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毛遂自荐教学设计长春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毛遂自荐教学设计长春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毛遂自荐教学设计长春版.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毛遂自荐教学设计长春版- 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毛遂自荐教学设计长春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熟记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锥处囊中.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的情节正确地评价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能力.2.理解毛遂的义勇和雄辩.【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二、介绍作者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天文学家唐都、史官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本纪十二,列传七十,此外还有世家三十、表十、书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文学成就亦很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毛遂自荐是史记中一篇流传较广的文章,作者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对比衬托的手法把毛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三、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公元前262年,秦蚕食韩国,眼看上党地区(今山西东南地区)就要落入秦国之手.上党守冯亭认为:与其白白送给秦国,不如将上党十七邑送给赵国.秦为得地必然攻赵,赵被秦攻便会和韩国联合起来抗秦.平阳君赵豹看出冯亭嫁祸于赵的企图,劝赵王不要接受韩国的馈赠,而平原君赵胜却认为这是个白捡的便宜.最后赵王还是听信了平原君的主张,进驻上党.两年后,秦军攻克上党,长平一战杀掉赵国四十五万人马,并于次年九月包围了邯郸(时间依白起王翦列传).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平原君一筹莫展.当游侠鲁仲连问其方略时,他只说:“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邹阳列传)只是鲁仲连大义凛然,唇枪舌剑,击败了新垣衍俯首称臣的帝秦说,才使平原君坚定了合纵抗秦的信心.通过这一系列牵涉赵国命运的重大事件,可以看出平原君并无政治、军事谋略,绝非辅国之才,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所说:“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苏辙在古史中说:“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胜不知也.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苏辙之言,可谓中鹄.四、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1)通假字合从于楚“从”,通“纵”其末立见“见”,通“现”使遂蚤得处囊中“蚤”,通“早”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奉”,通“捧”公等录录“录录”,通“碌碌”(2)重点实词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在)幽独处乎山中(居住)养尊处优(处于,过着)夫贤士之处世(处在世上)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名词用如动词,用眼光示意)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看待)范曾数目项王(递眼色)王弗知恶焉(羞耻)学恶乎始,恶乎终?(哪里)(3)古今异义与十九人议论(两个词,今一个词)今楚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4)特殊句式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五、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注意引导学生互相点评.2.力图通过朗读再现故事情境,展现人物性格.六、翻译课文.1.以学生逐句翻译为主,翻译不对、不准、不会的地方也可由其他同学补充完成,要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并当堂理解其含义.七、布置作业.1.学生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并用这些成语造句.2.以整理的成语为线索,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第一段.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1锥处囊中:比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不会长久被埋没.2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3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4因人成事: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5一言九鼎:比喻一句话能起到很大的作用.6九鼎大吕:比喻非常珍贵,被天下所重视的人或事物.大多针对地位、用处的重要性而言.第二课时一、作业反馈.1.考查成语的写法及含义.2.抽查学生重点词句的翻译情况.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整体感知.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合从于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扬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勇于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2.细品文本.(1)阅读文章,说一说,赵国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并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秦之围邯郸”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赵国要联合楚国对抗秦国,突出了“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2)平原君要“合从于楚”也是困难重重,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平原君要“约与食客”“二十人偕”,可是人数不够,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3)平原君要带的二十人为什么要“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文武备具”的“文”,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下文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4)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毛遂是怎样出场的?毛遂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表现出一种过人的胆识.(5)面对毛遂自荐,平原君和其他门客是什么态度?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经过一番辩论,结果又“竟与毛遂偕”.“目笑之而未发”这句话写出“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7)毛遂是怎样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才华,促成了赵楚之盟的?“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接着,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此地,他不能依仗楚国人多势强,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而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呵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出他的“勇”和“武”.继而,毛遂将楚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目的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又专就楚国方面立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两相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到此才点出合纵.这是根据历史、分析楚秦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使楚王从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吾君在前,叱者何也?”重复一句,强调楚王不应对前来订立有助于楚的合纵之盟的平原君如此无礼,进一步挫其骄横之气.最后,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于殿上”三字,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总之,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8)与楚合纵成功回到赵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即“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三个“先生”与第一段的三个“先生”有什么区别?“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连用三“先生”,活现出平原君当时以主人的身份坚决拒绝毛遂的神态,表达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客气的称呼(先生)与毫不客气的言辞(无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这一贵公子所特有的风度.到了与楚合纵成功回到楚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其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与上文三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3.延伸扩展.(1)课文是怎样精雕细刻出毛遂的义勇和雄辩的?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然后以汤和文王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正是毛遂雄辩的基础,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础.(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如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有胆量,勇纾国难,精神可嘉;有见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均可,但要注意从正面来引导和肯定.三、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3.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