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化”集锦1_第1页
“柳文化”集锦1_第2页
“柳文化”集锦1_第3页
“柳文化”集锦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春日读柳石家庄市柏林庄学校 高会娜教学目标:1阅读和“柳”有关的文字材料。2了解和“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信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激发继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依据“感知理解积累运用” 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阅读。4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查阅关于柳文化的故事及诗文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归纳柳文化要点1、师:柳树被誉为春的使者。唐代诗人杜甫在腊日里有这样的诗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告诉我们柳树是最早感知春天到来的。这段时间我们也一直在读柳,在读柳的过程中了解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

2、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2、那么谁来说说你们都了解哪些关于柳的习俗?(插柳、戴柳、折柳、咏柳、爱柳) 3、下面我们就从这几点(插柳、戴柳、折柳、咏柳、爱柳)一起走进情趣盎然的柳文化。(课件) 二、全班分组汇报 (一)第一组:插柳 1、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为盛行。出示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讲解。 2、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 (1)清明节插柳枝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师补充:清明插柳和柳永有关,确实有这一说法。不过,吊柳会只是短暂存在过的一种风俗,而在当初的歌姬相继 HYPERLINK /lemma/ShowInnerLink.htm?lem

3、maId=8424837&ss_c=ssc.citiao.link t /_blank 死亡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继承这一风俗了。于是,吊柳会便不可挽回的消亡了。(2)清明插柳的风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是为了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 (3)插柳习俗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避邪。师:清明时节,除了插柳这一习俗外,还有戴柳的习俗。知道怎么戴柳吗?关于戴柳你又知道哪些风俗?(二)第二组:戴柳1、关于戴柳的习俗,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2、除此之外,戴柳这一习俗还有愿春色长留、永葆青春的意思。3、戴柳还有前程发达的意思。 师:关于插柳和戴柳的习俗,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

4、避邪,同时也寄托着美好的祝愿。虽然现在插柳戴柳的习俗在逐渐消失,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在不少地方的清明节看到人们折取柳枝插于自家的大门上、屋檐上,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呢!(课件图片)下面我们进入到“折柳”这一话题。(三)第三组:折柳1、古人折柳用以赠别之意。(课件)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朝的时候最盛,李白曾有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组长补充:当时,在灞桥旁还设有灞亭,供人话别。起身告别的时候,人们纷纷折柳相赠,恋恋不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种离愁别绪被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书写在了他的忆秦娥中,下面有请我班的小诗人赵信帅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配乐朗诵忆秦娥4、补充对诗文的理解。师:是啊,如泣

5、如诉的箫声,仿佛让我们听见秦娥在那里哀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如今,出西安城向东走的人还是要穿过灞河,灞河上也建起了多座现代的新灞桥。只是,过往的行人不知道还能否想到这里当年的垂柳依依,想到灞桥的依依送别情。(图片) 师:除了刚才我们读到的李白的忆秦娥,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送别诗: 1、我知道诗经采薇的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组员补充:在这首词中出现了“杨柳”一词,杨柳可以指杨树和柳树的并称,也可以单指柳树。讲关于杨柳名称的来历。 师补充:当然,这是个传说,但是隋炀帝在他开通的运河两旁遍植柳树,倒是真的,后人称这儿的柳为“隋堤柳”。 2、李白的送

6、孟浩然之广陵也是堪称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小组朗诵)。 3、“折柳”之乐曲。一是唐朝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师补充: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视频)学生跟着唱一唱。 师:古人赋予了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也便在情理之中了。咏柳报春的诗词咱们大家在课下也积累了不少,这样吧,咱们在“咏柳”这一环节中咱们来个诗词对决怎么样?看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出色? (四)第四组:咏柳 小组诗词对决 (学生补充诗句“柳絮飞来片片红”的故事) 师总结: 每个组的表现都非常棒,不分上下呀。的确是这样的,柳,能诱发人的

7、文思柔情,被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可以说,一株柳就是一首最好的诗。 (五)第五组:爱柳柳下惠; 东晋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3、北宋欧阳修,人称“欧公柳”;4、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 5、明末清初的蒲松龄自称“柳泉居士”;6、清末名将左宗棠,人称“左公柳”。7、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8、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他的书房叫“寒柳堂”,著述编为寒柳堂集。师:这一切佳话都和柳有关,名人因柳而得名,而柳因了名人的福气而成趣。都说,诗画不分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下面请几位同学带大家欣赏一下画中的柳树。(放课件)1、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清明上河图 2、柳鸦图(赵徽宗) 3、清代吴历的湖天春色图 4、明_汪肇_柳禽白鹇图 5、扇面上、瓷器、茶杯、摆件、衣服上柳形象(出示课件) 三、总结“柳”受青睐的原因 四、师总结,继续探寻传统文化师:柳以其独特的风姿和魅力,深受我们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