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2010中国法制史资料_第1页
中央电大2010中国法制史资料_第2页
中央电大2010中国法制史资料_第3页
中央电大2010中国法制史资料_第4页
中央电大2010中国法制史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答题夏朝的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启打破了原始社会的王位禅让制,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成为第一个国家君王。自此,王位继承开始了世袭。夏朝刚刚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仍然以神权作为统治思想,法律多采用认可的形式,法律内容来源于原始习惯、祭祀礼仪、军队命令等。立法、执法与司法尚无系统化、规范化。所以,夏朝建立了国家,就出现了法律,但法律多不成型。夏朝距今4000多年,缺乏史料,只能靠后人的记述。古代的神权法是何物?崇拜鬼神和上帝的宗教迷信,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那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渐渐产生了一种幼稚的想法,认为周围世界存在着一种支配人类和自然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例如,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就是由此而来,人们把某种动物或植物奉为神灵,作为本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但那时的宗教迷信只是一种自然宗教,并不具有阶级压迫的社会属性。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上述自然压迫外又加上社会压迫,而且这种压迫比自然压迫更为惨重。这种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成为宗教迷信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另一主要根源。而剥削阶级则极力扶植和利用宗教迷信,以此作为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支柱。我国古代奴隶主阶级以宗教迷信为特征的神权法思想,就是用来束缚、统治人民的一种思想武器。夏朝的神权法的表现在我国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既控制着物质生产资料,又支配着社会精神文化。他们不仅依靠物质手段去统治和压榨奴隶,还采用精神手段来欺骗和奴役奴隶,以达到维护他们的统治的目的。他们编造“天命”、“天罚”等神权法思想,就是力图深化他们的统治权力,使之合法化,并把反映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相传夏朝奴隶主就已经开始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夏王的统治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夏启以暴力夺取王位,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时,作甘誓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命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命。”由此可见,夏代奴隶主贵族已有“天命”、“天罚”思想。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制是如何从禅让制转到世袭制的?在我国原始氏族部落时期,通过“禅让制”,尧、舜、禹先后被推举为夏族的首领。尧、舜时代,氏族部落中的一些重大事务,都要大家共同商议,如氏族部落首领人选和领导治理洪水的人选问题,都要与四岳共同商议。四岳是具有军事民主制性质的氏族社会的联盟议事会议,是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禹即位以后,夏族就出现了奴隶制度的萌芽。禹实际已是帝王。国语鲁语下中记载,禹在世时,在一次部落首领大会上,“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说明禹已有擅杀的权威。但他还是按照传统,选东夷的一位首领益作为继承人。禹死后,禹之子启强大起来,许多部落反对益而拥护启。史记夏本纪中有:“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的记载。于是启即天子位,为夏后帝。有扈氏不服,启发动战争,在“甘”大战有扈氏,进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启废除了原有的“禅让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禅让制的废除,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标志着氏族公社制度已基本瓦解,国家机器已经产生。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王朝建立,它是我国第一个阶级国家。国家和法如何产生的?简单地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即奴隶制国家。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是不成文的习惯。原始社会的习惯体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没有国家强制力,人民自觉遵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了。习惯逐渐无力调整对抗性的阶级矛盾,体现奴隶主阶级利益、由国家认可、靠国家强制力实施的法律随着就出现了。夏朝作为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有没有国家机构?夏朝作为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已经出现了国家机构以及配套的制度。首先,夏时,由血缘关系形成的氏族公社已变为按照地理区域划分管辖,统治臣民。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汉书也说:“铸九鼎,象九州”。禹、启时代已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地区,并设有9个地方长官“九牧”进行管理。其次,夏已经具备了“公共权力”。恩格斯说“-构成这种权力(公共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的氏族社会所没有的。”礼记明堂位说:“夏后氏官百”。中央有职事官“六卿”,掌管畜牧的“牧正”,掌管造车的“车正”,掌管王族膳食的“庖正”等。地方有牧民官“九牧”。 “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夏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 , 圜土和夏台指的都是夏朝的监狱。此外,夏朝还有维护公共权利所需要的贡赋捐税。第三,夏朝已经出现养活国家机构的贡赋。史记夏本纪 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孟子滕文公中也提到:“夏后氏五十而贡。” 夏朝的“昏、墨、贼,杀”是当时夏朝法律的条文吗?“昏、墨、贼,杀”是否是夏朝的法律条文,现在还不能认定,但根据史料记载,夏朝已经有了昏、墨、贼三种罪名,对此都处以死刑。这来自于春秋时期左传记载的一起案例 晋刑侯与雍子争田案。此案发生于鲁昭公十四年(公元前528年)。据左传载,晋国的刑侯和雍子争夺畜地的土田,调解了很久也没有成功。于是韩宣子命令叔鱼来处理这个案子,认为罪过在雍子。雍子为了贿赂叔鱼,就把女儿嫁给他。叔雨宣判刑侯有罪,刑侯发怒,在法庭上将叔鱼和雍子杀死。韩宣子询问叔向如何处理这件事,叔向说:“三人罪状相同,杀了活者的人而暴尸,死者暴尸就可以了。雍子明知自己的罪,还要用女儿贿赂叔鱼以换得胜诉;叔鱼出卖法律,刑侯擅自杀人;他们的罪状相同。自己有了罪而掠夺别人的美名是错,贪婪而败坏职责就是墨,杀人而没有顾忌是贼,皋陶的刑法规定:昏、墨、贼,杀,应法办。”于是杀死刑侯并暴尸,把叔雨、雍子的尸体也暴陈 于市。禹刑 究竟是什么?在夏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对禹刑的争论最多。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禹刑为夏朝法律的总称,不仅有调整刑事法律方面的法律规范,而且也包含了调整所有权和宗法关系等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 我们的教材采取了这种观点。二是禹刑大抵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三是禹刑是夏朝的刑事法律规范。 “夏刑”真的有“三千条”吗 ?关于西汉初期尚书大传所谓“夏刑三千条”这一史料,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其一,引为信史。如,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发达史 ,即引之为夏代的法典;肖永清主编的中国法制史简编 主张“夏刑三千条”可能为禹刑,但其具体内容不得而知;张晋藩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法制史 认为“夏刑三千条”即夏书所说的“昏、墨、贼、杀,皋陶之刑”。其二,将信将疑。如,张晋藩主编的大专法律教材中国法制史纲 、薛梅卿主编的中国法大学教材中国法制史教程 均是将信将疑。其三,为案例或由案例归纳而成。如,张晋藩主编的司法部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 认为,“夏刑三千条”是夏朝“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案例,归纳出一些罪名,汇成”的;曾宪义主编的新编中国法制史 主张“夏刑三千条”可能是夏代判处各种刑罚的案件数目。其四,通过考察“夏刑三千条”的源流,认为西汉初期的儒者以尚书吕刑及书序为依据发挥出来的误论,后人以讹传讹,将之作为夏代法律史料 。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于何时?对此问题有很多的观点,现提供其中的几种观点供大家参考学习。20世纪上半叶的观点:这一时期,在商代考古发掘成果的影响下,学者以将商代作为有文字可考的信史的开始。因此,有关中国国家与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基本上都认为始于商代。20世纪下半叶的观点:自50年代开始,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广泛运用与夏商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对传统法律起源问题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80年代以后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1中国国家与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于商代说。 从考古学和考据学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国家起源于商代,而非起源于夏代。2中国国家与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于夏代说。这是法制史学界目前的通说。其理论根据是,中国奴隶制的国家形成于夏代,中国有阶级社会的历史自夏代开始。因而,与此相应,中国古代的法律也起源于夏代。3中国国家与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说。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其一,早在原始社会就存在着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的习惯法;其二,这些习惯法大致涉及处理如下事项:财产及财产继承,婚姻,选举,氏族或部落内的人身侵害及复仇,部落间的关系等等;其三,越接近原始社会的彻底崩溃(即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这些习惯法便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带上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内容;其四,奴隶制社会初期,奴隶主阶级的国家认可上述习惯法,并加进新的内容,并用国家的暴力保证其施行,法律的阶级性至此占据了主导地位。4中国国家与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于黄帝时期说。 夏朝的内容在考试中占多大比例?夏朝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很小,本章内容不作为考试重点。我们只需要了解夏朝作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如何建立的,领会法律的起源问题及刑、法、律的含义,掌握夏朝法律制度的内容。西周时期,礼和刑都作为法而存在并适用者,请问二者孰重孰轻?首先,礼和刑构成西周法的基本方面。礼侧重于典章制度、礼仪、道德规范的规定,是西周法的重要内容。刑侧重于制裁性禁止性规定,主要职能在于对已然犯罪的惩办。因此,礼和刑在西周法中是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次,礼和刑在西周法中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本用之别的。在推崇礼的预防犯罪职能和强化精神统治作用的西周时期,礼不仅仅是法的重要构成,而且是法的指导原则。礼与刑相比,礼显然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刑与礼相比,刑必然以礼为指导,居于从属地位。再次,礼虽然占据支配地位,但不能脱离刑(或法)而发挥职能作用。相反,礼必须借助刑的强制力来保障实施。因此,礼和刑都包括在法的范畴中,同时又是西周时期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两种方法手段。什么是宗法制度?所谓“宗法”,是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甲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嫡长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一项核心内部。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族长由谁继承,也就是王位由谁继承,二者是一致的。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的。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天子也按照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的“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但只能封为诸侯(或卿大夫),他们是从属于“大宗”的“小宗”。这是诸侯也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则由诸侯另行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此类推。大夫以下,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像大树一样的宗法系统。其目的在于保障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不致分散和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以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在宗法制下,奴隶主贵族一般来说始终是世袭,发展到后来,不但周王、诸侯和大夫是世袭的,而且作为周王和周后手下重要职官的“卿”也变成世袭的,因而形成了“世卿世禄”制度。周公是何许人?西周初年政治家,思想家。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一度由他摄政。相传他曾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持制定、修改周初法典九刑。其法律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出“以德配天”思想。周公认为,只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所以天子要“以德配天”。(2)主张“明德慎罚”。他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主张德、刑并用,反对专任刑罚,禁止滥杀无辜。(3)确立了“礼”的核心是“亲亲”、“尊尊”,“礼”的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从而确立了西周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如何确切地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礼不下庶人”,一方面是说作为统治阶级特权的“礼遇”,庶人百姓不得享有或无从享有。另一方面是说作为禁忌用的“礼”,无论是贵族与平民、百姓,一律具有约束力,如违礼则入于刑。 “礼不庶下人”,既表现出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在适用上的不平等,又说明体现阶级意志的礼对一切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礼的阶级性成为它的本质属性,礼的特权性则是阶级性的特出表现。所谓“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刑”在任何情况下不适用“大夫”以上的贵族,而是“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 但不设大夫犯罪之目,并不等于不处罚大夫犯罪。贵族犯重罪同样给予处罚,并非单纯惩办犯罪的平民与奴隶。 此外,“刑不上大夫”是说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可依据“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的原则,遣家人代理出庭,而不直接受审。如审毕必须立即执行的,贵族处刑也有别于庶人,或秘密处决而不即市,或“使入财免其罪”。综上可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非绝对和一成不变的。礼、刑的适用,最终取决于统治阶级意志和王朝长久统治的需要。它们自身只具有相对的含义。“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均作为西周的刑事指导思想,其关系如何?“义刑义杀”指导思想。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刑事立法思想的成熟与丰富,这更利于西周的社会稳定。“明德慎罚” 思想要求,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德治,也就是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期在人们头脑中构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是对商亡教训的总结,也是西周治国经验的升华。“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作为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都是“以德配天”总的指导思想在刑事立法上的具体实施。二者的宗旨是一样的,知识在内涵上各有侧重,“义刑义杀”强调的法律适用,而“明德慎罚”则更多的强调犯罪的预防。“宗法制度”与国家政权有何联系?首先要肯定一点:“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国家政权的基础。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是严格依照宗法等级原则进行的。通常由天子主持,将爵位、田土以及生活其上的民人封给诸侯。各地诸侯、卿、大夫又可以效法国君,再逐级分封,从而划分各级统治区域,建立政权机关。因此,分封制便为奴隶主贵族确定家族、宗族成员的族权、政治权力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实行宗法式的分封,天子得以独尊,各奴隶主贵族分治领地,从而建立全国性的统治网络。西周初期通过分封,诸侯从天子那里得到封国,然后将部分土地与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把部分土地分封给“士”。这样,天子作为处于最高处的金字塔式的宗法等级统治结构全面形成,最高到低,大宗统治者小宗。在宗法制度的保障下,天子之嫡长子被全国确认为绝对权威,不仅享有最高祭祀权,而且也是王统的绝对继承人。宗法制度在确认王位嫡长继承的同时,又规定诸侯、卿、大夫的职位都是由嫡长继承。至是形成大宗保护小宗,小宗尊崇大宗的层层叠叠的联系,为奴隶主阶级实施政治法律统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周天子为宝塔尖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严密统治网络,确保王在政治上法律上的至上地位。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同姓和异姓的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上下相维的体制,从而加强了政权与族权、神权的联系。周礼究竟是指什么?周礼就是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起到调整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周礼是范围广泛作用重大的根本法,其调整的范围大到整个上层建筑,以至“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无不在它的宗旨制约之下。周礼以维护宗法制度为核心的西周奴隶制政治制度为宗旨,不但体现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也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内部不同等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天子有天子礼,任何诸侯不得僭越;诸侯对于天子有服从的义务,同时也享有诸侯的礼遇:卿大夫对于诸侯有服从的义务,同时也享有卿大夫应有的礼遇:土有士礼,同时对于卿大夫又有服从的义务。这样就达到了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制礼目的。就具体内容而言,周礼大致分为“五礼”、“六礼”、“九礼。以“五礼”为例,就包括有吉、嘉、宾、军、凶等项礼仪。按礼的性质划分,周礼又有“本”与“文”的区分。所谓“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本指礼的精神原则,文指具体的礼仪。周礼的内容、作用及与刑的关系。1、周礼的内容:周礼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包括了周朝基本制度和礼仪规范的各个方面,所以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周礼覆盖了整体上层建筑。礼记载:“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按礼的内容,周礼大致分为“五礼”、“六礼”、“九礼”。 以“五礼”为例,就包括有吉、嘉、宾、军、凶等项礼仪。按礼的性质划分,周礼又有“本”与“文”的区分。所谓“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本指礼的精神原则,文指具体的礼仪。2、周礼的作用:(1)周礼是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起到调整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周礼是范围广泛作用重大的根本法,其调整的范围大到整个上层建筑,以至“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无不在它的宗旨制约之下。周礼以维护宗法制度为核心的西周奴隶制政治制度为宗旨,不但体现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也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内部不同等级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天子有天子礼,任何诸侯不得僭越;诸侯对于天子有服从的义务,同时也享有诸侯的礼遇:卿大夫对于诸侯有服从的义务,同时也享有卿大夫应有的礼遇:土有士礼,同时对于卿大夫又有服从的义务。这样就达到了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制礼目的。同时也对“为下无礼”与“犯上作乱”起到先期预防的作用。周礼又是奴隶制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正如礼记?典礼所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为此,周礼被统治阶级视为“政之舆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于支配地位。(2)周礼以“别贵贱”、“序民人”为内容,起到了“防民”、“整民”的重要作用。国语?鲁语说:“夫礼,所以正民也”。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说:“夫礼,所以整民也”。左传?哀公十五年说得更直截了当:“以礼防民”。正因为周礼以“别贵贱”、“序民人”为内容,所以在镇压敌对阶级反抗上,充分发挥了“防民”、“正民”、“整民”的统治作用。西周奴隶主阶级充分运用礼的精神统治力量,在社会成员的头脑中构筑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起到先期防范的作用。正所谓:“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背叛)侵陵之败起矣。 可见,非礼不足以治国、整军、防民,礼起到“绝恶于未萌”,“塞乱之所生”的重要作用。3礼与刑的关系:(1)礼和刑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共同服务于奴隶主阶级的专政。礼和刑不同,它外在表现为主动的积极的规范,起到禁恶于未然的作用:刑的外在表现为消极的被动的规范,起到惩治于已然的作用。但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生活。凡是礼之所许必定为刑所不禁,而刑之所禁则又必定为礼所不容。总之,“为下无礼,则不免于刑”。礼、刑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2)礼靠刑的强制力实施,刑以礼的原则为指导。周礼偏重于典章制度与道德内容的规定,而刑则偏重于惩罚犯罪的具体规定。为此,礼的社会约束力与道德约束力,必须依靠刑的强制力保障实施。所谓“出礼人刑”,就是这种意思的表述。与此同时,在注重贯彻“礼治”原则的西周,对刑事犯罪的任何处罚,都必须以礼的原则为指导。所谓“礼所不容,刑之所加”,即要求刑对“弑君”与“不孝”等违法重罪,实施严厉镇压,绝不容情。如何理解礼、刑与法?在奴隶制西周时期,法的含义相当广泛,它既包括表现为典章制度的礼,又包括作为惩罚犯罪手段的刑。因此,法在西周成为法律制度的总称,具有丰富内涵与多种层次。首先,礼和刑构成西周法的基本方面。礼侧重于典章制度、礼仪、道德规范的规定,是西周法的重要内容。刑侧重于制裁性禁止性规定,主要职能在于对已然犯罪的惩办。因此,礼和刑在西周法中是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次,礼和刑在西周法中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本用之别的。在推崇礼的预防犯罪职能和强化精神统治作用的西周时期,礼不仅仅是法的重要构成,而且是法的指导原则。礼与刑相比,礼显然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刑与礼相比,刑必然以礼为指导,居于从属地位。再次,礼虽然占据支配地位,但不能脱离刑(或法)而发挥职能作用。相反,礼必须借助刑的强制力来保障实施。因此,礼和刑都包括在法的范畴中,同时又是西周时期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两种方法手段。如何理解西周立法指导思想的变化?西周的前身是活跃在渭水之滨的农业小邦国。至文王统治时,迅速崛起,成为紧邻殷商的西方大国。在灭商前四年,文王去世,武王即位,继续联络诸侯,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1027年誓师伐纣,一举灭商。首先,在与商朝对峙和消灭商的过程中,周初统治者深切地体会到:殷商单凭“君权神授”的天命观念,不可能永保王朝的长治久安。相反,商纣王肆行贪暴,残民以逞,结果是国破身亡。为此,在武王当政与周公辅政期间统治阶级开始改弦更张,变单纯的“君权神授”说为“天命说”与“为政以德”说的有机融合,创造了“以德配天”的理论学说。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在夏商“王权神授”、“天讨”、“天罚”的基础上,发展了“德治”、“礼治”的思想原则,形成了奴隶主贵族较为完备的立法思想体系。“君权神授”说依然是周朝法律统治的理论武器,但在具体宣传上却发生了某些变化。大盂鼎铭载:“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但这里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命题:“天命有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即说:“为政以德”是“获天命”的关键。从而形成了以德为核心的新理念。这种理念与旧式天命观最大的区别是,以民心的背向作为王朝盛衰、兴灭的标志。而统治者能否实施“德政”直接关系到民心的稳定与否。据此,西周初期统治者要求立法与司法领域全面贯彻“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思想原则。即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其次,周初统治者有鉴于殷高残剥诸侯各国,导致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教训,转而推广宗法制,利用血缘相同的关系,将姬氏同宗联络为一体。继之,又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加强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控制。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亲亲”与“尊尊”的两大治国原则。“亲亲”与“尊尊”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的礼,到夏商时代被赋予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变为统治者束缚被压迫阶级、调整内部关系、指导社会生活的无所不包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周初统治阶级继承并发展了夏商的礼治思想,提出并实践了完善礼制的主张。史书记载的“周公制礼”,即是礼治思想的归纳与实施。按礼记?大传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与民变革也。”这充分表明西周时期把“亲亲”、“尊尊”作为礼治思想的核心,不允许任何人动摇它们的地位。而“亲亲”、“尊尊”原则的提出,又使西周法律思想更趋完善化,充分起到“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 ”的作用。经西周初期的发展,礼变为奴隶阶级维护君主专制与宗法等级特权的工具,以及遏制被压迫阶级反抗的灵便武器。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取代殷商的西周奴隶主贵族像殷商一样,在思想上仍然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他们也崇奉一个至高无上的上的,不过在更多的场合下称之为“天”。然而,过去殷商统治者曾一再宣扬“帝立商”,可以永世长存,可是商朝的灭亡又怎样解释呢?严酷的事实迫使周公不得不另外寻求思想武器,于是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周公认为,天命是有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的就会失去天命。过去,殷的先王有德,所以天命归殷,殷王成了天子。现在殷已失德,因此,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子。西周提出“以德配天”的意义。显然,周公之所以强调统治者有德,“以德配天”,其目的在于求得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另一方面,西周这种“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提出,也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西周统治者从殷商灭亡中吸取了教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靠神权法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必须谨慎从事,珍惜天命,不使其在转移。同夏、商统治者一样,周公等西周统治者也主张“天罚”论,公然宣称,如果不服从统治,就要带天惩罚百性,这是说他们拥有代天刑罚的权力。周公一再警告殷商遗民,必须服从天命,老老实实接受周朝的统治,不许反叛,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因为周之代商而由天命,是所谓的“享天之命”,你违背天命,不服从周王,就要受到“天罚”。总的看来,以周公为代表的“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不仅意味着神权法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九刑究竟指什么?我们教材在第三章西周法律制度中提到了两个九刑,一个时代书名号的,一个不带书名号的。带书名号的是指九刑,即“刑书九篇”;不带书名号的出现在吕刑里, 是九种刑罚的总称 。吕刑与尚书?吕刑是什么关系?从史记?周本纪及今文尚书?吕刑篇来看,吕刑前者是吕侯受命所作的法典,后尚书?吕刑者是依据西周官方档案整理所遗存下来的。填空题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夏朝的第一个帝王是启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法的起源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正韵:“律吕万法之所出,故法令谓之律。”夏书曰:“昏、墨、贼,杀。”在“刑侯与雍子争田案”中,雍子犯了“昏”罪,即“己恶而掠美”。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继承了原始社会的神权法。荀子总结商朝的法律,总结出“刑名从商”。商朝有一种刑罚,是将犯罪者捣成肉酱,这种刑罚叫做醢。商朝将罪犯者杀死后晒成肉干的刑罚是脯。商朝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的刑罚叫做劓殄,相当于后世的族诛。商朝将人割掉鼻子的刑罚是劓刑。商朝已有文字记载,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牛的肩胛骨上,称之为甲骨文。商朝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嫡长继承制。商王掌握商朝的最高司法权,他利用占卜假借天意断案。夏商的监狱统称为圜土。西周的“九刑” 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上鞭、扑、赎、流四刑。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西周的拘役来于坐嘉石。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田里不鬻”。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质剂,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叫做傅别。西周将婚姻管理机关叫做媒氏。 西周法律规定,婚姻的缔结要经过六道程序,即“六礼”。西周法律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叫做七去。西周的“三不去”指“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先贫贱后富贵”。所谓嫡长继承制概括而言,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西周在中央设大司寇,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叫做小司寇。西周把刑事诉讼叫做狱,把民事诉讼叫做讼。“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这是最早对犯罪心理分析的尝试。西周的国家机构根据其地位的重要与否,分为内服和外服。西周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掌握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大权。中央政府除了三公外,还有众多官吏,组成“卿事寮和太史寮”。按宗法等级实行的分封制奠定了奴隶制政权组织的基本形式。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是周礼。周王对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即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制的原则是亲亲和尊尊。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春秋时期邓析作竹刑,郑国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春秋时期楚国制定了严禁和搜捕奴隶逃亡的法律,叫做仆区法。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不公布成文法的目的是“刑不可知,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认为“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财产的行为称之为“盗”。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政治统治和人身安全的行为称之为“贼”。法经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是盗和贼。公元前216年秦朝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秦始皇为了加强文化思想领域的专制统治,统一人们的意识形态,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作为自己统治思想的基础。秦朝提出“法令由一统”,意思是说,全国不仅施行统一的法律,而且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后人评价“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秦王嬴政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同时,也首次建立了皇帝制度。秦始皇和李斯等人取消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秦朝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早在先秦时期,秦国运用法家选拔官吏的思想,提出“三重选官法”。秦朝以身高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秦朝对逃避徭役要处给以一定的处罚。秦律规定,如果营服徭役并已得到通知而没有去报告,定罪为捕事。秦朝中央最高司法机关为廷尉。秦朝司法机关审讯后,作出判决,要向当事人宣读判决书,叫做读鞫。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以“天人合一”思想位皇帝制度制造一套理论,提出了“君权神授“说。汉初至文景时期,汉朝的统治思想以黄老思想为主,辅以法家思想。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朝将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叫做比。在三公中,最高监察,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汉代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以上的官吏在其辖区内对有名望的又有统治才能的人,向中央举荐的制度叫做辟举。亲亲得相首匿是指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和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不受法律追究或减免刑罚。两汉时期,公侯及其嗣字和官吏三石但以上者在法律上皆享有有罪“先请” 的特权。汉文帝刑制改革的方案包括:当劓者,笞三百。汉朝为了惩罚诸侯在酎祭时所献贡金不合标准,特制定了酎金律。开皇律确定了封建制五刑,即死、流、徒、杖、笞。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的法典是开皇律。唐初立法指导思想是礼刑并用、法令简约、宽仁慎罚。永徽律疏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唐高祖武德四年,政局趋于稳定,根据唐初的社会情况,制定自己的法典,于武德七年完成,称为武德律。 唐高宗时期最大的立法成就是长孙无忌等人对永徽律注解,并经皇帝批准,颁行天下的封建法典的代表唐律疏议。唐玄宗开元时期由李林甫主持编定的大唐六典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唐宣宗时编的一部大中刑律统类,把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起,改变了自秦、汉以来律的传统体系。唐朝法律的基本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隋唐时期最高行政机关是三省六部, 九寺五监是中央政府机关。隋唐时期官吏的来源有多种途径,但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唐代的致仕制度,即现今的退休制度;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70岁。“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八种人除犯十恶罪以外的死刑,皆可享受“议”的特权;该制度自魏入律,至唐进一步完善,此后历代相沿,直至大清律例。官当是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罚。“十恶”之首是谋反。唐律规定亲属内部紊乱人伦的行为称内乱。唐律规定了同居有罪相为隐原则,发展了汉律关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本国法律处断;异类相犯,依唐律处断。唐代官吏犯赃罪据职制律规定按犯罪情节不同,主要有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监主受财枉法三种情况。 唐户婚律规定,夫妻之间情义断绝为“义绝”,必须强制离婚。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宋刑统 。在中国历史上,以刑律为主,将其他刑事性质的敕、令、格、式分载在律文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的法规,叫作“刑律统类”或“刑统”。宋朝把日积月累的单行敕令,加以分类整理,删去重复矛盾之处,然后再颁布,使之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就是所谓的“编敕”。宋朝立法活动的主要特点是“编敕”和“以敕代律”。宋仁宗嘉祐中期,加重处罚犯罪,开始实行“重法地”法。单项选择题将“法”改为“律”,是在(战国时期的秦)。 夏朝有五种刑罚,共(三千)条。“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杀)。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 “杀人不忌为(贼)”。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夏朝)。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 “己恶而掠美为(昏)”。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 “贪以败官为(墨)”。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夏台)”。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赎刑)。 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叫做(甘誓),它也是夏朝的法律。 我国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启)。 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继承实行(禅让制)。夏、商、周三代的法律以(刑)命名。商汤讨伐夏桀时发布的命令是(汤誓)。2、炮烙之刑出现于商朝。夏商时期将死刑称为(大辟)。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是(宫刑)。商朝法律制度的的总称叫做九刑。“刑名从商”是(荀子)总结商朝的刑事法律制度而总结的。商朝初期王位继承实行(兄终弟及),辅以父死子继。商纣王曾囚周文王于(羑里)。商汤讨伐夏桀时,宣布了夏桀的一条罪名,即(舍弃啬事)。史料记载,商朝的九侯触犯了商王,而受到(醢)的刑罚。商汤灭夏之后,吸取夏桀灭亡的教训,告戒他的诸侯们,禁止(不有功于民)。商朝有一种罪名相当于后世的诈伪、内乱、谋反等罪名,这个罪叫做(暂遇奸宄)。曾命吕侯作吕刑的是(周穆王)。吕刑的作者是(吕侯 )。西周的成文刑书是(九刑)。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是(周礼)。 西周的判例叫(成)。西周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朝统治的那些内容,即(殷彝)。 先王发布的誓命,在西周称作(遗训)。在西周,初了刑作为法律存在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规范作为法律存在,是(礼)。西周初期,为了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秩序,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将夏商原有的礼加以补充、厘定使之成为法定的典章制度的那个人是(周公)。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 )。 “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西周将故意称为(非眚 )。西周将偶犯称为(非终 )。 西周将惯犯称为(惟终 )。 西周将过失称为(眚 )。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强盗罪 )。 周朝统治者吸取商场灭亡的教训,要求官吏勤于政务,不要饮酒,规定了一条罪名叫做(群饮罪。西周时期,对公族施用的死刑方法为(绞)。西周的拘役来于(坐嘉石 )。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田里不鬻)”。 西周的买卖契约叫(质剂)。 西周的借贷契约叫(傅别)。 西周的已经出现了买卖契约, 其中买卖人民马牛之类的东西用(质)。西周的婚姻管理机关叫做(媒氏)。西周将 结婚程序叫做(六礼)。西周结婚要遵循“六礼”的程序。其中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它礼物前去求婚,请求女家收下的程序是(纳采) 。西周结婚要遵循“六礼”的程序。其中男方纳采之后,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年、月、日,然后卜于祖庙,占其吉凶,卜得吉兆之后,再往下进行的程序是(问名)。 在西周的“六礼”中,男家问名之后,已经卜得吉兆,男家仍以雁作为礼物请媒人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的程序,被称做(纳吉)。在西周的“六礼”中,纳吉之后,男家以玄纁(音勋,玄,黑色;纁,绛色)束帛(五匹为束),两张鹿皮作为聘礼送给女家,即后来所说的订婚礼,这道程序叫做(纳徵)。 在西周的“六礼”中,纳徵之后,男家择定吉日作为婚期,备礼往告女家,求其同意的程序是(请期)。 在西周的“六礼”中,新郎亲至女家迎娶的程序叫做(亲迎)。 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多种理由休弃妻子,叫做(七出)。西周法律规定,在几种情况,丈夫不得休弃妻子,叫作(三不去)。西周自后成王以后,王位继承开始实行(嫡长继承制)。 西周时期,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叫做(士师)。西周时期,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为(小司寇)。西周的民事诉讼叫做(讼)。西周的刑事诉讼叫做(狱)。西周的民事诉讼书状叫(剂)。 西周时期,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 西周法律规定,民事案件要缴纳(束矢)作为诉讼费。西周法律规定, 刑事案件要缴纳(钧金)作为诉讼费。“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最早规定在(西周)。“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最早作为(西周)断案的依据。晋国公布成文法时遭到孔子的反对。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贵族。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的人是春秋郑国的(子产)。 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竹刑的作者是春秋郑国的(邓析)。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铜鼎)上。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将刑罚条写在(竹简)上。晋国的“常法”是(赵盾)制定的。 “被庐之法”是(晋国)国制定的。 战国时期魏国制定了一部法典,其作者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这部法典是(法经)。 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商鞅入秦国变法改革,携带了李悝的(法经)。 战国时期楚国在悼王时任用(吴起)任令尹,实行变法。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是(法经)。法经共(六)篇。法经的作者是(李悝)。秦朝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书程式的法律形式是(式)。 秦朝的法廷成例叫做(廷行事)。在秦朝中央的三公中,掌管军事的是(太尉)。秦朝有一种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叫做(定杀。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是(具五刑。秦朝多对麻风病人犯罪所适用的刑罚是(定杀)。秦朝有一种徒刑,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这种刑罚是(城旦)。 秦朝的鬼薪适用于男犯,它的刑期为(三年)。在秦朝,多用于惩罚轻微犯罪官吏的刑罚是(谇)。 秦朝有一种罪名,即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此罪叫作(以古非今罪)。秦律规定,禁止偷偷地移动田界的的标志,否则构成(盗徙封罪)。秦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叫(廷尉)。秦律规定,宣判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可以上诉,秦朝叫做(乞鞫)。“君权神授”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董仲舒)。皇帝制度的理论化、神秘化,开始于(汉朝)。汉初至文景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黄老思想)。4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儒家思想)。汉武帝之后,法制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德主刑辅)。在历史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董仲舒)。两汉的立法活动始于汉朝建立前的(约法三章)。汉朝律典的代表是(九章律)。汉朝以典型判例作为法律形式的一种,称作(决事比)。汉朝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叫做(科)。汉代对特定人才的任用方式叫做(征辟)。汉代致仕的年龄是(七十)。最早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思想的人是(孔子)。汉朝首次下诏废除肉刑的皇帝是(汉文帝)。汉律规定,女子犯罪量刑,可以不亲自服徒刑,每个月出钱三百以顾人,此刑罚叫做(女徒顾山)。在汉朝,如为农民起义通风报信、提供饮食,则构成(通行饮食罪)。汉朝规定,吏民如知有人犯法,必须举告,否则就是(见知故纵)。汉代诸侯百官的器用、服饰、乘舆各有规制,如有“逾制”,即构成(僭越罪)。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做(券书)。汉代的起诉叫(告劾)。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鞫狱)。汉代对当事人进行判决叫(断狱)。汉代经过审讯,得到口供,三日后再行复审,叫做(传复)。汉朝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同秦朝一样,叫做(廷尉)。汉律规定,如果官吏不执行而且阻碍皇帝诏令,侵犯皇权,则定为(废格诏书罪)。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开皇律 。唐宣宗时期,将刑律分类为门,附以有关的令、格、式,编成大中刑律统类 。唐律关于户籍、赋役、土地、婚姻方面的内容规定在户婚 律。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法典是开皇律 。在唐朝遇重大案件,常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做三司推事。开皇律规定的笞刑分(五)等。 隋朝以(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狭义上的唐律,指(唐律疏议 )。永徽律疏的篇目共(十二篇)。唐律疏议中相当于现代法典总则的篇名为(名例律)。唐律疏议的第十二篇的篇名为(断狱律)。隋唐时期最高行政机关是(三省六部)。唐代官吏退休的年龄是(七十 )。在“十恶”中,将侵犯皇帝尊严的行为称为(大不敬)。唐宣宗时期编成的大中刑律统类共(121 )门。“八议”中有“议宾”一项,指的是(前朝皇帝的后代)。 加役流作为死刑的减刑始于( 贞观律)。唐律中凡是不列入其他“分则”篇的犯罪,都归于(杂律 )。唐朝全国设十个监察区,监察区的名称叫(道)。开皇律的篇章体例主要依据(北齐律 )。法典体例在宋朝发生了变化,采用(刑统)作为法律形式。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断例)。宋朝尚书省和中央其他官署对某事所作的指示或决定,对以后同类事件具有约束力,与敕、令并行,这种法律形式叫做(指挥)。宋朝中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