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5年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_第1页
【精选】2015年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_第2页
【精选】2015年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_第3页
【精选】2015年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_第4页
【精选】2015年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化学(必修) 化学 1 (苏教版) 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化学备课组 组长 : 组员 :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2 课题: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 1 周 星期 一 星期 六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标 : 1 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2 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了解新课程化学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 法 教学方法 :讲演法 教学用具 : CAI 课件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由中国四大发明引入 讲述 一、化学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化学发展的五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时间区域和主要特征。 1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 : 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2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 ( 公元前 1500 年到公元 1650 年 )。 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3 燃素化学时期 ( 1650 年到 1775 年 )。 认为可燃物能 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4 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 ( 1775 年前后 )。 拉瓦锡 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5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讲述 二 、化学 与人类进步 1化学的历史功绩 以图片的形式简要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 1 )四大发明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化学加速了人类文明人传播 东汉永元五年的木简 毕生的活字印刷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3 化学改变了战争方式,拓展了生存空间 古代战争原始的投石机 古代用于战争的火药箭 2 合成氨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介绍哈泊及其合成氨工业,说明合成氨工 业 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对人类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成氨工业及发明人哈伯 2 现代化学与人类现代文明 教师声情并茂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介绍现代文明,并配以介绍图片。 ( 1) 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 ( 2) 化学材料与通讯 ( 3) 合成化学与健康 营养补品的制取、合成药物、癌症的攻克等。 ( 4) 化学是生物科学、物理科学的基础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4 讲述 三、新课程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分别介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自 主学习。 1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转变学习方式 . ( 1)自我制定计划 自我监督管理 ( 2)积极思考 动手动脑 ( 3)学会合作 善于交流讨论 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 1)重视认知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的学习 ,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习惯 ( 2)学会探究活动的各种方法,方案设计,资料搜索,实验研究等。 ( 3)学会正确的利用各种资源,正确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3 做好化学实验,培养实验能力,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略 教学反思 : 1本节课我们仍 采用原教材的绪言课标题,因为我们认为这样更能展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和体验的丰富,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十分注意这方面内容的充实。 2很多教师都认为绪言课好上,没有什么知识目标,随意扯,讲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我们在备课时感到要真正备好一节绪言课,上好一节绪言课并不轻松。要上的生动,就搜集很多的资料,这节课上下来我们才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我们原来对化学的应用了解得太少,对化学前沿的最新成果了解的也太少。 第二 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常见 物质的类别 2.利用概念图的方法明确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3.能够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 4.归纳常见反应类型的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5.能够用示例法初步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6.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5 2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四种化学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 学法指导: 预习 、讨论交流,实验操作。 教学用具 : CAI 课件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 我们知道,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妙无穷。请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种类的物质,我们是任何对它们行分类的? 学生讨论回答:水、空气、食盐、酒精、蔗糖、甲烷、硫酸、烧碱、氢气、 铁、铜 板书: 物质的分类 及转化 一、物质的分类 交流与讨论 :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 ,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几种物质: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氢气、石墨、食盐水进行分类,(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予指导) 小结 : 从存在状态分:固态 -硫酸铵、铜、食盐、石墨; 液态 -食盐水、乙醇、碘酒; 气态 -空气、氢气。 从 组成和性质分:混合物 -空气、食盐水、碘酒; 有机物 -乙醇; 单质 - 铜 ( 金 属 )、 氢 气 、 石 墨 ( 非 金 属 ); 盐 -硫酸铵。 交流与讨论 : 根据物质组成的分类方法 1 怎样 判断单质和化合物 2 有人说 H2O2是由 H2和 O2组成的混合物,你同意吗? 3 KClO3 是不是氧化物? 学生: 思考讨论 教师: 在学生完成讨论后。找学生回答,说明以下几点 1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看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2 组成与构成的区别 3 氧化物是指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归纳小结 : 请 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3 页图 12, 熟悉按组成分类的概念关系图。 向学生说明这是中学阶段运用最多的一种分类方法。 问题解决 1 : 把 P3 页“ 问题解决中 ” 的物质按组成进行分类。 经过 交流和讨论, 得出结果。让学生归纳总结。 在学 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多媒体呈现正确答案。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6 混合物 -氯化铁溶液; 有机物 -葡萄糖; 单质 -钠(金属)、氯气(非金属); 氧化物 -氧化钙 酸 -硫酸 ; 碱 - 氢氧化钠; 盐 -碳酸钙。 问题解决 2 : 学生完成 P4 页“问题解决” ,为了防止学生把 K2SO3误写成 K2SO4 ( 因为学生对 K2SO4 比较熟悉)。可要求学生同时写 SO3与 KOH 的反应。 学生: 思考、书写方程式。 教师: 指导学生根据“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这一特点进行迁移应用。 要求学生先写出 CO2与 KOH 的化学方程式。 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评讲、校正。 2KOH + CO2 K2CO3 + H2O 迁移 2KOH + SO2 K2SO3 + H2O 迁移 2KOH + SO3 K2SO4 + H2O 根据练习说明分类研究物质的意义。 课堂小结 : 结合板书设计用多媒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一、 物质的分类 物质按组成分类的概念图(略) 教学反思 : 1 本节课虽然是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但学生还是会把分类搞错,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一些物质不是很熟悉,譬如 NaOH,由于学生在实验时见到的都是配制好的溶液状态,故而学生很容易把它归为液体一类。 2.酸性氧化物的概念不清楚,一是与非金属氧化物混淆,二是理解为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因为初中没有学习 SiO2不溶于水的知识。 3.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如酒精,生活中多是酒精溶液,所以学生易它归为混合物; 冰水混合物 ,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从物质组成 分类的本质去理解,把它归于混合物。其它如石墨等,学生也易认为是混合物。 4作业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如 蔗糖 ,学生没有学过,又没有给化学式,多数学生误认为是混合物。 CCl4学生不知道是有机化合物,当然也说明教学中存在着化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 第三 课时 物质的分类转化 复习检查 : 找学生复述按组成分类的概念图。教师以手势引导学生按图的结构来回忆。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7 过渡 : 对于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我们要分类研究 。不同的物质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同的物质之间在相互转化时,有哪些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物质之 间的相互转化。 板书 : 二、物质的转化 教师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我们知道不同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交流讨论 1: 请 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4 页,交流讨论,完成表 11。 物质的转化类型 化学方程式 单质 化合物 C+O2 H2 + O2 H2O+CO2 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 Na2O+ H2O 酸 盐 HCl + NaOH H2SO4 + NaOH 碱 盐 NaOH + HNO3 金 属氧化物 盐 CuO + H2SO4 (稀 ) 非金属氧化物 盐 CO2 + KOH SO2 + KOH 学生 :完成表 1 1,并与其它同学交流。 教师 :引导学生尽可能列举更多方程式,待学生完成交流后,用多媒体呈现表中红字答案部分。 学法指导 : 对于书写化学方程式来说,通常将物质分为七类:金属、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酸、盐。无机物 即单质、氧化物和碱、酸、盐 的相互关系如下图。 交流讨论 2: 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 ,自己完成钙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然后小组讨论 . 展示学生自己完成的化学方程式: 1、 CaO + H2O 2、 CaO + HCl 3、 CaCO3 + HCl 4、 CaCO3 5、 Ca + H2O 6、 Ca + O2 7、 Ca + HCl 8、 Ca(OH)2 + HCl 9、 Ca(OH)2 + Na2CO3 10、 CaCl2 + CO2 . 归纳整理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的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按照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分类,填充下面的表格。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8 反应类型 实例 A+B+ =AB 化合 Ca + H2O = Ca(OH)2 AB=A+B+ 分解 CaCO3 CaO + CO2 AB+C=A+CB 置换 Zn +2 HCl = ZnCl2 + H2 AB+CD=AD+CB 复分解 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举例 :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反应: CuO + CO Cu + CO2 , 这个 反应属于上面四类 反应中的哪一类?学生讨论,都不是。教师解释:有些化学反应不属于上述四种反应中的任何一种,如果分类,就要从另外的角度去分类。从反应前后某些元素是否有化合价变化来分类,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归纳整理 : 从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来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交流讨论 :部分化合反应、 部分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 氧化还原反应(有化合价变化),其它的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化合价变化)。 课堂小结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 氧化还原反应。 课后作业: 教研室“教学质量检测讲义”专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 物质的 分类:教材第 3 页图 1-2。 二、 物质的转化: 物质的转化类型 化学方程式 单质 化合物 C+O2 H2 + O2 H2O+CO2 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 Na2O+ H2O 酸 盐 HCl + NaOH H2SO4 + NaOH 碱 盐 NaOH + HNO3 金属氧化物 盐 CuO + H2SO4 (稀 ) 非金属氧化物 盐 CO2 + KOH SO2 + KOH 反应类型 实例 A+B=AB 化合 Ca + H2O = Ca(OH)2 AB=A+B 分解 CaCO3 CaO + CO2 AB+C=A+CB 置换 Zn +2 HCl = ZnCl2 + H2 AB+CD=AD+CB 复分解 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9 三、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称为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反思 : 1.初中所学的知识很少有规律性、理解不深刻多是识记性,在迁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写出 2AgOH + CaCl2 = AgCl + Ca(OH)2 CaO + H2 = Ca + H2O 等反应 2学生对反应基本类型掌握的较好, 氧化还原反应没有整体概念,因为初中是按得失氧分成氧化或还原两个反应学的,所以学生会问,到底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课题: 物质的量 第 2 周 星期 一 星期 六 总 4 6 课时 主备教师: 杨 帆 ( 06 年 9 月 11 15 日 )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的含义 2 识记 阿伏加德罗常数 的 近似值 3 经历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的推理过程,并对结果识记。 4 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 5 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n=N/NA n=m/M 及其应用 物质的量与微粒种类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与微粒种类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类比、抽象概括 教学用具 : CAI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创设 我们在初中时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 C + O2 = CO2 宏观: 12g 32g 44g 微观 1 个原子 1 个分子 1 个分子 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 32gO2 中有多少 O2分子呢? 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 ? 讲解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 物质的量是一个联系宏观与微观的物理量,是一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2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 单位名称 换算关系 示例 数量 质量 摩尔 1mol = 6.02 1023 个 1molO2 1molO3 相等 不一定相等 打 1 打 12 个 1 打啤酒 1 打手套 相等 不一定相等 3 阿伏加德罗常数: NA, 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人为规定)。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10 nNNAnNNA 物质的量 单 位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 近似值: 6.02 1023mol-1 微粒 数 近似值约为 6.02 1023 个。 问题解决 见教材 P7 问题解决 1( 1)、( 2)、( 4) 方法指导 列出计算式,注意题中氢分子、氯离子、钠离子的表述。 ( 1) 0.5molH2 中的氢分子数为: 0.5mol 6.02 1023mol-1 = 3.01 1023 ( 2) 1molNaCl 中的氯离子数: 1mol 6.02 1023mol-1 = 6.02 1023 ( 4) 1.204 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 1.204 1024 6.02 1023mol-1 =2mol 归纳概括: 物质的量、微粒数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 摩尔是一个巨大数量粒子集合体,可以有 0.5 mol O2, 0.01 mol H2SO4 等,而分子、原子等,就不能说 0.5 个或 0.01 个。 交流与讨论 如将( 1)改为: 0.5molH2 中的 氢原子 数为 _,又该如何计算。 方法指导: 明确 H2 分子 的组成,分子与原子的 关系,一个氢分子有几个氢原子构成。 0.5molH2 中的 氢原子 数为: 0.5mol 2 6.02 1023mol-1 = 6.02 1023 小结 物质的量并没限制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问题解决 : 1 见教材 P7 问题解决( 3) 2 1mol 氨气中有 _个分子, _个氢原子, 个电子 3 0.2molCaCl2 中的氯离子数 _ 交流与讨论: 1 1 mol H2SO4 中含有 的氧原子数: 1mol 4 6.02 1023mol-1 = 2.408 1024 2 1mol 氨气中有分子数: 1mol 6.02 1023mol-1 = 6.02 1023 氢原子数: 1mol 3 6.02 1023mol-1 = 1.806 1024 电子数: 1mol 10 6.02 1023mol-1 = 6.02 1024 3 0.2molCaCl2中的氯离子数: 0.2mol 2 6.02 1023mol-1 = 2.408 1023 课堂小结 :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 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1 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课后 作业 :教研室“课堂导学训练”专题一课时 2:普通班 T13、 T14、 T15选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大小微粒之间的转换关系,感到不理解。如不能说出 1molH2SO4中含 O 原子的个数,认为既然是 1mol 就应该是 NA个。或者置换错误,如 1molO 原子,则 lH2SO4是4mol。解决方法是前者运用类比的方法,后者 也运用数学列比例式的方法。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11 142 42 98 8.9)( )( m o lg gSOHM SOHm2 物质的量作为一个工具,其实不需要追求学生一次性完全理解,只要会用就可以了。本节课用类比教学法将摩尔引入,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学生接受得比较好。 第二 课时 复习准备 1写出物质的量、微粒数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式 2在使用 mol 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略 问题情境 “老师这儿有一杯水,体积为 500mL,老师想知道这杯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现在让你们来数,能数得清吗 ?” 问题分析:知道水的体积,我们可以求出水的质量,要想求出水 的分子数,就要求出物质的量,如果能知道 1mol 水的质量是多少,就可以求出 500mL 水的物质的量。 自学讨论 :摩尔质量 1 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2 离子的摩尔质量 应该怎么求? 交流讨论 : 1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2 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3 摩尔质量 用 M 表示, 单位是 g/moL 4 对于离子来讲,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 1 mol 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就等于该 原子 或原子团 的式量。 如 Na 的摩尔质量是 23g/moL。 变式练习 : 1 mol H2O的质量是 1 mol SO24的 质量是 1 mol S的质量是 NaCl的摩尔质量是 H2SO4 的摩尔质量是 _ 小结: 质量的单位是 g Kg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 g/moL 例题讲解: 见教材 P7 例 1 问题表征:要求 Na 、 SO 24的物质的量求 Na2SO4 10H2O 的物质的量已知质量求出摩尔质量即可。 提醒学生 注意解题规范,如 Na2SO4 10H2O 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表示方法。 问题解决 1: ( 1) 9.8gH2SO4 的物质的量是: n(H2SO4) 0.1mol ( 2) 5.3gNa2CO3 的物质的量是: 0.05mol ( 3) 0.25mol CaCO3的质量: m(Na2CO3) = n(Na2CO3) M(Na2CO3) 0.25mol 100g/mol 25g (4) 2mol H2O 的质量是 : 36g 概括总结: 物质的质 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12 n = m/M 问题解决 3: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强调方程式中的反应比可以是物质的量的比。 问题解决 4:在反应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中,要使 1mol NaOH 完全反应,求需要 H2SO4 的物质的量。 解: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1 2 x 1mol 解得 x= 0.5mol 答略。 课后作业 :教研室“课堂导学训练”专题一课时 3: 重点班 全做, 普通班 T8、 9 选做 教学反思 : 1 缺少分析问题和设计思路的习惯,学生拿到问题后,不是先分析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 不能设计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的思路, 找不到 所用知识。习惯于凭感觉解题,稍复杂一点的题目感到无从下手。 2 学生对质子、电子及其二者的关系不清楚,元素的质子数不熟练,解题时需要临时背一遍才能找对。 3 在问题解决 4中,学生明显不能适应用物质的量列比例式,多数学生将其还原到初中的质量比进行计算。应强化这方面的训练。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 巩固复习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之等概念。巩固两个物质的量与质量、微粒数的关 系式。 2 提高学生运用物质的量及 n=N/NA n = m/M 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问题表征、思路分析 设计的习惯和方法。 教学方法: 练习评讲 学法指导: 复述 问题表征 教学用具: CAI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有关物质的量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学生复述后,激发其它学生补充。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总结,并用多媒体呈现主要知识体系: N/NA n = m/M 示例 1: 0.3mol 氨气和 0.4molCO2 的质量 _(填“相等”或“不相等”,下同),所含分子数 _,所含原子数 _。 解析: ( 1) 质量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13 问题表征 : 已知条件:物质的量 n 目标:质量是否相等 思路分析 : 根据公式 n = m/M 先求出 NH3和 CO2 的质量( m),再进行比较。 解题过程 : m(NH3) = M(NH3) n(NH3) = 17g/mol 0.3mol = 5.1g m(CO2) = M(CO2) n(CO2) = 44g/mol 0.4mol = 17.6g 答:二者质量不相等 ( 2)所含分子数: 问题表征 : 已知条件:物质的量 n 目标:所含分子数 是否 相等 思路分析 : 根据公式 n = N/NA ,先求出 NH3和 CO2分子数( N),再进行比较。 解题过程 : N(NH3) = NA n(NH3) 0.3mol 6.02 1023mol-1 N(CO2) = NA n(CO2) 0.4mol 6.02 1023mol-1 答:二者所含分子数 不相等。 ( 3)所含原子数: 问题表征 : 已知条件:所含分子数相等 目标:所含原子数是否相等 思路分析 : 根据物质的组成先进行大微粒与小微粒的换算,由分子数求出各处的原子数,再进行比较。 解题过程: 1 个 NH3含有 4 个原子, 0.3mol NH3 含有的原子数为: 0.3mol 4 1.2mol 1 个 CO2含有 3 个原子, 0.4mol CO2含有的原子数为: 0.4mol 3 1.2mol 答:二者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从( 2)的解题 中概括中如下公式: n1 n2 = N1 N2 练习 1: 0.3mol O2 和 0.2molO3 的质量比是 _,所含的分子数之比是 _ 所含的原子数之比是 _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表征和思路分析,不要把过多的精力用在计算过程上。 注意解题过程的规范,要运用公式,运算过程中要带单位。 示例 2: 12.4g Na2R 中含 Na+0.4mol,则 Na2R 的摩尔质量为 _ ,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 问题表征 : 已知: Na2R 的质量 m, Na+的物质的量 n, 目标: Na2R 的摩尔质量( M), R 的相对原子质量( Ar)。 思路分析 : 根据公式 n = m/M 要求出 M( Na2R),需要求出 n(Na2R), n(Na2R)可根据大小微粒之间的转换由 Na+求出。 解题过程 : 1 个 Na2R 中含有 2 个 Na+,含 Na+0.4mol,则 Na2R 的物质的量为 0.2mol。 M( Na2R) m(Na2R) n(Na2R) 12.4g 0.2mol = 62 g/mol Na2R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62,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2-2 23 16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14 NA N n NA m M M 答:略 练习 2: A、 B 两容器分别贮有 NH3和 H2,若它们所含氢原子个数相等,则两容器的气体的质量比是 ( ) A 3 2 B 2 3 C 17 3 D 17 2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表征,特别注意审题中的氢原子数相等,然后分析解题思路,要运用两个公式: n = N/NA 和 n = m/M 。 N( H) N(分子) n(分子) m (分子) 解题过程和评讲略。 示例 3:在 NaOH 溶液中 Na+和 H2O 分子的个数比为 1 20,求此溶液的质量分数。 问题表征: 已知条件: Na+和 H2O 分子的个数比 目标: 溶液的质量分数。 思路分析 : NaOH 溶液的质量分数 m(NaOH) m(NaOH) + m(H2O) 需要求出m(NaOH)和 m(H2O), 需要求出 n(NaOH)和 n(H2O) 需要求出 N(NaOH)和 N(H2O)。 解题过程 : N( Na+) N( H2O) N(NaOH) N(H2O) 1 20 n(NaOH) n(H2O) N(NaOH) N(H2O) 1 20 m(NaOH) m(H2O) n(NaOH) M(NaOH) n(H2O) M(H2O) 40g/mol 1mol 20mol 18g/mol 4 36 NaOH 溶液的质量分数 m(NaOH) m(NaOH) + m(H2O) 4g ( 4+36) g 0.1 10% 答:略 课后 作业 : 新课标名师大课堂 P6 7 普通班 : A 组 T11 T12 T15 T16、 选做 B 组 T22 T25 重点班 : A 组 T15 T16 T22 T25 附:板书设计 : 知识准备: 解题技能: 问题表征:已知条件 求解目标 思路分析:正向分析(由条件到目标),逆向分析(由目标到条件) 教学反思 : 1 本节课学生对问题表征和思路分析表现出一定兴趣,感觉对解决问题有帮助。但方法和能力显然较差,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强化。 2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应用知识和解题能力都较差。且有抄作业现象,应检查。 3新课标名师 大课堂 P7的 T19为电荷守恒题,暂时不宜讲,等学完离子反应再加入。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15 m VV n课题: 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 3 4 周 总 7 13 课时 主备教师 : 王秋霞 ( 06 年 9 月 18 26 日) 教材的设计思路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介绍了聚集体 ,然后给出物质的聚集状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个状态。再通过表 1-3 详细对比了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这些旧教材上都是没有的,所以本节教案一开始就对新添加的内容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这对学上理解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以及气体摩尔体积是非常有用的。 紧接着 1-4 对比引入,通过比较 1mol 固、液、气体的体积,引导学生分析、发现:在相同条件下, 1mol 固态、液态物质所含的体积各不相同,而 1mol 气态物质所含的体积却大致相同。然后通过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体积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因素?为什么 1mol 固态、液态物质所含有的体积个不相同,而 1mol 气态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却近视相等?最后启发学生从摩尔质量的定义类推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并说明 22.4 Lmol-1 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在习题的选择上,首先选择基础的练习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的新知道有个系统的回顾,对于 例题,应让学生演算,然后对照教材,由教师讲评,着重强调单位的一致和格式的规范化。 三维目标 1 了解物质三种聚集状态在形状、体积和能否压缩等方面的特征,并能从结构上加以解释。 2 了解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能够解释 1 摩尔固体、液体体积不同,而 1 摩尔气体体积在相同状态下几乎相同的原因。 3 在 了解 物质的状态和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和使用条件 。 4 通过问题解决,推导并 识记 公式 5初步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等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 教学重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及与气体体积 的关系 难点 : 相同状态下气体摩尔体积相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 自学探究 交流讨论 讲解 学法指导 :基于问题阅读理解 经验理解法 教学用具 : CAI 课件 模型 课时安排 :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物质聚集状态 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 一 、 聚集体的状态及其物理性质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16 阅读理解 : 宏观物质都是由无数微观粒子的聚合体 。 不同状态的聚集体又有宏观的物理性 质呢,请同学们自学 教材 8-9 页教材内容并 填下列两个表格 1 不同的聚集状态在形状、体积及能否被压缩方面有什么特征? 2 从结构上对物质的这些特性进行解释。 表 1-3 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聚集状态 微观结构 微粒的运动方式 宏观性质 固态 微粒排列紧密,微粒间的空隙很小 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有固定 的形状,几乎不能被压缩 液态 微粒排列较紧密,微粒间的空隙较小 可以自由移动 没有固定的形状,不易被压缩 气态 微粒间的距离较大 可以自由移动 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被压缩 交流讨论 : 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尤其是气体有无固定体积),然后评讲在多媒体上呈现问题答案 ( 表中 红字 部分 内容 )。 归纳总结 : 总结归纳 固态,液态 ,气态物质中,微粒的运动方式微观粒子的距离是不同的。不同的聚集状态的物质在微观社会的差异导致了物质性质的不同。 二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的建立 交流讨论 1: 1 我们 知道 1mol 任何微粒的集合体所含微粒数目相同,但质量不同,那么体积是否相同呢?计算 1mol 下列物质的体积,并将结果填入表 1-4。 2 比较计算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表 1-4 1mol 物质的体积 物质 状态 摩尔质量 /g.mol-1 密度 1mol 物质的体积 Al 固态 26.98 2.70g.cm-3 9.99 cm3 Fe 固态 55.85 7.86g.cm-3 7.11 cm3 H2O 液态 18.02 0.998g.cm-3 18.06cm3 C2H5OH 液态 46.07 0.789g.cm-3 58.39cm3 物质的 聚集 状态 固定的形状 固定的体积 能否被压缩 固态 有 有 不易 液态 无 有 不易 气态 无 无 易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17 H2 气态 2.016 0.0899g.cm-3 22.43L N2 气态 28.02 1.25g.cm-3 22.42L CO 气态 28.01 1.25g.cm-3 22.42L ( 说明:固体、液体均为 293K 时的测定值,气体为 1.01105Pa、 273K 时的测定值。 ) 归纳概括 : 通过比较 1mol 固、液、气体的体积,引导学生分析、发现: 在相同条件下( 1.01105Pa、 273K) 1mol 固态、液态物质所含的体积各不相同,而1mol 气态物质所含的体积却大致相同 。 交流讨论 2:影响物质的体积因素有哪些?为什么会有上述结论?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 P10 页有关内容,讨论影响固体、液体、气体的主要因素,并对上述结论作出解释。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如下总结。 因素 固体 液体 气体 粒子数目 主要 主要 主要 粒子大小 主要 主要 粒子间的距离 主要 展示模型 :用多媒体展示结构模型,加深学生对物质体积影响因素的理解。 1molFe 1molAl 1molPb 1molH2O 1molH2SO4 固体 液体 气体 结论 1. 1mol 固体或液体所含的粒子数目相同,但粒子的大小不同,故 1mol 固体或液体物质的体积大小往往是不同的。 2 1mol 气态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目相同。虽粒子的大小不同,但是粒子间的距离比微粒本身的直径大很多倍,所以 1mol 气态物质的 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间的距离,而气态物质中6.021023 个 Al 26.98g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18 m VV n微粒之间的距离与外界的温度与压强有关。 温度升高,压强不变,体积增大。(如加热带橡皮塞的试管) 压强升高,温度不变,体积减小。(针筒) 3 当温度和压强一定时,粒子间的距离微粒间的距离近似相等。因此,在温度、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微粒数的气体都具有相同体积。 自学阅读 :气体摩尔体积 1 气体摩尔体积的符号、单位及数值 2 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 讲解归纳 : 1 符号 “Vm”,单位 Lmol -1 或 m3mol-1 标况下( 273K、 101KPa)约为 22.4 Lmol -1 2使用条件: 标况下( 273K、 101KPa) ,气体。 问题解决 : 1、 判断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 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约是 22.4L ( 2) 1mol CO2的体积约为 22.4L 。 ( ) 3 1mol H2O 在标况下的体积约为 22.4L 。 ( ) ( 4) 3.22.4L 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 11.2L 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2、填写下列空白。 1标况下, 0.5mol H2 L 2标况下, 2mol O2 占有的体积是 L 3标况下, 33.6L H2的物质的量 是 mol 归纳概括 : 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强调气体摩尔体积及使用条件。 推导出气体摩尔体积与气体体积的关系式 : 课堂小结 :运用多媒体根据板书设计进行小结。 课后作业 : 1 自学预习教材 P10 例 2 和问题解决 2 教研室“课堂导学训练”专题一课时 4: T1 7 附: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1 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的物理性质 2 结构原因 物质的 聚集 状态 固定的形状 固定的体积 能否被压缩 固态 有 有 不易 液态 无 有 不易 气态 无 无 易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19 m VV n物质的聚集状态 微观结构 微粒的运动方式 宏观性质 固态 微粒排列紧密,微粒间的空隙很小 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有固定的形状,几乎不能被压缩 液态 微粒排列较紧密,微粒间的空隙较小 可以自由移动 没有固定的形状,不易被压缩 气态 微粒间的距离较大 可以自由移动 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被压缩 二、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固、液、气体积的影响 因素 固体 液体 气体 粒子数目 主要 主要 主要 粒子大小 主要 主要 粒子间的 距离 主要 2.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 mol/L 标准状态下: 22.4 Lmol -1 使用条件:标准状态 气体。 教学反思: 1 学生将气体摩尔体积和 22.4 Lmol -1混淆,认为是同一个概念 , 注意引导学生区别 2 对标准状况没有感性认识,应把 273K和 101KPa 换算成通常说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3 阿佛加德罗定律没有讲,视学生情况在单元复习中再加入。相应作业也删去。 第二课时 课题:物 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初步计算 复习准备 : 1 找同学 复述上一节所学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根据组织策略(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复述,在学生互相补充的基础上, 用多媒体 把上节学的重点知识复习一遍。(具体内容见上节小结)。 2完成下列练习 1标况下, 16g O2 的体积是 2标况下, 11.2gN2 所含的分子数是 个 3标况下, 4.4g CO2 的物质的量是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得出 N、 m 和 V( g) 之间的关系(见板书设计),为本 节课新课学习作准备。 新课 讲解 : 高一 化学 必修 1 教案(苏教版) 20 物质之间的转化实际上是按一定的微粒个数比进行的,但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数目往往很庞大,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中往往用物质的量来表示一定的数目集体,其实 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反应中微粒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也就是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2H2 O2 2H2O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1 : 1 微粒个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