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第3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409273.docx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学案含解析打包16套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10页/共11页)
编号:15747677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49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文化
发展
历程
学案含
解析
打包
16
新人
- 资源描述:
-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学案含解析打包16套新人教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文化,发展,历程,学案含,解析,打包,16,新人
- 内容简介:
-
模块三 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医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线索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第3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认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生产关系的变动,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庄子等主要思想的学习,树立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注意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理解三种治国思想儒家主张“仁”,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5.影响(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2)文化上,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主要流派1.早期儒学人物主张贡献和地位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创立儒家学派;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尊称为“至圣”孟子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更完善,儒家思想更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2.其他学派学派主张影响道家老子哲学思想: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君主独裁;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适应建立大一统专制集权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情境体验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设立、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的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的创办在当时有何作用?思维点拨士的崛起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情境体验2.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构图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辨析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拓展提升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国学初露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探究1史料实证儒家思想的内涵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探究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内涵。【认知深化】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主张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期。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探究2史料实证儒家思想的影响材料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认知深化】先秦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1)西周官学的神学性质为儒学的人本思想所取代。殷商以来遗留的尊崇鬼神的迷信观念,以及西周时期流行的天命观都对西周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经过春秋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酝酿后,儒家明确提出了反对神秘主义的口号,如荀子天论中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2)“仁”与“礼”的提出是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现。“仁”是对个体的要求,“礼”则是人的社会性标准。例如,论语雍也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告子中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从孔子、孟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仁”主要是要求人们成为合乎理性的人。素养感悟历史价值观儒家文化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主题二殊途同归诸子百家思想探究1史料实证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材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场大辩论最终哪家胜出,为什么?【认知深化】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探究2唯物史观诸子百家思想的相通性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但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如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摘编自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探究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什么具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对以后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认知深化】早期儒、墨、道、法思想观点的相通之处关于犯罪与经济的关系早期儒、墨、道、法四家都看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密切联系,并指出发展经济以富足百姓是使人守法的物质基础续表“爱民”思想各家思想出发点不同,但都有一定的“爱民”思想,客观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限制君权”思想孟子强调只有取得百姓信任的,方可作为天子,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要求统一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各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都在为统一献策,只不过方法不同素养感悟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纵联横合思维升华一、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续表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二、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2020山东卷,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核心价值“义”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孟子对先秦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完善,是孟子关于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一个重要理念。孟子的“义”既重视对人的内在道德修为的培养,又重视对人的外在行为的引导,对后世国人影响深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孟子的“义”仍具有闪光的价值。2.(2020江苏卷,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3.(2019海南卷,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4.(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素养立意墨子科技思想最突出的特质是强调道技合一,他的科技实践围绕着“义利共同体”这一中心来进行。在墨子那里,“为天下兴利除害”既是科技发展的出发点,也是科技发展的排他性目标,因而墨子科技思想带有重利贵用的伦理学取向,具有强烈的伦理诉求。在那样一个生产力相对低下、战乱频仍的时代,提高农业、手工业的生产能力以及对于战争灾祸的遏制成为墨子科技实践的内驱力。5.(2016海南卷,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模拟演练1.(2020安徽六安期末)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2020河南周口期末)孔子在论语子路中向弟子解释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注重正名意在()a.强调正名的重要性b.维护统治秩序c.维护周朝礼乐制度d.维护伦理纲常3.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真实的历史,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些传言不可靠。这说明()a.孟子注重对史料的考证b.光鲜的事迹才是真历史c.社会转型致使谣言盛行d.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4.(2021江西南昌测试)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表明先秦()a.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b.封建迷信思想逐渐泛滥成灾c.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d.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5.(2020安徽合肥三模)韩非子认为:“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这一主张()a.说明了君臣矛盾的激化b.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思想c.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迎合了专制集权的需要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第3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排查教材深化情境体验1提示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情境体验2提示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探究1提示孔子注重个人自我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在此基础上要具备“经世济民”情怀,即注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的实质都是一种民本思想。探究2提示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主题二探究1提示法家胜出。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道家的“无为”和墨家的“兼爱”思想都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统治者的阶级利益;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探究2提示原因:诸子百家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对于解决相同的社会问题,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影响: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d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题干材料分别列举了孟子与韩非子关于“义”的主张,共同点是都认为“义”体现了君臣“上下”关系,起到维护等级秩序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论证的是君臣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君臣等级秩序而不是道德要求,故b项错误;“义”更多地体现的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并非局限于统治阶层,故c项错误。2.b“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表明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墨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故选b项;主张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是儒家,排除a项;强调社会等级和谐的是儒家,排除c项;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排除d项。3.b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内涵。材料“君子喻于义”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论述了道德而不是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认同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定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反对富裕,排除d项。4.c本题考查墨子中的古代科技成就。材料强调了墨子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其共同特点是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联系墨子所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未涉及思想内容,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5.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孟子坚持个人独特的性格,排除b项;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排除c项;修养“浩然之气”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排除d项。模拟演练1.b先秦诸子关注人事、政治,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故选b项;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依附”一词使用不当,排除a项;材料强调学术文化是社会转型的反映,未体现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