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绍兴市人民政府二九年一月 目 录前 言1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2(一)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2(二)地质环境背景3(三)地质灾害现状4(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6(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8(六)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9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三)规划目标12三、主要防治任务13(一)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13(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14(三)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和监管体系14(四)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16(五)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16(六)强化工程建设
2、与运行的地质灾害防治17(七)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18(八)加快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18(九)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点建设19四、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19(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19(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21五、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项目28(一)康庄工程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28(二)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29(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建设30(四)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程建设31(五)地质灾害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工程33六、越城区地质灾害防治34(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34(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34(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35(四)防治规划主要任务35七、保
3、障措施36(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36(二)健全基本制度,强化管理37(三)建立多元化、多渠道保障资金投入机制38(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38(五)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39附表:1.绍兴市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一览表附-12.绍兴市A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一览表附-63.绍兴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说明表附-74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附-135绍兴市2008-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估算表附-15附图:1绍兴市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1300000)2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300000)前 言本规划所指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
4、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绍兴市经济快速发展,地质环境安全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在新形势下,地质灾害防治要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变被动为主动,前瞻性地做好预防地质灾害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构建和谐绍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提供安全保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0)、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的通知、绍兴市国民经
5、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及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划和文件,结合绍兴市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相关规划,编制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在全面、系统收集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上轮规划实施情况与面临的问题,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发展目标编制而成。本规划是我市2008-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市级各职能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和编制本市辖区内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主要依据,适用于绍兴全市范围。规划基准年2007年,规划期自2008年至201
6、5年。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一)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全市辖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和绍兴县、新昌县,共有118个乡(镇、街道),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436.24万人,平均人口密度528人平方公里。市域内交通便利,截至2007年底,全市公路里程达8663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制药、食品、化工、五金及旅游等行业的经济体系。200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71亿元,同比增长14.3%,人均生产总值45220元。绍兴市自然
7、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产有铁、铜、铅、锌、金、硅藻土、萤石、水泥用灰岩等28种,其中铁和铜资源储量占全省70以上。绍兴市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现已形成以山水旅游资源与古城文化结合的七大核心旅游区。“十一五”期间是绍兴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城建方面,加快形成“一个中心、三大组群、三条轴线”的城镇体系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村庄布局,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边远山区村庄搬迁和环境整治任务基本完成。交通方面,调整、充实和完善绍兴市高速公路总体布局,规划建设“两纵、三横、三连、一通道”的绍兴市高速公路主骨架,至2012年
8、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利方面,在重点加快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安排农村水利及污水处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旅游方面,重点是加大核心旅游区和精品旅游产品的开发。(二)地质环境背景绍兴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428毫米,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4-9月多雨季,南部山区雨量相对丰富,常形成暴雨等气象灾害。丘陵山区暴雨常诱发山洪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境内发育曹娥江和浦阳江两大水系,均汇于钱塘江入海,是钱塘江的主要支流,北部绍虞平原水网密布,地势低平,素有“江南水乡”之美称。绍兴市处于丘陵山地和平原交接地带
9、,总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类型多样,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其中山地丘陵及玄武岩台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2以上,全市最高峰位于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海拔1194.6米。绍兴市以江山绍兴拼合带为界,跨越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两大地质构造单元。西北部属扬子准地台,以碳酸盐岩和碎屑沉积岩为主;东南部则出露大面积火山碎屑岩系,新昌、嵊州一带分布喷溢相玄武岩,形成典型的台地地貌;北部平原为海陆交替的松散沉积层。市域内地质构造发育,且以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及与之相伴的褶皱为特点,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和空间展布起着控制作用。由于地质构造破坏及风化作用,岩石破碎,山坡松散堆积层厚度较大,是形成地质灾害
10、的重要条件之一。(三)地质灾害现状绍兴市地质灾害具有分布面广、局部集中、稳定性较差、危害程度较大等特点,其形成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修路、建房、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则是最直接的引发原因。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464处,其中2003年至2007年期间共计新发生地质灾害41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7万元,但未有人员伤亡。全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四种,滑坡达299处,占灾害点总数的64.4%;其次是崩塌90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9.4%;泥石流(隐患)68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4.7%;地面塌陷7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5%。地质
11、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达403处,中型50处,大型11处。滑坡:是我市地质灾害主要灾种。大型11处,中型46处,小型242处,以浅层土质滑坡为主,岩质滑坡和岩、土质混合型滑坡较少。人为削坡和强降雨是引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新昌、嵊州玄武岩台地区滑坡最为集中,达120余处,是大、中型蠕动滑坡分布区,具有威胁范围广、危害程度大、治理难度大,防治费用高等特点;诸暨盆地周边,特别是南部山区,岩体破碎、风化强烈、松散层厚的古老地层分布区滑坡最为多发,其规模一般不大,但突发性强,密度较大;其他地区滑坡主要以道路建设、切坡建房等工程活动引发,零星或沿公路分布,规模小,较易治理。崩塌:是我市又一地质灾害主要灾种,共
12、90处,以小型为主,多分布于低等级公路沿线、矿山开采区和切坡建房地段,以岩质崩塌为主,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泥石流:我市分布少,仅在绍兴县富盛镇文山村发现1条泥石流沟。经各县、市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发现67条泥石流隐患沟谷,其中诸暨市27条,嵊州市19条,新昌县10条,上虞市11条。其易发程度绝大多数为低易发,中易发仅2条。地面塌陷:共7处。其中小型6处,中型1处,以地下采矿引发的非岩溶性地面塌陷为主,岩溶区地面塌陷次之。主要分布于诸暨市和绍兴县的矿山采空区及绍兴县兰亭、坡塘一带岩溶地下水开采区,危害程度相对轻微。经过上一轮规划期间的监测、应急排险、勘查治理、搬迁避让等防治工程,上述
13、464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约一半以上的已实施搬迁移民或得到治理。根据是否存在潜在危害对象、规模大小、危害程度以及易发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其中有286处不再作为主要的监管对象,其余178处灾害点列为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是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和监管的重点对象。178处灾害点目前对5376人的生命和10064.2万元资产构成潜在威胁。(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市、县(市、区)两级成立了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建立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国土、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能,落实规划目标和各项防治任务,形成
14、了以汛期防灾应急为主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预警预报、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处置制度,以规范工程建设活动为主的建设用地项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审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以消除地质灾害威胁为主的勘查治理、应急排险、搬迁避让制度;以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为主的地质调查、年度防治方案、群测群防制度。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深入进行 继2003年完成了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后,又先后完成了92个乡镇1:1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编图,嵊州市、诸暨市、上虞市和新昌县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价工作;开展了玄武岩台地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研究、绍兴市城市地质调查等专项调查。基本查明了全市地质
15、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对稳定性与危害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群测群防监测体系逐步完善 建立了覆盖全市主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群测群防监测防御体系,在诸暨市、新昌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以及应急演练工作,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了应对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上一轮规划实施期间,全市派出检查组500余个、1600余人(次)开展紧急检查和排险,对700余处灾害点(次)约16700余人(次)实施紧急转移。对114起突发地质灾
16、害成功实施了应急排险,避免人员伤亡360人。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全市虽然新发生了41处地质灾害,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32007年全市财政共投入资金5300余万元,其中实施搬迁避让项目81个、地质灾害勘查治理项目79个,消除了一大批地质灾害隐患,使5759人免受地质灾害威胁,其中搬迁避让1418户4595人,治理脱险1164人,超额完成上一轮规划预定的近期目标。按照“百矿示范,千矿整治”的有关要求,我市共实施治理废弃矿山98处,不仅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生态环境,还盘活了土地资源,综合效益显著。(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
17、分繁重 全市已查明的灾害点中仍有178处需要重点防治,威胁着5376人生命和10064.2万元财产安全;随着工程建设的继续开展及气候异常的影响,现有地质灾害及各类地质灾害易发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机率加大,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搬迁工作难度加大 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多数以搬迁避灾。由于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安置点土地资源稀缺,搬迁居民存在再就业压力,搬迁难度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监管工作有待加强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网络体系的建设有待健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工程与主体工程的“三同时”制度尚未得到严格贯彻执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备案制度尚未形成。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地质灾害管理
18、机构薄弱、管理人员缺乏;地质灾害防治的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长效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六)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我市的地质灾害呈现明显的多发趋势,未来一个时期多发趋势可能仍将继续。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大,在一定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极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尚有178处重点防治灾害点,稳定性差或较差,这些灾害点在一定因素影响下可能成灾,险情可能演变为灾情。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康庄工程建设等各种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加剧,特别是城镇近郊山区作为新的用地拓展空间,这些区域的工程建设活动将成为重要的地质灾害引发源。如嵊州剡湖街道城隍山为地质灾害易发区,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屡次引发了滑坡灾害。二
19、、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密结合市、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受灾害威胁群众脱险、改善人居环境作为防治重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全社会防治,变消极被动的应急处置为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从源头防止地质灾害,同时积极采取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20、,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构成的威胁。突出重点,保障安全 重点抓好高、中易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优先安排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灾害点、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工程,集中力量加以防治。讲究实效,带动和推进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综合考虑全市及各县(市、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全面规划,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功能区建设、环境保护、小流域治理、下山脱贫、新农村建设等密切结合,从实际出发,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参与防治的积极性,帮助山区群众脱险、致富,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管理,各负其责 加强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
21、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职责。明确界定自然因素诱发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落实相关主体的防治责任。完善制度,依靠科技 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加强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水平及实效。(三)规划目标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和各项政策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情况和危害程度全面掌握;通过监测预报、应急避险、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本脱险;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得到遏制,形成积极、主动、有预见性的地质灾
22、害防治工作新局面,使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具体目标:地质灾害调查 2008年底完成试点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全面开展全市地质灾害的现状、动态及其规律调查与评价,至2010年底,对全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点开展全面的复核工作,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点动态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2012年底完成“康庄工程”沿线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适时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与评价工作。地质灾害预防 健全和完善覆盖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防灾水平、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建立适应本市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预报水平和准确率明显提高;地
23、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及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率达到100%,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备案制度,加大防治措施实施的监督力度。地质灾害应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案体系和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做到在突发地质灾害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地质灾害治理。通过应急排险、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等防治工程,至2010年末,全市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减少50以上,到本规划期末,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基本免于地质灾害的威胁,新增地质灾害及时消除隐患。三、主要防治任务(一)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市及县(市、区)国土资
24、源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门,进一步开展本行政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的现状。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复核调查 对全市已查明的和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的复核调查,更新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为地质灾害点动态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开展交通沿线地质灾害调查 市、县(市、区)两级交通主管部门加强绍兴市高速公路沿线以及其他新建和改建高等级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评估工作。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乡镇开展 “康庄工程”地质灾害试点调查。2011-2012年期间全面开展并完成全市约2500公里“康庄工程”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其他地质灾害专
25、项调查 市、县(市、区)水利主管部门及旅游管理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实际情况,开展易发区内重点水库岸坡、库坝安全和重点风景旅游区道路、游人聚集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市、县(市、区)建设、国土资源部门根据规划的中心城镇建设区、村镇规划区、重点经济建设区、重点工程建设区、新农村建设、山区学校建设、搬迁避让安置点建设等实际情况,开展详细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为建设规划、土地利用分区布局提供依据,降低工程建设风险。(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要求,于2009年底前完成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发布工作,有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和
26、监管体系实施地质灾害动态和分级分类管理 分年度对新增的地质灾害点、以往已形成的地质灾害点、已治理或搬迁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复核,根据复核结果调整地质灾害信息管理数据库,变更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和防灾避险卡,修订防灾方案,实现地质灾害信息的动态管理。探索并建立统一管理与分级、分类、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按灾害点的规模、危害程度、稳定性和防治难易程度将地质灾害划分为重点防治点(A类)、较重要防治点(B类)、一般防治点(C类)和历史灾害点(D类)四个级别。市主要对A类灾害点的防治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县(市、区)负责A类灾害点的防治工作和B类灾害点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管工作,乡(镇、街道)配合防治工
27、作实施;B、C类灾害点作为乡(镇、街道)主要防治和监管对象,各村配合防治工作实施;其中D类灾害点不再作为日常监管的对象,可由乡(镇、街道)、村组织人员定期进行巡查。各类灾害点实施年度复核制度,根据地质灾害动态变化情况对各类地质灾害防治级别进行调整。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县(市、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覆盖本行政区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和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责任主体和监测责任人,合理选择监测手段和方法。加快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加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协作和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适应本市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对重大地质灾害
28、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快速评价、及时预警,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监管制度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监测预报、危险性评估和备案、“三同时”监管制度、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值班、灾情速报、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要求、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等各项的制度。制定并适时出台我市新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方案、地质灾害避难场所建设工作要求、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监管要求、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以上工作,使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四)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国土
29、、建设、交通、水利、民政、卫生、公安等部门,要参照上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制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五)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按照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地质灾害应急排险、勘查、治理、搬迁避让等防治工程。绍兴市重点地质灾害点治理。按管理分级划分,确定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监管对象,由灾害点所在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治理、监测(附表2),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督考核。2008-2010年对5处地质灾害点在调查与评价基
30、础上,经科学论证后实施搬迁避让,减少受灾害威胁人数880人;安排2处地质灾害点实施专项调查,确定危害范围及危害程度;安排2处重点监管地质灾害点开展勘查、治理工作,减少受灾害威胁人数257人。各县(市、区)根据本行政区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分别采取应急排险、勘查治理以及搬迁避让等防治措施,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脱险。至2010年底全市完成30-40处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避让,安排30-50处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勘查、治理、应急排险工作,使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减少50以上,到本规划期末,使全市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本免于地质灾
31、害的威胁。(六)强化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地质灾害防治严格落实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和城镇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本规划期内,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率达100,对评估报告中提出的防治措施、“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七)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村庄规划区、旧村改造区、移民迁建区及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地质灾害调查、论证和评估,查明其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和建设中、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相关调查费用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加大农村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宣传培训。积极
32、开展以山区农村建房选址、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监测、应急避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防灾抗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八)加快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利用与开发,加快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安全稳定、功能完善、服务管理、服务社会、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防治空间信息网络,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地质灾害防治的各个环节,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九)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点建设开展市、县两级监测示范点建设。选择24处规模大、稳定性较差、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市级
33、监测示范点建设,各县(市)要完成1-2处县级示范点建设。2010年底完成1-2处专业监测示范点建设。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群测群防、搬迁避让示范工程建设,以及新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示范乡镇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四、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考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植被、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运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10000乡镇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编图、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等成果,将全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附表3
34、)。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共6个片区,面积75.6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0.9%。主要分布在嵊州市崇仁玄武岩台地和新昌县的澄潭、回山玄武岩台地区。区内分布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34处,占全市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19.1%,灾害类型均为滑坡,受灾害点威胁人数2727人,占全市威胁人数的50.7,威胁资产4165万元,占全市受威胁总资产的41.7。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共12个片区,面积1503.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18.2%。主要分布在嵊州市和新昌县玄武岩台地区、嵊州市谷来镇以及上虞市南部山区、诸暨盆地周边。区内现有主要地质灾害点95处,占全市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53.3%,以滑
35、坡最多,达68处,次为崩塌16处,泥石流隐患11处。受灾害点威胁人数1847人,威胁资产3613.7万元。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共10个片区,面积3941.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7.7%。主要分布在市域的中部及南部低山丘陵区。区内现有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47处,占全市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26.4%,其中滑坡20处、崩塌18处、泥石流9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782人,资产2180.5万元。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主要分布在绍虞平原、嵊新盆地、三界-章镇盆地、诸暨盆地以及曹娥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新昌县玄武岩台地顶部地带,面积2735.5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33.1%。在区内的平原区残丘及
36、盆地垅岗地带发育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均为崩塌,威胁人口20人,资产105万元。(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结合全市及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城镇及重要工程建设布局、旅游开发、人类工程活动等特点,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易损性及危害性大小,并突出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将全市划分地质灾害重点和一般防治区(附表4)。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全市共划定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5片,总面积1595.8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19.3。共有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16处,占全市现有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65.2%,威胁的人数4260人,
37、威胁资产7334.7万元。(1)嵊新玄武岩台地区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1)基本概况:该区位于嵊州市崇仁玄武岩台地区和新昌县城区-大市聚镇玄武岩台地区,隶属于嵊州市城区、崇仁镇、甘霖镇、仙岩镇以及新昌县城区、大市聚镇、梅渚镇、新林乡,面积约478.7平方公里。该区是嵊州市、新昌县城市建设区和规划的工业、产业经济组团区以及中心城镇建设区,为嵊州市、新昌县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改造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范围广、强度大。区内总体属玄武岩台地地貌和断陷盆地,地形变化较小,分布玄武岩及工程地质性质差的硅藻土、砂砾石以及软硬相间的河湖相沉积层,坡麓地带分布较厚的松散岩组,工程地质条件总体较差。地质
38、灾害概况:该区主要位于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包括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1、A-2区和中易发区B-1、B-2、B-3区的全部以及小面积的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区内分布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34处,均为滑坡,威胁人数1636人,资产2967万元。按规模分,大型1处,中型13处、小型20处,稳定性较差或差。按危害程度分,重大级4处、较大级14处、一般级16处。城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居民集聚区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引发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防治工作重点:规划阶段需综合考虑所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并开展详细地质灾害调查;开展新昌县城市建设规划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专项
39、调查及成灾机理研究工作,探索嵊-新主城区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为玄武岩台地区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强化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区内地质灾害隐患采取搬迁避让为主,治理和监测为辅的防治措施,至2010年威胁人数减少50以上,到本规划期末,使区内已查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本免于地质灾害的威胁。本区防护重点是嵊州市、新昌县城市建设规划区及其他玄武岩台地工程建设区、工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人口聚集区,村镇规划区,重要交通干线沿线等,要严格控制在斜坡地带的开挖、加载活动,避免引发滑坡地质灾害。(2)
40、澄潭镇-回山镇玄武岩台地区滑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2)基本概况:该区位于新昌县南部玄武岩台地区,包括新昌县澄潭镇、回山镇、镜岭镇、儒岙镇、东茗乡和双彩乡,面积232.9平方公里。本区是新昌县梅澄经济组团及镜岭镇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貌属玄武岩台地和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分布玄武岩夹河湖相沉积褐煤层、砂砾石、粘性土、风化壳以及软质和硬质碎屑岩岩组,斜坡区松散堆积物厚度大,工程地质性质差。区内修路、居民区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质灾害概况:区内包括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3A-6区全部、中易发区B-4全部以及低易发区,现有主要地质灾害点32处,主要为滑坡,其中大型3处,中型6处,小型23处,稳定
41、性差或较差。危害程度方面,较大级以上25处,一般级7处,威胁人数1791人,资产2797万元。区内可开发土地资源较少,未来与斜坡交接的山间谷底区将成为工业、居民区重点建设区,这将成为潜在的地质灾害多发地段。防治工作重点:严格控制玄武岩台地斜坡区的工程活动强度,严禁在斜坡区进行大规模的堆载和切坡,工程规划阶段需进行地质灾害专项论证;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区建设;加快回山镇下山滑坡省级地质灾害监测示范点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及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区内地质灾害点采取搬迁避让和监测为主,勘查治理为辅的防治
42、措施,至2010年威胁人数减少50以上。本区防护重点是澄潭、回山的玄武岩台地斜坡区工程建设区、人口集聚区、改线和改造公路沿线等,防止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和古滑坡复活。(3)上虞四明山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3)基本概况:该区位于上虞市东南部四明山区,包括岭南乡、陈溪乡、下管镇全部和丁宅乡、章镇镇小部山区,面积234.0平方公里。属丘陵地貌,地势起伏较大,为以花岗岩类为主的侵入岩,区内岩体风化强烈,松散层厚度相对较大,且位于我省暴雨相对集中的四明山区,暴雨频发。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切坡修路、农村住宅建设。地质灾害概况:区内属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6区全部,现有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0处,主要为小型
43、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隐患,稳定性差或低易发。危害程度方面,较大级6处,其余为一般级,威胁人数349人,资产756万元。区内可开发土地资源较少,斜坡交接的山间谷地区为工农业、居民区重点建设区,这将成为潜在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威胁地段。防治工作重点:开展泥石流隐患群测群防示范点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及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和巡查工作,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特别是要加强沟谷型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区内地质灾害点采取勘查治理为主,搬迁避让为辅的防治措施,至2010年使已查明灾害点威胁人数减少70以上。本区防护重点是人口集聚区、村庄规划区、
44、工程建设区以及康庄工程沿线,防止引发和遭受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4)诸暨市东和乡至岭北镇变质岩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4)基本概况:该区位于诸暨市南部低山丘陵区,包括诸暨市璜山镇、岭北镇、陈宅镇、东白湖镇以及东和乡、浬浦镇、街亭镇、牌头镇和嵊州市长乐镇局部山区,面积520平方公里。该区人口相对密集,高速公路、省道及县乡道路发达,有一定工业和经济基础。该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分布以片麻岩、变粒岩为主的变质岩系,区内构造发育,是江绍断裂经过区,岩石风化强烈,风化层及松散堆积层厚度大,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为切坡建房、修路、建设工业区、采矿等,活动强度较大。地质灾害概况
45、:区内属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9,现有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31处,地质灾害以小型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均属稳定性差、较差或低易发。危害程度较大级14处,一般级17处,威胁人数484人,资产814.7万元。区内地质灾害主要为切坡修建房屋、道路形成的不稳定斜坡,规模较小。 防治工作重点:以璜山镇为重点开展新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示范乡镇建设;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及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加强监测预报预警,特别是山区沟谷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区内地质灾害点采取勘查治理为主、搬迁避让为辅的防治措施,至2010年使已查明灾害点威胁
46、人数减少70以上。本区防护重点是重要工程建设区,村庄规划区、人口集聚区以及交通干线沿线、矿山采空区等,防止引发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5)诸暨市应店街镇矿山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5)基本概况:该区位于诸暨市西北部丘陵区的应店街镇,面积130.2平方公里。该区人口相对密集,省道及县乡道路发达,为诸暨市重点建设中心城镇,经济发达。该区属丘陵地貌,地势起伏较小,分布以石灰岩、白云岩以及泥质灰岩等岩系,区内构造发育。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为切坡建房、修路、建设工业区、采矿等,活动强度较大,特别是矿山开采区,数量多,分布广。地质灾害概况:区内属于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11,无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但分布数十处
47、矿山,矿山开采残留大面积的高陡边坡,形成潜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重点: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的预防和控制机制,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及应急处置和救援系统;以应店街镇为重点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程建设; 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特别是位于废弃矿山宕口的规划建设区块,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管;本区防护重点是重要工程建设区、村庄规划区、人口集聚区以及交通干线沿线、矿山采空区等,防止引发和遭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害。2、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II)除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外的区域均为一般防治区,总面积约6660.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80.7%。区内现有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48、61处,其中滑坡24处、崩塌24处、泥石流13处。规模方面,中型2处、小型59处。危害程度方面,重大级2处、较大级27处、一般级32处,威胁1116人和2729.5万元财产安全。一般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是: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的地质灾害风险准入管理,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加强汛期丘陵山区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做好灾害点的监测预报预警;对必须勘查治理的灾害点进行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到2010年使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减少50%以上,到本规划期末使受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员基本免于地质灾害的威胁。五、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项目(一)康庄工程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围
49、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各县(市、区)组织开展“康庄工程”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主要任务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查明“康庄工程”沿线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以及不稳定斜坡的分布与发育特征,分析“康庄工程”建设与地质灾害发育的关系,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对其稳定性及其危害性进行科学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建议。调查公路里程约2500公里,调查比例尺1:10000。该重点项目由各县(市)负责组织和落实,交通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做好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2010年前完成试点乡(镇、街道)的调查, 2012年底前完成
50、全市调查,预算经费500万元。(二)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为保障嵊州市、新昌县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减少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威胁,保障城区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地质安全,开展嵊(嵊州)新(新昌)城市建设规划区玄武岩台地区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专项调查。主要任务是:在开展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科学划定建设准入区、限建区和禁建区,提出嵊新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为城市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服务。调查面积约400平方公里,调查比例尺1:10000。该项目由绍兴市、嵊州市和新昌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
51、设、交通主管部门及相关乡(镇、街道办事处)配合,2010年底前完成,预算经费:100万元。(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建设通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市、县(市、区)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保证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平安绍兴”建设。主要任务:在市、县(市、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的领导下,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健全应急机构,落实应急预案,明确相关部门权责,培训应急人员,保障救灾物质储备到位,交通、通讯畅通,全面提高防灾救灾能力。提高应急小分队的应急反应和救援能力,加强应急装备配置,充实应急队伍力量,确
52、保能在接收灾情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和应急技术处置。同时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级地质灾害应急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工作,使之成为应急机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迅速地协助组织人员疏散和灾后自救。该工程由市、县(市、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牵头,各成员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配合,每1-2年开展一次应急演练,预算经费1500万元。(四)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程建设为全面开展我市地质灾害勘查治理、搬迁避让、专业监测以及群测群防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选择防治区中具有代表性的灾害类型、重大地质灾害点、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各类示范工程的建设。开展重要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群测群防结合监测
53、示范点建设。在新昌县回山镇下山村滑坡、澄潭镇东林滑坡,嵊州市风火岗滑坡等灾害点部署专业监测为主、群测群防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示范点。将回山镇下山村滑坡建设成为省级地质灾害监测示范点,成为研究玄武岩台地型滑坡成因机理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试验场,推动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发展。开展澄潭镇玄武岩台地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示范区建设。认真调查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分析搬迁避让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对搬迁方案进行科学的论证,落实好搬迁避让安置点的规划、评估、建设以及群众生产生活与宅基地的土地整理等工作,探索适应本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创新型机制
54、以及新方法、新措施,使下山脱贫与地质灾害搬迁避让有机结合,提高群众积极性。开展新昌县城市建设规划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通过对新昌县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内地质灾害的预防、勘查治理、搬迁避让以及群测群防网络建设、群专结合监测、汛期监测预警预报等工作的开展,探索一条高效、适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思路、新方法,为其他城区和集镇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以暴雨相对集中的上虞市四明山区为重点开展泥石流隐患群测群防示范点建设。在泥石流隐患沟谷布设雨量监测站,根据确定的警戒降雨量值和实际雨情变化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并详细记录雨情变化,为今后分析研究并修正警戒降雨量值提供基础数据。以诸暨市璜山镇为重点开展
55、新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示范乡镇建设。积极探索村庄规划区、旧村改造区、移民迁建区及与新农村建设区相关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地质灾害调查、论证和评估的方式和形式,为今后全面开展新农村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经验和依据。以诸暨市应店街镇为重点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开展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总结分析矿山开发中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为今后废弃矿山治理、土地利用等提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指导本市其他县(市、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该项目由相关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相关县(市、区)农办、民政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配合,2009-2012年期间完成,预算经费:
56、1230万元。(五)地质灾害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在以往技术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成功能完善、方便实用的全市地质灾害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主要任务:以历次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成果为基础,以地理信息技术为平台,建成集地质灾害点、易发区、防治分区、小流域泥石流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成果管理为一体的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相关信息采集、查询、统计、发布等自动化。通过地质灾害点的年度复核,不断更新地质灾害点发展情况和防治管理级别,实现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动态管理。通过地质灾害易发区管理、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准入管制、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三位
57、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监管制度的建立健全,实现对工程建设、城市和集镇、村庄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程监控。通过共享地质灾害防治、小流域山洪防灾、气象预警与雨情监测等各部门的信息,建立适应我市实际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适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高监测预报预警精度和准确率。该项目由各相关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各县(市、区)水利、气象和通信等部门协助,在2012年完成,预算经费350万元。六、越城区地质灾害防治(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越城区地处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西部,会稽山北麓,总面积344.83平方公里,辖7个镇、7个街道,238个行政村,136个社区(居委会),人口64.99万。截至2007年底,全区公路里程达432.82公里,交通便利。区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与会稽山相连,主要为丘陵或残丘地貌,出露火山碎屑岩、砂砾岩或酸性熔岩等地层;北部为广阔的水网平原,以第四系粘性土层为主。越城区是绍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5.0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3136元。(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全区位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C-7区和不易发D-1区。1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位于市区南部,包括鉴湖镇、稽山街道、城南街道、皋埠镇的南部地带,面积58.26平方千米。区内以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班开讲介绍
- 电话销售个人工作总结模版
- 第三课时《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
- 脉管炎的临床护理
- 非性病性梅毒的临床护理
- 采购员试用期工作总结
- 消防安全培训动态
- 浴室消防安全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教师基本功考试试题及答案
- 英语b和计算机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多彩的非洲文化 - 人教版课件
- 2025年年中考物理综合复习(压轴特训100题55大考点)(原卷版+解析)
- -《经济法学》1234形考任务答案-国开2024年秋
- 2025上海房屋租赁合同模板
- T-SCSTA001-2025《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可持续飞机能源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TCGIA0012017石墨烯材料的术语定义及代号
- 西红门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及环卫停车场工程报告表
- 2025年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题(附答案)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 车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