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9课时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案苏教版20200815413.doc
一年级数学上册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打包13套苏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5749530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87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3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数学
上册
10
以内
加法
减法
教案
打包
13
套苏教版
- 资源描述:
-
一年级数学上册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打包13套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加法,减法,教案,打包,13,套苏教版
- 内容简介:
-
第10课时求未知加数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1让学生认识求未知加数的算式,探索并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方法,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2让学生积累把一个数凑成10的经验,为将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3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继续培养独立思考、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重点:掌握求未知加数的不同方法。难点:正确求出未知加数。课件、口算卡片。师: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10的组成吗?生:1和9能组成10,2和8能组成10,3和7能组成10,4和6能组成10,5和5能组成10。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谁能上前帮助老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生:19102810371046105510 9110821073106410师:这位同学写得真好!老师买了一个礼盒,同学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主题图,同时板书课题。)1教学教材第68页例11。师:从图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生:我发现盒子里可以装10个苹果,已经装了8个。师:你能提出一个合理问题,并解决它吗?生:再放几个是10?8()10。(教师边说边板书。)师:谁能帮老师读出这个算式?生:8加几等于10。师:同学们写出了算式,也读出了算式,那括号里应该填写几呢?看谁举手举得快。生:填2。师:通过看图,我们知道了还有2个没有装,也就是8加2等于10。如果没有图,你该怎么想8加几等于10呢?(小组讨论,然后发表意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评价。)2模仿训练。思考:6()10。师:下面请小朋友们用你们的学具动手摆一摆,自己想一想括号里可以填哪个数?师: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你还有什么方法知道括号里应填4?生:因为10可以分成6和4,所以6410。生:6和4合成10,所以6410。生:1064,所以6410。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做练习好吗?1教材第68页“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先说说图意,再结合图意说说每幅图下面的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最后填写出括号里的数。2教材第69页“想想做做”第24题。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指名汇报结果,并说说怎么算的。3教材第69页“想想做做”第5、6题。小组合作完成,集体核对,并说说怎样想的。说说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教材把这节课安排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有助于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启发学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未知加数的问题,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不仅知道括号里应填几,还要自主探索求未知加数的几种方法:可以从数的分与合来想,也可以用减法来求。有了之前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弄懂今天所学的知识。2第11课时连加、连减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3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重点: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课件。师:小朋友们,今天小丽和小红可高兴了,因为学校组织去菜园劳动,他们已经报名并参加了劳动。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生:想。师: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好不好?师:看,小丽正在做什么呢?(课件展示教材第72页例12主题图。)生:小丽忙着运南瓜呢。师:小丽运来了多少个南瓜呢?谁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课件展示筐里的南瓜。)生:426,所以小丽运来了6个南瓜。算式也可写成246。(教师板书。)1教学教材第72页例12。师:看,小丽又运来了1个南瓜。(课件演示小丽又运来1个南瓜。)师:现在一共有几个南瓜呢?这可把小丽给难住了,你能帮帮小丽吗?怎样计算?生:617。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引出连加的想法。)生:4217。师:你真聪明!那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生:4加2,再加1,等于7。(教师板书:4217。)师:为什么这样列式?生:第一个筐里有4个南瓜,加上第二个筐里的2个南瓜,因为小丽又运来了1个南瓜,所以再加上后面运来的1个南瓜。师:你会算吗?想一想可以怎么算,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师: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生:先算426,然后再用617。师:你真是太聪明了!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按照这位同学的算法,把算的过程填起来。师:老师给这样连续的加法取了个名字,叫作连加。(板书:连加。)2教学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小鸟图。)师:原来有几只鸟,先飞来了几只,又飞来了几只?(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将结果进行展示,教师给予评价。)3教学教材第72页例13。师:小丽忙着运南瓜,让我们来看看小红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例13图。)师:原来小红正忙着摘丝瓜呢。数一数,一共有几根丝瓜?生:8根。师:让我们来看看小红是怎么摘丝瓜的。她第一次摘了几根?第二次摘了几根?现在还剩几根?该怎么列式呢?生:831。师:你觉得这道算式可以怎么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和你的同桌先讨论一下。生:先算835,再算514,所以还剩4根丝瓜没有摘。师:请你打开书本,在书上把你算的过程填出来。师:你能给这样连续的减法取个名字吗?生:老师,我们可以叫它连减吗?师:这位同学真聪明,对,它就叫连减。(板书:连减。)1教材第7273页“想想做做”第1、3、4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6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集体订正。今天我们学到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本课主要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教学例题由抽象变得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南瓜、丝瓜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运算顺序。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多地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而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克服计算障碍,我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进行巩固练习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2第12课时加减混合教材第7475页的内容。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难点:根据图意,正确列出算式进行计算。课件。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碰到过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吗?师: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乘车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生:我坐过,有的车上有售票员,有的车上没有,还有就是,公共汽车一般有前后两个门,前面的门是用来上车的,后面的门是用来下车的。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公共汽车上车和下车的问题,好不好?生:好。(板书课题。)教学教材第74页例14。(出示上下公共汽车主题图。)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呢?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生:原来车上有7人,下去2人,又上来3人。师:原来有7人,下去2人,下去应该怎么算呢?生:下车时减少,用7人减掉2人就可以了,这时车上还有5人。师:后来又上来3人,上来应该怎么算呢?生:上车时增加,用剩下的5人加上3人就可以了。师:下车的是减少,上车的是增加。谁能把算式完整地写出来?生:723。师:你真聪明!在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叫作加减混合算式。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等于多少呢?生:先算7减2等于5,再算5加3等于8,最后等于8。(教师板书。)1教材第74页“想想做做”第1、2题。(1)说说图画的意思。(2)思考计算方法。(3)学生口述算式后在书上填写。2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核对。3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5题。(1)森林里有一些什么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呢?(2)你能列出一道算式吗?(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做一做。)(3)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互相说一说,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都要进行鼓励。)4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6题。学生写一写,算一算。练习正确、规范地写算式。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学得开心吗?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连加和连减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混合,效果较好。学生通过动画演示,能够清楚地说出过程,也能够自己列算式解答。但是在作业中都是静态的图,没有过程性,学生就分不清先算哪,再算哪,不太容易列出算式。因此,在作业中要让学生先说,描述过程,再列式计算。学生在计算这方面只要细心,都能够计算正确,但是对于图文的题目掌握还是不到位,需要加强练习。2第13课时复习教材第7779页的内容。1复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2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重点:熟练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难点:熟练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课件。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八单元,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再说说你哪个知识学得好,哪个知识还没有学明白呢。1教材第77页“复习”第1题。(1)学生说说图意。(2)学生列式。2教材第77页“复习”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结果。3教材第7778页“复习”第3、4题。采用“开火车”的方式,学生挨个回答。4教材第78页“复习”第5、6题。学生自己填,然后说说是怎么计算的。5教材第78页“复习”第7题。(1)学生说说运算顺序。(2)学生在书上填写。(3)集体订正。6教材第78页“复习”第8题。(1)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明确左边的计算结果与右边的数比较。(2)集体订正。教材第79页“复习”第911题。(1)完成第9题。学生说说图意。学生列式。交流: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2)完成第10题。学生说说图意,问:从图上我们能找到哪些数字?学生根据三个数字列出四道算式。集体核对,并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3)完成第11题。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师:根据图片先列出一道算式,然后告诉同桌你所列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集体交流。这节复习课后,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由于这是学生入学后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路可能没什么规律。因此,组织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收集、归纳、整理为系统复习做准备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基数和序数的意义,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2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含义,加、减法口算以及应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大特点:一是把运算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落实到每道例题和许多练习题里,发挥知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如体会了运算的意义,就能知道计算时应该怎样想;应用数的分与合进行计算,又能加强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又如把运算知识的教学贯穿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既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运算的意义和方法,又能感受学习运算知识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是从学生认知水平有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出发,把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六部分编排,逐渐提升认知要求和认知深度,揭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第1课时5以内的加法教材第4445页的内容。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2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3让学生初步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难点:体会加法的含义,建立数感。课件、实物图。游戏:快速抢答。5可以分成2和()1和3合成()()可以分成2和2 1和()合成23可以分成()和2 4和1合成()师: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看这些小朋友正在校园 干什么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主题图,同时板书课题。)1教学教材第44页例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生:我看到有3个小朋友在浇水,有2个小朋友提水来帮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真棒!老师还有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那就是:谁能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并解答?(同桌间讨论,然后进行展示。)生:我的问题是“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师:怎样表示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呢?(板书:325。)让学生猜一猜“”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交流,明确是“合起来”的意思。师:“”是加号,表示把两边的数合起来的意思;“”是等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意思。读作:3加2等于5。写作:325。(课件展示,让学生自主完成,同时同桌间进行互读互写。)2教学教材第44页“试一试”。课件出示图画,说出图意:先走过来1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3个小朋友。(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师:把1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那么1加2等于几呢?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号,还知道它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几加几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的意思。1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第1题。指导学生说说图意,列出算式,并在小组里交流。2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相互合作,摆一摆小棒并算出得数。摆小棒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3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第4题。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是连续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说一说再写算式,可以加深理解“加”的含义,感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帮助了小花,你们开心吗?其实,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这些事又与数学有紧密的联系,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数学的好朋友,在数学王国里快乐成长!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一次接触计算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来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看看、摆摆、算算,学习了5以内的其他加法算式,使其初步学会了用加法解决生活里的简单问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第2课时5以内的减法教材第4647页的内容。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2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重点: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难点: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课件、小棒。师:昨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在校园里浇花,今天他们又来了。你们快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主题图。)师:同学们观察第一幅图,他们在做什么呀?生:浇花。师:同学们观察第二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生:有两位小朋友走了。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当有小朋友走了,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1教学教材第46页例2。师:图上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后来又走了几个?那么现在还剩几个小朋友呢?生: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水,又走了2个,现在还剩下3个小朋友。(1)教师带领学生将图意复述几遍。(2)让学生试着自己将图意复述一遍。(3)多找几名学生上前来进行情景再现。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生:想。(课件出示“”)师:它叫做“减号”,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师:你们知道“”的含义吗?生:“”在这里表示走了的小朋友。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我们如何来用算式表达呢?(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并展示。)生:523。师:谁能把算式读出来?生:5减2等于3。师:我们一起来多读几遍。(师先领读一遍,然后学生齐读。)2教学教材第46页“试一试”。课件出示图画。说出图意:一共有3个小朋友在玩,走了1个小朋友,剩余2个小朋友在玩。(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师:3个小朋友,走掉1个小朋友后是几个小朋友?那么31等于几呢?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号。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第16题。今天小朋友们又来帮助了小花浇水。那你觉得帮助别人你们开心吗?如果以后哪位小朋友遇到了困难,我们应该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你们说好吗?学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学习了5以内的减法计算,学生能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学习,学生对新知掌握得很好。愉悦的教学环境,也有效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小组合作学习增进了孩子的合作意识,进而促进了孩子的学习,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2第3课时有关0的加、减法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1让学生经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有关0的加、减法。2让学生初步认识关于0的加减计算的特性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3初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重点:正确计算5以内有关0的加、减法。难点:理解5以内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理。课件、口算卡片、圆形卡片。1课件出示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指名学生回答。)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如:师:2和2组成几?生:2和2组成4。师:4和几组成6?生:4和2组成6。教师可以多说几个,让学生进行口答,也可以学生之间进行练习。3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213214122341 54 42 53 211教学教材第48页例3。(课件出示例题图。)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一幅图上画的是什么?生:有3位小朋友在浇水。师:同学们再观察第二幅图,你又有什么发现?生:他们都走了。师:图中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后来又走了几个?现在还剩几个小朋友呢?生: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水,后来3个都走了,现在没有小朋友了。师:原来有3个小朋友,后来3个都走了,没有小朋友了,像这样从3个中去掉3个,我们就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生:用减法计算。师:最后剩下几个小朋友?得数是几?(板书:330,齐读减法算式。)师:这个算式就表示从3中去掉3,就是没有的意思。(学生复述,教师板书。)2教学教材第48页例4。(课件出示例题图。)师:左边有5朵花,右边没有花,一共有几朵花?生:5朵花。师:右边没有花,我们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生:用0来表示。师:谁能帮助老师列一道数学算式呢?生:50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算式中有关0的加法和减法。如果一个数减掉它本身,得数就是0;如果一个数加上0,得数还是这个数。教材第4849页“想想做做”第16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关0的加、减法怎样算?本节课结合之前学习的加、减法的意义以及“0”的含义,学生主动地探究0的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本节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在加、减法的环节,我先让学生根据图画说图意,并列出算式,引导他们根据一系列类似的算式,找出有关0的运算规律,让学生把这块知识总结内化,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2第4课时得数是6、7的加法教材第5253页的内容。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2使学生从具体情境中理解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体会两道相应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正确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难点: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课件、串珠。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主题图。师:谁能说一说他们这是要做什么?生:他们要去植树。师:那你知道小朋友们为什么要去植树呢?生:因为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树能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可以坐在树下遮阴乘凉,树还能阻挡大风。师: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那我们和树交个朋友好吗?生:好。师: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哪一天吗?生:每年的3月12日。师: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植树,好不好?生:好。1教学教材第52页例5。师:同学们,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有5位小朋友在等一位推车的小朋友。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生: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能给老师展示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吗?生:516。生:老师,我的和他的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我的算式是:156。师:同学们真棒!你们的算式都是正确的。师:你们能说一说你们列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得数6是怎么算出来的呢?生:516,其中的5表示5位站在一起的小朋友,1表示有1位小朋友推着推车正跑来,6表示的是5位小朋友和1位小朋友放在一起数,正好是6位小朋友。生:156,1表示有1位小朋友推着推车正跑来,5表示5位站在一起的小朋友,6表示的是5位小朋友和1位小朋友放在一起数,正好是6位小朋友。师:两位同学回答得真棒!为了奖励你们,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为你们鼓掌。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道算式。2教学教材第52页“试一试”。(课件出示。)师:谁能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左边有4个红辣椒,右边有3个青辣椒,一共有7个辣椒。师:根据图意,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1)学生尝试列式。(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两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得数分别是怎样算出来的。(教师板书算式。)(3)小结:根据图意,可以用左边的4个加右边的3个,求出一共有几个辣椒;也可以用右边的3个加左边的4个,求出一共有几个辣椒。因为3和4合起来是7,所以34和43都等于7。教材第5253页“想想做做”第17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新的知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学生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课堂上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图意,说清图意并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用两道不同的算式可以解决同一问题,虽然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的位置不同,但得数相同。另外,课堂上注意有序地组织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手、脑、口并用,不仅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习,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2第5课时6、7减几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1掌握6、7减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2进一步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初步体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的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3进一步加强加减法算式书写的练习,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重点:正确计算有关6、7的减法。难点:通过“一图两式”加深对减法的理解。课件。师:你会做下面题目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1口算:3233334325425351431631322看图写算式: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主题图。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生:植树。师:一共有6个小朋友,男同学有4人,女同学有几人?师:一共有6个小朋友,女同学有2人,男同学有几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列算式解答,然后进行展示。)生:女同学有几人?我组的结论是:642。生:男同学有几人?我组的结论是:624。师:64表示什么意思?62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6”要写在减号前面呢?比较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64表示用总人数减去男生的人数;62表示用总人数减去女生的人数。生:6是总人数,应放在减号前面。生:相同点是用总人数来减,不同点是一个减男生人数,一个减女生人数。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师:老师为你们鼓掌,我们一起大声地读几遍算式。2教学教材第54页“试一试”。课件出示“试一试”图。师:一共有多少个萝卜?虚线把萝卜分成了几部分?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师:如果去掉左边的,就剩下哪一部分?怎样列式?(教师板书:725。)师:如果去掉右边的呢?怎样列式?(教材板书:752。)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小结: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作图画应用题。图画应用题中有虚线,表示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的意思。教材第5455页“想想做做”第17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本节课教学6、7减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减法的含义。掌握6、7以内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通过教师的讲解,有的同学还不能理解图意,把图的两部分分开了,左边的那部分列一道算式,右边的那部分再列一道算式。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老师应该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再下功夫让学生理解明白。2第6课时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初步掌握得数是8的加法与8减几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2让学生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问题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难点:理解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课件、口算卡、数字卡片。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泳吗?生:喜欢。师:你们知道在奥运会上,中国的运动健儿中有谁拿过金牌吗?生:孙杨、罗雪娟和刘子歌,我就知道这些。师:你已经很棒了!他们都是奥运游泳项目的冠军。今天我们一起去游泳馆,好吗?要注意的是,不会游泳的同学一定要带好游泳圈。生:好。(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题图,板书课题。)1教学教材第58页例7。师:图上画了什么?生:有5个小朋友在游泳,有3个在岸边。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你马上想起来哪个算式了呢?生:我数了,一共有8位小朋友,有5个小朋友在游泳,有3个在岸边,应该用加法计算。我想到两个加法算式,分别是538和358。师:这位同学真是太棒了!我们一起读这两个算式好吗?(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师:我们刚才是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如果老师这样来问,知道了总共有8个小朋友,在水中游泳的有5个,求在岸边的有几个,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生:853,总共有8个小朋友,把游泳的人数减掉,就是岸上的人数。(教师板书算式。)师:如果知道了总共有8个小朋友,在岸边的有3个,求在水中游泳的有几个,你会求吗?生:835。(教师板书算式。)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合作交流。)2教学教材第58页“试一试”。师:说一说,这幅图画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看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吗?师:看到这个加法算式,你能马上想起来另一个加法算式吗?师:如果知道了总数,你能列一道减法算式吗?师:看到这个减法算式,你能马上想起另一个减法算式吗?教师板书这四道算式,学生一起读一读。1教材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第1题,让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并展示。2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2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汇报。3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抢答。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8的加、减法计算,再通过“一图二式”过渡到“一图四式”。在整节课中,知识点的掌握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进行的。课上我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在这个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四道算式,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但在减法问题上,虽然强调了要用总数减部分,但还是出现了用多的一部分减去少的一部分的情况,这种学生就需要单独进行辅导。2第7课时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1使学生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会从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中收集信息,说清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能联系加、减法的含义,列出算式,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联系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与同学交流思考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3使学生体会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学习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学好数学的积极心态。重点:知道图中括线和问号的作用,理解这样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难点:知道图中括线和问号的作用,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课件、草莓图片、苹果图片。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生:喜欢。师:那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生:我喜欢吃香蕉、苹果、草莓和西瓜。师: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草莓和苹果,你们想要吗?(板书课题。)1教学教材第60页例8。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主题图。师:说一说你在图里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图意吗?生:左边盘子里有5个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下面的括线表示把左、右两边的苹果合起来。括线下面的“?个”是问左、右两边的苹果合起来有多少个。2探索解决。师:弄清楚了告诉我们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你知道可以用什么计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1)学生尝试列式,并算出得数。(2)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得数是几?为什么用加法算?你是怎样想的?(3)小结: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然后就可以用我们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3教学教材第60页“试一试”。课件出示“试一试”图。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括线下的“8个”表示一共有8个苹果,又知道篮子外面有1个,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即:篮子里面有多少个苹果?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呢?(1)学生尝试列式,并算出得数。(2)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得数是几?为什么用减法算?你是怎样想的?(3)小结:与前面的问题不同的是,我们已经知道了篮子里和篮子外的苹果一共有多少,也知道了篮子外的苹果数,要求的是篮子里的苹果数。因此,只要从8个苹果里去掉篮子外面的1个,剩下的就是篮子里的苹果个数,所以用减法计算。教材第6061页“想想做做”第15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不仅明白了题目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还学会了从题目里发现条件,提出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抓住教材中的重点,突出“图式语言算式”三位一体的教学,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形成一定的表象。在教学中,注重加强语言叙述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感知应用题基本的语言结构,即已知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一个问题,并通过算式计算,把“图式语言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给学生。2第8课时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1让学生经历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让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正确计算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课件、花片、数字卡片。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哪些体育运动?生:我喜欢打篮球。生:我喜欢踢足球。生:我喜欢跑步和踢毽子。师:有一个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体育运动,他们组成了短跑队、长跑队、跳远队、跳高队、投掷队等等。看,跳高队的小朋友正在练习跳高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主题图,同时板书课题。)1教学教材第62页例9。师:从图上看,跳高的小朋友可以分成几部分?哪几部分?生:我认为分成两部分,有1位小朋友正在跳高,有8位小朋友在给他加油。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4道算式吗?先自己想一想,在书上写一写,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师:谁能把自己想到的4道算式说出来?生:819918 189 981师: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819表示什么意思?189又表示什么意思?生:我认为819和189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的是有1位小朋友正在跳高,有8位小朋友给他加油。生:两道算式都表示把没跳的人数和跳过的人数合起来,一共有9人,虽然8和1换了个位置,但结果都是9个人。师:谁能根据情境图说一说算式918表示什么意思?981又表示什么意思?生:918表示从总人数里去掉跳过的人数,就得到没跳的人数;981表示从总人数里去掉没跳的人数,得到跳过的人数。师:你们太棒了!要把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就用加法;要从总人数里去掉一部分,就用减法。同学们记住了吗?2教学教材第62页“试一试”。师:请同学们拿出9朵花,把它们分成两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但不能再分成刚才的1个和8个了,再写出4道算式。(1)学生自主分花片,写算式,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和算式。教师进行板书。1教材第62页“想想做做”第1题。小蜜蜂飞来了,它想考考大家。2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2题。小金鱼看到小朋友们成功解决了小蜜蜂的问题,也想和小朋友交朋友,它想让大家做减法题。3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在书上计算,集体交流汇报。4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第4题。想一想,你能说出几道加法算式,几道减法算式?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本课通过观察情境图中小朋友们跳高的运动场景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说清题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并为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