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_第1页
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_第2页
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_第3页
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_第4页
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洋人 发表于 2006 10 29 13 32 00 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在全国第五次在全国第五次阅读阅读教学研教学研讨讨会上的会上的总结发总结发言言 2006 年年 8 月月 6 日日 贵贵阳 阳 崔 峦 与会的台湾专家 同行 各位老师 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会 通过观摩三位青年教师 的教学 特别是于永正老师炉火纯青的教学 以及互动 研讨 围绕 阅读课应该怎样上 明确了一些问题 台湾赵镜中教授的报告 使代表们从台湾的阅读教学经验中受到很多 启发 下面我谈三个问题 一 时刻不要忘记小学语文是干什么的一 时刻不要忘记小学语文是干什么的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五年 语文课程改革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深刻 对于 新的课程理念 诸如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 的特点 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广大教师不 仅取得共识 理解得越来越深 而且正在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课本为中心 课堂为 中心 教师为中心 这三个中心开始被打破 这是语文教学史上了不起的事情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就阅读教学来说 主要有 教学 目标虚化 教学内容泛化 教学作用弱化 教学活动非语文化 泛语文 非语文倾向比较 严重 语文课改进入 高原期 这些现象提醒我们 要认真思考语文如何定位 要正确 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的问题 让我们听听北京大学三位教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看法 温儒敏教授 我不赞成那种过分人文化 文学化的语文课改 我们不应当把新课程 理解为就是加大人文性 弱化工具性 曹文轩教授 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 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陆俭明教授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 温 陆二位教授进一步指出 是语文教育的定位出了问题 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目 的 任务一直不是很明确 温儒敏教授认为 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 提高读写能力是他 们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 先要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 然后才是审美 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要 求 后者相对而言是比较 奢侈 的东西 现在据说很多人连 训练 都不敢提了 那语文怎么学 毕竟它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把语文的功能无限扩大 好像很重视语文 到头来却可能 掏空 语文 建国 50 多年来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经历了 思想性 工具性 工具性与思想 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过程 目前 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及人文性 对语文课 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基本上取得共识 因为 文本的语言文字都承载一定 的内容 文道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 训练语言 发展思维 在上述过程 中必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 道德的 美的熏陶 换言之 学生在理解 品味语言中 受到 人文关照 在获得语言智慧 运用语言中 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人文教育不是外加的 基于语言的学习 把学习语言 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 事半功倍 相得益彰 反之二者脱离 甚至重人文 轻语言 事倍功半 两败俱伤 任何时候都要清楚 语文 是干什么的 牢记 语文 的目的任务 1955 年 1963 年 1986 年 1992 年 2000 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及 2001 年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关于语文教学目的 任务的表述中可以看出 一 由学习语文知识 培 养语文能力到提高语文素养 体现了对语文教学目的 任务认识的深化 二 其核心是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培养语文能力 习得方法 养成习惯 语文 姓 语 名 文 小学语文 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 因此 我们还 要充分认识 小学语文 的基础性和实践性 语文是基础学科 是学习其他学科和一生发展的基础 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基础 无论 知识 能力 还是方法 习惯 都要从头抓起 基础扎实 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小学 老师应做好打基础的工作 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 掌握语文这一交际的工具 表情达意的工具 靠运用 语文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 主要途径是语 文实践 叶圣陶先生指出 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 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 去尝试 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 我们要回到语文课程的原点 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语言 要 把语文的根留住 要 坚守语文本真 追求教学质效 二 加大改革力度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二 加大改革力度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语文教学出现上述问题 思想层面的原因是 在思想方法上产生片面性 课改初期 注重横向的借鉴 忽视纵向的继承 美国卡内基大学的一位教授提醒我们 中国百花园 中有很多很美的鲜花 千万不要丢掉自己而移植别人的花 整个语文教学是如此 阅读 教学也是如此 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 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 阅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继承 发展 创新 阅读教学改革的不懈追求 求真 求实 求活 叶圣陶先生认为 讲读负担三重任务 讲读一方面训练了解的能力 一方面传播固 有的和现代的文化 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范本 简言之 学习阅读 学习作文 受到文 化熏陶 叶老早就主张要把阅读过程处理成 学生独立阅读 和 师生集体阅读 相互结合的 过程 他认为精读一篇课文 可以分为 预习 报告与讨论 练习 三个阶段 并提 出预习是 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 预习 就是讲读之前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 让学生自己运用心力认真读书 进而掌 握阅读方法 养成读书习惯 叶老认为 这一环节指导得法 做到切实有效 阅读教学就 成功了一大半 叶老说 上课做什么呢 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 不再是一味听讲 在教师是指导和 订正 不再是一味讲解 报告和讨论 要在提问 点拨 小结上下功夫 提问 所提问题应是学生感兴趣的 体现课文特点和语文训练重点的 有思考价值的 问题要整合 要少而精 点拨 学生错误的 纠正 缺漏的 补充 没注意的 提出 理解不到位的 往深处 引导 要抓住文本语言 指导学生理解 品味和运用 小结 或就文章主旨 人文价值 或就文本语言 或就文章写法 或就阅读方法 引 导学生归纳小结 不断实现知识 方法的建构 练习 既要有口头的 又要有笔头的 要重整合 重拓展 有思维训练价值 下面就当前阅读教学改革提几点建议 总的来说 要简简单单教语文 完完全全为学生 扎扎实实求发展 简单就是以简驭繁 返朴归真 追求的是一种真 纯 实 活的教学境界 凭借简明 的教学目标 简约的教学内容 简化的教学环节 简便的教学方法 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 理想 一 关于文本解读 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 占有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 以便在广阔的背景之下 对文本有 更真切 深刻的体会 读出独到的感受 但是 这些准备的功夫 犹如演员在塑造角色前 的用功 主要目的是把角色演好 阅读教学也是一样 不是把自己的所知所感 体会到的 文本的认识价值和发展语言的价值和盘托出 而是要看对象 小学生 要紧扣教学目标 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不要在人文内涵上费时 用力过多 以免挤占语文训练的时间 二 是教师的引导 点拨和讲解 要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做到深入浅出 较之深入深出 浅入深出 深入浅出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二 关于教学目标 无论是一篇课文的还是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都应该是符合年段目标的 三个维度整 合的 简而明的 1 要把握住阅读教学目标的阶段性 低年级 培养阅读兴趣 在阅读中识字 学词 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 了解重点 词句的意思 积累好词佳句 中年级 加强朗读 练习默读 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 句 段 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 学习略读 粗知大意 养 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高年级 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 能体会词句含义 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揣 摩文章的叙述顺序 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 学习浏览 能 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 2 要体现目标的三个维度 更要突出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要唱好 八字经 识 识字 书 写字 读 阅读 记 积累 说 口语交际 写 习作 法 学习方法 习 学习习惯 要强化语言学习 落 实能力 方法 习惯的培养 3 要提出 三维 整合的 简而明的教学目标 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 既要明确 三维 目标的达成度 又要确 定实现目标的方法 手段 策略 而后用简明的 条分缕析的 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 加以描述 如 中年级的 荷花 一课 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 识字学词 读准生 字的字音 了解词义 正确书写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 3 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 了解抓住特点 展开 想象的写法 三 关于教学过程与方法 1 时间要提速 一是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如 霍懋征老师一学期教 95 篇课文 烟台十课时单元教学 二是要省出课时自主阅读 总的思路是 把教师的活动尽可能地减下来 给学生尽可能多 的语文实践的时间 机会 2 环节要精简 叶老 预习 报告和讨论 练习 宁鸿彬 熟读 质疑 解疑 总结 应用 顾黄初 定向 自读 研讨 归纳 应用 反馈 烟台 自学 指导 练习 精读课文的教学 一般地说可以分作下面四个步骤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抓住重 点 深入领悟 品读赏读 揣摩写法 积累语言 尝试运用 上述教学思路不尽相同 其共同点是 加强自读 抓住重点 疑点进行研讨 重视应 用 四 关于教学模式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陶行知 做到 因文而异 因需而设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如 1 以培养自学能力为核心的 学 导 练 教学模式 2 以情境体验为核心的 以训练朗诵为重点 导读 练读 评读 赏读 教学模式 3 以方法指导为核心的 方法渗透 领悟 小结 运用 教学模式 4 以获取信息 积累语言为核心的略读课 自主阅读课教学模式 5 以体验 探究为核心的 综合性学习 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 1 自读自悟的能力 逐渐培养借助 画 批 注 的方法读出个人的理解 感悟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用画 结构图 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朗读 默读的能力 朗读 在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 语感 默读 一边读一边想 逐渐提高读的速度与质量 3 略读与浏览 略读 粗知大意 浏览 能根据需要迅速捕捉到有用信息 4 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本语言的能力 5 了解写法以及迁移 运用的能力 6 自觉积累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品质 三 把阅读观摩课上成常态的精品课三 把阅读观摩课上成常态的精品课 一 理念要新 课堂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抛弃自我表现的欲望 全身心为学生的 学 服务 妥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追求二者的统一 不能把工具性搞得很模糊 把人文性 搞得很玄乎 在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 处理上 认识比较全面 处理比较得当 二 教学要实 教学目标要明确 实在 教学过程要真实 看得出教师 导 学生 学 的过程 教学效果要扎实 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学有所获 三 教法要活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在文本解读上有个人心得 在引领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上有意识 有办法 甚至是独 具匠心 围绕教学目标 有层次地教学 读 思 议 练等各项语文实践运用自如 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做到乐学乐学 体现语文训练过程 做到学会学会 做好预设 注重生成 斯霞老师教学 我们爱老师 一年级 一课中 是这样引导儿童读懂 祖国 一词 的 师 你们可知道 祖国 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 祖国 生 祖国就是南京 好多学生笑了 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 不要笑 祖国就是南京吗 不对 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 像北京 上海一 样 大家再想想 什么叫祖国 生 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这个学生对 祖国 理解得比较扩大了一些 但还 不对 师 噢 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对吗 生 不对 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 美国是一个国家 日本也是一个国家 我们能说美国 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因为常有美国 日本朋友到我校来友好访问 所以学生对这两个国家比较熟悉 生 不能 师 那么什么叫祖国呢 谁能再说一说 生 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经一再启发 学生逐渐理解了 师 施尉宁讲得对 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我们的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祖 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 强调一下 使学生加深印象 那么 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 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 对了 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 故意停顿一 下 让学生接下去 生 齐声答 祖国 这个小小的案例使我们感悟良多 语文是爱的教育 斯老师的话语如春风化雨 滋润 心田 斯老师的评价 引导 点拨丝丝入扣 炉火纯青 斯老师抓住 差错 这一宝贵的 教学资源 运用教学机智 及时生成 斯老师在教语文 建立词的准确概念 在教思维 层层深入 十分严密 也是在教做人 渗透爱国的情感 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 能 力培养 思维训练 情感熏陶的融合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 在文字上推敲 骨子里实 际是在思想感情上 推敲 斯老师上述课例 形象地告诉我们怎样做才叫实现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做才是抓住时机 应变 生成 怎样做才称得上简简单单 扎扎实 实教语文 活 还体现在指导学生由 乐学 学会 到 会学会学 即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方法 习惯的培养 我们呼吁并鼓励教学策略的创新 鼓励采用适合文本 不同特点 不同体裁 学生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崇简 创新 在这次观摩活动中会受到特点的 关注 此外 教师教态亲切 自然 语言准确 生动 板书规范 美观 也不容忽视 总之 如果能做到 教师正确地解读文本 有明确 实在的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