也在责任限制性因果关系的判断中起着决定作用。本文第五章 将讨论我国侵权行为法因果关系问题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立和完善因 果关系理论的建议。 山东人学顾j 学位论文 第一章对事物因果性的基础性认识 一、因果观念简史 人类最早的因果观念是在观察客观现象中,特别是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恩格斯 指出:“我们不仅发现某一运动后面跟着另一运动,丽且我们出发现:只要我们造成某 个运动在自然中得以发生的条件,我们就能够引起这个运动因此,由于人的活动, 就建立了因果观念的基础,这个观念是:一个运动是另一个运动的原因。”。在人类生 活的早期阶段,人们只有关于现象并存的表象,而没有关于现象的因果依存性的思想。 从对现象的并存发展到因果依存性的认识,这是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人类的认识水平 是伴随着实践活动的展开而逐步提高的,早期人类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匮乏,对客观 世界因果性的认识必然是肤浅、狭窄和支离破碎的。并且,一方面人们有了因果性思想, 认识到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另一方面又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对许多事物不能作出因果 性的解释,只好以幻想的联系来代替真实的联系,所以从一丌始,人们的因果观念就是 真理与谬误并存的。随着认识的发展,人们的因果观念也在真理与谬误两个方向上得到 深化。前者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被揭示出来,人们依靠所掌握的因果 知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后者表现为人们在想象中借助于事物因果性的无限逆 推,幻想出存在一个最初的造物主:或者将现实的生活解释为“因果报应”。可以看到,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被近现代科学证实为虚假的因果观念一直占据着人们 的心灵。“ 在认识史上,第一个对因果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 想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总结前人因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亚罩士 多德认为,对于事物的生灭变化,在不同意义上可以有心种不同的原因。它们是:1 、 质料因,“是一事物所由以形成的质料,例如青铜是雕像的原因“:2 、形式因,是“事 物的形式或模型,亦即关于事物的本质的定义,例如2 :1 和一般的数是八度音程的原 因”:3 、动力因,“是变化或从变化到静止所首先开始的。例如建议人是某一举动的 原因,父母是子女的原因”;4 、目的因,“为了它的缘故,一事物爿存在,例如健康 3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1 0 月第一版, 4 1 参见陈竹虚:关于因果范畴发展的几点洼见,载阳作。仁 版衬l9 8 4 年2 月第一版,第1 3 8 1 3 9 页。 第9 8 页。 黄金南选编唯物辩证法范畴研究华中工学院出 山东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是散步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四 个概念合起来构成一个模式或一个范例,可以用来解释现世上( 以及现世以外! ) 的任 何事物。所以这些原因起着高度的指涉框架的作用。用这些框架,思想家实际上可以给 经验中的任何事物建立起系统的观念。作为个统括一切、在许多不同事件中求取相似 性的超级理论,这一描述体系在思想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四 因说”中明显存在着些唯心主义的糟粕。首先,“目的因”显然将导致自然目的论, 即假定自然界是一种有着某种目的的运动变化;其次,亚罩士多德断言,在事物的形成 中,形式起着重要的、决定的作用,任何质料都以追求一定的形式为目的,整个世界的 质料追求最高的形式“纯粹形式”,亚旱士多德认为纯粹形式是“永恒不动的实体”, 是“不动的推动者”。这样,纯粹形式就成了世界万物的最终原因。另外,“形式”一 词在我们今天的自然语言中也基本上不再在原因的意义上使用,如在被问到“为什么产 生( 或存在) 某座雕像? ”的时候,人们不会回答“因为这东西具有雕像的( 而不是别 的什么事物) 的形式。”最后,他的“动力因”概念也被他自己和后世的某些人用作 汪明存在“宇宙原动者”或称作“上帝”的逻辑工具。i 欧洲中世纪,神学目的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一口寸期哲学家们在因果问题上没有 提出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观点。文艺复兴以后,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重新表现出对探讨世 界万物原因的兴趣。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把寻找世界万物的原因看作科学和哲学 的任务和目的,他认为,世界之外没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作为世界的原因,物质世界是 自己的原因:并认为,事物问的客观的因果联系是人们知识和活动的基础。培根重点批 评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和“形式因”观念,认为这些观念对科学知识起到了破坏 和阻碍作用。“培根提议,当我们科学地描述事物时,应当只限于使用两种原因质 料因和动力因由于培根的影响,自然哲学家一直就在争辩晚,只有在我们用朴实的 眼睛把看到了的事物分解成构成这些事物的基本实物和力以后,我们才算成功地对 事物作出了正确的说明。”“1 培根的这些思想使唯物主义的因果观向前发展了,并成为 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随着科学的发展,探求真实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被不断 1 5 1 参见黄顺基划炯忠:论辨证思维的形成和它的范畴体系,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 9 8 3 年1 0 月第一版第1 4 0 1 4 1 页。 吲【美 里奇拉克著,许泽民罗选民译: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4 月第一版,第9 页。 1 7 1 参见李武林等主编:欧洲哲学范畴简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1 月帮一版第3 2 0 页以下。 i s l 同l : 6 l ,第15 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结出来,著名髓穆勒五法契合法、差算法、葵会差异法、共变法、剩余法是 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1 尽管在因粜关系所指涉的范圈上存在分歧,但从溉魑士多德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再 到近代哲学,人们扶不怀疑事物阕因粜关系存在的必然性。两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却 在建疆毫了瑟溺。傣谟谈惫,凡楚不能还器为窜象麓躐念,聱是鏖霰蕊。嚣| l 嚣莱褒念由 于没有直接的感官印象,也就失去了它的可靠性;他认为,我们在经验中只能感觉到前 件与后件相继凇现的事实,却感徽不到前件与后件相联结的必然性,所以我们名之为因 果观念的只不过是一种期待、信念,即主观的心理习惯。休漠对因果必然燃的抨击,动 摇了臣茳蜇学秘爨然秘学兹整令蒸愆,这绘褒德吸摄大嚣震动。康德不能否议体漠静论 证,又不能承认疆性的无能为力,为了回答体谟的问题,康德建立了窜己盼先验论。健 认为,因果性不是感性直观可以于巴握的,它是知性阶段的认识工具,而且魁先于经验存 在于人的头腑中的,他将因果性作为先天的、主动的思维范畴,由它去整理经验材料, 簿出具有普遍必然缝的知识。康德恕圆桑性解释为认识豹先验结秘,比l 末漠将其解释为 心理习镤要深凌缮多,毽侄没有认识澍疆票茬兹窖璇来滚,困蓝其理论避难心主义兹。 fr i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对因果范畴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积极成粜,但没有任 可一事申哲学熊够提供科学的并且辨证的因果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现象之间 弱莲采关系葵露营这径稳窖疆惶,瞧赛主兹饪旃事物酃楚在客蔑豹蠢采关系之中。纛霾 与结果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因果关系是可以认识的。科学 辨证的因果观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它为包括法学在内的具体科举研究提供了 理论基础。 二、因聚笑累的概念和形式 ( 一) 因聚关系的概念 因果关系鼹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般把它理解为促成某事的 充分务 牛或毖赘袈侮豹关系,人们袋者通过捉藏簇霹以产生预期鲍结果,竣者通过漕狯 参见陶泳:穆勒的( 逻辑体系 及其归纳溃学说,载外国哲学编娄奢编:外国哲学( 第7 辑) ,商务印书馆 1 9 8 6 年3 月第一版,第3 2 2 页。 tl o 参见丁冬红:庶德的因果学说及人类认识的主脱能动性,裁外同哲举编委会编:外国哲举( 第8 辑) 商务 印书馆1 9 8 6 年3 月第一版,第1 1 9 页以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原因以避免有害的结果,假如没有这一方面的认识,人们将难以采取有效的行动。同时, 由于关注角度的不同,人们对因果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有入将其理解为可预言性:“因 果关系意味着可预言性就是说:假如全部事前情况都已经知道,事件就可以预言出 来。”“”有人将其理解为可操控性:“发生某一事件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并不是被看 作为与这个事件有因果关系,如果它们在原则上不能符合可以称作为工具的意义,即我 们控制、预防或者产生某些事态的意义。3 这些定义尽管从某些方面讲是深刻的,但 它们主要揭示的是因果关系的有用性。显然,因果关系并非因为有用才存在,而是客观 事物间一种固有的联系,因此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定义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现象矧相互联系的一个方面或者- 7 * 形式的一对哲学范 畴。我们可以将具有确定的时空坐标的事物或现象称为一个事件,所谓原因,是指引起 某种事件的事件:所谓结果,是指被某种事件引起的事件;而所谓因果关系,即是指前 后相继事件之间这种引超与被引起的关系。 ( 二) 因果关系的形式 因果关系是事物间种广泛存在的关系,因此,因果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人们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因果关系加以划分。如依据各学科的关注点, 划分为自然科学上的因果关系、历史学上的因果关系或者法学上的因果关系。下面我们 将把分类的重点放在与侵权法有关的因果关系形态上。 l 、根据原因与结果的单复数,可将因果关系分为单性因果和复杂性因果 单一性因果是指种原因引起一种结果的因果联系形式:复杂性因果是指作为原因 的事件或者作为结果的事件是复数的因果联系形式。复杂性因果又可分为一因多果、多 因一果和多因多果;有学者将多因一果形态进一步区分为以下三种:l 、聚合因果关系, 指每个原因都足以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并共同作用使损害结果发生的情况:2 、共同的 因果关系,指几个原因结合起来共同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情况;3 、择一的因果关系, 指存在多个足以导致损害结果的原因事件,具体损害结果是由其中之一导致的,但不知 道事实上是由哪一个原因导致的情况。“3 1 此处仅将该分类加以简单介绍其在侵权法上 的意义以及更详细的内容将在本文第三章论及。 。5 1 卡尔那普:因果性和决定论,载洪谦主编:逻辑绛验土义商务掣书馆1 9 8 9 年2 月第一版第3 4 8 页。 1 1 2 1 c 怀特贝克:病因学和病因学的动因,载中国_ _ l = 会科学院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情报所第三室编:第十六界 世界哲学会议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4 年3 月第一版,第2 3 3 页。 ”1 参见魏振瀛主编: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第一版第6 8 9 页。 6 山东- 犬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献对麟巢毽兹表述方式上来看,可将因果关系分为:统计往因菜关系移菲统计 性因果关系。 因果现象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袋现出来,一种是以统计学的形式,即作为壬见象总体的 蝮律表现出来,这零孛因果形式或因鬃律不能完全决定总体中每个个别现象域藏分的困果 关系;一穆剥楚戬精确形式表臻痰寒熬,嚣表理在菜麓麓爨、定律中,这悠矮露军霹定德 可以完全准确媳描述单个事物戢现象之闽的因果关系前者称为统计髋因聚、几率性因 果或概率性因粱;后者称为非统计性因果或严格决定论的因果性。“”严格决定论的因果 观是在1 7 、1 8 世纪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迅速发展、牛顿力学取得辉煌成就并在自然科 掌孛占据绞溃地位耱历史条俘下形成熬,经过哲学黪撵燎、褫螽,为大多数人疑接受。 但是,当人们戮对某些复杂的现蒙时,发现对之著不靛作出严格决定论斡锻述,因为在 特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认识列影响结果的所有网繁。例如我们 能够接受“某一特定时刻的天气怒由此时的诸多气象圆素所决定的”这样一种因果观念, 毽实际上当气黎部门 睾出预报时并不能获褥这些因素黪礁切菹,也并不知邋告因素耀互 影响懿垒部气象麓律,这样我们掰褥到的预报只麓怒一个大概静结果。 统计性因粜与非统计性因果都是我们有关事物的阁果性知识的组成部分,它们与侵 权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人们对案件中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能够 得出确定的结论,始刀刺人伤、火烧物损。有时案件中的因果关系荠不明确,如糖耩与 癌症静关系、弯楗锾与雷疼褒蕊关蘩等,这时裁零要参考稆关夔统诗淫滚鬃关系l g i 薹嬲 断。 3 、从条件逻辑的角度可将因果关系分为:贡献原因、必要原因、充分原因和必 要且充分原因的因果关系。 “爨舜”谣在基鬻应爰孛蠢谗多不懑戆露义,葵孛充分条释关系靛簸遴稳必要条 件关系的原因这一区分被认为蹙最整要的。“”这当然愚种重要的区分,镳如果将因果 关系仅仅理解为这两种形态则是不全面的,因为它们都把原因事件看作悬不和其他原因 事件发生联系的孤立事件,而没有把原因事件放在可能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原因的有机体 中去考察它帮结巢豹关系,困露在对嗣祟关系的分桥中难受育绣遗漏。为此英簪哲学家 j k m a c k i e 认为,所谓一个事 睾的联因,可筢并不愚这个事件的充分条 牛,瞧不是这个 。i 齐平粱超伦2 关于因果的分类,载争鸣1 9 8 4 年第l 期擀3 8 * 3 9 页。 5 i 参见江天骥著:归纳逻辑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6 月第一j ;陵第6 9 页 山求a 学烦二学位论文 事件的必要条孛,褥楚这令事俘兹菲必簧静毽充分静条 拳中瓣一个不充分豹毽必要豹部 分。他举下例浇明:某房屋失火了,缀查明,失火原因怒巢处电线短路。那么此处电线 短路是不是失火的必要条件呢? 不是,因为假如不是此处电线短路而是其他地方电线短 路,或者小孩玩火,或者吸烟者乱丢烟头等都可以引起磷攫失火。同时,电线短路也不 跫房屋失犬貔充分祭箨,毽为赘菠毫缓短路,毽懿果辩遥没骞霹爨兹毒在,袋瓣近喜充 分的救火设备,戏被及时发现等,麝麟都不会失火。“”根攒这一理论,原因可以分为四 种类型: ( 1 ) 贡献原因。这是指当有多种充分条件均可导致某事件的发生,而作为原因的 攀箨是其中一静充分绦馋中豹必要条傍之一+ 由于该嚣嚣攀停对结票戆出理具有贡靛佟 用,所以称之为爨献原因。 ( 2 ) 必要原因。这是指当某事件出现时,另一事件未必出现,但若缺少前者时, 后者必然不出现,则前者是后者的必骤原因。 ( 3 ) 充分躁嗣。是指当菜事件撼现时,另一事件努然坦现,僵若缺少翦喾时+ 螽 者未必不窭褒,剿蘸者是后者静充分琢瓣。 ( 4 ) 充分且必要原因。是指当浆事件出现时。另一搿件必然出现,并:= = l 当静者不 出现时,后者也必然不出现,除前耆外,没有其他事件可以导致后者。 在以上原因中,贡献原因形态的阑栗关系最为常见,在司法实践中所涉及的也大多 耩予这静类型。 6 1 参见张继成:证据相关性的逻辑研究,裁广西大学学撤( 哲利版) 1 9 9 8 年第6 期,第3 7 3 8 旺l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因果关系的基本问题 一、因果关系在侵权法上的双重功能 因果关系作为法学上使用的概念工具,在侵权法上明显被赋予了两项职能:一是作 为侵权责任的成立的客观基础,二是限制责任的范围。“”当然,它在实现不同职能的时 候又被加上了不同的限定词,如在前者,被称作“事实上的因果关系”、“自然的因果 关系”、“条件性因果关系”等;在后者,被称作“法律因果关系”、“赔偿范围的因 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等。但显然,在两项职能上,人们使用了同中心词 “因果关系”,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大众思维及语言与法 律思维及语言相互妥协的结果。从语言的角度讲,有些法律术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 一般大众不理解并不使用的,如“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法律行为”等,有些词语刚 没有如此强的专业性,为大众和法律专业人员( 律师、法官和法律研究人员) 共同使用, 尽管一般来讲后者的使用比前者更严格一些,但两者并无大的区别,如“租赁”、“亲 属”等。因果关系也是一个被大众和法律专业人员“共享”的词语。从思维方式来讲 法律专业人员有一套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而大众满足于笼统的、但又简化到直指问题核 心的思维方式。“因果关系”处于两种思维的中间状态。我们知道,法律专业人员在分 析侵权责任时,运用种已经系统化、规范化的分析方法即将责任的构成划分为诸多 要件,因果关系是要件之一:但是没有受过多少法学熏陶的原、被告不会这样思考。原 告会说:“被告的行为是造成我损害的原因,所以被告得( 有责任) 赔偿。”被告则称 “我( 的行为) 不是原因。( 所以不必赔偿。) ”实践中大概没有我们也很难想象 有一名当事人( 无论原告还是被告) 竟会这样说:“尽管该行为是这项损害的原因, 但行为人没有责任赔偿。”因为明显地,在大众语言中,当涉及法律( 甚至其他任何规 范) 问题时,原因就表示责任,承认原因却否认责任是自相矛盾的。但当上例中的争执 继续下去时,矛盾的实质在大多数案件中很快就会呈现出来:原告:“被告的行为是原 因,因为:如果不是被告的行为,损害就不会发生,”被告:“我的行为不是原因,因 为我没有错( 或者没有违法,或者实际的损害太超乎想象等) 。”这就明显看出原、被 告是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原因”这一词语。给不同的意义安排不同的词语是一个成熟 ”参见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0 月第一版第9 6 页。 山东大学顶士学位论文 的学科体系所应具有的状态,但法律专业人员并没有抛开大众语言而使用完全专业化的 术语,而是对大众语言以一定程度的加工,即法律专业人员对原告语言的意义不是用“条 件关系”,而是用“事实因果关系”等词语表示;对被告语言的意义不是用“可归责性” “可赔偿性”,而是用“法律因果关系”表示。这就使因果关系具有了双重意义。 事实上,只要我们采用将责任的构成划分为各种要件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各要 件也就都具有了“责任成立必要条件”和“责任限制”这样的双重职能,因为这两项职 能都只不过是“责任证成”这一枚硬币的反证两面而已。证成责任的过程,同时也是“否 证责任”的过程。但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别的要件,突出地( 不是唯一地) 表现出这 种双重职能,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 条件性) 因果关系,而不是过错或者违 法性,是责任证成的基础条件。一方面。所有类型的侵权责任,无论是过错责任、严格 责任还是公平责任,因果关系是它们成立的公共要件,而过错或违法性却不是。另一方 面,无论在何种意义事实因果关系或者法律因果关系上使用因果关系,在行为、 结果和结果的所有后继事项之间都要求存在条件性因果关系的链条,这一因果链已经涵 盖了最大可能为侵权法所考虑的事实层面的事项,因而也就绝对排除了在这一链条之外 的事项。可以说明这一点的典型例子或许就是当事人的贫富状况。显然,只有在条件性 因果关系得以证明的情况下,这一事实才可能被侵权法所考虑( 所谓“深兜理论”) ; 反之当一名穷人遭到损失,找一名与该损失根本不处于一条因果链上的富人来承担 填补的责任,这种做法也许与某种社会f 义观念相吻合,但显然与侵权法水火不容。这 样,既然因果关系具有如此之大的涵盖能力,以至于无须考虑在它之外的东西,那么, 从侵权法的角度归结责任时所要做的,只是依据其他理由对因果链条加以评价、截取或 者限制就可以了。 二、在因果关系问题上的思维模式 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可称为“两分法”模式,另 一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可姑且称之为“一元论”模式,所谓“两分法”是指对因 果关系在两个层次上加以考察。首先,确定被告的行为或事件是否在事实上属于造成损 害发生的原因。其次,确定已构成事实上原因的行为或事件是否在法律上成为对该损害 负责的原因。“”所谓“一元论”,即反对在侵权法上对因果关系采取两分法,依据这种 叫参见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l l 版杜1 9 9 1 年9 _ 玎第一版,第4 7 7 页。 山东大学硕j 一学位论文 观点,两分法“在出发点上就是错误的,因为所谓因果关系所涉及的始终就是可归责性 问题。换句话说,所谓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就是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川 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昵? 大卫休漠谈到他所遇到的所有的道德学体系 时说:“突然之问,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 是等联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 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 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须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 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 蜕明。”。”休谟的这些话虽然是针对于道德学而言,但对于我们的侵权法因果关系问题 研究也深有启发,因为他提醒我们注意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别,而因果关系的两项 功能做为责任的基础和限制责任范围是通过这两种形式的判断而实现的。做为 责任的基础,需要查明的是在某项特定的损害与被告的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客观的联系, 这是一个事实判断过程;做为责任的限制工具,需要确定的是某项特定的损害是否应当 由被告赔偿,这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虽然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界也存在着不 同的观点。“,但对二者的区分有着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区分能够净化我们的思维,因 为在思维方法上将二者纠缠在一起并不是明智之举。对此,有学者指出:事实判断与价 值判断是不同的。事实判断指关于客体本身是什么的判断,而价值判断是指关于客体对 主体的意义是什么,对主体意味着什么的判断,尽管可以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也称为事 实,并将对这一事实的判断也称为事实判断。但如果允许这样,除了使本应能弄清的问 题变得更混沌外,似乎我们并没有从中获得更多的结果。如果将后者电称为事实,那它 也是与前者不同的事实,于是关于两者的判断还是不同的。与其做这种无效的努力,不 如直面现实。其次,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有助于我们明确这二者的关系,即价值 判断应当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如果事实判断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价值判断的正 确性就无从保障。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因果关系的考察中应当依次确定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一个行为或事件,只有在首先被认为至少是损害发生的条件 【德庳蓄斯蒂安- 冯巴尔著,张新宝译: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 下卷) ,法律 | 版社2 0 0 1 年1 2 月第一版第 5 2 7 页。 :q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4 月第一版第5 0 9 5 1 0 页。 1 2 1 参见袁蚩仁著: 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牡1 9 9 】年8 月第一版,第3 6 页。 1 2 1 参见冯平著:论评价东方出版杜1 9 9 5 年1 0 月第一版,第2 5 3 - 2 5 4 页。 山东大学顺士学位论文 ( c o n d i t i o n ) 的情况下,才可能去讨论它是否构成法律上的原因。”1 基于这样一 种立场现在许多国家在因果关系问题上采取了“两分法”的思考模式,如在英美法上, 两层次分别被称为“事实上的原因和法律原因”。”。在欧洲,各国法院认为“可以且 必须在( 事实上的或自然科学上的) 因果关系和( 法律上的) 可归责性之间加以区分 己成为它们内在的信念。”1 在同本法上它们被称为“事实性因果关系( 或责任成立要 件的因果关系) 和损害赔偿范围的因果关系”。” 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田螺姑娘考试试题及答案
- Unit 4 The Earth 单元核心素养培优卷(含答案解析)七年级上册英语沪教版
- 2025年公需科目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信息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级汽车驾驶员资格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高级会计实务》试题及答案
- 中考试题压轴题及答案
- 中控初级试题及答案
- 食品营养题库及答案
- 《薪资福利管理办法》
- 两江新区疫情管理办法
- 公司网络安全培训课件
- 电机成品检验报告
- (115)-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建筑给排水-外文文献翻译
- 肿瘤和肾脏病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汇总表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
- 高中物理答题卡模板
- 使用visio绘制化学化工图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