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药剂量考证_第1页
古代中药剂量考证_第2页
古代中药剂量考证_第3页
古代中药剂量考证_第4页
古代中药剂量考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剂量考证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陕西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高少才1斤16两,两10钱,钱10分,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

2、,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 雷载权 张廷模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 房书亭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

3、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版】【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

4、=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实测结果: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

5、(100毫升)=50克,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附子1枚,大者30,中翟贿20; 瓜蒌大者130,中翟贿60,小者30,杏仁100粒40,1粒0.4; 桃仁100粒30,1粒0.3;虻虫10个3.333, 栀子10枚9, 枳实1枚1.5,枳壳1枚20,

6、 半夏10枚7, 乌梅10枚9半夏1升(200毫升)90,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麦冬1升(200毫升)120,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 芒硝1升(200毫升)120,豆豉1升(200毫升)100,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 梗米1升(200毫升)176。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渠敬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

7、20枚=2,3克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附子1枚=3.4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据刘云 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附子1枚=

8、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桃仁50枚=15克 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 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中的换算标准为准1 斤16两,两10钱,钱10分,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

9、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 雷载权 张廷模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 颜 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 【晋以后】 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 房书亭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

10、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

11、79.年7月第版】【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实测结果: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

12、2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 张浩良 瞿融 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附子1枚,大者30,中翟贿20; 瓜蒌大者130,中翟贿60,小者30,杏仁100粒40,1粒0.4; 桃仁100粒30,1粒0.3;虻虫

13、10个3.333, 栀子10枚9, 枳实1枚1.5,枳壳1枚20, 半夏10枚7, 乌梅10枚9半夏1升(200毫升)90,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麦冬1升(200毫升)120,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 芒硝1升(200毫升)120,豆豉1升(200毫升)100,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 梗米1升(200毫升)176。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 渠敬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14、杏仁50枚=17.7克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附子1枚=3.4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蜂

15、蜜1升(200毫升)=252克据刘云 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桃仁50枚=15克 枳实3枚=54克 乌头1枚=5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 赵宏利等 中医药学报 1998 6 18-20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并由当时中央=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1两为15 625,1铢约0 65。东汉时期的容量根据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商鞅铜方

16、升”及现藏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折合东汉时期的1斗为今之2000ml,1升为200ml,1合为20ml。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杏仁70个(21克,实测) , 栝蒌实大者一枚(23克,实测)乌头汤中乌头五枚为52.5克, 木防己汤中石膏如鸡子大12枚为840克,抵当汤中水蛭30条为79.5克, 麻黄汤中杏仁70枚为21克,小陷胸汤中栝蒌实一枚为23克“神农秤”质疑 仝小林崔勿骄崔新育等 152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按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作者实测得每10

17、0粒黍重0.58克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各文献记载有出入,以多数正确为准)生白矾 外用五味子 九个红豆(赤小豆)十个麝香 0水蛭 三个 2.6g杏仁 十个 0.4g乌梅 一个 0.9g白粟米 一抄麻黄 (无剂量)生姜 三片大枣 一枚 3.5g白芍药 (无剂量)白葵

18、花 五朵小椒 二个蕤仁 六个川椒 八个轻粉 一字赤小豆 一个 0.05g草豆蔻仁一个没食子 三个五倍子 一个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黄柏 不计多少生姜 十片向曰葵花七朵狗胆 一枚生地黄汁 一升童子小便 一升芫蜻 三百个桃仁 十个 0.3克虻虫 三个 0.33克全蝎 一个丁香 一个葵花 七朵斑蝥 十个红娘子 三个秦艽 (无剂量)皂角仁 (无剂量)郁李仁 (无剂量)斑蝥 两枚以现有的药物用天平称量,得到的为现有剂量。、方剂中的服用药物剂量未统一,服药情况如下述类型:方名 剂量 剂型泻荣汤 都作一服 汤剂补中汤 分作二服 汤剂明目细辛汤 分作四服 汤剂葶苈丸 每服二钱 丸剂散肿溃坚汤 每服六钱 汤剂桔梗汤

19、 每服三钱 汤剂蔓荆子汤 每服三钱或五钱 汤剂圆明内障升麻汤 每服五七钱 汤剂神效黄芪汤+2方 每服五钱 汤剂救苦汤 每服一两 汤剂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钱 散剂调服川芎散 每服一钱或二三钱 散剂调服升麻黄连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丸剂固真丸 如鸡头大作一服 丸剂芍药柏皮丸 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还睛紫金丹 如鸡头大每用一丸 丸剂秦艽白术丸 如鸡头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升阳调经汤 如绿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钱 丸剂巴豆三棱丸 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剂酒煮当归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厚肠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剂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剂调中益气汤=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

20、二百丸 丸剂红豆散 外用 散剂外用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剂黄芪当归人参汤 作二服 汤剂红花桃仁汤 作一服 汤剂*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剂调服服用剂型中包括散剂、汤剂、丸剂、外用剂等等,一些方剂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为准:如每服三五钱(每服三钱或五钱)则定为每服三钱,每服五七十丸则定为每服五十丸,服一百至二百丸则定为每服一百丸等,若每服一钱至二三钱,则记为二钱.由此,其中都作一服(含作一服)的方剂有117首;分作二服的方剂有2首;分作四服的方剂有3首;每服一钱的方剂有1首;每服二钱的方剂有17首;每服三钱的方剂有11首;每服五钱的方剂有49首;每服六钱的方剂有1首;每服一两的

21、方剂有3首;(上述方剂中有的是服用丸剂.)制为丸剂,每次服用若干丸者有61首方:(如弹子大者2个;如黍米大者4个;如绿豆大者10个;如绿豆一倍大者6个;如鸡头仁大者2个;如鸡头大者5个;如梧桐子大者31个;如麻子大者1个;如麻豆大者1个)外用的方剂有38首。根据该书所记载的方剂服法特点,把其统一为服用一次的剂量, 以便于方中各药物用量的比较.现在的难点是把丸剂的如梧桐子大如鸡头仁大如麻子大如绿豆大如绿豆一倍大如鸡头大如弹子大如黍米大的药丸剂量折算成公制剂量单位。外用方剂的剂量与内服方剂的剂量没有可比性,故可排除这一部分,另补入一些这类方剂即可。各药中多数药物的用量相差较大,如:皂角最高为三斤,

22、最低为六钱;炙甘草最低为一分 ,最高为二两;熟地黄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郁李仁最高为五分,最低为一两五钱;小龙胆草最低为三分,最高为一两五钱;延胡索最高为五钱,最低为二分;泽泻最高为七钱,最低为一分;吴茱萸最高为五钱,最低为半分;益智仁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知母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二分;枳实最高为二两,最低为二分;麦芽最高为一两,最低为三分枳实3枚=54克 乌头1枚=5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赵宏利等中医药学报 1998 6 18-20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并由当时中央

23、=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1两为15 625,1铢约0 65。东汉时期的容量根据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东汉“元初大司农铜斗”、“商鞅铜方升”及现藏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折合东汉时期的1斗为今之2000ml,1升为200ml,1合为20ml。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杏仁70个(21克,实测) , 栝蒌实大者一枚(23克,实测)乌头汤中乌头五枚为52.5克, 木防己汤中石膏如鸡子大12枚为840克,抵当汤中水蛭30条为79.5克, 麻黄汤中杏仁70枚为21克,小陷胸汤中栝蒌

24、实一枚为23克“神农秤”质疑 仝小林崔勿骄崔新育等 152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按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作者实测得每100粒黍重0.58克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各文献记载有出入,以

25、多数正确为准)生白矾 外用五味子 九个红豆(赤小豆)十个麝香 0水蛭 三个 2.6g杏仁 十个 0.4g乌梅 一个 0.9g白粟米 一抄麻黄 (无剂量)生姜 三片大枣 一枚 3.5g白芍药 (无剂量)白葵花 五朵小椒 二个蕤仁 六个川椒 八个轻粉 一字赤小豆 一个 0.05g草豆蔻仁一个没食子 三个五倍子 一个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黄柏 不计多少生姜 十片向曰葵花七朵狗胆 一枚生地黄汁 一升童子小便 一升芫蜻 三百个桃仁 十个 0.3克虻虫 三个 0.33克全蝎 一个丁香 一个葵花 七朵斑蝥 十个红娘子 三个秦艽 (无剂量)皂角仁 (无剂量)郁李仁 (无剂量)斑蝥 两枚以现有的药物用天平称量,得到

26、的为现有剂量。、方剂中的服用药物剂量未统一,服药情况如下述类型:方名剂量剂型泻荣汤 都作一服 汤剂补中汤 分作二服 汤剂明目细辛汤 分作四服 汤剂葶苈丸 每服二钱 丸剂散肿溃坚汤 每服六钱 汤剂桔梗汤 每服三钱 汤剂蔓荆子汤 每服三钱或五钱 汤剂圆明内障升麻汤 每服五七钱 汤剂神效黄芪汤+2方 每服五钱 汤剂救苦汤 每服一两 汤剂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钱 散剂调服川芎散 每服一钱或二三钱 散剂调服升麻黄连丸 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丸剂固真丸 如鸡头大作一服 丸剂芍药柏皮丸 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还睛紫金丹 如鸡头大每用一丸 丸剂秦艽白术丸 如鸡头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剂升阳调经汤 如绿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