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时·孙·摩”[文档资料]_第1页
“豫·时·孙·摩”[文档资料]_第2页
“豫·时·孙·摩”[文档资料]_第3页
“豫·时·孙·摩”[文档资料]_第4页
“豫·时·孙·摩”[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豫 时 孙 摩 ”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智慧的结晶,学记中认为成功教学有四点要诀: “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 豫 ” 即 “ 预 ” ,预防,教学上要有预见性;“ 时 ” 即 “ 及时 ” ,抓住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因势利导;“ 孙 ” 即 “ 顺 ” ,循序渐进; “ 摩 ” 即 “ 观摩 ” ,学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 豫、时、孙、摩 ” 的教学原则,即使在 2000 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历 史价值与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以朱德江老师执教的 “ 路程、时间与速度 ”一课为例,以学记中 “ 豫、时、孙、摩 ” 的视角观照其教学之道。 一、 “ 豫 ” 预见 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但是在学生们的生活经验里,他们会更加关注时间一些,有些学生甚至只关注时间,而忽略路程。在课的引入部分,朱老师特别注意对学生学情的预见以及问题的预防。 出示情景:卡通动物喜洋洋与沸羊羊,它们上学,比快慢。(情景中只告诉了到校所用时间) 不出所料,有学生误以为用时少的沸羊羊速度快,甚至误以为:速度只 跟时间有直接关系。但很快课堂里有了不同的声音: “ 不一定啊,万一时间少的那个离学校很近,而时间多的离学校很远很远呢? ” 好一个 “ 万一 ” !经此提醒,刚才上当的学生也若有所思。原来比快慢,光看时间是不行的,还得看路程。这就为后面学习速度是 “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 做好了铺垫。 听课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由得击节叹赏:学生的错出现得正是时候!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能绕过学生的错误,易错点就是教学设计最有价值的起点。因此,高明的教师在课堂里时常呈现错误,甚至 “ 诱发 ” 错误。以至于有人说:教师要学会 “ 使坏 ” ,要善于打开学 生原有的一些认知误区,促进他们重新建构。这样学生不仅仅是 “ 听到了 ”“ 看到了 ” ,而是 “ 悟到了 ” ,这样才是经历了真实的探究过程。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朱老师没有被动地 “ 守株待兔 ” ,仅仅满足学生思维的自发暴露,而是主动出击,妙设情景,以便使学生潜伏在较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暴露出来。从“ 自发暴露 ” 到 “ 诱发暴露 ” ,充分体现了朱老师对学情的预见性,也正是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二、 “ 时 ” 及时 以前学习路程、时间单位,都只有一个单位名称,而速度的单位很特殊,是由两部分复合而成的。为什么要 用两个单位名称?如果不用两个,只用一个,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农民种地,应不违农时;学生学习,亦不违学时。时机很重要,在教学中,朱老师及时出手,引导学生在讨论中“ 释疑解惑 ” 。 请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计算速度的方法后,呈现以下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 神七 ” 飞船在太空 5 秒飞行了约 40千米, “ 神七 ” 飞船的速度约是( )。 小青骑自行车, 2 小时骑了 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生口答,教师板书 “405=8 (千米) ”“162=8(千 米) ” 。 师(看黑板,疑惑状): “ 神七飞船 ” 的速度和骑自行车速度都是 8 千米,它们的速度是一样的吗?你有什么想法? 生急着回答: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每秒,一个是每时。 师追问:但黑板上写的都是 8 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补上时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写成 8 千米 /秒、 8 千米 /时,并引导学生读一读) 师小结: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由两部分组成,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喜羊羊、沸羊羊上学走路速度的单位也改写一 下。(学生改写)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的是什么吗?(先请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再组织交流) 朱老师这一环节的提问就是要让学生 “ 模拟发现 ” ,看到 “ 反面教训 ” 速度单位如果不用上两个单位(路程的和时间的)来表示,会出现一些 “ 荒谬 ” 的结果,或者引发怎样的混乱。学生注意到同样行驶 8 千米,所用时间差别甚大,一个是 “ 每秒 8 千米 ” ,另一个是 “ 每小时 8 千米 ” ,这时候顺水推舟再进行复合单位的教学,时机恰到好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复合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心理学上有句话:注意力等于事实。作为教师,我们知道速度单位很重要,很特殊,但是怎样让这个事实被学生们也密切注意到,引起他们的重视,朱老师用这种对比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效果奇佳,值得借鉴。朱老师这样的提问艺术,还不由得让我想起孔子著名的 “ 叩其两端而竭之 ” 提问策略,即 “ 我总是循着问题的正反两面不断地询问,直到他们再也没有疑问为止 ” 。朱老师不就是这样问的吗? 正向和反向两种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在认识概念时,“ 正向强化 ” 其要点,我们驾轻就熟,实施效果也很好;而“ 反向厘清 ” ,即从反面出发,通过推 理、辨析、比较,凸显概念本质要点,其实也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朱老师就是教学生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来考虑问题 速度单位如果不加上时间单位,会怎么样。这样的释疑解惑,学生不仅仅学到的是知识,还发展了逆向思考的思维方式。 好的教育教学就应该 “ 知时节 ”“ 细无声 ” 。 三、 “ 孙 ” 顺序 教学内容一旦确定,接着教师就会考虑 “ 序 ” 的问题。设计教学的 “ 序 ” ,朱老师不是按 “ 教师想说的顺序 ” ,而是按 “ 学生理解概念的顺序 ” 。那么,朱老师这节课是怎样循序渐进的?请看下表所归纳的进程: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 “ 序 ” 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老师关注学生探索问题和理解知识的一般过程,关注学生认知过程的 “ 内在联系 ” ,精心设计 “ 教学序 ” ,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逐步理解概念,完善认知结构。 四、 “ 摩 ” 观摩 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朱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道趣味题: “ 人朝前走的时候,是鼻子走得快,还是耳朵走得快? ” 问题富有挑战性,也生动有趣。这个情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 鼻子眼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是它们行走的速度,如 此数学化的问题,似是而非,从未想过。学生争论的焦点或者误区是鼻子,鼻子走得快,因为鼻子在前面。这样的认识似乎也能得到生活经验的支持 就像跑步一样,跑在前面的人速度快。于是引发了一场争论。教师挑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争论得起劲,教师却一直在旁微笑着等待,延迟评价,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让不同的意见交锋,大家相互切磋,终于有不同的声音响起了: “ 一样快,因为它们是同时走的。 ” 教师不忙解答,出示人体往前走的示意图,用线段标出耳朵和鼻子的运动路线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等学生们初步有了定论之后,教师适时出示了下 面这幅图,形象直观地 “ 确认 ” 学生们的发现。 朱老师最后的引导语言,要言不烦,一共三句: “ 速度与什么有关,你能不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呢? ” (思考的方向) “ 路程一样,时间一样,那么他们的速度相同吗? ”(强化) “ 其实,大家想想,如果鼻子走得快的话,走着走着,人的鼻子是不是会跑掉了呢? ” (学生会心一笑)(归谬法,从反面来考虑问题,得出一个荒谬可笑的结论。 “ 叩其两端 ” ,举一个反例来说明问题) 建立一个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有一个“ 建构 调整 再建 构 ” 的螺旋式递进过程,所以,朱老师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中的变式,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感悟速度,相互讨论,观摩切磋,以不断提高体验的深刻性。 我们发现,在备课或讲课时,朱老师都特别善于 “ 稚化思维 ” ,即先 “ 倒空 ” 自己,使自己的思维降格,后退后退再后退,后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上。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力求做到教学双方的思维活动能始终同步共振、和谐并进。如果基于 “ 教师中心 ” ,我们会选择 “ 正面讲解,一步到位 ” ;如果基于 “ 学生立场 ” ,我们会选择 “ 先乱后治,逐步提升 ” 。 教师有时不如装点糊涂,揣着明白装糊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