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章末复习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30.doc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教案打包21套新版北师大版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教案打包21套新版北师大版.zip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章末复习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30.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9有理数的乘方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6.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9有理数的乘方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27.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8有理数的除法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4.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8有理数的除法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25.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7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24.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7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23.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2.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3课时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21.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2课时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运算律的应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20.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19.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5有理数的减法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18.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4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17.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4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16.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3绝对值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15.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数轴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14.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有理数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8.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13.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1.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11.doc---(点击预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0科学记数法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201031210.doc---(点击预览)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755040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42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24 上传人:扣*** IP属地:宁夏
18
积分
关 键 词:
年级 数学 上册 第二 有理数 及其 运算 教案 打包 21 新版 北师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教案打包21套新版北师大版,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有理数,及其,运算,教案,打包,21,新版,北师大
内容简介:
10科学记数法【知识与技能】1.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方法.2.会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过程与方法】通过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大数,了解科学记数法的作用,探索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方法.【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数.【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63页最上方的三个图,并提出下面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大数,这些数无论是读还是写,都很不方便,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些数读起来,写起来既方便又简单呢?【教学说明】 学生很容易找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知道它们读写都不方便,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科学记数法问题1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表示这些大数?【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知道可以借用乘方的形式表示这些大数,体验运用所学知识的成就感.我们可以借用乘方的形式表示大数.例如:1370000000可以表示成1.37109;6400000可以表示成6.4106;300000000可以表示成3108.【归纳结论】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注意:科学记数法只是改变数的书写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问题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数据:(1)赤道长约为40000000m;(2)地球表面积约为510000000km2.【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尝试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数.【归纳结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一般分两步进行:确定a的值(1a10),确定n的值(n比整数位数少1或小数点向左移动几位,n就等于几).3.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问题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各是什么?(1)2104(2)3.14105(3)-5.012107(4)-4.106106【教学说明】 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逆向变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归纳结论】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时,只要将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即可,若位数不够,用0补上.注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或者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数前面的符号都不变.4.科学记数法的实际应用问题4教材第63页的“做一做”.【教学说明】 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查询或亲自调查,了解一个书架所存放图书的数量和本校人数,然后列式进行计算,进一步体会科学记数法的优点.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0000,1000000和100000000.2.将下面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1)1.28103(2)8.7105(3)-7.2108(4)-5.0761043.一个正常人的心跳平均每分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对科学记数法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10000=104 1000000=106 100000000=1082.(1)1280(2)870000(3)-720000000(4)-507603.一个正常人一年的心跳次数大约为706024360=3.6288107(次)100000000(3.6288107)2.76(年),所以一个正常人一生的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科学记数法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5”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从学生认识科学记数法到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数,体会科学记数法的优点,培养学生爱思考、爱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2.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并在运算过程中合理使用运算律.【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运算等能力.【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根据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合理使用运算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以上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教学说明】 学生回忆前面学的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法则和运算方法,思考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问题1计算3+22- 【教学说明】 学生观察算式中有哪些运算,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通过计算,初步体会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归纳结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问题2计算:【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归纳结论】对于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若是同级运算,从左向右进行.【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两种算法,体会运算律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的运用.【归纳结论】对于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应先算括号里面的,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若能利用运算律进行简算应选择简算.3.利用混合运算玩“二十四点”游戏问题4教材第66页“做一做”.【教学说明】 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归纳结论】合理地利用游戏规则添加适当的括号,使结果凑成24.一、 运用新知,深化理解4.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任取1至13之间的自然数四个,将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且只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例如:对1,2,3,4有(1+2+3)4=24.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请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三种不同方式的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d2.(1)-13 (2)- 3.(1)-10(2)22(3)-16(4)- 4.三种运算方法分别是:(1)34+10+(-6)=24,(2)10-3(-6)+4=24,(3)4-(-6)310=24.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6”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从学生回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到探究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体会运算律在混合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还需加强训练,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位置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十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为以后学习整式的加减,解方程及解不等式、分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学情分析: 刚入初中的学生,对从算术数到有理数,从算术数的运算扩充到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尤其是负数的引入,使他们进入了抽象领域,因此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实际例子出发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简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生做题,提高学生的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运算顺序的确定,根据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有理数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的确定和性质符号的处理。三、教学方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能力,我将采取“复习导入,新旧知识的转化,引导发现总结法则,共同训练提高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共同训练,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四、论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回忆小学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说出顺序及法则,由此引入今天的新课。这样设计可使学生由熟悉的知识转入新知识,过渡自然,易于接受。(二)出示例题,归纳总结,得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例子,与学生共同来完成,边提示边总结。使学生熟悉运算顺序应由高级到低级的顺序,这样设计学生会很快总结出法则。(板书)学生参与了这项活动,培养了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尝试训练、巩固法则出示6道练习题让学生板演,熟悉法则,做完后讲评批改纠错,这样及时纠错,共同提高。通过这6题进一步熟练运算顺序,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注意符号,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四)课堂小结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2注意事项:(1)认真审题,选择途径;(2)确定顺序,审慎运算;(3)注意检查,有错必纠。(五)布置作业:p65 习题2.13 1.五、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含义; 例题: 课堂练习:2.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级别; p62试一试、思考、 p63试一试、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例1。 练习。4. 注意事项。 作业:p65习题 12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2.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计算器,会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体会计算器的快捷、方便,感受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科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难点】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的按键顺序.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计算器能使计算简便、快捷、怎样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呢?【教学说明】 学生对计算器非常熟悉,也用计算器进行过简便运算.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究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计算器的面板构造与按键功能.问题1一般地,计算器的面板由哪两部分组成?在计算器键盘上,on是什么键?+键的功能是什么?del键的功能是什么?【教学说明】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68页文字与同伴进行交流,初步掌握计算器各键功能.识别:(1)on:开启计算器键;(2)del:清除键,用于清除当前显示的数与符号;(3)(-):符号键,用于输入数字的相反数;(4)shift:第二功能键,如先按shift键,再按 = 键就执行了第二功能;(5)+ - :运算键,分别执行加、减、乘、除运算;(6)off:关闭计算器键.2.用计算计算问题2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说明】 学生动手操作,掌握计算器各键功能和按键顺序.【归纳结论】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混合的使用步骤:(1)按开启键 on;(2)按照算式的书写顺序输入数据;(3)按 = 键执行运算,此时显示出结果.3.近似数问题3在问题2中, 算式(2)中计算器显示结果为 .此时,若按 sod 键,则结果切换为小数格式19.16666667,这一结果是准确值吗?【教学说明】 学生比较两个结果,很容易得出一个是准确值、一个是近似值.问题4用四舍五入法求下列各数的近似数.(1)96.318(精确到百分位)(2)0.86789(精确到千分位)(3)2.1886(精确到0.001)(4)3.1965(精确到0.01)【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操作,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归纳结论】取一个精确到某一位的近似数时.应将挨着这一位后面的第一个数字进行四舍五入,再后面的数字不用考虑.4.生活中的近似数问题5测量一种圆柱形饮料罐的底面半径和高,精确到0.1cm.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饮料罐的容积(取3.14),结果精确到1cm3,并将你的结果与商标上的数据进行比较.【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操作,体会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归纳结论】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取得准确数,或者不必使用 准确数,这时往往使用近似数.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2.教材第69页“随堂练习”第1,2题.3.用四舍五入法求下列各数的近似数.(1)4.3091(精确到0.01)(2)0.0297(精确到0.001)(3)2.5673(精确到十分位)(4)3.9541(精确到百分位)【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检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利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1)-5.32(2)371293(3)-3723875(4)190.462932.最后结果为仅由选择的数字组成的一个9位数的整数.3.(1)4.31(2)0.030(3)2.6(4)3.95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和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等知识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归纳.【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7”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学生通过了解计算器各键功能,到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1有理数【知识与技能】1.掌握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通过举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了解负数的产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及有理数的分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教材第23页“议一议”上方的内容【教学说明】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竞赛引入,使学生初步认识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问题1教材第23页“议一议”的内容【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出生活中关于负数的例子,进一步认识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归纳结论】负数的产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个量规定为正的,用正数来表示,而把与这个量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负数来表示.问题2教材第24页“议一议”上面“例”的内容【教学说明】 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正负数,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归纳结论】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就表示与其意义相反的量;同理,若负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正数就表示与其意义相反的量.2.有理数的分类问题3我们学过了哪些数?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教学说明】学生回忆学过的数,思考怎样进行分类,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归纳结论】有理数有两种分类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填空:(1)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约8844m,记为+8844m,那么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m,记为 ;(2)如果支出1800元记为-1800元,那么收入3.16万元记为 ;(3)如果某天股市中某种股票上涨0.8%,记为+0.8%,那么另一种股票下跌0.25%记为 .23见教材第25页的“随堂练习”1、2题.【教学说明】 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有理数的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有疑惑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1)-155m(2)+3.16万元(3)-0.25%2、3.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归纳.【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是从学生感受生活中正、负数的应用开始,到学生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动脑的习惯,对有理数的分类还需在后面的学习中进一步掌握.32数轴【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2.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会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过程与方法】通过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例子,经历观察、画数轴的过程,掌握数轴的三要素和数轴的画法,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教育和美育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教材第27页最上面的图及有关图的相关问题(1)(2)【教学说明】 从学生很熟悉的温度计的例子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数轴的概念及数轴的三要素问题1与温度计类似,我们是否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呢?【教学说明】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这样的直线,有利于学生掌握数轴的画法,再得出数轴的定义.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归纳结论】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2.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问题214用数轴上的哪个点表示?-1.5呢?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归纳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问题3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教学说明】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对应着一个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还可以表示无理数).3.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问题4 (1)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3.5,0,5,-4,-.(2)用“”将上面的数连接起来.【教学说明】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问:数轴上的两个点,右边点表示的数与左边点表示的数有怎样的大小关系?通过这个问题可得到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归纳结论】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有理数是-1.(1)由点a向左移动3个单位,所表示的数是什么?(2)由点a向右移动5个单位,所表示的数是什么?2.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2,ab的距离为3,则点b表示什么数?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1)-2和+6;(2)0和-1.8;(3)-和-4;(4)0.5,-2.9,-3.6.4.画出数轴,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并用“”将它们连接起来:3,-2,1.5,-, 0, -0.5.5.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c=-2.5,则a、b、c的大小关系为(用“”连接) .6.某人从a点出发,向东走10m,然后向西走8m,再向东走6m.问这时此人在a的什么位置?他一共走了多少米?【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对数轴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1)-4 (2)4 2. -5或13.(1)-2+6 (2)0-1.8 (3)-32-4 (4)-3.6-2.90.54.31.50-0.5-25. bca6. 此人在a点以东8m处,他一共走了10+8+6=24(m).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大胆发言,进行知识的归纳.利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要善于画图并加以分析.【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学习兴趣较浓,通过学生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体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43绝对值【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2.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过程与方法】借助数轴,认识相反数和绝对值,通过应用相反数和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教育和美育渗透,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教学难点】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尤其是两个负分数)的大小.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南辕北辙”这个成语讲的是古代某人要去南方,却向北走了起来,有人预言他无法到达目的地,他却说“我的马很快,车的质量也很好”,请问他能到达目的地吗?1.“马很快,车质量好”会出现什么结果?2.同学们能用数轴来描述这个成语吗?【教学说明】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引入,再让学生用数轴来描述这个成语,有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上认识相反数.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问题1 3与-3有什么相同点?与-,5与-5呢?你还能列举两个这样的数吗?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教学说明】由学生观察、思考,再与同伴进行交流,得出相反数的概念,教师加以规范.【归纳结论】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代数意义).注意:0的相反数是0.问题2 将上面三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每组数所对应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再与同伴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归纳结论】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几何意义)2.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例如,+2的绝对值等于2,记作+2=2;-3的绝对值等于3,记作-3=3.问:(1)如果a表示有理数,那么a有什么含义?(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和求法.问题3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21, ,0,-7.8,-21.【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伴进行交流,进一步掌握绝对值的求法.问: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问题我们能得到绝对值的性质.【归纳结论】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用字母表示为: a (a0)a 0 (a=0)-a (a0)3.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问题4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1.5,-3,-1,-5.(2)求出(1)中各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3)你发现了什么?【教学说明】先回顾前面学习的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再利用绝对值比较它们的大小,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归纳结论】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问题5 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1)-1和-5;(2)-56和-2.7.【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新知.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5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2.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 个,分别是 .3.用、=号填空.-(-5) 0,-(+3) 0,+8 -8,-(-5) -(-8).4.在数轴上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什么数?5.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及其相反数,并求它们的绝对值:- ,6,-3.6.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 ,- ;(2)-0.5,-;(3)0,| - |;(4)-7,7.7.出租车司机小李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南北走向的鼓楼大街进行的.假定向南为正,向北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km):+15,-3,+14,-1,+10,+4,-26.(1)小李在送第几位乘客时行车里程最远?(2)若汽车耗油量为0.1l/km,这天下午汽车共耗油多少升?【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对相反数、绝对值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疑惑及时指导,并进行强化.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5 5 2. 5 2 1 03. = 4. 25.|-|= 6=6 -3=36.(1)- (2)-0.5- (3)0|-|(4)-7=77.(1)小李在送最后一名乘客时行车里程最远,是26km;(2)总耗油量为:0.1(+15+-3+14+-1+10+4+-26)=7.3(l).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相反数的意义,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等知识点.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请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归纳.【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借助数轴来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通过类比、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44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1.答对一题,答错一题得几分?2.答错一题,答对一题得几分?【教学说明】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知识竞赛的例子引入,通过计算得分,有利于学生初步认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问题1 (1)计算(-2)+(-3).(2)计算(-3)+2.【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认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师讲解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教材第3435页兔子图案的下方至“议一议”的内容.问题2 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一个有理数同0相加,和是多少?【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再与同伴进行交流、归纳有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归纳结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注意: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问题3 计算下列各题:(1)180+(-10);(2)(-10)+(-1);(3)5+(-5);(4)0+(-2).【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加法计算.【归纳结论】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三个步骤,即第一步先确定和的符号,第二步求加数的绝对值,第三步确定是绝对值相加还是绝对值相减.3.有理数加法的简单应用问题4某食堂在当天记录如下:收入300元,支出150元,收入200元,支出210元,支出60元,收入80元.问该食堂这天收入多少元?【教学说明】学生思考、分析,再与同伴进行交流,使学生学会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归纳结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先确定为正的量,再用负数表示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最后把这些数加起来.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借助数轴,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回答下列问题:(1)小红从原点出发,先向右走了5m,再向右走了3m,共向右走了 m,用算式表示为 ;(2)小军从原点出发,先向左走了5m,再向左走了3m,共向左走了 m,用算式表示为 ;(3)小华从原点出发,先向右走了5m,再向左走了3m,从原点向右走了 m,用算式表示为 ;(1) 小明从原点出发,先向左走了5m,再向右走了3m,从原点向左走了 m,用算式表示为 .2.计算(1)(-25)+(-7)(2)(-13)+5(3)(-23)+0(4)45+(-45)3.用“”或“”号填空:(1)如果a0,b0,那么a+b 0;(2)如果a0,b0,那么a+b 0;(3)如果a0,b0,ab,那么a+b 0;(4)如果a0,b0,ab,那么a+b 0.4.在鱼缸里,金鱼位于水下10厘米,过一会儿,金鱼向上游了3厘米,那么此时金鱼的位置是( )a.在水下3厘米处b.在水下7厘米处c.在水面上7厘米处d.游到了水面处5.某投资者以每股10元的价格买入某股票1000股,下表为某一周内该股票每日的涨跌情况(单位:元):则这周五的股价是多少?【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检测对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1)8 (+5)+(+3)=8(2)8 (-5)+(-3)=-8(3)2 (+5)+(-3)=2(4)2 (-5)+(+3)=-22.(1)-32 (2)-8 (3)-23 (4)03.(1) (2) (3) (4)4.b5.10+(+2)+(+1.5)+(-0.5)+(-1.5)+(+3)=14.5(元)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有理数加法法则.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与同伴进行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4”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是从学生感受生活中有理数加法的应用开始,到通过学生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培养学生动脑习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应用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兴趣.4第2课时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过程与方法】把小学学过的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扩展为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教育和美育渗透,激发学生观察、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小学学过的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运算中还成立吗?【教学说明】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再与同伴交流,讨论在有理数中是否仍然运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问题1 计算:(1)(-8)+(-9),(-9)+(-8);(2)4+(-7),(-7)+4;(3)2+(-3)+(-8),2+(-3)+(-8);(4)10+(-10)+(-5),10+(-10)+(-5).【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每题中两个算式的特征,再进行计算,验证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归纳结论】在有理数运算中,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仍然成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教案打包21套新版北师大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57550403.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